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貫山河,道通天下

    重慶交建集團堅持工程質量引導 踔厲奮發 不斷打造精品隧道

    2023年1月,重慶南川至貴州道真高速公路項目獲得了國家工程建設規格最高獎項——國家優質工程獎;長沙至益陽高速公路擴容工程、北京至雄安新區高速公路河北段工程同時獲得2022—2023年度國家公路工程最高級質量獎……

    上面提及的獲獎項目皆出自同一家建筑施工單位——重慶交通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一份份榮譽屬于每一個精心耕耘的交建人,這絕非一時的閃耀,而是源于交建人數十年潛心筑路的執著,源于對隧道領域勇攀高峰,不斷挑戰的勇氣。

    專打“攔路虎”,勇作“特長生”

    按照高速公路隧道長度等級劃分,連續掘進深度超一公里稱之長隧道,若超三公里則稱之為特長隧道。重慶交建集團依托旗下的隧道工程分公司,在其所承建的23條隧道中,有7條特長隧道,兩條達到了11公里以上。因此交建集團成為了隧道施工大軍中地地道道的“特長生”。

    早在2017年城口至開州高速公路建設全線啟動之時,重慶交建集團便承接了總長11.5公里的重慶當時第一長隧——城開特長隧道。

    面對橫亙城、開兩地交界處的雪寶山,一直是城口與外界交通不便的最大壁壘,山脈綿延40公里,坡頂與河谷落差超千米,而城開隧道最大埋深也達到驚人的1337米,相當于400層樓的高度。除此之外,工程主體需穿越2個背斜底層、2個向斜底層。由于施工線路過長,洞內分布了4條斷層和26道煤層,地質極其復雜,被國內隧道專家稱為“不良地質博物館”。

    眼見困難重重,項目部上下將“標準化、機械化、信息化”落實到施工的細枝末節,首次將BIM技術應用于隧道建模,利用BIM強大的運算技術,對工程構建進行系統識別,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城開特長隧道項目部監控中心

    在開挖過程中采用超前地質預報TSP、地質雷達和瞬變電磁儀,可探測開挖掌子面前面150米范圍內地質情況;利用多功能鉆機施作超前探孔和三臂鑿巖臺車施作超深炮孔進行鉆探預測,結合隧道自動化監測預警信息化系統,判定掌子面周邊圍巖地質情況。成功預測巖溶、暗河、涌水突泥、煤層等不良地質53處,不僅有效排除施工風險,更節省了寶貴的工期。

    ▲超前地質預報TSP在隧道施工中的應用

    隧道最終于2022年建成通車,比預定工期提前一年完成施工任務,創造國內隧道史上一大奇跡。

    ▲建成后的城口至開州特長隧道

    解鎖新本領,再“刷”大數據

    勇于挑戰的交建人沒有停下攀登腳步,今夕打通“城開”壁壘,不日再戰渝鄂屏障。晚城開特長隧道四年動工的小營隧道,系銀川至百色高速公路重慶奉節至湖北建始段的重點工程,位于渝鄂交界,起著開拓出省通道之重任。更引人矚目的是掘進長度達到了12.3公里,再“刷”重慶在建公路隧道之最。

    小營隧道,原名龍骨坡隧道,重慶端恰位于我國已探明年代最久遠的人類遺址—巫山猿人遺址所在地,此等歷史厚重,讓原本的重點工程,更顯“重中之重”。隧址位于臺原型峰叢洼地地貌,與城開特長隧道相似,施工區內密布各類巖溶洼地、落水洞、溶洞、地下暗河。而且小營隧道洞口崩坡積體。

    值得一提的是,負責小營隧道的奉建TJ09項目部同時承建廟埡合隧道與永安隧道兩座特長隧道,三隧首尾相接,形成了特長隧道群。

    ▲建設中的奉建高速小營隧道

    施工點位多,掘進難度高,社會責任大,關注程度前所未有,奉建TJ09可謂聚齊了重點工程的全部元素,全面負責該工程的80后項目經理張印更深知,如此艱巨的任務,超過之前經手的所有項目。

    任務“升級”,工程人展現的“特長”也必須升級。善于學習的張印,通過各種途徑捕捉長大隧道建設的前沿技術,不放過任何“學藝”的機會,并積極尋求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他率領年輕的團隊,在秉承“標準化、機械化、信息化”的基礎上,借助數字隧道管理平臺,開展了地質災害災變過程的前兆信息敏感性及其演化規律演變,實現了隧道不良地質體高精度三維超前預報。

    項目以此為突破口,進而將隧道建設過程各種風險信息統一管理,大幅提升特長隧道管理效率,增強施工期間的質量、安全力度,有效降低工程施工風險及建設成本。

    在隧道初期噴射混凝土支護上,采用濕噴機械手作業,根據墻面施工的部位適時調整噴頭與墻面的距離和角度,專人負責操作和檢查;班前確定適合工作面施工水、風壓技術參數,專人控制和調控;并對各種可能降低隧道噴射混凝土回彈率的措施進行了研究分析,找出了幾條針對性的措施并付諸實施。經過管理人員及QC組員的同心協力,“三隧”的開挖超耗穩定在80%以下,二襯混凝超耗降至10%以下。在困難重重的隧道施工中,不僅完成任務,還降低成本,提升了項目利潤率。

    經過四年沉淀,項目已能通過專業的電腦軟件對地質情況進行掃描與分析,并與超前地質雷達掃描進行印證,準確預報前方地質,逐漸走出一條對“智慧工地”建造之路。

    因勢利導,化險為“益”

    在奉節至建始高速公路上,有一處特長隧道,4.4公里的掘進里程,在隧道“特長生”的“履歷表”中,算不得出眾,但施工過程卻險情頻發。

    這便是隧址位于巫山縣大溪鄉的永安隧道,施工前期相當一段時間,現場不聞機器轟鳴,卻終日縈繞騾隊駝鈴。項目緣何放棄一流的施工機械,偏讓這群特殊“兵團”終日忙碌?

    2021年9月,施工人員陸續進場,準備大展拳腳之際,卻遭連日暴雨,雨水滲入坡體,9月9日施工區域山體表層邊坡大面積滑落,滑坡長度長達131米,寬度約235米,形成滑坡體約22萬方,體量之大,是所有參建人員前所未見的,高邊坡滑坡猶如一頭攔路虎擋在眾人眼前。

    面對隧道口上方連續近一百多米的邊坡,治理工作刻不容緩,交建集團領導高度重視,多次前往現場調研,張印和他的同事駐扎現場,時刻督察治理情況。

    然而,接踵而至的困難,沒給張印任何喘息的機會。高且聳立的邊坡,加之半山腰的坡頂,聯手構成了“高不可攀”的關隘,現代交通工具根本無法抵達,材料運輸成首要障礙。一時間,邊坡治理陷入停滯,隧道開挖無從談起,張印背負的壓力可想而知。

    面對千頭萬緒的工作,張印決定從尋找運輸途徑著手。在8月烈日的烘烤下,張印和同事冒著40度高溫穿梭崇山溝壑,跨越荒山陡坡。過程中曾因自帶飲水不多,出現脫水暈厥的情況,幸得及時處理,有驚無險。但老天并未眷顧這群“探路者”,團隊雖經千帆找尋,仍多日無果。

    正一籌莫展之際,一次偶然機會,項目團隊發現當地有人利用騾子作為物流工具,張印瞬間被激活了思路,立即聯系騾子運輸隊,制定運輸方案;同步遣專人反復研究運輸線路,確保方案可行性。自此,每日拂曉,這支特殊的物流隊便輾轉砂石中轉站和邊坡治理現場,這才有了前文所提的工地駝鈴聲。

    ▲騾隊為奉建高速永安隧道邊坡治理現場運送物資


    ▲奉建高速永安隧道進口滑坡處治施工現場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2023年3月,永安隧道進口滑坡治理工作接近尾聲,正式開始隧道的掘進工作。憑借全年優異的表現,張印也被評為2023年度重慶建工集團優秀黨員。

    知險避險,險中求勝

    隧道之難,在其長,亦在其險。多年來,交建集團在與高山陡壁的直接“對話”中,除了堅貞不渝、艱苦卓絕地開挖一座座長隧、特長隧,還需直面陡峻危巖、山體結構異動帶來的各類危險。

    重慶南川至貴州道真高速公路中的馬嘴隧道,全長3.7公里,此隧在進口上方共有8處陡崖危巖體,總面積6527平凡,且處于高差巨大的陡峻之處,如遇多雨天氣,狀態極不穩定,隨時存在崩塌風險。

    洞外危險重重,洞內更是險象環生,隧址巖溶管道發育,地下水異常豐富,隧道中段甚至需要穿越兩處暗河,流量均在每秒60到157升;同時伴有發育巖溶大泉,雨后更有大量的垂向涌水,如若巖溶循環帶裂隙被貫通后,涌水中還將夾帶大量的崩坡積泥沙等等不利。

    項目部在作好充分的風險性研究后,圍繞多處安全風險點逐一制定處置方案。針對進口上方陡崖的8處巨型危巖體,考慮其處治面積大,地勢險峻,遂采用覆蓋型簾式柔性防護網防護,部分地段采用被動防護網防護系統進行處治,達到“快、穩、優”的處治效果。

    滿足進洞條件后,項目部啟用EKKO雷達和TSP/TGP超前地質預報,根據物探結論,以鉆探驗證,而后依據巖粉、鉆速和水質情況,判斷前方水文地質條件。在關鍵的溶洞處治過程中,對溶洞內無補給源的靜水以排為主。而對于補給源廣,特別是與地表水連通的巖溶水,以堵為主,限量排放。

    隧道掘進有條不紊進行之時,發現不明可燃燒氣體,左右線立即停止施工、斷電,強通風。項目部立即采用光學瓦檢儀和有毒有害氣體檢測儀對可燃氣體進行檢測。經測,氣體中含有甲烷、氮氣以及少量乙烷和二氧化碳,為典型瓦斯氣體,且甲烷濃度達40%-50%,隧道明確為高瓦斯工區。

    鑒于過程中出現的頁巖氣體,給項目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施工組織必須細化,設備配置亟需升級,項目立即著手改造三部曲:改良配電方案;對機械防爆改裝或更換為防爆型;優化通風措施。

    籌備三部曲妥當完成,工程進入實施階段,過程中通過嚴格的瓦斯自檢、超限撤除、“一通三防”、“一炮三檢”等一整套制度,嚴格保證施工安全。

    過程始終倡導綠色施工,在危巖處置、掘進施工、噴漿注漿、鋼筋加工等各環節堅決不破壞、不堵塞原有管道系統,保護大山水土結構。并且不對山體進行大面積的削坡,不擾動本來穩定的山體,延隧道伸作套拱,有效避免了仰坡滑坍的情況,最大限度保護洞口周圍的樹木和植被。

    ▲已竣工的南道高速馬嘴隧道

    獻禮雪域高原再戰全新“高度”

    西藏八宿縣,位于昌都市南部,地勢西高東低,海拔在2800至4800米之間,一直以50年前修建的318國道為進出通道,且受天氣影響較大。政府決定對318國道竹巴籠至林芝公路進行整治,由重慶交建集團承建的土建施工二標然烏隧道,長度兩公里。

    然而隧道人此次面臨的不是“特長”,而是“超高”海拔高達4200米的施工現場,對來自西南地區的項目人員,造成了極大挑戰,強烈的高原反應讓許多同事出現各種身體狀況,頭痛難忍、渾身乏力,甚至整晚不能入睡,根本無法正常工作。

    在當地人的多方幫助下,相當一段時間以后,大部分同事才逐步適應。在項目前期,為避免來回變換海拔高度所需的適應時間,管理人員幾乎犧牲了所有的回家機會。

    為應對復雜的施工環境,項目部采用了機械化開挖,引入了液壓棧橋、濕噴機、掛布臺車和二襯臺車等現代化隧道施工裝備,并且投入了隧道LED門禁系統、人員定位系統、AI視頻監控系統、危險氣體檢測系統、應急電話廣播系統等,為工程安全提供保障。目前隧道開挖已突破1000米大關。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多年的隧道建設,無數次攻堅克難,讓交建集團收獲了業界榮譽,自身技術水平更是在磨礪中不斷提升,逐漸形成了一整套獨立的理論知識體系。

    交建集團主導的《山地城市復合地層軌道交通敞開-土壓雙模盾構施工關鍵技術》獲2023年度重慶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依托特長隧道開挖領域的優勢,自主研發并實施多項科技創新,《特長隧道中三臂鑿巖臺車自定位開挖施工工法》《長大隧道多功能二襯臺車施工工法》《巖溶隧道涌水超前預報系統化施工工法》等已獲省部級工法,為解決長隧施工難題提供了技術支撐和寶貴經驗。

    截止目前,交建集團已取得專利112項;獲得國家級質量獎項7個、省部級科技獎項31項、國家級專利112項、省部級工法59部;主編或參編各類標準29部。

    山高不礙其志,澗深不斷其行。交建集團三十年如一日,以路為名,隧隧相傳,終日乾乾,與時偕行。公司團隊精進隧道工藝,尋求突破,不斷打造精品項目,回報社會,在交通強國、科技強國的征途上譜寫新篇章。(夏秦文)

    華社重慶8月5日電(記者李曉婷)“通過這里,我們能輕松買賣全球貨物。”看著由中歐班列運抵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的一臺臺進口汽車,卡爾森(重慶)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付士剛說。

    作為一家從事改裝汽車進出口貿易的企業,卡爾森(重慶)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會根據客戶需求,將改裝后的汽車從歐洲運至國內,但進口整車需要一次性向歐洲商家付清買車款,這對于中小型貿易企業來說,資金壓力很大。

    好在鐵路提單如今可以作為融資憑證。不久前,卡爾森(重慶)經中歐班列從德國進口了10臺汽車,原本需要付現100萬歐元,公司依托鐵路提單來出具國際信用證,獲得銀行融資,最終只需付現15萬歐元。

    在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工作人員在重慶鐵路口岸對進口整車進行檢查。新華社記者 黃偉 攝

    “許多中小型貿易企業想通過鐵路運輸國際貨物,節省時間、加快周轉,但缺少重資產做抵押憑證;銀行此前也只認海運提單,企業融資難,業務拓展不便。”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建設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韓超說。

    作為全國鐵路運輸單證金融服務首批試點地區之一,重慶2017年在中歐班列開立全球首份“鐵路提單國際信用證”,賦予其控貨功能和物權屬性,并批量化運用。目前園區內企業累計開具“鐵路提單國際信用證”6000多票,金額達4億元人民幣。

    “這項改革讓企業更便捷地使用鐵路運輸貨物,運輸時間比海運縮短了20天左右。”卡爾森(重慶)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付士剛說。

    改革創新舉措不斷推出,讓這座園區加快成長為“一帶一路”上的重要物流樞紐。

    在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轉運卡車在陸海新通道重慶無水港轉運集裝箱(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黃偉 攝

    走進位于樞紐園區內的西部陸海新通道運營調度中心,數字大屏顯示著當日貨物運輸情況,點開地圖上對應的口岸圖標,可以看到廣西欽州港、新疆霍爾果斯口岸等重要樞紐口岸的實時畫面。

    一組組物流數據匯集于此,搭起一條“數字陸海新通道”。得益于重慶多式聯運“一單制”探索,企業可以實現整個運輸倉儲過程“一單到底”、一次辦理,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通過區塊鏈技術,我們還創新打造鐵海聯運‘一碼通’,進出口企業線上訂艙后便可獲得一個鐵海聯運二維碼,通過二維碼追蹤集貨、通關、鐵路發運、站港轉運等全過程,不再需要紙質提單。”重慶市政府口岸物流辦規劃發展處副處長孫科說。

    “不管是園區、政府部門,還是貨代單位、金融機構,都在同向發力,讓我們真真切切感受到改革的溫度。”重慶尼爾森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恒毅說。今年5月,重慶國際鐵路港綜合保稅區獲批設立。“綜保區的設立對企業來說又是一次重大利好,我們將用好保稅政策和通關便利優勢,進一步擴大跨境電商業務。”陳恒毅說。

    7月30日,在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一列裝載機械設備、汽車和筆記本電腦的中歐班列從重慶團結村中心站駛出。新華社記者 黃偉 攝

    從鐵路提單到鐵海聯運“一單制”“一碼通”,再到稅費支持,樞紐園區服務企業的系列舉措,是重慶探索“陸上國際貿易規則”、打造內陸開放綜合樞紐的一個縮影。如今,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的重慶,正不斷放大多條通道疊加優勢,持續完善“四向齊發、四式聯運”國際通道體系,帶動西部內陸地區跨越山海、走向世界。

    “下一步樞紐園區將乘著重慶打造內陸開放綜合樞紐的機遇,進一步提升通道聯通水平,打通關鍵環節,積極尋求各方創新聯動,以物流為牽引助力通道沿線國家和地區產業發展。”韓超表示。

    月15日,是2022年全國低碳日。圍繞“落實‘雙碳’行動,共建美麗家園”,廢舊物資回收利用,是重點之一。近日,上游新聞記者走訪市場了解到,重慶一年超200萬電子“垃圾”,這些廢舊家電去哪兒了?又如何“變廢為寶”?

    收舊家電的吆喝聲“聽不見”了

    6月1日,蘇寧易購發布《618家場景消費報告》顯示,以舊換新用戶數同比增長56%,綠色智能成全屋“標配”。可是背后令人尷尬的是,普通用戶卻面臨“找不到”正規的廢舊家電回收渠道的尷尬。

    家住江北的陳先生,最近家里裝修,將家里的幾臺老空調都賣了。“三臺空調只用了兩三年,好不容易找到個收廢品的賣掉,僅賣了600元。”陳先生覺得,著實有些不劃算。

    “冰箱、彩電、空調、洗衣機這些大件商品,體積大、又笨重,只有等收廢品的上門來收,不然只有等商場搞‘以舊換新’活動的時候處理。”沙坪壩區的張女士稱,近幾年,很難聽到收廢品的吆喝聲了。

    此前,市民劉女士也稱,現在廢品收購站不收電子產品,說不具備拆解資質。

    上游新聞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等著收廢品的上門回收”,是不少消費者淘汰廢舊家電的選擇。有公開數據顯示,只有20%的廢舊家電能進入正規、符合環保要求的拆解、回收渠道。

    打開某二手電商平臺,搜索“家電回收重慶”,顯示“重慶主城九區,高價上門回收二手舊電器電腦空調”字樣的商家“撲面而來”,標價區間在10多元~6999元不等。

    “很多顧客想要售賣家里的舊家電,但是不方便搬運,就會上門來咨詢。”在南岸做廢品回收生意的個體戶說。

    南岸一電腦商家稱,舊電腦我們可以按市場折舊價回收,拆了將有用的配件取下,沒用的如果比較小就直接扔垃圾桶,大點的就累積起來賣給廢品站。在電器、手機賣場附近,則隨處可見回收舊手機的小販。

    廢舊家電幾乎全身都是“寶”

    別看廢舊家電似乎沒地方收,然而,其全身幾乎都是“寶”。

    據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目前我國家電保有量已超21億臺,2022年預計報廢量超2億臺。信達證券對外發布的家用電器行業深度報告顯示,以2019年基數測算,空冰洗、電視機、熱水器5大品類的僅僅家電回收環節的直接產業規模就可達到約250億元。除了回收環節,下游拆解也是巨大市場,而由于家電回收間接創造出的更新需求市場規模預計也將達到千億級別。

    一臺廢舊家電,入庫時會被貼上條形碼,掃描條形碼,可以全程監督其從入庫到出貨的過程。后臺的大屏幕上,有幾十個生產環節的實時視頻。十來個工作人員坐在電腦前,分工監督生產過程。

    “吃”進廢舊電器,“吐”出各類資源。一臺舊電視,在重慶的電子廢棄物處理廠,可以被拆解成玻璃、金屬、塑料等五大類,玻璃、熒光粉等23種部件。拆解完成后,各種零部件分類存儲,塑料、銅、鐵等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將被賣給企業再利用,這部分占95%左右。用業內人士的話說,“除了灰塵之類不能用,其他都能變廢為寶”。

    廢舊電器成分復雜,含有超過700種物質,既有銅、鋁等具有較高資源利用價值的材料,又有鉛、汞等污染物。而把手機電池回收積攢到1噸,就可提煉出200克黃金。

    電子電器產品回收將可“跟蹤”

    目前重慶只有3家合法拆解處理企業:主城區交給重慶中天電子廢物處理公司,萬州一帶交給中加公司,黔江一帶交給藍宇公司,年產能在400萬臺左右。回收企業則有20多家,如國美、康佳、TCL、重慶再生資源集團等。

    以重慶中天電子為例,其年處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規模達200萬套以上,2021年,公司回收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超過150萬臺。

    據重慶市生態環境局最新發布的公開數據顯示,重慶2020年回收拆解廢棄電器電子產品207.52萬臺。到2025年預計拆解處理量達1402萬臺。

    早在2010年,重慶就出臺了《重慶電子垃圾處理規劃》征求意見,計劃將舊家電交正規回收點,保證金就退還并付給回收費。

    作為首批“無廢城市”之一,重慶將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問題作為“無廢城市”建設試點的一個主要內容。目前,重慶正逐步建立覆蓋全市的回收體系,通過垃圾分類投放站(柜)、電話(微信)預約上門回收等方式,不斷提高回收的便捷性,充分運用大數據智能化監管手段,逐步實現電子電器產品從投放市場到回收處理的全程跟蹤監管新模式。

    上游新聞記者 嚴薇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