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與刻錄機對于80后來說再熟悉不過,那個時代他就是主力輸出工具,至今我家里還有100多張光盤存儲著個人上大學時候的各種資料。但對于90、00后來說可能有點陌生,覺得都2022年了,誰還用這種老舊設備,其實真還有不少人在用。不如司法部門的電子卷宗和音視頻證據材料,一旦涉及移送,刻錄到光盤中依舊是最主流方式,因為辦案內網導出數據,這是最安全的方式。再比如設計工程項目管理的企業,有時候數據分享也是用光盤更方便,既可以加密防止備份,也能更低成本實現數據安全分享。
不過,我想起要購置一臺便攜藍光刻錄機,完全是因為自己以前保存的好多資料在光盤,而自己的電腦已經更新成全部無光驅的產品,所以選它就是為了更好的利用好以前的珍貴數據,比如自己此前喜歡的MTV、音樂、書籍等數據備份都在光盤里。
?? 產品介紹
原本打算一兩百買個便宜的,后來想了想這類東西基本到技術巔峰,估計以后也不會有太大發展了,索性一步到位,買了目前堪稱功能最全的威寶移動藍光刻錄機,這款產品的特點是:其一免驅動,不低于Windows 7、Mac OS X10.6、O LINUX的三大系統都支持,Type-A、type-C雙USB3.2數據接口,連接新老設備都很方便;其二是支持各類BD、DVD、CD、M-disc盤的讀取與刻錄,不挑碟,兼容性好;其三是速度還可以,BD盤最大讀寫6倍速,DVD最大讀寫8倍速,CD最大讀寫24倍速。
外觀設計的話比較商務,產品采用常見的菱形紋理設計,背面為可鑲嵌式雙頭數據線設計。
個人感覺這款產品如果能借鑒sony經典CD機或者后來玩家魔改磁帶機的透明艙或者復古風格可能會更受玩家喜愛。但從便攜性來說,沒得說14.5*15*1.2cm的尺寸和342克的重量外出攜帶也方便。
?? 讀取體驗
從使用的角度家里有了它才知道光驅原來也還是有用處的。比如孩子中小學語文示范誦讀庫,以前從來沒用過。這次用威寶移動藍光刻錄機把數據導出到手機和平板上,愛人就能給孩子每天睡前和起床前給播放一刻鐘磨耳朵。
再比如以前買的移動式DVD播放機送的中文游戲300小盤,這次也可以導出數據到新電腦,帶著孩子玩一玩我們曾經瘋狂玩的單機小游戲。
另外最近有不少朋友因為靜默管理的原因,導致孩子只能在家上課。為了系統能安裝騰訊會議APP,需要把老舊的windows XP系統升級為windows7及以上。我用光驅和以前收藏的聯想筆記本贈送的恢復光盤還幫了不少忙。
從實際體驗來說,這個藍光刻錄機的讀寫還是很穩定的,而且在使用中發熱也不是很明顯。
另外,我的i7-13700KF+七彩虹 CVN790D5主板+DDR5 5200MHz ·16GB*2高速內存組裝的新游戲主機裝機那天恰好家里停網,無法在線下載驅動。
翻看主板包裝箱才發現送了驅動光盤,直接用它來安裝也更方便,而且USB3.2的接口也很給力,數據讀取延遲很小。
當然了在讀寫過程中,指示燈會一閃一閃提示,這個時候你最好不要去移動刻錄機了,以免造成盤毀機器故障。因為光盤在這個盤托上高速旋轉,激光頭也是緊貼盤面讀取數據。
?? 刻錄體驗
對于刻錄實際上目前需求不是很大,也就是一些基本的資料保存。首先我嘗試了用700MB/80MIN規格的CD_R52X 光盤刻錄長期保存在電腦上的HiFi音樂音頻數據。
實際測試很好用,蘋果系統我用的是Express Burn光盤刻錄軟件,一張盤也就5~6分鐘即可完成。
當然刻錄光盤,必須光盤是R規格的空盤或者是R+W的可反復讀寫的盤。
另外我嘗試用4.7GB標準容量的DVD-R 1-16X的空盤,編輯了幾個生活影片刻錄。
軟件用的是Power DVD Burner軟件,支持視頻順序調整,支持目錄編輯,支持格式和分辨率設置,功能很強大,實際體驗也很好。
而且軟件的兼容性也很好,不論使用哪款都是刻錄完成自動彈倉,使用也很省心。
另外,對于電子檔案存放或者超高清藍光電影保存的用戶,這款藍光刻錄機的超強兼容,讓用戶可以選擇大容量的M-DISC千年盤。這種存儲盤,比固態硬盤可靠得多,只要盤面不損壞,據說數據可以安全保存1000年。特別是BD-R DL的超大容量藍光刻錄盤,單盤容量達50GB,雙面盤更是高達100GB,單張就能存放一整部超高清4K影片,并且安全性也更高。
有了威寶移動藍光刻錄機,我也有了新計劃,準備看準活動買一盒BD盤保存全家日常拍攝的照片和視頻。
如果你家里也有不少數據光盤存放著寶貴資料、也有孩子的課本附送光盤還沒設備能看,亦或也有像特殊的工作需要和想要做可以留存一輩子的數據備份,可能像威寶移動藍光刻錄機這類看似小眾的東東真還需要備一臺。
兩天小編有個朋友想給自己的筆記本加裝內存條和更換固態盤,但自己又不會于是找小編幫忙剛好也有點時間,一是在幫他的同時也順便做一期更換步驟的詳細圖文。方便大家在以后自己動手時可以學習;
備注:在這里暫時不考慮這三樣東西的選購問題,后續小編將會做各種配件的選購問題的文章,同樣,筆記本支不支持這些硬件的添加我們也暫時忽略,因為不少筆記本沒有兩條內存插槽,不少筆記本沒有光驅,假設我們已經準備好了合適的這三樣配件,筆記本電腦也有這樣子的條件供更換。
本次更換配件的電腦是聯想的E431
接下來這一步非常關鍵,在拆機之前,請先上網尋找相應型號的拆機教程,每種型號都會有自己特別的拆解方式,這次的聯想E431只需要拆開D面一部分地方就可以完成更換任務,更重要的是,尋找網上拆機教程是為了尋找隱藏的螺絲,因為經常有螺絲常在散熱墊后面或者某些貼紙后面。哦對了,說到貼紙,如果不懂筆記本電腦的小伙伴注意不要自己隨便拆,因為萬一把保修紙損壞了基本上就不能免費保修了,我們這次拆的筆記本基本上已經過了免費保修期了。
這里還需要普及一個概念,筆記本的正面叫作A面,顯示屏面叫作B面,鍵盤面為C面,筆記本的背面叫作D面。
翻到D面,拆機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電池先拆下來,當然,如果電池是內置在電腦中的那就沒辦法了。
拆螺絲,可以按照網上教程來,也可以自己動手,把所有螺絲都卸下來先,這里根據需要其實只用卸掉下面的三個螺絲就可以了,實際上當時我是把D面所有能卸的螺絲都拆了下來。(紅圈標記)
打開蓋子,就能看到里面的配件,這一次我們需要更換的左上方幾個綠色的東西,在最左邊是內存,中間的綠色是機械硬盤,是要更換成固態硬盤的。
安裝的時候,先對準卡槽,從側上方把內存放上去。
將新的內存條往下壓,直到兩邊的鐵扣鎖死內存條,這樣子內存條就安裝完畢了。
接下來來拆出硬盤,把圖上的四顆關于硬盤的螺絲卸下來后,就可以慢慢的退出硬盤了,右下角還有一顆螺絲,那是固定光驅的,由于后面還需要卸載光驅,故一并拆下來,有時候有一些光驅的螺絲是被一個軟墊蓋住的,注意尋找。
注意螺絲最好找一個收納小盒子收好;
取出硬盤后,把兩側的四個螺絲卸載,那是固定硬盤架和機械硬盤的,注意此時接口的位置,一會兒上固態硬盤時接口是要這樣子的。
小心分離出硬盤支架和機械硬盤。
注意接口的位置放入固態硬盤,然后重新安裝側面的四顆螺絲,放一張新舊交替的圖。
將固態硬盤連同支架重新放回原來的位置,上好四顆螺絲就可以了。
接下來我們來更換光驅,因為現在CD和DVD已經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了,如果我們卸載下來的機械硬盤不用的話,僅憑固態硬盤的容量是肯定不夠的,因此在光驅位用機械硬盤取代光盤是有必要的。在原來的光驅位先卸載背面的兩顆螺絲。
在把正面的塑料支架,一會兒兩個都要用在新的光驅支架上。
取出光驅支架送的配件,可以看到還是挺多的,不過在這里我們只需要用到其中的四顆紅色螺絲釘,那種是軟釘,是為了減小機械硬盤振動的。而白色的是硬釘,是為了固定固態硬盤用的,因為也有人把固態硬盤放在光驅位。
將四顆紅色螺絲釘直接上在機械硬盤的側面。
對準接口,先從后面講機械硬盤放入,隨后將機械硬盤向前推,直到接口處緊緊鎖死。
推好后,將光驅位上的軟墊也放進去,這樣子就能完全鎖死機械硬盤,讓其在運行的時候不會發生太大的位移。
上好剛才說的前面板和后面板,形成成品。
上好光驅位的螺絲,我們的更換就完成了,接下來就是上螺絲了。
合上蓋子和電源,上好螺絲,接上電。
開機進入BIOS,可以看到兩條內存條的信息。
切換不同的選項卡看到SSD和HDD的信息。
準備一個裝機U盤(制作過程我就不說了,上網查就可以了)
插入U盤,開機,聯想需要按Enter才能打擾正常開機,不同牌子不一樣,不過大部分都要在BIOS里面調整,注意如果是UEFI啟動的話就不能調成Legacy模式了。
根據提示按F12
選擇我們的U盤啟動
不一會兒就能進來安裝界面了,這里還是比較人性化的,我在特定的地方會說一下。
選擇安裝windows10專業版
這里選擇自定義
到這個界面可以看到我們的固態硬盤以及以前的機械硬盤出來了。我們要把系統安裝在固定硬盤中,因此選擇驅動器0,然后點擊新建。
固態硬盤和機械硬盤最大的不同是不需要分區,因為固態硬盤只用于系統和大型軟件的安裝,而不用于存放數據。,直接點擊應用。
選擇確定
可以看到windows10自動在固態硬盤上分出保留分區和系統分區,這個是EFI里面帶有的,ESP分區和MSR分區。
點擊下一步后安裝開始,以固態硬盤的速度會非??炀桶惭b完畢了,接下來就是一些簡單的圖形界面設置了,然后就能進入桌面了。
增加內存容量在現在的筆記本電腦情況下是非常的有必要的,一般的筆記本電腦是4G內存,基本上開系統就會達到40%的內存占用率,因此增加更多的內存容量絕對是實惠的事情。
至于更換固態硬盤,這個就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問題了,相信各位都想體驗十秒不到的開機時間吧,而且固態硬盤在開啟大型軟件方面擁有絕佳的優勢,至于更換光驅位,那就是看個人喜好了,如果確實需要光驅,那也可以不進行更換。
溫馨提示:如果個人手藝不佳,不建議自行更換,請找專業人士處理?。。?/p>
文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1光驅被淘汰不僅僅是光盤用的少了
筆者于2012年初購買了人生第一臺筆記本,至今仍在服役,但光驅的使用次數卻屈指可數,平均到每年不足5次。如今在售的筆記本基本都沒有光驅,光驅已經徹底從消費級筆記本中消失了。隨著筆記本產品不斷的迭代升級,似乎一些部件也要面臨被“拋棄”的窘境。
筆者就“下一個從筆記本上消失的會是哪個部件”這個問題詢問周圍同事后發現,VGA接口和3.5mm耳機孔獲得了比較多的票數。問其原因時,“用得少”、“理當應該消失”出現的頻次最多。但筆者仔細思考后覺得,觸控板才是下一個將要從筆記本上消失的部件。
很多人肯定不同意這個觀點,筆者在解釋之前,不妨先聊一下筆記本上的光驅為什么會被淘汰。
非常主流的想法就是,沒人用光盤了唄。這個答案沒有錯,但并不全面。舉個例子,有些筆記本品牌到現在還堅持贈送驅動光盤,我們拿到光盤的時候,并沒有考慮去哪找一個有光驅的筆記本,而是吐槽:“都什么年代了,就不能送個U盤!”
U盤的出現加速了光盤的消失
確實沒人用光盤了,但這只是一個結果,根本原因是出現了比光盤更方便的存儲設備,而且大眾的使用習慣已經被“更方便的存儲設備”培養出來了。所以是“更好的設備+已養成的習慣”兩方面因素促使光驅被淘汰,“更好的設備+已養成的習慣”是兩個非常重要的判斷依據。
我們把這兩個判斷依據放在VGA接口和3.5mm耳機孔上。相比VGA接口,確實有更好的“設備”,比如HDMI、DP等,但由于部分投影儀依舊采用VGA接口,使得很多人在開會前都會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借一個VGA轉HDMI的轉接頭。從這一點能夠看出,人們并沒有養成“遺忘VGA”的習慣,這說明VGA接口在部分使用場景中還是不可或缺的。VGA接口距離淘汰還有一段時間。
很多會議投影都需要VGA
3.5mm耳機孔就更不用說了,雖然蘋果引領的一波潮流,但相信在筆記本平臺上,這波潮流只會讓使用變得更加麻煩。
反觀觸控板,不光有代替它的硬件,而且很多人都已經養成了使用新硬件的習慣。
2觸控屏將取代觸控板
這個新硬件就是觸控屏。
毫無疑問,無論是準確度還是便捷性上,觸控屏都要好于觸控板?,F在筆記本上的觸控屏基本都支持十點觸控,可以完成很多觸控板無法完成的操作,而且在觸控屏的優化上,從目前主流操作系統Windows來看,優化的已經十分到位了。所以說硬件方面,觸控板已經落后觸控屏一大截了。
筆記本觸控屏
觸控板給人的印象就是:筆記本中必不可少的、但很少使用的部件,而且用起來并不是十分方便。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習慣,使用筆記本時都會配一個鼠標,如果沒有鼠標,才會使用觸控板。甚至我們在購買筆記本產品的時候,一些廠家會贈送鼠標。用鼠標操作筆記本,顯然已經成為大眾的習慣。
像華碩的GX501和宏碁的掠奪者Triton 700已經把觸控板的位置移到了右側或上方,鍵盤移到了原本觸控板的位置。截至目前我們并沒有聽到用戶吐槽這種改變影響使用的聲音,這說明觸控板的位置其實無關緊要,也或者說用戶根本很少用到觸控板。
掠奪者Triton 700將鍵盤下移
而且大眾接觸觸控屏的時間也很長,從手機步入智能時代開始,觸控屏已經成為重要的交互媒介。而且觸控屏在筆記本產品上出現的時間并不短,2012年的時候聯想就已經發布了yoga這種以觸控為重要交互方式的產品。所以說觸控屏一旦在筆記本上普及,大家會像使用觸屏手機一樣習慣性的使用筆記本。
可能一些使用MacBook的朋友表示,蘋果的觸控板也很好用啊!筆者將這個歸結為習慣問題。因為對于剛上手MacBook的用戶來說,如果不知道那么多手勢操作的話,同樣會選擇使用鼠標。而且手勢操作需要學習成本,而如果蘋果為MacBook加入觸屏的話,恐怕果粉就會同意“觸控板要淘汰”這個觀點了。
簡而言之,筆記本加入觸控屏已經是大勢所趨,而且大眾對于筆記本觸控屏的接受速度是非常快的,所以觸控板消失的速度也會非???。
3沒有觸控板的筆記本應該什么樣
沒有觸控板的筆記本,還是會給人一種怪怪的感覺。如果移除觸控板的話,那么筆記本應該長什么樣呢?
鍵盤整體下移到觸控板位置應該是沒有懸念了,目前已經有筆記本產品這么做了,這樣一來鍵盤與轉軸之間就有了比較大的空間,這部分將是廠商著重發揮想象力的地方。
目前出現了兩種做法,一種是將喇叭放在這個位置,提升視聽體驗,另一種則是進行開孔輔助散熱。在筆者看來,這兩種處理方式都屬于當下思維的產物,或許我們可以參考一下MacBook Pro。
MacBook Pro的Touch Bar
雖然蘋果的MacBook Pro并沒有下移鍵盤,但加入的Touch Bar或許應該是我們重點參考的地方。也就是說,鍵盤與轉軸中間部分比較理想的解決方案應該是放置一塊屏幕。
Touch Bar存在著一些比較明顯的缺陷,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太窄,只能顯示一些表情、字符,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這樣的話,這塊屏幕的意義就大大縮減了。如果這塊屏幕足夠寬,寬度與目前5.5英寸手機屏的寬度相當,那么這塊屏幕的使用場景就豐富多了。
比如可以將其視作第二塊屏幕(后稱副屏),而非輔助工具,上面可以顯示與主屏不一樣的東西。當主屏顯示網頁的時候,副屏可以顯示股票K線?;蛘呶覀冊侔l揮一下想象力,副屏部分可以集成一個獨立的系統,可單獨使用,也可以與主屏同時使用,比如玩安卓游戲等。
筆者構想的樣子
在展現形式上,由于副屏的面積比較大,嵌在C面上的使用感受并不佳。所以這塊副屏應該是可以隨著轉軸開合角度的變化更改仰角大小。筆記本合上的時候,其可以縮到C面預留的凹陷處,打開筆記本時,其與C面的角度逐漸增大,最終會斜在主屏與C面之間。
以上只是筆者憑空想象的而已,并沒有考慮實現的難度等因素,所以未來會不會出現這種形態,筆者持保留態度。
觀點總結:
觸控板作為一直存在于筆記本上、卻使用率極低的部件,會隨著筆記本觸控屏的普及逐漸被淘汰。而且以目前筆記本觸控屏的普及速度,其可能會先于VGA接口消失。
觸控板消失之后,筆記本的整體形態會出現一些變化,比如鍵盤下沉、加入第二塊屏幕等。筆者非常期待未來筆記本在這方面上出現突破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