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群孤獨創業的“中年人團隊”,歡迎志同道合的同志討論分享心得~

    我們又在核心技術領域取得突破了,而且是領先全球,技術世界第一!不開玩笑,現在的好消息真的是越來越多了,今天是這項技術,明天則是那一項。這個趨勢是非常好的,證明咱們雖然處處受到打壓,但技術這一塊,一直沒落下。相信在未來,我們能夠獲得更多的主動權,讓某些居心不良的美意識到打壓是沒辦法擊倒我們的。

    圖計算世界第一

    獲得這項技術突破成就的是來自于華中科技大學的計算機學院圖計算團隊。6月,在德漢堡,高科技領域極為重要的的國際超級計算大會開幕。大會向全世界宣布了第24屆Graph 500的排名高低。其中,我們華中科技大學的計算機學院圖計算團隊依靠其所研究的DrpGraph計算機擊敗全球“群雄”,排列第一名。而且,這還是蟬聯第一,并且還順便打破此前的世界記錄,再次書寫了新的輝煌!

    有人懷疑這個榜單沒有含金量?但實際上人家是頂級國際計算機學會ACM和IEEE一塊辦的,是目前國際上的最權威的評價榜單,基本上全世界想要證明自己的超級計算機都不會放過在這個榜單上留名的機會。像是全球超級計算機排名第一的Frontier(美)和排名第二的富岳(日),都沒能在圖計算領域打敗華中科技大學的DrpGraph。雖然說,其只是在單一領域取得了領先地位,但和這些超級計算機同臺競技,也相當不容易了,更何談勝出呢?而且這也是世界上首次有團隊打破以單機性能,打敗超級計算機圖計算性能的記錄。

    圖計算是什么

    很多人會很好奇,圖計算到底是什么?其實圖計算就是處理大數據的一種有效方式。現在是數據時代,如何有效統計和處理各種各樣復雜的數據,是非常重要的決勝點。而“圖”則表現了數據信息復雜關系的組織結構。目前來說,很多領域都會用到“圖”,比如說國家交通路線、電網、社交平臺網絡等等。

    但是光表現出來還不行,大數據時代我們還需要篩除無效信息,高效地獲取有效信息。所以,圖計算就非常重要了,在算法不斷升級的背景下,圖計算的能力越來越強,能夠幫助企業和部門高效率地獲取圖數據中的關鍵信息。現在的發展趨勢表明,未來圖計算將成為人工智能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術之一。即便是當下,其也擁有了眾多應用場景,并表現出強大的能力。被企業和國家所重視和信賴。

    中科大的技術領先,直接代表了我們在這一人工智能核心技術領域獲得了領先,這對于我們人工智能產業化將會帶來很多幫助。

    強強聯手,和華為合作

    世界上強大的計算機,一般都是由大型企業和官方組織建立的,其需要雄厚的技術實力和資金。像國內的神威·太湖之光,就是由我國的計算機研究中心研發制造的。為了打造這個計算機,其安裝了四萬多個神威眾核處理器。神威26010,采用64位自主指令系統,性能可以達到三萬億次每秒。

    那么華中科技大學是如何做到以團隊的實力打造出圖計算機DrpGraph的呢?這就不得不提副教授張宇和博士趙進了。這兩位在圖計算領域進行了多年的研究,擁有了強大的技術積累,這才得以在軟件上突破了該領域多項核心技術。有了技術支撐,團隊又和知名企業華為形成了合作,雙方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在華中打造了一個技術研發創新中心。

    一邊有技術,一邊又有華為的支持,圖計算機DepGraph能夠落地也就不奇怪了。而且和華為合作,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其不僅能夠將技術轉換成產品,還能通過華為,在未來進一步將技術應用到產業中去,推動高科技產業的進步。比如說現在,華中研究的高性能圖計算技術已經被應用到了互聯網,相關部門,未來其還有可能被應用到人工智能,能源行業等等。

    華中和華為,強強聯手,未來可期!

    破世界紀錄了!華中科技大學和華為“聯手”,果然很強

    打敗美,華中科技大學這一技術領先全球,華為:也有我的功勞

    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作者刪除!

    中科技大學(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簡稱華中大、華科大 ,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位列國家“雙一流” “985工程”“211工程”、入選“強基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是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一流網絡安全學院建設示范項目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教育部來華留學示范基地,為中歐工程教育平臺成員和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國際應用科技開發協作網、全球能源互聯網大學聯盟成員。

    學校由原華中理工大學(前身為1952年國家籌辦、1953年10月開學的華中工學院)、同濟醫科大學(前身為1907年德國埃里希寶隆創辦的德文醫學堂)、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前身為1952年12月創建的中南建筑工程學校)于2000年合并組建。

    截至2022年9月,學校校園占地7000余畝,綠化覆蓋率72%;設有51個院系,開設112個本科專業;擁有39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4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8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7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5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7個;有專任教師3700余人。

    2023年5月26日,華中科技大學成立中國首個數字空天技術研究所。

    學校前身

    華中工學院(華中理工大學)

    查謙老院長在華中工學院成立大會上講話

    1952年11月,中南行政委員會所屬文化教育委員會召開高等教育計劃會議,決定在武漢新建三所工科院校——華中機械學院、中南動力學院和中南水利學院。

    1953年1月,由中南行政委員會教育部發文,正式成立三院聯合建校規劃委員會,武漢大學支援建設華中工學院,武漢大學查謙教授任主任委員。

    1953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部根據毛澤東的指示,決定將籌建中的華中機械學院、中南動力學院合并為一校,撤銷中南動力學院的建制,機電互補,命名為華中工學院。由原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南昌大學、廣西大學等4所大學的機械系全部和電機系的電力部分,以及華南工學院機械系的動力部分、電機系的電力部分合并組成;設機械制造工程、金屬切削工藝及其工具、汽車、內燃機、水力動力裝置、熱能動力裝置(熱力發電廠設備)、電機與電器、發電廠配電網及電力系統8個本科專業,金工、鑄造、汽車修理與維護、發電廠配電網及電力系統4個專修科;同時,華中工學院籌備委員會成立,查謙為籌備委員會主任,劉乾才、朱九思為副主任。

    1953年9月11日,建校工程在武昌喻家山南麓破土動工。同年10月15日,華中工學院成立大會和開學典禮在武昌舉行。

    1954年8月中旬,全校師生員工會師武昌喻家山,完成搬遷集中工作;1955年,國務院任命查謙教授為華中工學院第一任校長。

    1955年9月,汽車專業并到長春汽車拖拉機工程學院(原吉林工業大學前身,吉林大學前身之一)。

    校園

    1957年,恢復汽車、內燃機等專業。

    1958年,汽車、拖拉機、內燃機等專業整體調整到新組建的武漢工學院(武漢理工大學前身之一)。

    1960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高等學校。從1961年開始招收研究生。

    1966年至1976年,由于“文革”初期軍宣隊指揮長劉崑山 、學校副校長朱九思等人的努力,實現三個“沒有”:學校主要領導人沒有變、師資隊伍沒有散、科研教學設備沒有濫,教師、干部受傷害較少。

    1971年,武漢機械學院停辦,部分專業和300多名教職工并入華中工學院。

    原華中工學院

    1972年至1979年,共收留全國各地的專家教授600多名。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學校進入蓬勃發展的新階段。

    70年代末80年代初,先后設立了激光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工程、微波技術等一批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理工結合的技術學科專業。

    1979年,第一個文科研究機構——中國語言研究所成立。

    1984年,已開設包括理科、文科、工科和管理學科的45個本科專業,形成了新型綜合性大學的基本輪廓,初步實現了以工為基礎,理、工、文、管相結合向綜合化發展的目標。

    1978年,恢復招收研究生,當年招收研究生181人。

    1981年,經國務院批準,學校成為全國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1984年4月,首批試辦研究生院(共22所)。

    1988年1月,更名為華中理工大學。

    1988年、1992年,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材獎評選,獲國家特等獎1種,國家級優秀獎7種,部級一等獎18種。

    1989年、1993年,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學成果獎評選,獲國家特等獎1項,國家級獎3項,國家級二等獎5項。

    1993年,國內發表論文數達到1032篇,“首次突破國內發表論文數1000篇”,位居全國高校及科研機構第1位。被EI收錄的論文居全國高校第7位,被ISTP收錄的論文居全國高校第7位,被SCI收錄的論文居全國高校第11位。

    1994年,成立研究生院10年:博士學位點31個,博士生導師111人,博士后流動站7個,碩士學位點76個。

    1994年,招收碩士研究生710人,博士研究生178人,在校研究生達到2232人,比1978年增長了12倍。

    1994年,科研經費達到7640萬元,比1978年增長了60倍,居國家教委直屬高校第4位。

    1995年,全國高校研究生院綜合評估,名列第9,受到國家教委表彰。

    華中科技大學

    1995年,順利通過“211工程”部門預審,成為“211工程”重點建設單位。

    1996年,通過國家教委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優秀學校評價,被評為優秀。

    1996年2月,首批獲準正式成立研究生院(共10所)。

    1997年,第一個在全國高校中創辦了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1997年,《中國大學研究與發展成果評價》顯示,學校在中國大學工科排名中居第5位,在自然科學研究與發展排名中居第9位,在研究與發展排名中居第8位。

    1998年、1999年,《中國高等教育評估》兩次公布中國高校排行榜,學校均名列第7。

    1999年,因在CIMS方面的突出成就,學校榮膺1999年度國際制造工程師協會(SME)頒發的“大學領先獎”(成為繼1994年清華大學獲獎后中國高校第二次獲得該獎)。

    2000年2月,科技部干部管理學院(武漢科技職工大學)并入華中理工大學。

    同濟醫科大學

    同濟醫科大學,原直屬國家衛生部,前身為德國醫師埃里希·寶隆博士于1907年創建的德文醫學堂。

    同濟大學醫學院遷武漢后命名為中南同濟醫學院

    1893年,德國海軍艦醫埃里希·寶隆到上海,建立德醫公會。

    1900年,寶隆創辦同濟醫院,醫師大多來自德醫公會。

    1907年10月1日,上海德文醫學堂舉行第一次開學典禮。

    1908年,德文醫學堂改名為同濟德文醫學堂。

    1912年,增設工科,更名為同濟醫工學堂,設醫、工和德文三科。

    1917年4月23日起,改名為同濟醫工學校,轉由華人董事會接辦,直屬北洋政府教育部領導。

    1917年12月,更名為私立同濟醫工專門學校。

    1924年5月20日,改名為同濟醫工大學,含醫科和工科。

    1927年8月,學校由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接管,命名為國立同濟大學,原醫、工兩科分別更名為醫學院、工學院。

    1937年,先后增設了文、理、法等學院,成為一所綜合性國立大學。

    1948年8月,醫學院細菌研究所登報招收研究生。

    原同濟醫科大學

    1949年6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同濟大學。1950年1月27日起,學校劃歸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主管。

    1950年2月起,為了支援湘、鄂、粵、桂、豫、贛六省(中南區)醫療衛生事業,同濟大學醫學院及其附屬同濟醫院內遷武漢,劃歸中南軍政委員會衛生部主管;1950年10月,與武漢大學醫學院合并,命名為中南同濟醫學院。

    1955年6月,漢口協和醫院劃歸中南同濟醫學院作為附屬醫院。武漢中南衛生專科學校、原山東醫學院和浙江醫學院衛生系的部分師生也相繼并入。

    1955年8月,更名為武漢醫學院;1956年開始招收研究生;“文革”后直屬國家衛生部領導。

    1981年11月,學校成為全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1985年7月,武漢醫學院改名為同濟醫科大學。

    2000年5月26日,成立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武漢城市建設學院

    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原直屬國家建設部,是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1898年,湖北工藝學堂創建。

    1907年,更名為湖北中等工業學堂。

    1913年,更名為湖北省甲等工業學校。

    原武漢城市建設學院

    1922年,更名為湖北省高級工科中學校。

    1926年,湖北省高級工科中學校、湖北省高級商科中學校、湖北省立第五中學組建湖北省立第二中學。

    1927年,湖北省立第二中學(漢陽工科分校及初中部)改建為湖北省立第三中學。

    1935年,湖北省立第三中學(原湖北省高級工科中學校部分)更名為湖北省立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1949年,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湖北省高級商業學校、湖北省女子職業學校組建湖北省高級職業學校。

    1949年,湖北省高級職業學校(原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部分)改建為武昌高級工業學校。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武昌高級工業學校一分為五,在歷經中南建筑工程學校、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武昌建筑工程學校、武漢建筑工程專科學校等階段之后,土木建筑科的部分在1960年成立武漢城市建設學院,當時是全國唯一的一所城市建設專業的高等學校。

    1961年,中南給排水設計院專科學校給排水專業師生并入。

    1964年,改為建筑工程部武漢建筑工程學校。

    1971年,與同屬建工部的原北京建筑工業學院合并成立湖北建筑工業學院。

    1978年,更名為武漢建筑材料工業學院。

    1981年,國務院批準恢復和重建武漢城市建設學院。

    1997年,建設部與武漢市共建學校。

    合并發展

    2000年5月26日,原同濟醫科大學、武漢城市建設學院與華中理工大學合并,組建華中科技大學。

    2001年,進入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行列;首批獲準試辦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

    2006年,首批入選國家“111計劃”。

    2007年,首批入選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

    2010年,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

    2011年,獲評“全國工程碩士研究生教育創新院校”;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2012年,入選教育部、衛生部第一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首批入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入選“湖北省2011計劃”。

    2013年,入選教育部首批來華留學示范基地;被確定為首批民政部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訓基地。

    2015年,學校成立湖北地區首個航空航天學院。

    2017年1月,被認定為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9月,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10月,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發布的2018年全球最佳大學排名中位列中國第九。

    2018年3月,獲批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11月,入選第一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同月,華中科技大學等9所“雙一流”建設高校聯合組建了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

    2019年1月26日,華中科技大學人工智能與自動化學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學校增列為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9月,入選一流網絡安全學院建設示范項目高校;成為中國人工智能教育聯席會創始成員和理事單位。

    2020年3月,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學校附屬10家醫院共投入3萬多名醫護人員、近9000張床位,并管理方艙病床近6000張,成為全國投入床位和醫護人員最多的高校。9月,入選首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10月20日,加入中泰高等教育合作聯盟。 11月,被確定為第二批教育融媒體建設試點單位。2020年,學校獲批人工智能本科專業;獲批人工智能交叉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2021年1月,加入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研究院聯盟。 5月,獲批教育部首批未來技術學院。 7月14日,華中科技大學未來技術學院、集成電路學院在武漢同時揭牌成立。 7月15日,華中科技大學與東軟集團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華中科技大學-東軟集團智慧校園聯合實驗室”揭牌成立。9月,入選第二批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擬入選單位名單。11月29日,華中科技大學數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被教育部確定為第三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2021年度)。

    2022年2月,華中科技大學入選第二輪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8月,被列入實施儲能技術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名單。 10月,發起成立中德醫學教育聯盟。10月4日,華中科技大學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成立。

    2023年2月9日,華中科技大學霍普克羅夫特計算科學研究中心啟動。 3月,加入武昌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聯盟。 4月12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華中科技大學簽署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框架協議,“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華中科技大學網絡安全聯合研究中心”揭牌。 5月9日,湖北省教育廳依托華中科技大學組建的湖北高等教育研究院成立并揭牌。 5月22日,華中科技大學國際教育科技創新園區(軍山校區)在武漢經開區正式開工。 5月26日,華中科技大學數字空天技術研究所揭牌。

    院系專業

    截至2022年9月,學校設有51個院系,開設112個本科專業,學科專業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交叉學科等11大學科門類。

    師資力量

    華中科技大學

    截至2022年9月,學校有專任教師3700余人,其中教授1400余人,副教授1400余人;教師中有院士19人,“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15人,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2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163人(其中包括國際合作科學家48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3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43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1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19個。

    中國科學院院士(專職):楊叔子、熊有倫、程時杰、羅俊、丁漢、陳孝平、駱清銘

    中國工程院院士(專職):崔崑、潘垣、張勇傳、周濟、樊明武、李培根、李元元、尤政、李德群、丁烈云、馬丁、邵新宇、鄔堂春

    中國科學院院士(雙聘):沈緒榜、姚建銓、葉朝輝、孫漢董、葛昌純、劉以訓

    中國工程院院士(雙聘):侯云德、趙梓森、吳中如、王正國、周宏灝

    國家教學名師獎獲得者:李元杰、龔非力、陳孝平、吳昌林、王建枝、陳傳堯、嚴國萍、何嶺松、熊永紅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羅俊、周專、吳雅、任佳剛、丁漢、龔建平、孔維佳、肖傳國、王建枝、蔣向前、徐濤、馬丁、駱清銘、吳穎、羅小平、金海、李和、寧琴、黃士昂、徐明厚、陳建國、肖奕、鄔堂春、邱建榮、尹周平、王偉、張旭、胡豫、解孝林、黃云輝、邵新宇、李亮、曾紹群、陸培祥、朱宏平、施煥中、周劍峰、周懷春、熊蔡華、馮丹、曾志剛、張新亮、王紅衛、郭照立、周華民、吳軍、劉劍峰、涂良成、江濤、劉爭、謝慶國、李志純、程翔、劉世元、朱錦濤、夏帆、胡忠坤、羅小兵、張智紅、彭芳瑜、盧新培、陳莉莉、王新云、唐江、張勇慧

    “973計劃”(含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及項目首席科學家:鄭楚光、馬丁、肖傳國、羅俊、馮丹、丁漢、金海、寧琴、鄔堂春、駱清銘、楊祥良、李亮、袁小明、陳建國、李國民、邵新宇、曾紹群

    “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青年科學家:陳蓉、謝佳、夏帆

    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譚波、廖廣蘭、白翔、王健武、李志純、程翔、繆小平、黃昆、王芳、翟天佑、馬聰、周軍、黃永安、胡家兵、廖小飛、張海濤、唐江、吳付科、蘭鵬飛、陳莉莉、陳漢華、付英雙、胡先羅、趙海波、付玲、張春、何美安、王琳、吳慶文、周月明、薛志剛、楊海平、王康麗、董建績、胡鵬、王保偉、黎敏、楊山清、張小明、唐明、劉方明、劉超紅、郭歡

    青年拔尖人才:陶波、廖小飛、繆小平、馬聰、薛宇、黃永安、胡家兵、趙海波、王健、周軍、劉方明、張海濤、孔東民、張明新、朱鈴強、郭歡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羅俊、陳清明、歐陽康、任佳剛、沈關心、陳孝平、周云飛、陸繼東、駱清銘、吳穎、孔維佳、段獻忠、楊宗凱、陳吉紅、史鐵林、馮丹、金海、王紅衛、徐濤、周建中、王建枝、馬丁、邱建榮、肖奕、吳軍、胡豫、羅小平、黃云輝、解孝林、寧琴、邵新宇、鄔堂春、徐明厚、曾紹群、丁漢、陳學東、陸培祥、徐順清、尹周平

    國家級教學團隊

    團隊名稱

    負責人

    年份

    機械基礎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吳昌林

    2007

    外科學教學團隊

    陳孝平

    電工電子教學團隊

    嚴國萍

    工程力學教學團隊

    陳傳堯

    2008

    醫學免疫學教學團隊

    沈關心

    計算機系列課程教學創新團隊

    歐陽星明

    機械學科測控課程群教學團隊

    楊叔子

    2009

    材料加工工程教學團隊

    李德群

    病理生理學教學團隊

    王建枝

    基礎物理課程教學團隊

    熊永紅

    2010

    電機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陳喬夫

    生物技術特色專業教學團隊

    余龍江

    學科建設

    截至2022年9月,華中科技大學擁有48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9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9個,擁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7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5個(內科學、外科學按三級計),國家重點(培育)學科7個。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機械工程、光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等4個學科進入A+,A類學科14個,B+及以上學科33個。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

    胡錦濤考察華中科技大學

    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統計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筑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城鄉規劃學、網絡空間安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護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

    華中科技大學

    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社會學、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外國語言文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統計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筑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網絡空間安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護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設計學、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

    博士后流動站:

    電氣工程、機械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子科學與技術、基礎醫學、力學、控制科學與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信息與通信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學、生物醫學工程、生物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物理學、理論經濟學、中西醫結合、藥學、水利工程、哲學、教育學、新聞傳播學、光學工程、土木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建筑學、公共管理、網絡空間安全、城鄉規劃學、應用經濟學、中國語言文學、化學、儀器科學與技術、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

    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截至2019年12月,學校已建有9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28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和300余個校外實習實踐基地;截至2021年3月,有54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5個專業入選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工業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安全、土木工程、城鄉規劃、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藥學、新聞學、英語、經濟學、市場營銷、公共事業管理、數學與應用數學、物理學、生物技術、哲學、金融學、法學、社會學、翻譯、廣播電視學、信息與計算科學、化學、生物科學、工程力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國際經濟與貿易、社會工作、漢語言文學、傳播學、統計學、微電子科學與工程、水利水電工程、飛行器設計與工程、醫學影像學、中西醫臨床醫學、環境設計

    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材料科學與工程、核工程與核技術、風景園林、口腔醫學、醫學檢驗技術、護理學、醫學實驗技術、廣播電視學、哲學、財政學、應用化學

    2021年5月17日,被教育部確定為首批未來技術學院。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

    機械實驗教學中心

    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

    物理實驗教學中心

    臨床技能實驗教學中心

    預防醫學實驗教學中心

    • 教學成果

    截至2019年12月,學校建設有14門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4門省部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95門MOOC課程。高級職稱教師承擔的課程共2831門,占總課程門數的80.31%,總計6237門次,占開課總門次的70.33%。

    國家級精品課程

    計算方法

    天然藥物化學

    匯編語言程序設計

    人力資源管理

    臨床輸血檢驗

    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

    藥理學

    婦產科學

    組織學與胚胎學

    光纖通信技術

    基礎物理學

    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

    外國新聞傳播史

    英漢互譯

    人文社會科學哲學

    生產運作管理

    環境衛生學

    大學英語

    大學物理實驗

    管理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

    發酵工程

    能源動力裝置基礎

    通信電子線路

    光纖光學

    電氣工程基礎

    內燃機原理

    兒科學

    電力電子學

    疲勞與斷裂

    操作系統

    計量經濟學

    電機學

    工程力學

    工程傳熱學

    內科學

    外科學

    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

    電子線路設計與測試

    機械工程控制基礎

    耳鼻咽喉科學

    人體寄生蟲學

    病理生理學

    畫法幾何及機械制圖

    工程測試技術基礎

    電子技術基礎

    醫學免疫學

    機械設計

    生物化學

    材料加工工程

    省級精品課程

    計算方法

    會計學原理

    道路工程

    中國語文

    臨床輸血檢驗

    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

    藥理學

    外國新聞傳播史

    組織學與胚胎學

    光纖通信技術

    基礎物理學

    稅收籌劃

    新聞評論

    英漢互譯

    國際貿易

    設計素描

    C語言程序設計

    大學英語

    大學物理實驗

    管理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

    法醫毒理學

    能源動力裝置基礎

    通信電子線路

    大學英語聽說

    電氣工程基礎

    內燃機原理

    兒科學

    電視專題與專欄

    古代漢語

    生理學

    數學分析

    電機學

    工程力學

    工程傳熱學

    微電子器件與IC設計

    IC設計課程基礎

    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

    電子線路設計與測試

    機械工程控制基礎

    混凝土結構

    人體寄生蟲學

    病理生理學

    畫法幾何及機械制圖

    工程測試技術基礎

    電子技術基礎

    醫學免疫學

    機械設計

    生物化學

    材料加工工程

    合作交流

    截至2022年9月,華中科技大學已與世界上41個國家和地區的300余所高校和機構開展友好合作。工程科學學院是全國首批四個國際化示范學院之一,中歐清潔與可再生能源學院被列為中歐建交40周年40個典型案例之一。學校為中美清潔能源聯合研究中心清潔煤技術產學研聯盟中方牽頭單位,還建有中國和歐盟共同發起建設的“中歐清潔可再生能源學院”。近年來,每年有來自世界五大洲150多個國家的4000多名國際學生來校攻讀學位、進修、培訓或交流;每年有1500多名在校學生赴歐、美、澳等地名校交流、實習或攻讀學位。學校與美國、新西蘭、巴西等國家的大學合作共建了3所孔子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參加國際應用科技開發協作網全體成員大會。 華中科技大學參加中俄工科大學聯盟系列活動。 華中科技大學與全球能源互聯網研究院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華中科技大學加入全球能源互聯網大學聯盟 。華中科技大學加入全國16所工科大學科技聯盟 。華中科技大學加入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聯盟。

    2018年6月11日,騰訊與華中科技大學成立智能云存儲技術聯合研究中心。

    2018年9月29日,華中科技大學與重慶市政府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

    2019年5月6日,華中科技大學與華為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2020年11月7日,華中科技大學與中電海康集團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

    2020年11月18日,華中科技大學與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2020年12月10日,華中科技大學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2021年5月25日,小米與華中科技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共建聯合研發中心及實驗室。

    2021年6月10日,華中科技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2021年7月15日,華中科技大學與東軟集團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2021年8月6日,華中科技大學與黑龍江省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2021年9月27日,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與IMA美國管理會計師協會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

    2021年10月27日,華中科技大學加入碳中和世界大學聯盟。

    2021年11月9日,華為與華中科技大學簽約成立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華中科技大學聯合研究院。

    所獲榮譽

    2021年9月,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基地名單公布,華中科技大學入選特色基地(衛生健康)。

    2022年2月14日,入選教育部公布的第二輪“雙一流”高校名單。

    2022年3月21日,國家天文臺宣布,將永久編號52487號小行星命名為“華中科技大星”。同一天,該小行星的命名發布儀式在線上線下舉行。

    2022年4月9日,第12屆美國離散數學和理論計算機科學中心DIMACS算法挑戰賽中,來自華中科技大學、去年剛獲得EDA算法(ICCAD 2021)國際競賽冠軍的呂志鵬教授團隊與華為云瑤光調度算法團隊組成的聯合參賽團隊,首次參賽即在四個賽道中斬獲兩項冠軍、一項亞軍以及兩項季軍。

    2022年04月,華中科技大學第八屆胡吉偉班團支部入選全國五四紅旗團支部名單。

    2022年5月4日,華中科技大學數字建造技術創新團隊被授予“湖北青年五四獎章集體”。

    2022年8月,華中科技大學在2021—2022年度中國大學官微百強中排名第七。

    2022年9月,華中科技大學獲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

    2022年11月,軟科發布2022中國工科實力百強大學排名,華中科技大學以總分205.7的成績位列全國第六。

    社會評價

    國內排名

    2020年,華中科技大學位列軟科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第15位。

    2021年,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第8名。

    2023年3月30日,高等教育專業評價機構軟科發布"2023軟科中國大學排名",華中科技大學位列2023軟科綜合性大學排名(主榜)第8名。

    國際排

    2021年8月,莫斯科國際大學排名世界第237位。

    2021年,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華中科技大學入圍全球150強。

    2022年,Us News世界大學排行全球第176名。

    2022年,Us News世界大學工科排名第9名。

    2022年度泰晤士世界大學排名全球第181名,中國大陸排名第10位。

    2022年8月15日,高等教育評價機構軟科發布“2022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華中科技大學躋身前百強。

    2022年10月12日,泰晤士高等教育(THE)發布了2023年世界大學排名結果,華中科技大學世界排名第176位。

    科研機構

    截至20222年9月,學校建設有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國家脈沖強磁場科學中心、精密重力測量研究設施和國家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中心等國家重大科研基地,還擁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1個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臺、7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1個國家醫學中心、2個國家專業實驗室、1個“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6個科技部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及一批省部級科研基地。

    駐外研究院

    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

    華中科技大學蘇州腦空間信息研究院

    華中科技大學鄂州工業技術研究院

    深圳華中科技大學研究院

    襄陽華中科技大學先進制造工程研究院

    湖北省專用汽車研究院

    華中科技大學溫州先進制造技術研究院

    泉州華中科技大學智能制造研究院

    華中科技大學無錫研究院

    武漢光電工業技術研究院

    武漢智能裝備工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

    武漢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武漢生物技術研究院(參與)

    重慶現代建筑產業發展研究院(參與)

    華中科技大學建設4個國家級科技大平臺:

    國家級科技大平臺

    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

    脈沖強磁場實驗裝置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精密重力測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國家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中心

    科研成果

    2016年至2018年,華中科技大學獲國家科技獎勵成果12項,教育部科技獎勵成果8項。

    2022年6月1日,在德國漢堡舉辦的國際高性能計算大會上,揭曉了第24屆Graph 500排名。由華中科技大學圖計算團隊研發的圖計算機DepGraph,性能再次打破圖計算性能世界紀錄,登頂全球最權威圖計算榜單,國際上首次實現單機性能超越超級計算機圖計算性能。

    2022年9月22日,依托華中科技大學等共同組建的武漢量子技術研究院在光谷正式入駐運營。

    2022年,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張宇副教授主導的圖計算團隊自主研發的新型圖學習模型GIDN,在2022年國際開放圖基準數據集OGB (Open Graph Benchmark) 挑戰賽的鏈接屬性預測賽道中——在藥物聯合作用預測和作者合作關系預測兩個領域的數據集上預測精度分別達到0.9542和0.7096,分別打破世界記錄,排名世界第一。

    2022年12月,華中科技大學丁烈云院士團隊與王偉教授團隊首次系統性評估了中國全民健康覆蓋情況。

    重大科研成果(部分)

    獲獎年份

    獎種名稱

    項目名稱

    2005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OUR-QGD型立體定向伽瑪射線全身治療系統(全身伽瑪刀)

    *三維超聲成像的方法學和臨床應用研究

    2006

    數字軌道交通工程集成建設關鍵技術及應用

    腹腔鏡技術在泌尿外科的應用研究及推廣

    2007

    材料成形過程模擬技術及其應用

    *腦出血后腦損傷機制的研究與臨床治療新策略的應用

    *雙層橋面無隔板預應力混凝土箱梁斜拉橋創新技術

    2008

    高性能發動機曲軸高精高效磨削加工技術與系列成套設備

    中國教育科研網格

    2009

    微器件光學及其相關現象的研究

    跨區域大型電網繼電保護整定計算自動化系統

    *創傷感染流行病學特征、易患機制與診治措施

    *遙感測圖業務平臺研制及重大工程應用

    200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布立頓·強斯(Britton Chance)

    2010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tau蛋白過度磷酸化機制及其在阿爾茨海默病神經元變性中的作用

    生物功能的飛秒激光光學成像機理研究

    塑料的復合結構、注射成型過程與機械破壞行為的研究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基于SOA的無源光網絡接入擴容與距離延伸技術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復雜水電能源系統優化運行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宮頸癌發病生物學特征研究及早期防治措施的建立與應用

    2011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高性能低成本細晶粒無鈷金屬陶瓷制備技術

    選擇性激光燒結成形裝備與工藝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大批量混流生產工藝過程優化平臺及其在汽車等行業的應用

    支氣管哮喘的發病機制及規范化治療

    *卵巢癌進展機制及其阻遏策略的研究與應用

    *環類零件精密軋制關鍵技術與裝備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17年12月,學校擁有三座圖書館,館舍總面積64581平方米,館藏文獻總量為1045.98萬冊(截至2014年,電子圖書160萬冊,電子期刊達42202種),擁有577個中外文數據庫,涵蓋了理工文管醫等九大學科門類;其中數十門學科文獻達到研究級,德文醫學文獻、城市建設科學文獻收藏齊全。

    • 學術期刊

    根據2020年3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主辦有各類學術期刊40余種,涵蓋文管、理工、醫學等多個領域

    理工類期刊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土木工程與管理學報》

    《Frontiers of Optoelectronics》

    《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水電能源科學》

    《固體力學報(中文版)》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新建筑》

    《應用數學》

    文管類期刊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管理學報》

    《語言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新聞與信息傳播研究》

    醫學綜合類期刊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

    《醫學分子生物學》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醫學與社會》

    《中國社會醫學》

    《中西醫結合研究》

    《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

    《醫藥導報》

    -

    臨床醫學類期刊

    《現代泌尿生殖腫瘤》

    《臨床泌尿外科》

    《臨床心血管病》

    《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

    《臨床血液學》

    《臨床急診》

    《臨床消化病》

    《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

    《放射學實踐》

    《護理學》

    《中國康復》

    《內科急危重癥》

    《臨床口腔醫學》

    《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骨科》

    《中國老年病》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校徽

    華中科技大學校徽為該校機械學院工業設計系李春富教授設計,校徽由藍色、紅色和灰色組成。藍色是該校的基準色調,代表素雅和純潔,寓意著天、海一般廣闊的文化包容的精神,兼聽各種文化的聲音,思想具有自由性。紅色是熱火般的顏色,積極熱情,寓意對學習的熱情,積極開拓進取,不斷求實創新。

    華中科技大學校徽

    精神文化

    校訓

    華中科技大學校訓為“明德厚學、求是創新”。

    “明德”意為彰明倫理,完善品德。具有理解、普及和恪守道德之義,包含與人為善、和諧相處的意義。語出《禮·君陳》“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見《禮·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厚學”意為崇尚知識,學問淵博。

    “求是”意為追求真理,發現規律。包含“求實”的意義但不拘于“求實”,在實中求學問。“創新”意為與時俱進,追求新高。義出《大學》引湯之《盤銘》“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校歌

    《華中科技大學校歌》簡稱“華中大之歌”,由全體華中大人集體作詞,著名作曲家孟衛東作曲,于2022年5月20日發布。

    歌詞:

    泱泱漢水 浩浩長江

    華中科技大學校歌

    喻家山麓 東湖岸旁

    柱長天以大木

    開莽原以上庠

    梧桐樹下 荷桂飄香

    滿園桃李芬芳

    明德厚學 求是創新

    同舟共濟 匯流相彰

    敢競爭 鑄卓越

    攀登科技高峰

    勇擔大任 賡續使命

    探索真理光芒

    為華中大的明天團結奮進

    為祖國的明天共譜華章

    社會公益


    華中科技大學向吉林大學捐贈500萬元物資

    2022年3月29日消息,為支援封校防疫的吉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向吉林大學捐贈500萬元物資。

    相關報道

    2022年5月20日,華中科技大學校歌,正式發布 。

    2022年7月,第二十四屆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CUBA)一級聯賽女子組全國總決賽在華中科技大學落幕,華中科技大學女籃獲得第四名。

    民網武漢6月2日電 (周雯)2日,記者從華中科技大學獲悉,該校圖計算團隊再次打破世界紀錄,并登頂全球最權威圖計算榜單。據悉,該項目團隊由華中科技大學副教授張宇和博士趙進主持研發,團隊學生平均年齡24歲。

    蟬聯全球第一

    6月1日在德國漢堡舉辦的國際高性能計算大會上揭曉了第24屆Graph 500排名,由該校圖計算團隊研發的圖計算機DepGraph性能再次打破圖計算性能世界記錄,登頂全球最權威圖計算榜單,國際上首次實現單機性能超越超級計算機圖計算性能。

    第24屆Graph 500排名。網頁截圖

    據悉,國際超級計算大會的Graph 500是由國際計算機學會ACM和IEEE聯合組織的國際上評價超級計算機圖計算性能的最權威榜單。全球所有超級計算機都會力爭在Graph 500榜單上排名,來證明自己計算能力。

    事實上,在去年11月美國圣路易斯舉辦的國際超級計算大會上揭榜的第18屆Green Graph 500和第23屆Graph 500排名中,該團隊研發的圖計算機DepGraph就登頂這兩項全球最權威圖計算榜單。在此次排名中,DepGraph Supernode性能超過日本“富岳”等超級計算機,再次性能達到全球第一。

    “這意味著我們研發的圖計算機DepGraph已成為世界上圖計算性能最好的機器,我們在這個領域目前處于全球領先地位。”該團隊成員、華中科技大學博士余輝介紹。

    校企合作加速成果產業化

    “團隊由張宇老師、5名博士和10余名碩士構成,學生年齡都在22-28歲之間。”趙進介紹,團隊從2010年就開始開展圖計算相關研究,這次排名的結果是十余年日積月累的研究成果。

    華中科技大學圖計算團隊學生合影。受訪者供圖

    據悉,目前實驗室和華為成立了華中科技大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數據中心架構創新中心,中心位于華中科技大學,通過校企合作展開圖計算相關研究,推動成果產業化。團隊研發的高性能圖計算技術目前已應用到EDA電路檢測、電商、社會治理等,正安排應用到電力行業、計算育種、智慧交通等領域。

    “同時,團隊有兩名學生計劃今年下半年創建公司,推動圖計算系統和圖計算加速器相關技術落地。”趙進透露。

    什么是圖計算?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全球大數據進入加速發展時期。萬物皆關聯,這些數據之間都存在關聯關系。由于圖是表達事物之間復雜關聯關系的組織結構,因此現實生活中的諸多應用場景都需要用到圖,例如,淘寶用戶好友關系圖、道路圖、電路圖、病毒傳播網、國家電網、文獻網、社交網和知識圖譜。

    為了從這些數據之間的關聯關系中獲取有用信息,大量圖算法層出不窮。它們通過對大型圖數據的迭代處理,獲得圖數據中隱藏的重要信息,例如重要度排名、最短路徑和連通分量等。

    圖計算作為下一代人工智能的核心技術,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醫療、教育、軍事、金融等多個領域,并備受各國政府、全球研發機構和巨頭公司關注,目前已成為全球科技競爭新的戰略制高點。

    (責編:關喜艷、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