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一章:概述

    1.1互聯網概述

    計算機網絡定義:

    計算機網絡主要是由一些通用的、可編程的硬件互連而成的,而這些硬件并非專門用來實現某一特定目的(例如,傳送數據或視頻信號)。這些可編程的硬件能夠用來傳送多種不同類型的數據,并能支持廣泛的和日益增長的應用。

    重要的兩點:

    1多種硬件 (包括:計算機,智能手機,智能傳感器等。)

    1多種應用 (包括:數據、語音、視頻,以及今后可能出現的各種應用。)

    計算機網絡的特點:

    連通性 (Connectivity)

    1使上網用戶之間都可以交換信息(數據,以及各種音頻視頻) ,好像這些用戶的計算機都可以彼此直接連通一樣。

    1注意,互聯網具有虛擬的特點,無法準確知道對方是誰,也無法知道對方的位置。


    共享 (Sharing)

    1指資源共享。

    1資源共享的含義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信息共享、軟件共享,也可以是硬件共享。

    1由于網絡的存在,這些資源好像就在用戶身邊一樣,方便使用。


    網絡的網絡

    計算機網絡(簡稱為網絡)由若干節點( node )和連接這些節點的鏈路( link )組成。網絡中的節點可以是計算機、集線器、交換機或路由器等。因此互連網是“網絡的網絡”( network of networks )。用一朵云表示一個網絡的好處,就是可以先不考慮每一個網絡中的細節,而是集中精力討論與這個互連網有關的一些問題。

    當我們使用一朵云來表示網絡時,可能會有兩種不同的情況。用云表示的網絡已經包含了網絡中的計算機。但有時為了討論問題的方便(例如,要討論幾個計算機之間如何進行通信),也可以把有關的計算機畫在云的外面。習慣上,與網絡相連的計算機常稱為主機( host )。在互連網中不可缺少的路由器,是一種特殊的計算機(有中央處理器、存儲器、操作系統等),但不能稱為主機。

    我們初步建立了下面的基本概念:網絡把許多計算機連接在一起,而互連網則把許多網絡通過一些路由器連接在一起。與網絡相連的計算機常稱為主機。


    互聯網,特指 Internet,它起源于美國,是由數量極大的各種計算機網絡互連起來而形成的一個互連網絡。它采用 TCP/IP 協議族作為通信規則,是一個覆蓋全球、實現全球范圍內連通性和資源共享的計算機網絡。

    internet 和 Internet 的區別

    1以小寫字母 “i” 開始的 internet(互網)是一個通用名詞,它泛指由多個計算機網絡互連而成的網絡。

    1以大寫字母 “I” 開始的的 Internet(互網或因特網)則是一個專用名詞,它指當前全球最大的、開放的、由眾多網絡相互連接而成的特定計算機網絡,它采用 TCP/IP 協議族作為通信的規則,且其前身是美國的 ARPANET。

    任意把幾個計算機網絡互連起來(不管采用什么協議),并能夠相互通信,這樣構成的是一個互網 (internet),而不是互網 (Internet)。

    互聯網基礎結構發展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單個網絡 ARPANET 向互聯網發展的過程。

    11983 年,TCP/IP 協議成為 ARPANET 上的標準協議,使得所有使用 TCP/IP 協議的計算機都能利用互連網相互通信。

    1人們把 1983 年作為互聯網的誕生時間。

    11990年,ARPANET 正式宣布關閉。

    第二階段:建成了三級結構的互聯網。

    1它是一個三級計算機網絡,分為主干網、地區網和校園網(或企業網)。


    第三階段:逐漸形成了多層次 ISP 結構的互聯網。

    1出現了互聯網服務提供者 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1任何機構和個人只要向某個 ISP 交納規定的費用,就可從該 ISP 獲取所需 IP 地址的使用權,并可通過該 ISP 接入到互聯網。

    1根據提供服務的覆蓋面積大小以及所擁有的IP地址數目的不同,ISP 也分成為不同層次的 ISP:主干 ISP、地區 ISP和本地 ISP。


    隨著互聯網上數據流量的急劇增長,人們開始研究如何更快地轉發分組,以及如何更加有效和更加經濟地利用網絡資源。于是,互聯網交換點 IXP ( Internet eXchange Point )就應運而生了。

    互聯網交換點 IXP 的主要作用就是:允許兩個網絡直接相連并交換分組,而不需要再通過第三個網絡來轉發分組。優點是:使互聯網上的數據流量分布更加合理,同時也減少了分組轉發的遲延時間,降低了分組轉發的費用。

    現在許多 IXP 在進行對等交換分組時,都互相不收費。但本地 ISP 或地區 ISP 通過 IXP 向高層的 IXP 轉發分組時,則需要交納一定的費用。 IXP 的結構非常復雜。典型的 IXP 由一個或多個網絡交換機組成,許多 ISP 再連接到這些網絡交換機的相關端口上。 IXP 常采用工作在數據鏈路層的網絡交換機,這些網絡交換機都用局域網互連起來。

    互聯網的標準化工作

    1.2互聯網的組成

    從互聯網的工作方式上看,可以劃分為兩大塊:

    1邊緣部分: 由所有連接在互聯網上的主機組成。這部分是用戶直接使用的,用來進行通信(傳送數據、音頻或視頻)和資源共享

    1核心部分:由大量網絡和連接這些網絡的路由器組成。這部分是為邊緣部分提供服務的(提供連通性和交換)

    互聯網邊緣部分:連接在互聯網上的所有主機,又稱為端系統

    1小的端系統:個人電腦、智能手機、網絡攝像頭等。

    1大的端系統:大型計算機(通常稱為服務器)。

    1擁有者:個人、單位或某個ISP。

    端系統之間通信的含義

    “主機 A 和主機 B 進行通信”實際上是指:“運行在主機 A 上的某個程序和運行在主機 B 上的另一個程序進行通信”。即“主機 A 的某個進程和主機 B 上的另一個進程進行通信”。簡稱為“計算機之間通信”。

    端系統之間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劃分為兩大類:

    1客戶-服務器方式(C/S方式)
    即 Client/Server 方式,簡稱為 C/S 方式。

    1對等方式(P2P方式)
    即 Peer-to-Peer 方式 ,簡稱為 P2P 方式。

    1客戶-服務器方式

    1客戶 (client) 和服務器 (server) 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兩個應用進程。

    1客戶-服務器方式所描述的是進程之間服務和被服務的關系。

    1客戶是服務的請求方,服務器是服務的提供方

    服務請求方和服務提供方都要使用網絡核心部分所提供的服務。

    客戶軟件的特點

    1被用戶調用后運行,在打算通信時主動向遠地服務器發起通信(請求服務)。因此,客戶程序必須知道服務器程序的地址

    1不需要特殊的硬件和很復雜的操作系統。

    服務器軟件的特點

    1一種專門用來提供某種服務的程序,可同時處理多個遠地或本地客戶的請求。

    1系統啟動后即自動調用并一直不斷地運行著,被動地等待并接受來自各地的客戶的通信請求。因此,服務器程序不需要知道客戶程序的地址。

    1一般需要強大的硬件和高級的操作系統支持。

    客戶與服務器的通信關系建立后,通信可以是雙向的,客戶和服務器都可發送和接收數據。

    1對等連接方式

    1對等連接 (peer-to-peer,簡寫為 P2P ) 是指兩個主機在通信時并不區分哪一個是服務請求方還是服務提供方。

    1只要兩個主機都運行了對等連接軟件 ( P2P 軟件) ,它們就可以進行平等的、對等連接通信

    1雙方都可以下載對方已經存儲在硬盤中的共享文檔。

    對等連接方式的特點

    1對等連接方式從本質上看仍然是使用客戶服務器方式,只是對等連接中的每一個主機既是客戶又是服務器。

    1例如主機 C 請求 D 的服務時,C 是客戶,D 是服務器。但如果 C 又同時向 F提供服務,那么 C 又同時起著服務器的作用。

    對等連接工作方式可支持大量對等用戶(如上百萬個)同時工作。

    互聯網的核心部分

    1網絡核心部分是互聯網中最復雜的部分。

    1網絡中的核心部分要向網絡邊緣中的大量主機提供連通性,使邊緣部分中的任何一個主機都能夠向其他主機通信(即傳送或接收各種形式的數據)。

    1在網絡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 (router)

    1路由器是實現分組交換 (packet switching) 的關鍵構件,其任務是轉發收到的分組,這是網絡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典型交換技術包括:

    1電路交換

    1分組交換

    1報文交換等。

    互聯網的核心部分采用了分組交換技術。

    電路交換的主要特點

    N 部電話機兩兩直接相連,需 N(N –1)/2 對電線。這種直接連接方法所需要的電線對的數量與電話機數量的平方(N2)成正比。




    使用交換機

    當電話機的數量增多時,就要使用交換機來完成全網的交換任務。每一部電話都直接連接到交換機上,而交換機使用交換的方法,讓電話用戶彼此之間可以很方便地通信。 所采用的交換方式就是電路交換 (circuit switching)。



    “交換”的含義
    “交換”(switching)的含義就是轉接 —— 把一條電話線轉接到另一條電話線,使它們連通起來。
    從通信資源的分配角度來看,“交換”就是按照某種方式動態地分配傳輸線路的資源。

    電路交換特點

    1電路交換必定是面向連接的。

    1電路交換分為三個階段:

    1建立連接:建立一條專用的物理通路,以保證雙方通話時所需的通信資源在通信時不會被其他用戶占用;

    1通信:主叫和被叫雙方就能互相通電話;

    1釋放連接:釋放剛才使用的這條專用的物理通路(釋放剛才占用的所有通信資源)。

    電路交換舉例

    1A 和 B 通話經過四個交換機。

    1通話在 A 到 B 的連接上進行。

    電路交換特點

    1計算機數據具有突發性。

    1這導致在傳送計算機數據時,通信線路的利用率很低(用來傳送數據的時間往往不到 10% 甚至不到 1% )。

    分組交換的主要特點

    1分組交換則采用存儲轉發技術。

    1在發送端,先把較長的報文劃分成較短的、固定長度的數據段。

    1每一個數據段前面添加上首部構成分組 (packet)

    1假定分組在傳輸過程中沒有出現差錯,在轉發時也沒有被丟棄:

    1接收端收到分組后剝去首部還原成報文;

    1最后,在接收端把收到的數據恢復成為原來的報文。

    分組交換的傳輸單元

    1每一個分組的首部都含有地址(諸如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等控制信息。

    1分組交換網中的結點交換機根據收到的分組首部中的地址信息,把分組轉發到下一個結點交換機

    1每個分組在互聯網中獨立地選擇傳輸路徑

    1用這樣的存儲轉發方式,最后分組就能到達最終目的地。

    位于網絡邊緣部分的主機和位于網絡核心部分的路由器都是計算機,但它們的作用卻很不一樣。主機為用戶進行信息處理的,并且可以和其他主機通過網絡交換信息路由器則用來轉發分組,即進行分組交換。路由器收到一個分組,先暫時存儲一下,檢查其首部,查找轉發表,按照首部中的目的地址,找到合適的接口轉發出去,把分組交給下一個路由器。這樣一步一步地(有時會經過幾十個不同的路由器)以存儲轉發的方式,把組交付最終的目的主機。

    各路由器之間必須經常交換彼此掌握的路由信息,以便創建和動態維護路由器中的轉發表,使得轉發表能夠在整個網絡拓撲發生變化時及時更新。

    當我們討論互聯網的核心部分中的路由器轉發分組的過程時,往往把單個的網絡簡化成一條鏈路,而路由器成為核心部分的節點。下圖(b)這種簡化圖看起來可以更加突出重點,因為在轉發分組時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路由器之間是怎樣連接起來的。現在假定圖圖( b )中的主機 H1向主機 H5發送數據。主機 H1 先將分組逐個地發往與它直接相連的路由器 A 。此時,除鏈路 H1 - A 外,其他通信鏈路并不被目前通信的雙方所占用。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鏈路 H1 - A ,也只是當分組正在此鏈路上傳送時才被占用。在各分組傳送之間的空閑時間,鏈路 H1 - A 仍可為其他主機發送的分組使用。

    路由器 A 把主機 H 發來的分組放入緩存。假定從路由器 A 的轉發表中查出應把該分組轉發到鏈路 A - C 。于是分組就傳送到路由器 C 。當分組正在鏈路 A - C 傳送時,該分組并不占用網絡其他部分的資源。

    路由器

    1在路由器中的輸入和輸出端口之間沒有直接連線。

    1路由器處理分組的過程是:

    1把收到的分組先放入緩存(暫時存儲);

    1查找轉發表,找出到某個目的地址應從哪個端口轉發;

    1把分組送到適當的端口轉發出去。

    主機和路由器的作用不同

    1主機是為用戶進行信息處理的,并向網絡發送分組,從網絡接收分組。

    1路由器對分組進行存儲轉發,最后把分組交付目的主機。

    分組交換的優點

    優點

    所采用的手段

    高效

    在分組傳輸的過程中動態分配傳輸帶寬,對通信鏈路是逐段占用。

    靈活

    為每一個分組獨立地選擇最合適的轉發路由。

    迅速

    以分組作為傳送單位,可以不先建立連接就能向其他主機發送分組。

    可靠

    保證可靠性的網絡協議;分布式多路由的分組交換網,使網絡有很好的生存性。

    分組交換帶來的問題

    1分組在各結點存儲轉發時需要排隊,這就會造成一定的時延

    1分組必須攜帶的首部(里面有必不可少的控制信息)也造成了一定的開銷。

    存儲轉發原理并非完全新的概念

    1在 20 世紀 40 年代,電報通信也采用了基于存儲轉發原理的報文交換 (message switching)。

    1報文交換的時延較長,從幾分鐘到幾小時不等。現在報文交換已經很少有人使用了。

    電路交換、報文交換與分組交換

    1電路交換:整個報文的比特流連續地從源點直達終點,好像在一個管道中傳送。

    1報文交換:整個報文先傳送到相鄰節點,全部存儲下來后查找轉發表,轉發到下一個節點。

    1分組交換:單個分組(這只是整個報文的一部分)傳送到相鄰節點,存儲下來后查找轉發表,轉發到下一個節點。

    三種交換的比較

    1若要連續傳送大量的數據,且其傳送時間遠大于連接建立時間,則電路交換的傳輸速率較快。

    1報文交換和分組交換不需要預先分配傳輸帶寬,在傳送突發數據時可提高整個網絡的信道利用率。

    1由于一個分組的長度往往遠小于整個報文的長度,因此分組交換比報文交換的時延小,同時也具有更好的靈活性。

    1.3計算機網絡在我國的發展

    11980 年,鐵道部開始進行計算機聯網實驗。

    11989 年 11 月,我國第一個公用分組交換網 CNPAC 建成運行。

    11994 年 4 月 20 日,我國用 64 kbit/s 專線正式連入互聯網,我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接入互聯網的國家。

    11994 年 5 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設立了我國的第一個萬維網服務器。

    11994 年 9 月,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 CHINANET 正式啟動。


    到目前為止,我國陸續建造了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并能夠和互聯網互連的多個全國范圍的公用計算機網絡,其中規模最大的就是下面這五個:

    1中國電信互聯網 CHINANET(也就是原來的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

    1中國聯通互聯網 UNINET

    1中國移動互聯網 CMNET

    1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CERNET

    1中國科學技術網 CSTNET


    1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CERNET (China Education and Research NETwork) 始建于 1994 年,是我國第一個 IPv4 互聯網主干網。

    12004 年 2 月,我國的第一個下一代互聯網 CNGI 的主干網 CERNET2 試驗網正式開通,并提供服務。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CNNIC (ChiNa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每年兩次公布我國互聯網的發展情況。

    1.4計算機網絡的類別

    計算機網絡的定義

    計算機網絡的精確定義并未統一。

    1較好的定義:
    計算機網絡主要是由一些通用的、可編程的硬件互連而成的,而這些硬件并非專門用來實現某一特定目的(例如,傳送數據或視頻信號)。這些可編程的硬件能夠用來傳送多種不同類型的數據,并能支持廣泛的和日益增長的應用。

    根據這個定義:

    1計算機網絡所連接的硬件,并不限于一般的計算機,而是包括了智能手機等。

    1計算機網絡并非專門用來傳送數據,而是能夠支持很多種的應用(包括今后可能出現的各種應用)。

    請注意,上述的“可編程的硬件”表明這種硬件一定包含有中央處理機 (CPU)。

    幾種不同類別的網絡

    計算機網絡有多種類別。典型包括:

    1按照網絡的作用范圍進行分類

    1按照網絡的使用者進行分類

    1用來把用戶接入到互聯網的網絡

    1按照網絡的作用范圍進行分類

    1廣域網 WAN (Wide Area Network):作用范圍通常為幾十到幾千公里。

    1城域網 MAN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作用距離約為 5~50 公里。

    1局域網 LAN (Local Area Network) :局限在較小的范圍(如 1 公里左右)。

    1個人區域網 PAN (Personal Area Network) :范圍很小,大約在 10 米左右。

    若中央處理機之間的距離非常近(如僅 1 米的數量級甚至更小些),則一般就稱之為多處理機系統,而不稱它為計算機網絡

    1 按照網絡的使用者進行分類

    1公用網 (public network)
    按規定交納費用的人都可以使用的網絡。因此也可稱為公眾網。

    1專用網 (private network)
    為特殊業務工作的需要而建造的網絡。

    公用網和專用網都可以提供多種服務。如傳送的是計算機數據,則分別是公用計算機網絡和專用計算機網絡。

    1用來把用戶接入到互聯網的網絡

    1接入網 AN (Access Network),它又稱為本地接入網或居民接入網。

    1接入網是一類比較特殊的計算機網絡,用于將用戶接入互聯網。

    1接入網本身既不屬于互聯網的核心部分,也不屬于互聯網的邊緣部分。

    1接入網是從某個用戶端系統到互聯網中的第一個路由器(也稱為邊緣路由器)之間的一種網絡

    1從覆蓋的范圍看,很多接入網還是屬于局域網。

    1從作用上看,接入網只是起到讓用戶能夠與互聯網連接的“橋梁”作用。

    1.5計算機網絡的性能

    計算機網絡的性能指標

    計算機網絡的性能一般是指它的幾個重要的性能指標,主要包括:

    1速率

    1帶寬

    1吞吐率

    1時延

    1時延帶寬積

    1往返時間 RTT

    1利用率


    1.速率

    1比特(bit)是計算機中數據量的單位,也是信息論中使用的信息量的單位。

    1比特(bit)來源于 binary digit,意思是一個“二進制數字”,因此一個比特就是二進制數字中的一個 1 或 0。

    1速率是計算機網絡中最重要的一個性能指標,指的是數據的傳送速率,它也稱為數據率 (data rate) 或比特率 (bit rate)。

    1速率往往是指額定速率或標稱速率,非實際運行速率。

    1速率的單位是 bit/s,或 kbit/s、Mbit/s、 Gbit/s等。例如4 * 1010 bit/s 的數據率就記為 40 Gbit/s

    1注意與存儲容量的區別:

    數據量的常用單位有字節(byte,記為大寫B)、干字節(KB)、兆字節(MB)、吉字節(GB)以及太字節(TB)。

    2. 帶寬

    兩種不同意義:

    1“帶寬”(bandwidth) 本來是指信號具有的頻帶寬度(允許通過的最高頻率成分與最低頻率成分之差),其單位是赫(或千赫、兆赫、吉赫等)。

    1在計算機網絡中,帶寬用來表示網絡中某通道傳送數據的能力。表示在單位時間內網絡中的某信道所能通過的“最高數據率”。單位是 bit/s,即 “比特每秒”。

    在“帶寬”的上述兩種表述中,前者為頻域稱謂,而后者為時域稱謂,其本質是相同的。也就是說,一條通信鏈路的“帶寬”越寬,其所能傳輸的“最高數據率”也越高。

    在時間軸上信號的寬度隨帶寬的增大而變窄

    3. 吞吐量

    1吞吐量 (throughput) 表示在單位時間內通過某個網絡(或信道、接口)的數據量。

    1吞吐量更經常地用于對現實世界中的網絡的一種測量,以便知道實際上到底有多少數據量能夠通過網絡。

    1吞吐量受網絡的帶寬或網絡的額定速率的限制

    4. 時延

    1時延 (delay 或 latency) 是指數據(一個報文或分組,甚至比特)從網絡(或鏈路)的一端傳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有時也稱為延遲或遲延。

    1網絡中的時延由以下幾個不同的部分組成:

    1發送時延

    1傳播時延

    1處理時延

    1排隊時延

    1發送時延

    1也稱為傳輸時延。

    1發送數據時,數據幀從結點進入到傳輸媒體所需要的時間。

    1也就是從發送數據幀的第一個比特算起,到該幀的最后一個比特發送完畢所需的時間。

    1傳播時延

    1電磁波在信道中需要傳播一定的距離而花費的時間。

    1發送時延與傳播時延有本質上的不同。

    1信號發送速率和信號在信道上的傳播速率完全不同的概念。

    1處理時延

    1主機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組時,為處理分組(例如分析首部、提取數據、差錯檢驗或查找路由)所花費的時間。

    1排隊時延

    1分組在路由器輸入輸出隊列中排隊等待處理所經歷的時延。

    1排隊時延的長短往往取決于網絡中當時的通信量。

    數據在網絡中經歷的總時延就是發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和排隊時延之和。

    容易產生的錯誤概念

    1對于高速網絡鏈路,我們提高的僅僅是數據的發送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鏈路上的傳播速率。

    1提高鏈路帶寬減小了數據的發送時延。

    以下說法是錯誤的:
    “在高速鏈路(或高帶寬鏈路)上,比特會傳送得更快些”。

    5.時延帶寬積

    鏈路的時延帶寬積又稱為以比特為單位的鏈路長度

    6.往返時間

    1互聯網上的信息不僅僅單方向傳輸,而是雙向交互的。因此,有時很需要知道雙向交互一次所需的時間。

    1往返時間 RTT (round-trip time) 表示從發送方發送數據開始,到發送方收到來自接收方的確認,總共經歷的時間。

    1在互聯網中,往返時間還包括各中間結點的處理時延、排隊時延以及轉發數據時的發送時延。

    1當使用衛星通信時,往返時間 RTT 相對較長,是很重要的一個性能指標

    7.利用率

    1分為信道利用率網絡利用率

    1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幾的時間是被利用的(有數據通過)。

    1完全空閑的信道的利用率是零。

    1網絡利用率則是全網絡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權平均值。

    1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當某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時,該信道引起的時延也就迅速增加。

    時延與網絡利用率的關系

    1據排隊論的理論,當某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時,該信道引起的時延也就迅速增加。

    1當網絡的通信量較少時,產生的時延并不大,但在網絡通信量不斷增大時,分組在交換節點 (路由器或交換機)中的排隊時延會隨之增大,因此網絡引起的時延就會增大。

    1若令 D0 表示網絡空閑時的時延,D 表示網絡當前的時延,則在適當的假定條件下,可以用下面的簡單公式表示 D 和 D0 之間的關系:

    其中:U 是網絡的利用率,數值在 0 到 1 之間。

    計算機網絡的非性能特征

    一些非性能特征也很重要。它們與前面介紹的性能指標有很大的關系。主要包括:

    1費用

    1質量

    1標準化

    1可靠性

    1可擴展性和可升級性

    1易于管理和維護

    1.6計算機網絡的體系結構

    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的形成

    1計算機網絡是個非常復雜的系統。

    1相互通信的兩個計算機系統必須高度協調工作才行,而這種“協調”是相當復雜的。

    1“分層”可將龐大而復雜的問題,轉化為若干較小的局部問題,而這些較小的局部問題就比較易于研究和處理。

    1由于網絡體系結構的不同,不同公司的設備很難互相連通。

    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 OSI/RM

    1為了使不同體系結構的計算機網絡都能互連,國際標準化組織 ISO 于 1977 年成立了專門機構研究該問題。他們提出了一個試圖使各種計算機在世界范圍內互連成網的標準框架,即著名的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 OSI/RM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簡稱為 OSI。只要遵循 OSI 標準,一個系統就可以和位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這同一標準的其他任何系統進行通信

    1OSI 只獲得了一些理論研究的成果,在市場化方面卻失敗了。原因包括:

    1OSI 的專家們在完成 OSI 標準時沒有商業驅動力;

    1OSI 的協議實現起來過分復雜,且運行效率很低;

    1OSI 標準的制定周期太長,因而使得按 OSI 標準生產的設備無法及時進入市場;

    1OSI 的層次劃分也不太合理,有些功能在多個層次中重復出現。

    兩種國際標準

    1法律上的 (de jure) 國際標準 OSI 并沒有得到市場的認可。

    1非國際標準 TCP/IP 卻獲得了最廣泛的應用。TCP/IP 常被稱為事實上的 (de facto) 國際標準。

    協議與劃分層次

    1計算機網絡中的數據交換必須遵守事先約定好的規則。

    1這些規則明確規定了所交換的數據的格式以及有關的同步問題(同步含有時序的意思)。

    1網絡協議 (network protocol),簡稱為協議,是為進行網絡中的數據交換而建立的規則、標準或約定。

    網絡協議的三個組成要素

    1語法:數據與控制信息的結構或格式 。 解決交換信息格式問題。

    1語義:需要發出何種控制信息,完成何種動作以及做出何種響應。 解決做什么的問題。

    1同步:事件實現順序的詳細說明。 解決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的問題。

    協議的兩種形式

    1一種是使用便于人來閱讀和理解的文字描述

    1另一種是使用讓計算機能夠理解的程序代碼

    1這兩種不同形式的協議都必須能夠對網絡上信息交換過程做出精確的解釋

    分層的原則

    層次適度

    層次少,層次功能多,實現困難;層次多,層次功能少,開銷大

    功能確定

    每個層次有自己的分工,并且有確定的方式完成這些工作

    層次獨立

    每個層次的工作,不影響其他層次,層次變化也不影響其他層次

    層次關聯

    相鄰層次間存在一種工作上的聯系

    層次分合

    層次按實際需求劃分,可以合并,分解,也可以取消

    層次對等

    雙方要有完成相同功能的對等層次

    兩個系統間通信 需要滿足的條件

    層次協議

    對等層次要遵守一系列共同的規約(協議)

    層次接口

    相鄰層次間通過接口交互信息

    劃分層次的概念舉例

    可以將要做的工作進行如下的劃分:

    1第一類工作與傳送文件直接有關。

    1確信對方已做好接收和存儲文件的準備。

    1雙方已協調好一致的文件格式。

    1兩個主機將文件傳送模塊作為最高的一層 ,剩下的工作由下面的模塊負責。

    分層的好處與缺點

    好處

    1各層之間是獨立的。

    1靈活性好。

    1結構上可分割開。

    1易于實現和維護。

    1能促進標準化工作。


    缺點

    1降低效率。

    1有些功能會在不同的層次中重復出現,因而產生了額外開銷。



    層數多少要適當

    層數太少,就會使每一層的協議太復雜。

    層數太多,又會在描述和綜合各層功能的系統工程任務時遇到較多的困難。

    各層完成的主要功能

    1差錯控制:使相應層次對等方的通信更加可靠。

    1流量控制:發送端的發送速率必須使接收端來得及接收,不要太快。

    1分段和重裝:發送端將要發送的數據塊劃分為更小的單位,在接收端將其還原。

    1復用和分用:發送端幾個高層會話復用一條低層的連接,在接收端再進行分用。

    1連接建立和釋放:交換數據前先建立一條邏輯連接,數據傳送結束后釋放連接。

    計算機網絡的體系結構

    1計算機網絡的體系結構 (architecture) 是計算機網絡的各層及其協議的集合。

    1體系結構就是這個計算機網絡及其部件所應完成的功能的精確定義。

    1實現 (implementation) 是遵循這種體系結構的前提下用何種硬件或軟件完成這些功能的問題。

    1體系結構是抽象的,而實現則是具體的,是真正在運行的計算機硬件和軟件。

    1OSI 的七層協議體系結構的概念清楚,理論也較完整,但它既復雜又不實用。

    1TCP/IP 是四層體系結構:應用層、運輸層、網際層和網絡接口層。但最下面的網絡接口層并沒有具體內容。因此往往采取折中的辦法,即綜合 OSI 和 TCP/IP 的優點,采用一種只有五層協議的體系結構 。

    1OSI 參考模型把對等層次之間傳送的數據單位稱為該層的協議數據單元 PDU (Protocol Data Unit)。這個名詞現已被許多非 OSI 標準采用。

    1任何兩個同樣的層次把數據(即數據單元加上控制信息)通過水平虛線直接傳遞給對方。這就是所謂的“對等層”(peer layers)之間的通信。

    1各層協議實際上就是在各個對等層之間傳遞數據時的各項規定。

    各層的主要功能

    (1) 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應用層的任務是通過應用進程間的交互來完成特定網絡應用。應用層協議定義的是應用進程間通信和交互的規則。這里的進程是指主機中正在運行的程序。對于不同的網絡應用需要有不同的應用層協議。 在互聯網中的應用層協議很多,如域名系統DNS,支持萬維網應用的HTTP協議,支持電子郵件的SMTP協議等。 應用層交互的數據單元稱為報文(message)。

    (2) 運輸層(transport layer) 運輸層的任務是負責向兩臺主機中進程之間的通信提供通用的數據傳輸服務。應用進程利用該服務傳送應用層報文。 由于一臺主機可同時運行多個進程,因此運輸層有復用分用的功能。復用就是多個應用層進程可同時使用下面運輸層的服務;分用和復用相反,是運輸層把收到的信息分別交付上面應用層中的相應進程。

    運輸層主要使用兩種協議: 傳輸控制協議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lol):提供面向連接的、可靠的數據傳輸服務,其數據傳輸的單位是報文段(segment)。 用戶數據報協議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提供無連接的、盡最大努力的數據傳輸服務(不保證數據傳輸的可靠性),其數據傳輸的單位是用戶數據報。

    (3) 網絡層(network layer) 網絡層的任務是負責為分組交換網上的不同主機提供通信服務。在發送數據時,網絡層把運輸層產生的報文段或用戶數據報封裝成分組或包進行傳送。在TCP/IP體系中,由于網絡層使用IP協議,因此分組也叫做IP數據報,或簡稱為數據報

    (4) 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layer) 簡稱為鏈路層。在兩個相鄰節點之間傳送數據時,數據鏈路層將網絡層交下來的IP數據報組裝程幀(framing),在兩個相鄰結點間的鏈路上傳送(frame)。每一幀包括數據和必要的控制信息(如同步信息、地址信息、交錯控制等)。 在接受數據時,控制信息使接受端能夠知道一個幀從哪個比特開始和到哪個比特結束。這樣數據鏈路層在收到一個幀后,就可從中提取出數據部分,上交給網絡層。控制信息還使接收端能夠檢測到所收到的幀中有無差錯。如發現有差錯,數據鏈路層就簡單地丟棄這個幀,以免繼續傳送浪費資源。如果需要改正數據在傳輸時出現的差錯,那么就要采用可靠傳輸協議來糾正出現的差錯,這種方法會使數據鏈路層的協議復雜些。

    (5) 物理層(physical layer) 在物理層上所傳數據的單位是比特。物理層要考慮用多大的電壓代表“1”或“0”,以及接收方如何識別出發送方所發送的比特。物理層還要確定連接電纜的插頭應當有多少根引腳以及各引腳應如何連接,解釋比特所代表的意思并不是物理層的任務。 注意,傳遞信息所利用的一些物理媒體,如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纜、無線信道等并不在物理層協議之內,而是在物理層協議的下面,因此也有人把物理層下面的物理媒體當作第0層。

    請注意:不要將運輸層的“用戶數據報協議 UDP ”和網絡層的“ IP 數據報”弄混。此外,無論在哪一層傳送的數據單元,都可籠統地用“分組”來表示。

    數據傳遞過程

    實體、協議、服務和服務訪問點

    1實體 (entity) 表示任何可發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軟件進程。

    1協議是控制兩個對等實體進行通信的規則的集合。

    1在協議的控制下,兩個對等實體間的通信使得本層能夠向上一層提供服務

    1要實現本層協議,還需要使用下層所提供的服務

    協議和服務在概念上是不一樣的

    1協議的實現保證了能夠向上一層提供服務。

    1本層的服務用戶只能看見服務而無法看見下面的協議。即下面的協議對上面的服務用戶是透明的。

    1協議是“水平的”,即協議是控制對等實體之間通信的規則。

    1服務是“垂直的”,即服務是由下層向上層通過層間接口提供的。

    1上層使用服務原語獲得下層所提供的服務。

    服務訪問點

    1同一系統相鄰兩層的實體進行交互的地方,稱為服務訪問點 SAP (Service Access Point)。

    1服務訪問點SAP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實際上就是一個邏輯接口。

    1OSI把層與層之間交換的數據的單位稱為服務數據單元 SDU (Service Data Unit)

    1SDU 可以與 PDU 不一樣,例如,可以是多個 SDU 合成為一個 PDU,也可以是一個 SDU 劃分為幾個 PDU。

    相鄰兩層之間的關系

    1協議必須把所有不利的條件事先都估計到,而不能假定一切都是正常的和非常理想的。

    1看一個計算機網絡協議是否正確,不能光看在正常情況下是否正確,還必須非常仔細地檢查這個協議能否應付各種異常情況

    TCP/IP 的體系結構

    TCP/IP 體系結構的另一種表示方法

    實際上,現在的互聯網使用的 TCP/IP 體系結構有時已經發生了演變,即某些應用程序可以直接使用 IP 層,或甚至直接使用最下面的網絡接口層。



    沙漏計時器形狀的TCP/IP協議族

    實際上,現在的互聯網使用的 TCP/IP 體系結構有時已經發生了演變,即某些應用程序可以直接使用 IP 層,或甚至直接使用最下面的網絡接口層。


    【例1-2】客戶進程和服務器進程使用 TCP/IP 協議棧進行通信

    功能較強的計算機可同時運行多個服務器進程

    來源:懶蛋的日記

    信歷史連載51-中國電信的歷史

    電信總局-中國電信三次重組,1949年-至今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郵電部成立,設郵政總局和電信總局(中國電信前身)。

    1970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總局成立

    1994年8月:電信總局發行第一套全國通用電話磁卡,“中國電信”首次現身

    1995年4月27日:郵電部電信總局正式注冊企業法人“中國郵電電信總局,簡稱“中國電信”

    1995年:中國電信建設運營了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

    1996年7月:中國電信廣州研究院成立,中國電信最早的研究院。

    1997年10月22日、23日:7個月時間完成成立公司、廣東移動通信和浙江移動通信資產注入、香港電信股權回購、政策合規、上市路演等所有工作的中國電信(香港)有限公司(1997年9月3日成立),分別在紐約和香港上市。

    1998年1月:浙江余杭區電信局正式開通PHS小靈通業務:單向收費、月租費20元、每分鐘0.2元。

    1999年2月14日:中國電信的第一次戰略重組中國電信總局一分為四,

    • “中國電信公司”經營有線通信及其增值業務;
    • 中國移動公司”:經營移動通信業務;
    • “中國衛星通信公司”:經營衛星通信業務;
    • “國信尋呼公司”:經營尋呼業務。

    2000年5月17日:中國電信集團公司掛牌運營固網業務

    2001年3月:中國電信實施主輔分離,分離進入實業公司的員工5萬人。

    2001年4月18日: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掛牌成立

    2001年9月13日:中國電信系統集成公司成立

    2001年9月:中國郵電博物館更名中國電信博物館,10月30日,對社會開放

    2001年10月:中國電信聘請麥肯錫操刀流程重組,全面推進管理機制創新改革

    2001年12月11日:中國電信本地電話業務市占率99.15%,確定方案,中國電信的第二次戰略重組:中國電信從“橫向”南北分家

    • 華北(北京、天津、 河北、山西、內蒙古)、東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和河南、山東共10個省(區、市)電信公司和“中國網通”、“吉通公司”重組為“中國網絡通信集團公司
    • 其余21省南方部分保留“中國電信集團公司,擁有“中國電信”無形資產。
    • 南北分別擁有中國電信全國干線傳輸網70%和30%的產權,及本地電話網。

    2002年5月16日:中國電信集團公司正式掛牌成立。

    2002年9月: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2002年11月15日:中國電信H股在香港交易所掛牌

    2003年初:中國電信總部工作會議,確定重點工程-發展“小靈通”

    2004年9月13日: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研究院掛牌成立

    2006年8月30日:中國電信注冊成立中國通信服務股份有限公司

    2007年3月26日:中國電信2006年財報,固網語音業務出現歷史首次負增長

    2005年-2007年:運營商的業績對比,中國電信凈利潤逐年負增長

    2008年:中國電信的第三次戰略重組:

    • 2008年5月24日:工信部、發改委和財政部聯合發布公告:鼓勵中國電信收購中國聯通CDMA網絡
    • 2008年5月25日:中國衛通的基礎電信業務并入中國電信
    • 2008年6月2日:中國電信1100億收購聯通CDMA網絡

    2008年:中國電信開展CDMA移動業務的布局

    • 2008年7月:中國電信籌劃500萬CDMA終端采購,30家廠商參與。
    • 2008年10月1日:中國電信運營CDMA移動通信業務。從2000年電信掛牌到2008年10月,8年沒有移動牌照的中國電信只能運營小靈通
    • 2008年10月21日:中國電信CDMA定制終端品牌“天翼”首次亮相

    • 2008年11月:中國電信啟動首批120萬部3G終端采購。
    • 2008年11月27日:天翼電信終端有限公司正式掛牌,中國電信副總經理楊小偉兼任天翼終端公司董事長

    2009年1月7日:工信部為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發放3G牌照。中國移動TD-SCDMA、中國聯通WCDMA、中國電信CDMA2000

    2009年4月21日:中國電信集團衛星通信有限公司注冊成立。

    2009年6月:著名的“汗顏論”:中國電信舉行CDMA產業鏈高峰論壇,中國電信董事長王曉初對在座的上百家手機廠商說,“中國電信年初采購了100萬臺3G終端,但到昨天為止,我們一共才拿到27萬臺,已經賣出了十多萬臺,目前在只剩十幾萬臺存貨的情況下,想組織一次有力的銷售活動都不可能。想問在座各位是否汗顏?”。2周年后的相同場合,王曉初表示“CDMA終端產業鏈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

    2011年3月29日:中國電信移動用戶過億,成為全球最大CDMA運營商

    2011年8月31日:中國電信正式對外發布天翼云計算戰略、品牌及解決方案

    2012年3月:中國電信率先成立國內首家運營商級的云計算公司

    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向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發放TD-LTE制式的4G牌照

    2014年7月11日: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發起設立中國通信設施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后更名為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

    2014年10月1日:中國電信小靈通基站最終關閉,小靈通業務徹底消失

    2004年11月1日:國資委調整四家運營商最高層換帥:中國移動王曉初調任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王建宙調任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常小兵調任中國聯通。

    2015年2月27日:工信部向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發放LTE FDD制式的4G牌照

    2015年5月17日:國際電信日,公布寬帶“提速降費”新方案

    2015年12月11日:中國聯通與中國電信聯合發布《六模全網通終端白皮書》。

    2016年1月13日: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舉行“資源共建共享、客戶服務提質”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

    2017年7月:中國電信推出全球首個NB-IoT物聯網業務套餐

    2017年10月31日:中國電信集團投資有限公司成立

    2017年12月4日:中國電信獲得互聯網資源協作服務的經營許可(云服務牌照

    2017年12月15日:中國電信獲得工信部頒發的內容分發網絡業務(CDN)牌照

    2017年12月15日:中國電信集團公司改制更名為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

    2018年:中國電信首次實施《核心骨干人員股票增值權計劃》。

    2019年1月:中國電信成立集團層面的中國電信研究院。上海研究院更名為中國電信網絡與信息安全研究院。北京研究院更名為中國電信戰略與創新研究院,廣州研究院更名為中國電信智能網絡與終端研究院

    2019年1月:中國電信旗下翼支付混改獲央行審批通過。引入前海母基金、中信建投、東興證券和中廣核資本四家戰略投資人。

    2019年:中國電信建成全球最大的NB-IoT的網絡;成立天翼物聯科技有限公司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

    2019年9月9日: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開展5G網絡共建共享框架合作

    2019年:中國電信要求:從2020年起,所有5G終端不允許存在CDMA頻段和制式,不允許存在VoLTE開關。

    2020年1月10日:中國電信正式提供1740號段的天通衛星通信服務。

    2020年1-8月:中國電信移動用戶凈增1212萬戶,唯一一家移動用戶正增長的運營商。

    2020年9月:中國電信物聯網用戶突破2億,NB-IoT近7000萬,NB-IoT連接數全球第一,NB市場占有率行業第一

    2021年:安信證券研報分析,截至2020年底,中國電信擁有700多個數據中心,機架規模超43萬個,80%分布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是國內最大的云服務供應商

    2021年3月:3日《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第二期股票增值權激勵計劃》獲批;10日,董事會批準向8239名核心骨干人員(不包括執行董事、非執行董事、獨立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授予總數24.1162億股股票增值權,所對應的本公司H 股數量約占于授予日已發行總股本約2.98%。

    2021年8月20日:中國電信正式登陸A股市場

    2011-2021年:三大基礎運營商的業績匯總。

    2022年1月:中國電信集團系統集成有限責任公司更名為“中電信數智科技有限公司”,并成立12個行業產業研究院

    2022年1月:三大運營商的用戶數據成績單

    2022年3月:國資委公布“雙百企業”名單

    2022年3月:中國電信宣布:截止2022年1月底,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部署共建共享5G基站69萬個,共享4G基站66萬站

    2022年3月17日:中國電信發布2021年度業績報告

    • 2021年經營收入4396億元,同比增長11.7%,服務收入4028億元,同比增長7.8%;凈利潤259.48億元,同比增長24.5%。
    • 截至2021年底,移動用戶3.72億戶,5G套餐用戶滲透率突破50%,有線寬帶用戶1.70億戶。

    2022年3月:中國電信集團系統集成有限責任公司、天翼云科技有限公司、天翼安全科技有限公司、天翼物聯科技有限公司列入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的“科改示范企業”名單

    2022年:中國電信官網:總資產9078億元,員工40萬人。架構如下:

    信歷史連載380-亞信科技AsiaInfo的歷史

    亞信科技被稱“中國互聯網的建筑師、中國互聯網的締造者”。

    亞信公司成立的故事:

    • 1988年-1992年:田溯寧在美國德州理工大學研究進化論與良種草。接觸了計算機和互聯網,認識了丁健,知道了美國“信息高速公路計劃”。

    • 1993年:田溯寧在光明日報發表《美國信息高速公路計劃對中國現代化的意義》,將美國當時最火的概念帶到國內。

    • 1993年:丁健和田溯寧沒有錢創業,拍賣拍來的一臺IBM計算機,可能是幾百美元。1993年互聯網上最大的應用就是郵件,丁健和我就把這個郵件編成了一個相當日報的東西,用計算機發布Daily news。田溯寧說。

    • 1993年4月17日:田溯寧與丁健、劉亞東、張云飛、趙耀、郭鳳英等5位朋友在美國德州達拉斯創辦了亞信股份公司(AsiaInfo Holdings)六個人+六臺電腦+知名美籍華人劉耀倫公司辟出的一個角落里辦公。劉耀倫投資50萬美元并任董事長、田溯寧任總裁、丁健任技術總監兼公司董事。

    • 亞信提出口號“把@帶回家”。
    • 1993年底:AsiaInfo的信息服務擁有知名美國公司在內的8000多名讀者。

    亞信在美國成立初期,田溯寧、丁健一行與中國前駐美大使李道豫等見面

    1995年亞信中國的創業故事:

    • 1994年:美國三大電信IT企業Sprint公司拿下中國電話撥號網絡ChinaNET北京、上海兩個節點的工程,請亞信為中國郵電部員工提供培訓,檢查咨詢公司的工程方案。亞信發現工程方案設計完全錯誤,于是Sprint將此項目轉包給亞信執行。

    • 1995年3月:在劉耀倫和田溯寧的極力堅持下,亞信將總部搬回中國。
    • 1995年5月2日:亞信電腦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在北京市海淀區工商注冊成立,專業從事網絡系統集成和軟件開發,成為最早一批將互聯網帶回中國的公司之一。亞信中國成為運營總部,亞信美國母公司被稱為亞信控股(Asiainfo Holdings,Inc.),留在美國以便利在海外進行融資發展。
    • 田溯寧回憶“回國創業剛開始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煩和困難,光注冊公司就花了三個月時間,還被人騙了兩次,但也遇到了很多好心人。當時的國家科委情報所與原郵電部的領導給了我們這群充滿熱情、當時還不多見的歸國留學生很大的幫助。后來,我們到國家科委借用了一個賬號,就這么啟動了亞信在中國建網的過程。

    • 1995年:國內決定引入TCP/IP協議的互聯網。中國電信決定開通北京、上海兩條64K專線,亞信拿到這一訂單。亞信丁健、吳世杰等員工親自再北京電報大樓安裝sun sparc。

    • 1995年:王功權主導美國萬通25萬美元對Aisainfo的投資,成為Aisainfo最早的投資方。8個月之后,亞信科技用50萬美元回購了股份。
    • 1995年:全國30個省市的31個節點的中國電信ChinaNet骨干網建設開始啟動,承接項目的亞信科技成為中國互聯網締造者

    1996年:第一個信息平臺項目簽約儀式。

    從ChinaNet骨干網、163、169專線建設,田溯寧奔波于各個省市的電信局,為大家科普互聯網知識。通信、互聯網行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到田溯寧以及他創辦的亞信科技。從中國電信ChinaNet、中國聯通CUNet、中國移動CMNet到后來中國網通的CNCNet等大型項目均能看到亞信的身影,電信IP計費、VoIP計費、手機移動計費、大容量電子郵箱系統等軟件業務也成為營收主力。

    1996年:亞信科技的第一次員工大會。

    1997年1月20日:香港亞信系統有限公司AsiaInfo(H.K.)Systems Co. Limited 注冊成立。后更名香港亞信科技有限公司。

    1997年:亞信占據互聯網系統集成市場份額的60%,成為國內最大的系統集成商,但硬件利潤率大幅下降。亞信決心進軍興起的軟件業務,開啟公司第二次轉型

    1997年:亞信打破國際廠商壟斷,填補中國通信行業定制化軟件的空白。

    亞信融資的故事:

    • 1997年:亞信營業額上升到2億元人民幣,員工增加到200人,企業出現問題:一是資金鏈的危機,二是亟待解決的管理問題
    • 1997年:亞信管理層召開公司發展史上至關重要的“加州會議”。認為亞信急需融資、急需新的管理體制和管理思想。只有PE既能投資資金解決融資問題,還能通過增值服務解決管理問題。
    • 1997年6月:亞信邀請美國投資銀行RSC(Robertson Stephens&Company)作為融資顧問尋找PE。
    • 1997年12月:亞信確定華平、中創、富達三家PE作為聯合投資者,融資額1800萬美元:華平1000萬美元、中創600萬美元、富達200萬美元。促成了亞洲最大的一次高科技企業融資。PE與亞信創業團隊簽署對賭協議。
    • 1997年-1999年:亞信成為中國最早引入戰略投資的高科技企業,先后獲得風險戰略投資4300萬美元。

    亞信第一次收購的故事:

    • 1998年1月:亞信開始對無線(移動)計費市場的規劃,在內部成立無線計費中心,并在國外聘請留學生進行軟件開發。
    • 1998年11月:亞信以500萬美元現金、500萬美元換股加上一部分股票期權收購杭州德康公司,進入無線計費領域,實現由互聯網系統集成商向軟件商的轉型。
    • 由于CEO丁健在對已成為主流收入但前景迷茫的系統集成的投入方面不夠決斷,亞信內部也一直在討論到底應該堅持做互聯網,還是做軟件。在戰略目標還沒完全想清楚時,亞信就并購了德康。亞信的資源很難向德康投入,德康的計費軟件業務也很難納入亞信的整體版圖運作。這種戰略上持續的搖擺狀態后來一直被丁健引為在位CEO期間的憾事之一

    1999年:田溯寧團隊給董事會做的戰略:上市之后,下一步要做一個asiainfo.com。2000年底讓asiainfo.com成為中國第一門戶。

    1999年:田溯寧離開亞信到新成立的中國網通擔任首席執行官。已經回美國讀EMBA的聯合創始人CTO丁健接任公司CEO。

    1996年-2000年:高速發展的亞信

    亞信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故事:

    • 1998年:黑石(Blackstone)找到亞信溝通上市事宜,但亞信感覺業務做的還不夠深,計劃要到2002年后。
    • 1999年8月:亞信進行了一輪Pre-IPO融資,Intel Capital投資2000萬美元,獲得亞信8%的股份,公司投后估值2.5億美元,市場反響很好。
    • 1999年9月:摩根斯坦利幫助亞信啟動上市運作。
    • 1999年12月21日:亞信向美國證監委員會(SEC)提交上市申請,計劃發行400萬股,融資5000萬美元。第一次路演即已獲得足額認購。
    • 2000年3月2日:亞信上市前一天
    • 丁健從紐約給田溯寧打電話說:“路演反應非常好,明天上市有可能破納斯達克的紀錄,你一定要過來。
    • 田溯寧說“我怕網通董事不高興,感覺我身在曹營心在漢,而且在網通第一年一定要低調,我去參加亞信上市,怎么能叫低調呢?
    • 2000年3月3日:亞信AsiaInfo Holdings登陸美國納斯達克,發行575萬股,發行價24美元,融資1.38億美元。成為第一家在美上市的中國高科技企業。掛牌第一天,每股漲幅314%,股價突破100美元大關,市值45億美元。

    2000年10月:入選《福布斯》雜志評選的“全球最優秀的300家小型企業”。

    2000年12月:亞信被《財富》評為歐洲和亞洲最具潛力的10支熱門股之一

    2000年財年:亞信營業收入1.761億美元,毛利潤3140萬美元,毛利率17.83%,而凈利虧損280萬美元,凈利潤率-1.59%

    2001年元旦:丁健在亞信公司內部網發給員工新年賀詞“亞信人和冬天有著數不清的淵源,因為亞信人在中國的夢始于寒冷的冬天。

    2000-2001年:亞信承接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 IP骨干網項目。

    2001年底:丁健宣布宣布亞信科技“全電信”戰略,定位“全電信軟件解決方案提供商”。運營組織結構調整為系統集成、OSS和增值應用三個事業部,以電信運營軟件為主,成為以產品為核心的軟件解決方案和專業服務提供商。

    2001年:亞信才實現盈利,凈利潤1170萬美元。

    2002年1月31日:亞信2002年新春媒體發布會,亞信總裁丁健向媒體介紹高層8人團隊:丁健--亞信總裁兼CEO;李建波--亞信副總裁、人力資源與行政管理部;包凡--亞信高級副總裁、首席戰略執行官;古苑欽--亞信高級副總裁、增值應用事業部總經理;李健--亞信高級副總裁、邦訊科技有限公司 總經理;張振清--亞信高級副總裁、OSS事業部總經理;趙耀--亞信高級副總裁

    2002年:亞信股價從首發最高111美元下挫到2.5美元,有人找上門來要收購亞信,亞信董事會憑借IPO募資、現金在握,底氣回絕。

    亞信第二次收購的故事:

    • 2000年:亞信報價6千萬至7千萬美元,希望整體收購聯創科技,將其變成自己的一個部門。遭到聯創CEO孫力斌的拒絕。
    • 2002年1月:亞信以總金額4730萬美元、62%現金和38%股票的方式,全資收購廣州邦訊科技有限公司,成為無線通訊運營支撐系統BOSS領域的領先提供商,成功實現了由單一數據業務向全電信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轉型,成為國內最大的通信軟件和方案提供商
    • 鑒于第一次并購的失敗,本次收購非常成功。組織結構很平穩地實現了過渡,并贏取了上海移動和浙江移動等9省BOSS系統項目,接近市場40%的份額,位居第一,成為國內最大的電信業務支持軟件和方案提供商。

    亞信第三次收購的故事:

    • 2003年:亞信確立新戰略目標,從全電信的角色轉成一個全面的企業信息系統解決方案的角色。
    • 2003年10月23日:亞信宣布以645萬美元的現金和價值255萬美元的股票,總共900萬美元的代價,收購了注冊地在香港的太平洋軟件(中國)公司核心HRM(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和BI(商業智能)業務資產。憑借此次收購,亞信力圖進入快速增長的HRM和BI領域,實現其走出電信跨行業發展、成為企業信息方案提供商的戰略轉型目標。
    • 半年后:亞信的并購整合進展相當順利,不但沒有出現由于暫時的混亂帶來的銷售業績下滑的現象,反而在HRM&BI兩條產品線上都有不小收獲,連續簽約國航、中國鋼鐵協會、鞍山鋼鐵集團、鹽田油田等項目。

    2003年4月:丁健轉任董事長,愛立信中國高管的職業經理人張醒生擔任CEO。丁健說:“對我個人來講,最起碼我不做CEO至少要比我做CEO睡得踏實”。

    2003年4月:丁健擔任亞信董事會主席。

    2003年4月:亞信紀念成立十周年。丁健、田溯寧、劉耀倫、張醒生切蛋糕。

    2003年:成立十周年的亞信2003年總收入1.16億美元,凈收入5750萬美元。軟件業務收入3150萬美元,占公司凈收入的55%。

    2004年4月:張醒生任CEO一周年 亞信啟動“零距離計劃”:把包括大客戶部(中國移動部、聯通部、電信部、網通部)和總裁辦在內的七個部門遷至北京南禮士路地鐵旁的中化大廈,距離電信運營商云集的金融街只有一步之遙。

    2004年:亞信在張醒生的主持下,推出集團化構架,形成信息安全與軟件業務兩大子公司。

    2004年7月28日:亞信公司宣布以3億元收購聯想集團的非電信IT業務,并以亞信15%的股權進行支付,聯想成為亞信第一大股東。成立新公司聯想亞信。

    2004年:亞信嘗試離開電信BSS/OSS領域,探索To C領域。

    2004年:在張醒生的堅持下,亞信成立新業務部-北京星光維信科技有限公司,以短信等無線增值服務為主。

    2005年4月:張醒生宣布辭去亞信集團副董事長、CEO兼總裁,1999年入職亞信的亞信科技CEO兼總裁張振清接任。

    2005年6月:BSS/OSS行業的全球老大Amdocs殺入中國與惠普合作贏得北京移動的整體計費訂單,亞信失去大客戶中國移動中最重要的地區北京移動。

    2005年以來:亞信陸續收購了上海長江科技、浙大蘭德、上海億軟、北京國創科技等公司相關電信支撐業務。

    2005年:亞信在新人CEO張振清的帶領下,實施戰略聚焦,聚焦核心高利潤產品,剝離出售其余業務。

    2006年1月4日:亞信集團正式宣布聯想亞信第四季度業績嚴重下滑,聯想亞信董事長兼CEO俞兵離職。

    2006年:亞信最大的機構投資者華平資本退出其所持有的亞信上市公司 18.8%股份。出讓的股份由中信旗下的中信資本及亞信的兩位創始人田溯寧、丁健接手。

    2006年12月12日:亞信集團向美國FNIS公司出售金融服務IT解決方案業務。

    亞信科技收購聯創科技的故事:

    • 2000年:亞信報價6千萬至7千萬美元,希望整體收購聯創科技,將其變成自己的一個部門。遭到聯創CEO孫力斌的拒絕。他極其看好電信軟件發展的潛力,認為不應該這個低的價格將一個未來拱手相讓。
    • 2009年年中:亞信與聯創再次就并購事情展開接觸
    • 聯創科技在離美國紐交所上市倒計時還有3天的時候,決定中止路演,最終在并購文件上簽字。
    • 2009年12月6日:亞信宣布7.3億美元并購另一大通信軟件企業聯創科技Linkage。協議透露,雙方將合并為亞信聯創控股有限公司,而原聯創股東將收到6000萬美元的現金及2680萬股的亞信股份。
    • 董事會執行聯席董事長由原聯創科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孫力斌出任;董事會聯席董事長由原亞信集團董事長丁健出任;公司首席執行官兼總裁由原亞信集團首席執行官兼總裁張振清出任;公司首席運營官由原聯創科技首席運營官黃錫偉出任。
    • 合并后的亞信聯創公司將擁有員工超過8000人,成為僅次于以色列AMDOCS公司的全球第二大電信軟件公司。
    • 2010年7月5日:亞信科技(中國)有限公司更名為亞信聯創科技(中國)有限公司。丁健擔任亞信聯創的聯合主席。

    • 2010年10月:聯創科技(南京)有限公司更名為聯創亞信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2010年和2011年:亞信股價翻高到30美元以上,從2003年喊出中興的口號,經過7年努力達成。

    亞信私有化的故事:

    • 2012年1月:田溯寧聯合中信資本對亞信聯創提出私有化建議。亞信董事會提交了私有化申請。
    • 2013年5月:亞信聯創與中信資本簽署私有化協議,亞信聯創被田溯寧、寬帶資本等私人投資財團收購,將從美國退市。
    • 2014年1月15日:AsiaInfo Holdings于納斯達克除牌并更名為AsiaInfo Holdings,LLC。上市前的控股股東中信資本實體于私有化完成后成為AsiaInfo Holdings單一最大股東。創始人田溯寧回歸亞信科技出任董事長,重新掌舵亞信。創始人丁健再次加入亞信。

    2014年1月:田溯寧和丁健兩人聯合在《財經》雜志發表了一篇文章《從消費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指出,產業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未來的20年將是產業互聯網的20年。

    2014年5月12日:亞信聯創科技(中國)有限公司更名回歸為亞信科技(中國)有限公司。

    2014年6月23日:亞信新Logo啟動儀式在總部研發中心舉行。

    2015年:亞信開始向電信運營商及其政企客戶推出數字化運營服務、物聯網平臺及物聯網行業應用產品,成為亞信進軍新業務領域的重要里程碑。

    2015年3月:在亞信工作16年的亞信集團CEO張振清離職,由CFO武軍接任。2015年4月:亞信由集團統一運營管控模式轉化為戰略規劃管控模式,初步建立幾大業務板塊的雛形。

    2015年9月:亞信收購趨勢科技,將其融入新品牌-亞信安全,何政出任亞信安全的董事長。

    2019年11月:南京亞信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更名為亞信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2015年12月: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田溯寧率領亞信集團的諸位高管集體亮相,此時外界才發現:亞信集團已經分拆成亞信軟件、亞信數據、亞信安全、亞信在線、亞信國際五大子公司和業務部門。

    2017年:亞信為中國郵政開發一體化客戶關系管理系統,成為進軍大型企業市場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2018年6月:創始人丁健被委任為公司執行董事。

    2018年:中國電子信息行業聯合會發布“2018中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綜合競爭力排名”,亞信科技第23位。

    2018年6月8日:亞信科技控股有限公司AsiaInfo Technologies Limited在香港注冊成立。

    2018年11月23日:亞信科技通過港交所聆訊。招股書顯示2015-2017年:

    • 亞信科技的收益:2015年的47.65億元人民幣、2016年的48.56億元、2017年的49.48億元。
    • 亞信科技的利潤:2015年虧損1.1億元、2016年虧損2.21億元、2017年盈利3.1億元。
    • 亞信科技高居不下的銷售成本:2015年-2017年銷售成本分別為30.0億元、31.8億元、32.8億元。對應的毛利在2015至2017年分別約為17.73億元、16.72億元、16.70億元。
    • 亞信科技的業務:主要包括軟件業務、網絡安全業務兩大業務板塊。
    • 亞信科技的客戶:以國內三大電信運營商為主,擁有212家電信運營商客戶。
    • 2015年至2017年:亞信科技軟件業務來自電信運營商的收益分別為41.44億元、43.14億元、46.45億元,分別占持續經營業務收益的87.0%、88.9%、93.9%。

    2018年12月19日:亞信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第二次上市。

    亞信披露的2018年全年財報顯示,亞信軟件業務較上年增長7.6%,達51.92億元,增幅為近三年最高。數字化運營服務領域,同比增長近翻一番,大型企業客戶達38個,較上年增長35.7%。

    2019年6月20日:亞信科技發布“全域智能化、全域虛擬化、全域可感知”的5G戰略及產品,提出“在技術上,做運營商網絡和業務的編排者;在商業模式上,做運營商和垂直行業的賦能者。

    2019年底:亞信科技

    • 全新目標:五年打造百億企業
    • 發展戰略:一鞏固三發展”-鞏固BSS(運營商業務支撐系統)、發展DSaaS(數字化運營)、垂直行業和企業上云、OSS(運營商網絡支撐系統)。

    2020年4月14日:亞信科技公告,中國移動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將認購亞信科技新發行的182,259,893股新股份,每股7.6港元。中國移動占股亞信科技20%,成為亞信科技第二大股東。亞信科技所得款項凈額13.84億港元:

    • 40% 將用于新產品及新技術的研發投入,以及OSS、數字化運營、垂直行業及企業上云業務拓展;
    • 35%將用于投資或收購與亞信科技業務互補并配合亞信科技發展戰略的資產及業務;
    • 25%將用作一般營運資金。

    2021年3月24日:亞信科技(01675)舉行2020年業績線上發布會,亞信科技執行董事兼CEO高念書、高級副總裁兼CFO 黃纓出席。

    • 2020年收入60.20億元,同比增長5.2%。“三新”業務收入7.80億元,同比增長106.5%,占收比達13.0%。經調整凈利潤7.37億元,經調整凈利潤率達12.2%,比上年提升0.4個百分點。
    • 高念書表示:“亞信科技需要繼續保持在BSS領域的領導地位,鞏固我們的存量市場。
    • 高念書表示,希望在未來五年之內,將亞信科技打造成超過百億營收、新業務占比超過50%的面向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公司

    亞信安全的招股書顯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1-6月,亞信安全的營業收入分別為8.73億元、10.77億元、12.75億元及4.86億元。

    2022年1月14日:亞信科技宣布收購艾瑞市場咨詢股份有限公司。本次交易完成后,亞信科技將持有艾瑞咨詢94.23%股份。收購增強亞信科技DSaaS數字化運營及數智化轉型業務的能力,并將亞信科技的業務能力延伸至行業研究、用戶研究、數據洞察、戰略與數字化咨詢規劃。

    2022年2月9日:亞信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發行價30.51元/股。A股迎來網絡安全新巨頭。

    田溯寧通過亞信信遠、亞信融信、亞信信合、亞信融創、亞信恒信合計持有亞信安全54.24%的股權。

    2023年2月21日:中國電子信息行業聯合會發布“2022年度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競爭力百強企業”榜單,亞信科技名列第22位。

    2023年3月初:亞信科技官網的領導層

    2023年3月初:天眼查,亞信科技的股權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