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電腦在專業應用中的表現好壞主要由CPU的多線程性能決定。Intel剛剛發布的第11代酷睿處理器中,即便是旗艦型號Intel酷睿i9 11900K也只有8核16線程的規格,那么問題就來了,與同為8核16線程的AMD銳龍7 5800X相比,誰才是最強的8核生產力工具呢?
制程、規格全面領先,最強8核沒懸念
在兩款處理器同為8核16線程的情況下,考查其專業性能,我們就要著著重對比其他影響多線程性能的參數,比如三級緩存。AMD銳龍7 5800X擁有8個核心完全共享的32MB三級緩存,比Intel酷睿i9 11900K的16MB三級緩存大了一倍,在考驗多線程性能的生產力應用當中,顯然AMD銳龍7 5800X的執行效率會更高。與此同時對于某些特定的專業設計應用來講,例如After Effects、Auto CADs之類,其中的一些操作就非常吃處理器的單核性能,這豈不是頻率更高的酷睿i9 11900K的強項?
其實并不是這樣。Intel酷睿i9 11900K采用了全新的Cypress Cove架構,IPC性能號稱提升了19%,而AMD銳龍7 5800X的ZEN3架構的IPC性能提升也是19%,要知道在同頻的情況下,ZEN2架構的單核心性能是強于第10代酷睿14nm Comet Lake-S架構的,由此可知銳龍7 5800X的IPC性能更強,足以抵消其在頻率上的劣勢,單核性能上并不吃虧。我們之前做過測試,在當下的熱門游戲當中,兩款處理器的表現只能算是旗鼓相當。所以綜合來看,銳龍7 5800X在專業應用中的性能表現是強于酷睿i9 11900K的。
除了性能上的優勢之外,從裝機成本的角度來考量的話,AMD銳龍7 5800X的優勢就更明顯了。首先是產品本身的價格,從去年底上市以來AMD銳龍7 5800X的價格一直比較堅挺,長期維持在3199元。而Intel酷睿i9 11900K 4699元的首發價不便宜,已經比AMD銳龍7 5800X貴了1500元,現在其官方旗艦店的價格更是漲到6399元,買一顆Intel酷睿i9 11900K的花費足以買兩顆AMD銳龍7 5800X了。
其次Intel酷睿i9 11900K的14nm制程是個明顯的短板,別看其TDP只有125W,只高了20W的樣子,但是即便其核心數量降到了8核,但是在如此高的頻率下,功耗和發熱控制依然很成問題,特別是在打開ABT之后,就算是不超頻,Intel酷睿i9 11900K滿載功耗都能超過240W,此時就算搭配360水冷,溫度也在90℃以上。因此要充分發揮Intel酷睿i9 11900K的性能,就需要高端Z590、360一體式水冷以及高功率電源,這一套下來成本就高了。反觀AMD銳龍7 5800X,得益于先進的7nm制程,滿載功耗也不過120W~143W,普通240水冷即可壓制,對主板、散熱器、電源的要求低得多,裝機成本明顯更低。
比完規格和價格,我們就來看看兩款處理器在專業應用當中的實戰性能如何吧。
毫無懸念,銳龍7 5800X表現全面領先
在生產力性能的實際測試當中,Intel酷睿i9 11900K除了依靠IPC大增的Cypress Cove架構和5.3 GHz的單核頻率在WebXPRT網頁瀏覽性能測試中以1%的優勢艱難獲勝之外,在其他吃多線程性能的3D渲染輸出與視頻、圖片處理軟件測試中,AMD銳龍7 5800X的表現可以說是完勝Intel酷睿i9 11900K。
我們特別注意到,在POV-RAY、Blender和Photoshop等三個項目中,AMD銳龍7 5800X的優勢都在15%以上,其中POV-RAY的成績是差距最大的,達到了16.4%。而在V-Ray、CORONA、Premiere三個項目當中,即便是性能領先最少的Premiere,AMD銳龍7 5800X也擁有3%的優勢。
雖說兩款處理器的核心、線程數量相同,但是AMD銳龍7 5800X憑借著更大三級緩存以及IPC性能的優勢,在專業應用中與Intel酷睿i9 11900K拉開了比較明顯的差距。毫無疑問,AMD銳龍7 5800X才是目前8核處理器當中的生產力王者。
總結:性能、裝機成本全面領先,裝工作機首選AMD銳龍7 5800X
通過規格和專業軟件測試數據可以看到,AMD銳龍7 5800X憑借著更大三級緩存的優勢、更高IPC性能的優勢,在生產力性能上相對于Intel酷睿i9 11900K有著非常明顯的優勢,兩者之間最大的性能差距達到了16%以上,幾乎可以說兩者的專業性能不在一個檔次上。可以說先發數月的AMD銳龍7 5800X頂住了后浪Intel酷睿i9 11900K咄咄逼人的攻勢,牢牢把持住了最強8核處理器的寶座。
那么裝機的整體性價比方面又是什么情況呢?按照現在的市場價來說,Intel酷睿i9 11900K 6399元的價格是AMD銳龍7 5800X的兩倍不說,再加上要使用Intel酷睿i9 11900K就得搭配360一體式水冷、規格更高的Z590,這些投入無疑會拉高Intel酷睿i9 11900K的整體價格。總價算下來,在內存、顯卡、硬盤、電源、機箱等硬件相同的前提下,Intel酷睿i9 11900K的整機價格達到了19722元,將近20000元的價格對用戶的預算是個很大的考驗,而AMD銳龍7 5800X只有15622元,便宜了4100元之多,可以為用戶省下不少的經費。另一方面,如果你預算充足的話,將這4100元預算增加到其他硬件上,比如可以買到ZEN3銳龍的旗艦——銳龍9 5950X,你就能擁有16核32線程的處理器。核心、線程數量直接翻了一倍,執行效率直接起飛;或者你也可以買容量更大的SSD、內存,以提升整個平臺存儲性能。
相信看到這里,之前還在糾結打造8核專業電腦該選什么處理器的你,肯定有答案了吧。對,就是選AMD銳龍7 5800X就行了。
才結束的2024臺北電腦展(COMPUTEX)期間,英特爾公布了下半年會登場的新款輕薄本處理器Lunar Lake——這絕對是令人震驚的一代產品,因為它取消了使用多年的超線程技術,從當下筆記本用主流酷睿處理器至少8核12線程,至多24核32線程的狀況,“退回”到了4大核+4小核共8核8線程!而且,它還把內存焊到了處理器整體封裝中!
如此大的變化,意欲如何?如此操作的背后又有著什么故事?來聽聽牛大叔的科普和八卦吧^__^。
■本文先簡單直白地解讀Lunar Lake的規格、特性、性能和價值。
■然后,回答一個重要問題:英特爾為什么要如此設計?以及背后的一些故事和背景。
看到這里,大家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我K,第一代酷睿Ultra(Meteor Lake)手都還沒捂熱,Lunar Lake就要來了?是的,它不僅要來了(今年下半年上市),而且還玩了一把“再度顛覆”:
●“低功耗小核”(LPE)又沒了,Lunar Lake僅使用大核+小核(P核+E核)的設計;
●取消了沿用多年的超線程技術;
●核心數爆減到8個,4P+4E,一共也就8線程;
●然后,把內存顆粒和處理器綁一起了——處理器整體封裝包含了內存!
這要換在七八年前,每一個變化都能支撐起一代更新,并號稱“革命性變化”,如今一口氣全祭出來,的確令人震驚——而且前提是,從代與代的變化來看,酷睿Ultra其實是相當成功的,集顯性能大漲,處理器日常應用功耗也降低不少進而帶來續航的明顯提升。Lunar Lake卻又來一次徹底顛覆,處理器核心數量和線程甚至“嚴重倒退”,英特爾是何用意呢?
先從技術層面說說Lunar Lake的設計方向,它是典型的為PC的AI應用大方向服務的,同時將帶來更低的日常應用功耗,整機續航會再度大幅提升!而且,以上變化有制程、工藝和架構的巨幅提升作為支撐!
●先從最直觀的內存變化說起:把內存焊在處理器整體封裝上,好處是電路更短,且主板整體面積可減小250平方毫米。按照英特爾說法,可在“內存相關物理層省電最多40%”(很多媒體直接說“省電40%”是不準確的)。
另外,Lunar Lake支持的內存規格達到了驚人的LPDDR5X 8533,行業領先。容量方面則是16GB/32GB兩種容量可選——但我猜大部分機型都會選擇32GB,畢竟按正常邏輯來說,Lunar Lake輕薄本上將不會再有內存插槽可供升級了。
對了,八卦一嘴:其實“綁定內存”的做法并不是英特爾首創,大家可看看蘋果M2處理器的圖^__#。都說蘋果M處理器的筆記本續航長,這就是其中一個道理啦。
●制程工藝再度提升!
英特爾酷睿處理器現如今還有不少是10nm制程,而輕薄本的第一代酷睿Ultra算是率先提升到了7nm+5nm+6nm的制程水平(CPU部分7nm(Intel 4),Arc Graphics集顯為臺積電5nm,控制和IO模塊為臺積電6nm)。
而Lunar Lake則再度巨變:一方面是全部采用臺積電工藝;另一方面,制程再度提升:控制模塊依然采用6nm制程(臺積電N6工藝),但CPU+GPU+NPU的計算模塊則采用了臺積電的N3B工藝,也就是直接提升到了3nm制程!
而常識就是:制程的跨代提升,意味著可以設計全新的架構,帶來更強的性能,同時還能進一步降低功耗。實際情況也正是如此,讓我們繼續往下看▼:
▲這個大圖可以看清Lunar Lake的計算模塊內部結構。
●大核(性能核)Lion Cove性能提升14%。
具體的內部架構變化、各種細部單元的提升就不贅述了,大家記住“效果”就好:按照英特爾的說法,相對于第一代酷睿Ultra的大核(Redwood Cove),Lunar Lake的大核(Lion Cove)的IPC性能平均提升了14%!
●小核(能效核)Skymont性能提升68%!?
同樣,關于小核具體的內部架構變化、各種細部單元的提升就不贅述了,我們只看效果。按照英特爾的說法,相對于酷睿Ultra的小核(Crestmont),Lunar Lake的小核(Skymont)的整數IPC性能平均提升了38%!浮點IPC性能更是平均提升了68%之多!!
不過,這里有個細節牛大叔要提醒大家:仔細看上面的官方PPT,會發現Lunar Lake的小核對比的其實并不是酷睿Ultra的小核,而是LPE核,即那兩顆“低功耗小核”(酷睿Ultra是P核+E核+2顆LPE核構成的)。圖片右側的“多線程整數性能對比”曲線圖,也提到了是“酷睿Ultra的2顆LPE核”對比“Lunar Lake的4顆E核”,所以,最大性能為4倍,集合上全新架構和制程的大幅提升,倒也不是太吃驚——但!在相同功耗上性能為2.9倍,以及在相同性能上,4個E核的功耗僅為酷睿Ultra 2顆LPE核功耗的1/3,這就相當厲害了!至少PPT是這樣展示的,實際效果如何,得等正式發布后測試!
總之,從目前公布的官方信息來看,Lunar Lake的CPU大核和小核,性能提升的幅度是非常明顯的,而且也明顯更省電,甚至可說是相當省電!
這里又八卦一嘴,英特爾其實在英文資料中還公布了Lunar Lake的小核和Raptor Cove的對比,號稱平均IPC提升了2%!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一下Raptor Cove是什么^__#。再度提示:Lunar Lake僅是輕薄本處理器。
●必須提到的性能調度模式變化:先小核再大核。
有大核,有小核,就存在“如何調度,才能提升性能或能效”的問題。這里就涉及到英特爾的硬件線程調度器。具體的細節不解釋了,只從宏觀思路上給大家梳理一下:
·以前的各代大小核酷睿,思路往往是“有負載了,大核先上,求得最高性能和效率;如果有更多任務并行,再考慮把不那么緊急或低負載應用轉移到E核或LPE核上”。
·而Lunar Lake由于E核夠強,所以把思路“倒了過來”:有負載首先調用的是單個E核,如果能正常完成工作就用它了;如果需要更多性能時,則調動其他E核一起干活兒;如果需要強力并行計算時,再轉向大核!這樣做的指導思路就是盡可能降低處理器的整體功耗——畢竟,以輕薄本而言,絕大部分是輕量級的網頁、多媒體和辦公應用,其實無需大核出手!用E核又高效又低功耗地完成是更好選擇!
●集顯性能提升,效能似乎驚人!?
隨著大量日常應用利用GPU加速,甚至干脆是GPU運算,硬件廠商都意識到,在輕薄類機型上,提升集顯(GPU)的性能和功能,價值非常顯著!所以,Lunar Lake上,全新的Xe2 GPU誕生了。
這里我們依然不贅述細節,只看性能呈現。但大家要注意,官方PPT中“優于第一代酷睿Ultra GPU性能1.5倍”,并沒明確說是酷睿Ultra H還是酷睿Ultra U——要知道這兩者的GPU性能相差巨大,前者的Xe核心為7個和8個,而后者只有4個。
另外還有個點牛大叔有點吃不準——雖然集顯制程從第一代酷睿Ultra平臺的5nm提升到了3nm,核心也是新的Xe2,但官方對比曲線中,Xe2和酷睿Ultra H(Xe1)的“同性能下功耗差異”會不會過于夸張了呢?畢竟酷睿Ultra的GPU跑滿也就20多W,難道Xe2只要一半功耗就能追平?會不會過分優秀了(當然我倒是期待如此優秀^__^)?最終答案只有等到上市后測試來解答啦。
●視頻解碼能力增強,Youtube超清視頻功耗近減半!
這里還要提到全新的媒體和顯示(成像)引擎。和絕大部分消費者緊密相關的是多媒體解碼部分,也就是媒體引擎。Lunar Lake優化了AV1的硬件編碼解碼能力,并提供了VVC的硬解碼能力。
▲牛大叔在DEMO區看到了Lunar Lake和Meteor Lake的視頻播放功率對比,同樣播放AV1編碼的視頻,Lunar Lake的功耗(我猜是整機除了屏幕外的功耗)幾乎低一倍!那么現實應用中的意義是什么呢?答案是:Youtube上,8K視頻(比如很多風景片)都采用AV1編碼,如果你用筆記本在線看,整機的續航可以大幅提升!
▲而VVC解碼則實現了“從軟解到硬解的質變”。會場中演示了對應的功率差異:第一代酷睿Ultra靠CPU軟解,處理器封裝功耗高達37.4W;而切換到Lunar Lake的硬解碼后,CPU功耗狂降10多倍至2.8W!
●性能提升至四倍的NPU。
這兩年AI應用被熱炒,英特爾也祭出了AI PC概念,并宣布2024為AI PC元年。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業界似乎認定NPU是AI PC的重要一環——因為它可以用更低的功耗代替CPU和GPU實現特定的AI應用。
但坦率說,第一代酷睿Ultra平臺的NPU性能孱弱,基本是“結構性存在”。但在Lunar Lake上,NPU得到了大幅加強!
注意,當前市面上的第一代酷睿Ultra的NPU被稱為NPU3(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下NPU1和NPU2是什么,這里不介紹了),所以,Lunar Lake的NPU被稱為NPU4。相對于NPU3,它的一個巨大變化是采用了三倍的神經計算引擎,即6個神經計算引擎(NPU3為2個),而其整體AI算力提升到了48TOPS(每秒可進行48萬億次操作)。
▲這個曲線對比很直觀:同功耗下,NPU4相對NPU3有兩倍性能;而最高性能達到了NPU3的四倍。
▲而提到AI算力,這里再總結一下Lunar Lake的平臺整體算力:CPU的AI算力5 TOPS,GPU 67 TOPS,NPU 48 TOPS,平臺合計AI算力達到了120 TOPS。
至于Lunar Lake的其他特性,諸如整合了WiFi7、多達3個雷電4接口、4個PCIe5.0和4個PCIe4.0等,這里就不贅述了。下面這張圖比較好的歸納了Lunar Lake的特性▼
簡單歸納Lunar Lake要點如下:
· 將內存封裝進了處理器單元,最大32GB容量LPDDR5x 8533;
· 取消了超線程,4大核+4小核/8線程;
· 大小核都采用了全新設計,性能增幅大,且在對比上代產品時,相同性能時功耗大幅降低;
· 全新的調度器進一步提升了效能,降低了日常應用的平臺功耗;
· 當然還有更多設計服務于功耗的降低:比如更小的外頻單位;以及全新的PMIC供電架構。
· 新款Xe2核心集成顯卡,性能提升,功耗降低;
· 多媒體解碼性能進一步提升,也有助于功耗的降低;
· 全新NPU的規格和AI性能大幅提升,相比上一代,同功耗下實現兩倍TOPS性能,最大TOPS性能達到4倍。
全面解讀Lunar Lake的“技術層面”后,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英特爾為什么要采用這樣顛覆性的設計?畢竟核心數量大減和取消超線程,從宏觀來看,在大眾消費層面的解釋成本極高!
雖然定義為輕薄本處理器,并非性能向的產品,但在這個“16線程都嫌少,(CPU線程)框框越多越令人興奮”的大環境中,大刀猛砍處理器數量,還取消超線程,給普通消費者解釋起來是比較痛苦的——因為在普通消費層面,復雜的電腦配置往往會簡化為“14核/20線程(或12核/16線程、24核/32線程)+32GB+16’’2.5K高刷”一句話。現如今變成了“8核8線程”,不懂的人肯定會覺得“這是啥超低端配置啊”……
▼而以下所有,就屬于牛大叔“八卦”范疇啦,并非“官方標準答案”!
牛大叔認為英特爾這一顛覆性設計的主要原因是“基于競爭大環境的考量”。
正如前面提到的,采用“P核+E核+LPE核+NPU復雜架構”的Meteor Lake,即第一代酷睿Ultra其實從GPU性能提升、整體平臺功耗的降低、整機續航的提升上,相對于之前各代酷睿其實是非常顯著非常成功的!正常情況下,按部就班的推進就好。而Lunar Lake完全顛覆,必然是基于“更大的狀況”,即競爭大環境——高通進軍筆記本尤其是AI PC的力度非常大(有興趣的朋友可自行了解下),而老對手AMD的步伐也相當快!誰都不想在全新的AI PC較量中落后!
也正因為這樣,Lunar Lake放棄了英特爾自造,直接沖了臺積電3nm工藝;也正因為這樣,Lunar Lake將更多精力放在了“降低功耗、提升能效”上,制程的提升,砍掉超線程,都有助于“節能”或者說“提升能效比”。畢竟,高通的處理器是ARM架構,功耗低續航長是先天優勢——x86處理器要想在功耗和續航上與它正面剛,必須有所舍棄!
很顯然,在大量日常應用都開始利用GPU加速甚至GPU運算的當下,穩定提升GPU的性能是非常重要的;而高性能的NPU則是“戰未來”,所以,Lunar Lake對CPU部分“下狠手”就容易解釋了。
那為什么要大幅提升NPU性能呢?“戰未來”的說法有依據嗎?
之前牛大叔曾經說過,基于小規模獨立軟件開發商的AI應用推廣是相當難的。當下國內有不少特定領域的AI應用,但因為都是基于云端的,且沒有大資金用于宣傳,所以“大眾看不到,不知道”。那部署在電腦上做成本地化AI呢?就更難了!電腦上能部署的AI模型不可能太大,效果可能會打折扣,還存在難以升級的問題!另一方面,即便本地部署,誰來買單?PC廠商預裝后用戶自己選擇訂閱付費?還是PC廠商買單后,以提升整機售價的形式轉嫁給消費者?那多少錢合適?另外,你占據了硬盤空間,消費者不喜歡用不著又咋辦?無論哪種形式,都有不完善和難以解決的問題!
但從全球宏觀層面來看,處于壟斷地位的微軟則絲毫沒有推廣問題!而它與AI大佬OpenAI的“深度綁定”(微軟的AI助手Copilot基于OpenAI的GPT,而GPT又是運行在微軟的Azure云端算力上的),鑄就了Copilot AI功能的飛速發展,功能越來越強。加上Office 365也可調用Copilot進行各種辦公智能輔助,所以,微軟Copilot正在成為全球(尤其是發達國家和地區)越來越多PC用戶的AI應用首選——實際上用戶根本不用選,因為新款筆記本上就自帶Copilot按鍵,一鍵直達!
再說簡單點就是:在PC的通用型AI應用層面,從目前的趨勢來看,Copilot大概率是最大贏家!所以,英特爾AMD高通,都得與微軟深度合作。而微軟定義的Copilot+ PC,就提到了必須采用CPU+GPU+NPU的硬件形態。
且恰好,在與高通合作的Copilot+ PC上,微軟推出了多款強勢的本地AI應用,包含“Recall”(見上圖)、“進階版畫圖”和“實時字幕”——這仨應用都可離線運行,且都是運行在NPU上的。而一個官方宣傳視頻中,出現了“40TOPS算力的NPU”畫面,所以,業界也就將≥40TOPS默認為了“新一代AI PC的NPU算力標準”(貌似微軟并未官方宣布過這個標準)。而未來PC的大部分AI應用,大概率也是“云端+本地”結合的形式,而本地的AI應用,會有較大比例是微軟自家提供且基于NPU算力的——而這,就是英特爾Lunar Lake大幅提升NPU算力的主要原因!如果你再看看其他廠商的處理器新品,就很容易得出相同答案。
※TIPS:國內網絡環境暫時無法使用Copilot。
最后一個大家關心的問題是:在筆記本上,英特爾會放棄高性能處理器嗎?
答案顯然是:不會放棄。Lunar Lake是針對輕薄本的處理器,其實它有個“宏觀定位”,是處理器封裝功耗17W-30W的輕薄機型和超輕薄機型(繼續八卦一下:別看Lunar Lake是8核8線程,但它最高功率可跑到90W!說不定功率上去了依然是一員猛將)。
而根據牛大叔了解的信息,采用多核架構的高性能移動處理器酷睿H和HX也將繼續保留——當然啦,新品最好是提升一下制程啦!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今年DIY市場的顯卡行情可以說讓消費者很是頭痛了,不但貨源緊缺,價格更是漲了幾倍,但凡是加了主流游戲顯卡的PC主機總價輕松過萬,這讓不少打算裝機的朋友都開始考慮入門級“亮機”顯卡或者干脆就使用集顯過渡。不過,對于側重內容創意設計的用戶來講,以往集顯給人性能羸弱的印象依然深刻,那么現在采用最新集顯的主機性能是否能滿足應用需求呢?在這方面,第11代酷睿或許能讓你眼前一亮。
第11代酷睿全新架構+核顯升級,何必再買亮機卡?
在獨顯價格離譜的情況下,內置Xe架構UHD 750核芯顯卡的Intel酷睿i7 11700K性價比顯得更加突出了
第11代酷睿采用全新Cypress Cove架構,IPC最多提升19%,內置核芯顯卡性能最多提升50%,配備全新深度學習加速功能
從純處理器部分的生產力性能測試對比可以看到,像第11代酷睿中的酷睿i7 11700K,性能相對上代對應型號就有明顯的提升,這對于提高設計師的工作效率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知道,設計師用戶裝機的需求和游戲玩家還不太一樣,游戲玩家會非常看重顯卡的游戲性能,而對于設計師用戶來說,常用的3D建模和視頻剪輯等等工具軟件則非常吃處理器性能,而且GPU在視頻編解碼方面的硬件加速功能也是非常重要的。Intel第11代酷睿采用了全新的Cypress Cove架構,IPC最多提升19%,而且處理器頻率本身也是酷睿系列的傳統優勢,這就為設計師用戶提供了極為強大的單核性能,大大降低了操作延遲,這可以有效地提升多數設計類軟件的使用體驗和執行效率,而更多的核心與超線程技術則可明顯提升3D渲染輸出、視頻工程文件輸出的效率,大大節約工作時間。
當然,第11代酷睿還為設計師——特別是視頻剪輯師用戶帶來了一個高效利器:采用Xe架構的UHD 750/730核芯顯卡,其內置的編解碼器能大幅提升視頻剪輯的操作體驗和工作效率,例如在Adobe Premiere Pro 2021中就能以59 fps的全速幀率1比1輕松回放4K HDR HEVC視頻,處理器占用率極低。此外,它配合第11代酷睿的AI加速技術也能在很多視覺設計工具中發揮相當驚人的加速效果。當然,最新的獨立顯卡也提供了不錯的硬件編解碼功能和通用計算性能,但是被炒到萬元的天價就很難讓人接受了,而內置UHD 700系列核芯顯卡的第11代酷睿只比不帶核顯的F系列貴上50元,要知道50元根本別想買到全新的獨立顯卡,連能上2K分辨率的二手純亮機顯卡都夠嗆,更別提能玩游戲的獨顯了。這次Intel確實是太厚道了,對于買不起天價獨顯的用戶來說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以第11代酷睿中的主力8核產品Intel酷睿i7 11700K為例,它的睿頻最高可達5GHz,提供8核心16線程,內置UHD 750核芯顯卡,對于設計師用戶來說不但提供了強勁的處理器性能,也提供了強大的核顯加速性能,同時價格方面在8核處理器中也極具競爭力,算得上是甜品級的生產力利器。
強力核顯U不止Intel有,為什么要優先選擇酷睿i7 11700K?
市面上帶集顯的8核處理器也不是只有Intel才提供,那為什么要優先考慮酷睿i7 11700K呢?可能不少用戶會有這樣的疑問。沒錯,AMD旗下內置GPU的處理器其實也有性能不錯的型號,例如已經上市銷售的銳龍4000G系列,其中的銳龍7 4700G/Pro 4750G兩款也稱得上是AMD旗下在售8核核顯U里的最強旗艦(兩者只有安全技術的差別,其他規格相同)。但是,大家注意了:
★銳龍7 4700G/Pro 4750G只支持上一代的PCIe 3.0,也就只能使用PCIe 3.0 SSD。而對于設計師用戶來講,PC的磁盤性能也是非常重要的,像是Adobe全家桶的暫存盤就必須設置在高速SSD上,否則載入素材或編輯大型工程文件的時候會卡到你懷疑人生。酷睿i7 11700K支持PCIe 4.0 SSD,搭配第二代方案的PCIe 4.0 SSD,磁盤傳輸速度甚至可以達到7000MB/s左右,顯然可以大幅提升設計師的工作效率。
第二代PCIe 4.0固態硬盤在第11代酷睿平臺(酷睿i7 11700K+Z590)上的持續讀速度接近7000MB/s
★其次,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銳龍7 4700G/Pro 4750G只面向OEM客戶,這意味著設計師用戶要選擇它們的話,走正規渠道只能買到PC廠商的整機,而這些整機選用的主板都是定制的,電源功率也比較小,在內存與硬盤的擴展性、未來升級空間方面比較難以滿足高性能設計師PC的需求。雖說走某電商平臺可以買到散片,但2400元左右的價格并沒有多少吸引力,而且售后和質保也沒有正規渠道的保障,選擇的意義不大。
說了半天,第11代酷睿的核顯生產力到底多強?
以Topaz Gigapixel AI這款軟件為例,它可以對低像素圖片進行智能插值運算將其拉伸到指定倍數并增強圖片的清晰度,它可以支持Intel OpenVINO技術加速,配合Intel處理器和核芯顯卡會有更佳的效率表現。這里我們選擇將示例圖片拉伸6倍(從預覽就能看到拉伸后的圖片畫質提升很明顯),降噪級別和消除模糊都開到最大
在Topaz Gigapixel AI設置頁面下可以選擇開啟Intel OpenVINO和優化Intel OpenVINO功能,從而利用Intel酷睿處理器和內置GPU協同進行AI加速,實現效率的提升
Topaz Gigapixel AI是一款很實用的圖片處理工具,它可以通過AI智能插值將低像素圖片拉伸為高像素大尺寸圖片并提升畫面的清晰度,它既有獨立的APP版也有適合Photoshop等軟件的插件,應用十分廣泛。當然,最重要的是Topaz Gigapixel AI還支持Intel OpenVINO技術,在6代及以上酷睿處理器上都可以利用CPU和GPU進行AI加速,從而發揮出更高的效率。
測試的時候,我們選擇了目前在售具備AMD最強集顯Vega 11的銳龍5 3400G與內置UHD 750顯卡的Intel酷睿i7 11700K進行對比。當然,這也是因為沒得選,畢竟在桌面平臺上,銳龍7 4700G/Pro 4750G沒有零售版,銳龍7 5700G還沒上市,銳龍5 3400G就只有被迫上陣了。
一開始我們嘗試將500×313像素的圖片拉伸6倍,從完成時間來看顯然這個負載太輕了,UHD 750和Vega 11差異還不太明顯。于是我們將圖片像素提升到2560×1608,如此一來酷睿i7 11700K在AI加速方面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在開啟Intel OpenVINO的情況下完成的速度領先4倍多,就算關閉Intel OpenVINO,也領先了接近一倍。由此可見,一方面第11代酷睿CPU+UHD 750 GPU與Intel OpenVINO技術雙劍合璧確實能在AI智能加速方面提供驚人的效率,另一方面Intel OpenVINO也確實是一項開放的實用AI加速技術,就算是對手的處理器,也可以靠它獲得不錯的效率提升,可見AI計算確實是未來的趨勢,Intel在這方面已經走在了業界之前。
之前我們也介紹過,第11代酷睿內置的UHD 750顯卡算得上是視頻剪輯利器,就是因為它在視頻編解碼的硬件加速方面非常厲害,能夠讓處理器徹底接放出來更高效地完成其他任務,保證視頻剪輯的流暢操控和高效率。從測試可以看到,在開啟顯卡硬解碼之后,UHD 750可以在PR中輕松實現4K HEVC視頻的全速回放,幀率達到了59.8 fps,而Vega 11顯然已經力不從心,幀率只有32.2 fps。PR 2021也是支持AI計算重構圖功能的,而在AI計算方面,顯然酷睿i7 11700K優勢更加明顯,完成時間僅為19.7秒,而配備Vega 11的對手為32.8秒。PR 2021視頻導出可以利用GPU的硬件編碼功能,可以看到UHD 750在這里優勢也很大,相比Vega 11也快了28%。PS 2021里選擇對象比較考驗處理器IPC,而Cypress Cove架構在這方面足足快了一倍多。
總而言之,如果說在處理器部分酷睿i7 11700K對上銳龍5 3400G有點勝之不武,但視頻編解碼硬件加速方面UHD 750對Vega 11的優勢還是很明顯的,對于設計師用戶來講,明顯是CPU和內置GPU都足夠強悍的酷睿i7 11700K更值得選擇。
題外話:設計師也要玩游戲,UHD 750輕松HOLD住主流電競網游
當然,設計師用戶也是需要休閑娛樂的,那么UHD 750的游戲性能如何呢?從測試來看,它應付主流熱門電競網游是毫無壓力的,《英雄聯盟》《CS:GO》都可以高幀率流暢運行,就算《魔獸世界:暗影國度》這樣的大型MMO游戲也可以破百幀,平時娛樂一下完全夠了。等到獨顯價格正常之后,用戶也可以輕松升級,與游戲性能本身就在第一梯隊的酷睿i7 11700K組合打造強力游戲主機,高效工作與爽快游戲兩不誤。
總結:核顯超值又高效/同定位無對手/升級獨顯不拖后腿,設計師爆款裝機U實至名歸
我們這里來簡單總結一下選擇酷睿i7 11700K打造高性價比核顯型設計師PC的理由。
★在零售市場中,酷睿i7 11700K沒有真正意義上規格相匹配的集顯處理器對手,CPU+GPU的綜合生產力性能都是當前領先水準。
★酷睿i7 11700K內置的UHD 750顯卡配備強大的視頻編解碼器,在各種視頻剪輯軟件中能大幅降低CPU占用率、提升工作效率和實時預覽的流暢度,而且軟件兼容性良好。而且,它的游戲性能也遠超各種亮機卡,完全可以滿足熱門電競網游的需求,在這個特殊的過渡時期顯得非常有性價比——帶UHD 750的11代酷睿僅比不帶的貴50元!
★第11代酷睿強大的AI智能加速功能得到了不少生產力工具的支持,開啟之后可以大幅提升處理速度,而非Intel平臺則無法享受到如此巨大的效率提升。
★第11代酷睿支持PCIe 4.0 SSD,可以大幅提升工程文件與素材的載入速度,這一點在視頻剪輯實時預覽的時候特別明顯,AMD方面的APU中即便是未上市的銳龍5000G也不支持PCIe 4.0。
★酷睿i7 11700K的CPU部分性能足夠強大,未來獨立顯卡價格正常之后,用戶也可以輕松擴展PCIe 4.0獨顯,從而組建更加強悍的工作站或游戲主機。
看到這里,大家應該對酷睿i7 11700K為什么非常適合組建核顯型設計師PC有了比較清楚的了解,接下來我們就直接送上一套配置,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按圖索驥一步到位裝機了!
往期內容推薦
華碩RTX3070TI首發評測
飛利浦55英寸巨幕顯示器圖賞
航嘉品牌日開啟低價狂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