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年開始,NVMe協議M.2固態硬盤產品大量出現,逐漸取代了SATA協議固態硬盤,成為眾多裝機用戶的首選存儲方案。同時,隨著硬盤產品價格回落,大容量固態硬盤的價格逐漸來到合理價位,再加上現如今用戶對于存儲容量和存取速度的需求,綜合來看512GB(包含:480GB、500GB)容量的固態硬盤產品是當下最為大眾用戶所接受的品類。
基于此,我們策劃了本次《六款中高端M.2固態硬盤橫評》,其中包括:三星970 EVO、惠普EX920、浦科特PX-512M9PeGN、西部數據Black-3D版、英特爾760P、以及金士頓A1000。
六款參評產品
測試軟件包括:CrystalDiskMark、AS SSD Benchmark、ATTO Disk Benchmark、以及Photoshop。
三星970 EVO M.2固態硬盤
惠普EX920 M.2固態硬盤
浦科特PX-512M9PeGN M.2固態硬盤
西部數據Black-3D版 M.2固態硬盤
英特爾760P M.2固態硬盤
金士頓A1000 M.2固態硬盤
本次測試平臺
本次橫評所搭建的測試平臺如下:
· 處理器:英特爾酷睿i7 8700K
· 內存:科賦8GB×2
· 主板:七彩虹戰斧C.B360M-PLUS
此外,測試環境為Windows 10專業版操作系統。接下來讓我們正式進入本次橫評。
首先,我們來看看本次參評六款固態硬盤的基本信息:
三星970 EVO基本信息一覽
三星970 EVO容量500GB,支持NVMe 1.3協議,主控方面升級到了自家全新的Phoneix,顆粒方面則采用了自家V-NAND 3-bit MLC。相對于上一代產品來說,整體性能又有不小幅度的提升。
惠普EX920基本信息一覽
惠普EX920容量為512GB,支持NVMe 1.2協議,采用自家H8038主控。
浦科特PX-512M9PeGN基本信息一覽
浦科特PX-512M9PeGN容量為512GB,支持NVMe 1.2協議,主控采用了Marvell 88SS1093,顆粒選用了東芝BiCS3。
西部數據Black-3D版基本信息一覽
西數Black-3D版容量為500GB,支持NVMe 1.3協議,主控為自家的閃迪20-82-007011,顆粒為自家3D NAND閃存。
英特爾760P基本信息一覽
英特爾760P也是眾多主流用戶的首選,容量512GB,支持NVMe 1.3協議,主控采用了慧榮SMI 2262,顆粒選用自家3D NAND閃存顆粒。
金士頓A1000基本信息一覽
金士頓A1000容量480GB,支持NVMe 1.2協議,主控為Phison E8。
綜合來看,所有參評產品均采用了3D NAND,價格基本在999元到1899元之間。另外在閃存顆粒類型方面,本次六款產品均選用TLC顆粒。
了解了參評產品的基本信息之后,我們來看看本次橫評的測試結果。
首先,我們選用CrystalDiskMark對六款產品的持續讀寫速度進行了測試。該軟件讀寫速度測試傾向于非壓縮算法,而非壓縮算法SSD具備不掉速的特性。測試時選用的CrystalDiskMark版本為5.2.1 x64,默認隊列深度為1,默認測試次數為3,下面我們來看看測試結果。
三星970 EVO CrystalDiskMark測試
以三星970 EVO的測試數據為例,其Seq Q32T1讀取速度為3531MB/s,寫入速度為2491MB/s,相對于上一代產品來說性能又有較大幅度提升。
六款參評SSD持續讀寫速度測試
對比六款參評產品數據來看,三星970 EVO連續讀取速度最快,為3531MB/s,西數黑盤次之,為3397MB/s。惠普EX920、浦科特PX-512M9PeGN以及英特爾760P的連續讀取速度也都站上3000MB/s,而金士頓A1000只有1598MB/s,性能瓶頸明顯。
連續寫入性能方面,西數黑盤最快,達到2516MB/s,三星970 EVO與其差距在伯仲之間,為2491MB/s,浦科特PX-512M9PeGN連續寫入速度也站上2000MB/s大關,惠普EX920、英特爾760P連續寫入速度達到1500MB/s,而金士頓A1000表現不佳,僅為1035MB/s。
從連續讀寫測試項可見,本次參評六款產品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梯隊,三星970 EVO、西數Black-3D黑盤為第一梯隊;惠普EX920、浦科特PX-512M9PeGN以及英特爾760P為第二梯隊;而金士頓A1000為第三梯隊。
接下來再看AS SSD Benchmark的測試情況。該軟件是專門為SSD測試而設計的標準檢測程序,因為它提供了很大的可定制性。 它的成績顯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MB/s的形式,另一種是IOPS形式。本次橫評主要參考項目為4K-64Thrd多任務隨機讀/寫速度。
AS SSD Benchmark測試
仍以三星970 EVO為例,其4K-64Thrd多任務隨機讀/寫速度分別達到1214.18MB/s,以及1721.47MB/s,這個成績是否代表了本次六款參評產品的最高水準呢?下面我們來看看綜合測試結果:
六款參評SSD 4K-64THRD讀寫速度測試
從測試結果可以看到,4K-64Thrd多任務隨機讀取速度最快的為西部數據Black-3D,達到1284.73MB/s,惠普EX920次之,為1267.81MB/s,三星970EVO為1214.18MB/s,其余三款產品均未過1000MB/s。
4K-64Thrd多任務隨機寫入速度最強的產品為三星970 EVO,高達1721.47MB/s;西部數據Black-3D版為1564.41MB/s列第二。三星970 EVO在該項測試中優勢非常明顯,可以說是一款三維更加完善的產品,幾乎沒有短板。ATTO Disk Benchmark是一款簡單易用的磁盤傳輸速率檢測軟件。由于該軟件使用了包含0.5K,、1.0K,、2.0K到8192.0KB的不同大小的數據測試包,并分別進行讀寫測試,因此能夠較為真實的模擬固態硬盤等存儲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工作模式。
下面我們來看看具體的測試情況:
ATTO Disk Benchmark測試
首先我們仍然以三星970 EVO測試所得數據為基準,其最大數據包寫入速率為2597.762MB/s,讀取速率為3495.596MB/s。該成績對比其它五款產品到底如何呢?
六款參評SSD不同容量數據包讀寫速度測試
從測試結果來看,三星970 EVO以及西數黑盤仍然屬于第一梯隊,在寫入和讀取方面互有勝負,不過相對而言,三星970 EVO售價只有1279元左右,而西數黑盤售價高達1899元,前者性價比無疑要更高一些。另外,售價999元的金士頓A1000雖然最便宜,但性能差距比較明顯,綜合六款測試產品的價格與性能表現考量的話,三星970 EVO性價比最高。
最后我們對六款產品進行了圖片格式轉換與寫入速度測試。該項測試的過程分為兩個階段:
1.50張總容量2.7GB RAW格式圖片轉換JPEG格式;
2.轉換完成之后將新格式圖片存儲到目標測試盤位置;
我們通過秒表記錄下整個過程的時間,下面來看看六款產品的表現差異:
50張總容量2.7GB RAW格式圖片轉JPEG速度
測試結果
相對來說,圖片格式轉換到寫入存儲位置這個過程,并非完全依賴固態硬盤的性能,處理器的多核心能力更為重要一些。但是我們將所有變量固定之后,最終測試出的不同結果實際上也反映了硬盤之間的性能差異。
從該項測試來看,除了三星970 EVO殺入100秒以內之外,其余五款產品基本在100-106秒之間。要知道,在圖片轉換-寫入這個過程中,每一秒的差異都是非常大的差距,970 EVO在讀寫兩方面的無短板表現,也促成了這一結果的產生。
·橫評總結:
從本次橫評結果可以得出以下幾點信息:
其一,三星970 EVO與西部數據Black-3D兩款產品的綜合性能最強,二者在各項測試中雖然互有勝負,但三星970 EVO綜合表現更為穩定,沒有明顯短板;
其二,三星970 EVO京東售價1279元,西部數據Black-3D京東售價1899元,該選哪個相信大家已經心中有數;
其三,金士頓A1000雖然京東售價僅999元,在六款產品中最為便宜,但不得不說,其性能表現與價格略有不符。
【前言】
幾年沒裝機了,秉承著一般不裝機,裝機戰十年的老套路,現在使用的還是I5 2320,雖然換了顯卡玩玩吃雞中特效啥的沒問題,但是這幾年不是有了點積蓄么,不花干啥呢?決定提前2年攢機!在研究攢機之前我也是小白一個(雖然現在也是),但是鄙人勝在愛研究,從一無所知經過不少時間的鉆研直到現在也能出來寫寫經驗貼,給初級小白指個路。以下均為個人總結的經驗,難免疏漏之處,歡迎喜歡探討的小伙伴和大佬在評論區予以更正和補充,感激不盡。
回想當年我老平臺升級,花439塊錢買的入門級120G固態硬盤,再看看現在5毛錢1G的固態,心拔涼拔涼的。面對現在這臺已經年邁的平臺,還是決定重新攢一臺新機器,借著硬盤和內存的歷史低點和618的強勢介入,決定開始攢機還是先從SSD和內存下手,經過幾天的研究和查閱,也就有了今天的帖子
【從HDD說起】
如果不是什么特別高端的職業玩家,或者一擲千金的土豪,SSD+HDD的組合是必須的,HDD其實沒啥好說的,畢竟是這么多年的成熟產品,找個可靠的2T掛載一下就可以了,家用的話圖個性價比,整個藍盤就夠用了,2011年就用的西數的1T硬盤,到現在依然在歡快地奔跑,好感度爆棚,京東PLUS活動359元以內輕松搞定2T存儲,介意疊瓦的小伙伴也可以入289的1TB垂直也不錯。
【SSD才是重頭】
SSD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已經基本成熟了起來,無論是從價格區的變化,還是從市場反饋的顆粒選擇,都已經成為定式,其實現在已經進入了更高等級的階段,特別是M2的強勢進入,依靠32Gbps的速率和經過多年的市場考驗,已經得到了認可,逐漸取代SATA成為未來的主流方向。
【SSD接口之戰】
那么我們就從SATA接口說起,SATA其實是給機械硬盤提供的接口,而SSD發展的快速發展使現有的SATA接口成為了瓶頸,SATA2最高速率是3Gbps,理論傳輸速度支持到300MB/s左右,而SATA3最高速率也只有6Gbps,理論傳輸速度為600MB/s,雖然遠遠超過了HDD的傳輸速率,但是面對固態硬盤卻顯得捉襟見肘,例如使用NVME協議的M2接口西數硬盤讀寫速度輕松飆升到3000MB/s,是SATA3的5~6倍之多,由此可見拋棄SATA,而M2成為主流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也有很多的小伙伴說現在是性能過剩的時代,要那么高的速度純屬浪費,但是這里我有不同的意見。第一,時間是進步的,技術也是在不斷推進的,硬盤接口突破了瓶頸,其他硬件也會輕松跟進,就像當初的USB2.0,被USB3.0取代只是時間問題。第二,現階段的傳輸速率已經能帶來不少的福利,相較于五六倍的速度和不到一倍的差價,為什么會不選擇M2呢?舉個例子SATA2/SATA3/M2 NVME的速度對比圖,拷個30G的游戲理論值SATA2最快要用1小時40分鐘,SATA3要用51分鐘,而NVME的小黑盤只需要10分鐘,這就是差距。
如果說黑盤比較貴,還是回到家用的藍盤,我也趁著低價入了一個西數的WD Blue SN500 NVMe SSD,439元合1GB 8毛錢,雖然比SATA的固態貴了一點,但是無論從速率還是從未來的應用程度上都強了不只這3毛錢的價值。
【SSD尺寸之戰】
另一就是尺寸上的改善,想當年上微機課還要帶鞋套的年代(暴露了我的年齡),5.5寸的軟盤才是主流,直到3.5寸的機械硬盤才逐漸走上了正軌,后續隨著發展采用了2.5寸機械盤,到后來的SATA固態硬盤再到M2的固態硬盤,尺寸都在一步步地縮小,上一張尺寸對比圖就一目了然了。
【SSD速度之戰】
因為還沒等到板U的特價,所以新買的西數M2 500G藍盤就只能先用小米筆記本來先體驗一下,然后對比一下現有的750EVO和普通的機械硬盤來用數據說明一下(別問我為什么沒買小黑盤來測試,還能有別的原因嗎,跟我讀qiong帥)。話說小米筆記本還是非常良心的,第一代小米筆記本AIR 12.5寸,不足4000塊錢的首發價居然配備了2條M2接口,同時還使用的是PCIe通道,這個點贊!
小米筆記本從背面拆除8顆螺絲,然后用吸盤吸起后蓋,逐漸撬開卡扣就可以看到M2接口了,2280的型號是現在應用最廣泛的M2固態,插上以后用螺絲固定,愉快地開機測試,首先是小米自帶的SATA標準M2硬盤
可以看到SATA通道下500+的讀寫速度表現已經非常不錯的,這里也說一下,雖然自帶的SSD也是M2接口,但是不是說所有的M2都有很高的速率的,一樣要分SATA通道和PCIe通道,協議上也分出了ACHI和NVMe,M2只是接口,主要還是要看通道和協議,SATA通道的M2固態依然被限制在6Gbps,除了尺寸上優化了,其他并沒什么本質上的改善,比如這個小米筆記本的M2固態就是SATA通道,所以大家購買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甄別,這會是一個坑。
下面來看一下新上的西數500G藍盤
讀取速度達到了1745,寫入速度也有1463,足足翻了3倍,這個就是協議的差距,所以在挑選M2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哦。
接著再來看看3年前買的固態硬盤,
與小米自帶的M2持平,基本達到了SATA3的最高速率。
再試一下普通的SATA3機械盤
通過這幾次的測速也就不難判斷,SATA是為機械硬盤而生,大大地限制了固態硬盤的速度,隨著固態硬盤的普及和價格的降低,M2接口未來成為主流已經無可非議地成為了必然。所以現在購買SSD還是建議直接買支持NAMe協議的M2接口硬盤,如果是像我一樣先入了M2備用的小伙伴也可以買一個M2的PCI卡,用在老平臺上。
而在HD Tune的基準測試中,40G文件的讀取M2的NVMe平均速度達到了909MB/s,而SATA只有419MB/s,也就是說在實際的大文件拷入或者拷出的時候最少也相差2倍有余的速度體驗。但是現在被吐槽最多的也是在于這里,很多人認為這個高的速率沒有用,因為你的其他拷入拷出設備支持不了這么高的速度,兩者取低一樣會打回原形,但是這里我還是要提醒一句,當初的USB2.0和USB3.0與現在何其相似,現在USB2.0已經逐漸被淘汰,淪落為了插鍵盤鼠標的專用孔了。。。
同時經過40G的操作,在室溫28°的情況下,小藍盤的溫度仍然只有36.5°,溫控性能也沒得說。
【關于顆粒】
固態硬盤的好壞其實絕大部分只需要考慮主控和顆粒即可,而顆粒卻是很多人對固態硬盤抱有遲疑態度的原因,當初TLC因為讀寫壽命問題被DISS得體無完膚,我也本以為MLC會逐漸成為主流,沒想到半路TLC從2D堆疊進化成了3D堆疊,一下子壽命延長了3倍,這下TLC一下子就成為了最具性價比的顆粒,固態硬盤也真正成為了低價高品的好東西走入我們的機箱。
以上是一個總結的話,如果看不懂我也簡單解釋一下(大神請略過)
每種顆粒因為每個儲存單元儲存的數據數不同,所以每一種顆粒的價格差別巨大,SLC是單層存儲,只存儲1bit數據即0和1,存儲速度快,價格昂貴,MLC開始是多層存儲,有2bit,通俗點理解就是同樣價格的情況下MLC的容量會是SLC的兩倍,當然犧牲的也是壽命和存儲速度,而TLC與QLC原理相同,分別為3bit和4bit。
因為采用了均衡擦寫措施,所以顆粒的壽命是容量*擦寫壽命算出來的,我自己簡單做了一個表格,按照最低擦寫壽命,每日50G的寫入量來計算硬盤壽命(其實我們一般每日寫入都在10G以下)在這個2D堆疊的情況下TLC的壽命是被經常被DISS的方面,只有500~1000次的擦寫壽命,256G能用7年有點小失落,但是現在采用3D NAND下,可以用到21年,相信即使主控掛了,顆粒也不可能掛。再看看QLC,2D堆疊下1年不到就掛了,所以后來出了3D堆疊進行改良,所以在相同價格下,選擇3D堆疊下的TLC是最具明智選擇,既穩定,價格又低。
【最后啰嗦幾句】
洋洋灑灑三千多字,基本上把現在能想到的問題都寫了出來,我個人的觀點和我選擇入手的硬盤一樣,推薦M.2接口的支持NVMe最好是3D NAND堆疊技術的硬盤,未來是主流,什么MLC壽命論,高速無用論我覺得只是現在暫時的一個情況,即使是升級我愿意換CPU,也可以換主板,升級個內存啥的更是無所謂,但是換一個硬盤實在是太費勁,高速率,能跟上時代潮流的硬盤才是好硬盤。
覺得有用的小伙伴一定記得點個贊/收藏哦,大氣的老板給個打賞就更是感激不盡啦~祝大家每日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