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Win10“英雄”壁紙竟藏真實大片,AI看了都自愧不如!
在數字化浪潮洶涌的今天,Windows 10系統自帶的“英雄”壁紙已然成為了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但你知道嗎?這張看似普通的壁紙背后,竟然隱藏著一段真實與藝術的交織傳奇,甚至讓AI技術都自愧不如。
壁紙背后的故事:從真實到藝術的蛻變
當Windows 10系統首次亮相時,那張名為“英雄”的壁紙便以其獨特的色彩和風格贏得了無數贊譽。但鮮為人知的是,這張壁紙并非簡單的電腦生成,而是基于真實的攝影作品創作而成。這背后,離不開一位名叫Bradley Munkowitz的設計師和他的團隊。
Bradley Munkowitz,這位才華橫溢的設計師,在接到微軟的委托后,便開始了他的創作之旅。他深知,要打造出一張與眾不同的壁紙,必須跳出傳統的設計框架,尋找一種全新的表達方式。于是,他決定將真實與藝術相結合,用鏡頭捕捉現實世界的美麗瞬間,再通過后期合成技術將其轉化為一張充滿藝術感的壁紙。
為了實現這一想法,Bradley Munkowitz和他的團隊開始了艱苦的拍攝工作。他們精心挑選了合適的場地和道具,搭建了復雜的拍攝設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臺激光投影儀和體積煙霧機。激光投影儀能夠投射出各種顏色、樣式的激光,而體積煙霧機則能夠營造出一種神秘而深邃的氛圍。在這兩者的配合下,Bradley Munkowitz和他的團隊成功捕捉到了那些令人驚嘆的瞬間。
然而,拍攝只是創作的第一步。接下來,Bradley Munkowitz和他的團隊還需要從數千張照片中挑選出最滿意的幾張,再通過后期合成技術將它們融合在一起。這個過程需要極高的技術和藝術素養,因為每一張照片都有其獨特的色彩和光影效果,要想將它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就需要在細節上做到極致。
經過數月的努力,Bradley Munkowitz和他的團隊終于完成了這張“英雄”壁紙的創作。它以其真實感和藝術性而獨樹一幟,成為了Windows 10系統中最具代表性的壁紙之一。
AI時代的挑戰與機遇
隨著AIGC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圖片和視頻都通過AI生成。這些作品在技術上或許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卻往往缺乏了一些應有的味道和真實感。相比之下,“英雄”壁紙以其真實感和藝術性而顯得尤為珍貴。它讓我們意識到,在AI技術日益普及的今天,真實與藝術的結合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當然,AI技術也為壁紙創作帶來了新的機遇。通過AI技術,我們可以更加精確地控制光影效果、色彩搭配等細節,從而創作出更加精美、更加獨特的壁紙作品。同時,AI技術還可以幫助我們快速生成大量的候選方案,提高創作效率和質量。
網絡用語總結
“英雄”壁紙的創作故事告訴我們:真實與藝術的結合是永恒的魅力所在!在AI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我們更要珍惜這種真實與藝術的交融之美。讓我們一起期待更多充滿真實感和藝術性的作品問世吧!
寫在最后
回顧“英雄”壁紙的創作歷程,我們不難發現,真實與藝術的結合是創作出優秀壁紙的關鍵。Bradley Munkowitz和他的團隊通過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創意,將真實世界的美麗瞬間轉化為了一張充滿藝術感的壁紙作品。這不僅是對他們個人才華的肯定,更是對真實與藝術交融之美的最好詮釋。
在我看來,無論是在壁紙創作還是其他藝術領域,真實與藝術的結合都是永恒的追求。我們應該珍惜這種交融之美,不斷探索和創新,創造出更多具有獨特魅力和價值的作品。
最后,我想提出一個問題:你認為在AI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真實與藝術的結合是否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和觀點!
《故宮服飾色彩圖典》,郭浩、李文儒 編著,中信出版集團,2023年10月。
關于中國傳統色彩美學的研究和普及,迄今我做了四年多,前面被問到最多的一個問題是:中國傳統色好聽的名字背后,顏色名字對應的色譜色標是根據什么確定的?后面被問到較多的一個問題是:中國傳統色源自傳統,在今天和明天的生活中,它們還有時尚的美感嗎?
這次跟著故宮博物院的李文儒先生梳理故宮服飾的色彩,我借此機會回應一下這兩個問題。前面的第一個問題,我是一路摸索找到答案的:確定傳統色的色譜色標,離不開文物、文獻、工藝三大支柱,文物是最直接、最有力的視覺留存,文獻是探究源頭、知悉根本的文字考據,工藝(特別是活著的非遺工藝)是復原和驗證傳統色彩的實踐。
之所以說它們是確定色譜色標的三大支柱,是因為它們都是物質層面的,都是真實的存在。同時存在文物、文獻、工藝的證據,兼顧三者,相互印證,肯定最有助于校正傳統色的色譜色標,這真沒有比故宮服飾更合適的了。我在這個序言的第二部分會講這件事情。后面的第二個問題,我還在尋找答案的路上:在色彩領域,時尚的美感離不開流行色、影視劇、暢銷書等色彩話題,這些話題的背后是話語權,誰的色彩話題影響了大批人,誰就成為時尚色彩的代言人。
《后宮·甄嬛傳》(2011)劇照。
中國傳統色源自傳統,“傳統”兩個字擔負著“文化傳承”,這本身是夠大、有分量的話語權。如何將宏大的“文化傳承”賦能給“時尚美感”的色彩話題?這次我從色譜色標研究到配色圖典,希望這種貼近日常實用的努力能夠讓中國傳統色自然而然地走入大家的日常生活中。只有建立和鞏固話語權,中國傳統色才能“活下去”,正如《中國傳統色:故宮里的色彩美學》序言里強調的:“千百年來,我們不但傳承建筑、器物、服飾、繪畫等這些物質的顏色載體,我們也傳承語言和意識的顏色載體。無論物質,還是語言和意識,都是中國文化的沉淀和精髓,讓它們活下去是文化傳承的要義?!?/p>
宮廷服飾配色的歷史脈絡
我是從經史子集開始研究中國傳統色的。經書中有先賢對于色彩的哲學思辨和禮教認識,史書中有國家對于色彩的制度安排和事件記錄,百家著述中有諸子對于色彩的價值提煉和認知再造,詩詞曲賦中有文學家關于色彩的意象和想象。這些是我們這個民族對于色彩的獨特認識。
《輿服志》是服飾和車輿的國家禮儀文獻,其中有宮廷服飾色彩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史書《后漢書》中。
《后漢書·輿服志》里講到了宮廷服飾色彩的源頭:“上古穴居而野處,衣毛而冒皮,未有制度。后世圣人易之以絲麻,觀翚翟之文,榮華之色,乃染帛以效之。始作五采,成以為服?!秉S帝、堯、舜等圣人“垂衣裳而天下”,他們觀察雉的五彩羽毛,視之為“榮華之色”,染絲帛來效仿山雞五色。這是宮廷服飾色彩的源起。
皇后禮服,《故宮服飾色彩圖典》插圖。
這種效仿山雞羽毛的宮廷服飾色彩,我們可以找到工藝的書面記錄,讓我們回溯到記述周代禮制的經書《周禮》?!吨芏Y·天官冢宰下》里說:“染人,掌染絲帛。凡染,春暴練,夏玄,秋染夏,冬獻功?!鼻锶鞠?,夏是夏狄,狄和翚一樣,都是雉的不同品種。周代宮廷的染人,掌管絲帛的染色,以山雞羽毛的色彩作為色譜來染宮廷服飾的五色。
在文獻、工藝之外,我們甚至還可以找到文物的圖像記錄。《周禮·天官冢宰》里還說:“內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袆衣、揄狄、闕狄、鞠衣、展衣、緣衣、素沙?!眱人痉乒芡鹾蟮牧N禮服,其中袆衣、揄狄、闕狄是王后出席不同場合的高級別禮服,都有雉的圖案。周代的王后禮服早已湮沒在歷史的灰燼里,后來的很多皇后禮服也沒有確切的文物,但皇后們穿著袆衣的畫像卻保留了下來。從圖像上,我們可以清楚地辨識袆衣的山雞五色。
藕荷色,《故宮服飾色彩圖典》內頁。
《后漢書·輿服志》記載的宮廷服飾色彩有兩大特征。其一是明確地出現“禁色”這個概念?!肮?、貴人、妃以上,嫁娶得服錦綺羅縠繒,采十二色,重緣袍。特進、列侯以上錦繒,采十二色。六百石以上重練,采九色,禁丹紫紺。三百石以上五采,青絳黃紅綠。二百石以上四采,青黃紅綠。賈人,緗縹而已?!边@段話信息量很大,我先把“禁丹紫紺”畫個重點,這就是禁色,禁止侯爵以下、六百石以上的貴族使用丹、紫、紺三種顏色。接著我把“采十二色”畫個重點,這是東漢宮廷服飾的十二種核心顏色:丹(赤)、青、黃、皂(黑)、白、紫、紺(深青揚赤)、絳(大赤)、紅(淺赤)、綠、緗(淺黃)、縹(淺青)。這段話揭示了東漢宮廷的服飾色彩等級和禁色。下面這張表格列舉得比較清楚,越是等級高,越是占有更多的色彩。而到了掌管政府物資采購的賈人這一級,禁止使用的顏色已經多達十種。
東漢宮廷的服飾色彩等級和禁色,《故宮服飾色彩圖典》插圖。
其二是明確地應用“配色”這個概念。東漢宮廷服飾色彩的等級還有一大體現,那就是印綬的色彩。漢代的官印要隨身攜帶,腰側有專門放置官印的囊,官印上面系的長綬帶要垂于腹前。別人一看綬帶色彩,便知其身份地位。
關于綬帶的色彩等級,《后漢書·輿服志》講了一段長長的話:“乘輿黃赤綬,四采,黃赤縹紺,淳黃圭,長二丈九尺九寸,五百首。諸侯王赤綬,四采,赤黃縹紺,淳赤圭,長二丈一尺,三百首。太皇太后、皇太后,其綬皆與乘輿同,皇后亦如之。長公主、天子貴人與諸侯王同綬者,加特也。諸國貴人、相國皆綠綬,三采,綠紫紺,淳綠圭,長二丈一尺,二百四十首。公、侯、將軍紫綬,二采,紫白,淳紫圭,長丈七尺,百八十首。公主封君服紫綬。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綬,三采,青白紅,淳青圭,長丈七尺,百二十首?!?、六百石黑綬,三采,青赤紺,淳青圭,長丈六尺,八十首。四百石、三百石長同。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黃綬,一采,淳黃圭,長丈五尺,六十首。自黑綬以下,縌綬皆長三尺,與綬同采而首半之。百石青紺綬,一采,宛轉繆織圭,長丈二尺?!?/p>
這段話信息量也很大,先剔除里面與色彩無關的等級規定——絲線粗細、緒頭數量、綬帶長度,這些不是我談論的重點。重點是色彩,綬帶的色彩分了八個等級,大多數等級的綬帶不是單一顏色,而是講究配色的顏色組合。人們可以根據這八個等級的綬帶配色識別身份。比起文字的瑣細,還是下頁這張表格看得比較清楚。
人們可以根據八個等級的綬帶配色識別身份,《故宮服飾色彩圖典》插圖。
《輿服志》的文字信息量大,如果來個《輿服志》歷代服飾色彩全講,恐怕得出一本專著。在這個序言里,我們抓幾個節點,看清楚歷史脈絡就好了?;屎蟮男勔?,除了山雞五色,《舊唐書·輿服志》還講到了其他配色細節:“袆衣,首飾花十二樹,并兩博鬢,其衣以深青織成為之,文為翚翟之形。素質,五色,十二等。素紗中單,黼領,羅縠褾、襈,褾、襈皆用朱色也。蔽膝,隨裳色,以緅為領,用翟為章,三等。大帶,隨衣色,朱里,紕其外,上以朱錦,下以綠錦,紐約用青組。以青衣,革帶,青襪、舄,舄加金飾?!?/p>
唐代皇后的袆衣,固然還是山雞的五色,這里特別說明是白腹錦雞;禮服的織物底子是深青色;禮服里面內衣是白色,領口是黑白間紋,袖口和邊緣是朱色;禮服外面的蔽膝是深青色,蔽膝的飾邊是紅棕色;衣帶是深青色的表面,朱色的里子,上端以朱色的錦為飾邊,朱在上,因正色為貴,下端以綠色的錦為飾邊,綠在下,因間色為賤,青色絲繩系衣帶掛的玉佩;襪子和鞋子是青色,鞋子加金飾。唐代皇后的禮服配色,繁文縟禮也好,豐姿縟彩也罷,無非是對上古禮制和傳統審美的守護。
不但禮服的配色如此,常服的配色也是有歷史脈絡的?!睹魇贰ぽ浄尽防镏v到閣臣張璁向嘉靖皇帝提出天子常服制式的復古:“璁言:‘古者冕服之外,玄端深衣,其用最廣。玄端自天子達于士,國家之命服也。深衣自天子達于庶人,圣賢之法服也。今以玄端加文飾,不易舊制,深衣易黃色,不離中衣,誠得帝王損益時中之道?!垡蛑I禮部曰:‘古玄端上下通用,今非古人比,雖燕居,宜辨等威?!蜃霉胖疲弧噗汀?,寓深宮獨處、以燕安為戒之意?!泵鞔尉富实鄣难噗停m是帝王的休閑常服,卻有君子慎獨而不溺逸樂的禮制寓意。相比而言,更正式的一種是玄端,上衣下裳是分開裁剪的,在腰間縫合成上衣和下裳的連體式,通體玄色,鑲青色邊緣。另一種是深衣,深衣不如玄端正式,本來也可以單獨穿著,這里用作玄端里面的內衣,通體黃色;衣帶飾邊,上端青色、下端綠色,還是遵循正色為貴、間色為賤的禮制規矩。
明代嘉靖皇帝還頒布過皇室王族的常服制式,同樣是《明史·輿服志》的記載:“保和冠制,以燕弁為準,用九,去簪與五玉,后山一扇,分畫為四。服,青質青緣,前后方龍補,身用素地,邊用云。襯用深衣,玉色。帶青表綠里綠緣。履用皂,綠結,白襪?!泵鞔适业倪@種常服可以稱作保和冠服,通體青色,邊緣也是青色,并無二色;保和冠服里面的內衣是玉色,玉色在明代的定義是淡青色;衣帶是青色的表面,綠色的里子,飾邊也是綠色的;襪子是白色,鞋子是皂色,皂色近乎黑色,而鞋所系的繩結是綠色。
隋、唐、宋、明所復興的上古禮制,實際上是周禮和漢制。我跳著講了周代的山雞五色、漢代的色彩等級、唐代的袆衣、明代的燕弁和保和冠服,希望大家對于宮廷服飾配色的歷史脈絡有個大致的了解。
清代宮廷延續了宮廷服飾配色的歷史脈絡
從文獻的角度來看清代的宮廷服飾配色,信息出處較多,除了《清史稿·輿服志》,《滿文老檔》《清實錄》《大清會典》《欽定服色肩輿永例》《皇朝禮器圖式》等官方文件均有宮廷服飾配色的記載。
鍍金點翠鑲珠石鳳鈿子,《故宮服飾色彩圖典》插圖。
順治九年(1652年)頒布的《欽定服色肩輿永例》記載:“公、侯、伯、一品、二品、三品、四品等官,凡五爪、三爪蟒蘇緞,圓補子,黃色、秋香色、玄色狐皮俱不許穿,如上賜許穿?!鼻∈辏?748年),皇帝親諭:“服色品章,昭一代之典則,朝祭所御,禮法攸關,所系尤重,既已定為成憲,遵守百有余年?!鼻∪荒辏?766年)刊印的《皇朝禮器圖式》將上至皇帝后妃下至王公大臣的服飾樣式繪制成圖,按照吉服、禮服、行服、常服、戎服等分類,圖文并茂,文字部分包括服飾的配色說明。
桃紅色八團彩云金龍紋妝花紗女夾龍袍,《故宮服飾色彩圖典》插圖。
《皇朝禮器圖式》延續了宮廷服飾配色的歷史脈絡,配色的設定是“禮法攸關”的大事,例如:“皇帝龍袍,色用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緣。繡文金龍九。列十二章,間以五色云。”明黃色是清代皇帝的專有標識色,石青色是清代宮廷的專有顯貴色,金色是通行的顯貴色,再輔之以五色祥云。
又如:“皇帝朝帶,色用明黃,龍文金方版四,其飾祀天,其飾祀天用青金石,祀地用黃玉,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白玉,每具銜東珠五。佩帉及絳,惟祀天用純青,余如圓版朝帶之制。中約圓結如版飾,銜東珠各四。佩囊純石青,左觿,右削,并從版色。”朝帶用明黃色;龍紋樣的金方框玉版,分別以青金石色、黃玉色、珊瑚色、白玉色來對應天之青、地之黃、日之赤、月之白,四種祭祀場合,四種玉版的配色;絳巾,在祭天的場合是兩條純青色,在其他場合是一條淺藍色和一條白色;佩囊是石青色;觿和削的顏色要跟玉版的配色保持一致。
從工藝的角度來看清代的宮廷服飾配色,康熙年間的《蘇州織造局志》、乾隆年間的內務府織染局《銷算染作檔案》分別記錄了宮廷服飾配色的染色工價、染色工藝,它們都是很寶貴的資料?!短K州織造局志》的卷五“工價”部分,記錄了“上用”,也就是宮廷服飾配色的二十二種染色工價。從工價的高低可以直觀地看清楚配色的深淺,請參見下面這張表格。
從工價的高低可以直觀地看清楚配色的深淺,《故宮服飾色彩圖典》插圖。
乾隆十四年(1749年)到乾隆四十年(1775年)的織染局《銷算染作檔案》,記錄了四十種顏色和三十四種染色工藝,部分記錄請參見下面這張表格。
《銷算染作檔案》中記錄的顏色和染色工藝,《故宮服飾色彩圖典》插圖。
從文物的角度來看清代的宮廷服飾配色,就有了這本以故宮服飾為范本的配色圖典。感謝故宮博物院提供這批官方圖片,我們得以如此清楚、如此直觀地看到有代表性的宮廷服飾配色體系。
需要說明兩點。其一,顏色的色值——回避不了兩個小遺憾,部分文物的褪色和變色會導致我們目前看到的色彩與織物本來的配色不盡一致,部分圖片的拍攝光源不佳會導致我們目前看到的色彩與文物本來的配色不盡一致,但宮廷服飾配色體系的基本樣貌是呈現出來了。“紺碧縹黃看不盡,一重天間一重云?!边@本書足以證實中國傳統色有時尚美感的配色體系,足以持續不斷推動中國傳統色的挖掘和整理。其二,顏色的名稱——同樣的顏色名稱會出現比較寬泛的色相范圍,為了客觀呈現,任何色名都保留了原樣。其中某個顏色名稱的最具代表性色相范圍,我在書末的“故宮服飾色譜”中的相關色名上標注了提示性序號,以幫助讀者識本正源。
綠色暗花紗平金繡孔雀羽博古紋男帔,《故宮服飾色彩圖典》插圖。
本書是物質層面的忠實呈現,這有助于中國傳統色更簡單地進入日常生活中。我一直強調,中國傳統色既有物質和真實的一面,也有觀念和虛構的一面,這恰恰是我們這個民族對于色彩的獨特認識。文學的意象和想象,今天更多地被以影視劇、短視頻等為代表的影像代替。在這本書的成形過程中,我和尼躍紅老師有過溝通,他曾擔任北京電影學院副院長,現在是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衍生產業研究院院長。他認為《中國傳統色:故宮服飾色彩圖典》從物質層面出發,將會觸及觀念層面,影響藝術虛構的清宮戲的服飾設定,也會回歸物質層面,影響文化創意衍生品的產品設定,這樣一個研究課題應該被影視行業和衍生品行業重視。為此,他所在的研究院專家組給了我一席之地,我為中國傳統色能在物質與觀念兩個層面找到知音而欣喜。
無論是物質,還是觀念,都離不開中國人怎么去看待世界、改造生活。中國傳統色的再現,始于色譜的挖掘,今天走到配色的梳理,未來的路還很長。色譜和圖典背后,與色彩相關的是生生不息的中國人物和中國故事,這才是中國傳統色的精髓,這才是復興中國傳統色的努力方向。
注:本文選自《故宮服飾色彩圖典》,為書中郭浩所作的《紺碧縹黃看不盡——中國傳統色之宮廷服飾配色》一文。部分小標題為摘編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原文作者/郭浩
摘編/何也
編輯/羅東
導語部分校對/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