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么把 Mac 電腦無線投屏到小米電視上

    方案一:Mac電腦自帶的AirPlay協議投屏(鏡像投屏)

    【視頻】Mac電腦AirPlay投屏操作

    具體步驟:

    1.確保Mac電腦與投屏設備連接至同一個網絡;

    2.打開蘋果電腦右上角“隔空播放”;

    3.選擇投屏設備,開始鏡像投屏。

    下面我們看其他將Mac電腦投屏到電視上的方法

    方案二:安裝必捷投屏客戶端投屏

    具體步驟:

    1. 在必捷官網 //www.bijienetworks.com/download 下載安裝必捷投屏Mac發射端軟件;

    2.確保電腦與投屏設備連接同一個路由器,找到要投屏的設備名稱,點擊開始投屏。

    (在“投屏碼模式下”,輸入投屏碼投屏。)

    周末,一兄弟打電話來問我會不會安裝黑蘋果。我跟他說幾年前在虛擬機上安裝過,沒有在PC機或筆記本上安裝過。我本意是——大幾率不會安裝。沒想到他直接說,“那就好,我馬上拿個筆記本過去你那幫安裝一個!”。

    最后拿了一個吃了幾年灰的小米Air 13'3筆記本過來,折騰了整整一天,才把黑蘋果給它安裝上。

    其實安裝過程并不難,主要是爬資料花了很長的時間。而且黑蘋果難的并不是安裝,而是安裝完成后是否能讓各硬件吃上合適的驅動,讓它們順利上崗。

    大概流程就是:

    1. 確認安裝電腦主機或筆記本硬件配置,特別是CPU和獨顯型號(小米Air13'3沒法將老N卡驅動起來,唯一的不完美);
    2. 準備兩個U盤:一個4G就夠,一個16G以上;
    3. 搜索下載相應的鏡像,我下載的是macOS Big Sur 11.4;
    4. 下載相應的鏡像U盤制作工具;
    5. 最后制作鏡像U盤安裝;
    6. 解決驅動問題。

    安裝所需要用到的軟件工具:

    • balenaEtcher(將macOS Big Sur 11.4鏡像寫入U盤)
    • Windows PE制作工具(包含硬盤分區工具)
    • OpenCore

    一、搜索下載macOS Big Sur 11.4鏡像

    一搜一堆大佬制作的鏡像文件,但各種收費限制很難下載下來,如果你懶得搜索,可以關注后私信我。我所下載的鏡像保存在天翼云盤,下載速度杠杠的,13G左右大小,下載大概1個多小時就搞定了。

    一開始時是百度網盤的下載鏈接,但那速度,真的是急死人,最終才找到的天翼云盤鏈接,可惜的是天翼云盤的免費空間只有15G,現在這個鏡像占用著我空間13G,我打算留一個月后刪除,不過會保存一份到阿里云盤,靜等阿里云盤分享功能上線。

    二、制作鏡像U盤

    在等待下載macOS Big Sur完成的過程中,可以先下載制作一個PE啟動U盤。至于用哪個工具,自行搜索(例如:一鍵工作室、老毛桃之類的),豐衣足食。

    再下載balenaEtcher鏡像寫入U盤工具,操作很簡單,也很穩:選擇鏡像文件——選擇U盤——等待完成。寫入耗時和你的U盤讀寫速度有關,我的大概用了20分鐘。

    三、安裝鏡像

    具體步驟就不多說了,搜索一大堆,主要就是先要設置筆記本或PC機的BIOS為EFI啟動模式,否則不識別啟動U盤。

    而需要注意的是此macOS Big Sur鏡像并非只能安裝在小米的筆記本上,很多都能,主要是看CPU架構(根據自己CPU型號查詢架構),根據不同的CPU架構選擇不同的EFI引導文件。

    使用Windows PE進入,再把已寫入macOS Big Sur鏡像的U盤接上,在EFI/OC文件夾路徑下,找到config_XXX.plist,XXX代表你CPU的架構(這個鏡像里包含了當前主流CPU架構config.plist配置),把對應你CPU架構的那個修改為config.plist,原來的那個重命名為其它。

    然后就開始用macOS Big Sur鏡像U盤開始安裝。需要注意硬盤數據,建議有重要數據一定要先備份到其它硬盤上。不管你是單獨安裝macOS Big Sur還是分區或分不同硬盤同時安裝Windows雙系統,都要備份,以免安裝過程中手誤抹掉了硬盤分區就悲劇了。

    安裝完成后,再用Windows PE U盤啟動,進入PE系統后,再接上macOS Big Sur鏡像U盤,把里面的EFI文件夾復制到macOS Big Sur安裝的硬盤EFI引導分區(我將CLOVER引導直接刪除,朋友只需要一個OC引導,全盤單macOS)。

    取出U盤,重新啟動從硬盤啟動系統,有可能安裝過程中不識別筆記本自帶的鍵盤,那就要準備一個USB鍵盤連接輸入設置系統參數。

    四、驅動安裝

    安裝完成后,小米Air 13'3以下幾個硬件驅動不了:

    • 原生鍵盤不識別;
    • 原生聲卡不識別;
    • 原生無線網卡不識別;
    • 芯片集顯只識別7MB(卡頓);
    • 電池管理不識別。

    我是在我筆記本上(Windows)先下載了鍵盤驅動、電池管理驅動和無線網卡的驅動以及軟件。

    • VoodooPS2Controller.kext(鍵盤)
    • SMCBatteryManager.kext(電池管理)
    • AirportItlwm.kext,itlwm.kext和HeliPort.app(解決原生無線網卡連接WiFi)

    在macOS Big Sur中通過OpenCore掛載EFI分區,把.kext驅動文件拷貝到EFI分區的EFI\OC\Kexts文件夾下。然后使用OpenCore打開EFI\OC\config.plist文件,在【Kernel-內核設置】項選擇【快照添加】(0.6版本是【瀏覽添加】),把驅動文件夾添加上,然后勾選上相應的驅動啟用,保存。

    順便把AppleALC.kext、Lilu.kext和WhateverGreen.kext也勾上啟用,實際上這個鏡像已經集成了聲卡、顯卡的驅動,只是沒有啟用。

    接著安裝HeliPort.app,安裝好后,把它添加到自啟動項,具體操作搜索mac添加自動項。

    重啟系統,鍵盤、電池和WiFi就能識別了,可以把USB鍵盤撤掉,連上你的WiFi。

    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是沒有聲音的,顯卡也還是識別為7MB集顯,還需繼續折騰。

    根據CPU架構找出CPU平臺ig-platform-id號,具體自行關鍵詞搜索,我朋友這臺小米Air 13'3的是酷睿i5 6代,ig-platform-id號為00001619.。

    再用OpenCore掛載EFI分區,打開config.plist文件設置【DeviceProperties-設備屬性設置】項,分別設置顯卡和聲卡設備。上圖的的是顯卡設備參數配置,配置好ig-platform-id,還有就是model屬性值,為集成芯片顯卡型號,小米Air 13'3的酷睿i5第六代為Intel HD Graphics 520。

    最后是聲卡設備參數配置,需要根據聲卡型號查找它的layout-id,只能是模擬聲卡。layout-id這個數值可能有多個,選其中一個就可以了,小米Air 13'3我填了它其中100這個能正確搞定。

    最后,重啟大功告成。

    使用感受

    操作不太習慣,鼠標滾輪和窗口按鈕都是和Windows反過來的,習慣了Windows的話,操作起來很別扭,估計mac轉Windows的人也和相應的有這種感覺。

    不完美的地方:

    • 電池耗電比較快;
    • 發熱嚴重;
    • 關機無法切斷電源(需關機后長按電源鍵切斷電源)

    最吐血的是折騰完之后,接到朋友電話說,Windows 11準備出來了,界面和蘋果一樣美,而且操作起來要比蘋果溜,等它發布后重新再給安裝Windows 11。

    如果你的筆記本是小米Air 13'3,也想安裝macOS Big Sur試試,又懶得折騰驅動,可以使用我配置好的EFI,私信獲取,但不保證一定能用。

    內容來源于@什么值得買APP,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藍色光芒


    創作立場聲明:本文非跑分評測類文章,而是從一個多年蘋果全家桶重度使用者的角度真誠分享新iPhone和MacBook Pro對比上代產品的使用感受。本人能保證文中所有物品均為自費購入,站在獨立第三方的角度分享真實感受,但不能保證一定和你的感受一樣,歡迎理性探討,還請不喜勿噴。
    另外本文中所有附件產品均為張大媽推送的活動價購入,常刷張大媽你懂的。

    每年9月的科技春晚今年延期到了10月和11月。從9月開始的幾場蘋果發布會有期盼也有失望,不過也習慣了蘋果的牙膏,一年一換的iPhone還是要換的。

    M1芯片的MacBook Pro本來是報觀望態度的,原來的計劃是等明年14寸mbp上市再換掉今年6月剛買的MacBook Air。沒想到上市后一片叫好,就忍不住也換了一個。

    本文不跑分不評測,只談使用感受,再介紹幾個自己在用的周邊。網上專業的評測一大堆,就不班門弄斧了。我覺得使用感受更重要。那就先從iPhone說起。

    iPhone X之前基本都是一年安卓一年iPhone的節奏,隨著蘋果生態越來越成熟,逐漸買齊了蘋果全家桶。陷于蘋果生態,iPhone X之后的主力機一直是iPhone。

    每年的蘋果發布會前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爆料,越接近發布會時間的爆料越靠譜。手里有iPad Pro和Apple Watch 4代,所以第一場發布會的iPad Air 4和Apple Watch 6都沒有換新的動力。Apple Watch 5代和6代的更新實在太小了。

    12和12pro發布后,經過蘋果直營店就去摸了一下,說老實話12的手感比我當時手中的11 pro max好很多,很輕,又適合單手操作。不過用慣大屏的我還是打定主意耐心等待12 pro max的發布。

    12 pro max發布后沒時間去看實物,等開賣了就直接官網訂了兩臺。蘋果官網比起淘寶京東實在弱爆了,晚9點開賣后各種卡頓報錯,我記得當時刷了半個多小時才訂到2臺,發貨時間已是12月初。一比之下才覺得久經雙十一618洗禮的淘寶京東有多牛逼。

    記得當年iPhone X發售的時候也是官網下單發貨時間太久,就嘗試早上6點蘋果官網預約直營店購買,早起預約了好幾天都搶不到,最后還是等官網發貨的。這次本也以為預約沒戲,大仁提醒后第二天早上很輕松就預約到兩臺12 pro max,當天就取消官網訂單屁顛屁顛跑去直營店購買了。

    預約的下午時間,但實際上早到了也可以提前取貨的,不必一定等到你預約的時間。進店蘋果小哥登記身份證掃描預約二維碼之后很快給拿了兩臺,店里隨手拍了張照片沒拆就回家了。

    店里摸了摸mini,也很喜歡,手感在iPhone里無敵了,有想買來當備機的沖動

    選了2臺藍色256G,256對我來說如果照片都存在本地是不夠用的,不過現在照片都存在iCloud上所以沒問題,一般可用空間大概在100G左右。iCloud空間一路買到2T和家人共享。

    今年的開箱最簡單了,只有一根線而已

    兩臺12盒子的厚度和去年的11盒子厚度差不多。蘋果不僅省了充電器和耳機,也省了很多運輸成本。同樣容積集裝箱里能裝近2倍于11的12。

    再看看11pro max的開箱。

    12 pro max的藍色我個人還是很喜歡的

    藍色不銹鋼邊框的質感也不錯,顏值上比11max還是有提升的

    再看下綠色的11 pro max

    放在一起比比,12max還是明顯比11max大一圈,顏色上來說藍色綠色都不錯。老婆做備機的iPhone X也加入,iPhone X用到現在3年了,沒什么問題。手感很舒服,單手操作也很方便。

    說幾點iPhone 12 pro Max的使用感受

    1. 換機完全沒有新鮮感,一個劉海設計用了4年,也就蘋果敢這樣。蘋果現在是完全放棄創新了嗎?徹底變成了牙膏廠。還真有點懷念諾基亞的時代。
    2. 即使剛用了一年xs max,一年11 pro max,12 max剛拿在手里也是重量感滿滿。特別是睡前躺床上刷手機的時候,總怕掉下來砸掉門牙。不過幾天后就會適應。
    3. 邊框變直,加上尺寸比11max進一步增大,12max的手感是不如11max的。要手感還是買12/pro/mini
    4. 屏幕對比11max并無肉眼可見的提升。
    5. 拍照和視頻對比11max有提升,對焦很快,暗光的時候非常明亮清晰,防抖很牛。夜景人像,杜比視界,ProRAW格式加入,超廣角也有夜景模式...可玩性進一步提高。
    6. 信號對比11max有明顯提升,原來部分11max沒信號或信號弱的地方現在都能正常通話,高通基帶和重新設計的天線作用明顯。估計對比華為還是不如。iPhone作為手機的基本功,總算到了能用的程度。
    7. 目前顯示有5g信號的時候,感覺速度并不比4g快多少。
    8. 續航時間感覺比11max略有下降。按我的使用強度勉強能撐一個白天吧。
    9. 充電更吃功率了,原來18w的充電頭充起來明顯比11max慢,峰值功率能達到24w吧。電池密度很難突破,那充電速度就很重要了。小米已經120w有線充,55w無線充了,希望蘋果在充電速度上不要被安卓陣營拉的太遠。
    10. 個人對MagSafe完全沒興趣,這年頭15w也敢叫快充,哈哈。而且磁吸在背面,充的時候要吸上,充完要拔下來,吸上和拔下來的動作有線充的插拔區別不大吧?充電速度還慢于有線充,我直接有線充不好么?不知道意義何在。前兩年幾十塊買了個小米的立式無線充放書房,干活的時候放上去也挺好用。原來iPhone僅支持5w、7.5w的無線充就是個笑話,提升到15w之后肯定談不上快,堪堪能用的程度吧。



    我的11 pro max出手時,電池健康還是100%,咸魚上很多人都問我是不是換過電池了,最終的買家也懷疑用了一年電池還是100%是不是有問題,一定讓我用愛思測一下電池才最后下單。我覺得可能和我的充電習慣有關系吧,我基本上用到30%多就開始充電,充到90%多就不充了,都是睡前充好拔線。從不會晚上睡覺前用到手機還有百分之幾的電量然后一夜充到天亮。鋰電池不要過度放電也不要過度充電,算是個充電的小tips。

    接下來簡單點評幾個周邊,都是我現在在用的,不敢說好不好適不適合,僅分享使用感受,值友們各取所需吧。先聊聊耳機


    其實時間放到現在,AirPods 2和AirPods Pro都不推薦購買了,建議等新品。

    AirPods 2佩戴舒適,但太不隔音了,室內聽聽ok,室外就gg了。不過睡前躺床上用AirPods聽音樂到睡著還是很舒服的,不是入耳式耳塞可以在床上隨便滾

    AirPods Pro其實用下來還不錯,降噪和佩戴都ok,音質嘛也沒網上說的那么差。另外現在AirPods Pro在蘋果多設備間自動切換很王道,打開手機、ipad等都會自動連接。但可能是設計上的問題,我的AirPods Pro已經換過3次了,都是有滋滋的雜音,最近一個耳朵又不行了,還是老毛病。關于這個問題蘋果也發了公告。

    無線耳機還有個好選擇,森海的無線饅頭2代


    1代剛出我就買了,2代上市又把1代出了。2代補齊了1代續航和降噪的短板,1代你放在那里幾天不用電會自己放光。二代沒這個問題,并且續航強勁,我最多一次聽了6個小時才報電量低。音質也不錯,是AirPods Pro之外的另一個好選擇。就是多蘋果設備切換沒有AirPods Pro方便。

    再聊聊手機殼。


    今年沒買太多,目前主力殼就下圖三個

    這三個殼中保護性最好的是原廠硅膠殼,最厚

    我依然選了藍色

    上機效果還行,就是硅膠容易沾油沾灰

    殼高于屏幕,有一定厚度

    11max用原廠硅膠和皮殼的時間最多,兩個殼各自使用時間大概在四五個月左右,都有明顯的磨損。皮殼從藍色變成了黑色,磨損比硅膠殼更明顯。想買原廠殼的同學要考慮一下

    透明殼不想買蘋果原廠的,傻貴。買了個AirJacket


    用了幾天,還不錯

    選了高透的,基本能還原原機的色彩,背部完全沒有彩虹紋。缺點是容易進灰,而且進灰了很明顯

    殼有一定的厚度,有一定保護性。佩戴和取出比之前的Air Jacket容易一些

    側面殼是高于按鍵的,拇指大有時會按不下去。

    總體來說喜歡透明殼的朋友,Air Jacket是個好選擇。

    最后一個是這個號稱比裸機手感更好的凱夫拉手機殼


    手機殼10克的重量,確實輕若無物

    內部有logo和編號

    上機,手感確實比裸機好。為什么后面說

    不是全包,按鍵部分,和手機上下部都是裸露的

    對我來說這個殼最大的問題在底部,充電口下面的手機殼部分是有點翹起的

    通常我單手握持手機的時候都習慣用小指擋住手機防止跌落,Pitaka底部殼翹起部分正好抵住小指,有點鋒利,用的時間長一些還是挺疼的。

    很多人說我買個care,然后裸奔不好么。實際上裸機的不銹鋼邊框很滑,當手機平放在桌子上的時候不那么容易拿起來,特別是手濕的時候。雖然這個超薄的凱夫拉殼,對于手機跌落的保護性存疑,但清晰的纖維質感增大了摩擦力,不僅容易拿起,也降低了手滑跌落的概率。所以有人說套上這個殼比裸機手感更好,就是這個原因吧。裸機確實滑了些。

    我對比了同為凱夫拉材質的Benks,Pitaka的做工和用料還是有優勢的。照片上可能看不出,實際上Benks的凱夫拉殼表面好像多了一層膠質,比Pikata手感粘膩,摩擦力又比Pitaka小容易滑手。


    看側面可能這層膠質更明顯些

    不過是全包的,底部的手感肯定好于Pitaka。整體也很輕薄,防護性好于Pitaka,喜歡凱夫拉殼的也是個好選擇。

    當然,Evutec的凱夫拉殼也不錯。我曾經xs max和11 pro max都用過,值得推薦。


    2C1A,兩個C口單獨用的話最大功率都是65w,同時為電腦和手機充電時,C1輸出45w,C2輸出18w

    主流充電協議都支持

    還買了一個單口的小米,很小巧,不過因為手里要充電的設備多,單口的用的很少


    個人還是更推薦征拓的S3,多口還是更實用一些。那些18w,30w的單口充電頭都不推薦。畢竟現在大部分電腦都支持Type C充電,65w的頭手機電腦都能充,出門或在家一個充電頭就夠了。當然大功率游戲本65w肯定是不夠的,可以考慮100w或老老實實用原配充電器。

    體積征拓稍大一點

    不過征拓插頭可以收縮,小米的不能

    個人還是喜歡多口的,方便。不過這種直插式的,有的酒店墻插很松,容易掉下來

    目前用的主力充電頭就是征拓的S3,充手機、MacBook Pro和常見的數碼產品都沒問題。體積很小出差帶著方便。

    平時隨身的充電寶是征拓18w,非常小巧,充電速度也ok

    這個組合用了1年多吧,體驗不錯。就是拉車線的那個魔術貼扎帶很容易掉,最后到底丟了。

    膜就買了這款,湊了3個185。第一次用這個膜感覺不錯,很薄,基本能全覆蓋,高透,手感順滑。


    線習慣床頭用根1.8米的,晚上躺床上可以一邊充電一邊用手機??蛇x擇的很多就不展開了。

    再說下MacBook Pro吧。今年6月份出了手里的15.4 MacBook Pro,12寸MacBook,和華為的MateBook x pro。原來想幾臺換著用,實際上懶得換來換去基本都會盯著一臺用其它的都吃灰,就都出了換了新的13寸的低配MacBook Air,想過渡一下明年換14寸MBP的...半年用下來感覺還是不錯的。

    本想等明年14寸MacBook Pro上市買個高配的就幾年不換電腦了。不過M1的MacBook Pro上市之后,鋪天蓋地的評測都說M1如何牛逼,就忍不住又買了個體驗一下M1,又買的低配再過渡一下...到明年看蘋果的MacBook新品發布情況再考慮換不換吧。

    簡單開個箱吧

    包裝、外觀、配件都完全沒變化,也是沒什么新鮮感

    盒子比air大一圈,封面展示的不同,主要突出air的輕薄

    內容物都是電腦本體和充電器、線。其實兩個本的投影面積幾乎一樣,但Pro的包裝盒邊框更厚保護性更好

    充電器有不同,pro是61w,air是30w。不過我都不用,反正有征拓。一般我手機和電腦的配件到出的時候也都是全新

    pro深空灰,air金色

    air的金色第一眼看上去挺好看,不過不耐看,稍有點玫瑰金的意思,作為鋼鐵直男覺得還是灰色適合我。當時買air的時候也是灰色沒貨選了金色。

    air薄是必須的

    都是剪刀腳鍵盤了,雖然手感比ThinkPad還差很多,但比之前的蝴蝶鍵盤是好多了

    屏幕確實是pro更好,照片上可能還看不出來,亮度調成一樣,pro的屏幕更通透,對比度更高、色彩更準確鮮艷。air雖然也是視網膜屏,和pro的屏放在一起還是有點泛白。不過不ab對比的話,air的屏其實也ok。一分價錢一分貨唄

    pro的最大亮度是500尼特,air是400尼特

    說說M1版MacBook Pro半個月來的使用感受。我的使用場景只是辦公,網頁,office,微信等常用軟件了。不p圖不編輯視頻,不玩游戲。以下和手中air的使用感受對比皆基于我的使用場景。

    1. 速度明顯提升,原來的air也流暢,但偶爾有卡頓的現象。M1版基本無卡頓,打開屏幕秒亮屏進入工作狀態,打開關閉APP都是飛快。office等常用軟件完全沒有兼容性問題,只是第一次啟動會提示安裝Rosetta之后大概需要20秒時間,再之后office文檔就都是秒開了。
    2. 續航明顯提升,感覺上是air的1.8-2倍的續航了,電量那是十分的堅挺,完全沒有電量焦慮。
    3. 屏幕確實比air更通透,看起來更舒服。只是跑航母的大邊框依然健在。個人對邊框還是蠻在意的
    4. 2個Type c雷電接口少了一些,至少也應該一邊一個,這樣充電的時候電源在左邊還是右邊都方便。當然這要新款改設計才行了
    5. 外放的效果比air更好,出差可以不用帶bose的藍牙音箱了,雖然比不上16寸MacBook Pro,但做文檔的時候聽聽音樂還是ok的。
    6. Big Sur可以安裝ipad和iPhone的APP,但目前體驗并不好。首先很難搜索到手機常用的APP,比如張大媽,淘寶,京東等,還很容易搜到山寨APP。并且都標注未針對macos驗證


    ipad版的APP還大一些,比如這個張大媽ipad版,目前還是老版本不能升級新版。iPhone版的APP在電腦上基本就是6寸手機屏的大小,而且目前不能調整大小。不過以蘋果的能力和號召力,大部分常用APP登陸Big Sur應該只是時間問題吧。



    也推薦點周邊吧,內膽包我一直用Incase的,保護性和做工都不錯。這款薄一些,但四邊保護都很好


    磁吸的方式封口,實測不會掉出

    在用的另一款保護性很好,但厚度較大。多了個拉鏈袋可放點小物件


    內部植絨


    另外在辦公室或家里用MacBook的時候,可以考慮配一個27寸4K的Type c接口顯示器,一根Type c圖像聲音輸出,充電等全搞定。到辦公室了插上,下班了一根線一拔帶上電腦走人,一個字方便。4k或更高分辨率的顯示屏體驗不錯,大屏又比MacBook Pro自帶13寸屏干活更方便。

    比如Dell的這款。其他品牌也不少,可選擇的很多


    藍牙觸摸板也是必須的,體驗比鼠標好,畢竟mac的手勢操作是很好用的。我自從用了mac就沒再用過鼠標了。鍵盤嘛,就自己發揮了。

    好,就聊這么多,年底了,對自己好一點,多上張大媽該剁就剁別猶豫。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