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周同學」。
今天的文章,介紹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工具「思維導圖」。
雖然都知道。但你在使用它之后,你的學習效率真的提高了嗎?邏輯思維能力真的有變好嗎?工作能力真的提高了嗎?
如果你沒有,那就先回到一個場景。
一個非常常見的情景:
當老板給你布置一個任務,你沒有絲毫頭緒,腦子一片空白的時候,你一般會使用什么工具來梳理思路?
1、拿出一支筆、一張白紙。
2、打開一個思維導圖軟件。
3、傻坐著思維導圖軟件怎么用,靜待靈感。
4、梳理思路是啥?直接開干啊!
剛畢業時,我可能是 3 或 4 ,現在我肯定是 2 。
首先,4 肯定是不對的。我在我的《看令人心動的offer學職場潛規則》那篇文章提到過,執行前一定要先思考。
1 和 2 都挺好的,看你的個人習慣。
今天,我們主要來說說「思維導圖」。
很多年來,我一直都認為「思維導圖」是一款被嚴重夸大的工具,其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
這句話說的沒錯,到現在我也覺得沒錯。
但最近,我發現確實還是小看他了,現在才真正地摸索到了「思維導圖」使用方法的底層邏輯。
對我而言,目前的它,能很好地幫助我梳理思路,解除我的思維固化,豐富我的想象力!
下面,就來說說關于「思維導圖」的優勢、弊端以及使用誤區,好的壞的都說。
01 思維導圖能干嘛?
第一,幫助我發散思維,梳理思路
工作中,當接到一個任務安排時,我們先要做的不是立馬執行,而是先思考。
如果不思考,沒確認好目標,沒弄清楚方向,沒挖掘出老板的真實需求。很多時候,就會做的越多,錯的越多。
那很多時候,我們拿到項目第一感受就是迷茫,非常迷茫,這么復雜的項目不知道該從哪開始。
這時,我就會打開思維導圖,開始邏輯的發散性思考。
在這個過程中,不要列任何的一二三四,不要做任何的格式美化,你就只需要想到什么就打出什么,然后根據你列的這些詞,一個個的拓展發散開來,最后再進行歸類分組、重新組合。
這樣,思維導圖就把基礎框架列好了,你就可以根據框架去飛書或等軟件做進一步的細化和豐富。
那為什么這個過程采用思維導圖而不是像這種的列表式筆記?
因為首先思維導圖本身自帶樣式的,你會將它看為圖像,制作思維導圖仿佛就是在畫一幅畫,有利于你的發散性思考。
而列表式筆記就只是純文字,看這些文字完全不能激發你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其次,思維導圖的這種樹狀結構讓你有了「上帝視角」,你具有大局觀,你在掌控整個的思維游戲,發揮的是你的結構化思維。
相反,列表式筆記是線性思維,從上往下,而且你必須要得列個一二三四,這樣非常不利于我們的發散性思考。
第二,幫助我清晰的向別人展現我的思路
思維導圖對于大部分人最大的用處是什么?
那就是發朋友圈。
為什么思維導圖會在朋友圈那么受歡迎?因為它確實有利于呈現。
它是圖像化的,別人看起來壓力小很多;它是樹狀結構的,你的觀看邏輯是跟著框架邏輯的走的,不需要費勁地去找一二三四。
所以,當我需要將工作成功展示給同事看,有時間的話當然可以做PPT,沒時間的話就會做思維導圖,因為實踐發現,這是最利于大家的理解的一種方式。
總結一下:思維導圖最大的作用是搭積木,在你沒有任何頭緒的時候可以用來理思路,把自己能想到的全部列下來,不要管通不通順,不要分類,就是列就行了。
02 一些不恰當的用法
第一,使用思維導圖來記錄課程/讀書筆記
很多同學,不管記錄任何筆記都會使用思維導圖,除非你有非常好的復習習慣思維導圖軟件怎么用,否則從使用邏輯上是不提倡的。
試問一下,有多少同學在列完漂亮的思維導圖之后,還是會反復拿出來看呢,大部分人都不會經常拿出來看的。
在我們使用思維導圖進行記錄的時候,你以為整理出了知識框架。
但其實,這個框架是別人的,其實你并沒有形成自己的知識框架,你是抄襲了作者的思維體系。
而如果非要使用思維導圖來記錄讀書筆記,那更適合像教科書那種邏輯較為單一清晰的書籍,而不適合那種網狀結構、邏輯復雜的小說類書籍等。
為什么說思維導圖不適合做筆記?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不方便進行之后的信息檢索。
所以,關于讀書筆記、課程筆記,可以參考康奈爾筆記法,也可以理解為「分區記錄法」,像我就在使用這款工具,會比思維導圖好用很多。
第二,太過關注思維導圖的美觀性和邏輯性
非常不建議大家在思考的過程中進行格式的美化,以及過多的思考事情之間的從屬關系。
思考時,就直接把這個樣式調整欄給隱藏了吧。我們在思考中的核心目的是理清思路、發散思維,而不是要做的有多漂亮,理清每一個小的細節。
一旦有了預設的分類,你就會束縛自己的思維,只在當前的分類里掙扎思考。
03 這樣使用才靠譜
第一點,在你使用思維導圖整理好筆記之后,復制出來一個,然后將這些回答全部刪掉,是的,別猶豫,全部刪掉,只留下這些問題。
然后根據這些問題去自己回憶、聯想,一步步的,最后搭建出自己的知識框架,你的框架和原來的肯定要很大的差距,但是沒關系,查漏補缺,對照著一步步進行完善。
相信我,這種方式非常有利于學習,你再不是一看就會,一做就廢了。如果真的腦子聰明,那些問題也可以刪掉,直接從一個主題開始。
如果你一直都是做思維導圖的,那它不管在任何時候,都是非常有用的。
不過,這個過程會非常痛苦,但一旦養成了這個學習習慣,你今后的學習能力就是會超級牛的。
第二點,當我們看視頻時做筆記,我們應該列的是問題。
然后一個個地去解答。當你一個個的列好之后,能幫助你更加結構化地去了解知識。
這時,你就會發現有的UP主其實一直在注水,對于很多真正的問題,只是拋出一個問題,然后在列出幾個概念,再加幾個段子和梗,就沒了,并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看完這篇文章,你也可以列出我這篇文章的思維導圖,看下我到底有沒有再注水。
第三點,以我平時的寫作流程為例。
我一般會先我所有的靈感記錄在中,一個問題加一個想法回答,不排序,寫錯了語句不通順也不用管,只要之后看的懂就行。
當這個草稿已經寫的足夠多了,差不多可以寫成一篇文章了的時候,我就會打開思維導圖,列出文章的框架、關鍵論點、以及一些金句。
最后我就可以根據我的這份草稿和這份框架來寫一篇文章了,親測有效,寫起來的速度非常之快。
04 小結
最后,總結一下這期的內容。
思維導圖主要是用來豐富我們想象力、破除思維固化的。
其主要價值在于整理,而不是記錄。邏輯思考過程應該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再是解決問題。
當我們使用它來做筆記是,形成的知識框架是作者的,而不是你的。
所以,如果想更加有效的學習,我們應該重新搭建一個自己的思維導圖。
如果你覺得我寫的內容還有點意思的話,關注我知乎號和微信號「好奇心郵報」。
一周至少一更,持續更新好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