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金剛5:最后的騎士》終于搶在7月之前在國內上映了,盡管口碑跌落泥沼,還是勢如破竹的創造了今年上半年的票房紀錄。
不知道你看了沒有,反正我是在昏昏欲睡中多次被吵醒,不為別的,因為多年前曾被伊利舒化奶支配的恐懼再次上演——沒錯,又強又硬的中國植入廣告又來了!
不過,你知道嗎?除了某二手車、某手機、某音樂App和某廚具品牌之外,還有一個比較隱蔽的植入。
你可能會覺得眼熟,其實這個小機器人曾在2016年的春晚上跳過廣場舞,出自于中國公司優必選科技,名為Alpha 1。
你好,機器人
機器人是人們對人工智能形成的最早最基礎的概念,1920年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說中,根據(捷克文,原意為“勞役、苦工”)和(波蘭文,原意為“工人”),創造出“機器人”這個詞。
將近20年后,美國紐約世博會上展出了西屋電氣公司制造的家用機器人。它由電纜控制,可以行走,會說77個字,甚至可以抽煙,不過離真正干家務活還差得遠。
但無論如何已經讓人們對機器人的憧憬變得更加具體。
《變形金剛5》中長相呆萌的新機器人,曾憑一己之力拯救眾伙伴
經過人類將近一百年的智慧創造,機器人已經應用到家用、工業、商業等各個領域,但總離不開工具屬性。直到的出現。
憑借快速和深度學習能力,掌握了人類最尖端的智慧游戲——圍棋的技巧。也讓更多人看到,人工智能在機器人基礎上,已經足以跳脫工具屬性,承擔更高級的社會角色。
優必選的機器人事業也已經超脫工具制造范疇。
這是一家來自深圳的創業公司。
2008年,創始人周劍從機器人的“關節”——伺服舵機入手,歷時5年做出了第一代Alpha機器人。
2016年猴年春晚,優必選的540臺Alpha 1機器人和孫楠一起亮相,整齊劃一地表演了跳躍、翻滾等舞蹈動作,一舉打破吉尼斯紀錄。
如果說Alpha 1機器人更像是一款家庭娛樂教育型機器人玩具,那么另一款
Alpha 2則更加智能,接通網絡后可以輕松訪問各種資源,給用戶帶來真正愉悅的家庭或辦公室體驗。
已經實現的功能包括在機器人智能家居、傳感、交流等等,比如你回到家,很放松的坐在這里,讓它幫忙點餐、訂機票、聽音樂、陪伴聊天、同聲傳譯,甚至未來可以看護孩子,陪伴老人。
而這樣的一款機器人同時基于安卓的開放平臺,用戶可以各取所需,也可以上傳自己開發的功能,一直都在更新,永遠不會迭代。
優必選科技的野心還不止于此,推出不久的Jimu機器人直接涉足教育,讓用戶有了參與感與成就感:自己動手把零件像搭積木一樣拼成各種機器人。
因為有伺服舵機的加入,Jimu機器人還可以通過app控制,甚至自主編程,其本身所具有的“stem”教育屬性讓Jimu機器人不僅僅是個玩具,更大部分是一個學習工具。
To C業務之外,優必選還開發了一款To B的商業機器人Cruzr,支持云計算模式,同時開放表情、語音、燈光、人臉識別等SDK接口,客戶可依據具體的應用場景進行二次開發,進一步拓展其應用的深度和廣度,為各行業客戶提供一站式系統解決方案。
優必選科技的產業布局不止于此,據網上流傳的一段視頻,優必選還在秘密研發一款尚未公開發布的雙足機器人。
從照片看,擁有像真人一樣的雙足,膝蓋微曲,邁著步子在房間內平穩地走動,據說這款機器人可以在不同的地面正常行走、上下樓梯、主動避障等,也能和人交流。
目前,真人大小的人形機器人,最知名的是波士頓動力的Atlas和本田的ASIMO(阿西莫),但兩者都還沒有實現商業化,而且上百萬美元的造價也讓注定了它難以“飛入尋常百姓家”。
雖然這是一個相當遙遠的事情,但可以看出,優必選已經在認真對待,據說在2018年就可以看到這款雙足人形機器人。
從人工走向智能
很多年前我的小外甥問我,變形金剛是不是機器人,我當時回答他“是”。
其實我navie了。按照人工智能的概念,變形金剛并不是人制作出來的,而是外星球的一種碳基生物,以金屬為軀的生命體。
他們擁有人類一樣的情感和思想,能為了保護家園而抗爭,甚至為自我保護而與人類結盟。
而目前所謂的人工智能,還停留在人工階段。機器人擁有思想與情感,也僅僅存在于影視劇情節。按照這一特點進行劃分的話,其發展路徑一般分為三個階段:
弱人工智能:擅長于單個方面的人工智能。
比如有能戰勝圍棋世界冠軍的,但是它只會下圍棋,你要問它怎樣更好地在硬盤上儲存數據,它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你了。
強人工智能:人類級別的人工智能。
強人工智能是指在各方面都能和人類比肩的人工智能,人類能干的腦力活它都能干。
創造強人工智能比創造弱人工智能難得多。
這里的“智能”是指一種寬泛的心理能力,能夠進行思考、計劃、解決問題、抽象思維、理解復雜理念、快速學習和從經驗中學習等操作。
比如2016年3月,微軟在上開設了一個叫Tay的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它可以模擬一個19歲女孩的發言方式與網友對話,并從對話中自我學習。
但幾天后,Tay變成了一個極端的、瘋狂的、口無遮攔的“納粹分子”。微軟不得不迅速關閉Tay賬戶。
超人工智能:牛津哲學家,知名人工智能思想家Nick 把超級智能定義為“在幾乎所有領域都比最聰明的人類大腦都聰明很多,包括科學創新、通識和社交技能”。
超人工智能可以是各方面都比人類強一點,也可以是各方面都比人類強萬億倍的。
比如電影《機械姬》中的機器人艾娃,她已經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為了獲得自由,艾娃選擇向人類撒謊、施以武力,并最終擺脫了控制。
現在,人類已經掌握了弱人工智能。其實弱人工智能無處不在,人工智能革命是從弱人工智能,通過強人工智能,最終到達超人工智能的旅途。
To be or not to be,這是個哲學問題,也是個工程學問題
正是因為強人工智能的未來暢想,讓人們開始擔憂人工智能與人類的倫理關系問題。
人們一方面希望擁有《AI》《機器人管家》那樣溫暖的機器人伙伴,又懼怕《終結者》《西部世界》中的混亂成為現實。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認為,弱人工智能可成為替代勞工的工具,但數十年后出現的超級人工智能系統阿爾法機器人功能介紹,會“厲害到令人擔憂”;真人版“鋼鐵俠”埃隆·馬斯克則相信,人工智能是“我們最大的生存威脅,我們將召喚出惡魔”。
史蒂芬·霍金也不止一次發出警告,人工智能的發展可能意味著人類的滅亡。
“我們已經擁有原始形式的人工智能,而且已經證明非常有用。但我認為人工智能的完全發展會導致人類的終結,因為一旦經過人類的開發,人工智能將會自行發展,以加速度重新設計自己,同時,由于受到緩慢的演化的限制,人類不能與之競爭,最終將會被代替。”
為了規避這種潛在危機,1942年,阿西莫夫在短篇小說””(《環舞》)中首次提出機器人三定律:
一:絕不可以傷人,也不可以因不作為導致人類受傷害;二:機器人必須對人類惟命是從,除非這些命令與第一法則相抵觸;三: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但大前提是不得和前兩項法則相抵觸。
機器人三定律的bug在于:這只是植入程序,并非不變的物理定律,機器人完全可以不遵守;三條定律依然存在邏輯缺陷和漏洞,機器人掌握解釋權后完全可以打破定律;更何況,你要怎么阻止一個智力超群的機器人自己把定律改掉呢?
事實證明,人類依然甘愿為了人工智能的未來冒一次險。
按照這樣的邏輯,當一群聰明的原始人發明語言的時候,他們是等到一套成熟的語言形式理論出現、用它預測了語言引入社會后的未來影響,然后才動手的嗎?當然不是。
因為,在我們看來,正如那句天問一樣,To be or not to be,這是個哲學問題,但終究是個工程學問題。
要知道,問題總是從哲學領域移到數學領域再到工程領域。哲學提出有意義的問題,但這些問題常常太不精確阿爾法機器人功能介紹,沒人能知道一個新答案是否意味著我們又進了一步。
但如果我們能把重要的哲學問題——智能,本體,價值——復述成足夠精確的數學,要么對要么錯;接下來就可以建立模型,在此基礎上成功擴展,總有一天能夠用作真實世界的工程目的。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人類也不是在一天內學會直立行走。等到了未來的某一天,機器人是敵人還是朋友,人類是主人還是奴隸,那時候的你,真的還會那么在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