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的臺式解碼耳放產品線,雖然不像自家耳機、便攜設備產品線那樣數量豐富,但憑借K5 Pro和K9 Pro兩員“得力干將”,也在千元級入門市場和4000元以上的中高端市場混得“風生水起”。但畢竟它們之間還留下了大片“開闊地”,所以飛傲K7便應運而生。雖然從售價來看它僅比飛傲K5 Pro ESS貴了200元,但K7身上卻有從K9 Pro下放的“神功”,所以它瞄準的可不是千元出頭的市場,而是準備在更廣闊的中端市場大展拳腳。那么它的實力到底如何呢?
飛傲K7產品資料
DAC芯片:AK4493SEQ×2
USB解碼芯片:XMOS XUF 208
耳放技術:Dual THX AAA 788+
輸出接口:6.35mm/4.4mm
輸入接口:USB/OPT/COAX/LINE IN
輸出功率1:≥2000mW(32Ω平衡/THD+N<1%)
輸出功率2:≥1220mW(32Ω單端/THD+N<1%)
信噪比:≥120dB(A 計權,UAC)
底噪:PO<4.4μV(A 計權,UAC);BAL<7.7μV(A 計權,UAC)
輸出阻抗:<1Ω(32Ω負載)
重量:約610g
尺寸:約120mm×168mm×55mm
參考價格:1399元
既然K7只比K5 Pro ESS貴200元,其外形延續后者的風格自然顯得順理成章。120mm×168mm×55mm的尺寸僅比K5 Pro ESS版長了二十多毫米,依舊是適合桌面使用的形態與體積。全鋁合金材質的外殼,通過一體化拉伸與CNC工藝的結合,質感、精致程度沒得說。機身頂部靠前位置的Hi-Res AUDIO和THX金色銘牌是一個增色的設計,讓K7相比K5 Pro ESS多了幾分高級感。
正面的大音量旋鈕依舊是我們熟悉的設計元素,具備112級音量精細調節。圍繞旋扭一周的RGB芯片燈支持單色、混色和多彩顯示,一來它會根據采樣率的不同變化顏色,二來在開機或切換輸入模式時,它會呈現流光溢彩的光效,增添了儀式感與酷炫的視覺感受。
前面板的變化是值得關注的重點,除了6.35mm單端接口(附件中有6.35mm轉3.5mm轉接頭)外,K7還提供了4.4mm平衡接口。在如今4.4mm接口耳機越來越多的情況下,K7有針對性地補齊了K5 Pro ESS上的短板。
高低兩檔增益撥桿得到保留,旁邊則改為三檔輸出(LO/PRE/PO)撥桿,用來接耳機、音箱或做前置DAC,皆可直觀地進行切換。輸入模式則改為通過按鍵切換,有4個指示燈,對應USB、光纖、同軸、LINE IN輸入模式。用戶只需要輕點按鍵,便可以通過指示燈判斷當前輸入模式,輕松實現切換。
K7背部的接口類型和數量與K5 Pro ESS沒有區別,只是布局有所不同,包括了同軸輸入、光纖輸入、RCA線路輸出/輸入、USB-B輸入接口以及電源接口,接口類型豐富,可以很好地覆蓋播放器、手機、PC在內的常見音源,也可以用它驅動各種耳機以及音箱,可玩性高。
(圖片來自飛傲官網)
從4.4mm平衡接口的引入,到它在體積差不多的情況下,重量從K5 Pro ESS的480g“增重”到610g,其實我們就能一窺端倪:K7更重要的變化在內部。售價4999元的飛傲旗艦臺放K9 Pro上的六級音頻架構,被下放到了不到1500元的K7上。K7使用了兩顆AK4493SEQ DAC芯片,左右聲道各一顆,不論是單端還是平衡輸出,始終保持雙DAC工作,是一款真正的真平衡耳放。
(圖片來自飛傲官網)
耳放技術也是K7上的亮點,依舊是K9 Pro上的同款—THX AAA 788+,來自飛傲與THX的聯合開發。在300Ω阻抗下,它的不失真功率可以達到560mW,而在32Ω阻抗下不失真功率更是達到2000mW??梢哉f,這樣的推力在1500元以內價位的同類產品中完全就是越級的實力,推動市面上大多數耳機都沒問題。
(圖片來自飛傲官網)
為了確保K7強大的推力能夠穩定輸出,它采用了分級、獨立供電,每級都通過低噪聲LDO進行穩壓,同時通過外置獨立12V開關電源供電。配合過溫、過載、直流三大智能保護電路,能確保K7持續高水準輸出。K7上的USB解碼芯片依舊是我們熟悉的XMOS XUF208,采用雙時鐘管理技術,支持最高384kHz采樣率及DSD256。
首先把K7通過USB接口與一臺筆記本電腦連接,作為桌面USB聲卡使用。先用阻抗為300Ω的森海塞爾HD600試試K7的推力。接入筆記本電腦后無須安裝驅動,K7就自動工作在USB狀態下,此時如果要切換其他輸入源,按INPUT按鍵即可。K7應付HD600毫不吃力,輕輕松松就讓它“開嗓”。在大編制交響樂中,HD600的聲場得到了充分釋放,特別是橫向部分,拉得很開,同時又不會大而無形,能夠感覺到邊界,空間的營造立體清晰。K7讓HD600的整體表現帶上了一種通透感,聲音的細節很容易捕捉到,特別是在聆聽器樂演奏時,不同器樂的韻味以及音色的還原很抓耳。而在展現聲音清澈、細膩的人聲時,比如吳青峰、周深,這種通透感的加持也會帶來不俗的聽感。HD600在K7下的低頻速度感不錯,干凈有力,量感倒是沒有特別提升。高頻則比較柔和舒展,能感受到逐漸走高時那種層次與順滑地過渡。整體來看,在搭配HD600這樣的大阻抗耳機時,K7所表現出的并非簡單的“大力出奇跡”,而是讓耳機的聲音變得更耐聽。
接著搭配FH9試聽,這款耳機的綜合素質很強,雖然低增益就足夠驅動它,但我還是喜歡它在高增益下游刃有余地釋放。K7下的FH9充分發揮出了其出眾的解析力,呈現出真實細膩的還原效果,不論是小提琴略帶黏滯的韻味,還是弦樂群齊奏時的厚實聲底,都會在聽者耳邊栩栩如生地展開。低頻量感在保持水準的情況下,進一步打開了下潛的深度,同時非常穩,一點都不散。人聲的塑形相當扎實,聲音的韻味還原到位,不會有任何修飾感。高頻呈現出不俗的穿透力,層次非常豐富。在聆聽歡快旋律的音樂時,樂器的聲場能在耳邊緊緊縈繞,帶來很好的氛圍感。
最后,我還將K7與M200MKII音箱連接進行試聽。相比直連電腦聲卡時的表現,M200MKII在K7的推動下展現出了更加充沛的能量。特別是低頻部分,量感足、細節豐富,能感受到到那種洶涌澎湃之勢。中頻部分在具備更加寬松聽感的同時并不缺少能量,中氣很足。人聲結像清晰飽滿,位置略靠前,密度高,感情細膩充盈。高頻體現出了更強的控制力,在具備更加出色解析力的同時,聽感多而不亂,對于器樂的還原真實生動。
可以看到,飛傲在K7上不僅針對性地補上了K5 Pro Ess沒有平衡輸出的“遺憾”,更是直接通過下放自家旗艦機型的部分技術、芯片,實現了“真平衡耳放架構+越級大功率輸出”,將K7的產品力拔高到超越其身價的位置。而它的實際表現,也證明了這點。加上齊全的輸入、輸出接口帶來的豐富可玩性,以及顏值、質感皆在線,飛傲K7會是中端臺式解碼耳放市場的“一條鯰魚”。雖然售價只比K5 Pro Ess貴了200元,但放眼2000元內的臺式解碼耳放市場,綜合素質能與之叫板的競品真不多。
蘋果在iPhone 7上取消3.5mm耳機孔后,后者就漸漸從大多數手機上消失了。這一方面促成基于藍牙無線連接的TWS耳機市場飛速發展,另一方面也讓對音質有一定要求,希望在手機上用有線耳機聽歌的用戶,不得不另尋他法,畢竟流媒體大行其道,如今人手一部的手機自然是最方便的播放設備。便攜解碼耳放便是有著這樣需求的用戶常用的解決方案,不過早期此類產品體積較大、重量較重,需要和手機捆綁起來使用,便攜性不佳,不夠方便,于是俗稱“小尾巴”的便攜解碼耳放應運而生。
▲為了解決越來越多手機上沒有3.5mm耳機接口的問題,“小尾巴”便攜解碼耳放應運而生。
由于體積和U盤差不多大,“小尾巴”產品在便攜性上很好地滿足了用戶在外出時用手機聽歌的需求。不過在手機剛取消3.5mm耳機孔那兩年,市場上不少“小尾巴”產品由于內部設計不夠成熟,導致底噪嚴重,而“堆料”的產品價格往往又比較高,讓不少消費者在便攜音樂播放器和它之間猶豫。隨著近年來相關電子元器件升級,設計更加周全,“小尾巴”產品成熟度變高,選擇更加豐富,入手門檻也得以降低。下面,我們就來聊聊在選購“小尾巴”便攜解碼耳放時,大家應該留意的要點。
“小尾巴”與手機是通過USB接口連接,有線耳機與“小尾巴”則是通過耳機接口,從手機輸出的數字音頻信號變為耳機接收到的模擬音頻信號,其中數模轉換的過程就是交給“小尾巴”里DAC芯片完成的。DAC,即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數字模擬轉換器,它將數字電路處理的離散音頻數據進行轉換,然后輸出連續的模擬信號給后面的放大電路,可說是“小尾巴”中的核心元器件。
目前市面上“小尾巴”產品采用的DAC芯片不少都來自ESS、AKM這兩家廠商,Cirrus Logic、ADI等廠商的DAC也不鮮見。和所有芯片一樣,DAC芯片同樣有性能高低之分,不過和我們熟悉的CPU、GPU看頻率、核心數量不同,DAC芯片的主要性能指標包括以下方面:
●信噪比SNR:是DAC輸出信號的強度與噪聲信號的比值。簡單來說,信噪比越大,抑制噪聲的能力越強。這個比值用分貝(dB)表示。
●總諧波失真加噪聲THD+N:它體現的是輸出時各種諧波造成的失真及由器件內造成的噪聲。它的數值越低越好,可由百分制(如0.0004%)或dB值(如-108dB)表示。
●分辨率:是指數模轉換器的輸出精度,通常用比特數(bit)來表示。分辨率越高,表示DAC能夠輸出更多的數字信號,輸出信號的精度越高。
●采樣率:是指DAC芯片輸入的數字信號的采樣速。通常用赫茲(Hz)來表示。采樣率越高,DAC能夠處理的數字信號的數量越多,信號的還原度越高。
用戶可以通過DAC芯片廠商的官網查到產品的相關資料,了解到它們的性能規格以及定位。不過DAC芯片本身的性能與“小尾巴”產品最終的規格參數并不能畫上等號,因為“小尾巴”的設計是一個系統工程,能否發揮出DAC芯片的理論性能指標,考驗的是廠商的設計、調校水準。所以,消費者應該避免
“唯芯片論”,DAC芯片只是決定音質關鍵因素之一,并非唯一因素。周邊電路設計、模擬電路設計、元器件選擇及電源處理,對音頻設備的最終聲音表現都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不過,采用了性能規格出色的DAC芯片至少保證了“底子”是好的。
目前市面上不少采用雙DAC的“小尾巴”,相比單DAC的產品,雙DAC有助于提高信噪比和聲道分離度,提升THD+N的表現。不過,消費者在選購時倒不用刻意追求雙DAC的產品,因為采用不同芯片以及不同廠商的調校功底,單芯片設計的產品并不一定在指標上不如雙芯片產品。消費者應該根據“小尾巴”產品的實際規格,以及所用具體芯片進行判斷。
“小尾巴”最早出現的意義,是解決手機取消3.5mm耳機接口后,沒辦法直接連接有線耳機的問題。不過隨著其逐步發展為便攜Hi-Fi的解決方案,只有3.5mm接口顯然不能滿足用戶需求。所以2.5mm、4.4mm平衡接口開始出現在“小尾巴”產品上。不過目前4.4mm平衡接口正在不少便攜音頻設備上逐步取代2.5mm接口,所以重點談談前者。相比于3.5mm接口左、右聲道+地線的設計,4.4mm接口分為左聲道正極、左聲道負極、右聲道正極和右聲道負極四條,由于左聲道和右聲道的信號不需要經過共用地線,能實現不俗的分離度。
▲對于手中耳機較多的人來說,最好選擇同時具備單端、平衡輸出接口的“小尾巴”。
另外,平衡電路采用兩個功放推動一個聲道,不僅正負信號中的噪聲可以相互抵消,音頻信號的擺幅也能成倍增加,使得平衡輸出功率能比單端輸出高不少,更容易發揮出用戶手中Hi-Fi耳機的音質水準。
所以對于消費者來說,如果你只是需要解決手機沒有3.5mm接口的問題,那么在選擇“小尾巴”時可以考慮單3.5mm接口的產品,它們普遍屬于入門級產品,花費不用太多。而對于音質有一定要求,手中有具備2.5mm或4.4mm平衡接頭Hi-Fi耳機的消費者,則建議選擇提供了3.5mm單端和2.5mm/4.4mm平衡雙接口的“小尾巴”。
除了根據手中的耳機選擇“小尾巴”的輸出接口之外,消費者還應關注產品的輸出功率,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推力夠不夠”。在產品的規格中,我們可以通過不同負載下的輸出功率(例如100mW@32Ω、15mW@300Ω)以及輸出電平(例如1.5Vrms@32Ω、2Vrms@300Ω),來直觀了解產品的推力水準。那“小尾巴”的輸出功率是不是越大越好呢?倒也不絕對,一來推力大了容易增加底噪,二來芯片、元器件的成本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特別是如果用戶手中主要是低阻抗、高靈敏度的耳塞,那么“小尾巴”太大的推力其實并沒有用武之地,反而可能會增加購買成本,所以適配手中的耳機才是好的。
▲市面上不少采用雙DAC的“小尾巴”,其所用芯片型號以及最終達到的規格更值得關注。
而且隨著相關元器件不斷進步,使得就算是一些直出型DAC芯片已具備不小的功率輸出能力。因此目前“小尾巴”產品在推力方面普遍做得不錯,市面上不少產品即便在3.5mm單端接口下也能提供超過100mW@32Ω的輸出功率,平衡接口下超過300mW@32Ω的都不鮮見。購買“小尾巴”產品的用戶大多是在外出場景下使用它,與之搭配的器材更多是入耳式耳機,因此目前主流“小尾巴”的輸出功率對于此類需求來說已足夠了。如果有推動高阻大耳機的需求,則可以多留意下“小尾巴”的輸出功率。
其實要快速知道備選的“小尾巴”產品是否能夠滿足手中器材的推力需求,大家可以登錄“HEADPHONESTY”網站,通過它提供的Headphones Power Calculator頁面進行查詢。在下拉菜單中選擇耳機型號,如果默認選項中沒有對應耳機,則可以手動輸入耳機的靈敏度、阻抗以及響度,它便能計算出所需的輸出功率,方便用戶參考。
▲用戶可通過“HEADPHONESTY”網站上的Headphones Power Calculator,快速獲得手中耳機所需的推力,據此選擇匹配的“小尾巴”產品。
目前不少“小尾巴”產品都提供了屏幕,那么我們在選購時是否需要此類產品呢?首先你應該知道“小尾巴”上的屏幕是用來干什么的。由于“小尾巴”產品的體積普遍不大,所以它的屏幕并不會像音樂播放器那么大,顯示的內容也相對單一,比如當前播放音樂的格式、采樣率、音量。在使用沒有屏幕的“小尾巴”時,用戶如果要調節EQ、增益、濾波等設置,需要搭配產品配套的App,在手機上進行操作,而自帶了屏幕的“小尾巴”則可以讓用戶直接在它上面操作。
所以就“小尾巴”這個品類來說,屏幕并不是一個“剛需”,它更多是提供當前工作狀態的直觀顯示以及本機操作途徑,用戶可以根據自身的使用習慣判斷是否需要選擇帶屏幕的產品。一般來說,帶屏幕的產品普遍定位會高一點,如果在同價位上,其他硬件配置及規格差不多的情況下,則可以優先考慮自帶屏幕的產品。相比屏幕,我覺得“小尾巴”是否具有獨立音量調節按鍵更實用一些,畢竟日常調節最多的還是音量。
▲屏幕并不算“小尾巴”的剛需,用戶應根據自身需求選擇。
如果用戶購買“小尾巴”產品不光是搭配手機使用,還有配合其他設備使用的需求,比如PC、平板、Switch等,那么就需要關注“小尾巴”的兼容性。因為不同前端甚至不同系統版本對于“小尾巴”這類外接設備的支持都不盡相同。光是手機上就有iOS、Android等不同系統,更別說各類設備的跨平臺支持了,要做好各種設備、系統的兼容性,需要廠商花不少力氣。
▲如果有多種設備搭配“小尾巴”使用的需求,應關注其兼容性。
所以需要在多種設備上使用“小尾巴”的消費者,首先應該留意廠商在產品宣傳時對于兼容性的描述,是否支持可能會用到的設備。其次就算產品說明中能夠支持相關設備,消費者也最好在購買前在網上檢索一下它在兼容性方面的用戶反饋,是否存在問題。對于兼容性比較看重的消費者,建議考慮知名廠商的產品,因為其研發實力更強,固件更新頻繁,就算“小尾巴”在才推出時可能遇到兼容性問題,后續通過固件更新解決的概率也更大。
在根據以上方面選定了備選“小尾巴”后,是不是就代表它一定適合你呢?這可不一定,高指標和音質好并不能完全畫上等號,加上用戶主觀聽音偏好,以及不同廠商各自的調音取向,所以單從產品規格、配置上篩選出備選“小尾巴”后,有條件的消費者還是應該到線下門店實際體驗一下,用耳朵收貨才是最穩妥的。
DAC芯片:ES9281AC PRO
輸入接口:USB-C或Lightning
輸出接口:3.5mm
輸出功率:45mW(32Ω,THD+N<1%)
信噪比:≥114dB(32Ω A計權)
解碼規格:最高PCM 32Bit/384kHz、DSD256
系統支持:Android、iOS、Windows、Mac
尺寸:約40mm×15mm×8mm
線材長度:約70mm
重量:約10g
參考售價:299元
Jade Audio翡聲KA1的體積僅為40mm×15mm×8mm,重量約10g,卻采用了性能不俗的DAC芯片ESS ES9281AC PRO,可支持32bit/384kHz PCM、DSD256高規格音頻解碼。它集USB音頻接口處理器、DAC解碼、AMP放大功能于一體,配合HDI多層鍍金工藝PCB布線,以更低的功耗達到更高效能、更低串擾、更純凈的聲音素質。KA1支持DAC芯片內MQA完整渲染展開,并有多彩RGB指示燈,能指示當前歌曲規格及采樣率。它提供了一個3.5mm單端接口,實現了對Android手機、iOS手機、Windows PC和MAC電腦的全平臺支持,還可軟件更新升級。由于采用固定的輸入連接線,因此KA1有USB-C和Lightning兩種版本可選。KA1在保留獨立解碼耳放的情況下做到了超小的體積,便攜性更好,不俗的內部元器件配置能實打實提升手機音質,適合手中耳機只有3.5mm插頭,想要在手機上體驗更好音質的消費者。
DAC芯片:CS43161×2
解碼規格:最高PCM 32Bit/768kHz、DSD256
輸出功率:1.6V@32Ω(80mW@32Ω)
頻響范圍:20Hz~20kHz
THD+N:0.0004%@32Ω
動態范圍:125dB@32Ω
信噪比:126dB@32Ω
聲道分離度:71dB@32Ω
輸出阻抗:<0.5Ω
輸出接口:3.5mm
尺寸:40mm×17.7mm×8.2mm
重量:約9.5g
參考售價:348元
山靈UA1 Plus是兩年前UA1的升級版,在設計上保持了UA1小巧便攜的特色,重量僅為9.5g,有黑、銀兩種配色可選。在這個價位上,UA1 Plus采用了雙 CS43131 DAC芯片的配置,搭載山靈自研超變頻技術,除了音樂性能更佳,待機與工作功耗也得以降低。它提供了1個3.5mm單端接口,輸出功率為80mW@32Ω,解碼方面支持最高768kHz/32bit PCM和DSD256的規格,用戶可以通過機身上的指示燈了解當前的采樣率。配合《Eddict Player》App,用戶可以通過手機“解鎖”UA1 Plus更多功能,比如定制個性化濾波、增益和聲道平衡等。UA1 Plus可支持蘋果iOS/Mac系統、Android、Windows等常用操作系統,也兼容Switch。作為一款入門級“小尾巴”,雙DAC的配置以及全面的兼容性使得它能帶給用戶不錯的“輕量化音樂體驗”。
DAC芯片:AKM4493
解碼規格:最高PCM 32bit/768kHz、DSD512/Native
信噪比:125dB
頻響范圍:20Hz~20kHz
輸出接口:3.5mm單端和4.4mm平衡接口
THD+N:-100dB@RL=32Ω、100mW/平衡
-100dB@RL=32Ω、100mW/單端
最大輸出功率:125mW@RL=32Ω、單端 240mW@RL=32Ω、平衡輸出
尺寸:56mm×22mm×14.5mm
重量:約46g
參考售價:499元
Colorfly CDA-M1P作為其M系列便攜音頻解碼器的最新之作,使用AKM4493 DAC芯片+雙獨立運放XR2001,數字與模擬獨立供電,并沿用第二代 JitterKill時鐘技術,通過Colorfly U系列播放器數字音頻架構,提升產品的信噪比與頻寬性能。CDA-M1P采用同軸環形結構設計,側身沿用M系列家族式曲線輪廓,機身由鋅合金電鍍制造而成,具備3.5mm單端和4.4mm平衡輸出接口。兼容性方面,CDA-M1P能夠在macOS、Windows、iOS、Android 等系統的設備上使用,并可切換至UAC1.0游戲模式,兼容Switch、PS5等游戲主機。不到500元的售價,使得Colorfly CDA-M1P在主流“小尾巴”市場中有著挺強的競爭力。
DAC芯片:ES9219×2
解碼規格:最高PCM 32bit/768kHz、DSD256
輸出功率:110mW(32Ω單端)
340mW(32Ω平衡)
信噪比:120dB(32Ω單端)
123dB(32Ω平衡)
失真:<0.0008%(32Ω單端)
<0.0006%(32Ω平衡)
USB接口:USB-C
輸出接口:3.5mm單端、4.4mm平衡
尺寸:65.3mm×22.1mm×11.9mm
重量:21.7g
參考售價:598元
HiBy海貝FC4采用磨砂金屬外殼設計,有黑色和藍色兩個版本可選,并提供兩個實體按鍵方便調節音量,具備3.5mm單端和4.4mm平衡輸出接口。它采用了雙ES9218PC DAC芯片的配置,左右聲道獨立解碼。擁有最高PCM768kHz/32Bit、DSD256的硬解能力。再搭配FPGA時鐘再生系統降低抖動,使聲音更加純凈。它的各項指標在同價位中都不錯:平衡接口下具備340mW@32Ω每聲道的輸出能力、信噪比達到123dB、失真僅為0.0006%、底噪也僅有1.7uV。FC4還支持通過《海貝音樂》App的USB獨占模式,將數字信號由手機直接輸出至FC4,使音質更加出色。它也能兼容Android、iOS、macOS以及Windows系統,可搭配不同設備。不到600元的售價,雙DAC芯片、出眾的輸出能力……HiBy海貝FC4是進階“小尾巴”的好選擇。
DAC芯片:CS43198×2
耳放芯片:SGM8261×2
解碼規格:最高PCM 32bit/768kHz、DSD256
系統支持:Android、iOS、Windows、Mac
屏幕:0.9英寸OLED顯示屏、分辨率128×32
輸出接口:3.5mm單端和4.4mm平衡接口
輸出功率:L+R≥122mW+122mW(32Ω單端)
L+R≥265mW+265mW(32Ω平衡)
信噪比:≥124dB(32Ω單端)
≥128dB(32Ω平衡)
底噪:PO<1.6μV;BAL<1.8μV
THD+N:<0.00037%(32Ω單端)
<0.00037%(32Ω平衡)
尺寸:約56.3mm×22mm×12mm
重量:約19g(不含線材)
參考售價:799元
飛傲KA5作為目前該系列定位最高的產品,具備不俗的硬件配置:兩顆Cirrus Logic旗艦DAC芯片CS43198,最高支持32bit/768kHz及DSD256解碼;6層沉金電路板設計,搭配雙高性能超低噪聲Hi-Fi運放。KA5延續了KA系列的設計語言,并加入了OLED顯示屏幕和實體按鍵,提升了產品的操控體驗。KA5具備3.5mm和4.4mm雙接口輸出,在32Ω負載下單端輸出功率為122mW,平衡輸出功率更是達到265mW。其中3.5mm接口還支持SPDIF輸出,可以連接外置解碼器實現更多搭配。KA5支持Android、iOS的移動設備以及Windows系統的PC、macOS系統的電腦,在UAC 1.0模式下,還能與Switch搭配使用。環顧市場中具備屏幕、提供雙DAC配置、單端/平衡雙接口的類似產品,價格普遍超過千元,KA5依舊保持了飛傲一貫的“料足價低”的調性,性價比相當出色。
DAC芯片:CS43131
解碼規格:最高PCM 32bit/384kHz、DSD256
屏幕:0.91英寸單色OLED
輸出接口:3.5mm單端和4.4mm平衡耳機接口
輸出功率:125mW(32Ω單端)
250mW(32Ω平衡)
THD+N:0.0002%(100Ω單端)
0.0002%(300Ω平衡)
信噪比:128dB(32Ω單端)
尺寸:60mm×22mm×12.5mm
重量:22g
參考售價:1280元
樂彼W1-131是此前備受好評的W1的升級版本,其背部改為玻璃面板,正面的玻璃面板也升級為2.5D,配合金屬機身,質感頗佳。W1-131提供了三個按鍵,對應音量的加減和功能鍵,100級的音量調節可以把聲壓控制得更精細。W1-131的解碼芯片改為CS43131,提供了3.5mm單端和4.4mm平衡輸出接口,32Ω負載下,前者輸出功率為125mW,后者為250mW,都比W1有所提升。W1-131有著1920種調音,除了基于FPGA大規模的DSP調音以外,還有為舒爾846、拜雅榭蘭圖等系列的定制調音以及從W2-131下放的TUNE樂調音,其硬件調音模式備受玩家好評。兼容性方面,W1-131也兼容Android、iOS、macOS以及Windows系統,并提供了多條連接線或轉接頭,方便用戶在不同設備上使用。不俗的硬件指標加上多樣性的調音選項,樂彼W1-131是千元級“小尾巴”產品中值得燒友關注的重頭產品。
開飛傲K5 Pro的官網界面,可以看到“大有不同”的四個大字,如果熟悉K5的朋友一定能夠理解這句廣告詞的含義,相比K5而言K5 Pro真的是大有不同。K5伴隨著X7誕生,是X7眾多耳放模塊中最另類的一個,本身只能進行功率放大,需要將X7插入K5的凹槽內,才可以實現完整的解碼放大功能。而如今新版的K5 Pro已進化成了臺式解碼耳放一體機,集成了與M11相同的AK4493芯片,同時保留了K5強大的功放模塊TPA6120,價格控制在千元以內的入門水平,讓其成為了一款入門價位里的小霸王。
外觀&功能
K5 Pro采用了與K5幾乎相同的模具,取消了用來放置X7的凹槽,并將表面磨砂圖層變成了黑色,看上去更加雅致與高檔,但同時也更容易留下指紋。
K5頂部的凹槽是用來放置X7的,但現在包括飛傲自家的眾多播放器在內已鮮有播放器還配備著Micro USB接口了。位于操作面板的Fiio標識也被挪到機身頂部,在作為臺式機工作時這個位置更加的醒目,也讓頂部顯得不那么的單調。
K5 Pro和K5一樣配備了獨立電源,確保了穩定的大功率輸出。隨機配備了一根USB Type-A到Type-C的數據線,可用于連接K5 Pro和個人電腦。
K5 Pro還有一個同門小師弟K3,二者擁有著相同的設計語言。入門的K3更加便攜但是沒有獨立電源,所以其輸出音質還會受到USB輸出功率的影響,USB輸出功率高時更好聽,而K5 Pro則不會有這個問題。
K5 Pro和K5的操作面板看上去幾乎相同,擁有碩大的音量旋鈕,6.5mm耳機接口,以及2組撥桿式開關。與K5不同的是K5 Pro多了一個輸入選項。純機械式的開關既節約了成本,操作、查看狀態又簡單明了,但是撥桿略微有點小,需要撥到中間檔位的時候容易直接一下推到底。
背面K5 Pro用一組光纖同軸輸入接口取代了平衡輸出接口,讓播放器更容易與K5 Pro連接。蓮花(RCA)接口可以用來連接桌面有源音箱,提升音箱的表現。黑底白字讓各種注釋更加清楚,同時讓螺絲孔對面板的美觀影響小了許多。
使用&效果
K5 Pro大小適宜,造型簡約百搭,很適合放在不那么寬敞的書桌上使用。
它既不會太大,占用太多的位置,又不會太小到不易操作。最常用的音量旋鈕同時也負責著開關功能,這個旋鈕被設計的非常大而且手感順滑,使用起來非常便利。在軟件層面,旋鈕調節通過ADC曲線重構,使得調節級數精細無跳變,而且有效的解決了左右偏音的問題。實際測試時還是會有輕微的跳音,在小音量時比較明顯,但不影響使用,也不會產生音量猛增傷害耳朵的問題。
雖然K5 Pro直接連電腦即可出聲,但此時僅作為放大器在工作。需要到官網下載驅動程序并安裝,連接播放器后打開程序即可看到連接狀態。
同時需要在Foobar的輸出這里設置成 ASIO: FiiO ASIO Driver,K5 Pro就接管了音頻解碼的工作了。是否由K5 Pro來解碼音質差異是非常大的。
在K5 Pro以解碼耳放一體機的狀態工作時,音量旋鈕的指示燈會用不同的顏色來表示正在解碼音樂的采樣率。48k以下是藍色,48k以上是黃色,DSD是綠色。
K5 Pro使用了XMOS XUF208 USB解碼芯片,獨立高性能DAC芯片AK4493以及TPA6120耳放,通過專業級音頻架構設計,實現了768K/32Bit解碼,DSD 512硬解,并在32Ω負載下實現高達1.5w的輸出功率,同時保證了聲音動態范圍與完整性。
強大的性能讓K5 Pro可以輕松驅動高阻大耳機,讓用戶享受大單元帶來更高素質的音樂。搭配筆者常用的hifiman開放式耳機HE400i,相對于隨身便攜播放器+耳塞的組合,可以獲得更開闊的聲場,更澎湃的極低頻氣勢,豐富的音樂層次感以及更大的動態范圍。 由于HE400i是平板耳機,相對于傳統動圈耳機解析和高頻更有優勢,以往在用更高階的解碼耳放設備播放時會感受到高頻略有毛刺,而在K5 Pro上則達到了剛剛好的狀態,更好聽。
在使用高增益模式驅動高阻版的阿思翠Lyra Classic時,Lyra達到了非常好的狀態,聲場寬廣舒展,聲底寬松自然,在欣賞鋼琴伴奏的人聲時尤為享受,聲場相比入耳耳塞要開闊了許多,人聲稍許貼耳但又不會掩蓋通透度的優勢,非常動聽。
總結
K5 Pro雖然還叫K5,其實它已經不再是K5,增加了解碼功能以及豐富的輸入接口后,K5 Pro的泛用性大幅提升,既可以當桌面解碼耳放一體機,又可以連接有源音箱使用,還可以通過OTG線直連手機作為大功率耳放來使用。而K5 Pro最大的殺手锏是性價比,不足千元的入門級價格,搭配一個大耳機便可以獲得遠超便攜終端的體驗。經過K5,K3pro的經驗反饋,K5 Pro各方面設計也都更加成熟了,非常值得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