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游戲研究機構(gòu)「Media 」(就是大家常聽到的 MC)國際部的首席分析師佐藤翔經(jīng)常在東南亞奔走,考察當?shù)赜螒蚴袌?。在電ファミニコゲーマー最近的一篇報道中,佐藤翔分享了他在緬甸最大城市仰光的見聞,他在仰光的網(wǎng)吧發(fā)現(xiàn):屏幕中央的游戲快捷方式里,赫然有《絕地求生 》!
竟然有人在電腦上玩吃雞手游?!電ファミニコゲーマー的編輯覺得這事兒很新鮮。佐藤翔解釋道:因為《絕地求生》PC 版需要付費購買,而《絕地求生》手游可以免費玩。
這里就涉及到緬甸人均收入、用戶付費習慣之類的話題了。
緬甸仰光的網(wǎng)吧電腦,吃雞手游在屏幕中央
本文要聊的當然不是那些話題。在 PC 上玩手游這種事情,在我們這兒也實在不是什么新鮮事。
我們視頻組小帥哥啾語同學就是在電腦上玩的《刺激戰(zhàn)場》(現(xiàn)在改叫《和平精英》了),他和同學開黑,他同學用手機玩,他用電腦玩。大概是去年的事兒,當時大力走過啾語身邊,看電腦上這吃雞的畫面怎么這么差,一問才知道是吃雞手游,露出匪夷所思的神色。
后來我們就都習慣了。編輯部里三心用電腦玩《陰陽師》,我們某位忠實用戶 Y(不愿透露姓名)用電腦玩 FGO電腦怎么找本地連接,而我在電腦上玩過手游 MOBA……
三心上班玩《陰陽師》,截屏為證
真要說,在電腦上玩手游這事情,會顯得比較奇怪嗎?不知大家怎么看待這件事。我找身邊幾位朋友聊過這個話題,再結(jié)合最近的一些事情,反而覺得這可能是未來業(yè)界的一個方向呢。(開始口胡)
買電腦就是為了玩手游?
啾語、三心還有政宗和 Y 這幾位,我問了一圈,上班時都有在電腦上玩手游的情況 —— 上班摸魚,果然是業(yè)界方向。(笑)
據(jù)說在電腦上玩某些手游的體驗還挺好,《陰陽師》這種只需要點幾下,甚至可以放置的 RPG 手游,三心就把它掛在那兒。
十連只抽到了一堆R級牌,三心說這就是他后來棄坑《陰陽師》的原因
其實想想也對,在電腦上玩《陰陽師》,除了鼠標操作,體驗和在手機上玩差不多電腦怎么找本地連接,辦公時切個窗口就能兩邊兼顧,還挺爽的(主編聽了想打人)。但用電腦玩手游其實可以更爽,Y 用模擬器玩 FGO,那體驗堪稱愜意。
游戲業(yè)的核心驅(qū)動力
和他們幾個聊過之后,我在想:「隨時隨地玩游戲」和「你可以不買我的游戲,但我要保證你在所有平臺上都能玩到我的游戲(沒錯,說的就是《生化危機4》,笑)」之類的,在過去、現(xiàn)在以及將來,似乎一直是廠商們力圖實現(xiàn)的一件事情。
不僅僅是主機跨平臺,把眼光投到更泛用的手機、電腦等設備上,「借助一臺或多臺設備的同步,實現(xiàn)在任何時間和場合持續(xù)玩一款游戲的體驗」在現(xiàn)今完全是可以做到的事情。主機這邊, 在做這件事,之前 PSV 和 PS3/PS4 上的一些游戲支持 Cross-Save,也是在做這件事。至于手游,既然占據(jù)了用戶的碎片時間,何不去電腦上再占據(jù)用戶上班的時間?
不對,這話說得,怎么好像人家在做壞事情似的……
這話發(fā)自真心:「隨時隨地玩游戲」是一種美妙的體驗。誰會說摸魚不美妙呢?
政宗這人,玩《荒野大鏢客 救贖2》,還順便刷《碧藍幻想》……
當然,某些游戲需要體驗場景,不搞個大電視躺在沙發(fā)上玩就不對勁,還有一些游戲受限于硬件,不得不在特定設備上玩。但總有些游戲,是你會想上班下班睡覺上廁所都能玩到的,所以我在 Steam 上買了《極黑地牢》之后,又去買了 版,相信做過類似選擇的朋友有不少。
現(xiàn)在有一個問題是,同一款游戲,在不同設備上的表現(xiàn)會有差別。我用 PSV 玩《奧丁領(lǐng)域》重制版會掉幀,用 攜帶模式玩《異度神劍2》得看降質(zhì)畫面,我用電腦玩手游 MOBA —— 我是哪里想不開……啾語用電腦玩手游吃雞時水平會提升,官方考慮到這個問題,所以電腦玩家會匹配到電腦玩家,至少要玩得公平。
不同版本體驗有差這個問題,有一妙解。之前《勇者斗惡龍11》的 3DS 版有個挺有趣的設計,上屏畫面是 3D 版,下屏畫面是 2D 版,兩邊同步進行游戲。一個游戲生生做兩個版本(PS4 版則是另一個版本),既有情懷,又見趣味。如果把這兩個版本放到不同機能的設備上,又能保持同步,那問題就解決了。當然,其中的心血投入,外人無法估量。
我們介紹過幾次的國內(nèi)手游《帕斯卡契約》,它的角色模型是低模,因為要減少面數(shù)以適應低配手機。但游戲?qū)嶋H開發(fā)時,他們做的是高模,制作人老楊說將來如果要做PC版或者主機版,這些模型可以直接拿去用。
嘛,這個妙解意味著更多的工作量,似乎不太容易實現(xiàn)泛用。
《勇者斗惡龍11》3DS版的這上下兩個畫面,完全可以對應到不同的設備上
或許在不久之后,等到云技術(shù)真正普及且能提供不輸于本地運算帶來的體驗,上面提到的這個問題就不再是問題。現(xiàn)在不僅是 PC、主機游戲?qū)τ布笤谔嵘?,手游也開始吃硬件配置,Y 說她用 玩 FGO 會卡(我:老板你該換最新款了),啾語的手機玩不了吃雞,這些問題隨著云技術(shù)的發(fā)展都會迎刃而解。
白金工作室制作人稻葉敦志說,云平臺比次世代主機更讓他興奮。谷歌今年公布云平臺 ,而索尼、微軟、任天堂也都在為云體驗做準備 —— 你想玩游戲時,那個游戲就在你手邊。箱子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講這個——「80 年代的上班族,用摸魚拯救了歐美游戲業(yè)」—— 所以說,游戲行業(yè)就是個以人類本能的摸魚欲望為驅(qū)動的行業(yè)(誤)。「云」將會讓摸魚的誘惑充滿整個世界(大霧)。
始終會讓人別扭的問題,或許還是操作體驗?
就像剛才提到的,我在手機上玩 MOBA 當然是用虛擬搖桿搓玻璃順手,到了電腦上你得給我改成鍵鼠操作的邏輯呀。后來我去試了另一款手游 MOBA 的 PC 版,是 PC MOBA 的操作邏輯,舒服多了。主機廠商這邊,因為可以定制自己的設備,將不同游玩環(huán)境的操作體驗統(tǒng)一, 和 PSV 都沒有類似問題。
最后,大家都會融到一起?
上面東拉西扯,起因于「在 PC 上玩手游」這個現(xiàn)象,再有云游戲山雨欲來,有的沒的說了這么些。
其實,廠商如何籌劃業(yè)界未來,與我一介普通玩家距離有點遠。游戲是否會因為「多設備/多場景同步連續(xù)體驗」趨勢的進一步加深,能如字面意思地浸潤到我們生活的每時每刻,對我個人來說,其實也意義不大。找張舒服的椅子坐下來,預備接下來一小時以上的時間里沉浸地玩游戲,這才是我的游戲習慣,在廁所我還是習慣看小說而不是玩游戲……
寫這篇東西,冒出的一個傻念頭是:
假設,在很多年后,云游戲成熟了,「在電腦上玩手游」這種事情成為了常態(tài),手機、主機、電腦等設備的區(qū)分已經(jīng)沒有意義,都不過是云平臺的終端,大家都是在同一個云平臺上玩游戲。
到時候,我們之間的距離,會不會更近一點?我們在這里說「我喜歡這個那個游戲」的時候,別人只要退回到上一個界面,在游戲庫里稍微找找,就能看到并體驗我們正在聊的那個游戲,那么,能來一起聊、一起來玩的朋友,會不會多一點?
日本動畫電影《夏日大作戰(zhàn)》里設想了一個叫 OZ 的系統(tǒng),全世界的人通過各種終端都可以接入系統(tǒng),處理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通過這個系統(tǒng),人類之間的連接似乎更緊密了,然而……
會有這種傻念頭,或許是因為前不久剛看了 EVA,又想起全人類變成橙汁融到一塊兒、再也不分彼此的畫面……還好這事兒最后沒成,不然怪難受的。
理性地想,即便到了平臺統(tǒng)合的時代,大家應該還是你玩你的,我玩我的,在細分的方向上越走越遠。畢竟互聯(lián)網(wǎng)也沒能讓人們更「互聯(lián)」,舉目四望不過一座座孤島。
所以,如果我們能喜歡上同一款游戲,或者別的什么,也不用糾結(jié)那是在什么平臺上了。能喜歡上同一樣東西,本身已經(jīng)是難以求得的美好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