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
近日,多個社交平臺上線IP屬地功能,當用戶留言評論后,會綴有“來自哪里”的顯示,目前國內IP顯示到省份/地區,如果用戶在國外,則顯示到國家,用戶無法關閉該功能。
隨之而來的,是一些可以提供IP地址修改服務的商戶火了。記者搜索電商平臺發現,一些商家月銷售量超過1000,靜態IP修改服務一個月只需要30元。那么這種修改服務是否存在風險?法律上如何認定?
IP代理包月服務價格幾十元
可提供全國甚至海外地址
在電商平臺或網絡搜索,提供IP代理服務的商家有不少:一般代理靜態IP的包月服務價格在30元到50元左右,代理動態IP包月價格80元到120元左右,每個賬戶在同一時段內只能供一臺設備使用。
記者采訪到的一個商家表示,如果對歸屬地沒有要求,且只需要靜態IP,價格就比較便宜。“我能提供全國各地的IP地址,這些IP地址都是真實有效的,海外的也有。北京、上海的,還有美國、歐洲的費用比較高,其他會比較便宜。”
△IP代理廣告
更換IP屬地是如何實現的?一位技術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分配的IP地址大概率可以查到具體所在的一個區域,包括我們用的4G的Sim卡以及WiFi,都會和對應的一個IP地址關聯。修改IP地址本質上就相當于你在跟一個網絡服務商建立通訊的時候,加了一個中間人過濾了。”
該技術專家表示,如果用戶選擇靜態IP修改,那么在后續使用過程中,就會一直顯示一個地區;如果選擇了動態IP修改,在不同時間內,屬地還將顯示不同區域。
△IP代理賣家號稱9.9元包月
惡意使用IP代理是在規避法律監管
在技術專家及警方看來,個人為了打造“人設”更改屬地,是代理IP最簡單的功能,如果代理IP被不法分子利用,可能帶來巨大風險。
很多不法分子利用代理動態IP,變換境內不同地區登陸IP地址,用各種虛假服務器地址傳播謠言、實施詐騙、涉黃涉賭等各種違法犯罪行為,來逃避警方打擊。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還有很多社交平臺賬號運營者,會通過篡改IP地址刷評論、刷留言來“養號”。
△疑似買家使用IP代理養號
惡意使用IP代理服務給國家的網絡安全管理帶來麻煩。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這種服務是對公眾知情權的一種誤導,是用一種特殊的方式規避法律監管。“網絡實名制就是你的真實身份認證制度,每一次登錄,你的IP地址是相對應的。如果把它用來違法犯罪,比如現在有一些詐騙信息、謠言信息等,都是通過更改IP的方式讓你去相信,那么在技術上要給它做出一個反制措施。”
IP代理服務可能涉及刑事犯罪
不要隨意購買,安全性無法保障
上述安全專家表示,當防火墻系統檢測到某些IP地址有問題時,可以禁止訪問,“像這種互聯網公司之間與‘網絡黑產’的攻防對抗,往往‘網絡黑產’會不斷地用一些代理IP去爬數據,但是一旦公司的防火墻意識到這個IP一直在請求,就會把這個IP封掉。”
互聯網技術專家劉興亮認為,可以對可疑的終端用戶進行處理,“對那些頻繁更換IP的登錄用戶,系統可以根據時空距離判斷是否異常登錄,采取分號處理盜號處理措施。”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云嘉律師事務所律師趙占領表示,對于賣家來說,提供此類代理服務可能會涉及刑事犯罪,“比如對計算機信息系統進行刪除修改或者干擾一些功能,對于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進行修改和刪除,造成計算機信息系統不能正常運行,后果嚴重的是涉嫌構成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
公安機關提示用戶,不要隨意購買所謂更改IP的服務,這些服務的安全性無法得到保障。多人同時使用同一通信隧道,讓一些用戶具有私有屬性的支付信息和個人隱私時刻處于裸奔狀態,具有極大的網絡安全隱患,應提高警惕。
▌本文來源: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ID:zgzs001)
記者/周益帆
近日,多個社交平臺上線IP屬地功能,當用戶留言評論后,會綴有“來自哪里”的顯示,目前國內IP顯示到省份/地區,如果用戶在國外,則顯示到國家,用戶無法關閉該功能。
隨之而來的,是一些可以提供IP地址修改服務的商戶火了。記者搜索電商平臺發現,一些商家月銷售量超過1000,靜態IP修改服務一個月只需要30元。那么這種修改服務是否存在風險?法律上如何認定?
IP代理包月服務價格幾十元
可提供全國甚至海外地址
在電商平臺或網絡搜索,提供IP代理服務的商家有不少:一般代理靜態IP的包月服務價格在30元到50元左右,代理動態IP包月價格80元到120元左右,每個賬戶在同一時段內只能供一臺設備使用。
記者采訪到的一個商家表示,如果對歸屬地沒有要求,且只需要靜態IP,價格就比較便宜。“我能提供全國各地的IP地址,這些IP地址都是真實有效的,海外的也有。北京、上海的,還有美國、歐洲的費用比較高,其他會比較便宜。”
△IP代理廣告
更換IP屬地是如何實現的?一位技術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分配的IP地址大概率可以查到具體所在的一個區域,包括我們用的4G的Sim卡以及WiFi,都會和對應的一個IP地址關聯。修改IP地址本質上就相當于你在跟一個網絡服務商建立通訊的時候,加了一個中間人過濾了。”
該技術專家表示,如果用戶選擇靜態IP修改,那么在后續使用過程中,就會一直顯示一個地區;如果選擇了動態IP修改,在不同時間內,屬地還將顯示不同區域。
△IP代理賣家號稱9.9元包月
惡意使用IP代理是在規避法律監管
在技術專家及警方看來,個人為了打造“人設”更改屬地,是代理IP最簡單的功能,如果代理IP被不法分子利用,可能帶來巨大風險。
很多不法分子利用代理動態IP,變換境內不同地區登陸IP地址,用各種虛假服務器地址傳播謠言、實施詐騙、涉黃涉賭等各種違法犯罪行為,來逃避警方打擊。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還有很多社交平臺賬號運營者,會通過篡改IP地址刷評論、刷留言來“養號”。
△疑似買家使用IP代理養號
惡意使用IP代理服務給國家的網絡安全管理帶來麻煩。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這種服務是對公眾知情權的一種誤導,是用一種特殊的方式規避法律監管。“網絡實名制就是你的真實身份認證制度,每一次登錄,你的IP地址是相對應的。如果把它用來違法犯罪,比如現在有一些詐騙信息、謠言信息等,都是通過更改IP的方式讓你去相信,那么在技術上要給它做出一個反制措施。”
IP代理服務可能涉及刑事犯罪
不要隨意購買,安全性無法保障
上述安全專家表示,當防火墻系統檢測到某些IP地址有問題時,可以禁止訪問,“像這種互聯網公司之間與‘網絡黑產’的攻防對抗,往往‘網絡黑產’會不斷地用一些代理IP去爬數據,但是一旦公司的防火墻意識到這個IP一直在請求,就會把這個IP封掉。”
互聯網技術專家劉興亮認為,可以對可疑的終端用戶進行處理,“對那些頻繁更換IP的登錄用戶,系統可以根據時空距離判斷是否異常登錄,采取分號處理盜號處理措施。”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云嘉律師事務所律師趙占領表示,對于賣家來說,提供此類代理服務可能會涉及刑事犯罪,“比如對計算機信息系統進行刪除修改或者干擾一些功能,對于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進行修改和刪除,造成計算機信息系統不能正常運行,后果嚴重的是涉嫌構成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
公安機關提示用戶,不要隨意購買所謂更改IP的服務,這些服務的安全性無法得到保障。多人同時使用同一通信隧道,讓一些用戶具有私有屬性的支付信息和個人隱私時刻處于裸奔狀態,具有極大的網絡安全隱患,應提高警惕。
鳴謝/江蘇省連云港市公安局網安支隊
期
各大平臺開始顯示IP屬地
受到網友關注
與此同時
花錢改IP地址的生意死灰復燃
為什么要顯示IP屬地信息?
公布IP屬地會侵犯個人隱私嗎?
花錢修改IP地址合法嗎?
有什么隱患?
記者就此采訪了有關專業人士
顯示IP屬地是網絡現實需求
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劉興亮表示,隨著自媒體的蓬勃發展,在紛繁復雜的真實社會狀況對應的網絡信息傳播系統中,必然會出現不對稱的傳播現象。虛假信息以訛傳訛的手法充斥人們的眼球。總有人試圖渾水摸魚,誤導受眾,在不透明的網絡世界中坐收漁利。網絡詐騙之所以層出不窮,也正是犯罪分子利用了種種管理漏洞,才敢橫行無忌。
北京天達共和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趙舒杰提到,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各平臺相繼公開IP屬地,其初衷是為了防止有人冒充熱點事件當事人、惡意造謠、蹭流量等不良行為,確保傳播內容的真實、透明。IP屬地公開的范圍僅到省、地區或境外國家,可以起到防止不良行為的作用,又不會影響和打擾網絡用戶的私人生活和工作,未觸及個人隱私,符合法律規定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認為,2021年10月,國家網信辦發布的《互聯網用戶賬號名稱信息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中,第十二條明確提出,“互聯網用戶賬號服務平臺應當以顯著方式,在互聯網用戶賬號信息頁面展示賬號IP地址屬地信息。境內互聯網用戶賬號IP地址屬地信息需標注到省(區、市),境外賬號IP地址屬地信息需標注到國家(地區)”。針對網絡空間的虛假信息,如虛假宣傳、謠言信息、電信詐騙等,平臺公開IP屬地的舉措,有利于凈化網絡環境。
設置IP屬地功能,規范互聯網平臺治理,營造風清氣正的互聯網環境,已經成為各界的共識。
對于網絡用戶來說,顯示IP屬地對有效防范電信詐騙也有幫助。例如境外犯罪分子冒充公檢法機關與用戶聯絡,屬地信息可以幫助用戶直接識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網友提升鑒別網絡信息真假的能力,增加網絡內容的真實性和透明度。
公開IP屬地是否侵犯隱私?
“我給公號留個言,就暴露了我的所在地,可能我并不希望某些人知道我的所在地。”劉興亮認為,這正是IP屬地公開受到一些人詬病,以及花錢改IP有市場的原因之一。
“肯定會涉及隱私,但我覺得應該分為弱隱私和強隱私。”劉興亮說,按此次相關規則,只是將IP國內顯示到省、國外顯示到國家,并沒有更詳細的市、區、街道、村等,因此并不涉及個人的強隱私。大多數人跨省頻繁流動的情形還是很少的。
“個人信息和隱私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隱私權肯定屬于個人信息,但個人信息卻不都屬于隱私,如個人姓名,屬于個人信息,但不屬于個人隱私。”中國消費者協會專家團成員、北京實現者律師事務所律師呂曉晶對記者說,“現行法律并沒有對兩者范圍進行明確區分,也沒有規定隱私權的具體范圍。我認為,非經法律授權或個人同意,不得向社會公開或者不得向第三者披露的個人信息,均屬于個人隱私權的范圍。”
呂曉晶表示,按照《民法典》規定,“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個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適用有關隱私權的規定。”
朱巍認為,根據《民法典》規定,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愿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隱私信息無疑是針對某特定個人的信息,屬于可以識別公民個人身份的信息,而該標記只公示了用戶所在省份/地區,并非是把用戶的精準IP地址進行公示,因此,不涉及隱私權問題。
有觀點認為,能夠透露行蹤軌跡的IP屬地信息屬于公民的個人信息。但朱巍認為,“行蹤軌跡”應當屬于動態的位置信息,是精準的定位信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條規定,應當將行蹤軌跡信息與住宿信息等靜態位置信息加以區分,行蹤軌跡信息應當具有活動屬性。根據該解釋第三條第二款的規定,可推知行蹤軌跡信息也應具有可識別性。綜上,公開IP屬地也不屬于個人信息范圍。
普通用戶使用代理IP有風險
非法IP代理是公安機關的嚴打對象。公安部“凈網2021”行動,就會同有關部門依法查處非法網絡電視平臺146個,關停非法寬帶線路1.3萬余條、寬帶上網賬號5000余個。
據介紹,網友們發送的請求會經過代理服務器傳遞。免費代理IP一旦被網絡黑客利用,網友通過免費代理IP產生的瀏覽記錄、賬號密碼等用戶信息,就都有可能泄露。
此外,有時候IP屬地顯示和實際情況不符,也并不奇怪。
據多家平臺解釋,公開的帳號IP屬地,為用戶最近一次發文或評論時的網絡位置,帳號IP屬地以運營商提供信息為準。
“這是運營商信號在臨近省份飄移造成的。信號地址本來就會有少量的偏差,有時候還會偏到更遠的地方去。”劉興亮說。
用技術手段“偽裝”IP屬地是否違法?
趙舒杰說:“‘IP代理’屬于國家嚴厲打擊的網絡黑產、網絡亂象。更改IP屬地實質上是對網絡數據的處理活動。我國數據安全法第八條規定:‘開展數據處理活動,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尊重社會公德和倫理,遵守商業道德和職業道德,誠實守信,履行數據安全保護義務,承擔社會責任,不得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利益,不得損害個人、組織的合法權益。’因此,網絡上的“IP代理”服務,即賣家的行為屬于違法行為。數據安全法第五十二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給他人造成損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違反本法規定,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網民購買“IP代理”不僅助長了網絡上的歪風邪氣,給不法分子提供利用網絡非法牟利的機會,使用代理IP還存在一定風險,網民通過代理IP產生的瀏覽記錄、賬號密碼、支付信息等用戶信息都有可能因此泄露。網民應當依法使用網絡,共同參與促進網絡安全,堅決抵制“IP代理”買賣活動。
朱巍認為,一些別有用心之人想要通過更改IP屬地制造“偽現場”,這種篡改個人信息及后臺數據的行為,可能會觸犯以下罪名:一、如果賣家非法經營,嚴重擾亂市場秩序,涉嫌非法經營罪;二、如果對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進行刪除、修改、增加、干擾,造成計算機信息系統不能正常運行,對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序進行刪除、修改、增加的操作,影響計算機系統的正常運行,后果嚴重的,涉嫌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三、如果賣家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犯罪,為其犯罪提供技術支持,情節嚴重的,涉嫌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四、如果擅自惡意篡改他人的IP屬地,情節嚴重的,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網絡并非法外之地
一言一行皆要遵規守法
IP后面永遠是真實的本我
恪守法治底線
杜絕別有用心的技術“偽裝”
是對自己負責
也是為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
貢獻力量
來源:廣東共青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