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pe-C接口就是我們現在手機都在用的接口,具備快充、正反面充電等多種優點。其實,除了在手機中,很多筆記本都采用了這種接口。而不一樣的筆記本所搭載的Type-C接口也不相同,主要分為三種類型。
?
這種筆記本雖然使用的是Type-C接口,但是其作用,就相當于一個普通的USB接口,其功能,只能用于數據傳輸。
?
稍微好一些的筆記本會用全功能的Type-C接口,其用途也會比低價位的筆記本接口要多的多。除了充電、數據傳輸的基礎性功能,還可以進行視頻輸出,也就是可以外接屏幕,進行投屏使用。
?
如果你買的是一臺高端型筆記本,那么,它搭載的就是雷電3Type-C接口。不僅可以做到4k、5k的視頻輸入,6k也是可以的。而且這種接口還可以支持菊花鏈,用一個Type-C接口就可以串聯出好幾個屏幕。這種接口還可以用來外接顯卡,增強游戲性能。
?
上面關于筆記本的Type-C接口分類介紹就到這里結束了,如果買筆記本對接口的功能有這樣的特殊要求,哪一定要要搞清楚它搭載的是那種Type-C接口了。
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筆記本電腦開始使用Type-C口。Type-C口是一種新型的數據傳輸接口,它可以支持超高速傳輸,而且還具有良好的兼容性,能夠支持多種類型的設備,使得它成為筆記本電腦的首選接口。
發展歷程:
2015年6月3日,USB Type-C端口被Thunderbolt 3采用。英特爾宣布,Thunderbolt 3將不再使用以前的方塊式的接口,而是兼容USB3.1的標準,但仍會保留標志性的閃電logo。速度飆升至40Gbps。采用該接口的設備將在2016年上半年投入市場。Type C有望借此得到普及[1]。
2015年8月1日,特科芯推出了全球首款Type-C接口的移動固態硬盤。該款SSD提供了最新的Type-C接口,支持USB接口雙面插入。特科芯移動固態硬盤也分為旗艦級和標準級兩款產品,旗艦級無疑是速度更快可靠度更高,偏向商務或者發燒型用戶。而標準級產品則面向主流大眾用戶,但實際傳輸速度也快的驚人。
2015年10月10日,鐵威馬推出全球首款USB 3.1 Type-C接口磁盤陣列,實際測試速度達1.25GB/s。
2016年1月1日,全球首款Type-C指紋加密移動固態硬盤誕生,由特科芯有限公司制造 。
Type-C口的優勢:
首先,Type-C口可以支持超高速傳輸。它支持超高速USB 3.1傳輸,傳輸速度可以達到10Gbps,比傳統的USB 2.0接口快上10倍。因此,使用Type-C口的筆記本電腦可以更快地完成數據傳輸,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Type-C口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它可以支持多種外設,包括鍵盤、鼠標、外置顯示器、U盤等,使用Type-C口的筆記本電腦可以更方便地連接外設,更加靈活。
此外,Type-C口還具有良好的耐用性。它采用全新的插拔式接口設計,插拔更加穩定,可以有效防止接口損壞,對筆記本電腦的使用壽命有很大的幫助。
總之,Type-C口是一種新型的數據傳輸接口,它可以支持超高速傳輸,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耐用性,因此越來越多的筆記本電腦開始使用Type-C口。
隨身WiFi可幫助流量超標,流量限速,流量少得粉絲解決問題
“Type-C”這個名稱隨著蘋果全新一代MacBook筆記本電腦的發布而變得人盡皆知,很多人都驚呼“哇!一個接口就可以充當USB、視頻輸出及電源如此多接口的作用,真是神了!”
Type-C接口的出現似乎又把蘋果推向了神壇,很多人認為這是蘋果的壯舉,殊不知在新Macbook發布之前Type-C接口就早已出現,而Type-C的標準當然也不是蘋果指定的。在這里,筆者要為諾基亞N1平板默默的流個淚,因為N1所配備的Type-C接口明明要比新Macbook早出現了2個月。
新MacBook攜Type-C接口橫空出世也讓普通大眾認識到了這種新型接口
不得不承認,沾了蘋果的光就可以迅速的被人熟知,而蘋果也的確有能力將一個標準進一步推廣,且往往能夠獲得成功……當然,悲催的雷電(Thunderbolt)接口除外,它基本上已經銷聲匿跡了。不過本次新MacBook應用Type-C接口真的是非常恰當,薄至極限的機身無法承載大量且體積不小的接口,而小巧的Type-C能夠集充電、數據傳輸及視頻輸出于一身。作為行業的領導者,蘋果的創新能力及實力還是值得肯定的。
回到我們討論的原點:那么Typc-C到底是什么?
Type-C全稱USB Type-C接口,是一種全新的USB接口形式,它伴隨最新的USB3.1標準橫空出世,從發布至今已經有近一年的時間了(沒錯,真的是一年)。說到底,它就是一個USB接口(沒錯)。其實,Type-C對于新MacBook的價值甚至沒有它作為一個單純的USB接口大,因為它解決了自USB接口出現以來最令人頭疼的世界性難題,那就是它“不再區分方向,正反都可插”。
正反都可插的USB接口,這簡直太爽了
Type-C接口的出現可以說拯救了強迫癥及處女座,也讓諸如“吸引力法則”、“墨菲定律”等令人頭疼的問題得以消失。
好的,盡管知道了Type-C接口大概能實現什么功能以及它究竟是個什么東西,但可能很多人還會有一個疑問如鯁在喉,那就是“為什么叫Type-C?A和B都去哪了呢?”
的確,A和B都去哪了呢?這的確是一個好問題,另外,筆者也將深入的對USB歷代標準及接口發展進行展開討論,讓大家明明白白。
既然有Type-C,那一定就會有Type-A和Type-B。究竟Type-A和Type-B長得什么樣子,看下面這張圖各位就一目了然了:
USB接口:從左到右依次為標準Type-A接口、Type-B接口及Type-C接口
看完圖大家就應該恍然大悟了:原來Type-A接口就是我們平常用的最多的標準USB接口!也的確,Type-A接口的英文名稱就是“Standard Type-A USB”,這說明它是標準的USB接口,而其它形狀的USB接口都是它的衍生物。
對于Type-B USB接口,盡管它的出鏡率遠沒有標準Type-A接口高,但想必大家對它也不會陌生,因為諸如打印機、顯示器USB HUB等諸多外部USB設備都采用了Type-B USB接口。一般來說,PC上的USB接口均為標準Type-A,而外部設備則多采用Type-B。
最后,就是全新出場的Type-C接口了。它擁有比Type-A及Type-B均小得多的體積,其大小甚至能與Mini-USB及Micro-USB相媲美,是最新的USB接口外形標準。另外,Type-C是一種既可以應用在PC(主設備)又可以應用在外部設備(從設備)的接口類型,這是劃時代的。
等等,剛才提到的Mini-USB和Micro-USB是否再可以詳細講一講呢?
沒問題……
●看完別暈:USB接口全家福
在Type-C接口發布后,有朋友問到筆者:“是不是Mini-USB就叫Type-A,Micro-USB就叫Type-B,新出來的這個叫Type-C?”事實上筆者前文已經告訴大家并不是這么回事,那么看完下面這張USB接口的全家福,相信大家一定都會明白了。
USB接口全家福(除Type-C)
什么也比不上一張圖直觀。我們經常使用的Mini-USB及Micro-USB都是根據USB2.0傳輸協議誕生,神奇的是,它們也都分別分為Type-A和Type-B。到了USB3.0時代,由于傳輸速度的提升帶來了針腳位的提升,因此僅有Type-A USB3.0接口保持與以往形狀一樣,Type-B和Micro-USB都改變了外形(體積增大)。
●Mini-USB2.0接口
Mini-USB 2.0的A型及B型接口
Mini-USB接口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種接口,它被廣泛應用在數碼產品上,諸如MP3,數碼相機以及移動硬盤等等。相較標準USB接口及Type-B USB接口,它的體積大大縮小。可能大家見到的Mini-USB接口絕大多數都是Mini-B型,這是因為Mini-A型就接口的防呆性較差,因此才有了取代它的Mini-B型。不過不用擔心,即使是較老的配備Mini-A接口的設備仍然可以通用Mini-B型的數據線。
●Micro-USB2.0接口
Micro-USB 2.0的A型及B型接口
Mini-USB接口分A/B,Micro-USB也不例外。Micro-USB接口是Mini-USB接口的改良版,它再次縮小了體積,更適用于現在越來越輕薄的移動設備。目前我們所使用的便攜設備,絕大多數都采用了Micro-USB接口,Mini-USB已基本被淘汰。另外,歐盟也規定到2017年,所有在加盟國銷售的手機必須采用Micro-USB接口,足見其成功及廣大覆蓋率。
同樣的,Micro-USB接口的Type-B型也是Type-A型的改良版,從圖中大家不難看出Micro-A接口形狀為矩形,這大大增加了誤插率!要知道連標準USB接口還經常插錯的我們,怎么可能玩得轉如此之效的Micro-A?很快Micro-B出現,防呆設計優秀,Micro-A也就迅速的被淘汰了。
●Micro-USB3.0接口
Micro-USB 3.0的A型及B型接口
由于USB3.0接口的傳輸速度相較USB2.0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它的針腳也發生了變化。這樣一來,Micro-USB3.0接口不得不在外觀上做出改變。Micro-USB3.0接口在高度上與Micro-USB2.0無異,但是長度明顯增長了。同樣的,A型和B型也在Micro-USB3.0上出現了……筆者真的無法理解為什么USB協會每次都要在小型的USB接口上搞個A和B,這里就不多吐槽了。
我們接觸最多的Micro-USB3.0接口設備就要數高速移動硬盤了,其中絕大多數均為Type-B類型。
●USB Type-B有點囧
同樣是Type-B接口,USB3.0(右)比USB2.0(左)增加了接口高度
標準Type-A USB接口由于體積較大,因此在發展到USB3.1的今天,它的外形也沒有改變。但是Type-B USB接口就稍微有些尷尬了,因為論體積它并不比標準Type-A USB接口小多少,但是或許是設計之初并未考慮到今后的發展,導致了增加的針腳無處放置。因此Type-B USB3.0接口不得不改變了外觀,較Type-B USB2.0增加了高度。
●USB3.1接口與Type-C
USB3.1接口與USB3.0接口仍然以顏色來區分
在行業內,USB3.0接口被做成藍色以便和USB2.0接口的黑色相區分。目前,華碩已經推出了配備標準Type-A USB3.1接口的主板,其接口顏色為藍綠色,與USB3.0相區分。盡管USB協會并未對USB3.1的顏色做出規定,但是以顏色來區分也將是必然。
筆者再次重申,Type-C接口與USB3.1標準幾乎同時推出,Type-C的規范也確實是按照USB3.1所制定,因此USB3.1當然可以制作為Type-C類型,但Type-C≠USB3.1:比如諾基亞N1平板就采用了USB2.0規范的Type-C接口,而華碩Z97-K/USB3.1就使用了標準Type-A的USB3.1接口。
歷代USB規格對比 | |||
版本 | 最大傳輸速率 | 代號 | 最大輸出電流 |
USB1.0 | 1.5Mbps | LowSpeed | 500mA |
USB1.1 | 12Mbps | FullSpeed | 500mA |
USB2.0 | 480Mbps | HighSpeed | 500mA |
USB3.0 | 5Gbps | SuperSpeed | 900mA |
USB3.1 | 10Gbps | SuperSpeed+ | 900mA |
除蘋果公司產品之外,先進市面上幾乎所有的移動設備都采用了Micro-USB接口。而蘋果自從iPhone 5開始也將之前的Dock口換為了體積更加小巧的Lightning接口,它與Micro-USB接口的大小相近。而現在,Type-C接口橫空出世,未來一段時間內很可能會出現三足鼎立之勢。
從上到下依次為:Micro-USB-B/Lightning/Type-C
上圖為三款設備分別為采用Micro-USB接口的安卓手機、采用Lightning接口的iPhone 5S以及采用Type-C接口的諾基亞N1。
其中,Micro-USB接口擁有防呆設計,只能單面插入。而Lightning接口及Type-C接口則均可以正反插,大大方便了用戶平日的使用。不過在這里還是要說句題外話,那就是自從蘋果采用Lightning接口后,算上購買手機附送的數據線,筆者已經更換了6、7條Lightning數據線,它們會在很快的時間壞掉,這可是Dock口時代筆者從未經歷的事!或許Lightning接口的耐用度設計還有待完善。
Type-C/Lightning/Micro-USB-B公頭對比
Type-C接口的尺寸為8.3mm×2.5mm,它的大小與Micro-USB及Lightning都較為相近,便攜度毋庸置疑。
●一些遐(瞎)想
USB3.1規格擁有10Gbps的傳輸速率,是USB3.0 5Gbps的兩倍之多,達到了雷電接口一樣的速度。擁有超高帶寬的同時它還支持高達100W的強悍電力傳輸功能,另外,Type-C接口還可作為視頻輸出接口。
采用三種接口的主流設備
目前HDMI 1.4規范的帶寬為10.2Gbps,與USB3.1的10Gbps近乎于等速,加之新MacBook所采用的Type-C接口已經集成了DP、HDMI與D-Sub接口。多種功能的高集成度以及強力的性能,在未來我們完全可以有理由相信Type-C會成為取代諸多視頻以及數據接口,成為統一眾多接口的完美解決方案。
另外,高冷的蘋果總會與別人不一樣,無論是之前的Dock口還是現在的Lightning口,都異于非蘋果設備的Micro-USB接口。但是新MacBook采用了Type-C接口可以說給了大家以期盼:在未來蘋果產品是否會統一采用Type-C呢?畢竟Type-C接口是通用標準,這樣以后我們再也不用配備很多根數據線了。
Type-C是一種既可以用在主設備又可用在從設備上的劃時代接口(圖片援引IntelIDF官方資料)
Type-C是革命性的出現,什么這么說?在前文當筆者放出那張USB接口全家福的時候,大家是否都會感覺太亂了呢?沒錯,主設備接口、從設備接口以及移動設備接口的形狀全都不一樣,而每類接口還又分為A/B等等……我們不禁發出一聲感嘆:為什么就不能統一呢?Type-C的出現則解決了這一問題,不同于只在主設備使用的Type-A、只在從設備使用的Type-B以及只在移動設備使用的Mini&Micro-USB,它是一種既可以在主設備,又可以在從設備,還可以在移動設備使用的接口。
不光USB接口規范眾多(混亂),其它接口同樣存在這個問題(圖為HDMI接口的四種類型)
USB接口規范的混亂并不是個例,有很多接口也存在著類似的問題。比如HDMI,我們常見的是標準HDMI(A)以及mini HDMI(B),但還有Micro(D)以及體積龐大的D型,似乎后兩者的出現也顯得沒有必要。不過Type-C這么強勁,在未來HDMI接口是否還會有生存的空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