役很久的筆記本或者臺式機,往往可以通過升級硬盤的方式來提升傳輸性能,在使用中提升效率。尤其是還在使用機械硬盤的平臺,升級固態之后就能煥發第二春。但是,想要升級固態硬盤,也不能隨便買,硬盤接口匹配是首要條件。關于這個問題,小A將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01、弄清固態硬盤接口形態
就目前來說,固態硬盤的接口分為SATA、SATA Express、mSATA、PCI-E、M.2、U.2,其中M.2是兼容PCI-E和SATA的。不同接口傳輸速度不同、使用范圍不同,在傳輸速度上U.2是最快的,SATA以及Msata最慢。很顯然,升級固態硬盤,至少得接口一致才能更換。
在SSD誕生之初,樣子與2.5英寸HDD(機械硬盤)幾乎一樣,是一個長100mm、寬70mm,厚度不到1cm的金屬盒子,盒子的一邊是兩個金燦燦的接口,長的是電源接口,短的是SATA接口。不少老款使用機械硬盤的電腦,尤其是筆記本可以選擇這類SATA固態硬盤進行升級。最高近600MB/s讀取速度,相比機械硬盤提升兩倍之多。
△SATA固態硬盤接口形態
慢慢地,當大家逐漸重視起筆記本的厚度、體積時,廠商將SATA接口SSD換成了mSATA它的外觀、針腳數量和mini-PCIe接口一樣,尺寸僅有50.8*30.1*3.2mm, 但針腳定義與SATA SSD不同,二者互不兼容。
△mSATA固態硬盤接口針腳樣式
在不斷追求硬盤速度的需求推動下,2013年,NGFF應運而生,后來發展成M.2,有2230、2242、2260、2280、22110多個規格,命名中的數字代表寬度與長度,也匹配不同的設備使用。
在2024年,mSATA固態硬盤因其自身的使用局限性已經逐漸被市場所淘汰。如果你的老筆記本選用這個接口的產品,想升級硬盤提升效率恐怕有點難了。而SATA接口SSD得益于兼容性,依然活躍在市場上。老款筆記本或者臺式機可以選擇SATA固態硬盤。如今,不管是筆記本還是臺式機,都已經標配M.2固態硬盤了。所以新平臺的PC更換固態硬盤相對選擇更多一些。
02、接口樣式一樣,傳輸協議卻不盡相同
雖說接口形態可能一樣,但是傳輸協議可能不同,從而速度也不一樣。譬如,同樣是M.2接口,傳輸協議也有差別,同時主板也有多重接口Key標準,在進行升級時也要注意匹配。
△看似都是M.2接口,實則傳輸協議不同
譬如,圖中老主板上有兩個M.2接口形態的插槽,但實際上兩個接口的Key標準完全不同。左邊的接口并不是固態硬盤位,而是接網卡的位置,右邊才是M.2 SSD插槽。
另外,即便是在固態硬盤產品線,M.2接口的應用也有很多種,尤其是在古早的硬件中,它們的規范非常多。
好在,如今主流新款筆記本、主板大多采用2280 M key接口,而市場上接口形態一致,同樣是M key的固態硬盤也很多,升級起來相對不容易出錯。如果你想要升級的平臺年代較為久遠,又不想因為買錯而浪費資源的話,建議先檢查一下主板上的M.2硬盤接口樣式再做最后決定。
03、如何確定電腦的硬盤接口?
說到這,肯定有很多人想知道怎么才能快速知道電腦的硬盤接口是什么形式了。臺式機的硬盤位相對來說比較好查看,拆開機箱蓋就能很清晰的看到,并且通常不止SATA或者M.2一種形態,而是可以多種形態組合使用的。如果是筆記本進行硬盤升級,通常情況下,我們可以從產品的電商詳情頁(參數頁)或者官網規格介紹頁來查看詳細的硬盤位介紹。
如果在筆記本介紹頁面查看得不是很明確的情況下,尤其是時下主流的NVMe M.2固態硬盤有不同的長度尺寸的情況下,也可以采用較為原始的方法,直接拆開筆記本后蓋(或者是鍵盤區,老款筆記本可能硬盤位在鍵盤底下),直接查看硬盤接口形態、尺寸等。
如果自己的動手能力偏弱的話,可以找專業維修點、廠商售后或者專業的朋友進行識別或者拆機幫助。
隨著固態盤的價格逐漸下降,越來越多的用戶都會給自己的電腦裝上。上一篇文章中老毛桃跟大家分享了如何設置讓固態硬盤發揮潛力,如更新固態盤的固件、啟用AHCI、啟用TRIM等等。說到啟用TRIM,上次談及它對固態硬盤的優點,但接下來老毛桃要跟大家說的也正是這一點。
前情回顧:如果舊電腦裝有固態盤,必做這5件事,可讓你的電腦運行如飛!
固態硬盤的Trim指令,這一點對固態硬盤來說小很小,說大也很大。什么是Trim指令呢?其實它是一種解決硬盤長時間使用過程中訪問速度下降問題的新技術。那么為了保證硬盤的讀寫速度不下降,Trim指令做了些什么呢?
首先我們了解一下:固態硬盤的存儲介質是閃存,而閃存被組織成很多塊,塊作為可以擦除數據的最小單元,只有將塊上的數據擦除了以后才可以寫入新的數據。要知道,固態硬盤在空的塊寫入數據是很快的,如果沒有空的塊,那怎么辦呢?
首先需要將現在整個塊的數據讀入內部緩存,接著將這塊上的數據擦除,再將要寫入的數據去內部緩存中替換了最先讀入的那些,最后將替換后的內部緩存數據寫入到這個被擦除的塊上。說到這里,老毛桃也把自己給繞暈了!
按照上面所說的寫入真是太麻煩了,因此在正常情況下我們的固態盤年紀越大,讀取速度定然會變慢,但在實際的使用上,我們卻感受不到固態盤的性能下降,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這就要歸功于Trim指令了!當刪除了文件,文件所在的數據區也會有清零操作。有人會說在文件管理中還會有,但事實上你看到的僅僅是目錄名稱,真正的數據早已是“煙消云散”了!區別于機械硬盤:機械硬盤刪除的只是在文件管理部分做了刪除的標記,是給文件系統識別用的。而文件對應的真正數據區尚在,這就是文件可以被恢復的原理。
也就是說,Trim指令是個雙刃劍,它對硬盤的讀取速度友好,但對數據恢復是禍害。注意:默認情況下該指令是開啟的,如果你更注重數據,可手動關閉。
那么,我們怎么知道Trim指令是否開啟了呢?
第一步:在搜索框輸入【命令提示符】,點擊【以管理員身份運行】;
第二步:在彈出的窗口中,輸入命令【fsutil behavior query disabledeletenotify】,回車(如果返回值為0,即表示TRIM功能已經啟用了;但如果返回值是1,則表示未啟用)
那么,如果你想關閉該指令,那就輸入【fsutil behavior set disabledeletenotify 1】;如果你想開啟,那就輸入【fsutil behavior set disabledeletenotify 0】。
著短視頻等行業的興起,創作者對電腦存儲空間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存儲需求越大,對存儲硬盤的容量要求就越大,所以很多人在配置一臺電腦時,都會將電腦硬盤進行升級。
那么在選擇硬盤時,我們應該如何進行選購呢?首先我們要搞明白電腦硬盤的主要類型有哪些,然后再看自己需要哪種硬盤。
電腦硬盤一般可以分為機械硬盤HDD、固態硬盤SSD、外部硬盤如U盤、移動硬盤等幾類。
機械硬盤就是傳統的硬盤,價格相對較低,但速度相對較慢,而且體積較大,只適用于臺式機,對于電腦處理文件需求較高的用戶來說,并不建議為電腦配備機械硬盤。
固態硬盤常用的有SATA接口,這類固態硬盤擁有相對機械硬盤較小的尺寸,有更快的讀寫速度和更快的系統響應時間,適合用于較大的臺式機上,價格也相比便宜。
另一類就是M.2固態硬盤,使用NVMe接口和PCIe總線,提供更高的帶寬和更快的傳輸速度。這種固態硬盤的體積就跟內存條一樣,體積小但讀寫速度很快,所以是最適合選擇的固態硬盤。
還有采用USB接口傳輸的移動固態硬盤,方便外接存儲擴容,也便于攜帶,不過讀寫速度相比M.2固態硬盤來說要差一些。
總的來說,M.2固態硬盤是當下最適合的固態硬盤,特別是對于需要處理大型文件或運行大型應用程序的用戶來說,更換M.2固態硬盤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在配置固態硬盤之前,還是建議先搞清楚電腦支持的固態硬盤接口是哪種,一般筆記本電腦都是M.2接口,比較老的臺式機可能只支持SATA接口,所以一定要了解清楚。
那么在固態硬盤的選擇上,哪些品牌值得選購呢?從近期暢銷的固態硬盤銷量來看,更多的消費者主要是選擇致態、三星等品牌。
首先最暢銷的就是國產長江存儲生產的致態TiPlus7100,不到500元1TB的價格簡直就是國產之光。
致態TiPlus7100采用無緩設計,四通道方案下,實現了高達7000MB/s的順序讀取速度,且得益于長江存儲晶棧 Xtacking°3.0 架構,能夠讓其具備2400MT/s單顆芯片接口速度,相比上代提升50%。
致態TiPlus7100還將HMB機制和SLC Cache智能緩存結合,從而實現了高速運行,在電腦開機時、應用程序和游戲加載、文件保持與傳輸時,感覺不到絲毫的卡頓。
作為國產之光,致態TiPlus7100是我非常建議選購的一款產品,也正是因為國產存儲的崛起,成功將存儲芯片的價格打下去了,再也不需要花上千元用256GB的小容量SSD了。
其次三星990 PRO同樣是首先型號之一,其讀寫速度在當下是當之無愧的王者。
三星990 PRO采用新的V-NAND技術以及新推出的自研控制器,讀取速度高達7450MB/s,寫入讀速也達到了6900MB/s,接近PCIe 4.0的理論數值。
隨機讀寫速度相較上代也提升明顯,隨機讀取和寫入速度分別高達1400K和1550K IOPS,有55%的提升而且得益于更好的工藝技術,三星990 PRO的耗電量也更低,每瓦的性能比980 PRO高出50%。
所以三星990 PRO完全就是低功耗高性能的存儲,保修方面也提供了5年有限保修或600TBW有限保修,不過作為和致態TiPlus7100同水平的產品,三星990 PRO的價格卻高了30%。
以上兩款固態硬盤是當下消費者選購最多的型號,也是近期銷量最高的產品,1TB的價格在500-650元左右,價格不算很貴,非常適合大家入手。
當然除此以外,可以選擇的固態硬盤品牌還有很多,包括西部數據、鎧俠、英睿達等品牌,都是不錯的選擇,希望本文能夠幫助到你,選購到最適合自己的存儲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