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4日,蔡天新教授以及他的四位學生與一位研究數論的副教授一起坐在講臺下,大家表情專注而嚴肅,全都目光灼灼地盯著講臺上那位年輕人。
6月的陽光很熱烈,就像此刻坐在臺下的六位聽眾的心情一樣。
這是一間屬于著名學府浙江大學的普通教室,教室內正在進行的是蔡教授主持的數論討論班日常課程。
只是今天的討論課與往常大不一樣,臺上的這位年輕男講師并非數學與科學學院任何一名教員。
只見他留著一個常見的板寸頭,上身穿著一件普通的條紋T恤,身材中等,面部表情稍顯拘謹,他時而直接用手掌擦去需要修改的算式,黑板上留下了明顯的汗漬。
坐在臺下的幾位觀眾可以發現他的手指在微微發抖,沒有人出聲打擾他的推演。
整間教室里只聽見他手握粉筆書寫字的“吱嘎”聲。
他是杭州一家物流公司的快遞員,這份月薪3K多的工作需要每天付出14個小時的工作。
余建春和蔡天新(左為余建春)
而他受邀來到浙大的原因讓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關于“卡邁克爾數的新判別準則”的發現!
蔡教授接到他的手寫書信后,經過整個團隊的嚴謹驗算,證實了其結論的正確性。
一位數學“素人”猛然間爆出一個大新聞,讓他一時間成為網絡紅人。
面對突如其來的名與利,他卻表示:趕緊找個媳婦成家最為重要!
各位不禁要問,這樣一位專業人才怎么會去物流公司干著一份月薪3K的工作?
物流公司員工與對研究數學事業有貢獻的大拿,這兩個身份哪一個才是他的真實身份?
他是與數學專業距離十萬八千里的圈外人,在被邀請到浙大講課后,引起了媒體的關注,這為他的生活帶去了多大影響呢?
1983年,余建春生于河南信陽新縣一個貧困農家,那里地處大別山腹地,交通十分不便,生活條件艱苦。
據他的中學老師回憶,余建春中學時期的數學成績并不算突出,其他成績也都一般,考上鄭州牧專已經是他努力的結果。
大學時期,從小對數字很敏感的余建春偶然從圖書館借到一本《數學猜想》,書中闡述的數論激發了他濃厚的興趣。
在同學的眼里,余建春有一點神秘、也有點另類,經常不知道從哪里突然掏出幾張稿紙,開始寫寫算算。
幾年后從該校的動物醫學專業畢業。
當被問到為什么選擇鉆研數論,他坦誠表示:是因為“能用淺顯的公式推導”。
在大部分業余時間里,在其他同學在運動場上肆意揮灑汗水、在林蔭路上談情說愛時,余建春耗費了大把時間用于學習數論。
畢業后的10年之間,因為沒有找到與畜牧專業對口的工作,余建春輾轉武漢、蘇州、開封、等多座城市打工。
除了專業對口的獸醫行當沒有干過,他做過快遞員、保安、車間工人各種工作,有一次還曾遠赴日本某地去種植番薯。
用他自己的話來總結,就是——“勉強糊口而已”。
但不管他在哪里,在做什么,他都從未放棄在業余時間研究數論,攢下的寫滿算式的稿紙用一個抽屜裝不下。
興趣是最好的導師,有了興趣就有強大的動力去努力鉆研。
有人說過,一個在亞馬遜雨林的土著會比所謂的專家更懂得毒箭蛙,因為作為土著居民,他們一輩子都與這種蛙打交道。
毒箭蛙的毒液成了他們狩獵的利器,為此,他們終其一生都研究它,久而久之就成了比專家還懂得多的專家。
余建春的堅持告訴我們,沒有夢想的人生和咸魚有什么區別?
作為平凡大眾的一員,余建春的夢想并不奢侈,在日常生活里,喜歡鉆研數學成為了他的特殊愛好。
參加工作后,他也沒有放棄學習數學夢,經常忙里偷閑埋頭于書本和稿紙之間。
6月14日那天,余建春大清早就從自己位于遠郊的8人宿舍出發,換乘了好幾趟公交車,一路風塵趕往浙大那間教室的途中。
在那里,他將獲得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去觸摸自己的數學夢。
當被記者問到是否知道網上有人稱呼他為“民間科學家”,余建春靦腆地笑了。
他坦言:自己的數學基礎其實很差的,只是對偽素數比較感興趣,遠遠達不到科學家的水平,只能算是“業余數學愛好者”,比一般人多花了些時間而已。
他說,如果有機會,他想專職從事數學研究。
遺憾的是,余建春的個人經濟條件并不如意,他必須為生計奔波忙碌,而專業的數學著作其實售價不菲。
在來到杭州一個月之前,余建春用完了這些年的所有積蓄,在新縣老家蓋好了新房,完成了二老生前的心愿。
“他們一直希望我蓋好新房有個棲身之所,也好早日成家。”談起早已去世的雙親,余建春眼眶就紅了。
在杭州的這家物流公司做快遞員是一份全新的工作。
這次給蔡教授寄信,他對于能夠得到正式回復并不敢抱太大的希望。
此前的十年里,他積累了一些撐桿,也經歷了太多次失敗——多次給相關領域的教授去信,但多數未曾得到正面回復。
他完全沒有想到,蔡教授會邀請他到浙大面談,并參加這樣一次專業的數論討論課。
從跨入浙大的校門那一刻起,到真的見到了自己慕名已久的蔡教授,余建春激動不已,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他竭力做起了深呼吸,與大家分享關于數論的想法和這些年自己的經歷。
從最初登上講臺略顯拘謹,到進入狀態后思路逐漸清晰,越來越有條理,余建春的推演持續了一個半小時,包含了5個數論發現,他的表現打動了在場的兩名教授、四名博士。
“被請到浙大講課的快遞員余建春”出名了!
關于他的消息引起了廣泛的熱議。
“我年紀不小了,想要盡快找個媳婦,早點成個家,這個最重要。”
面對突然而來的贊譽,余建春頗為冷靜,他說自己經濟條件不佳,父母離世后只有哥哥一位至親在世。
而如果能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繼而組建一個溫暖的小家庭,他就會非常滿足,至于“民間科學家”的頭銜是萬萬不敢當的。
2016年 9月初的一天,余建春回到了自己的高中母校——新縣職高,為高三年級的學弟學妹做了一場演講。
余建春的高中語文老師非常意外和驚喜,“他不再是那個性格木訥內向的男生,我沒想到他能夠面對上千人的注視,滔滔不絕地談起數學,成為一位勵志榜樣!”
2016年6月中旬之后,余建春總會接到接二連三的陌生來電,有人要求采訪,有人想要進行商業合作,更多的是出于好奇來打聽他的情況。
這讓生性靦腆的他很不適應。
那么,在數論領域專業人士的眼里,余建春的水平究竟如何?
在浙大現場完成現場推演后,余建春的成果獲得了蔡教授團隊的認可,認為他的“部分成果達到碩士水平”。
蔡天新評價,余建春的5個發現中,關于“卡邁克爾數的新判別準則”的發現堪稱“亮點”,該判別準則一直被專業人士當做研究熱點。
“卡邁克爾數”,即“絕對偽素數”,曾在1912年被數學家卡邁克爾首次發現。
盡管余建春推導的通式已有外國同行做出類似結論,但這并不影響其研究水平的價值。
同一門學科,只有研究的人多了,才能更加興旺發達。
余建春的事跡一度被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登上了該國當日國際新聞排行榜的TOP3——“……這看上去就像是勵志電影《心靈捕手》的中國現實版本。”
密蘇里大學卡邁克爾數論專家William Banks興奮地表示:“那將是該領域一個令人激動人心的發現?!?/span>
而在國內,央視及多家地方媒體都對這位草根數學天才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報道。
他的報道被工友、親朋好友們從不同渠道看到后,大家按捺不住強烈的好奇心,紛紛打來電話詢問。
而遠在老家的兄長也是看了有關弟弟的報道,他也才知道弟弟多年來一直堅持研究數學難題。
外界的紛擾繁雜終有平息的時候,他的生活短期內并未發生巨大改變。
小余還是那個物流公司里手腳麻利、做事認真的好工友、好員工。
但命運總會垂青于做好準備、并一直向著目標努力的人,不久后,余建春接到了一份與數學有關的工作邀請。
湖州市的一家企業的董事長凌蘭芳以老板和數學愛好者的雙重身份邀請余建春去她名下的企業工作,他答應了。
一個月之后,余建春辦好了離職手續,趕往湖州。
兩名數學愛好者見面后,凌董事長對于憨厚有禮的小余印象很好,兩人熱烈討論數學話題,也談到了余建春的偶像——英年早逝的印度數學家拉馬努金。
余建春表示他一直以拉馬努金的事跡自勉。
在人事部門主持的正式面試中,余建春表現得非常坦誠,對于自己不擅交際的缺點和數學方面的不足毫不隱瞞。
“他只在數論的某個領域頗有造詣,基礎知識還不夠扎實,所以無法直接擔任數學分析、財務等方面的工作?!?/span>
“他的電腦技能水平不達標,在人際交往方面能力略有欠缺不足,不適合文秘類工作?!?/span>
余建春自認做不了這類白領工作,經過雙方協商后,公司安排他做了一名生產線工人。
與之前的物流崗位相比,他早上7點半上班,下午三四點鐘就下班了,工作強度大大降低了。
余建春拒絕了凌董事長贈送的生活安置金和安排單人宿舍的好意,表示自己還沒有為公司創造任何價值,不能接受這筆錢,也不能搞特殊化。
“小余非常淳樸,他的故事很讓人感動,也很容易令人聯想到那部奧斯卡獲獎電影。”
余建春入職后,很快投入了新的工作中去,同事們也很接納他。
當記者問到對于新工作有什么不滿,余建春苦著臉“訴苦”道:“女同事太少了,讓我沒有什么機會解決個人問題?!?/span>
余建春說,沒有成家的他就像無根之萍,心中難定,成家對于他來說已十分迫切。
對于接下來的路,作為伯樂的蔡教授殷切希望小余能夠排除外界干擾,回歸到平靜的生活中來。
好在,余建春對于數學的初心并未動搖。
蔡教授指出,小余的高次同余式是憑心算和直覺得到的,存在不足之處,希望他之后能有新的成績。
蔡老師與他約定,會在每天的業余時間內繼續研究高次同余式。
經過余建春這件事之后,蔡教授收到了更多來自各地的數學愛好者來信,但大多浮于表面,“不像余建春那樣沉得下去心”。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余建春由于一份喜愛而堅持十多年學習數論,這份熱愛值得人尊敬。
拋開天賦的因素不談,如果他具有扎實的基礎功底,或許就會事半功倍,取得的成果更加豐碩,也將為自己的人生帶來更大的改變,余建春這種情況不由得令人遺憾。
萬丈高樓平地起,如果他在少年時期就有機會夯實基礎,那么今天的數學圈子里必將多出一位實力派選手。
由此思之,對于孩子的愛好培養要盡早,畢竟,從感興趣發端進而變成專業人士需要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和不懈的努力。
茅余氏河南一世祖普清公五世分支
文/余長城
1
平生沒見過余氏宗譜、族譜,今日方引為憾事。究其原因,卻因為我個人沒去尋找,或者說年輕時對家族歷史并不關心。多數人都是越老越熱衷于尋根問祖,我也一樣。
近幾年編鄉鎮志,常去鄭州或信陽市本地的方志印務公司,見過各種各樣印刷精美的姓氏宗譜、族譜。方志印務公司的業務無外乎兩塊,一塊是地方志、年鑒,一塊是宗譜或族譜。也知道信陽市有多個姓氏宗親文化研究會,但不知余氏宗親文化研究會設在什么地方,沒去打聽,只是聽說信陽市的余氏宗譜正在編纂之中。
宗譜、族譜之全國性大量修撰始于宋代,自《百家姓》出現之后。中國第一個大規模印刷書籍的朝代是唐朝,出現了雕版印刷,第二個則是北宋,出現了活字印刷。中國文化的第一個高峰也出現在唐代,原因是朝廷科舉取士,民間讀書人越來越多。雖然東漢就發明了造紙術,但隨后的三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和長達三百多年的南北朝之亂,唐代以前在文化上并未達到繁榮。中國的二十四部正史,有8部是在盛唐修撰的。
中國成熟的譜牒始于西周封建諸國,其后各人皆以國為氏。西漢時姓、氏合一,《史記》《漢書》的出現和書中的帝王年表、本紀、世家、列傳,催進了譜牒的進一步繁榮。最早的譜牒出現于王族、世家,隨后出現于士大夫階層。東漢末年到魏晉之際,出現各種各樣的“家傳”“家譜”“簿狀譜牒”以及專門研究譜牒的著作,“郡望”就此誕生。東晉南北朝時門閥士族制度充分發展,作為選官和通婚的依據,士族、非士族要根據譜牒來確認,譜牒學就成了一種專門學問。于是,合族與通譜之風盛行,官僚、富戶要與士族合譜,民間(平民百姓)的合族通譜就更多了。今豫南新縣、光山縣方言中常見的“合譜兒”一詞,其意就是“不靠譜”。隋唐廢中正、興科舉,舊士族失去政治上的特權,但唐太宗還屢修譜牒,以培植新的士族集團。唐代譜牒主要有《氏族志》《姓氏錄》《姓族系錄》《元和姓纂》等。
唐末,士族譜牒衰絕。到了宋代,家譜開始盛行。家譜分為宗譜、族譜、家乘三類,又分通譜、支譜、總族譜、分族譜、大同宗譜、小宗譜等。到了明清兩代,在聚族而居的農村,已沒有無譜之族、無譜之人。
2
我在很小的時候,曾見過一次布狀“族譜”。說它是族譜吧,又不太正規,因為是寫在一張大紅布上,內容就極簡略。依稀記得上面有數十代祖先的名字——可能是從河南一世祖開始,及四十代字派。父親說,我是第四十輩了;但在四十代字派中,卻是第十代。父親要我背會后三十代字派,但我想,背會十代字派還不夠用么?因此,我僅背會了自我輩以下的十個字派。
父親只上過一年半學,不識得多少字,也不太了解宗族歷史。據父親講,我的祖上是金剛臺余少保,是從江西遷過來的。至于金剛臺在哪兒,從江西哪里遷來,父親都沒有說,我也沒問。至于那一塊紅布族譜的來歷,以及其后來的去處,在我六七歲的年紀,是不會關心它的。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許多“封建”的東西已經被掃平了:沒有族長、沒有祠堂、沒有家廟、沒有人敢“吃祭祀”。到了八十年代,在我那三十來戶人家的山村,二十四五戶余姓中曾經有人提出要推選出一位族長,且推舉了一位人選,但并沒多少人家承認他,后來也就不了了之。我最終也沒吃過祭祀,倒是知道村子里9戶外姓中僅有的兩戶蔡姓人家吃過一回祭祀,邀請來相鄰幾里路遠的蔡洼灣的他們同族。
我于1990年就離了故鄉,1992年參加工作后就極少回去,對于1995年新、光兩縣余氏合譜一事,我并不知。到了2002年的時候,我門上的二爺,大概是因為退休后沒事干,就編寫了一份家譜,五服以內男丁人手一冊。給我的那一份我曾經短暫地翻看了一下,離鄉時并沒帶走,就落在弟弟家了,直到前年臘月回鄉給父親做壽忽然想起,才從弟弟家取回。
家譜并不是用電腦打印和機器印刷的,而是用毛筆字抄寫后用油印機復印的。聯想到電腦時代的巨大進步和童年時父親撿燈籠紙——一種元宵夜給祖墳送燈時遮風的洋火燫紙——給我做作業本的往事,我明白了童年所見的族譜為什么會是一塊紅布,因為以前紙張也是稀缺之物,印刷更是困難。一本族譜,總得有幾萬字吧,請誰抄寫,難道請孔乙己嗎?
從此才了解更多余氏家族的歷史,那些我的父親所不知道的,或者我的爺爺也不知道的。想起2008年8月我在網上發表的《新縣、光山、商城余氏源流》一文,有許多不足之處,本想等到以后尋得余氏宗譜后再寫一篇更全面的,但卻又等不及了,因為我再次離了家鄉,來到了廣東,不知得到余氏宗譜會是哪一年以后的事了。
3
余姓中流傳著“天下余氏出長茅”一說,作為長茅余氏的后人,我雖不敢茍同,但也覺得有一定道理。余姓始祖雖公認為春秋時期秦穆公時代的由余,即源出陜西,但如今余姓卻廣泛分布于南方。今天,余姓主要分布于四川、廣東、安徽、湖北、福建、浙江、江西等省,以四川省為最多,占余姓總人口的7%。
歷史上人口大規模南遷有三次,史稱“衣冠南渡”。第一次是西晉“八王之亂”,第二次是唐“安史之亂”,第三次是北宋滅亡南宋在杭州建都。至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期,因為隸屬于不同的分國,雖流民眾多(多數是流于山林),卻不便于往他國遷移。
長茅余氏一世祖良(仲)公,出生于唐光啟元年(855),進士及第,曾任洪州分寧縣宰、江州刺史。因為他為官主要是在江西省境內,雖出生于安徽休寧,但辭官(晉工部侍郎不就)后卻選擇遷至江西洪州分寧縣(唐代時自武寧縣析出,今修水縣),葬安樂鄉長茅大墓窩,成為長茅一世祖,其后裔稱“長茅余氏”。良公令其五子移居五處,開枝散葉。長子革居中州坪,次子賁居石坪,三子旅居車坪,四子咸居高坪,五子升居武寧縣昇坪(今官蓮鄉,改魯溪鎮)。五子余升曾任工部尚書,其他各子及后代也各有成就,成為“一門三太守,四代五尚書”的名門望族。至北宋仁宗時,長茅一世祖良公因子孫顯貴而被勅賜刑、禮二部尚書。
良公因唐末五代十國之亂選擇隱居,其后代于北宋時顯貴,到宋仁宗追封良公時,離良公去世已有百年(良公享年81歲)。南宋時,江南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良公的后人想必更加繁榮昌盛。
明朝時,余姓第一人口大省是江西,第二是湖北,第三是四川。明朝末年統計,三省余姓分別占全國余姓總人口的6.9%、6%、5.7%。江西余姓,自然有較大一部分是良公的后裔。民間盛傳明朝年間“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所以湖北、四川的余姓有很大一部分也是良公的后裔。
4
如果童年記憶沒錯,我是良公第40世孫的話,那么長茅余氏河南一世祖普清公應該是良公的第15世孫,因為我是普清公第26世孫。
據二爺所修之家譜記載:“余普清,名法,元,生于大德三年己亥年即一二九九年,原籍江西省奉新縣合埠東坪,屬長茅東草堂余氏,元至正五年己酉年即一三四五年四十六歲中進士,授平章,見國政不綱,辭官歸隱。后洪武年間以子思銘有功授少保,不就其職但受其封。
妻梅氏,誥封德人,后封一品夫人,生三子思銘、思迪、思聰。
另娶鄭氏,誥封一品夫人,另支系譜載?!?/p>
“平章普清公葬商城縣金剛臺。”
但據明嘉靖《商城縣志》人物記載,圣旨所發誥文如下:“制曰:人臣為國家之用,能以功名自奮,皆其先人積德所致,考諸常典,追贈為宜。懷遠將軍同知華山衛指揮使司事余思銘故父余法,善積于身,慶延于后,乃生嗣男,展其材力,服我官政,是用原其所自,頒以命辭,尚靈爽之有知,其欽承于永久,可贈明威將軍僉指揮使司事,宜令準此?!薄爸圃唬喝顺加械撐徽撸杂善浼彝ブe善。故於封典,亦必推其本原以及之也。懷遠將軍同知華山衛指揮使司事余思銘生母鄭氏,余慶所鐘,是生嗣男,展其材力,為國任用。是宜推其所自,頒以命封,尚服誥詞,永賁幽壤,可追封德人。宜令準此。洪武七年正月十五日。”
誥封普清公“贈明威將軍僉指揮使司事”,為正四品,不是也不可能授少保(從一品)。余思銘時任懷遠將軍同知華山衛指揮使司事,為從三品,故朱元璋追贈其父為正四品。思銘公薨后追授少保(從一品),比較符合邏輯。
誥文稱“余思銘生母鄭氏”“追封德人”,宗譜記思銘公生母為梅氏且誥封德人,庶母鄭氏“另支系譜載”,應該是縣志記載有誤。宗譜中所述梅氏、鄭氏皆誥封一品夫人,不太可能。
二爺所作的《家譜序》又載:“吾氏族門原籍江西奉新縣。河南一紀祖普清公在元朝受職平章。二世祖思銘公,見元政紊亂不仕,隱居于商城金剛臺,從者萬余人,悉賴以濟逸一方保障。迨明定鼎奉詒,領所部兵征討有功,敕贈少保。其豐功偉烈,官載州志。三世祖元公、亨公、貞公。亨公世居商城,元、貞二公遷居神留橋,興一祖遷于麻城(今新縣泗店鄉余河村)。”
依《家譜序》所言,受封少保的是普清公長子余思銘,這個是正確的,《商城縣志》也是這樣記載的。
二爺所修的家譜,依據是余氏宗族第七次續修宗譜理事會所編修的新、光二縣余氏宗譜。
5
河南一世祖普清公五世分支系瓜瓞圖
普清
↓
思銘 思迪 思聰
↓
元 亨 貞 慶 端 高 瑞
↓ ↓ ↓
克昭 克明 (無) 賢 興
↓ ↓ ↓ ↓ ↓
志海 志河 志亮 志高 志彥 志亨 玄太 志宏 真 定
綜合明嘉靖《商城縣志》、清嘉慶《商城縣志》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南省商城縣地名志》等載:余普清祖籍江西饒州府瓦屑壩,元朝至正五年(1345)四十六歲中進士,授平章。時見國政不綱,辭官歸隱。率族人遷湖北省,后再遷商城縣金剛臺西北孤山北麓山谷中的清龍寺安營扎寨。隨從余氏遷來的還有外姓楊、黃、張、李等。元末1351年爆發白蓮教、紅巾軍起義。余普清及其長子余思銘組織義軍積極響應,攻占金剛臺,趕走達魯花赤,一時從者萬人。元朝多次派軍隊圍剿,最多一次派兵數萬,山寨被攻破,后又被余思銘率義軍奪回。1358年余思銘率隊歸附安豐徐壽輝,1364年歸附朱元璋,奉令赴汴京從胡大海。洪武十一年(1378)詔征西番,病卒于途,封葬于商城縣隆門里,次子余亨襲其官任寧夏指揮使僉事。妻胡氏生七子,元、亨、貞、慶、端、高、瑞。此兄弟七人后裔,分別遷徙鄂、豫、皖三省十一縣市。
6
普清公有三子,皆因軍功受封。長子余思銘被追封太子少保,其事跡不僅見于《商城縣志》,亦載入《信陽州志》武功傳中。在縣志中,還記載有其“撒豆成兵”等多個傳說。
“余思銘,元末率眾避兵戰于商城金剛臺,從者兵將萬余人。明初歸服,受平章。甲寅年八月詔領所部兵從胡大海征程德權,是年平司空山取六安衛指揮同知,復捉程德權余黨周平章等,監東送中書誅之。已而復從大將軍徐達取陜西鳳翔等處,收王保保,賜斐衣一襲,賞鎮托派員。復征西番,病卒于途,敕葬隆門里崇祀鄉。
賢祠載州志武功列傳。其次子亨以從征有功,世襲華山衛指揮。
妻胡氏,誥封一品夫人,葬隆門里陳家灣,生七子元、亨、貞、慶、端、高、瑞?!?/p>
“平章思銘公祠堂在商城縣余集鎮。原名鄉賢祠。二零一七年重修,名薈萃堂?!?/p>
“平章少保思銘公敕葬商城縣隆門里(今余集鎮)?!?/p>
“余思迪,明授鎮撫隨駕守山海關,后封公,遷任湖廣,世居武昌府。系秉仁宰臣良士公之祖。
妻姓失考,誥封夫人?!?/p>
“余思聰,明授鎮撫南京,世居江南。
妻吳氏,誥封夫人?!?/p>
從二世開始,次子余思迪遷住武昌,三子余思聰遷住南京。
7
家譜中所記第三世,僅記余少保的七個兒子。余思銘的前三個兒子元、亨、貞,是依據易經乾卦卦辭“元亨利貞”來取的名。七個兒子中,有五個從征,因功受封,長子與第三子在鄉務農,無功未受封。
“余元,字仁甫,業儒,自商城遷于光邑神留橋,披荊斬棘開業于斯,子孫亦由此蕃衍。
妻楊氏,生二子克昭、克明。”
光邑,即光山縣。神留橋,清代為光山縣神留橋保,中華民國時從光山縣析出經扶縣(今新縣),神留橋劃入經扶縣。業儒,即身為儒生。
“余亨,隨父從征有功,襲華山衛僉事,載邑志、通志。后裔五英堂。系朝陽允爵紹原三祖。五世孫玄太遷今新縣周河鄉余崗、戴咀鄉等地。
妻胡氏,誥封夫人,葬十五灣雨壇洼,酉卯兼乙辛向?!?/p>
“余貞,字智甫。
妻孫氏,生二子賢一、興一。”
“余慶,明授湖廣銅鼓衛鎮撫,載清嘉慶時商邑志卷之八(第)二十二頁。后繼述堂、心仁堂。
妻姓失考,誥封夫人,葬十五灣宅后雨壇洼,乙卯兼乙辛向。生一子秀?!?/p>
“余端,明授廣東省廣州衛鎮撫,載商邑志。后裔承啟堂、致敬堂。
妻王氏,誥封夫人,生一子兆?!?/p>
“余高,明鎮撫將軍,載商邑志。后裔繩繩堂、興盛堂。
妻周氏,誥封夫人?!?/p>
“余瑞,明鎮撫將軍,載商邑志。后裔永合堂。
妻姓失考,誥封夫人,生一子相?!?/p>
商邑志,即商城縣志,記載有三世中余少保七子分遷鄂豫皖十一縣。所謂“妻姓失考”,是因為長期在外為官,子孫又外遷到別縣,在一世祖、二世祖的故鄉所修家譜中也就失考了。
外遷到鄰近商城縣(余家集)的是余元、余貞,遷到更遠的是慶、端、高、瑞的子孫。
8
自第四世開始,因為慶、端、高、瑞之子遷得較遠,故未記錄,只記錄余元二子和余貞二子。
“余克昭,(從神留橋)遷居麻邑乘馬崗,后居光邑南今新縣戴咀鄉,還有一支系遷光邑白雀園。
妻韓氏,生二子志海、志河。”
麻邑,即麻城縣。光邑,即光山縣。
“余克明,從自居地神留橋往乘馬崗省兄病逝,故葬于麻邑乘馬崗東北楊家洼,兄弟立碑有兩座。
妻李氏,葬于神留橋街西后樸樹墳園卯山酉向,公共立碑,生四子志亮、志高、志彥、志亨?!?/p>
“余賢一,(后代)居神留橋東余家、胡沖、余大灣、水口等地。
妻馬氏,生一子志宏。公妣俱葬栗林山。”
“賢一公葬新縣八里畈鄉神留橋?!?/p>
“賢一祖祠堂在光山縣神留橋保(今新縣八里畈鎮神留橋村)東余家。祖祠座西南面對東北,正堂四間,東耳廂房兩間,院內有柏樹一棵、天竹一叢,為吾四房(供奉);胡沖六房供奉先祖寶地。”
“余興一,明天順年間從東余家遷范店,余家河建祠開祭。
妻黃氏,生二子定一、真一。公妣俱葬余家河屋后臥虎地老墳山亥山己向,有碑?!?/p>
“興一公葬新縣泗店鄉余家河,壬山丙向。”
“興一祖祠堂在麻城縣余家河(今新縣泗店鄉余河村)?!?/p>
余元二子、余貞二子及其后人,已遍布光山縣南(今新縣)各地,但始終離商城縣余家集不遠。
9
第五世中,記載了元公的6個孫子和貞公的3個孫子。
“余志海,從麻邑乘馬崗遷新縣后,其后裔繼續北遷光山南部潑河鎮、槐樹店鄉等地。
妻韓氏,生三子榮、華、文。公妣俱葬韓老屋黑谷沖。”
“余志河,公妣俱葬田鋪鄉水滂附近,不知其塋。
妻胡氏,子失傳?!?/p>
田鋪鄉,舊屬湖北麻城縣,今屬新縣。
“余志亮,從商邑重遷回定居神留橋。
妻陳氏,生三子斌、球、容?!?/p>
“余志高,遷居滸灣東馬鞍山余洼、晏崗、余灣等地。
妻汪氏,生一子浩?!?/p>
“余志彥,遷居新縣城關董店上下余灣。
妻張氏,生一子溥?!?/p>
“余志亨,庠士。遷居滸灣鄢山、彭河、白果樹(及)光山縣十里鄉余崗。
妻李氏,生四子洪、曹、漢、潔。公妣俱葬神留橋樸樹墳園?!?/p>
“余志宏,遷居東余家、胡沖等地。生卒年失考。
妻陳氏,生一子海。公妣俱葬神留橋栗林山?!?/p>
“余定一,庠士。公妣俱葬泗店鄉鄒家河楊樹堂墳山,不知其堂。
妻敖氏,生二子萬壽、寬一。”
“余真一,大明方盛之時,在京授職為官,因勤勞五事,南旋至麻邑。見太平鄉之西北風土可居,憑中買得汪楊二姓南岸田地屋基建造房屋,少長咸集,子孫永遠之圖。后奉旨赴京師任戶部侍邱,計報丁糧錄編軍民冊籍,遂以我祖任陜西延安指揮。此嵩公寫譜所記。
妻吳氏,誥封夫人,生五子明一、明二、明三、明七、明八。”
麻邑,即湖北省麻城縣。
庠士,同秀才。
元公、貞公的后人,主要分散在光山縣南部即今新縣境內,也有少數分散到光山縣和湖北麻城縣,總體都與祖籍商城縣余集不遠。
10
商城縣,屬豫南大別山腹地,緊鄰湖北、安徽二省,是一個三省交界之處。其向南,背依大別山,向北,俯視平原。金剛臺屬深山區,豫南第一高峰,即金剛臺山,山頂貓耳石若擎天之柱,海拔1584米。余集鎮,則在平原邊上,接近“光(州)黃(州)古道”和國道106線。
長茅余氏河南一世祖普清公最終選擇金剛臺為根據地,正是亂世中最好住地,亦可起兵。二世祖余思銘敕葬余家集,是因為這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不得不佩服祖宗的眼光。
商城縣在西漢建縣之初名雩婁縣,隋朝更名殷城縣,北宋更名商城縣。其名殷城、商城,極可能最初是殷商遺民匯集之地。每到戰亂年代,商城縣和光山縣南部的今新縣境內,就是流民逃難、匯集之所。李自成、張獻忠九屠光州后,光州在冊戶丁不足兩千人,許多人都逃到大別山區。民國時期,這里是著名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與商城縣緊領的新縣和安徽省金寨縣,都是著名的將軍縣,但金寨縣約有將近1800平方公里是原屬商城縣的,當時為商城縣東南十四個半保,面積比新縣還大。早在南宋理宗嘉熙元年,宋金交戰時,光州治所就曾遷金剛臺。
如今,金剛臺成為著名的旅游景區,有兩個4A級景點。而余集鎮余思銘少保的祠堂,也已經改名薈萃堂了。
20201103夜
河網訊(記者 薛曉磊 通訊員 祝丹陽 攝影 祝丹陽)在河南省信陽市淮濱縣紡織服裝全產業鏈專業園區,密密麻麻的全電腦控制高速織布機在一片有序的“吱吱”運轉聲中飛速轉動。潔凈、整齊、規整、統一——無論長絲的排列、面料的排放、機械的運轉,都呈現一種鋼鐵機件獨有的、隔離于人群之外的、特有的、冷冽的工業機械美感,恍惚之間仿佛讓人進入電影中的近未來場景。
紡織廠內部的景象讓人聯想到電影《太空漫游2001》
超細長絲以極快的速度在機器上傳送
長絲比頭發絲更細,但極具韌性,由這種絲織出的面料也耐磨不易變形
因為傳送速度過快,照相機下的絲線模糊成片
機器正把成片的布料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