夠稱為大家的人,肯定是在某方面有獨到之處。錢穆先生應該是大家,至少從學者的角度確實是大家。盡管他沒有上過大學,但他可以從容在大學給學生們上課。能夠做到這點,就肯定是大家。
最近偶爾讀了他的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感覺他的觀點新穎、獨到。至少可以做到不人云亦云,對歷史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能夠站在歷史的當下談論歷史,這境界就有大家的風范。
我們讀書,更多時候是為了消遣。這是很多人讀書的目的,確實也無可厚非。畢竟讀書做學問的人,還是極少數人可以做到。所以很多人盡管讀了很多書,但是他的思想總是被書本所左右。讀書完全信書,確實失去了讀書的意義。實際上書籍再好,也是人寫出來。每個人作者寫作同一件事情,寫出來肯定是完全不一樣。同樣的道理,不同人讀同一本書。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后的感受也是完全不一樣。自身認識的高低,與他讀后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樣。
我們讀歷史書籍的時候,歷史的真實性就值得商榷。首先歷史書籍,都是勝利者所書寫。所以對于勝利者來說,被稱頌肯定比失敗者多得多。所以尊重歷史的人,也可以成為大家。司馬遷在那么艱難的情形下,能夠寫下《史記》確實是大家。漢武大帝的雄才大略,何止是大家可以稱呼?所以我們必須客觀看待歷史人物,不要過于計較他們的不足。作為一個人,有缺點、有不足,那是必然的事情。尊重客觀事實,認可他們的缺點和錯誤才是王道。
不管在什么時候,我們都應該宣傳大家。大學之所以成為大學,不是因為大學多少豪華、多少高大上。那是因為大學里,有能夠給人解惑的大家。不論是國內的知名大學,還是世界的知名大學。它們的地位就是學校是否有足夠的大家,這才是大學的立身之本。
頭條首發大賽#
近日看到一本書,說當代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在15歲的時候,就用零花錢買了好幾本《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一頭扎進去看個沒完”,還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資本論》也讀了起來。
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的15歲少年,自動自覺地、非常認真地讀馬恩全集,還讀懂了《資本論》,這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少年”中可能也并不多見。所以,在村上春樹的文學作品中,主人公總對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始終保持清醒的審視和批判態度。因為在他的教養和知識儲備中,總不乏馬克思恩格斯的知識體系和思想元素。
無獨有偶,上午又看到一個微信平臺發表的文章,說中央黨校印發了一本書,題目是《向毛澤東學習》。介紹該書“是一部政治理論著作”,說它詳細的,系統的,全面的,深刻的向廣大人民解讀了毛澤東的為人之道,讀書之專,謀略之深和心胸氣度之寬廣,展示了偉人毛澤東獨有的風采,弘揚了偉大領袖毛澤東的光輝形象,是一本受全國人民十分喜歡閱讀的通俗黨史讀物。希望人們認真學習毛澤東。而我認為,毛澤東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閱讀了大量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原著,才把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指導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
從這兩件事讓我悟出一個道理,我們現在應該組織大家,好好讀讀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等領袖人物的原著,從中好好領悟領袖人物著作中一些深刻觀點的原意,結合當時的社會和革命實踐,認識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和高遠,這樣才能很好地理解、認識社會現象,把我們的“中國夢”推向前進!
現在基層工作人員很多人沒有系統讀過馬列主義和毛澤東的著作,不要說《資本論》,就連《老三篇》有的人可能都沒有法過。比較浮躁,不下功夫,不動腦子,不善于發現問題,沒有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飄飄浮浮,走過場,走捷徑,圖形式,不能彎下腰子,不能赴下身子,不會抓總,不會典型引路,造成問題堆積如山。
我們的具體工作實踐,要始終在正確的理論指導下進行,如果大家忙著趕路,而忘了我們去哪里、趕路為了什么,那我們不是白費功夫嗎!
所以,還是要教育、引導大家多讀原著,補上理論學習扎實的一課,這樣融匯貫通,也許我們目前碰到的一些具體問題會迎刃而解!
不對的地方請批評指正!
哥幫你劃重點,好歹你要讀點書!
大家好,柜哥今天接著為大家讀孫子兵法第三篇《謀攻篇》中的第三個重點,“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句話實質是上一節所講“不戰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謀”等手段的前提,就是你首先要知道你和敵人之間的差距,才能決定是“伐謀”還是直接“攻城”。這就像一些軍事網友在感嘆我軍實力發展巨大的時候,經常說的一句話,窮則戰術穿插,富則飽和轟炸,干就完了。聽上去這不就是持強凌弱么,對嘍,就是這樣,咋的不服?孫子在《謀攻篇》都說了,“十則圍之”、“少則能逃之”,打不贏不跑就是哈兒了。
“知己知彼”大家都耳熟能詳,這里面記住兩個要點:一是“知”。柜哥這么說,估摸大家會想這太簡單了吧,但是實際上,“知道”很簡單,而且可以知道很多,但是知道關鍵信息卻很難,而且知道了關鍵信息,還要能夠知道怎么應對就更難。二是“知已”,說實話,了解別人還相對容易,無非知道多少而已,但是對于了解自己,卻非常的難,甚至說大部分人根本不了解自己,“只緣身在此山中”。
話雖然難聽,但是很實際,你看看你身邊的人,都是聰明人,但有幾個百戰不殆的?原因很簡單,大部分估摸都出在不了解自己身上。那怎么達到知己呢?孫子提到了五點,包括條件,眾寡、軍心等,不去一一展開,柜哥覺得要知道自己就一點,像分析對手那樣分析你自己。之前有個同事準備去應聘一家分支機構副總,事前對同期競聘的大小事項了解得非常清爽,幾乎對每個人的強弱項都有準備,結果最后一面試,第一關就被刷下來了,因為主考官方式很簡單,根本不做橫向比較,就讓面試者剖析自己,這個同事對自己經歷、特色等總結的混亂,對過往項目中的問題不做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評,讓主考官覺得這人咋自己是啥都不清楚,第一關就被槍斃了。對面試這種事情,第一首要的就是更多的是“知己”,因為這是一個別人了解你的場景,你自己是你的第一個敵人;其次是去嘗試了解你的主考官,他才是你的主要對手,你的第二個敵人。至于其他競爭者,不過是第三批次的敵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