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買盒裝CPU,都會面臨一個問題,買哪個散熱器好呢?“哪個便宜買哪個”還是“哪個好買哪個”?這要從CPU最基本的“用料”來看了。
一般來說,電腦用的散熱風扇,最經濟的肯定是鋁合金材質的散熱器。鋁之所以能拿來做散熱片,是因為鋁的重量非富輕且導熱性也相當不錯。因此才普遍被用作電子零件散熱的最佳材料。但散熱片并非是百分之百純鋁的,因為純鋁太過于柔軟,所以都會加入少量的其他金屬,鑄造而成為鋁合金,以獲得適當的硬度。
另一種材質是銅,銅比鋁的導熱性更好,但成本也比鋁制散熱片高得多,考慮到成本,純銅散熱器一般用于高端的散熱器,成本也相對比較高。還有一點,純銅制散熱器重量較大,容易把主板壓彎變形,現在使用純銅散熱器的產品相對比較少一些。
熱管很重要?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一般盒裝的CPU散熱器除了高端貨之外,都是純鋁合金質地(以前有鋁+銅設計,不過這幾年CPU的熱功耗都較低,幾乎都是標配全鋁合金的了),但是各品牌的散熱器多是帶有熱管的?
帶有熱管的散熱器散熱效果遠超普通產品,這是因為銅熱管內含有流動性的導熱液體,通過液體的流動(熱脹冷縮的原理)快速帶走熱量,再配合散熱片導熱。帶有熱管的散熱器成本自然也要高不少,80元起步到幾百元都有,具體又分成2熱管、3熱管、4熱管、5熱管等等,數量越多價格也更貴。
不過小編要提醒大家,如果你不是個超頻玩家,或者CPU的熱功耗設計不是特別高,完全沒必要買像5熱管之類的高端散熱器,最多3熱管散熱器就足夠了。
風扇越大越好?
有些CPU散熱器的設計著實夸張,除了常規的型號外,有不少都配備了8CM、乃至12CM的超大散熱風扇,這樣風量更大,散熱效果更好。不過這種風扇對安裝環境的要求頗高,尤其是一些主板設計的內存插槽太近(或者內存散熱片太高),或者是供電模塊上安裝了更高的散熱片,都可能造成無法安裝,購買前一定要了解一下自己主板的安裝高度,如果實在不懂,可以把主板型號貼給賣家讓他幫忙判斷。
就小編來看,8CM~12CM規格的超大型散熱風扇如果不是特殊需求還是不要為好,安裝困難不說,價格還很貴,何必給自己找麻煩呢?
下壓還是側吹?
CPU散熱風扇的種類超多,但是終歸離不開最基本的幾個技術特點,散熱風向就是其中之一。早年電腦的CPU風扇都很簡單,就是下壓式,簡單說就是正對著CPU向下吹風的那種;現如今還多了一種側吹風方式,風扇被設計在CPU散熱器的一側,從側向吹風;最后就是渦輪式,這種散熱器幾乎已經絕跡了,小編就不多說。
這兩種CPU散熱器的散熱方式對比之下,下壓式顯得更加有效和直觀;而對于要滿足散熱需求并打算構建整體散熱通道的玩家來說,則要選擇側吹式散熱。但是,這也和機箱內的風道息息相關——如果是緊湊型機箱,機箱前后兩側也不打算安裝任何散熱設備的時候,下壓式散熱器是最好的選擇。總歸就是一句話,不要盲目認為側吹就是好,也不要認為下壓式就最有效果。
硅脂有區別嗎?
硅脂已經幾乎成為玄學的一部分了,然而實際測試結果表明,超貴的硅脂只比最普通的硅脂優秀一點點,對于普通玩家來說,完.全.沒.必.要!但是,如果想專注超頻這樣的DIY動作,一個好硅脂就必須認真考慮——考60分及格容易,90分之后想再進一步就很難,道理是一樣的。
最后總結一下,如果是普通玩家,一款80元~100元左右,2熱管~3熱管的散熱器就非常好了,應對滿載完全沒問題;如果是采用小型機箱,CPU經常要長時間滿載工作狀態,4熱管左右的散熱器就是非常好的選擇,價格嘛,100元~300元都有,注意一點,越高規格的散熱器,品牌溢價也越高;如果是想超頻折騰,DIY的玩家可以考慮更高級的散熱器,這部分小編也就不用多說了。其實,只要不是最便宜的雜牌散熱器,散熱效果都不會有太大問題;超過80元的散熱器,99%的產品都比盒裝散熱器散熱效果好。當然,如果你是AMD的信仰燈散熱器粉絲,當小編什么都沒說好了……
報行情來襲
■新快報記者 余世鵬
7月已到尾聲,A股的中報窗口期即將到來,在持續分化走低的A股格局中,如何參與中報行情?分析認為,股價提振源于公司業績增長與所在行業景氣度,投資者應從業績基本面出發,遵循產業發展趨勢選擇優勢標的,可緊抓“業績預喜”與“大資金持倉”兩大風向。據記者了解,A股今年有近七成公司中報預喜,而從公募基金二季度持倉情況來看,除了勢頭早已凸顯的醫藥生物外,計算機與云計算等重倉行業則意味著更大的行情機會。
風向一
關注預喜頭部個股
所謂中報行情,是指在年中業績發布期(7月底至9月初),因業績利好帶來的二級市場參與行情。表面上看,中報行情的利好源于個股實際業績與預期業績的“預期差”,是市場對公司業績的階段性反映。
有統計數據顯示,在2001年至今的17年時間里,股指走勢與公司ROE(凈資產收益率)呈現出明顯正相關走勢。比如2008年上市公司整體ROE下行,當年滬指走出65.39%的最大跌幅,而在2007年利潤普遍上升的時期則大漲了96.66%。但不排除個別年份(如2010年和2013年),企業ROE雖在增長,但因貨幣政策調控導致股市流動性緊縮,股指走勢與企業盈利情況相悖。
市場分析指出,中報行情的參與路徑與其他行情并無二樣,要從個股業績基本面出發關注績優個股。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25日,A股已有2135家公司發布中報業績預告,其中有1455家業績預喜(包括預增、續盈、扭虧、略增),占比68.15%,其中有440家公司預計上半年凈利潤增幅不低于100%,利潤下滑幅度高于100%的則有155家公司。分行業看,石油開采、鋼鐵、建材、醫療等逾20個行業預喜公司比例在85%以上。計算機和通信的預喜比例也在60%以上。但農林牧漁與煤炭開采的景氣度較低,預喜率不足50%。
風向二
機構資金看好計算機與云計算
若擴展至整個市場,公司業績的驅動力量是產業發展趨勢與行業景氣度。因此,機構資金的持倉情況,則是投資操作的重要借鑒。
截至7月25日,A股只有32家公司公布中報(32家公司均實現盈利,利潤規模在1億元以上的有12家),機構持倉的整體情況尚未能知曉。但截至目前,公募基金的二季報已披露完畢,可從其持倉情況來窺探大資金的最新偏好。
數據顯示,二季度基金加倉幅度最大的三個行業分別為醫藥生物、食品飲料與計算機。分析認為,醫藥行情從年初持續至今,初輪上漲已基本結束,分化情況下參與難度將有所增加。但基金持倉偏好的計算機等板塊,則有望成為新的行情增長點。
二季度基金的計算機加倉幅度高達1.35%,倉位配置則達到5.18%,在基金持倉的行業中排名第五。安信證券數據顯示,公募基金持有計算機板塊總市值為403億元,環比上升27.53%,同比上升77.53%。在計算機持倉的市值前10名個股中,不乏漢得信息、廣聯達、新北洋等業績增長股。其中,廣聯達作為今年第一、二季度連續上榜的前10名個股,預計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長50%,利潤規模上到2.13億元。新北洋雖是二季度進入前十,但上半年預計凈利潤增幅也高達50%。
另外,二季度基金持倉市值前20的個股中,核心業務涉及云計算的占去12名,市場對該行業的認可高度一致。富榮基金預計,到2020年全球云計算市場規模將達到3800億美元,云計算的需求將在全球IT營收增長中占據60%的比例。中信建投證券指出,在計算機板塊的中報業績預告中,78家公司中有64家公司正增長,利潤增速中位數為25%,估值切換具備足夠的配置吸引力。
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石飛月 盧曉 北京報道
AI無處不在,繼大模型之后,這一技術又迎來新的“載體”。正在進行中的2024年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覽會(CES)上,AI PC成為C位角色,聯想、宏碁、華碩、戴爾等眾多PC廠商將AI PC作為今年宣傳的重點品類,英特爾、英偉達等產業鏈公司也紛紛發布配套的處理器和GPU。
PC市場低迷多年,對新技術的加入可謂翹首以盼,而去年大模型的出圈以及對整個產業鏈的提振,讓PC行業重新看到了希望。但在業內人士看來,將AI技術應用到PC身上并不算新概念,今年推出的AI PC雖然在功能上領先于傳統PC,但無法代替真正的大模型,短時間內對PC市場的推動作用也有限。
各路廠商集體角力AI PC
AI PC與傳統PC到底有什么不同?聯想集團副總裁、中國首席戰略官阿木這樣解釋:在傳統PC生態中,用戶跟應用進行交互,以通用計算CPU和圖形處理GPU為主,操作系統對幾方實施管控;而在AI PC時代,用戶更多與AI智能體、大模型、AI原生應用進行互動,混合算力將成為不可或缺的底層支撐。
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也曾定義過AI PC的五大核心特質,即能夠運行經過壓縮和性能優化的個人大模型,具備更強算力和更大的存儲,能夠實現更順暢的自然語言交互,以及更可靠的安全和隱私保護。
從本屆CES上各主流廠商介紹的亮點來看,AI PC相較于傳統PC的優勢確實和楊元慶說得差不離,但是否能達到阿木所說的那種水平還有待探討。
電腦廠商這邊,戴爾在今年CES上帶來的全新XPS系列筆記本電腦,內置人工智能功能,能夠實現AI加速的智能化體驗,可支持本地運行200億大語言模型,幾秒鐘即可完成本地AI生圖,還能流暢運行超100款AI本地軟件。
宏碁帶去的輕薄本和游戲本均搭載AI功能,據介紹,用戶可以通過專門設置的Copilot按鍵啟動Windows Copilot,利用AI功能來優化工作、創作和娛樂的時間利用,同時,AI技術在視頻會議方面也起到了關鍵作用。
聯想帶去了10余款AI PC,據介紹,這些AI PC不僅具備強大的性能和高效的運算力,還通過結合大模型,實現通用場景下的個性化服務以及即時可靠的服務響應,同時保證數據和隱私安全,成為最懂用戶的個人AI助理。
產業鏈端,英特爾和英偉達這兩家代表性企業也推出了針對AI PC的芯片產品。
主流PC廠商推出的AI PC,幾乎都搭載了英特爾酷睿Ultra處理器。CES 2024首日,英特爾推出完整的酷睿第14代臺式機處理器家族。英特爾方面預計,今年將推出750多款配備英特爾酷睿和英特爾酷睿Ultra處理器的機型,而到2025年,酷睿Ultra將為超過1億臺PC帶來人工智能特性。
英偉達則推出了三款具有高性能生成式AI功能的桌面端GPU——GeForce RTX 40 SUPER系列。這些新產品將率先用于AI筆記本電腦等PC類產品中,可以讓用戶在個人電腦上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而無需依賴通過互聯網訪問的遠程服務。
PC市場有望迎來復蘇
由于PC市場已經由增量市場進入存量市場,過去幾年,除了因疫情導致的居家辦公和線上教學帶動起一波銷量,整體行業已經多年處于低迷狀態。
廠商業績也不可避免受到影響。以最新的數據來看,聯想集團2023/24財年上半財年實現收入273.1億美元,同比下降20%;戴爾去年三季度的營收為222.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247億美元下降10%。
因此,產業鏈上下游都期待迎來技術上的新鮮血液,激活這一潭死水。
事實上,去年四季度的數據顯示,全球PC市場已經顯示出復蘇的跡象。據市場調查機構Gartner公布的數據,2023年第四季度全球個人電腦出貨量為6330萬臺,同比增長0.3%;IDC統計出的數據為6710萬臺,同比下降2.7%,但對于2024年給出樂觀預期。
然而數據上的一小步改善不足以說明什么,市場復蘇需要一個強勁的理由,在業內看來,這個理由就是AI PC。英偉達CEO黃仁勛此前表示,PC行業正迎來一次重生的機遇,未來十年,新的AI PC將取代傳統PC,市場價值可達上萬億美元。
各大機構也對AI PC的影響給出了樂觀的預測。IDC認為,在個人消費市場,AI PC將縮短用戶換機周期,加速換機潮的到來,兩年內置換PC的用戶占比會翻倍,提升至20%甚至更高。
不過,文淵智庫創始人王超對于AI PC能夠起到的行業提振作用并不十分看好,他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關鍵點在于,以目前的技術和應用情況來看,AI PC還只是一個營銷噱頭,目的是給低迷的PC市場增加一些活力,PC廠商在芯片和大模型上的儲備是比較薄弱的。
楊元慶曾描述過AI PC的理想狀態:“你未來的人工智能個人電腦(即AI PC),既能夠作為公共大模型的入口,又能獨立運行個性化的私有大模型,只有它能夠掌握最全面的個人數據和信息,又能嚴守你的秘密。只有你能喚醒它、使用它,同時也只有它最懂你,遠勝于任何一個公共大模型。”
在王超看來,AI PC就是將神經網絡芯片加入硬件里,的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本地的算力,改善一些比較復雜的功能,比如圖片識別和處理、人臉識別,還有一些大模型的功能,但目前這些技術主要還是由算法公司主導,而不是由硬件發揮大模型的作用,無法替代單獨的大模型App或單獨的大模型網站所能帶來的效果。
王超更加看好AI以及大模型在手機端的應用。“未來大家比較期待的是手機,比如蘋果可以在iPhone上做一些大模型的改進,改善自己的A系列芯片,二者結合可能產生爆炸性的效果。”
至于AI PC對廠商業績的提振作用,《華夏時報》記者采訪了宏碁和聯想集團,截至發稿均未給出回復。
責任編輯:黃興利 主編:寒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