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京東和3C數碼品牌的合作可是熱火朝天,推出的“企業超省月”活動讓不少企業客戶驚喜連連。你知道?在這個活動期間,筆記本和打印機的成交量居然同比增長了70%!想知道背后的秘密和數據是如何變化的?快來看看!
京東與3C數碼的緊密合作
京東商城一直以來與各大3C數碼品牌企業合作伙伴關系密切,不斷深耕采購市場,共同推進市場創新,為客戶創造更大價值。近期,為進一步拓展市場,激發采購需求,促進產品銷售,京東商城采購業務與3C數碼品牌企業合作,聯合推出“企業超省月”活動。
3C數碼產品需求的變化與增長
隨著信息化、智能化的不斷推進,商用筆記本、商用打印機等大宗采購產品需求持續增長,擴大了采購市場規模。
京東618的勝利與電商市場的影響
今年的618,京東以高質量、高效率詮釋主題營銷之道,618活動獲得圓滿成功,這一勝利不僅彰顯了京東在電商市場中的競爭力與影響力,更拉動了相關產品的全面增長。
“企業超省月”活動帶來的市場變化
據統計,當前“企業超省月”活動下各大筆記本、打印機品牌的采購成交量均呈上升趨勢。
采購市場變化的數據分析
同時期采購成交筆記本條碼掃描筆記本成交量對比去年同比增長70%,其中條碼掃描筆記本采購成交額增長幅度更是高達70%;
采購商用掃描儀,當前掃描筆記類產品成交量也在上升,當前成交量對比去年同比增長50%;
進口大屏幕筆記本采購成交量對比去年同比增長100%。
當前采購需求拉動相關商用產品3C數碼采購成交量呈上升趨勢,條碼掃描設備、企業級路由器、商用掃描儀等成交量均呈上升狀態,其一掃成績尤為搶眼,成交量同比增長超50%;條碼掃描筆記本成交額同比增長70%;
當前進口大屏幕筆記本以及超薄本采購成交量均取得兩位數的增長。
3C數碼產品在企業采購市場的表現
3C數碼商用產品成交單量、成交用戶、成交額均呈上升狀態,當前成交單量同比增長30%,成交用戶同比增長40%,成交額同比增長50%。
超600個品牌3C數碼商用產品成交額同比增長100%。
活動促銷政策對采購市場的影響
各大企業采購活動的開展,拉動了采購需求的上升,而其采購頻次的加快也是其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當前條碼掃描設備采購頻次對比去年同比增長近60%,一掃達成頻次也在加速上升之中。
在“企業超省月”活動期間,為加速采購頻次的達成,拉動更多企業客戶參與產品采購,3C數碼采購業務給予條碼掃描設備多重優惠政策,這些優惠政策在拉動產品采購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是其成交額、成交量雙雙上升的重要原因。
客戶體驗與產品優勢
作為行業內領先的3C數碼產品供應商,其商用產品線涵蓋辦公打印、信息安全、會議協作等多個應用場景,產品均匹配智能化、便捷化辦公趨勢。同時其產品線在3C數碼采購市場中占有重要地位,優質產品自然備受青睞。
品牌競爭與市場需求
從當前各大品牌的成交額來看,優佳諾達、宜搭爾、愛普生、三星等品牌均取得不俗的表現,均獲得兩位數的增長。其中三星爆單品為三星A4雜紙打印機爆單達標5臺。
各大原裝硒鼓品牌在活動期間均獲得不錯的成績,在大單量、大宗采購品類中同為沖量單品。其中惠普、戴爾、佳能、富士通斯臺普等品牌均獲得50%以上的成交額增長。惠普77A原裝硒鼓爆單達標5個。
各大原裝硒鼓品牌爆單情況表現一致,惠普、戴爾、佳能、富士通斯臺普均爆單達標4-5個。
自營品牌在市場競爭中的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在3C數碼采購市場中,各大自營旗艦店品牌同樣表現搶眼,成交額均取得兩位數以上的增長。6月當月筆記本類產品在自營采購中呈現爆單輝煌的品牌有聯想、華碩、宏碁等。其中聯想爆單達標10個;華碩全系筆記本爆單7個;宏碁爆單6個。
筆記本爆單達標10個的聯想爆單品包括聯想筆記本昭陽全能版R7-5800U/16G/512G/FHD高色域大屏/標準版/銀色等多款熱門商用筆記本產品。
當前各大企業采購活動的開展,拉動了相關產品的需求上升,也是其品牌在市場上獲得認可之信。
各類產品在采購市場中的表現
根據數據顯示,最受企業客戶歡迎的商用打印機為愛普生原裝L6168N;普聯(TP-LINK)最受歡迎的商用掃描儀為普聯PH5X-BASIC;飛利浦最受歡迎的商用臺燈為飛利浦BHH130/20;戴爾商用顯示器爆款為戴爾E2420H;宜搭爾最受歡迎的商用一體機為宜搭爾T02K;銘銳光電最受歡迎的游戲顯示器為銘銳光電S2-27Q50E;華碩商用路由器爆款為華碩BR1100C;七喜爆款商用鍵盤為七喜SKW5300B;微軟商用鼠標最受青睞的為微軟精靈藍牙鼠標黑色;施耐德電氣爆款企業級插座為施耐德電氣KB20A008S。
各大知名品牌的市場表現
隨著618活動的結束,各大品牌將會根據活動期間產品的熱銷情況進行下一步的生產計劃和庫存規劃,以便更好地滿足市場對產品的需求。當前各大品牌能夠獲得如此火爆的成績,離不開廣大客戶對其產品質量和性能的認可。
如何保障采購商品信息準確可靠?
回答: 京東通過高效可靠的條碼掃描技術及嚴格的信息審核體系來保障商品信息準確可靠。同時建議您選擇信譽良好、經營穩定且有較高銷量的店鋪進行采購。
如何選擇適合企業采購的路由器?
回答: 可以根據企業規模選擇相應性能和覆蓋范圍的路由器產品。同時關注產品的安全防護功能和管理便利性,如有專門的商用及遠程管理功能會更適合企業辦公需求。
如何鑒別原裝硒鼓和兼容硒鼓?
回答: 可以通過產品包裝上標注的“原裝”、“適用于”等關鍵詞來鑒別。此外,價格較低且標注“兼容”、“通用”等詞語的硒鼓多為兼容耗材。
如何挑選適合企業采購的顯示器?
回答: 可以根據辦公環境和需求選擇合適尺寸和分辨率的顯示器產品。注意選擇帶有護眼模式及可調節支架/旋轉屏等舒適性設計的顯示器,以提升員工長時間辦公時的舒適度和效率。
如何選擇適合企業采購的一體機?
回答: 選擇一體機時可以關注其辦公性能和功能配置,如處理器性能、內存容量、固態硬盤存儲、支持的擴展接口等。根據企業實際辦公需求選擇對應型號。
如何挑選符合需求的游戲顯示器?
回答: 挑選游戲顯示器時可以關注其刷新率、響應時間和面板技術等游戲性能參數。若有特殊需求可選配支持技術(如低藍光、無閃屏)及多接口設計(如DP/HDMI/USB)的款式。
如何選擇適合企業采購的一體機?
回答: 選擇一體機時可以關注其辦公性能和功能配置,如處理器性能、內存容量、固態硬盤存儲、支持的擴展接口等。根據企業實際辦公需求選擇對應型號。
如何挑選符合需求的游戲顯示器?
回答: 挑選游戲顯示器時可以關注其刷新率、響應時間和面板技術等游戲性能參數。若有特殊需求可選配支持技術(如低藍光、無閃屏)及多接口設計(如DP/HDMI/USB)的款式。
如何選擇適合企業采購的鍵盤?
回答: 選擇鍵盤時可以關注其防護設計(如防潑濺)、按鍵舒適度及按鍵壽命等參數。若有特殊需求可選擇帶有指示燈、支持快捷操作的商用款式。
如何挑選符合需求的商用鼠標?
回答: 挑選商用鼠標時可以關注其舒適握持設計、耐久舒散按鍵及光學/激光傳感技術。若有特殊需求可選擇帶有指紋識別/側鍵設計等款式。
如何選擇適合企業采購的插座?
回答: 選擇插座時可以關注其防護設計(如兒童保護門)、材質耐用度及防雷/過流保護功能。根據辦公區域類型(如可配線臺/集線盒)選擇對應插座類型。
數據驅動下的市場趨勢分析
從數據來看,在“618”期間這些東西是最暢銷及其趨勢性:普通家庭或者是年輕人租房子住一起可能會買得比較多東西主要還是以下幾類:
廚房類:電飯煲、料理機、榨汁機、微波爐
洗護類:電動牙刷(獅王)、吹風機(DYSON)
辦公學習類:A4紙、原裝硒鼓
家居清潔類:吸塵器(戴森)、拖地機器人(掃地機器人帶拖功能)
結語
這篇讓我們看到了京東在3C數碼采購市場的強大實力,尤其是在618活動期間的出色表現,真的是不容小覷!對于企業來說,選擇合適的產品和采購渠道至關重要。你覺得京東的“企業超省月”活動能否持續吸引更多客戶?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別忘了點贊支持哦!
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航通社(ID:lifeissohappy),作者:書航,原文標題:《英特爾為什么要(請楊笠)做廣告?》,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3 月 18 日,英特爾消費類產品的微博宣傳賬號 @英特爾芯品匯 發布了一條脫口秀演員楊笠代言 Evo 認證超極本的短片,她說:“英特爾的眼光太高了,比我挑對象的眼光都高。”
自從楊笠貢獻了“他看起來那么普通,卻那么自信”的金句之后,就被貼上“女權主義”及“挑起性別對立”的標簽,她的節目也曾被網民舉報過。
基本上,任何一家選擇楊笠作為代言人的商家,都會同時遭遇正反兩撥人在其微博、淘寶店等地爭吵不休。而英特爾面臨的爭議則更大。其中一條網民評論說:
“英特爾的主力消費用戶就是被楊笠攻擊的‘普信男’,你這和找個家暴男代言衛生巾有什么區別?”
此事以 @英特爾芯品匯 撤下代言物料暫時收場,但這一舉動引發了正反兩方更廣泛的質疑。22 日,英特爾回應稱:
“多元、包容是英特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充分認識并珍惜我們所處的多元化世界,并致力于與各界伙伴一起創造一個包容的工作場所和社會環境。”
但楊笠的代言沒有被恢復。24 日,楊笠也發微博回應:
“有時候有些聲音可能比較大,但未必代表很多人。”
其實這事到現在也沒算完全過去,即使“幸運地”被后續的熱議話題蓋過了風頭,它總會在那些在意的人心里多停留一段時間。而借助多出來的幾天沉淀一下,多找找資料,好好梳理一下歷史,也許會給人帶來看問題的不同視角,這也是本社文章一直以來堅持的寫作風格。
所以,在今天的文章里,社長希望回答幾個很基礎的問題:
英特爾為什么會考慮給完全“不懂電腦”的人群打廣告?
英特爾的“基本盤”到底是不是那些對號入座的“普通卻自信”的男生?
這個代言以及隨后的網民反應是否會給英特爾帶來損失?
而回答這些問題,你需要跟社長一起穿越回遙遠的 1991 年。
營銷史上一座偉大的里程碑
英特爾請楊笠、Rock 等人打廣告,以前當然也請過別的代言人。本質上,它面向最終電腦整機消費者做廣告,而不是單買一塊芯片回去自己攢機的 DIY 發燒友。
因此,這樣的廣告投放是伴隨了 80 后和 90 后的整個童年的“Intel Inside”廣告營銷行動的延續。
伴隨著“燈——等燈等燈”的旋律,整個電視畫面或者畫面的一角出現一個圓圈狀的標識,里面兩行洋文看不懂,但聽到這個聲音,你一定知道這條廣告是賣電腦的。
圖 / Giphy??
1991 年發起的“Intel Inside”(意為“本機安裝了英特爾處理器”)營銷項目,將個人電腦中央處理器(CPU)制造商英特爾確立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品牌。
“Intel Inside”被認為是“成分營銷”(Ingredient Branding)或稱“核心部件品牌營銷”的里程碑。這個名詞是什么意思呢?
我們偶爾可以在其他領域遇到此類“成分營銷”廣告——宣傳商品的某種原材料或某個部件,而不說出具體是哪個品牌的商品。這樣一來,任何采用這種原材料或部件的商品都會從中獲利。
例如,山東聊城政府出資在地鐵、高鐵等地投放宣傳當地農產品的廣告。此后,任何宣傳自家菜肴、零食、飲料用了聊城果菜的,也都可以從聊城農產品知名度的提升中受益。聊城農業農村部門希望這個營銷活動會建立類似“壽光蘋果”“阿克蘇香梨”這樣的產品和產地的強綁定。
圖 / 微博 @云蒸霞w
美國加州和亞利桑那州的橙子因“新奇士”品牌享譽世界,一提到好橙子就是“加州陽光橙”。對此,佛羅里達州不甘人后,以州農業協會的名義推出了不帶具體品牌的廣告,推銷任何打著“佛州橙子”旗號的橙汁。
圖 / YouTube
而日本的乳業公會“中央酪農會議”“日本乳業協會”等,也是收了會員費以后轉手就打廣告宣傳要喝牛奶,別管是誰家的,只要喝牛奶就是好樣的——記得喝國產的。那句“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更是在鄰國生根發芽,種入了中國 80 后家長們的腦袋里。
圖 / YouTube
對于硅谷科技公司而言,“Intel Inside”廣告活動解決了它們在八九十年代面臨的一個新問題:電腦產品開始從專業發燒友向外擴散,接觸到非專業消費者。
在“Intel Inside”活動之前,英特爾基本不被消費者認知。它在 OEM 廠商中以技術實力和質量而聞名,但它一度認為沒有必要針對最終消費者培養類似的好名聲。直到 1980 年代末,事情起了變化。
蘋果 Macintosh 電腦面向普通消費者,所以其廣告類似雅達利、任天堂等游戲機,消費者不需要懂配置多高這種信息,買就對了。這就好比“因為選用了 x 州的好橙子,所以橙汁好喝又健康”與“喝我們家的橙汁就對了”是兩種不同的營銷思路。
那時蘋果電腦的 CPU 由摩托羅拉生產,與之相對應的是,大量 IBM-PC 兼容機采用英特爾的 80x86 芯片。這些芯片帶來了可靠的性能,但眾多兼容機制造商(OEM)卻因為廣告營銷弱勢,進而也影響到了藏在背后的英特爾的商業利益。
個人電腦日漸成為和電視機類似的家電,而消費者不一定清楚如何衡量電腦的性能,甚至都不太知道該如何使用。通過提升電腦核心部件——CPU 的知名度,英特爾可以解釋其生產的零部件對最終消費者有何價值,而整機廠商也可以向消費者發出產品質量好的信號。
PC 兼容機的部件可以任意選擇。90 年代初的處理器廠家除了活到現在的英特爾和 AMD,還有 Cyrix、德州儀器、威盛(VIA)乃至 IBM 自己。直到芯片制程日益精進,其他廠家才逐漸力不從心,退出了研發。
也就是說,你現在可能覺得 x86 架構就是英特爾和 AMD 兩分天下,而且跟消費者宣傳 CPU 已經沒有太大意義。在當年可不是這么理所當然。
“Intel Inside”的誕生并非在一夜之間,而是吸取了一次小型成功營銷的經驗。80386 處理器是英特爾一個重大的技術突破,但起初它銷路不暢,甚至賣的不如英特爾自己的上一代 286 處理器好。
時任英特爾 CEO 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的御用營銷專家和技術助理丹尼斯·卡特(Dennis Carter)認為,問題在于消費者不了解 386 的優勢,他們傾向于相信 286 這種成熟、久經考驗的型號,即使它已經過時,而且價格并不便宜。
卡特在報章大投廣告,給自家拳頭產品 286 打上了一個大大的紅叉,緊隨其后的是 386 的廣告,解釋新款芯片的優勢。這一“紅色 X”廣告活動取得了應有的效果,提升了玩家更新換代的意愿。
卡特回憶說,這次宣傳的成功為英特爾帶來了一個分水嶺,從這以后他們發力向電腦“小白”級的最終用戶營銷。
“我們自我證明了,可以用基本的說法與用戶交流高深的技術信息。我的結論是,我們應該做得更多。無意中,我們為處理器創建了一個品牌。”
1990 年,卡特與鹽湖城一家小型廣告公司的合伙人約翰·懷特合作,結合“紅色 X”的經驗開發了“Intel Inside”標記,于 1991 年正式啟動市場推廣。
因為該廣告的造型,它被內部昵稱為“麻疹篇”
以前的技術營銷主要側重于以專業性吸引業內人士,而“Intel Inside”是對門外漢設計的。它采用一個簡單的徽標,足夠使非技術人員能夠輕松了解,自己購買的設備包含一個技術過硬、質量可靠的部件,標志是在一個沒封口的圓圈里用手寫體寫的醒目字體,顯得輕快而率直。
雖然英特爾自己在報紙和電視臺打廣告,推廣“Intel Inside”徽標,但整個“Intel Inside”運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英特爾和 OEM 整機廠商的合作計劃。通過為將徽標放置在自己的產品和廣告上的 OEM 廠商提供補貼,可以鼓勵消費者思考他們購買的電腦包含了什么處理器這一問題,并認可英特爾是質量和創新的標志。
到 1992 年底,已有 500 多家 OEM 簽署了合作營銷計劃,市面上 70% 的 OEM 廠商在廣告里放入了“Intel Inside”徽標。為此,英特爾投入了 2.5 億美元,這是史無前例的。
以前沒有任何一家大科技公司嘗試過這種“成分營銷”廣告,也難怪《加州技術通訊》(California Technology Newsletter)的編輯批評:
“我覺得這就是浪費錢。……你面對的消費者,要么自己就懂得很多,不用你告訴他;要么寧可聽賣貨的經銷商忽悠,而不是自己看廣告做決定。”
盡管有這些疑問,“Intel Inside”是如此成功,以至于在 1990 年代末,傳播業著名雜志《廣告時代》稱它為“歷史上最有效的合作廣告計劃”:芯片巨頭在一次明星廣告活動中打造了一個品牌,影響了一代 PC 用戶,并推動了行業增長。
在“Intel Inside”運動發起 20 年以后,CES 消費電子展主辦方,美國消費者技術協會(Consumer Technology Association)首席執行官夏皮羅(Gary Shapiro)在《快公司》撰文回憶道,
“他們描述了當(1993)年展會上一個引人注目的展覽計劃,努力將英特爾的形象從芯片公司,轉變為一個令人垂涎的名牌產品生產商。英特爾正在策劃的展示非常詳細,以至于我們實際上不得不先給他們騰出一個半月的展位,讓他們有足夠時間布置。”
“展臺大受歡迎。幾年來,英特爾通過推出規模更大、更精致、身臨其境的展品,展示公司的尖端技術,在 CES 消費電子展上取得了成功。我永遠不會忘記自己身在‘英特爾體驗’中的感覺,就像在觸摸未來。”
除了利用自身與經銷商的實體展示直觀呈現處理器的魅力,在大眾傳媒上,英特爾自己的廣告也越發花樣百出,它聘用喬治·盧卡斯的工業光魔打造機箱內部的奇幻世界。
1997 年的超級碗廣告介紹了“英特爾舞者”——穿著防塵工作服的芯片研發人員因為英特爾 MMX 多媒體性能的加入,而在迪斯科舞池中勁歌熱舞。
此后,英特爾又在奔騰 III、奔騰 4 和迅馳處理器介紹了“小藍人”組合——它們不茍言笑,勤奮營業,只為了打廣告,各種動作也是蠻拼的了,一舉成為當時的一個文化符號。
美國的國民動畫《辛普森一家》惡搞過小藍人,而荷馬·辛普森自己也曾是英特爾廣告的座上賓,可謂“夢幻聯動”。這一切都讓《廣告時代》感到驚奇,發問:
“有誰會想到一塊微處理器這么酷呢?”
“Intel Inside”運動深刻影響了數碼產品行業。微軟也在 Windows 95/98/XP 等操作系統發布時,注重與英特爾聯合營銷,向消費者營造“微軟系統+奔騰處理器”的黃金組合印象,“Wintel”聯盟應運而生。
在樸樹給微軟創作的廣告歌《new boy》里提到“輕松一下 Windows 98”,但在這之前有一句:
“我要把自己打掃 / 把破舊的全部賣掉 / 哦這樣多好 / 快來吧奔騰電腦 / 就讓它們代替我來思考”
由于 PC 廣告想要獲得英特爾的補貼,就必須播出“等燈等燈”的聲音商標,所以有的在剛開頭就放,認為這樣消費者會不當這是自家廣告的一部分;有的廠家在中間冷不丁插一下,盡量淡化這個聲音對觀眾的印象;有的廠家會在廣告最后才不情愿地播出。
但是一般來說,一個品牌有聲音商標的話,也都是到了廣告結尾才播出。這讓社長和小伙伴們一度以為,所有“等燈等燈”的電腦都是一個牌子的。
別小看這個誤解——90 年代除了家喻戶曉的聯想、方正、戴爾等存活至今的品牌,還有長城、清華同方、國眾(LEO)、七喜(HEDY)等打廣告比較多的;海爾、海信、春蘭等家電廠商也過來湊一腳。再下面就是一些名字叫不上來的雜牌了,但只要“等燈等燈”,在小城市和農村多少也可以渾水摸魚,沾頭部品牌的光。這算是“Intel Inside”運動帶來的一個意外收獲。
同一時期,隔壁 AMD 的 CPU 業務雖然也發展的還不錯,但是在聲量上就遜色多了。我們現在幾乎沒法找到當年包含 AMD 處理器的廣告片段,社長能找到的最早一條是 2005 年聯想的低端機型廣告。
這里提到的“Athlon 64”即“速龍”是全球首款面向個人電腦和筆記本的 64 位處理器。時至今日你還可以在一些分 32 位和 64 位的軟件安裝包中,讀到“amd64”這個值。
如果讓蘋果來給 AMD 開發的 x86-64(后改名為 amd64)指令集做營銷,那簡直能給捧到天上去,“重新發明了 CPU”啥的都是毫不夸張的說辭。奈何在“Intel Inside”的光芒之下,AMD 這么多年都是作為“鞭策英特爾進步”的陪襯地位存在的,盡管它過的真的挺不錯的。
“成分營銷”經此一役在科技電子業界發揚光大,后面的搜索引擎以及購物網站也用了同樣的聯名推廣策略,在別人家廣告里“百度一下”或者“天貓搜索”。正如夏皮羅所說,
“如果說有一件事能讓英特爾的創新思維與眾不同,那就是他們上世紀 90 年代的戰略,將半導體芯片作為消費者購買電腦時會尋找的一項寶貴功能。這場運動 20 年的無處不在,讓我們現在忽視了這一點,但當時它是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新穎的營銷方法。人們購買電腦是看軟件是否豐富、外觀規格,或干脆聽從朋友的建議。誰在乎有人在機箱盒子里放了一些你甚至都看不見的小芯片?”
這就是英特爾為什么要(請楊笠)做廣告的理由。最終用戶當然不需要多“懂電腦”,他(她)們最重要的是會做出購買的決策。而這幫助英特爾贏得了個人電腦市場,在歷史上留下了名字。
不論男女消費者,都不算英特爾的“基本盤”
回顧完歷史,我們現在可以回到當下了。顯然,就像抵制 B 站不可能有結果一樣,抵制英特爾也不太可能有結果。
畢竟,B 站股價完全沒受到《無職轉生》和 Lex 事件的影響;當年下不來臺的杜嘉班納只用了半年時間就成功回魂;央視爸爸用轉播總決賽和跟 KBS 簽戰略協議告訴你,什么才是抵制 NBA 和限韓令的正確打開方式。
而國外也好不到哪去,“美聯航弄壞了我的吉他”以后還是照飛不誤;Facebook 在“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期間被數十家廣告主聯合抵制了大概一個月,然后它們又暗搓搓地回來了。
近期楊笠代言的品牌不少,比如還有海瀾之家。不過網民一看就感覺“男人的衣柜”不是男孩能左右的,所以很早也就放棄戰斗了。倒是在英特爾這邊,很多男性有了這就是自己“基本盤”的感覺,認為可以一戰。
除了經典的通過下單 AMD 表忠心之外,有些人甚至已經快進到假設自己是企業 IT 負責人,在英特爾和 AMD 性價比差不多的時候,可以做出私人選擇“AMD Yes”的程度……
但實際上企業 IT 選型要考慮的因素極其復雜,而且英特爾跟 AMD 相比還額外提供了完全由自己搭建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借道聯想、戴爾、惠普等,通過在機箱內裝入處理器的方式引入企業。
在 PC 芯片內部,當然又分零售和 OEM 部分,用于自行組裝的零售芯片只有一小部分。總體上,個人消費者能影響到的處理器業務十分有限,更不用說還要細分中國和全球市場。
從財報角度,外界對英特爾業績的預測悲觀,盡管 PC 業務繼續增長,但其重點布局的數據中心、物聯網、存儲器、芯片設計等相關業務表現疲軟,讓投資者不滿。英特爾 2020 Q4 及全年財報發布后第二天,股價暴跌 9.3%。
相比之下,AMD 最新財報的表現非常不錯,Q4 及全年營收都比上一年成長近 50%。其中客戶設計定制芯片(PS、Xbox 等游戲主機和服務器芯片)收入 12.8 億美元,同比增長 176%;PC 及顯示卡部門收入 19.6 億美元,同比增長 18%。
直男們比較關注的 PC 業務,在過去一年受到疫情帶來的遠程辦公和網課需求推動,同時讓兩家大廠受益。
如果將 PC 處理器芯片粗略分成臺式機,筆記本和服務器三方面,可以看到 AMD 去年在臺式機芯片方面已經反超英特爾,筆記本方面還有一點差距,而服務器方面,英特爾則是絕對的領先地位。AMD 收購 FPGA 大廠賽靈思(Xilinx),交易預計在今年內完成,也是要在服務器方面加強布局,從而趕上英特爾。
實際上,這兩家公司表面上做的事情是一樣的,但卻展現出不同的發展軌跡。目前 AMD 已經成為一家事實上的芯片設計公司,其制造業務外包給臺積電等代工伙伴,所以能以 5 納米制程打造出效能更高的芯片。
但英特爾還是堅持自己設計 + 生產,只是它的 7nm 芯片至今未能量產,這一目標 AMD 是在 2019 年(依靠臺積電而)實現的。這才有了今天的“AMD Yes”和“牙膏廠”的攻守互換。
AMD 的外包代工策略反映了美國芯片行業的“空心化”,其供應鏈向海外轉移在和平年代是無可指摘的,卻造就了更脆弱的生產關系。最近臺積電因為缺水引發的芯片供應威脅,加劇了歐美“芯片短缺”的困境就是一例。
眼看著要被追上來,英特爾也不會坐以待斃。上一任 CEO Bob Swan 在 2 月 15 日卸任,新 CEO Pat Gelsinger 從 VMware 重新加入英特爾,他是英特爾的元老級人物,曾經參與和領導了英特爾 286、386、486 等一系列早期重要產品的研發,并且隨后擔任英特爾首位 CTO。
如今,我們可以看到新掌門人對英特爾前景的重新規劃,可以說跟 AMD 的畫風越發相近:
在芯片制造方面,改為兩條腿走路,一邊在亞利桑那州投資 200 億美元建設兩個新晶圓廠,承諾 Q2 完成 7nm 芯片設計,一邊與臺積電和三星電子談判,可能會采用其先進制程。
更重要的是,推出新的英特爾代工(Intel Foundry)服務,將與芯片設計工具(EDA)開發商 Cadence 和 Synopsys (這兩家曾迫于政府壓力卡過華為的脖子)合作,為客戶提供高度定制的產品。此舉宣告英特爾繼三星之后,在業內具備了成為 IDM(集成設備制造商)的能力。
長期來看,到底英特爾與 AMD 兩家誰更“Yes”是個很復雜,很難回答的問題。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這與楊笠代言引發的那些爭吵毫無關系。
參考資料
https://www.intel.com/content/www/us/en/history/virtual-vault/articles/end-user-marketing-intel-inside.html
https://www.fastcompany.com/3004135/marketing-backstory-how-intel-became-household-name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h411X7DX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K4y1J7ov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W411s7Ss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61148/amd-reports-fourth-quarter-and-full-year-2020-financial-results
https://mp.weixin.qq.com/s/LQAv-u1k7I7Xnvplz3Rgrg
https://www.anandtech.com/show/16573/intels-new-strategy-20b-for-two-fabs-meteor-lake-7nm-tiles-new-foundry-services-ibm-collaboration-return-of-idf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航通社(ID:lifeissohappy),作者:書航
| 航通社,作者 |書航
近期發生了一系列與“抵制”有關的熱點事件,在航通社上一篇稿子《“李寧把新疆棉寫在標簽上”背后的故事》發布之前,社長本來是打算寫一下英特爾和楊笠的。
3 月 18 日,英特爾消費類產品的微博宣傳賬號 @英特爾芯品匯 發布了一條脫口秀演員楊笠代言 Evo 認證超極本的短片,她說:“英特爾的眼光太高了,比我挑對象的眼光都高。”
自從楊笠貢獻了“他看起來那么普通,卻那么自信”的金句之后,就被貼上“女權主義”及“挑起性別對立”的標簽,她的節目也曾被網民舉報過。
基本上,任何一家選擇楊笠作為代言人的商家,都會同時遭遇正反兩撥人在其微博、淘寶店等地爭吵不休。而英特爾面臨的爭議則更大。其中一條網民評論說:
“英特爾的主力消費用戶就是被楊笠攻擊的‘普信男’,你這和找個家暴男代言衛生巾有什么區別?”
此事以 @英特爾芯品匯 撤下代言物料暫時收場,但這一舉動引發了正反兩方更廣泛的質疑。22 日,英特爾回應稱:
“多元、包容是英特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充分認識并珍惜我們所處的多元化世界,并致力于與各界伙伴一起創造一個包容的工作場所和社會環境。”
但楊笠的代言沒有被恢復。24 日,楊笠也發微博回應:
“有時候有些聲音可能比較大,但未必代表很多人。”
其實這事到現在也沒算完全過去,即使“幸運地”被后續的熱議話題蓋過了風頭,它總會在那些在意的人心里多停留一段時間。而借助多出來的幾天沉淀一下,多找找資料,好好梳理一下歷史,也許會給人帶來看問題的不同視角,這也是本社文章一直以來堅持的寫作風格。
所以,在今天的文章里,社長希望回答幾個很基礎的問題:
而回答這些問題,你需要跟社長一起穿越回遙遠的 1991 年。
英特爾請楊笠、Rock 等人打廣告,以前當然也請過別的代言人。本質上,它面向最終電腦整機消費者做廣告,而不是單買一塊芯片回去自己攢機的 DIY 發燒友。
因此,這樣的廣告投放是伴隨了 80 后和 90 后的整個童年的“Intel Inside”廣告營銷行動的延續。
伴隨著“燈——等燈等燈”的旋律,整個電視畫面或者畫面的一角出現一個圓圈狀的標識,里面兩行洋文看不懂,但聽到這個聲音,你一定知道這條廣告是賣電腦的。
圖 / Giphy
“Intel Inside”被認為是“成分營銷”(Ingredient Branding)或稱“核心部件品牌營銷”的里程碑。這個名詞是什么意思呢?
我們偶爾可以在其他領域遇到此類“成分營銷”廣告——宣傳商品的某種原材料或某個部件,而不說出具體是哪個品牌的商品。這樣一來,任何采用這種原材料或部件的商品都會從中獲利。
例如,山東聊城政府出資在地鐵、高鐵等地投放宣傳當地農產品的廣告。此后,任何宣傳自家菜肴、零食、飲料用了聊城果菜的,也都可以從聊城農產品知名度的提升中受益。聊城農業農村部門希望這個營銷活動會建立類似“壽光蘋果”“阿克蘇香梨”這樣的產品和產地的強綁定。
圖 / 微博 @云蒸霞w
美國加州和亞利桑那州的橙子因“新奇士”品牌享譽世界,一提到好橙子就是“加州陽光橙”。對此,佛羅里達州不甘人后,以州農業協會的名義推出了不帶具體品牌的廣告,推銷任何打著“佛州橙子”旗號的橙汁。
圖 / YouTube
而日本的乳業公會“中央酪農會議”“日本乳業協會”等,也是收了會員費以后轉手就打廣告宣傳要喝牛奶,別管是誰家的,只要喝牛奶就是好樣的——記得喝國產的。那句“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更是在鄰國生根發芽,種入了中國 80 后家長們的腦袋里。
圖 / YouTube
對于硅谷科技公司而言,“Intel Inside”廣告活動解決了它們在八九十年代面臨的一個新問題:電腦產品開始從專業發燒友向外擴散,接觸到非專業消費者。
在“Intel Inside”活動之前,英特爾基本不被消費者認知。它在 OEM 廠商中以技術實力和質量而聞名,但它一度認為沒有必要針對最終消費者培養類似的好名聲。直到 1980 年代末,事情起了變化。
蘋果 Macintosh 電腦面向普通消費者,所以其廣告類似雅達利、任天堂等游戲機,消費者不需要懂配置多高這種信息,買就對了。這就好比“因為選用了 x 州的好橙子,所以橙汁好喝又健康”與“喝我們家的橙汁就對了”是兩種不同的營銷思路。
那時蘋果電腦的 CPU 由摩托羅拉生產,與之相對應的是,大量 IBM-PC 兼容機采用英特爾的 80x86 芯片。這些芯片帶來了可靠的性能,但眾多兼容機制造商(OEM)卻因為廣告營銷弱勢,進而也影響到了藏在背后的英特爾的商業利益。
個人電腦日漸成為和電視機類似的家電,而消費者不一定清楚如何衡量電腦的性能,甚至都不太知道該如何使用。通過提升電腦核心部件——CPU 的知名度,英特爾可以解釋其生產的零部件對最終消費者有何價值,而整機廠商也可以向消費者發出產品質量好的信號。
PC 兼容機的部件可以任意選擇。90 年代初的處理器廠家除了活到現在的英特爾和 AMD,還有 Cyrix、德州儀器、威盛(VIA)乃至 IBM 自己。直到芯片制程日益精進,其他廠家才逐漸力不從心,退出了研發。
也就是說,你現在可能覺得 x86 架構就是英特爾和 AMD 兩分天下,而且跟消費者宣傳 CPU 已經沒有太大意義。在當年可不是這么理所當然。
“Intel Inside”的誕生并非在一夜之間,而是吸取了一次小型成功營銷的經驗。80386 處理器是英特爾一個重大的技術突破,但起初它銷路不暢,甚至賣的不如英特爾自己的上一代 286 處理器好。
時任英特爾 CEO 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的御用營銷專家和技術助理丹尼斯·卡特(Dennis Carter)認為,問題在于消費者不了解 386 的優勢,他們傾向于相信 286 這種成熟、久經考驗的型號,即使它已經過時,而且價格并不便宜。
卡特在報章大投廣告,給自家拳頭產品 286 打上了一個大大的紅叉,緊隨其后的是 386 的廣告,解釋新款芯片的優勢。這一“紅色 X”廣告活動取得了應有的效果,提升了玩家更新換代的意愿。
卡特回憶說,這次宣傳的成功為英特爾帶來了一個分水嶺,從這以后他們發力向電腦“小白”級的最終用戶營銷。
“我們自我證明了,可以用基本的說法與用戶交流高深的技術信息。我的結論是,我們應該做得更多。無意中,我們為處理器創建了一個品牌。”
1990 年,卡特與鹽湖城一家小型廣告公司的合伙人約翰·懷特合作,結合“紅色 X”的經驗開發了“Intel Inside”標記,于 1991 年正式啟動市場推廣。
因為該廣告的造型,它被內部昵稱為“麻疹篇”
以前的技術營銷主要側重于以專業性吸引業內人士,而“Intel Inside”是對門外漢設計的。它采用一個簡單的徽標,足夠使非技術人員能夠輕松了解,自己購買的設備包含一個技術過硬、質量可靠的部件。標志是在一個沒封口的圓圈里用手寫體寫的醒目字體,顯得輕快而率直。
雖然英特爾自己在報紙和電視臺打廣告,推廣“Intel Inside”徽標,但整個“Intel Inside”運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英特爾和 OEM 整機廠商的合作計劃。通過為將徽標放置在自己的產品和廣告上的 OEM 廠商提供補貼,可以鼓勵消費者思考他們購買的電腦包含了什么處理器這一問題,并認可英特爾是質量和創新的標志。
到 1992 年底,已有 500 多家 OEM 簽署了合作營銷計劃,市面上 70% 的 OEM 廠商在廣告里放入了“Intel Inside”徽標。為此,英特爾投入了 2.5 億美元,這是史無前例的。
以前沒有任何一家大科技公司嘗試過這種“成分營銷”廣告,也難怪《加州技術通訊》(California Technology Newsletter)的編輯批評:
“我覺得這就是浪費錢。……你面對的消費者,要么自己就懂得很多,不用你告訴他;要么寧可聽賣貨的經銷商忽悠,而不是自己看廣告做決定。”
盡管有這些疑問,“Intel Inside”是如此成功,以至于在 1990 年代末,傳播業著名雜志《廣告時代》稱它為“歷史上最有效的合作廣告計劃”:芯片巨頭在一次明星廣告活動中打造了一個品牌,影響了一代 PC 用戶,并推動了行業增長。
在“Intel Inside”運動發起 20 年以后,CES 消費電子展主辦方,美國消費者技術協會(Consumer Technology Association)首席執行官夏皮羅(Gary Shapiro)在《快公司》撰文回憶道,
“他們描述了當(1993)年展會上一個引人注目的展覽計劃,努力將英特爾的形象從芯片公司,轉變為一個令人垂涎的名牌產品生產商。英特爾正在策劃的展示非常詳細,以至于我們實際上不得不先給他們騰出一個半月的展位,讓他們有足夠時間布置。”
“展臺大受歡迎。幾年來,英特爾通過推出規模更大、更精致、身臨其境的展品,展示公司的尖端技術,在 CES 消費電子展上取得了成功。我永遠不會忘記自己身在‘英特爾體驗’中的感覺,就像在觸摸未來。”
除了利用自身與經銷商的實體展示直觀呈現處理器的魅力,在大眾傳媒上,英特爾自己的廣告也越發花樣百出,它聘用喬治·盧卡斯的工業光魔打造機箱內部的奇幻世界。
1997 年的超級碗廣告介紹了“英特爾舞者”——穿著防塵工作服的芯片研發人員因為英特爾 MMX 多媒
體性能的加入,而在迪斯科舞池中勁歌熱舞。
此后,英特爾又在奔騰 III、奔騰 4 和迅馳處理器介紹了“小藍人”組合——它們不茍言笑,勤奮營業,只為了打廣告,各種動作也是蠻拼的了,一舉成為當時的一個文化符號。
美國的國民動畫《辛普森一家》惡搞過小藍人,而荷馬·辛普森自己也曾是英特爾廣告的座上賓,可謂“夢幻聯動”。這一切都讓《廣告時代》感到驚奇,發問:
“有誰會想到一塊微處理器這么酷呢?”
“Intel Inside”運動深刻影響了數碼產品行業。微軟也在 Windows 95/98/XP 等操作系統發布時,注重與英特爾聯合營銷,向消費者營造“微軟系統+奔騰處理器”的黃金組合印象,“Wintel”聯盟應運而生。
在樸樹給微軟創作的廣告歌《new boy》里提到“輕松一下 Windows 98”,但在這之前有一句:
“我要把自己打掃 / 把破舊的全部賣掉 / 哦這樣多好 / 快來吧奔騰電腦 / 就讓它們代替我來思考”
由于 PC 廣告想要獲得英特爾的補貼,就必須播出“等燈等燈”的聲音商標,所以有的在剛開頭就放,認為這樣消費者會不當這是自家廣告的一部分;有的廠家在中間冷不丁插一下,盡量淡化這個聲音對觀眾的印象;有的廠家會在廣告最后才不情愿地播出。
但是一般來說,一個品牌有聲音商標的話,也都是到了廣告結尾才播出。這讓社長和小伙伴們一度以為,所有“等燈等燈”的電腦都是一個牌子的。
別小看這個誤解——90 年代除了家喻戶曉的聯想、方正、戴爾等存活至今的品牌,還有長城、清華同方、國眾(LEO)、七喜(HEDY)等打廣告比較多的;海爾、海信、春蘭等家電廠商也過來湊一腳。再下面就是一些名字叫不上來的雜牌了,但只要“等燈等燈”,在小城市和農村多少也可以渾水摸魚,沾頭部品牌的光。這算是“Intel Inside”運動帶來的一個意外收獲。
同一時期,隔壁 AMD 的 CPU 業務雖然也發展的還不錯,但是在聲量上就遜色多了。我們現在幾乎沒法找到當年包含 AMD 處理器的廣告片段,社長能找到的最早一條是 2005 年聯想的低端機型廣告。
這里提到的“Athlon 64”即“速龍”是全球首款面向個人電腦和筆記本的 64 位處理器。時至今日你還可以在一些分 32 位和 64 位的軟件安裝包中,讀到“amd64”這個值。
如果讓蘋果來給 AMD 開發的 x86-64(后改名為 amd64)指令集做營銷,那簡直能給捧到天上去,“重新發明了 CPU”啥的都是毫不夸張的說辭。
奈何在“Intel Inside”的光芒之下,AMD 這么多年都是作為“鞭策英特爾進步”的陪襯地位存在的,盡管它過的真的挺不錯的。
“成分營銷”經此一役在科技電子業界發揚光大,后面的搜索引擎以及購物網站也用了同樣的聯名推廣策略,在別人家廣告里“百度一下”或者“天貓搜索”。正如夏皮羅所說,
“如果說有一件事能讓英特爾的創新思維與眾不同,那就是他們上世紀 90 年代的戰略,將半導體芯片作為消費者購買電腦時會尋找的一項寶貴功能。這場運動 20 年的無處不在,讓我們現在忽視了這一點,但當時它是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新穎的營銷方法。人們購買電腦是看軟件是否豐富、外觀規格,或干脆聽從朋友的建議。誰在乎有人在機箱盒子里放了一些你甚至都看不見的小芯片?”
這就是英特爾為什么要(請楊笠)做廣告的理由。最終用戶當然不需要多“懂電腦”,他(她)們最重要的是會做出購買的決策。而這幫助英特爾贏得了個人電腦市場,在歷史上留下了名字。
回顧完歷史,我們現在可以回到當下了。顯然,就像抵制 B 站不可能有結果一樣,抵制英特爾也不太可能有結果。
畢竟,B 站股價完全沒受到《無職轉生》和 Lex 事件的影響;當年下不來臺的杜嘉班納只用了半年時間就成功回魂;央視爸爸用轉播總決賽和跟 KBS 簽戰略協議告訴你,什么才是抵制 NBA 和限韓令的正確打開方式。
而國外也好不到哪去,“美聯航弄壞了我的吉他”以后還是照飛不誤;Facebook 在“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期間被數十家廣告主聯合抵制了大概一個月,然后它們又暗搓搓的回來了。
近期楊笠代言的品牌不少,比如還有海瀾之家。不過網民一看就感覺“男人的衣柜”不是男孩能左右的,所以很早也就放棄戰斗了。倒是在英特爾這邊,很多男性有了這就是自己“基本盤”的感覺,認為可以一戰。
除了經典的通過下單 AMD 表忠心之外,有些人甚至已經快進到假設自己是企業 IT 負責人,在英特爾和 AMD 性價比差不多的時候,可以做出私人選擇“AMD Yes”的程度……
但實際上企業 IT 選型要考慮的因素極其復雜,而且英特爾跟 AMD 相比還額外提供了完全由自己搭建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借道聯想、戴爾、惠普等,通過在機箱內裝入處理器的方式引入企業。
在 PC 芯片內部,當然又分零售和 OEM 部分,用于自行組裝的零售芯片只有一小部分。總體上,個人消費者能影響到的處理器業務十分有限,更不用說還要細分中國和全球市場。
從財報角度,外界對英特爾業績的預測悲觀,盡管 PC 業務繼續增長,但其重點布局的數據中心、物聯網、存儲器、芯片設計等相關業務表現疲軟,讓投資者不滿。英特爾 2020 Q4 及全年財報發布后第二天,股價暴跌 9.3%。
相比之下,AMD 最新財報的表現非常不錯,Q4 及全年營收都比上一年成長近 50%。其中客戶設計定制芯片(PS、Xbox 等游戲主機和服務器芯片)收入 12.8 億美元,同比增長 176%;PC 及顯示卡部門收入 19.6 億美元,同比增長 18%。
直男們比較關注的 PC 業務,在過去一年受到疫情帶來的遠程辦公和網課需求推動,同時讓兩家大廠受益。
如果將 PC 處理器芯片粗略分成臺式機,筆記本和服務器三方面,可以看到 AMD 去年在臺式機芯片方面已經反超英特爾,筆記本方面還有一點差距,而服務器方面,英特爾則是絕對的領先地位。AMD 收購 FPGA 大廠賽靈思(Xilinx),交易預計在今年內完成,也是要在服務器方面加強布局,從而趕上英特爾。
實際上,這兩家公司表面上做的事情是一樣的,但卻展現出不同的發展軌跡。目前 AMD 已經成為一家事實上的芯片設計公司,其制造業務外包給臺積電等代工伙伴,所以能以 5 納米制程打造出效能更高的芯片。
但英特爾還是堅持自己設計 + 生產,只是它的 7nm 芯片至今未能量產,這一目標 AMD 是在 2019 年(依靠臺積電而)實現的。這才有了今天的“AMD Yes”和“牙膏廠”的攻守互換。
AMD 的外包代工策略反映了美國芯片行業的“空心化”,其供應鏈向海外轉移在和平年代是無可指摘的,卻造就了更脆弱的生產關系。最近臺積電因為缺水引發的芯片供應威脅,加劇了歐美“芯片短缺”的困境就是一例。
眼看著要被追上來,英特爾也不會坐以待斃。上一任 CEO Bob Swan 在 2 月 15 日卸任,新 CEO Pat Gelsinger 從 VMware 重新加入英特爾,他是英特爾的元老級人物,曾經參與和領導了英特爾 286、386、486 等一系列早期重要產品的研發,并且隨后擔任英特爾首位 CTO。
如今,我們可以看到新掌門人對英特爾前景的重新規劃,可以說跟 AMD 的畫風越發相近:
在芯片制造方面,改為兩條腿走路,一邊在亞利桑那州投資 200 億美元建設兩個新晶圓廠,承諾 Q2 完成 7nm 芯片設計,一邊與臺積電和三星電子談判,可能會采用其先進制程。
更重要的是,推出新的英特爾代工(Intel Foundry)服務,將與芯片設計工具(EDA)開發商 Cadence 和 Synopsys (這兩家曾迫于政府壓力卡過華為的脖子)合作,為客戶提供高度定制的產品。此舉宣告英特爾繼三星之后,在業內具備了成為 IDM(集成設備制造商)的能力。
長期來看,到底英特爾與 AMD 兩家誰更“Yes”是個很復雜,很難回答的問題。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這與楊笠代言引發的那些爭吵毫無關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