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輯:老雨zz
發文:南街娛樂圈
—————————————————
關注壹起音樂Tmusic
每日學習最新最潮音樂干貨!
—————————————————
你好,我們又見面了
正在學習混音的你
是不是已經一夜暴富了呢?
剛拿到一筆可觀收入的你
是否感覺到這條路還是非常值得走的呢?
此刻酒足飯飽,不妨靜下心來
聽我講個故事
一個窮學生學混音的故事
(加括號的都是重點)
一. 最渣的混音設備
老雨我是名很普通的在校大學生,家境一般。不愁吃不愁喝、偶爾改善生活
2016年,我接觸到了混音,并且有跟隨一名老師學習
那個時候家里并不支持我學這些,但還好我自己有偷偷的攢錢
400塊,是我那時一年的積蓄
就這樣,我用著家里XP系統的老電腦,插著20塊錢買來的地攤耳機,第一次接觸到了混音
現在看來會覺得很無奈,20塊耳機沒比外放好到哪去
(新手入門,推薦使用專業監聽耳機)
二. 作業交出新高度
設備質量的極度糟糕,使我根本無法分辨混音中的細節
這種狀態下的我,只能靠聽助教的點評來不斷修改
基本上那一個月,每天都會交一次作業,多的時候能交上3.4回
特別怕被嫌棄…
一直以來都很感激這位助教,后來看見便叫上一聲"師父"
師父也給我起了個愛稱:雨受……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三. 最慘痛的一次打擊
相比當時其他的同學,我吃的最大的虧就在于設備。
所以即便我交作業交得很勤、一次又一次的復習課上講的內容,做出來的東西還是差了一大截
那一屆的評比,我是無可爭議的倒數第一…
最終狠下心來,搞到一個大概值100塊的耳機
戴上耳機的一瞬間,我終于不再是"聾的傳人"
后來有段時間被人暗嘲技術太渣,但也依舊放寬心態看待這件事
同時也很記仇的再也沒理過那個人
(除了你自己,沒人能讓你放棄)
四. 網吧里的一股清流
當我覺得自己終于有點底氣,就開始去貼吧發帖接單,把銷售技巧用在上面
當時大家普遍對"后期"這個詞感到陌生,聽說過的都不多
好在我撒網夠廣,還是陸續有人找到我(雖然都是手機錄的音)
一次次刷新我認知中的音質下限...
那時愿意有償混音的很少,我一單也只有20-30塊,但也總算賺回了耳機錢
后來上學沒有電腦可用,就去網吧裝cubase、裝插件,在那里做后期
(窮的是錢包,打的是基本功)
五. 2年時間摸索一件事
從最初在混音班畢業,到2017年的11月,一直沒有放棄混音
期間向家里申請買了屬于自己的筆記本電腦,自己攢錢買了一副耳機
也有在普及混音知識,給新手答疑
后來,我報名了音樂人網現在的混音班,內容也是從0基礎開始講的,適合新手
卻幫了我一個大忙
在這里,結合過去的種種經驗,我抓住了名為"思維"的東西
(日積月累+一點明悟=思維)
六. 最快速的提高方法
了解到混音的一點"思維",便翻出以前的工程,挑幾首音質不錯的重修
但慢慢就談不上有進步了
即使偶爾出來接個單,一個流程做下來也覺得缺少新意,太套路
實戰漲經驗效果已經不大了,怎么辦?
最終,我把重心放在了教學上面,教我的學生去學習混音
他們會遇到各種千奇百怪的問題,會來問我要怎樣解決
有時也會琢磨出一些好點子,恰恰是我這個"學長"所需要的,皆大歡喜
(幫助別人學習是最好的進步方式)
七. 終章
最后我想表達的是,如果你真的想學好一門技能,請時刻對它懷有敬畏之心
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
混音的確比較燒錢,但我窮成這樣都過來了,你也一樣可以做到
有任何混音方面的問題,可以加我好友來問
我不收錢,只是想看到你求學的態度
歡迎喜歡混音的朋友私信我~
各種福利等你來拿哦~
放或混音,或者叫內放混音,它是聲卡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可以控制聲卡輸出背景聲音和錄音的伴奏聲音。了解內放的功能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我們必須弄清楚聲卡的"內放""混音""混響"的區別?經常有朋友在語音聊天室和他人聊天的時候,會遇到卡麥,有回音等現象,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內放或混音。不同聲卡關閉內放或混音的的方法也會有所不同,如客所思在軟件模式下是利用機架的混音插件來控制;硬件模式下是在控制面板內勾和不勾立體聲混音來控制;立體聲混音開關就是內放的意思,混音=內放,控制著對方能不能聽到我們這邊電腦系統音源的聲音,但是和混響沒有半點關系。你在后期錄音中,可以連伴奏一起同錄,但是和別人說話會卡麥,那么此時需要關閉混音。混響是一種效果,內放是一個功能,千萬別混淆了。在客所思上面,混響是用效果種類、效果音量,效果時間等參數共同調節而成,混響是對人聲或伴奏的一種處理或美化。
那么電腦自帶板載集成聲卡如何開啟內放混音呢?win7系統通常默認錄音,是錄麥克風的,但我們有時需要錄制喇叭聽到的聲音,比如純凈的伴奏與歌聲,或者網絡K歌讓人聽到自己的伴奏與歌聲,所以必須設置聲卡的立體聲混音為默認值。
1.右鍵點擊系統右下角的聲音圖標,即“小喇叭”圖標,在彈出的菜單里選擇“錄音設備”。如圖:
2.進入聲音錄制選項對話框,如圖:
3.在此選項卡的任意空白處點擊鼠標右鍵,選擇“顯示禁用的設備”。如圖:
4.此時,出現灰色的“立體聲混音”選項卡,系統默認是禁用的,所以我們需要手動打開。另外部分聲卡不是“立體聲混音”,而是“您聽到的聲音”,如圖:
5.此時單擊選中“立體聲混音”→ 再右鍵點擊→ 在彈出的菜單里→選擇“啟用”,如圖:
6.這時“立體聲混音”變為彩色的了, 如圖:
7.設置“立體聲混音”為默認,右擊"立體聲混音”→ 在彈出的菜單中勾選”設置為默認的通信設備“即可,OK!我們就可以錄制電腦中的聲音了(如果只想錄麥克風的聲音,可以用鼠標右擊“麥克風”設回默認值),如圖:
8.如果你又是一個有創意的朋友,想達到邊錄邊演唱的卡拉OK效果怎么辦?這還需要進行以下設置:點擊電腦屏幕右下角的”小喇叭“圖標,打開音量調整板,如圖:
9.擊上方的”喇叭“圖片,就打開了“揚聲器 屬性”的 ”級別“對話框,如果沒有顯示,可以先單擊”級別“選項卡,進入此界面。如圖:
10.在這里可以從0~100均勻調整麥克風播放的音量,如果麥克風播放的音量被禁用,可以先單擊一下”聲音“圖標,就可以解鎖。如圖:
11.如果麥克風的音量調到100還不夠響,可以回到前面進入過的“聲音”窗體的“錄制”板塊,下面的自己DIY吧!
問:咨詢交流怎么聯系? 答:添加QQ:917715901;微信:917715901;QQ群:192795424;關注“音頻娛樂”微信公眾號:yinpinyule(長按復制去關注),回復:關注
文編輯:老雨zz
————————————————————
音樂轟炸機,每日轟炸最新最潮音樂干貨!
————————————————————
你好,我們又見面了
收完壓歲錢的你
是不是已經一夜暴富了呢?
給孩子發了壓歲錢的你
是否看到了一張滿意的笑臉呢?
此刻酒足飯飽,不妨靜下心來
聽我講個故事
一個窮學生學混音的故事
(加粗的都是重點)
一. 最渣的混音設備
老雨我是名很普通的在校大學生,家境一般。不愁吃不愁喝、偶爾改善生活
2016年,我接觸到了混音,并且有跟隨一名老師學習
那個時候家里并不支持我學這些,但還好我自己有偷偷的攢錢
400塊,是我那時一年的積蓄
就這樣,我用著家里XP系統的老電腦,插著20塊錢買來的地攤耳機,第一次接觸到了混音
現在看來會覺得很無奈,20塊耳機沒比外放好到哪去
(新手入門,推薦使用專業監聽耳機)
二. 作業交出新高度
設備質量的極度糟糕,使我根本無法分辨混音中的細節
這種狀態下的我,只能靠聽助教的點評來不斷修改
基本上那一個月,每天都會交一次作業,多的時候能交上3.4回
特別怕被嫌棄…
一直以來都很感激這位助教,后來看見便叫上一聲“師父”
師父也給我起了個愛稱:雨受……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三. 最慘痛的一次打擊
相比當時其他的同學,我吃的最大的虧就在于設備。
所以即便我交作業交得很勤、一次又一次的復習課上講的內容,做出來的東西還是差了一大截
那一屆的評比,我是無可爭議的倒數第一…
最終狠下心來,搞到一個大概值100塊的耳機
戴上耳機的一瞬間,我終于不再是“聾的傳人”
后來有段時間被人暗嘲技術太渣,但也依舊放寬心態看待這件事
同時也很記仇的再也沒理過那個人
(除了你自己,沒人能讓你放棄)
四. 網吧里的一股清流
當我覺得自己終于有點底氣,就開始去貼吧發帖接單,把銷售技巧用在上面
當時大家普遍對“后期”這個詞感到陌生,聽說過的都不多
好在我撒網夠廣,還是陸續有人找到我(雖然都是手機錄的音)
一次次刷新我認知中的音質下限...
那時愿意有償混音的很少,我一單也只有20-30塊,但也總算賺回了耳機錢
后來上學沒有電腦可用,就去網吧裝cubase、裝插件,在那里做后期
(窮的是錢包,打的是基本功)
五. 2年時間摸索一件事
從最初在混音班畢業,到2017年的11月,一直沒有放棄混音
期間向家里申請買了屬于自己的筆記本電腦,自己攢錢買了一副耳機
也有在普及混音知識,給新手答疑
后來,我報名了音樂人網現在的混音班,內容也是從0基礎開始講的,適合新手
卻幫了我一個大忙
在這里,結合過去的種種經驗,我抓住了名為“思維”的東西
(日積月累+一點明悟=思維)
六. 最快速的提高方法
了解到混音的一點“思維”,便翻出以前的工程,挑幾首音質不錯的重修
但慢慢就談不上有進步了
即使偶爾出來接個單,一個流程做下來也覺得缺少新意,太套路
實戰漲經驗效果已經不大了,怎么辦?
最終,我把重心放在了教學上面,教我的學生去學習混音
他們會遇到各種千奇百怪的問題,會來問我要怎樣解決
有時也會琢磨出一些好點子,恰恰是我這個“學長”所需要的,皆大歡喜
(幫助別人學習是最好的進步方式)
七. 終章
最后我想表達的是,如果你真的想學好一門技能,請時刻對它懷有敬畏之心
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
混音的確比較燒錢,但我窮成這樣都過來了,你也一樣可以做到
有任何混音方面的問題,可以加我好友來問
我不收錢,只是想看到你求學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