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本人是建筑學出身,工作十年了,記得早些年的時候我特別的迷茫,因為在學校所了解到的建筑學是很高大上的,但是出來工作之后才發現,也還只是個“工具人”。然后我又去找我身邊的朋友了解其它的行業,比如我比較感興趣的金融和計算機,也去找一些從建筑行業轉過去的朋友多方了解,后來我才發現,原來不管是哪個行業,都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樣。

    比如金融行業,你認為很美好也許只是身邊有一個剛剛好在金融圈里掙到錢的前輩,于是你鼓足勇氣轉行金融,但進去這個行業后你會發現你的并沒有改變現狀,反而你以前積累的建筑行業的資源都浪費了,這是為什么呢?

    其實你真正的目的是想要掙更多的錢,大大改善你的生活,早點積累到一定的財富,讓自己時間自由。

    掙大錢的秘訣不在于你在哪個行業,而在于你有沒有賺大錢需要具備的條件和素養。

    首先找一張紙寫下來,除了你的家人以外,你接觸最頻繁的3個人,然后寫下他們的大概收入水平,接著寫下你自己的收入水平,這時你可能才發現,你身邊的人決定了你收入的水平,所以想要賺大錢最重要的是是突破你現有的圈層,找到那些已經賺了大錢的人,有結果的人,跟他們接觸一段時間,看看他們是如何掙錢的。

    不管你選哪個專業,如果你不能在這個行業里突破圈層,那么你選哪一個都會讓你后悔。

    如果拋開底層邏輯,有沒有一些具體的可以讓你正確選擇行業的建議呢?有的。

    1、你看看你身邊哪個行業里有已經賺到大錢的親戚朋友,把這些人羅列出來,一個個去請教,問問他們是否愿意帶你。你身邊哪個專業的人脈資源最多、最好、最可操作,你就選哪個專業。

    2、問問自己喜歡哪個專業,畢竟興趣才是你源源不斷的動力來源,如果都沒有你感興趣的,那你就想想掙大錢給你帶來的幸福感,也許你就能提起興趣了。

    3、不管選得是對是錯,你都不會輸,因為你選的都只是一技之長,并不是真正賺錢的本事,你可以在學這些專業技能的同時,去積累你真正賺錢需要具備的素養,比如可以找任何能上臺演講的機會,亦或是競選學生會干部。通過學校這個“小社會”去鍛煉你的文案能力、演講能力、組織能力、領導力...結識更多的人脈

    在你畢業走入職場的那一刻,你已經成為了一個能輕松突破圈層的人,而不僅僅只是一個工具人。

    畢業后,帶著你一身的本事去職場里闖蕩吧!


    我是東九君關注我,帶你搞懂底層邏輯,一起破圈!

    從我國恢復高考之后,無論是中學、小學教育還是大學教育,都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高校數量也越來越多,學生想要選擇的范圍也更加廣闊了。

    拿到高考成績后,學生們就要考慮以自己的分數可以報考哪所學校,選擇學校后填專業,相較于文科生,理科生能報考的專業更多,很多學生在高考后、出成績前就已經決定好要報考什么專業了,心目中有了理想的大學之選。

    拿到高考錄取通知書,正式從高中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大學生,在接下來的4年中,學生開始學習自己所選取的專業,大學畢業后也能憑借自己的優秀專業知識去尋找合適的工作,這就涉及到了學生的專業是否在就業市場上受歡迎,發展前景好不好。

    特別是一些冷門的專業,學生可能面臨就業困難的處境,短時間內無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這段時間只能在家里待業、等通知。

    這段時間還是要依靠父母的經濟資助,所以在大學報考相關專業時,學生要考慮的方面有很多,比如學生對所選專業是否感興趣,以及專業的發展前景和學費高低是否支撐得起等等。

    01

    “燒錢”的4個大學專業,普通家庭“供不起”,畢業后卻很吃香

    1、建筑學

    學建筑專業是公認的費錢,這一點應該只有正在學習或已經畢業的建筑學專業的學生心理才更清楚。到大學報到后開始上課,電腦是必備品,除了電腦之外,素描設計需要一整套工具,色彩調配需要一系列的工具,水墨渲、,水彩渲染、手繪等都需要工具。

    另外還需要彩鉛、馬克筆、各種紙,如果不精打細算好幾百元就沒了,所以不少建筑學的同學調侃說:自己剛上大學還不到一年時間,瞬間從天堂掉到了地獄,變成了妥妥的窮人,一塊錢也要分成兩半花。

    2、高爾夫管理專業

    不少朋友紛紛表示,高爾夫管理專業聽起來很稀奇,高爾夫管理專業是目前來說一個新興專業,魅力很大,每年報考的學生不計其數,發展前景也不錯,一聽就很高級,能與達官貴族接觸,就業面很廣,就業前景也不錯,可以從事任何有關高爾夫方面的工作。

    但是,如果想要學習這個專業,花錢是肯定的,本身打高爾夫這個娛樂項目就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持,光是租賃練球場地和采購設備就需要花費一大筆錢,如果家庭條件一般,那么不建議報考高爾夫管理專業。

    3、醫學類專業

    醫學類專業在這幾類燒錢的專業中,算是比較穩定的,就業后可以說是鐵飯碗,也是比較體面的工作,特別是女孩子,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一名白衣天使。

    當一名醫生和護士也是不容易的,首先要讀研,讀研之后可能還需要繼續攻讀博士,在這之間花費的時間和金錢都是無法估量的。

    家庭條件足夠好才能支撐這一筆大費用,一般家庭條件是支撐不了的,當然畢業之后工作穩定性強,現在一線城市醫生的工資一般都到了1萬到2萬之間,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高的,養家糊口沒有問題。

    應屆畢業生一工作就能拿到這么高的工資,已經算是佼佼者了。醫生這個行業比較辛苦,都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勞動獲得,付出與回報成正比,不像其他辛苦的工作,每天要熬夜加班很辛苦的,發工資的時候卻寥寥無幾,令人心里難受。

    4、電競專業

    近幾年來電子競技游戲備受年輕人的喜愛,聽說還即將進入奧運會舞臺,電競專業是近幾年異軍突起的一個專業,很很多家長對電競有誤解,電競和打游戲是兩回事,如果選擇了這個專業或者參加比賽,是需要進行專門培訓和鍛煉的。

    然而這一專業學費一般家庭承受不起,很貴,再加上家長因為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打電競是不務正業,于是對這一專業都繞道走,學生們拗不過父母,自然也就選擇了其他專業。

    寫在最后:不管選擇什么樣的專業,只要是自己的家庭條件能夠承擔的還有是自己喜歡的,那就勇敢的去選擇,沒有什么優劣之分,畢竟每個專業的設置都有他存在的意義,我們也不必太過糾結,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就好。


    熙捷1 王葉拾2 程博3

    1 克諾與普克豪爾建筑事務所

    2 DIA建筑工作室

    3 嵐建筑設計

    歷史上木材在歐洲多用于小型民宅、農用建筑和工程建造,城市中的表現性建筑多為石砌。因此木材常被與鄉村意象聯系起來。這些歷史木構既是木材產業、建造技術和文化的基礎,也為木構城市化帶來了阻力。工業革命以來,企業木構產品開發,建筑師對木構現代表達的嘗試和在工程領域對于木構建造技術、安全性能和力學計算的探索成為推動其發展的互補力量。盡管它們長期未進入主流視野,但也奠定了當前環境危機下木構迅速崛起的產業,文化和技術基礎。本文試圖通過對瑞士木構發展過程的回顧,為讀者思考傳統和現代之間的關系提供一些借鑒,同時指出在此發展過程中建筑師、工程師、企業、科研教育機構、行業協會和法規制定者之間協作的重要性。

    1 從傳統木屋到小型現代木構

    1.1 瑞士傳統木構建筑:井干式、立柱式、桁架式

    傳統的建造方式與當地的材料和技術有緊密關系,特別是在山區交通不便的地區。在瑞士格勞賓登州、瓦萊州等針葉林產量豐富的地區,井干式木構(Block-/Strickbau)及井干混合石砌是常見的建造方式,因為針葉林可以提供井干式所需的長直木材。在缺乏技術和工具的地區,僅用斧子加工圓木建造,而在更發達的地區,圓木被加工為木方,并發展出各種裝飾。在以混合林為主的瑞士中部地區,建造方式以豎向木桿件為主要結構元素的立柱式(St?nderbau)為主,桿件之間用木板或粘土、干草、碎石等混合材料填充。立柱式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被帶有斜撐、結構更加穩定且更具有裝飾性的桁架式木構(Fachwerkbau)取代(圖1)。桁架式木構自中世紀以來在瑞士大城市得到發展,用于市民住宅甚至大型公建,進而也影響到了鄉村農舍的建造。同時隨著加工技術的進步,受到巴洛克風格的影響,桁架式木構逐漸發展出了復雜精巧的裝飾,一直到19世紀中期,才隨著審美的變化被簡潔的抹灰墻面取代。

    ▲ 1 井干式、立柱式、桁架式3種傳統木構體系

    1.2 “瑞士小木屋”以及瑞士小木屋工廠

    18世紀,歐洲興起了探索阿爾卑斯山地區的潮流,而瑞士小木屋(Chalet)成為對山區生活想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19世紀起,瑞士小木屋及其仿制品出現在各地貴族的景觀園林中。當時于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教授建造課的厄內斯特·格萊德巴赫(Ernst Georg Gladbach)對于不同地區木屋建造方式和細部的記錄,成為這些仿制品的重要模板。然而地區性差異在模仿中逐漸被忽略,伯爾尼有著豐富裝飾的井干式木屋則成為了瑞士小木屋的代名詞(圖2)。

    ▲ 2 厄內斯特·格萊德巴赫書中所繪制的一個伯爾尼州邁林根鎮的傳統瑞士小木屋

    傳統瑞士小木屋的地區性差異來自材料供給和匠人傳統。19世紀的工業革命完全改變了木材的加工方式,線鋸機器(Decoupirs?ge)的發明使得復雜裝飾紋樣加工變得不再困難。瑞士小木屋的流行催生了大量的小木屋工廠(Chaletfabrik),批量加工的組件被經鐵路運到目的地并進行組裝。經過近一個世紀的流行,20世紀初大眾對這些仿制品的批評日益強烈,然而卻對瑞士木材加工、預制的技術進步以及木工業的發展卻有著深遠的影響(圖3)。

    ▲ 3 明信片展示了一個由因特拉肯木地板-小木屋工廠(Parquet- und Chaletfabrik Interlaken)1863年生產建造、1873年加建的瑞士小木屋,少女峰的全景被用作背景,以符合游客對于阿爾卑斯山區的想象

    1.3 瑞士早期現代主義木構建成實踐

    瑞士木構在1920年代末起才又從停滯中復興。1928年的瑞士女性勞動展(SAFFA)大量使用木構,并展出了瑞士首位女性建筑師盧克斯·古耶(Lux Guyer) 的木構樣板房。一戰后瑞士嚴重的住房短缺使得可快速建造的木構成為合適的選擇。1930年,為了應對住房問題并推行現代主義而舉辦的巴塞爾住宅展(WOBA),展出了盧恩格木構公司(Holzbau AG Lungern)的預制木屋產品。為應對木材受其他新興建筑材料排擠的情況,1931年,瑞士木業協會(Schweizerische Arbeitsgemeinschaft für das Holz)利格努 (Lignum)組織成立,致力推動林木工業發展并加強企業與建筑師的合作。1932年,協會與瑞士制造聯盟(Schweizerischer Werkbund) 主辦了“新時期木屋競賽”(Der Wettbewerb für neuzeitliche Holzh?user),并引起巨大反響,收到超過200份方案。隨后,1930年代初期的經濟蕭條也促使人們將目光投向更加經濟的木材。

    1)費蘭德青年旅館

    作為對“瑞士小木屋”現象的批判和反思,這一時期建筑師關心如何將傳統與現代主義美學及現代技術結合,在小型建筑中出現了很多木構的實踐。建筑師埃米·羅斯(Emil Roth)于1937年設計建造的費蘭德(F?llanden)青年旅館即為典型代表。建筑位于蘇黎世州費蘭德鎮格萊芬湖旁的緩坡上:首層位于街道標高,包含主入口、餐廳和廚房;上層為集體寢室和衛生間。地下部分為混凝土基座,地面以上為木構,墻體采用立柱式的建造方式,樓板的木梁由長向立面支撐。該青年旅舍主要在夏季營業,因此大部分墻體未加保溫層,面板后的墻體空腔被用于安排設備管線。屋頂近乎水平,在長向有約1.2m挑檐,這一保護木立面的構造將現代與傳統木構聯系起來。然而保守者認為屋頂背離了傳統,激進的現代主義者又批評其不夠現代。

    為實現現代主義建筑標志性的水平長窗和自由立面效果,這里并無立柱建造體系中常見的密集木柱。貫穿兩層的木柱的間距約3.5m,因而墻體內須斜撐保證水平穩定性。盡管如此,首層看似連續的水平長窗仍有兩條木柱穿過,而上層看似一整扇的大窗其實橫跨了兩個房間(圖4、5),這些當年羅斯通過視覺手法以達到的現代主義美學效果在預制框架體系普及的今天已不再是難事。

    ▲ 4 費蘭德青年旅館外景與室內

    ▲ 5 費蘭德青年旅館的墻體結構與首層

    瑞士建筑師對小型木構的實踐和討論一直持續到1950年代。隨著戰后經濟的恢復和鋼材及混凝土產業的發展,木材很快就被排擠出建筑師的視野。美學上,木構與現代性、城市性之間依然存在著隔閡,且在法規和技術上還無法滿足大尺度建筑建設的需求,這些突破要等到接近半個世紀之后。

    2)萊瑙護林站

    經過歐洲1968年學生運動和1973年石油危機引發的對現代主義的批判,建筑師關心的不再是如何讓木構去適應現代主義的形式,而是以日常事物作為參照,發掘木材作為一種獨特材料的表達可能性,例如赫爾佐格和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在其早期作品中的嘗試。

    同時期建筑師布克哈特與蘇米(Burkhalter & Sumi)更是對現代木構的歷史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和實踐探索,試圖探討木構的建造邏輯與意圖表達之間的關系,以及標準化加工和具體建造之間的平衡,并很好地在其設計的蘇黎世護林站中體現了出來。1994年,蘇黎世建設部門委托其為有著類似的需求的4個護林站設計一個原型。建筑師提出了一個由3個體量(分別對應辦公、車庫和室外工棚)組合的方案,可根據具體的場地情況進行組合(圖6)。4個護林站最終只有2個建成,這里以位于萊瑙的項目為例展開。

    6 護林站原型的不同組合方式 (黃:車棚;藍:車庫;紅:辦公)

    項目中3個高度和比例均不同的體量圍合了一個內院:辦公體量采用木立柱建造體系,工棚為柱梁結構,車庫由于防火規范須由混凝土建造,建筑師通過相近的立面飾面將三者統一為一個整體。水平延伸的辦公體量為橫向紅色木板條飾面,其后構造隱約可見;另一側的工棚采用了同樣形式、顏色及高度的圍護結構。車庫采用與之呼應的黃色木板條飾面,并未露出背后的混凝土墻體。開放工棚中,建筑師對木材的表達可能性進行了更大膽的嘗試;工棚支柱使用未經加工的樹干以呼應四周的樹林,而屋頂卻呈現完全相反的姿態——構造關系被隱藏起來,天花板變成一個抽象平面,僅有部分露出的纖細鋼桁架提示著構造方式。木構具體和抽象的兩個極端被組合成富有張力的整體(圖7)。

    ▲ 7 萊瑙護林站內部照片及技術圖紙(右二室外照片展示同一主題木飾面的變奏組合;右一為工棚室內照片,裸露的木柱與周邊的森林融為一體,抽象的屋頂仿佛漂浮在密林當中)

    3)杜文學校校舍

    除尋找木構新的可能性之外,也有如來自弗林的吉翁·卡米納達(Gion A. Caminada)這樣的建筑師,致力于進一步發展傳統木屋的建造。對其來說,在村落中發展傳統的建造方式不僅是對建造技術或形式的延續,更是對其背后的社會經濟結構、手工藝、知識和文化的延續。他在住宅項目中充分發掘了傳統井干式建造在平面和空間上的潛力,而與結構工程師約格·康策特(Jürg Conzett)合作設計的、位于格勞賓登州杜文(Duvin)村學校(1995年),則通過與現代技術和材料的結合拓展了這一建造方式的邊界。

    井干式是當地傳統的建造方式,卡米納達希望能延續這種耐久的品質。新的校舍位于村中心,延續了村莊疏密有致的肌理,與村政府、教堂圍合出有開闊視線的課堂休息場地。它遠大于住宅的尺度對于井干式很不尋常,盡管木材尺寸在膠合木普及的現代已不受限,這一項目中以大面積未加筋(ausgesteift)的墻體承托長達9m的樓板跨度依然是一個挑戰。為了保持不過度增加樓板厚度,康策特選擇了雙軸向受力的木-混凝土復合樓板,將負重引至通過木料交織具有剛性的角部,同時混凝土還保證了樓板的隔音性能。樓板底面受拉的部分由14cm厚、20cm寬的以槽舌連接的木板組成,每塊木板上打有4個凹孔,其上澆筑14cm厚混凝土層,流入孔中的混凝土保證了兩者連接。另一個創新是實現了在井干式建筑中的大面積開窗,上方樓板通過金屬拉桿掛于上層的窗下欄板(類似策略也可以在下文的木工學校建筑中看到)。對于現代規范下保溫的需求,卡米納達有內保溫、雙層井干墻體夾心保溫或加厚木墻等不同做法儲備。杜文學校采取內保溫方式,在12cm厚的落葉松木井干墻體內為10cm厚的保溫層。由于木材的導熱性不強,保溫層在墻體交織處的部分斷開也被接受。盡管室內無法直接看到井干木料,但覆蓋整個墻面的冷杉木板飾面及木地板依然傳達給孩子們一種家的感覺(圖8)。

    ▲ 8 杜文學校校舍場地平面及室內外實景

    2 近現代工程木構的發展歷程概述

    2.1 歷史沿革

    前現代時期木結構建造者雖未掌握結構工程力學的計算方法,但憑借經驗與探索,也曾建造出大跨度木結構。譬如18世紀活躍于瑞士圣加侖地區的格魯本曼(Grubenmann)家族,其杰作包括橋梁與公共建筑(圖9、10)。

    ▲ 9 格魯本曼設計建造的瓦登斯維爾改革教堂(Reformierten Kirche W?denswil)中無支撐結構的教堂大廳

    ▲ 10 梅歇爾(Christian von Mechel )根據格魯本曼的設計制作的銅版畫。利用萊茵河上現有支撐柱的橋梁,兩段跨度分別為63m和56m,1803年

    19世紀伊始,在力學理論和計算方法的支持下,大跨度結構廣泛應用于工廠、市場或交通設施。巴黎埃菲爾鐵塔的開創性設計正是借助了新的方法,其設計師莫里斯·科奇林(Maurice Koechlin)畢業于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他的老師庫爾曼(Karl Culmann)開創了圖解分析靜力學(Graphic Statics)的方法。隨著鋼筋混凝土和鋼結構的高速發展,到19世紀末,大跨度的橋梁和屋頂結構中已經罕見木結構,人們質疑其耐火性、耐久性、承載力,自然材料的非標準化也阻礙了量化計算。

    一戰期間,德國因鋼鐵供應緊張,不得不重新發掘木材的結構潛力。魏瑪的大公宮廷木匠奧托·赫策爾(Otto Hetzer)研發出一種新工藝,將薄的木板條粘合為木結構構件,獲得了高于實木的承載力,成為了膠合木(Brettschichtholz)的雛形,其關鍵是粘合技術,包括足夠耐久的膠水、原材料處理(木材選擇、切割、表面處理、干燥)以及精確控制的連接過程(溫濕度,膠水使用量,壓力和持續時間)。1910年布魯塞爾世博會上,這一技術幫助德國國家鐵路展覽廳贏得“堅固”和“創新執行”兩項獎項,幫助該專利和公司業務在市場廣泛推廣。

    瑞士是最早引進這項專利授權的國家,在短短10年內便利用這項技術建造了200多座建筑。在巴塞爾附近的維瑟(Wiese)河上建造的拋物線形的雙鉸鏈拱人行天橋,支撐跨度33m,箭高為5m,設計均布荷載350kg/㎡,于1910年2-3月的6周內建造,效率令人驚嘆,橋梁建造的成本約是相應的鐵結構所需金額的一半。圣莫里茨騎術館(Reithalle St. Moritz)是瑞士最早采用赫策爾建筑方式的建筑物之一,19.8m支撐跨度的三鉸拱大廳于1910年10-11月建造。

    1930年代,德國建筑材料科學家奧托·格拉夫(Otto Graf)和卡爾·埃格內(Karl Egner)共同開發了梳齒連接技術:通過膠合梳齒實現木材橫切面間的連接。該連接基于嵌接斜接接頭,使連接的木材幾乎具有天然木材的強度。由此,梁可以具有任意的長度、截面和曲線,并且均質的木材組成使得梁的計算更加精確(圖11)。二戰期間由于材料和人工緊缺,壓入式釘(Einpressdübel/Bulldogdübel)等新型釘狀連接件得到應用。戰后,鋼制連接件如釘板(Nagelplatten)因可簡單地安裝在木結構中越來越常見。

    ▲ 11 不同類型的梳齒連接

    1971年,瑞士木業協會在出版的《木構大型建筑專刊》(newe Grossbauten aus Holz)中寫道:“大型木結構建筑物的數量急劇增加,證明了木材工程建筑滿足現代建筑的最高要求,……選出的15個新大型木結構建筑物表明,使用木材可以完美解決各種不同類型的建筑任務”。上述類型包括體育建筑,展會建筑,倉儲建筑,教堂,辦公樓。木構建筑建造技術已經可以適應眾多場景,但受限于規范與社會觀念,尚未在城市建設中廣泛應用。因此行會努力向潛在業主宣傳著木結構的“普適性”與“經濟高效”。

    在膠合技術解決了木構的截面和長度限制之后,連接節點的受力性能和其建造精度成為大跨工程木構的限制性因素。1978年,瑞士工程師赫曼·布魯姆(Hermann Blumer)開發了BSB系統連接(Blumer System Binder,圖12)并申請專利,這一通過多根均布的金屬銷桿來傳力的節點至今仍在許多木構建筑中作為標準節點使用。其從外形上酷似1920年代由德國工程師格萊姆(Greim)開發的系統。但BSB真正的價值在于設計者通過持續的研發,將數字化規劃、制造和設計與木結構建筑相結合,高效率裝配式建造系統應運而生(圖13)。除專為桁架設計的連接系統,布魯姆還開發了用于設計結構和構造的軟件,1984年,設計完成了由計算機控制的BSB加工中心;1988年,另一項創造性的木構建造系統Lignatur誕生,則包括了用于樓板的箱形截面、用于屋頂的肋梁箱體模塊,讓層壓木梁在兩個支座之間的承載能力與混凝土梁相當——這很快也成為了一種行業標準。1990年,布魯姆聯合弗利茲·克魯西(Fritz Krüsi)完成了Lignamatic五軸機器人技術的設計建造,包括名為“耀克”(Jock)的控制系統和相應的CAD軟件。1992年起,他就在多個項目中聯合開發自主供能的建筑。在布魯姆眼中,木材不是傳統的遺珍,它始終被視為一種“高科技材料”,具有無限的可能。

    ▲ 12 一個BSB連接節點的示例(局部被切開是為了能看到內部的結構):露出的每個連接點都是精確居中的。力量傳遞發生在節點中心,僅承受纖維方向上的力

    ▲ 13 自動化膠合木指接生產線,每一片木材都被圖像和感應器實時監測,以確保原材料達到規定的技術參數

    下文簡述的歇塞魯格(Ch?serrugg)山頂訪客設施項目正是木結構作為一種高技術含量的建造系統的明證,木構部分就是布魯姆-黎曼股份公司(Blumer-Lehmann AG)設計建造,其核心人物為就是赫曼·布魯姆。

    2.2 傳承與變化:從鄉土實踐中解放的“木構”

    在海拔2262m的歇塞魯格山頂訪客設施項目中,傳統建筑原型通過當代建造方式實現了形式的陌生化,這是赫爾佐格和德梅隆建筑師事務所的慣用策略。建于1972年的歇塞魯格纜車站是一座實用主義的交通設施,因為沒有考慮游客服務業態,不得不改造施工工棚用作游客餐廳作為權宜之計。2010年,車站管理者與建筑師的一次偶遇,旨在提振旅游經濟的更新項目開始啟動。2015年6月,新建筑正式開放。在寬敞的翼頂之下,新建木結構屋架跨過纜車站原來的鋼結構,像是為老房子穿上了新式“外套”。淺色木材(云杉和白蠟木)所覆的餐廳容量多達500人,透過無柱大廳以及橫跨50m立面的玻璃窗可俯瞰阿爾卑斯山的壯觀全景。巨大的屋頂在山墻面向外出挑,屋頂庇護的檐廊內,寬敞的露臺特別適合人們在山地運動后短暫歇腳,屋頂下高聳的斜向木柱擁有巨構設施的尺度(圖14、15)。因為主體木結構完全由預制構件裝配而成,為消除高差,需先完成混凝土基礎,再精確測量混凝土柱腳的位置間距傾角,并據此調整結構BIM的生產加工模型。此外,木構件的長度和重量要考慮卡車和纜車運輸限制。整個建造過程原纜車站沒有停止運營,建筑材料主要通過纜車運輸到山頂。

    ▲ 14 歇塞魯格山頂訪客設施東側

    ▲ 15 歇塞魯格山頂訪客設施大廳的室內空間

    阿爾卑斯高山環境使得施工時間窗口十分有限,加上昂貴和復雜的物料運輸,整個建造過程極具挑戰性。但得益于縝密的前期規劃和裝配式木結構的極高效率,新設施僅用一年時間建成,餐廳的開業日期甚至比最初計劃提前了約4個月。

    3 當代木構的日常化

    瑞士現當代木構的發展得益于林木業的興盛與構件的多元開發。盡管木構件生產工藝在1980年代末就已達到較高水準,但直到1990年代后期,隨著政策與建筑法規,特別是消防安全法規的更新,才得以在更普遍的建筑空間類型和規模的項目中普及。在此過程中,公共建筑特別是學校類建筑的探索實踐推動了技術應用和法規更新。

    3.1 當代多層木構的雛形

    世界范圍內第一個開設木構工程師(Holzbauingenieurwesen)專業的比爾高等木業應用科學學校 (H?here Fachschule Holz Biel),對于瑞士在當今木構領域的先進地位有著不可替代的貢獻。最早可追溯至1952年的比爾木業學校,于1990年舉行了校舍擴建競賽,邁利與彼得建筑事務所(Meili & Peter Architekten)和結構工程事務所康策特的聯合團隊最終勝出。一個93m長、24m進深、4層17m高的建筑體量將與現有的單層工棚圍合成一個院子,營造獨立于周邊散落的低矮郊區住宅和廠房之外的新校園。盡管為新校舍選擇木構看起來順理成章,然而在當時的防火規范下,木構建筑通常只允許建到兩層。當時瑞士幾乎沒有大尺度的木構建筑,且缺乏建造過程和后期維護經驗。此外,要面對的問題還有:大型木構應當以怎樣的姿態出現?在現當代的加工技術條件下,木構應該有怎樣的建構表達?

    內廊式空間布局的新校舍之中,走廊中的樓梯間及洗手間的鋼筋混凝土墻體作為縱向核心筒與樓板一同整體澆筑,是結構穩固的核心,而掛在內廊東西兩側的木構盒子則是教室,其間由內陽臺分隔(圖16)。在建造的過程中,現澆混凝土的結構內核與木構的教室空間依次建成之后,布置于內廊北端的大跨度木構, 將各樓層間以及屋頂的木構連接成為包裹內廊的整體,并容納門廳與報告廳等功能空間 (圖17)。

    ▲ 16 比爾木業學校標準層平面與長向橫剖面

    ▲ 17 錯位布置的混凝土核心筒與水平樓板共同實現了對木結構整體的加固。同時,混凝土核心外圍的木結構,因應著不同的部位和受力狀態,各自表達其結構和建造邏輯

    教室這看似一體的木盒子其實綜合了不同的建造體系——這也反映出現代木構已經不再局限于某種特定的單一體系,而是需要因地制宜。在屋頂層尺寸巨大的柱梁以下的教室立面并非僅是圍護:一到三層立面上窗戶間相距4.8 m的豎向木短墻同時具備結構和圍護的作用,相鄰短墻之間、窗下的木欄板則是反梁,與短墻一起承接著樓板的荷載。這些填充了保溫的木構件外側,橡木原木飾面板形成了包裹立面整體的覆層。飾面板之間明顯的影縫,則細分了立面的尺度和節奏。建筑師將這種整體系統之下,因應局部結構和建造條件的多樣性而產生的對建造元素(墻/板/柱)合乎各自建造邏輯的差異性選擇,作為其對當代木構建構表達可能性探討(圖18)。

    ▲ 18 比爾木業學校側立面,其立面劃分顯現了內部分層對應的構件模數

    而針對該項目中的建造難點——水平木樓板,建筑師與赫曼·布魯姆一同優化Lignatur系統中的箱型木樓板(Hohlkastendecke)體系,使其能以很小的樓板結構高度(32cm)滿足8.4m的跨度需求。樓板在教室中靠近窗戶與內廊的兩側的底板局部被打開,露出木梁和空腔的部分,既達到了所需的聲學技術條件,也表達了內部的構造特征,而局部提升的空間高度更細化了教室的空間劃分。

    雖然該建筑超過了當時常規木構建筑的規模,1993年規范的修訂允許建筑通過具體的防火措施得到消防部門的特批。該建筑除去較小的防火分區策略外,建造層面主要的措施是提升內廊和教室材料耐火性。內廊一側木墻面上附加了不可燃的鋼板表層。同時針對純木建筑中防火相對脆弱的樓板部分,木構工程師與相關部門也進行了耐火優化與30分鐘的燃燒實驗。噴淋滅火裝置的輔助進一步降低了材料耐火時間限制。以實物燃燒實驗作為例證與消防部門進行協商特批,自此成為木構項目應對規范的可行方式。瑞士的防火規范每10年修訂,1999年建成的比爾木業學校建筑和其他同時期相繼建成的多層木構實踐,成為此后木構防火規范進一步放寬的重要基礎。

    3.2 多層木構的普及

    自1990年代末,瑞士木構防火規范逐步放寬,激發了建筑師重新探索作為傳統材料的木材在當代語境中日常化應用的興趣。因此瑞士當代多層木構的普及早期主要集中在作為示范效應的公建項目上,特別是學校等公共設施。1997年建成的里斯(Lyss)林業學校與教育中心與2004年維爾圣加侖公立小學就是其中代表性的例子。

    21世紀初,在蘇黎世和圣加侖之間的維爾,政府計劃為600~850名新生修建新的州立文法小學,且在競賽中要求必須使用木材建造。史道夫與哈斯勒建筑事務所(Staufer & Hassler Architekten)在競賽中勝出,木匠出身的建筑師托馬斯·哈斯勒(Thomas Hassler)將這一大規模木構的建造條件視作設計機會,通過優化建造系統和構造,讓當代木構具有與混凝土材料同等的經濟性和建構表達的可能。該項目最終以不高于常規學校項目的2466瑞士法郎/的建造成本,以及7500m3的木材用量,完成了當時瑞士最大規模的多層木構實踐。

    學校由環繞中心庭院的4個高度各異的翼樓組成:臨街的4層多功能區、東邊的3層教室、西邊的2層科學教室與場地后部直接與現有街區的運動場相鄰的3層體育館。4個高度各異的木結構翼樓之間通過轉角處的混凝土交通核心筒進行連接,同時形成4個消防分區(圖19)。原木表面的杉木構件,由數控切割并層壓粘合制成,按清晰的框架系統層級連接起來,3.90m×5.40m的結構網格貫穿各翼,且結構梁的方向保持不變,只在體育館、禮堂和圖書館等大尺度空間中跨度相應增大。統一平行于立面方向的木梁明確了內部的整體空間流線,同時使得教室的窗洞可以避開梁高的限制,直抵樓板,讓采光面積最大化。同時,小學立面的轉角處,通過窗下欄板與另一側轉角的窗上過梁的錯位,塑造了兩側應對不同場所的城市姿態(圖20)。格構化的外立面由水平細分的橡木板覆蓋,帶有微差的寬高的節奏變化,一方面給予建筑在場地各個面向上不同城市關系的豐富表達;另一方面則又反映出內部嚴謹的結構體系與構造邏輯。

    ▲ 19 維爾州立小學內院首層平面與實景

    ▲ 20 維爾州立小學立面的轉角處外觀

    當代木構籍此開始大范圍地介入到公共生活,并以嶄新的材料與空間表達方式,逐步改變了公眾對木構空間狹小與落后的固有印象,重新塑造了對當代木構的認知和接納。

    3.3 多層木構的城市化探索

    在具有長久居住合作社傳統的蘇黎世,住房合作社卒林頓(Baugenossenschaft Zurlinden, BGZ)在2007年時啟動了以“2000W社會”作為目標的新居住項目,并在2010年建成后成為瑞士第一個達到此標準的建筑實踐。

    該項目位于城市干道之一的巴登納大街 (Badenerstrasse) 380號,底層大跨度的超市商業空間之上是6層的住宅空間。由于跨度變化的復雜性,在建筑競賽和項目早期,結構體系設定為常規的混凝土框剪系統,但隨后因應“2000W社會”各項建筑標準的匹配與項目費用的限制,在生態性和經濟性上都進行了優化:底層采用再生混凝土以降低碳足跡;住宅樓層轉變為預制木結構,通過干作業施工的建造體系縮短施工與資金貸款周期,也讓項目盡早投入使用(圖21)。由于以往多層木構在傳統街區之外的城市空間中并不多見,蘇黎世普爾建筑事務所(Pool Architekten) 在該項目中也嘗試回應當代木構在城市中的文化表達、空間的靈活性與經濟性、材料的耐久性與消防等一系列問題,同時應對該項目建造條件需求而開發并優化的“Top Wall”系統使生產與建造工序極大地簡化:從云杉樹干上鋸出10cm×20cm的木板,通過直徑2cm的硬櫸木插銷插入錨定在地面木枕與頂上木梁上,木板并列形成厚10cm的高強度實木承重墻,木墻頂上再安裝5.4~6.9m跨度的預制箱形木樓板,彼此通過可承受剪力的鋼構件連接成整體,并最終水平向錨定在混凝土核心筒上,以保證結構整體穩定。

    ▲ 21 巴登納大街住房合作社住宅,外立面由預制纖維混凝土板均一覆蓋,預制件表面輕微折疊產生的陰影使本來較大的建筑體量以柔軟的姿態嵌入到城市當中(左);結構施工現場室內,可見在最終建成時包裹在石膏板之下的木墻體與樓板的結構內核(右)

    2005年建筑防火規范的放寬是項目成立的前提:對多層木構建筑的限制從最多兩層變為30m高,且對結構性和非結構性的木構件有各自的防火要求。但受限于此時相對嚴格的消防審批標準,且由于項目采用的“Top Wall”系統的技術限制,最終改成室內外均無露明木材表面。盡管木構的材料與美學特征在此項目中并未得以直接表達,卻依然令公眾對城市木構更為認可。隨著可持續發展目標與木材防火耐候技術的進步,木構建筑在城市空間中開始逐漸免除覆層。

    由日本建筑師坂茂設計、于2013年建成的塔米迪亞(Tamedia)媒體公司大樓(圖22)中直接呈現的木構件,標志了木構在蘇黎世城市空間的興起。2015年建成、羅爾夫·穆勒塔勒建筑事務所(Rolf Mühlethaler Architekten) 與木構建造公司亨格利(Renggli) 合作建造的舊保稅倉庫居住區(überbauung Freilager)中的木構住宅樓,有6層高、進深18m、長70~100m,總共容納187戶住宅的3棟建筑體量,以其露明的白冷杉木立面成為了公眾對城市空間中木構的認可與文化認知提升的里程碑(圖23) 。

    ▲ 22 塔米迪亞媒體公司大樓擴建項目,木結構構件在內部完全露明

    ▲ 23 蘇黎世舊保稅倉庫居住區項目木構住宅,結構構件與原木立面完全露明

    3.4 木構高層的興起

    作為氣候與生態變化敏感的國家,自2016年《巴黎協定》生效以來,瑞士工程師與建筑師協會(Schweizerischer Ingenieur-und Architektenverein, SIA)與政府不斷通過公建與非盈利住宅項目對可持續建造進行探索,并對木構建造的類型與規模進行拓展。而2015年新消防規范的修訂更是將木材放寬至與其他材料同等標準而不再特殊化審核, 只要其防護措施達到相應耐火標準即可。自此,木構的規模不再受層數所限,且隨瑞士城市密度日益提升,木構也越發頻繁地出現在高層建筑當中。

    作為瑞士第一個木構高層,蘇爾斯托菲(Suurstoffi) 22號辦公樓于2018年在楚格的前工業區落成。多樣的辦公空間圍繞核心筒或內部中庭布置,分布在兩個高度不一的建筑體量中。在混凝土基座之上,由2200m3櫸木制成的1046根梁柱與1070個木質構件實現了這一36m高的10層木結構高層辦公樓,每層均有1600辦公空間。截面尺寸34~40cm見方、最大荷載350t的膠合層壓成型的木支柱從首層一直延伸至頂端,通過木梁連結并錨定至混凝土核心筒。在技術層面設計外,該項目的布克哈特·邁爾 (Burkhard Meyer)建筑師事務所也致力于探索在新規范下木構建筑的自我表達,并與厄爾內木構建筑公司(Erne Holzbau)合作開發了木-混凝土預制復合樓板結構(ERNE Suprafloor ecoboost 2),并在每個3m×5.75m的預制單元中整合了結構與設備。得益于優化的噴淋系統滅火方案,與耐火90min標準的混凝土疏散梯,建筑結構和樓板的耐火標準都可以降低到60min,此項目中室內木構件可免除覆層而直接露明從而賦予該辦公空間近人的空間質感。同時覆蓋了防火鋁板的立面構件特征也暗示了內在的建造邏輯:起抗風作用的橫向條帶使人想起傳統木建筑的檐口,而窗扇之間突出如同梁頭的方塊,僅作為建造期間固定腳手架的連接件,內部實際并沒有木材。但基于功能的這些形式,最后被內化成為表達內部結構特征的立面語言,作為當代木構形式表達的嘗試(圖24)。

    ▲ 24 蘇黎世舊保稅倉庫居住區項目木構住宅,結構構件與原木立面完全露明

    除瑞士木業協會對木構的技術標準制定和推廣之外,瑞士聯邦政府推動的林木業發展鼓勵措施(Aktionsplan Holz),讓過往難以大規模開發的硬木資源(如櫸木等)得到更多開發并應用到建造中,進一步提升了木材的結構潛能。隨著硬木資源開發,也提升了與高校研究機構(ETH與EMPA)、與建筑師的緊密合作和研發,目前木結構高層建筑的高度不斷被突破。瑞士規劃最高的高層木構項目: 高80m的Pi高塔 (Hochhaus Pi),由杜普萊克斯建筑事務所(Duplex Architekten)設計,即將于2025年在楚格落成,得益于木構的快速建造與金融行業對木構項目的利率減免貸款優惠,以業主Tech Cluster公司為代表的私人開發商也逐漸找到收益平衡的方式,更多地支持并參與其中(圖25)。

    ▲ 25 總高80m的Pi高塔,豎向上體量因應戶型變化分段向外出挑,既應對不同高度上的城市關系,也試圖轉譯傳統木屋中層疊立面的建筑印象。承重結構的木柱截面尺寸也同時沿高度變化收分,在上層釋放更多的面積

    4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19世紀批量生產的瑞士傳統木屋的興起,讓瑞士鄉村的大量木業以及木手工藝產業得以續存,得以參加現代化工藝的進步,木工作坊逐步成長為星羅棋布的專業木構公司。這一從林木資源管理、木材構件產品開發到木構施工配合全過程的完整產業鏈條,為當代繁榮的木構建筑實踐發展提供了產業基礎。同時,在工程大跨度木構的需求下被推進的例如膠合木材技術、金屬節點技術、預制技術、復合材料技術、現代數控加工技術等,以及科學受力計算的發展極大地拓寬了木構應用的可能性。其影響并不僅局限于工程領域,也同時為尺度和復雜度不斷增加的城市民用建筑提供了技術基礎。在新技術的發展中,公司企業和高校科研機構起到了同樣重要的作用。

    瑞士高校同時擔負培養木業領域人才的職責,因傳統家族傳承的匠人體系已不能滿足現代木構的需求,瑞士的木業應用技術學校培養著從設計、工程到管理多方面的人才,其“木構工程師”專業為世界首創,同時木構企業也通過提供實習培養年輕一代。另外隨著建筑思潮的改變,建筑師重新審視與發掘更為現代化的木構,并通過與工程師、木構公司的密切合作和產品研發,尋求其在當代語境下木構的表達可能。這種合作的思想也適用于整個木構行業的發展,木建筑防火規范的逐步修訂便是多方努力的結果。

    新千年以來,瑞士對生態和可持續議題的關注和政策推動,讓木構逐步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建造手段之一,并因為公眾對木構建筑認知觀念的轉變,而逐步日常化與普及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期望本文可為國內的木構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

    (正文完。原文刊載于《建筑學報》2023年09期,總第658期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