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舔屏系列的第11篇文章
滿足這位小伙伴的愿望
他是卷福
哦,應該是奇異博士
他是英國演技派代表
也是古典英國紳士
可作手機壁紙
喜歡的請關注
分享更好了
想要其他人的舔屏系列
歡迎留言
第一張日常福利
這個認真性感的樣紙如何?
重點在于頭上的耳朵
問題來了
誰的臉更長一些?
這個眼睛真的是美
獻上可愛的卷福
最后一張想把報紙挪開的
請點贊分享~
年一度的威尼斯電影節終于開幕,全球最新的精彩電影集中亮相,簡·坎皮恩導演的新作《犬之力》在電影節舉行了首映,口碑大爆。
在電影節觀看了《犬之力》的首批觀眾全場起立鼓掌致意4分鐘,首映便收獲了好評如潮,《犬之力》成為了2021年威尼斯電影節的一大爆款。
在爛番茄平臺,《犬之力》口碑解禁后,爛番茄新鮮度竟然拿到了100%,真正的零差評電影,口碑好到爆。
而在評分最苛刻的平臺:MTC,也打出了90分,如此出色的口碑,簡直逆天。
《犬之力》由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克斯汀·鄧斯特、杰西·普萊蒙、柯蒂·斯密特-麥菲、托馬辛·麥肯齊等主演,卷福在這部新片奉上了精湛的表演,尤其是情感戲,主人公的細膩情感都被他生動演繹,而且也演出人性復雜的一面,被形容為是極其震撼的表演。
而且,《犬之力》還被認為是卷福演藝生涯最好的一次表演,卷福完全有可能帶著這部新片橫掃各大電影節,收割影帝的大獎。
簡·坎皮恩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女導演,她曾經執導過《明亮的星》、《淑女本色》、《鋼琴課》和《天使與我同桌》等影視作品,簡·坎皮恩的作品一直都有著品質保證,這一次則又奉上了一部電影佳作。
《犬之力》是由網飛出品的新作,根據Thomas Savage的同名小說改編,所講述的是二十世紀30年代美國西部的故事。
作為一部西部電影,鏡頭就富有美感,每一幀都美不勝收,如同壁紙一般,這一點在預告片中便可以感受到,有些鏡頭風景迷人,甚至就像是油畫一般,看起來就是舒心的感受。
卷福出演一位農場主菲爾·伯班克,他和弟弟喬治一起經營著蒙大拿河谷最大的牧場。
哥哥菲爾活得優雅而嚴肅,內心有些黑暗,而弟弟喬治則活得自在,兄弟兩人有著完全不一樣的性格。
有一天,哥哥菲爾發現弟弟喬治竟然偷偷娶了一個寡婦,這令哥哥菲爾十分生氣,對他們兩人進行刁難,甚至可以說是折磨。
然而,當一個能讓他怦然心動的人出現在農場之后,他才發現,原來冷酷的自己也會突然就一往情深,并且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犬之力》的故事節奏并不快,劇情緩緩展開,但它勝在后勁十足,前半段細膩的鋪墊為了后半段的爆發奠定了基礎,只有到了臨近結尾之時,才能真正感受到這部電影的深刻主題和魅力。
定檔于11月17日在北美院線上映,到了12月1日會在Netflix播出,《犬之力》是一部R級片,而且是同性題材,基本沒有引進的可能性。
房俠系【頭條理娛君】特約作者,看娛樂熱點深度解讀,認準理娛君!
說起卷福,你會想到什么?神探夏洛克,還是奇異博士?
說起BBC,你會想到什么?BBC出品,必屬精品?
說起海洋,你會想到什么?夏日里看不到邊際的藍色、拍打著沙灘的白色海浪、陽光下的粼粼波光……還是在寧靜祥和的海面之下,一直上演著的攝人心魄的生命故事。
如果把這三樣加在一起,你又會想到什么?
我告訴你,一部紀錄片。
它不是常規意義的電影,但又具備任何奇幻大片該有的魅力。
壯麗、宏大、有尊嚴。
它講了一系列精彩絕倫的故事,但又超越故事常規的紋理。
縝密,深刻,如同浩瀚史詩。
這樣的作品,能帶領你在炎炎夏日潛入深海,來到也許是地球上最為偏僻的地方,在所有海洋中最為純凈的水域,去探索人類想象力所能達到的邊界——
《南太平洋》,豆瓣9.6。
11年過去了,依然是豆瓣上評分最高的20部紀錄片之一。“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擔任旁白解說,至今還被不少人用來做英語聽力。
我實在想不出,還有什么樣的作品,比它更適合夏天。
“一片海洋,20000座島嶼,四分之一的地球水量”。
奇異博士和南太平洋,當然是天作之合。
看紀錄片的評論區,觀眾早已經淪陷。
遮住臉的卷福聲音是真正的磁性低音炮,搭配大面積深藍色的海洋畫面,帶你進入一個被遺忘的世界——南太平洋,當然是這個初夏絕無僅有的美妙體驗。
當然很多觀眾一旦侵入“海里”,又很快被紀錄片本身的絕美畫面和慢速影像,徹底征服。
南太平洋,有著所有海洋中最純凈的水域,是真正人間天堂般的存在。
兩萬多個島嶼星羅棋布,海水蔚藍無邊無際,海島彼此隔絕,是很多珍稀動物的庇護所。
但是,它又有著變幻萬千的一面,海底火山、狂風巨浪經常裹挾著呼嘯而來。
這部片子雖然是一部關于南太平洋的紀錄片,但我卻覺得它更像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好萊塢大電影。
氣勢宏大,畫面唯美,再配上時而輕松時而恢弘的詠嘆調,將海洋的神秘與神奇展示得淋漓盡致,十分令人著迷。
BBC出品,每一幀,都美到極致。看這部紀錄片的觀眾,一定會被片中那些大自然里美輪美奐、磅礴大氣的場面吸引。
所有的想象力,在這里都顯得太過貧瘠。
跟隨畫面的你,仿佛變成一滴海水,隨著巨浪一路卷集而來,就此沉入海底。
當海浪拍打礁石,停留的海鳥四散逃開。
海天一線之間,一頭企鵝突然冒頭。
一躍而出,轉瞬又重歸大海。
著名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曾說過:“如果你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
《南太平洋》的鏡頭,既有恢弘壯美的航拍鏡頭,也有近到細致入微的動物微觀景象,遠近之間,海天遼闊,盡在其間。
那是一種浩瀚天地間的自然之美。一個以浪鏡頭,不是一般拍攝沖浪的視角,而是在齊平水面的位置拍攝,慢速攝影和最后的被海浪覆蓋的絕佳視角之下,仿佛直接把你帶入浪花飛濺之間。
要完成這樣的拍攝,需要攝影師舉著沉重的器械,在海底等待,哪怕一個細浪,也能輕易破壞所有設定好的拍攝角度。
但最終的成片,完美無暇,就連浪花翻滾間一閃而過的人影,也精彩入畫。
有時,為了等一個鏡頭,攝制組可能需要往返偏僻的海島幾次。
遇上天氣不好,只能在船上蜷縮著躲避著風浪。還要和恐怖的鯊魚朝夕相對,在漆黑的夜晚蹲守頭,一路跋山涉水,只為拍到一種從未被拍到過的天地萬物之美。
在攝制組留下來的攝影日記里,有位攝影師這么說:有時候覺得這個鏡頭已經不錯了,但總是忍不住想,如果再靠近一米,會不會更好。
正是有了這樣的藝術家們,我們才能看到如第四集那般壯麗的冰與火之歌。
海底火山在海洋深處綻放,勾勒一幅美麗的畫卷。
實在是太美了。
夏威夷的熔巖,仿佛就在你的眼前,比煙花還燦爛。
巖漿翻涌,巖漿和海水相遇的一刻,水火相溶之間,有像煙囪一樣的山脈,噴出巖漿一樣熾熱的海水。
場面壯觀而奇異,仿如身處科幻小說的世界。
而當一切過去,又仿佛有一種“煙花易冷”的滄桑感。
無論是海浪翻涌還是水火相容,這都是南太平洋的美景。
有冰與火之歌,就有治愈的小清新。
攝影師的鏡頭下,有會飛的企鵝,“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有纏綿的鳥兒,“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
原來,世界的美,是如此參差多態。
正因為BBC攝影師的這種純粹,精細到一幀畫面,一個鏡頭的精益求精,才得以為觀眾揭開南太平洋獨有的文化歷史,鏡頭絲絲入扣,海洋中星羅棋布的島嶼和生物,也就撲面而來。
他們都是南太平洋的一份子,讓整片海洋保持微妙的自然平衡。只有貼近去看,才能發現這個世界是如此生機盎然。
因為攝影師的鏡頭,不是從陸地,而是從海洋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
水波蕩漾間,生物為傲。
藍色大海中,草木蟲魚,紛紛掠過。而蜘蛛用蛛絲捕捉風向,借由激流氣旋可以飛上天,幾天內漂洋過海。
星羅棋布的島嶼間, 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企鵝,朝夕往來的海豹,朝夕往來。從新幾內亞漂流到南太平洋各處的鱗齒虎無需受精自行產卵,一只雌性鱗齒虎就可以孵化一個族群。
“再沒有哪片海洋,能以如此巨大的力量對眾多各異的生靈和文化產生影響。”
在BBC團隊的努力,和卷福溫和細膩的聲線之間,每個觀眾都能輕易發現:
原來海洋世界的美,是如此多樣。
如果說卷福和BBC畫面的聲畫交融著實令人贊嘆是第一個動人的地方。那么如同一部大片一樣的強情節性,則是《南太平洋》第二個動人的地方。
BBC通過海洋島嶼、漂流者、蔚藍大海、海洋火山、奇異的島嶼、脆弱的天堂 六個板塊全方位的呈現《南太平洋》的生態樣貌,涵蓋南太平洋整個生態系統發展變遷的故事,但卻絕不枯燥,而是有喜劇,有悲劇,有斗爭,也有情感。
比如,勵志片。
螃蟹或許常見,但在瓦努阿圖的小島上,有著自然界唯一能打開椰子的動物——椰子蟹。它是地球上個體最大的陸生無脊椎動物,之所以叫椰子蟹也是因為它們長有和螃蟹相似的外貌,但它們卻只能在陸地生存,一旦進到水里就會被淹死,平日以椰子為食。
而它們每次進食,就好像一次又一次的社畜勵志傳說。
白天,它們像個打卡上班混日子的社畜一樣安靜打坐,到了晚上,才是它們補糧的時候。
健壯的蟹鉗臂展有一米多長,需要耗時良久才能將椰子拖入幾公里外的巢穴,用幾個小時插入椰子,再慢慢品嘗。
而夜晚一過,第二天的輪回,又要到來了,像不像奮力掙扎的社畜。
也有愛情片。
就算看紀錄片,你還是逃不了被撒狗糧的命運。
在動物的世界里,求愛繁殖也是一件大事。
在世界上最大的熱帶島嶼(面積相當于英國的3倍)新幾內亞島則生活著這樣一種引人注目的戈氏極樂鳥,絕對是鳥中的殺馬特擔當。
造型極度酷炫,因為艷麗的羽毛,是它們向異性求愛的絕招。
它們的求愛過程仿佛一出浪漫愛情喜劇。
每次表演開始前,先十分耐心地為自己清理出一方舞臺。
然后一個個用力撲騰著自己的翅膀,發出此起彼伏的鳴叫,如同戀愛綜藝里花式求偶的嘉賓,等待美鳥的回眸。
但相比一般的鳥兒來說,戈氏鳥的翅膀太脆弱,不能去到更遠的地方。
所以它們也是為了愛情,舍棄了一整片天空。
相比之下,抹香鯨的愛情劇就是苦情戲碼。
它們要從南太平洋的一端旅行到另一端去覓食和求愛,這個過程本身就危機四伏,有可能擱淺,甚至一個廢棄的漁網,都可能令其喪命。
即使到達目的地,這場史詩級的求愛旅行也時常以悲劇收尾。
但這就是動物的愛情,是以身涉險,是離鄉背井,更是即使勝算寥寥,依然沒有一點勉強的堅持,堅持,堅持。
那是因為大自然每天都在上演激烈的競爭,對于所有物種而言,下一秒永遠充滿未知,只有憑借堅持和運氣,才能夠繼續生存下去。
南太平洋上,當然也有生存游戲。
比如,這場夏威夷群島上的權力的游戲,看似普通的毛蟲將葉子咬出縫隙,藏身其中,而果蠅一露面,立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其撲下。
是不是,比許多國產宮斗劇都高級。
但即使是大自然生物,也有溫情片。
例如在遙遠的所羅門群島上,生活著這樣一群勤勉的父母— —塚雉。
塚雉會在火山溫泉附近孵蛋,先挖好恒溫的坑,再將蛋埋到沙子半米下,恰好保持33度的最佳孵化溫度。
剩下的孵化工作,只能留給火山。
也有喜劇。
比如島嶼上生活的白腹鼠袋鼠,有著和考拉和樹懶相似的生活習慣——賴在樹上生活。
這樣與大自然共存的生活,真是讓人向往啊。
無論是林中小憩,樹上漫步,依樹而眠,還是和小伙伴們嬉戲打鬧,都讓他們感到了無比的自在。
又好像世界上最大的鸚鵡號鸚鵡因為體重過高,羽翅退化失去飛翔的能力,但在海島上蹦蹦跳跳,又顯得憨態可掬。
既然地上有足夠的食物,何必要飛躍滄海呢?
但動物世界中也充滿著弱肉強食的兇險。安穩之中,暗藏著殺機。
比如居氏鼬鯊會從數百公里遠的外海趕來,只為享用到剛會飛翔的信天翁幼雛。
這是它們一年一度的盛宴。
那些生與死的瞬間,往往看得人心驚膽戰。
BBC的鏡頭下,沒有刻意的劇本,意外狀況百出, 看著看著就會發現,這不就是我們的人生么。
你可以做好萬全計劃,但中間發生什么事情,誰都無法完全知曉。
但大自然永遠奇妙。
南太平洋火山噴發后升起的陸地,會為一些珍稀動物帶來了生命的能量來源。
能在熱帶冰雪中興旺發達的吸血蟲、依靠火山泉孵蛋的塚雉、被珊瑚礁截留的大群水母群,都自在生活在這些火山島周圍。
《南太平洋》中真實地呈現了自然的美麗,以及著美麗背后危險的獠牙。每一種生物時刻都在面臨著未知的危險,為了生存與繁殖而主動或被動地做出選擇,隨時都可能喪命。
可是萬物相克,卻生生不息。
暑往寒來,流風回雪之間,大自然演繹著生與死的傳奇,猶如一部漫長史詩。
繁衍,無疑是所有物種一個偉大時刻。
年輕的卵團,是珊瑚礁生態系統的延續。維持著不同物種的繁衍生息。
被滋養的其他物種,又以自己的形式推動生命的流轉,維持著海底世界的繁榮。
歲月過去,生物們的生活沒有更好,沒有更壞,像四季一樣交替的生死,在這里持續上演。
生命的旅程周而復始,這樣的真實記錄,帶來的震撼力是遠遠超過任何一部好萊塢大片。
《南太平洋》的動人之處,不僅在于讓人見到動物們為了生存,最壯觀的存在形式,更在于那份“紀錄”背后的關照與共情。
太平洋看來仍然在為人類提供滋養,全世界超過六成漁獲來自太平洋,但就像所有海域一樣,它幾乎沒有受到保護,它的處境,正如紀錄片最后一集的標題——脆弱天堂。
“保護環境”的口號喊了多年,但或許在城市中生活的人還是很難直接意識到人類給自己所處的世界帶來的危機。
我們站在食物鏈的頂端,馴養動物,在戰爭與工業發展下肆虐著腳下的土地,也包括遙遠的海洋。
仿佛,那些遙遠太平洋的生與死是飄渺的,如同童話。
但《南太平洋》戳破了這樣自欺欺人的謊言。
當它以堅定不移的鏡頭,讓我們直視不是任何一個物種,而是一整片海洋遭遇人類過度攫取帶來的惡果,注視那些血淋淋的生與死。
在過去,南太平洋的那些居民們,好比的達民族的后裔建造出可以深入海洋的獨木舟,類似螃蟹鰲足的船帆可以幫助他們擺脫船槳,揚帆遠航。
各種各樣的獵食方法在探索中成為世代相傳的經驗。他們當然有能力在這片海域予取予求。
但他們沒有,因為人與自然并非完全的食物鏈關系,所羅門群島上的居民和實現了和自然的共生。
比如可以吃掉腐生物的鰻鱺成為所羅門島民的保護神,人類投喂討好鰻鱺,鰻鱺凈化人類的淡水,如此互惠互利。
然而隨著人類不斷靠近海洋,觸手也似乎已經伸得太遠太長。
動物們的棲息地逐漸縮小,族群逐漸消失。
全球超六成魚獲來源于此,卻幾乎不受到限制。
日益增加的外國漁船在公海大肆捕撈,一次下網便是上百噸的金槍魚落入網中,如此捕魚方式導致海洋魚類銳減。
人類引發的全球變暖導致海水中二氧化碳增多,海水變成酸性。海洋生態鏈中的基礎——浮游生物受到直接影響,進而自下而上影響整個生態鏈。
由于被過往船只撞壞,被捕魚人炸毀,魚類聚集生態珊瑚礁在不斷地死去,珊瑚礁的減少直接導致人類的魚獲不如往昔,又加劇了惡性捕撈的頻次。
人類發明了飛機后,進入島嶼變得比以往更容易,生物入侵的威脅也就更大,紀錄片中介紹了一個物種的滅絕過程,就是因為人類將貓帶到了島嶼上,直接導致了鷦鷯的滅絕,這種鳥類不會飛,那只貓將這個島上的鷦鷯一只只撲殺了。
如果一切循環反復,南太平洋,還會是曾經的天堂嗎?
面對海洋,我們可以不高尚,但不能鄙視生。
我們可以不犧牲,但不能予取予奪。
我們可以不親身守護,但不要讓情況變得更糟。
如此無垠的藍色在美到窒息的同時,也脆弱得讓人心顫。雖然極少人能夠擁有身臨其境的機會,但紀錄片能夠給我們開一扇窗,帶我們一窺這遼闊世界的一角。對于造物主來說,這世間其實沒有普通的風景,只有普通的生靈。
一朵南太平洋的珊瑚礁里,也許藏著整個宇宙。
當攝影師從水面下給我們展示企鵝在水面上飛行的場面時,當巨大的波浪的翻涌著席卷海面時。那種感覺真是奇妙,一直覺得人們文明世界就是地球文明的全部。潛意識里總是忽視自然界的奇妙生命也與我們共同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這個事實。
然而正如BBC主持人、“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大衛·愛登堡說的,大自然應該得到更好的理解和尊重。
人類還活著,就要好好活著,也給其他生物好好活著的機會。
在地球繁衍生息的并不只有人類,那些日如一日用幾個小時打開椰子大快朵頤的椰子蟹,為愛而活的戈氏極樂鳥,它們都是地球村的居民,我們沒有權利奪走它們的生存空間。
就好像拍攝《南太平洋》的BBC,拍攝團隊要確保自己的拍攝行為對小島不會造成生態入侵,機器儀器包括人員都要做到全面消毒,每次拍攝完畢產生的垃圾或者可能的有害物質都要做好封閉保存并帶走,確保不會因為微生物、細菌或者污染物質給島嶼造成生態破壞。
他們的每個微小的善意,都在告訴我們:這個世界從來不止是人類的。
海洋是生命起源的地方,塑造了我們的今天,也承載著這顆藍色星球的以后。人生如四季往復,生老病死一輪回。但我們的下一代還要與萬物共存于這個星球。
如何保護浩瀚深海?
答案是,起碼要知道,“在我們熟知的生活之外,在同一個星球上,還有另外一群精彩而獨特的生命。”
了解我們習以為常的這一切,原來都這么難能可貴。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讓我們共同守護美麗的大自然吧。想看《南太平洋》的,可以打開西瓜視頻或,搜索“海洋日”看精品紀錄片內容。
西瓜視頻×聯合上線「世界海洋日」專題,精品紀錄片大放送免費看,像《地球脈動第一季》《向深海出發》等等,一起搜搜看吧~
看完了,別忘了一起保護,人類共存的海洋。
本文是作者作為“頭條理娛君”特約作者而寫,來看娛樂,有點有料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