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s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

    ▲戳視頻,太平洋電腦城


    在90年代末,"北有中關村,南有石牌村"、"買電腦,到崗頂"在IT界迅速流傳。

    在那個手機還只是聯絡工具的年代,在那個信息還不夠普及的年代,電腦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奢侈品的角色,誰家要是買了電腦,便足夠向身邊的人炫耀足足一年。

    一臺品牌電腦的價格往往太過昂貴,DIY電腦成了當時主要的潮流。還記的在每個周末,叫上自己的三五好友,從一樓爬到頂樓,在電腦城的每個格鋪看一看,問一問,貨比幾十家,跟拿著計算機的營業員侃著最新的配置,喜滋滋為自己的戰機添磚加瓦。

    時間流逝過后,當初的我們似乎早已習慣方便、快捷的商品。在需要動手的這件事情上,值不值得變成了衡量的唯一基準,或許時間太寶貴,也許是早已不再熱愛。

    2018年2月28日,太平洋電腦城B場(A場不受影響)全場結業。

    當這座承載了一代人回憶的電腦城終抵不過時代的浪潮,落下帷幕之時。

    我們應該去哪里緬懷我們的青春熱血歲月?

    1994年5月,太平洋電腦城一期(現為太平洋數碼廣場A場)在廣州崗頂正式開業。在地理上臨近香港深圳,拿貨(CPU、硬件、軟件)方便。在管理上,堅決杜絕盜版商家。太平洋以專業的銷售態度迅速淘汰掉其他的對手,成為各大經銷商首選入駐的電腦城。當時中國最具有影響力的科技產品,都可以在這里找到。

    圖片來源于網絡

    A場的成功讓時任太平洋老板的林懷仁看到了商機。1997年,太平洋電腦城B場迅速開業,隨著太平洋電腦城名聲越來越大,一躍成為國內電腦城的龍頭企業。

    圖片來源于網絡

    同年,太平洋電腦網成立。作為國內第一家以專業電腦市場為資源的大型資訊科技專業網站,上線不到兩年,成為行業內的標桿。發展至今,太平洋電腦網在科技資訊內方面仍是極為出色的網站。

    圖片來源于網絡

    90年代末的電腦市場,人們對資訊的接收并不像當今這么快速,價格也做不到透明。在當時電腦城門口,擺放的電腦就是消費者連接世界的窗口,消費者可以通過電腦即時查詢當日各種硬件的報價。即便你對電腦一無所知,但你仍可以對價格形成一個基礎的認知。專業人士可以根據自己的預算在現場對比價格后再進行配置購買。

    這種在當時被稱為"鼠標+水泥"的模式,再次風靡全國。

    "買電腦修電腦就到太平洋,看報價學電腦就到PConline"這種線上結合線下的概念模式逐漸深入人心

    如果說90年代末只是爆發了第一波電腦浪潮。那從2000到2010年則是太平洋電腦城最為黃金的十年,也是電腦批發市場最為黃金的十年。

    走進電腦城,就像女生走進大減價的商場一樣。對于不太懂的顧客,里面有商家成套配置好的機器。對于專業的IT人士,你可以坐在這里與店家侃一天。行業內最新最快的資訊都可以在這里找到。

    每到周末,太平洋電腦城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產品推廣展示活動,讓人體驗各種各樣的高科技產品。

    在這十年中,互聯網進入大眾視野,太平洋電腦城與太平洋電腦網密切結合。線上為消費者提供精準的報價,產品的評測報告。電腦網的直接宣傳帶來的是線下銷售額的迅速增長。

    在電腦城A城經營了十幾年的慧姐(化名),回憶起零幾年時的"一鋪難求",仍會無限唏噓。當時南下廣州淘金的人雖一波接著一波,但能真正入駐電腦城的人卻少之又少。你拿著幾十萬,連位置差的商鋪也未必能租的到。

    那時候在太平洋有一間屬于自己的檔口,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太平洋三個字代表的不再是一棟建筑物的名字,而是產品信譽的保證。

    2003年,電子商品進入多元化時期,數碼相機,mp3開始流行。2005年,雙核CPU的出現,使DIY電腦爆發了第三次熱潮。太平洋電腦城也順應時代的潮流,改為太平洋數碼廣場,手機,數碼相機漸漸成為熱門產品,而電腦硬件在逐漸被人們遺忘。

    曾有一位鋪主在太平洋B場結業后在自己的朋友圈打下了這樣一行字

    "感謝太平洋,成就了無數個家庭,養活了無數個家庭,養活了石牌村。"

    感謝這十年,感謝這如黃金般的十年。

    90年代,"買電腦,到崗頂"絕對不會是一句口號。而崗頂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電子產品集散地絕不僅僅只是因為太平洋電腦城。天河電腦城,百老匯,都是這個大商圈不可缺少的一員。但如果沒有太平洋電腦城起領頭作用,就沒有石牌西的一個興旺。

    有人在這里發家致富,有人在這里落魄離開。

    所謂"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廣州作為全國最大的批發城市,舊零售業在當時仍是最來錢的一個行業。一批批電子產品被運送到此,往往停留不到幾天,就被發往世界各地。

    白天發貨發到手抽筋,晚上數錢數到手抽筋,在這里是真實存在的。

    孫師傅(化名)是太平洋電腦城外做拉貨生意的,入行二十年,他說當年生意好的時候,一層的貨物一趟累積下來都有幾百件,往往需要跑好幾趟才能運完。做這行的人也多。隨著電腦城生意越來越冷清,當時一起做的很多朋友都走了。現在一整層跑下來,可能也就一百多件貨,生意都讓快遞做完了。當我問他以后怎么辦的時候,他無所謂的笑笑說,回家唄。

    2010年,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的迅速崛起,以透明的價格,更快捷的購物模式,迅速取代了電腦城的位置,成為IT愛好者的新首選。

    2017年電腦城總年銷售額同比下降47%。站在太平洋電腦城外,一邊是結業的B場,一邊是人煙稀少的A場。旁邊的大馬路上只有零星的幾輛拉車走過,連接A與B場的大型通道也被一塊藍色鐵皮封的死死的,徹底變成了一條人行通道。你很難想象到,十年前的這里曾經人山人海。

    這個地方再也不負當年的輝煌。

    也許會有這樣的疑問,作為曾經華南乃至中國最大的電子產品集散地,擁有最好貨物渠道的電腦城實體零售店,完全可以線下實體結合線上零售,做的更大才對,例如京東。

    但這個世界上,從零售店發展到電子商城的劉強東只有一個。

    在太平洋電腦城,有出現線下轉線上成功的企業,但更多的是仍對實體店抱有希望的電腦人。開通線上零售,在他們眼里是一件浪費時間,浪費精力的事情。在以前的實體店面,只要我有好東西,就從來不缺人買。

    廣州作為全國最大的批發市場曾風光一時,隨著新一線城市的迅速崛起與爆發,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廣州的大優勢早已消失。

    放眼太平洋電腦城B場的結業,也許只是無法抗衡更新迭代的浪潮中一個歷史滾動的小進程。但又何嘗不是為廣州,為崗頂人敲響的一次警鐘。

    變則生,不變則死。

    當某一樣東西不屬于一個人時,那就有被隨時奪走的可能性。我們要做的,不是沉浸在昔日的輝煌中沾沾自喜,而是要在時代的進程中,必須保證自己不被淘汰,保證自己充滿核心競爭力。

    • 注秦朔朋友圈
    •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387篇原創首發文章


    12月15日下午,在香港深水埗的黃金電腦商場附近,有人分批撒下了大量的百元港幣大鈔。面對滿天飄灑的阿堵物(注:古錢的又一個別名,又是最俗、最虛偽的一種蔑稱),這個號稱香港最熱鬧的電腦城頓時沸騰,平時舉止內斂的香港市民,這時候也暫時放下“路不拾遺”的美德,紛搶現鈔。

    綜合各方媒體披露的信息,現場有人不顧自身安全沖出馬路撿錢,有人爬上低層的屋頂撿錢,甚至連現場的私家車司機也無法淡定,跳出車來加入撿錢大軍。事件引來不少警察,封鎖這段道路并禁止路人進入撿錢。

    新聞吸引眾多香港與內地媒體到場采訪。根據記者們的挖掘,撒幣者很可能是一個自稱“幣少爺”的香港90后青年,原名“黃鉦杰”,他自稱此舉是為了慈善,但港媒分析,他更多的是為了推銷自己的數字貨幣挖礦機。

    打開臉書,一個名叫“幣少爺-新世代礦業”的ID似乎印證了港媒的部分說法。這個“幣少爺”在臉書貼了一張鈔票滿天飛的照片,并附言說這是劫富濟貧,而且預期不久的將來,香港不同的地方都可能會“錢從天降”。

    “幣少”其人其事

    其實這已經不是“幣少”第一次成為媒體的焦點。早在2018年9月,香港本地電視臺的一個節目就采訪過“幣少”本人。他在節目中聲稱2015年開始炒比特幣,也知道這個東西是高風險,但是覺得承擔得起,因此投入30萬(注:港元,下同),一個月賺了1倍,當時就覺得自己是神。

    盡管中國人主張錢財不外露,但“幣少”似乎沒有這種禁忌。他大方對上門采訪的媒體記者透露,自己通過炒幣,迄今已經賺到大約8位數。除了炒幣,他還在社交平臺開設專頁招收粉絲,并且向粉絲推銷他的挖礦業務。

    他發出的產品材料頗注意用詞,一方面寫的是“新世代礦業與區塊鏈和香港一起成長”,另一方面又附有“免責條款”,稱“本專頁一切言論并不構成任何要約、招攬、邀請、誘使或任何建議及推薦……”顯然是有所防范。

    為了吸引更多的眼球,他大力舉辦講座,而每次講座都會換上不同造型,有時是少年老成的投資人,有時是數字貨幣專家。在與粉絲聚會時,他會打扮成唐僧,甚至會打扮成美國的“蝙蝠俠”——一個被認為喜歡救濟世人的高調富豪子弟。種種夸張的宣傳手法,也令“幣少”被港媒評論為“要多浮夸就有多浮夸”。


    這種浮夸不僅僅是體現在講座與聚會上,更體現在“幣少”的臉書圖片上。在臉書“幣少爺-新世代礦業”的相冊里,有大量的豪宅、豪車以及整車鈔票的照片。據稱這個豪宅獨立屋有15000平方英尺建筑面積,“幣少”就在這里開展他的數字貨幣事業,向他的粉絲推銷挖礦機。在近期的一次粉絲派對中,有200個粉絲平均每人買了約4部礦機,按每部礦機標價2.5萬元來計算,僅這一項,他就進賬約2000萬元。


    是不是大忽悠?

    值得留意的是,雖然浮夸的“幣少”聲稱自己賺了8位數,住獨立屋,擁有豪車,還有200多個鐵桿粉絲……但是這些都是他自己對外披露的內容,沒有經過核驗。而在15日的“大撒幣”之前,香港不少愛扒糞的網絡論壇就出現過針對幣少的不利言論,認為他如此高調,無非是在做秀。但網友認為他做得不太專業,比如一些宣傳PPT的文字是繁簡混合使用,有的專業術語也講得牛頭不對馬嘴,因此笑他本人可能只不過是個前臺的推銷員,真正的大老板另有其人。

    這些評論并不妨礙他繼續高調。

    “幣少”在多個場合都不遺余力地推銷他的產品。在香港某電視臺的節目中,大肆推廣他的某幣計劃(為避免成為宣傳機器,本文隱去該數字貨幣的名字)時,先說是9月31日該幣會上線,后又說官方稱是2018年年底前上線,而且“幣少”還信誓旦旦地預測,這個數字貨幣投資三個月便可以回本,兩年可以賺到8倍。

    顯然,在視頻前講得天花亂墜的“幣少”,并沒有意識到兩個上線時間的矛盾,更沒有意識到9月份并沒有31日,這一視頻出來后被細心的網友狂批。

    還有一些網友起底,懷疑“幣少”的豪宅,有可能是西貢匡湖居半山區租來的別墅,月租大約10萬元左右。但從這個獨立屋的租務變動情況來看,只是近期才被人租下,暗示有可能只是有人為了打個廣告而短租。至于臉書照片里的所謂200多名粉絲,亦可能只是臨記(即臨時演員),時薪只要40港元左右……


    種種質疑,“幣少”估計也是看在眼里。所以,他在臉書上不滿地回擊說,有人買股票跌了90%反而會被股民當作神來崇拜,而自己推薦的數字貨幣賺了幾十倍,只因為這種產品不被廣大市民認可,自己就被人當作騙子……

    “幣少”懶得解釋,9月何來的31日,以及他所推薦的數字貨幣究竟又是如何運作。從他的言論來看,公眾對數字貨幣的運作是否了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用礦機挖幣賺錢。他認為賺錢主要就是要靠買礦機,不停地挖礦。所以他才租了1.5萬平方英尺的獨立屋做礦場,放了1500部礦機——但這其實可能是他自己的賺錢神器——有網民披露說,“幣少”所賣的礦機在淘寶上有賣家叫價3萬至4萬元,他賣2萬算得上是“良心價”,但是如果論及成本,可能只要5000元。

    “幣少”把這些機器推銷給他的粉絲(大部分也是80后及90后),如果粉絲需要托管服務,他還會另外加錢。

    “幣少”在電視節目上一臉真誠地說,自己在數字貨幣市場賺到錢,就有義務教育別人怎么玩加密貨幣。他推薦粉絲不要買算力合約,要自己擁有一部礦機,以避免掉入加密貨幣陷阱。

    這種熱心腸的言論可能真的能吸引不少粉絲。不過如果從投資角度來分析,卻可能會被認為是“大忽悠”。

    首先,數字貨幣投資本身就是高風險的項目,有興趣的可以自行搜索一下過去一段時間以來數字貨幣的大起大落,便知道個中原因。


    “幣少”向粉絲推薦的挖礦機要挖掘的是“未來的數字貨幣”,這應該算得上是高風險之上的高風險項目。未來的數字貨幣,面臨能否成功發行、是否能成功上線交易、是否具備足夠的安全性……等等問題,任何一個問題解決不好,都可能會影響它的成功率。

    即便這種未來的數字貨幣能獲得成功,“幣少”讓粉絲投資的是服務這種還沒有推出的加密貨幣的硬件及生態系統,風險程度更是可想而知。這里面涉及的風險點更多,比如現有的硬件系統在技術上是否符合未來數字貨幣的挖掘需要,是否具備高效能,在香港這種電價高昂的地區運作一個礦場,在經濟上是否劃算,以及這種硬件是否會很容易被更新更有效的礦機所替代等等。

    顯然,這種風險套風險,高度不確定性之上的不確定投資項目,即便是異常專業的投資團隊來評估,也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而不能僅憑幾次豪宅聚會,或通過幾場聲情并茂的激情演講,就能作出投資決策。

    幣少面臨的法律風險

    挖掘未來數字貨幣的挖礦機,對于投資人來說充滿不確定性和風險,但“幣少”的這種銷售行為即便是被懷疑有忽悠的成分,卻很難被法律所監管。

    在香港,證監會(SFC)早在2018年2月9日便針對首次代幣發行(initial coin offerings,簡稱ICO)發出投資風險提示。SFC并針對多家加密貨幣交易所及一些ICO發行人采取了監管行動。但是銷售挖礦機,卻是一種合法生意。事實上,香港有的上市公司的主業正是賣礦機。

    順便說一句,即便是針對ICO,SFC目前也缺乏有效的監管機制。ICO基本上是利用區塊鏈技術的初創企業進行的眾籌活動。ICO發行人一般會征詢律師、會計師及顧問等市場專業人士的意見,并在他們的協助下將所發售的加密貨幣建構為功能型代幣,藉此繞過香港的《證券及期貨條例》(SFO)的監管范圍和規避證監會的監管。


    一些香港法律界人士解釋說,如果ICO所賣的數字貨幣背后關聯的是一種產品優惠券,或是企業的服務,那它就不屬于SFO里規定的“證券”范疇,而如果它關聯的是股權或是債券,則有相當大的機會被認定為是“證券”。如果不被認為是“證券”,那么ICO就很大機會上會逃避SFC的監管。因此,一個ICO在香港要被認定為是違法行為,有相當的難度。假設連ICO都很難被界定為違法,那么銷售挖礦機,就更難被定罪。

    不過在“大撒幣”這一事件上,“幣少”或將觸犯法律。香港的《公安條例》有規定,在公眾地方作出擾亂秩序的行為,意圖使他人破壞社會安寧,或有關行為“相當可能會導致社會安寧破壞",即屬犯罪。一經定罪,最高可判監禁12個月及罰款5000元。15日的“大撒幣”引發街道混亂,如果查實系“幣少”所為,他恐難逃其咎。

    “幣少”似乎對此并不擔心。在15日“大撒幣”后,“幣少”又在臉書暗示將會在16日到香港的明哥飯店買飯票派給老人家。

    但這一次,他并沒有機會引起大轟動,等待他的是香港CID。


    據“幣少爺-新世代礦業”的臉書披露,黃鉦杰16日開豪車抵達深水埗福榮街,他并沒如臉書所說,到明哥飯店買飯票派給老人家,而是重返15日“大撒幣”的黃金商場附近,在他進一步行動之前,被在場恭候的香港CID第五隊拘捕,帶回深水埗警署協助調查。在路上,警方不斷警告黃鉦杰不能拍攝及錄像,但黃鉦杰仍然在網上全程直播了被警察拘捕的情況。

    從上述種種操作來看,“幣少”似乎既不在乎錢財外露,也不在乎被警察拘捕帶來的負面效果,反而是更在乎媒體的宣傳效應。

    也許他真的是為了劫富濟貧而不在乎錢財,但也可能,他是為了進一步擴大宣傳自己的挖礦機事業。畢竟,在香港選一家紙媒,做一版的硬廣告可能都不止要10萬元,而他撒下數萬元大鈔,就能讓全香港幾乎所有的媒體都來關注他,關注他的“事業”。

    這個錢,誰能說撒得不值?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武漢市大武昌片區的珞(珞珈山)瑜(瑜家山)路主干道上的廣埠屯處,有兩棟大樓,一棟是武漢電腦城,一棟是武漢電腦大世界,里面全部是銷售與電腦所有整機與零部件的經銷商,在1996年—2008年電子市場最繁榮的時光,這里的商鋪賣一臺電腦能賺上千元,武漢電腦城內更是一鋪難求。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武漢的電腦城與電腦大世界在全國都是赫赫有名的,當時是整個華中地區起步最早最有發展潛力的電子科技市場。曾經的“北有中關村(北京),南有廣埠屯(武漢)”就是對廣埠屯電腦城的充分肯定。2021年12月22日筆者現場查訪,過去的市場繁華已經不見了,電腦城內外一片蕭條,冬日的市場“寒意”咄咄逼人。

    12月22日的上午11時左右,電腦城一樓店鋪竟然沒有什么顧客,這可是過去電腦城的黃金交易時間。而據相關資料顯示,在電腦城1996年至2008年電腦城最繁榮昌盛的那段時光,這些格子間的10多平米的商鋪售賣一臺電腦就能賺上千元,而這片區域的黃金旺鋪一天可賣電腦上百臺,那個時候的電腦城里的商鋪可是一鋪難求,不走點后門還真是承租不到。

    在武漢電腦城與武漢電腦大世界兩棟大樓之間隔著武漢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的門牌樓。其實,武漢電腦城與武漢電腦大世界所處的位置正處在武漢大學與華中師范大學兩所全國知名大學的合圍之間,其方圓5公里聚集了在校大學生近10萬人的電子市場龐大消費群,而僅在武漢市的大武昌地區,擁有大學生數量80萬人左右,這也是當初武漢電腦城火爆全國的原因之一。

    武漢電腦大世界主體樓高20層,過去是集綜合商鋪與專業寫字間為一體的,其1~6層是主營IT電子商品的大型電子賣場,經營面積1.5萬余平方米,有500余戶商家;7~19層為寫字間,面積1.8萬平方米,有100余家公司入駐,出租率達95%以上;總建筑面積為3.5萬平方米。

    過去的電腦城由于生意火爆,客商云集,所以這地方凡是與電子市場相關的東西都賣。而現在由于電子市場的升級,在武漢電腦大世界的一樓大廳里,筆記本電腦、平板、智能手機、電話、電視機、收音機、游戲機、移動通信產品等等都有。

    按說現在電腦城的產品更新穎產品質量比之前更好了,顧客應該更多了,但為什么整個市場這么冷清呢?我個人以為:一是廣埠屯在目前經濟市場激烈的競爭中存在著一些管理的漏洞,因為商戶中也會出現各種欺客行為,諸如賣假貨與山寨貨,就會讓顧客們感覺到這里只是一個賣假貨,賣山寨貨的地方,魚目混珠混亂的商品經濟市場混亂的入侵加速了廣埠屯電腦市場的衰敗步伐。

    二是電腦消費市場的銳減。過去人們購買電腦,可以上網,可以在電腦上進行辦公以及舉行視頻會議傳送文字與圖片等等,但自從智能手機的誕生,電腦除了專業技術人員等專業使用外,中國絕大多數人都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機,人們在手機里看視頻,傳送文件,轉帳支付等等,過去電腦的基本功能現在智能手機都擁有,而且用起來更加的方便。關鍵是手機是現代人們的必須生活用品,電腦則不是,所以電腦的消費人群越來越少了。

    (上圖為武漢電腦城成片的商鋪關門無人承租)

    三是現在有更為便捷的電商大沖擊。以我自己為例,我自己現在使用的電腦就是通過電商購買的,產品比電腦城的便宜,而且只是在網上下單,隔天就送貨上門了。現在大平臺的電商比個體魚目混珠的實體店購買的電腦更靠譜,它們的價格便宜與質量無關,它們減少了中間環節以及門面等多種費用。

    武漢電腦城與武漢電腦大世界的冷清與時代的發展是相關聯的,這與電腦城的整體經營與管理關系并不大。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