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過擬合的處理方法 過擬合
我們都知道機器學習防止過擬合,在進行數據挖掘或者機器學習模型建立的時候,因為在統計學習中,假設數據滿足獨立同分布(i.i.d, and ),即當前已產生的數據可以對未來的數據進行推測與模擬,因此都是使用歷史數據建立模型,即使用已經產生的數據去訓練,然后使用該模型去擬合未來的數據。但是一般獨立同分布的假設往往不成立,即數據的分布可能會發生變化( drift),并且可能當前的數據量過少,不足以對整個數據集進行分布估計,因此往往需要防止模型過擬合,提高模型泛化能力。而為了達到該目的的最常見方法便是:正則化,即在對模型的目標函數( )或代價函數(cost )加上正則項。
在對模型進行訓練時,有可能遇到訓練數據不夠,即訓練數據無法對整個數據的分布進行估計的時候,或者在對模型進行過度訓練()時,常常會導致模型的過擬合()。如下圖所示:
通過上圖可以看出,隨著模型訓練的進行,模型的復雜度會增加,此時模型在訓練數據集上的訓練誤差會逐漸減小,但是在模型的復雜度達到一定程度時,模型在驗證集上的誤差反而隨著模型的復雜度增加而增大。此時便發生了過擬合,即模型的復雜度升高,但是該模型在除訓練集之外的數據集上卻不work。
為了防止過擬合,我們需要用到一些方法,如:early 、數據集擴增(Data )、正則化()、等。
Early
對模型進行訓練的過程即是對模型的參數進行學習更新的過程,這個參數學習的過程往往會用到一些迭代方法,如梯度下降( )學習算法。Early 便是一種迭代次數截斷的方法來防止過擬合的方法,即在模型對訓練數據集迭代收斂之前停止迭代來防止過擬合。
Early 方法的具體做法是,在每一個Epoch結束時(一個Epoch集為對所有的訓練數據的一輪遍歷)計算 data的,當不再提高時,就停止訓練。這種做法很符合直觀感受,因為都不再提高了,在繼續訓練也是無益的,只會提高訓練的時間。那么該做法的一個重點便是怎樣才認為 不再提高了呢?并不是說 一降下來便認為不再提高了,因為可能經過這個Epoch后,降低了,但是隨后的Epoch又讓又上去了,所以不能根據一兩次的連續降低就判斷不再提高。一般的做法是,在訓練的過程中,記錄到目前為止最好的 ,當連續10次Epoch(或者更多次)沒達到最佳時,則可以認為不再提高了。此時便可以停止迭代了(Early )。這種策略也稱為“No--in-n”,n即Epoch的次數,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取,如10、20、30……
數據集擴增
在數據挖掘領域流行著這樣的一句話,“有時候往往擁有更多的數據勝過一個好的模型”。因為我們在使用訓練數據訓練模型,通過這個模型對將來的數據進行擬合,而在這之間又一個假設便是,訓練數據與將來的數據是獨立同分布的。即使用當前的訓練數據來對將來的數據進行估計與模擬,而更多的數據往往估計與模擬地更準確。因此,更多的數據有時候更優秀。但是往往條件有限,如人力物力財力的不足機器學習防止過擬合,而不能收集到更多的數據,如在進行分類的任務中,需要對數據進行打標,并且很多情況下都是人工得進行打標,因此一旦需要打標的數據量過多,就會導致效率低下以及可能出錯的情況。所以,往往在這時候,需要采取一些計算的方式與策略在已有的數據集上進行手腳,以得到更多的數據。
通俗得講,數據機擴增即需要得到更多的符合要求的數據,即和已有的數據是獨立同分布的,或者近似獨立同分布的。一般有以下方法:
正則化方法
正則化方法是指在進行目標函數或代價函數優化時,在目標函數或代價函數后面加上一個正則項,一般有L1正則與L2正則等。
正則是通過在代價函數后面加上正則項來防止模型過擬合的。而在神經網絡中,有一種方法是通過修改神經網絡本身結構來實現的,其名為。該方法是在對網絡進行訓練時用一種技巧(trick),對于如下所示的三層人工神經網絡:
對于上圖所示的網絡,在訓練開始時,隨機得刪除一些(可以設定為一半,也可以為1/3,1/4等)隱藏層神經元,即認為這些神經元不存在,同時保持輸入層與輸出層神經元的個數不變,這樣便得到如下的ANN:
然后按照BP學習算法對ANN中的參數進行學習更新(虛線連接的單元不更新,因為認為這些神經元被臨時刪除了)。這樣一次迭代更新便完成了。下一次迭代中,同樣隨機刪除一些神經元,與上次不一樣,做隨機選擇。這樣一直進行瑕疵,直至訓練結束。
方法是通過修改ANN中隱藏層的神經元個數來防止ANN的過擬合。具體可參見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