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大家期待已久的網劇,由吳磊和侯明昊主演的“啟航”正式上線。
大家都知道這部劇講述的是兩個主角為國內計算機崛起所努力的故事。
這部劇的立意和出發點都很好,而演員選取的也非常有特點,都是一些演技比較出色的演員,而不是明星。
但這部劇也有一些非常明顯的不合理的地方!
啟航,當風起時
故事的主背景是在蘇聯解體的那一年,也就是1991年的時候。
而這個時期正好處于改革開放的時期,各種民營企業像下餃子一樣出現在國內各地,社會風氣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轉變。
兩個主角都是畢業于燕京大學計算機系的高端人才,畢業后還加入了燕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為國家計算機事業奮斗。
第一個不合理之處
男主角之一的蕭闖明明是燕京計算機專業畢業,還加入了燕大計算機研究所,然而他卻對計算機沒什么了解,說他不懂技術!
這就算了,可能蕭闖這個男主角大學沒有好好學習,加入研究所后更是游手好閑!
而且他幾個研究所的朋友和他也差不多,說他們不怎么了解技術,但是他們至少會焊接漢卡。[皺眉]
蕭闖這個人物的背景太奇怪了,作為國內最高學府畢業的計算機人才,還加入了研究所,結果他竟然什么都不會,這說得過去嗎?
第二個個不合理之處
蕭闖自己和幾個朋友無證販賣“漢卡”,被人舉報之后,他自己被開除了合情合理,但是和這件事沒啥關系。
但另一個男主角裴慶華也被開除了,理由就是在他抽屜里找到了錢還有“漢卡”!
一個研究所的所長不聽當事人的辯解,直接就開除了一個無辜的人。
小編感覺這個所長智商不咋地,只能看見自己看見的事,有點不符合燕大研究院的形象。
第三個不合理之處
研究所主任苦口婆心終于勸好了所長,開公司代理康樸電腦,但是康樸電腦竟然讓燕大計算機研究所成立的公司不用,讓反而讓研究所和一個小小的八通民營公司競爭!
這就像放著一塊金字招牌不用,反而去找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作坊合作嗎?
第四個不合理之處
在蕭闖和裴慶華的努力下,他們帶領研究所打敗了八通公司。
正當他們準備慶祝的時候,八通公司就把他們舉報了!!!
說他們研究所賣電腦不合規,主任也被帶進去調查了,完全的猝不及防。
燕大研究所被一個民營公司舉報,派出所都不查明一下,就直接把研究所主任帶進去調查,這合理嗎?
關鍵來了,所長看著主任接受調查了,什么都沒做,就直接找了主任的死對頭頂替了他的職位,還讓主任創辦的公司停止一切活動,包括康樸寄來的合同也不讓簽。
這波操作666,我想不通所長是怎么想的,以他的腦子是怎么做到所長這個職位?
如果說把這個背景放在80年代初,所長的這種做法確實符合實際,但這個故事背景實在90年代初啊。
這部劇總得來說還是可以的,就是有些地方有些瑕疵,劇中也沒有合理的解釋,所以看起來有點奇怪。
但這畢竟只是一部網劇,沒有流量明星,也沒有太大的投資,有一些漏洞也是正常的,也不影響繼續追劇。
以上都是作者自己的觀點,
如有問題,歡迎指正。
2月16日,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的第十八屆中國計算機大會(CNCC2021)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18號館開幕,82歲的ACM 圖靈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John Hopcroft教授如約到達現場演講。
ACM 圖靈獎獲得者John Hopcroft在CNNC現場演講。
盡管由于疫情原因,這場國內計算機領域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學術、技術、產業交融盛會從10月中旬延期至12月舉辦,但仍有包括多位院士、名企負責人在內的學界業界代表來到現場,數百位頂尖專家、企業家在線上和線下為數十萬觀眾帶來聚焦不同專業和話題的精彩報告。
CNCC每年在不同城市舉辦,這是時隔十年CNCC再次在深圳舉辦。大會主席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長倪明選說:“這十年是CNCC蓬勃發展、蒸蒸日上的十年,是計算技術深入行業、服務產業和百姓民生的十年,也是深圳從‘制造之都’轉向‘創新之都’的十年。”
“雖然經歷了疫情的波折,原定的113個技術論壇仍然全部舉辦,數量、質量都開創了歷史之最。”CNCC大會共同主席、深圳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李清泉表示,過去十年,中國計算機科學的建設發展勢如破竹,飛速前進,如今CNCC已是我國計算機領域涉及面最廣、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強的學術、技術、教育和產業盛會,有著高端的學術性和專業性。
十年間,深圳的科研機構、科研人才越來越多,相關產業在全球影響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學界專家、業界精英與深圳結下了不解之緣。
12月16日至18日,CNCC2021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舉辦。
600多位頂尖專家、企業家到會演講
打開本屆大會的議程,學界和業界代表們的名字可謂“群星璀璨”。
在John Hopcroft之外,還有ACM圖靈獎獲得者、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Barbara Liskov,南加州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和空間研究所教授 Yolanda Gil,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顧問陳維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軟件所研究員馮登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孫凝暉,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王懷民,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IEEE Fellow華先勝,華為計算產品線研發總裁熊彥,平安集團首席科學家肖京,百度副總裁,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工業智能實驗室主任李碩,螞蟻集團資深副總裁、螞蟻技術研究院院長IEEE Fellow周靖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現場演講。
深圳市副市長鄭紅波在開幕式上表示,本屆大會以“計算賦能加速數字化轉型”為主題,共同探討數字經濟與計算技術的前沿發展趨勢,對于加速數字化轉型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進一步提升深圳創新發展能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數字化如何發賦能電力系統轉型升級?開源模式如何加速數字化轉型?如此火熱的AI,商業模式何在?在發揮數據價值和保護數據安全間如何尋找平衡點?仿生機器人的春天來了嗎?如何通過海洋機器人研究支撐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
為期三天的大會中,超過600位國內外計算機領域知名專家、企業家到會演講,大會設17個特邀報告、3場大會論壇、113場技術論壇,還舉辦CCF CTO Summit、CCF頒獎典禮、CCSP2021競賽等多場活動。
中國計算機學會秘書長唐衛清主持CNCC開幕式。
中國計算機學會秘書長唐衛清表示:“今年我們堅持在深圳市做主會場,主要原因是我們的學術交流不能停,面對面的交流對于促進學術非常有作用,所以我們堅持要把CNCC辦下來。”
唐衛清告訴南方+記者,John Hopcroft教授和眾多嘉賓之所以克服困難到深圳主會場現場參會,一方面是認同中國計算機學會長期以來的工作,另一方面是因為看重大會的平臺,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其理念、促進交流。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國地聯合工程實驗室副主任、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簡稱“AIRS”)副院長錢輝環第一次參加CNCC,他主動發起了一場以“海洋機器人研究: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挑戰”為主題的技術論壇,來自海內外的專家以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交流,吸引了不少學界和業界人士參與會議。
利用這次大會的平臺,AIRS還展示了軟體仿生青蛙機器人、網控小帆船等,觀眾可通過深圳寶安區展臺現場的電腦控制在龍崗實驗室風場水池中帆船的前進方向,吸引不少觀眾駐足體驗、交流。
在錢輝環看來,以往深圳很少關于海洋機器人的論壇,類似論壇和平臺對一個領域的發展就像“星星之火”,而面對面的交流效率更高,有望頭腦風暴出更多新想法。
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的展示吸引了不少觀眾體驗、交流。
深圳發力基礎科研,全球英才聚鵬城
2011年10月,中國計算機學會第一次在深圳舉辦CNCC時,參會人數近2000人,成為大會自2003年創辦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屆。
十年后,中國計算機學會擔任秘書長近二十年的杜子德在今年三月退休后,選擇全職到深圳工作,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顧問、AIRS執行院長。
在今年的大會上,他依然忙碌,主持兩場大會論壇,并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代表的身份參加中國計算機學會召開的會員代表大會。
杜子德(左)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王懷民在CNCC現場。
在杜子德來到深圳前,他的朋友中已有不少人先行來到深圳,在深圳推進“雙區”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017年年底,時任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高文成為鵬城實驗室主任。今年,高文院士成為廣東省獲得2021年“南粵突出貢獻獎”的兩人之一。
2018年,歐洲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樊文飛擔任深圳計算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后榮獲2020年度“中國計算機學會海外杰出貢獻獎”。
2020年,中國計算機學會榮譽會員、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在深圳創立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
“政府在基礎科研方面的投入力度非常大,深圳布局十大基礎研究機構等動作,顯示了深圳在基礎科研方面的遠見和決心。”杜子德告訴記者,深圳十年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IT等產業在全球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此外,深圳的大學也與十年前大不一樣,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高校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哈爾濱工業大學在深圳招收本科生,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自2014年成立以來也發展快速。
在深圳工作和生活8個月,杜子德欣賞深圳市政府部門的專業化和法治化,“官氣較少,效率較高”,城市干凈,綠化好,空氣新鮮。
杜子德認為,CNCC這樣的大會最重要的是為深圳帶來“人氣”,學界和業界面對面的交流是線上溝通難以替代的,一些專家參會之余也會受邀走訪企業,加強技術交流,近距離感知深圳,認識深圳。
CNCC2021組織委員會聯合主席、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深圳云計算中心)主任馮圣中告訴記者,過去十年,深圳的科研機構、科研人才越來越多,加上深圳在產業界獨一無二的影響力,CNCC再次到深圳來舉辦可謂“相得益彰”。
馮圣中表示:“中國計算機學會是一個與時代脈搏結合緊密的學會,尤為希望在發展最快速、最火熱的城市舉辦,為行業發展帶來最大的影響力。”
相關報道:南方觀察|時隔十年,中國計算機大會為何再次來到深圳?
【記者】馬芳
【作者】 馬芳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
華教授趙有建:計算機專業的方向、趨勢、內容和建議
荷塘邊的物理六一 2017-12-07
原標題:學科發展調研 | 計算機方向前期
晨霧 / 轉帖
聽說你還在為發展方向而掉發?
又或者是因為時間有限
而無法面面俱到的了解各位老師?
歡迎走進今天的
物理61要搞事之學科發展調研
今年物理61的支部事業為
學科發展方向調研,
致力于為大家提供全面而有用的
物理、計算機、電子與自動化
四個學科的發展情況。
而我們第一組,
計算機方向小組,
有幸采訪到了
計算機系副系主任趙有建老師,
通過一系列的問答,
我們也了解到了一些計算機系方向的情況
Q&A
Q:能否先介紹一下目前清華計算機系主要的研究方向?
A:我們主要的研究方向分布在五個研究所中
高性能計算研究所:太湖之光、氣候變化 和地學習合作、云計算平臺
計算機網絡研究所:核心路由器、ipv46過渡技術、高校網上錄取系統
計算機軟件研究所:VLSI計算機輔助理論設計、數據庫系統
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量子計算(目前沒有人做)、網絡環境的智能信息處理、智能控制與機器人系統(目前已經有可以感知的人工皮膚)
人機交互與媒體集成研究所:手寫語音攝像頭的輸入、多媒體技術:可是媒體技術處理、人機交互、普適計算:透明計算系統
Q:現在世界上計算機技術的潮流趨勢是什么樣的呢?
A:應用科目很多,比如自動控制電子一類;
而如果只是講純計算機的話,分為兩類:通用(個人使用)、專用(汽車飛機導彈上的)已經有70年歷史。現在又增加了并行技術:是多輸入多輸出多存儲多控制,微觀上是多指令,包括太湖之光也是并行技術,結構上沒有更多的發展,并沒有一個突破性技術,下一代可能就是量子計算機,目前只是更多更快存儲容量更大功能更多。
每一個計算機系的學生的夢想是搞一個和人一樣的計算機,機器人要綜合多個學科,綜合了全部計算機的技術,發展也是沒有設定極限的,現在的計算機可以在某方面上超越人的能力,比如阿法狗,還有alpha zero的自學習功能。
Q:您剛剛介紹了主要的研究方向,能說明一下這些方向之間各有什么聯系嗎(換句話說,是在計算機技術整個體系中處于一個怎樣的地位?)
A:計算機系下其實共有三個二級學科: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軟件與理論、計算機應用技術。三個二級學科都被這5個研究所涵蓋:
高性能計算研究所與計算機網絡研究所負責計算機系統結構方面,實際上可以將全球的計算機視為一個整體,視為一個龐大的計算機,網絡以高性能計算為節點,統稱為計算機系統結構。
而計算機軟件研究所是針對計算機軟件與理論這一塊,研究的類似于我們平時使用的app軟件之類。
人機交互與媒體集成研究所以及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屬于計算機應用技術這一塊:人工智能和媒體結合,人工智能這一塊領域其實已經有50多年的歷史了,活躍周期10-15年,上次是在8、90年代,因為有了專家系統。這次火是因為機器學習得到了長足的應用,我們的研究方向是用于媒體的集成:例如搜索一只貓的圖片,就要通過機器學習,機器大量地學習貓的圖片之后然后就可以在全網絡搜索相似度高的,也可以識別你說的話.
Q:老師可以介紹一下一個計算機系本科生培養了四年之后應該具有怎樣的基本技能與知識嗎?
A:我們的學生在經過四年的培養之后,對于計算機的硬件、軟件以及系統結構都需要掌握,基本上是可以自己搭建出計算機,設計出相應的一套操作系統,放在自己制作的硬件上可以運行。
本科生階段我們的計算機實驗之間都是貫通的,比如搭建的集成電路都是對之后的學習有幫助的,完整地四年下來基本上是可以搭建出一臺完整的計算機。
Q:有許多人說計算機與電子/自動化研究的內容差不多,甚至有“條條大路通cs”的說法,您怎么看待這個說法?
A:應該說“條條大路通CS的行業”,學的課程完全不同,計算機系的十門主干課程分別是
軟件3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算法
硬件3門:數字電路、計算機硬件技術基礎、計算機組成原理
系統4門:軟件工程、編譯原理、數據庫與操作系統
其他系的課程設置和計算機系的課程是有很明顯的不同,所以思維方式也是不一樣的。
Q:選擇計算機方向對一個二年級物理系本科生來說需要怎樣的準備,您認為物理系學生走計算機方向的優勢是什么?
A:不需要太多的準備,只需要足夠刻苦。清華的基礎課程都講的很清楚,老師的素質很高,但是作業量project很多,最后要做出一個計算機的雛形出來,所以計算機系的學生都叫苦連天。大二過來只需要補習一下程序設計,數據結構也只需要看一看就可以,大一、大二上大多是一些通識類的課程,重點的課程在于大二下、大三、大四。
很多人感覺不到物理課程對學習計算機知識的促進,但物理對計算機的認識是很有幫助的,沒有物理知識是學不懂硬件課程的。物理知識可能沒有一個直接應用,但是是一種基本的素質,常識類的。(高考不選物理很多專業都無法學習的,理科和工科都無法學習)
Q:那您有沒有什么對我們物理系學生的建議呢?
A:隨時歡迎物理系的學生選擇我們的實驗室。打好數學和物理基礎,許多計算機問題需要數學模型來支撐。比如機器學習識別特征需要建立數學模型,偏微分方程和常微分方程應用很多,計算機同學反而在數學功底方面有所欠缺。
學科調研主要分為物理、計算機、
電子與自動化四大方向,
我們之后會陸續推出
各個方向的調研推送,
有相應問題的同學可以在后臺提出,
我們會在采訪中詢問你想問的問題~
信息來源:2017-12-17 微信公號 荷塘邊的物理六一C
ID:THUphysics61
【聲明】本文為轉發分享,已經注明來源。不代表本平臺贊成或反對原作者的觀點,文責和版權屬于原作者。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