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大家冷靜下仔細看看的話,會發現多數個人視頻主測試M1芯片的視頻制作性能,都是在蘋果自家Final Cut Pro X里面的表現,這對于Premiere Pro工作流的用戶,不會有太大的吸引力,畢竟M1芯片在Final Cut Pro X里面的再快、再驚人,也很難說服他們放棄自己長期的使用習慣,重新學習一個新的剪輯軟件,所以大家同樣也很想知道,M1芯片在Premiere Pro表現又是怎樣的水平?
這次測試用到的是一臺搭載M1芯片的2020 late款雙雷電13英寸MacBook Pro,由于這臺MacBook Pro是帶有主動風扇散熱系統,可以維持M1芯片的持續高性能輸出,內置GPU也是完整的8核心規格,這也是目前能買到最好的M1芯片版Mac了,但內存因為是標配版的配置,就只有8GB容量而已。
由于目前Adobe還沒有專為M1芯片適配原生的Universal app,所以這里測試中,Premiere Pro 2020是通過Rosetta 2轉換Intel版來運行的,雖然這理論上沒有完全發揮出M1芯片的真正實力,但這樣其實就是現階段,如果你想在新Mac上使用Premiere Pro的情況。
另外蘋果這個Rosetta 2運行方式的效率很不錯,在多項理論跑分測試中,其實并沒有損失太多的性能(大概10-20%),而且在這個模式下,Premiere Pro已可以開啟蘋果的Metal圖形加速,導出也調用了蘋果的硬件編碼器,所以現在這個測試已經有很大的實際意義了。
首先是時間線的回放測試,也就是大家在剪輯視頻過程中,回看素材時流不流暢,這一般是看回放幀率能否跑滿序列的時基幀率,這里測試的項目是4K H.264素材、序列設置為僅I幀MPEG(試過ProRes 422是差不多的)格式,M1芯片在完整預覽下面回放,平均幀率只能到17fps,有很明顯的卡頓,而降低到1/2預覽,才可以有比較流暢一些的21fps,而且掉幀也比較少,基本可以比較好地剪視頻了。
當然老實說,我們這個測試項目也不是很復雜,屬于B站up主目前流行的4K制作而已,這樣的表現我個人評價是覺得很一般的,因為我個人用的視頻后期用機(i7-8086K+RTX 2060+64GB RAM),是可以在完整預覽下面,跑到25fps滿幀的。
但做視頻肯定也不只是簡單在時間線回放下素材而已,涉及到拖動、剪切這些常用操作時,M1芯片的表現也沒有問題,很順暢,只是在加效果時就顯得性能不太足了,比如加字幕時會卡頓一下,而做變形穩定器的分析時,完成速度也挺久的,至于要做把片段過渡到After Effect做特效時,多個程序間切換時就能感受到CPU處理不過來了,而且這時候8GB內存也已經非常吃緊。
然后就是喜聞樂見的導出速度測試了,M1芯片在我們過往用來跑獨顯創作性能的測試項目,導出耗時其實比較久的,這里Premiere Pro已經調用了Apple Code編碼器,也根本無法與NVIDIA RTX顯卡相提并論,但要是相比純CPU以及Intel Iris Xe核顯,M1芯片卻有不小的優勢,這應該是得益于蘋果在M1芯片內集成的視頻硬件編碼器。
而在我們自己的B站視頻項目(4K H.264素材)中,搭載M1芯片差了RTX顯卡們快達到90%,所以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東西,主要是因為RTX系列顯卡也有專門的視頻編碼器NVENC,所以可不要小瞧現在的高端PC硬件,但值得注意的是,M1芯片要比純CPU渲染導出的速度要快了30%,倒也是挺亮眼的了,畢竟銳龍9 5950X可是顆16核32線程的高端處理器。
可能一些Apple fan boy會覺得現在這個測試不準確啊,還要等Adobe更新適配M1的原生版Premiere Pro,才能有真正的實力,甚至還要用16GB內存,測試用的視頻項目不合理等等之類的辯解...前面已經提到過了,這個就是你現在要在M1芯片Mac使用Premiere Pro的情況,而且妄想通過軟件優化適配,M1芯片就能追回與高端硬件那高達70-90%的差距?我個人覺得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當然對比蘋果自家的產品,這次M1芯片的MacBook Pro表現確實是,畢竟舊款13英寸雙雷電MacBook Pro用的Iris Plus 645,表現還不大如這里的第11代Iris Xe核顯,所以搭載M1芯片后,確實讓入門款的MacBook Pro,在Premere Pro里面是更可用了,這對于初入門的視頻制作者是真的很有性價比。
但說到要用來挑戰PC這邊真正的高端配置,目前M1芯片還是差了很遠的距離,所以很明顯地,這次新款13英寸雙雷電MacBook Pro,它要代替的始終是入門的舊款機型,而不是替換掉你那臺16英寸MacBook Pro,又或者是RTX Studio筆記本,牢記俗話說的“一分錢一分貨”、“買的不如賣的精”就很明白了。
Mac 上,我們無需使用專業的剪輯軟件,就能對視頻進行裁剪、合并、添加音頻等操作。
更多Mac使用技巧:https://mac.orsoon.com/Mac/161201.html?id=MTg1MzMyMSZfJjIyMC4xODYuMTkuMTg3
比如想對某個視頻進行裁剪,選中該視頻,按一下空格鍵,點擊右上角的「裁剪」按鈕;
然后拖動片頭或片尾,選取需要的部分,點擊「完成」即可。
如果想合并多個視頻,可以先選中其中一個,點擊右鍵,打開方式選擇「QuickTime Player」;
再把其他視頻直接拖到已經打開的視頻上,就會顯示剪輯軌道,拖拽軌道上的片段可以調整順序,雙擊片段或者選中片段再按 command + T ,就可以對片段進行裁剪;
如果想給視頻添加音頻,同理,把音頻直接拖進來就可以;
剪輯完成后,關閉視頻窗口,即可保存視頻;
如果想調整視頻分辨率,點擊左上角菜單里面的「文件」-「導出為」,選擇你需要的分辨率就可以;
如果想將視頻導出為音頻,導出時選擇「僅音頻」即可。
移動端上線18個月后,剪映有了PC版。11月27日,視頻創作工具剪映正式推出Mac專業版,Windows版計劃于明年2月上線。
去年秋天,剪映的移動端上線3個月即登頂App Store中國區免費榜。
本著打造簡單好用的產品、降低視頻創作門檻的目的,剪映非常關注用戶需求和體驗,致力于讓更多普通用戶享受通過視頻記錄、創作和分享的快樂。
如今,剪映已成為國內用戶量最大的移動視頻編輯工具,但其實站在它背后的團隊并不大。
字節君今天要和大家分享,憑借好用接連破壁進階的剪映,是如何做出來的。
來自客服郵箱的需求
先做出產品等用戶來 VS 產品沒做出來用戶們就盼著,到底哪一種壓力更大?
在三亞的亞特蘭蒂斯C秀劇場,一陣突如其來的掌聲讓Eva相信,她的答案一定是后者。
10月20日,2020西瓜PLAY好奇心大會迎來了全國各地的上千名優秀視頻創作人。在宣布未來一年西瓜視頻將拿出至少20億元用于補貼創作者后,西瓜視頻團隊透露,作為西瓜官方推薦的創作工具,剪映將推出PC版工具,降低中視頻制作門檻。
沒想到,現場創作者們聽到這句掌聲雷動。
Eva來自字節跳動市場團隊,負責支持影像業務。6月項目啟動時,她就已經了解創作者對剪映專業版的需求,但會場上的熱烈氣氛還是讓她和團隊感受到了壓力。
“之前孵化的很多產品都是默默上線,然后收集反饋迭代。這次是還沒上線,就已經呼聲非常高,大家都覺得,如果做得不夠好,會愧對這份期待。”
剪映專業版的啟動,最開始便是源自客服郵箱收到的用戶源源不斷的詢問。
2019年6月剪映移動端上線,逐漸積累用戶口碑,從2020年初,剪映PM Kiki每個月都能在產品反饋官方郵箱看到幾十封用戶郵件,“大家都是同一個問題,剪映什么時候能出PC版”。
隨后,產品側在前期調研發現:
手機屏幕尺寸、素材大小和手機性能的限制,西瓜和抖音頭部創作者都在使用PC端工具編輯視頻,移動端已經無法滿足;
市面上沒有能完全滿足國內用戶創作習慣的主導型編輯軟件,專業創作者普遍在混用編輯軟件,例如用某個軟件剪輯、同時還安裝一大堆插件做特效、調色、上字幕等,新工具仍有機會;
既有的PC端編輯軟件體驗不佳,往往復雜的就門檻很高,簡單的就過于簡單,很多好的工具來自海外,不一定貼合中國用戶的使用習慣。
剪映團隊認為,視頻剪輯不應該是專業人士才能做的事情,無論是想要成為中長視頻創作者的新用戶,還是想要打造更精彩效果的短視頻創作者,現有專業工具門檻高,很不友好,剪映PC版要讓他們也能輕而易剪。
“我們PM和技術有定期的腦暴會。6月的一次會上,我們跟技術說,要不做個桌面版吧。技術同學說做吧,項目就啟動了。”剪映專業版上的PM和研發,很多已經在移動端項目一起進過封閉開發,早已建立了很深的默契,整個立項、跨部門協調流程極為簡單順暢。
產品團隊很快用兩三周出了方案,技術團隊同步抽調力量組建起團隊。團隊分布在上海、杭州、廣州、深圳四地,每天一起“線上站會”密切配合的隊伍只有20多人,團隊雖小,敏捷精干。
行業后發者如何定位產品
先有手機端、再開發PC端,這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是非常少見的,況且老牌的PC端專業視頻剪輯工具已經發展了近20年。剪映專業版如何做產品定位?
在移動端開發時,剪映團隊就養成了刷10000條抖音,再開始寫需求文檔的習慣。大家相信:挖掘用戶需求的最好辦法,是培養同理心,把自己變成用戶,直接體驗產品。
“所以,這次產品的很多判斷已經不全來自調研,我們團隊成員自己也已經是比較專業的創作者了,甚至還有上萬粉絲的視頻博主”。PM Kiki 學過廣播電視編導和多媒體制作,因為對剪視頻很感興趣,從輕顏團隊到了剪映,經歷了移動端從0到1的開發過程。
進入封閉開發后,產品、技術、設計團隊每天都在快速激烈地碰撞,每個人都在貢獻著產品思路。Kiki完全不介意這種“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狀態,“已經分不清哪些產品建議來自哪個團隊了,就是持續腦暴。在字節,我最喜歡的就是那種喊一句就能解決問題的氛圍,隨時反饋,平等直接。”
討論后,團隊明確了產品定位—— 符合用戶直覺,簡單易上手,貼近國內用戶使用習慣和創意偏好的專業剪輯工具。
在對標領先專業工具的同時,堅持剪映移動端的特色功能:
代表性的要算智能語音識別字幕功能,它可以幫助用戶智能識別語音和歌曲,?動?成字幕?段,對?說話時間點,還能批量調整字幕樣式。“這對于知識分享和vlog創作者來說,實用又有吸引力”,Kiki說,在調研中,創作者對這個功能呼聲非常高。
智能語音識別字幕功能演示
而在移動端廣受歡迎的特效、花字等素材庫此次也在專業版中免費開放。
傳統專業剪輯工具雖功能強大但冗雜,各種特效、轉場,往往讓新手難以上手、初階用戶覺得麻煩。剪映專業版不需要插件,不需要付費,不用導入,一鍵就可以完成蒙版、曲線變速等高階功能。
隨著產品思路逐漸清晰,7月中旬,專業版的技術開發正式啟動。
剪映移動端的誕生,從立項到上線,只用了兩個多月。PC版從立項到第一版內測包,也用了兩個月。“這個速度是比較瘋狂了,行業普遍情況至少是雙倍時間。”
但其實開發啟動后沒多久,大家就經歷了一次延期。那可能是技術負責人小T最焦慮的時刻。
第一次做PC端產品,他們邊自學邊開發
適配是技術團隊要面對的第一個難題。
剪映PC端是字節跳動在音視頻領域第一次開發PC端產品,技術團隊幾乎沒有相關的開發經驗。
“在原來公司我基本是每天接單做需求,沒想到來了之后就讓我獨立做剪映PC項目的底層支持。”Kevin是今年5月剛剛加入智能創作音視頻團隊做研發。相比業務層,智能創作音視頻團隊更加關注音視頻底層能力的復用,類似中臺。
入職后的Kevin感想就是:文檔很全面、不懂問大咖。然而進了剪映專業版項目后,他搜了半天,發現PC端的開發資料確實非常少。
“結果我們最后是在封閉開發中,集體搜索學習的,從頭看開發者指引文檔,一邊集體自學,一邊開發。”
最開始大家以為可以把手機端的開發語言遷移到桌面端,然后變更下UI框架就可以跑通。中間發現 UI 代碼的變更,會導致后面用戶的視頻數據流程也必須要進行變更。
“那如果這個也變更的話,那相當于整條鏈路要全部變更。其實整個工程的代碼結構、代碼流程跟手機端已經很不一樣了。”
不僅如此,實際操作后大家發現,UI設計語言、產品設計邏輯都不一樣,工作量遠超想象。
小T舉例:比方說要播放一個特效道具貼紙,貼紙底下會涉及到很多跟顯卡相關的渲染邏輯。手機端的顯卡渲染邏輯跟桌面端的顯卡渲染邏輯完全就是兩碼事。
“音視頻團隊的同學,已經盡量讓這些特效跨平臺適配,但其實你不在對應的平臺上面真正跑過你是不知道他究竟能不能適配上的。”
而剪映涉及的特效道具有上千個,上千個還有排列組合,單單特效適配就是巨大的工作量。
雖然過程艱難,在小T看來,智能創作音視頻團隊的快速復用能力依然是團隊高效孵化新產品的重要優勢。雖然大家都沒什么經驗,但探索的思路和邏輯是清晰的。
另一個重要的變量是,在Mac版的開發過程中,蘋果首次啟用自研芯片。
新的芯片CPU底層架構從英特爾的架構轉化成ARM的架構。原本技術團隊計劃用兼容模式,但是為了更好的視頻剪輯效果,大家最終選擇改用原生模式,與蘋果原生芯片匹配。“這意味著,我們的整個Mac版發版流程要重新梳理一遍。”
解決了適配問題,邁過了“芯片關”,10月初,第一版內測包被交到了試用的創作者手中。
內測后,驗收標準再次提高
從剪映移動端開發,團隊就積累了一條經驗:和達人用戶成為朋友,有了共同語言,感受到被尊重和好的服務,他們才愿意把最真實的體驗及時反饋給你。這種信任是拿到真實反饋的基礎。
剪映團隊在包括西瓜play的不同場合邀請多批創作者體驗使用專業版產品。被邀請來測試的創作者大多都有中長視頻的剪輯需求。
沒想到,專業版發布的計劃,因此再次發生了改變。
“有的創作者剪輯只有兩分鐘的視頻,使用的素材就超過30G,他會一次導入30G,才開始剪輯,還是4K的畫質,結果導入時間超過了預期。”小T 還記得創作者嘟囔了一句,“你們的導入怎么像卡死了一樣。”
“第一步導入就沒做好,印象怎么能好?我們平臺的創作者都是非常專業的,這也讓我們堅定了高標準是對的,為了保證質量延期也是對的。”
內測期間,大多數創作者都給出了“愿意推薦”的評分。但團隊還是決定主動把驗收標準再次提高,原本10月就上線的計劃,延期到了11月。
經過技術的不斷調整,上線的剪映Mac專業版?持導?更?清素材,最高?持到?億像素的圖片,適配蘋果新發布的處理器和M1芯?,利?蘋果原?框架對?視頻硬解碼與編碼,可以流暢剪輯多條4K視頻。
因為工具趁手,與Mac系統適配效果好,11月,剪映Mac專業版還入選蘋果閉門媒體會,被蘋果官方推薦給專業使用者。
作為一個等待快跑迭代的產品1.0版本,剪映專業版的第一步要更為極致。相比做移動端時,大家心態已經有了細微的變化。“之前做移動端可能會覺得做個新產品很好玩,現在對用戶的責任感會更重,所以很多細節,我們都會用更高的標準去解決。”
這次是小T 時間最長的一次封閉開發,也是項目組新加入同學的第一次封閉。因為Windows版還在開發中,封閉狀態目前還不會結束。
直到上線前一天,剪映技術團隊的同學還在改bug。大家都懸著一顆心,等待著上線后的第一批反饋。雖然有些緊繃和焦慮,他們不害怕問題,也更有底氣迎接新的困難。
一款好的視頻創作產品,能幫我們記錄生活,把日常變得有儀式感。
無論是移動端、pad端還是PC端,剪映的初心都不曾改變:做易用、高效的創作工具,全面服務短中長視頻創作者,降低視頻的創作門檻,讓創作者高效產出更多優質視頻內容,讓更多人能夠享受視頻創作的樂趣。剪映的同學們相信,這是他們對抗挑戰的力量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