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0.0狂徒賊天賦總結

    根據目前的天賦可以看出,10.0的狂徒賊基本是延續9.0的思路。比如,升靈堡的盟約技能[無盡責罰]加入盜賊職業天賦,法夜的盟約技能[敗血癥]加入了狂徒專精天賦。

    在AOE范圍傷害方面,暴雪似乎認識到了9.0狂徒墊底Big4的部分原因,通過狂徒專精天賦[鋼鐵之舞],從而實現8目標AOE。

    在三圍方面,暴雪也許認識到[精通]屬性對狂徒幾乎毫無用處,于是給出了[致命亂舞]的專精天賦,讓副手有75%幾率回10點能量,讓[左右開弓]有了用處,也直接導致[精通]不再像以前毫無作用。

    在流暢度和單體傷害方面,[致命亂舞]+[作戰潛能]+[抹殺者],能看出暴雪在流暢性上做出的努力嘗試。單體傷害上,[綠皮]終于不再是橙裝,而作為終極專精天賦加入豪華套餐,提高了單體輸出。

    在團隊增益方面,這次狂徒有了1個新技能[無休隊員],在團本中不再像9.0這樣(團隊負擔),而成了不可或缺的角色。(PS:不知道多個盜賊這個buff,會不會導致隊友技能快速冷卻。)

    驚喜的地方:狂徒專精里最讓我驚喜的是第6行,7星狂徒,8目標傷害,75%幾率副手回能,都讓狂徒專精看起來非常值得期待。

    遺憾的地方:狂徒依然缺乏大招。除了5.0和7.0一些技能并未回歸,比如:[火炮轟擊]。并非是這個技能不可或缺,而是——狂徒就1個劍刃亂舞AOE技能,多目標手段比其他職業少太多。目前作為大招的:[狂舞殘殺][劍刃猛攻],無論是傷害,還是作用,都無法和其他職業大招媲美。像[劍刃猛攻],CD只有45秒,[不息之刃]效果下實際CD更短,如此頻繁的操作,必定效果不會太強,我希望它改成一個1分30秒的技能,但大幅加大傷害,這才符合大招的定位,同時也讓本就很繁忙的狂徒操作稍微簡化一點。

    其他:目前10.0天賦點到底是怎么加的,有什么限制,尚不明確。等A測的時候,再給大家進一步分析。

    轉自知乎:AcE聯盟

    前排預警1,蝸牛礦渣大批量上市是2019年3月的事情了。我寫這個大概是2019年10月前后。我挑的最好的時候下手,C款全裝只花了245包郵。現在由于市面上貨量減少,價格上漲,已經沒有原來那么高的性價比了。就連單賣的機箱也從原來的50包郵漲到一百以上了。

    前排預警2,網絡附加存儲是整個內網的系統工程,光有夠吊的NAS機器不成,絕大多數家庭用戶的瓶頸在于內網。所以折騰的后半段我全在搞磁盤陣列,網卡并線,多口交換機。普通用戶真沒必要,能搞定千兆就差不多了,因為千兆比一般WIFI快了。舉個例子,能達到100M速度的機器+內網要500塊錢,達到200M就得1500,達到1GB速度就得5000塊。

    入坑需謹慎

    ——————————————————————————

    從2019年5月到現在,我一直在玩蝸牛星際礦渣。

    一開始只是原裝帶一些我手里現有的硬盤。

    到換一堆零件

    到換主板換平臺,蝸牛就剩個殼子。

    到買了一堆硬盤開始玩win10存儲池。速度已經比我主力機的RAID0都要快了。但又沒卵用,主力機只是個性能筆記本,只有千兆網卡。NAS的陣列速度發揮不出


    陣列跑分與功耗,注意這是奇偶校驗RAID5原理混合陣列的速度。

    到現在已經花了兩三千元,聽著嚇人的聲音,看著巨大的功耗,才想起來我一開始只是想要個小NAS存幾T動畫片來著……

    怎么玩著玩著就成了小服務器了……

    圖個啥嘞


    現在寫蝸牛星際相關文章已經屬于極晚了,無論軟件還是硬件早就被人研究透了,市場價也趨于平穩。

    不過姑且還是想分享一下我的玩機經歷

    展示一下一個貧窮的汽車工程師兼垃圾佬如何能極限成本壓縮下挑到盡量好的貨,以及如何極限空間布置。

    以及自己實際操作中接觸的win平臺下的軟件應用,磁盤陣列相關。有空就寫點,慢慢更新。

    內容形式基本就是想到哪寫哪的無聊的流水賬,沒什么文采實在抱歉


    01:方案企劃階段 花費:0

    這階段大概是3月初,蝸牛星際剛出現在市場上。這些幾十萬的礦渣流入市場,就像一枚炸彈,在NAS玩家群體里直接炸了。

    J1900四核CPU,四盤位,一個或者兩個千兆網卡,有USB3.0,1個msata接口,一個DDR3筆記本內存,5個SATA。

    有具有分享精神的玩家整理各版機型的資料,也有販子囤貨賣高價。

    記得最開始有人只用了200出頭的價格就能買到雙網卡版。剛開始販子也不知道這玩意到底值多少錢。也不會分配置。

    漸漸的,4款機箱,三種配置被確認清楚。

    價格也逐漸的提高。

    熱度也越來越高。

    我……沒買。

    我也算個老垃圾佬了,我心里的價位在250上下。

    那個階段某些販子給的價格,350……

    雖然對于以前NAS的價格,這也不算虧了。

    不過考慮到信息混亂的程度,價格也比我感覺的貴很多。我就沒下手


    在這個階段,我一直從各方面搜集信息。配置到底什么區別。做工到底怎么樣。

    用我們公司研發流程的詞匯,現在就屬于企劃階段,只搜集數據與調研,做紙面設想。


    02:預研階段 花費:100

    5月到6月,我被發出去出差,所以一陣時間沒關注。

    在這個期間,市場價格趨于穩定,各種教程越發清晰。

    我了解到很多有用的信息

    比如硬盤螺絲是沒有的,要自己買沉頭的

    原裝的內存雖是組裝條,考慮CPU太差,1333頻率很穩所以可以用。但SSD差的沒法用。

    原裝電源很渣,分很多不同供應商,要抽獎。祖瑪最好(沒錢可以湊合用),沒牌子的最差。

    原裝風扇吵得要死,有必要換。

    C款的機箱做工用料最好,機箱上還有PCIE插槽留位。


    綜合這些信息,我確定了適合我的方案

    首先我不需要什么軟路由,我的全千兆路由器很好(其實之前我也有可用的NAS設備,就是拿路由器接USB3.0硬盤實現的,最大速度有50,60M/S呢,夠用了)

    所以就不考慮雙網口,雙網口還需要短接才有雙千兆,價格還貴。我手頭沒烙鐵,也不需要雙口。

    我選擇了C款單口211網卡。

    固態,風扇是一定要換的,電源根據抽獎結果再決定換不換。

    雖然在外的我沒法買大件的蝸牛主機,但是可以提前慢慢選擇購買一些小件。

    比如我花66包郵買了這個

    國內不太常見的SP(廣穎電通) 64G msata SSD,JMF667H主控。64G都用了4顆東芝mlc16G顆粒才拼出來

    基本就是全新的,上機才十幾小時。

    現在市面上60塊錢64G的小固態基本都是各種垃圾拼湊出來的了。性能全都慘不忍睹。這個價格找到這種東西,我還蠻幸運的。

    同時花7塊錢包郵買了個msata轉SATA的轉接卡,主要是我沒有機器的時候無法測試設備。本以為7塊錢買完了用一次就完了,結果沒想到之后也用上了。


    又花了25塊錢選了個可能電腦玩家都不認識的12cm機箱風扇。其實我也不認識,不過我只看性能參數和使用效果,不看牌子和RGB,實際試了也可以。

    又花3.5包郵買了一包50個筆記本硬盤沉頭螺絲,螺絲多便宜我心里有數,幾分錢罷了。但我更好奇他們是怎么做到3塊5能包郵的?



    03 蝸牛星際小改款 總花費(不含存儲):426

    7月回去了,果斷入手蝸牛星際C款。抽獎結果有喜有悲

    首先機器很新,19年1月生產,也就是至多運行了2到3個月。


    原裝的鎂光降級大S顆粒,寫入速度20。而且在我測速的時候壞掉了……

    跑4K測試的強度就壞掉了……

    找了它主控的開卡工具,卻因為用的大S顆粒,不知道原來的型號,所以也沒修好。

    原裝風扇只有兩線,也就是不支持測速與調速一直全速轉,不吵就怪了

    原廠風扇7葉,我買的9葉。且我買的4線支持調速,萬幸的是原廠主板的兩個風扇插口都是4針。其實我都已經做好原廠3針,我自己加調速模塊的方案了,現在這樣省錢省事了。

    內存和固態一個牌子,不過內存還可以用。

    電源的開獎結果是最差的了,沒牌子電源。

    我只好淘寶買了個全漢180W小1U,改了三洋進口風扇。

    這個改風扇還遇到些波折,我手里有大供應商給的產品圖冊,可以查到規格參數,我根據我需求的噪聲量,簡單估算了一下排風量能否滿足需求。

    型號參數訂好了,淘寶買吧?

    結果淘寶賣家坑的要死,不會細分型號,不會確定轉速……

    翻新風扇的參數標簽還是亂貼的

    我買的4015風扇,標簽是4020的,而且電流寫0.11A,實際到手估計也就0.6。

    倒是靜音,風量小的根本感受不到。電源熱的嚇人

    害得我白買了一個

    淘寶二道販子賣家還是不如區域大供應商好用,然而我買一個,肯定不能找大供應商


    自己加了腳墊和手擰螺絲。這些屬于對性能沒影響的成本,自己考量要不要買。

    建議自己裝的一定要加腳墊,對減小和桌面震顫造成的噪音很有效

    主板,看起來有兩個USB3.0,實際上只有1個是真的3.0速度,其他全是2.0。這是因為J1900CPU原生只支持1個USB3.0。

    主板CPU散熱器被縮水了很多。支持一個DDR3筆記本內存,一共5個SATA2.0口(雖然是2.0,但對于機械盤來說,速度夠了)。單口i211網卡。

    收拾好后的娛樂跑分

    看到那個顯卡性能了吧,大碼率視頻都放不了,惦記當HTPC的可以洗洗睡了。解碼請交給小米盒子一類的機頂盒。這個安心當文件共享服務器/NAS

    蝸牛小改是現階段家用NAS性價比最高的方案了。我換電源,換固態,換風扇全搞下來才426。合單盤位85元。

    而膽大的湊合黨門,不換電源,不換硬盤,風扇改接5V(主板上有一個USB,你可以把系統裝U盤里放內置,也可以從那取電以達到風扇靜音效果),一個盤位也就50塊錢。

    這價格連外接盒子都買不下來,而蝸牛星際有網卡,有系統盤,有主板CPU內存。可以刷群暉。


    硬件層面的折騰就寫這些

    軟件方面主流方案就是黑群暉,或者win平臺

    黑群暉由于我的原裝固態炸了,沒空體驗。

    而且我對群暉那個不通用的存儲很排斥,我選了win10方案。到手直接裝win10專業版。

    主板功能挺全面,支持網絡喚醒,不插顯示器和鼠標鍵盤并不影響開關機。

    我到手簡單設置了一下,鏡像備份我主力機的全部內容。網絡喚醒配個微軟的遠程桌面,我可以躺在床上直接控制它。

    千兆網絡下,讀寫速度都可以達到100M,基本就是千兆網絡的極限了。同時也基本跑滿了硬盤的極限。跑滿千兆網絡時的CPU占用率大概45%左右,win10基本可以流暢使用。

    J1900CPU其實不算特別弱了,對于這個功耗,4核可以跑出接近775時代雙核的成績。

    可以說性價比很高了。


    03 住著蝸牛殼的寄居蟹:邪道方案 總花費(不含存儲):1150

    嗯,終于破千了,不加千兆網卡再少上一條內存的話還可以控制在一千以內,不過為了速度還是破了吧

    接下來是我自己鬼迷心竅的改裝,已經偏離了一般的家用需求,使用起來也并不舒適。雖然橫向對比會發現也極具性價比。但是如果平時用法都發揮不出它的性能,就不值了。且巨大的噪音,很高的耗電量,全部都是扣分項。


    蝸牛小改款使用了一個月時間,期間很好的滿足了我絕大多數需求。

    不滿意點有幾個

    1. CPU性能弱,只能滿足資源共享,掛機下載等基礎要求。向直接用它開瀏覽器上網找資源都是一種折磨。
    2. USB3.0口只有一個,這也是CPU造成的。其實單口USB3.0也夠用了,3.0帶寬很大,找個HUB拓展出4個口,外掛一般的移動硬盤,一般的需求這都可以滿足。
    3. 拓展能力基本沒有,沒有PCIE插槽,也沒有miniPCIE。
    4. 風扇控制邏輯差。可能是我這塊板的問題,也可能是自身固有問題。CPU風扇無法測速。機箱風扇觸發加速溫度不可調。
    5. CPU無主動風扇,最熱時候能到六七十度。不過這也是好處,既不會熱的關機重啟,也不會有噪音,現在夏天最熱六七十度也可以了。

    尤其是性能差到上網都卡,我很難忍受。就一直搜尋比較合適的ITX主板CPU搭配。

    我的需求如下

    1. ITX板型(用現有機箱)
    2. 功耗和性能權衡。起碼上網別卡,也別功率太高費電發熱都壓不住。
    3. 原生千兆網卡
    4. 最好內存是DDR3筆記本內存(用現有內存)
    5. 板載SATA在4到6個
    6. 支持msata或者miniPCIE(用現有硬盤,能拓展出SATA或者無線網卡)
    7. 支持全尺寸PCIEx16,最差也要有x8
    8. USB3.0接口多一點
    9. 主板24針ATX供電(用現有電源)

    我一開始找到了一塊十分滿足我一切需求的主板


    使用2或者3代筆記本CPU。其他群有需求它都符合,而且只要不到300塊錢!

    然而當我要買時候沒貨了(●—●)


    我就陷入了無盡的挑板過程之中。

    直到7月末,偶然的看到一塊AMD平臺主板,APU,A85X平臺,A85平臺原生支持8個SATA3.0。農企搞什么鬼啊,普通用戶誰會插這么多硬盤……

    主板是華擎的(259包郵),CPU選擇的是標定熱功率65W的A10 6700(210包郵)。散熱器挑了一下,選擇了喬伯斯HP400(87包郵)。

    主要是蝸牛機箱的小空間,只能買這種小不點超薄散熱器,貴的要死。

    主板8個SATA通道(一個在背板上,ESATA形態,正好機箱空間內至多塞7個)。4個USB3.0接口。2條DDR3臺式機內存,最高支持2400頻率,一條全尺寸PCIE(只是2.0)。整體做工用料奢華,畢竟當時這個平臺和CPU也是頂級了(然而那時候的AMD被同時期i3默秒全)

    主板接口,充分夠用,3個視頻輸出都是獨立的。音頻輸出也很奢華。結合APU里不差的顯卡,做htpc都可以了。

    空間很緊湊,之后就領會到這散熱的噩夢了。

    兩條DDR3 1600 4G深圳組裝條。兩條一起才96包郵,比二手還便宜。

    因為都懂行,我跟賣家直接說了不用跟我裝,我也不要求啥,怎么來的都懂。別出問題能用就行。賣家也懂了,表示出問題你就來換。

    貼的金士頓標,看起來是鎂光顆粒,鬼知道具體是啥,一條上所有顆粒號都相同,另外一條上竟然有同位一對顆粒和其他顆粒號不同。反正能用,實測能跑1600頻率,夠用了。

    矮子條,不影響CPU散熱器。



    CPU性能真的很捉雞,不過可以滿足我的需求。

    PCIE通道,SATA通道,內存通道,USB3.0都滿足了


    裝入機箱內還有一點間隙,不過這個尺寸嚴重影響通風量了,一開始按照原設計下壓熱裝的風扇,主板積熱嚴重。

    我就給CPU風扇調了個方向,從側面通風口進風,將風吹入硬盤風道。在經過12cm機箱扇抽出,散熱還勉強

    這么裝好后待機可以做到CPU和機箱風扇都只是怠速。不算吵得不行。

    在室溫20℃的時候,一旦復制大量文件,或者算點什么,噪聲立刻就起來了。

    在蘇州的冬天,室溫10℃?。正常工作和基礎共享。完全不會調動大風扇加速。

    不過就是舒適性極差,服務器電源安靜不了

    系統盤加個束線貼


    貼在機箱側面,懸浮是為了絕緣且散熱。電源屁股后面空氣流通。

    主板USB3.0插槽拓展出來的線,一根放在前面板,一根從本身給串口預留槽接出。


    AMD YES?……

    A10真的不太yes……不過價格在這呢

    只剩殼子的蝸牛顯然不能再稱作蝸牛了。內部住上了這種紅色的家伙。姑且就叫他寄居蟹吧。


    3塊洋垃圾翻新4T。一塊375包郵。剩下兩塊一起600包郵。

    現在性能夠了,拓展能力夠了,我興沖沖的打開存儲池功能,將3塊4T洋垃圾翻新機械盤組加入,組成奇偶校驗。

    寫入性能實測50M/S……

    和J1900時候一個樣,我之前一直以為速度這么慢是因為CPU太垃圾,算力不夠。

    行吧,查了下,是奇偶校驗的原理就都是這樣的。由于幾塊硬盤輪流讀寫,而且寫入的數據量也比直接存大。用沒緩存硬RAID卡組RAID5也是這個速度。

    又逼我花錢買固態做加速……

    又買了兩條拆機的工包NGFF盤當緩存盤。這個相當于方面東芝QPro的NGFF封裝版。馬牌主控,東芝顆粒。

    固態我就喜歡用東芝的。

    偷工減料的轉換卡,右邊是我去年買的。左邊是新買的。去年的用好了才去回購,結果現在偷工減料了一組電容電感。牌子我就不點名了。

    淘寶找到的定制頂板,固定兩塊緩存SSD

    離硬盤架有一點間隙。不過空氣還是不流通。

    嗯,可算舒服了。


    不得不夸一句,win10兼容性真的牛逼。我把系統盤插在新平臺上,不但主板CPU換了,陣營也換了。然而開機速度都沒降低,開機后所有驅動都有。連顯示器都是正確的分辨率(當然,沒有催化劑驅動控制中心,完整的顯卡驅動太大了)



    又換了個300W電源,這個滿載能跑到400W,品牌比較小眾,價格也偏貴。但是我淘到了靠譜的二手貨源。還是比新的臺達全漢之類的便宜一點的。

    說回來這電源用料真的絕了。純銅散熱片,全不銹鋼的結構件(外殼,支架)。拆開一大張黃色的我還以為是絕緣紙,一摸發現是這么大的軟質導熱墊

    這做工秒殺臺達全漢

    沒掛盤/硬盤休眠后26到27瓦


    正常待機60瓦

    功耗也控制在很好的范圍內

    現在的讀寫速度都遠超千兆網卡極限了。我在考慮要不要加個萬兆卡。不過加卡的話,局域網全換萬兆網又是一大筆錢。卡都不貴,可以買服務器拆機。主要是現在消費級萬兆交換機太少了


    被一個介紹做監控副屏的文啟發。用AIDA64做了個監控窗口,按需求列出了想看的硬件。7塊物理盤的狀態都可以顯示了。微軟自己的任務管理器都不給用戶看存儲池下各盤的讀寫狀態的。

    手機端也做好了(其實就是創建快捷方式的網頁)。現在手機端顯示控制軟件已經比較豐富了。

    目前的情況,經過正確的設置,板載千兆網卡可以用作WOL喚醒,我不是24小時開機的,需要用的時候手機APP喚醒,十幾秒內開機完成,可以滿足一般文件共享。不想用了就用微軟的遠程桌面APP遙控關機。

    主板本身不需要插顯示器,鼠標鍵盤。只要有網有電都可以正常遠程開機。我并沒有公網IP,也懶得搞穿透。作為內網服務器,作為網絡附加存儲,能彌補我的筆記本電腦只有5T硬盤,空間太小的缺點,已經很滿足了


    用了幾個月,很快就由于空間吃緊盤位也不多了,又添置了一塊12T企業盤。單盤12T就不并入池子了


    現在配置是全日立企業盤。哪怕是久經鍛煉的洋垃圾4T也穩的一比。新的企業級氦氣更是性能優越:單盤無論速度還是容量都頂得上剩下5塊陣列。淘的二手還比整個5盤陣列更便宜。

    存儲方面搞定了,氦氣盤本身讀寫可以達到200到250M,陣列能達到250到300M。接下來就是別讓網絡成為瓶頸。

    加了一塊服務器4口千兆網卡,同志們添置時候一定要看準了服務器卡,別買那些廉價雜牌多口卡。因為廉價卡會把部分計算扔給CPU,優化還賊差。后面我就有一個例子。

    現在是這個機器的完全體了。

    重新理線,裝入服務器網卡

    PCIE一側,除了繞不開的4盤位SATA和供電。其他都走另一側。


    三個固態盤位,機箱風扇線,USB3線,若干供電線都走這一側


    5個1G網口,4個USB3

    加這塊4口千兆網卡不是為了做軟路由,畢竟這玩意待機也有20到40瓦,做軟路由太費電了。而是想要利用SMB3.0協議中的功能實現帶寬疊加。目標是實現局域網內傳輸突破千兆限制能上200到300。

    經過一些設置,SMB3.0多通道可以正確開啟,拷貝速度達到了雙線速度之和(甚至某些時候甚至還會略微超過250M)。



    竟然超過了理論值,并且維持了一會

    但是有一點問題,就是開啟后CPU占用率持續走高,整個界面特別卡。服務器端沒有這個問題,客戶機(外接網卡的筆記本)單核占用跑滿了。初步分析是因為廉價的RTL丐中丐USB網卡,螃蟹的一些廉價網卡電路被簡化,一部分運算被扔給CPU計算。如果能這樣CPU單核吃滿,可見運算的優化也不怎么樣。

    一核有難,7核圍觀

    前幾秒達到了瞬間1.6G。我沒拍到

    不知道什么bug,速度經常瞬間超過理論極限。這只是兩條千兆并聯。并沒有上萬兆卡也能出現1.6G的內網極速。這已經不單單是超過網卡的理論極限了,早就超過我的SATA固態,超過我RAID5陣列的極限了。這肯定是什么bug。

    性能式上來了,不過問題也有,加上這種服務器卡。功率激增20到30W。

    這是這塊卡的問題,是我圖便宜導致型號選擇失誤,這雖然確實是4口全千兆,但是是很舊的型號,PCIE是1代的,實際上還是膠水4口,相當于兩張卡拼一塊,一個核心只帶兩口。

    如果買比較新的型號,功耗能降低一點。

    現在不掛硬盤就50到60瓦

    掛載硬盤待機100W,全速穩定運行150W,開機最大瞬間功率200W不是夢

    這個功率帶來了一個問題,夏天持續中高負荷工作溫度70℃以上。目前看到過的最高是76℃。

    因為只有持續高負荷下才能出現這個問題,上一個夏天我都沒注意到有這個問題。大概和加了塊30瓦的卡,且4塊機械盤加滿了有關(4盤位滿了通風量降低,需要更高風壓才抽的動)

    雖然對于這種悶罐小機箱來說,70℃不算高,且所有硬盤都是50℃以下,不會損害硬件。但這個機器我是經過散熱計算校核的,秋天到春天也沒出現過這個溫度。只有到了夏天室溫提升到30攝氏度后了散熱不足問題,且是預料外的。


    校核過程,我學渣,不會熱流場分析,只能用這種理論校核公式


    按照經驗公式計算,我已經留出了足夠的余量,足以對付夏季室溫升高導致的溫差降低。為什么還會這樣?

    代入150W的滿載持續功耗,考慮1.5到2倍余量,算下來需要40到50CFM的空氣流量。我買的1700轉63CFM應該足夠。

    后來我才發現……當初我下單的時候(那時候配置還是J1900配3盤,滿載80W)覺得余量太大了沒必要,求靜所以又告訴客服發1400的?_?

    而換主板后的平臺功率計算時候,我已經忘記了這茬,還按照下單的1700計算的需風量。所以是我的鍋,不怪人家……

    考慮到現在的最大噪聲源是40高速扇和CPU的9cm,3K3轉扇。

    12cm扇本身就足夠安靜,最大的噪聲源在電源,趁著618買個2000轉就夠用了。錢包-15元

    更換完成后最高溫度沒上過70了。CPU發熱能很快的散出來,不會積壓在主板區域


    以后的升級思路:等到容量再吃進開始逐個替換10T以上氦氣盤,雖然現在存儲池實際掛的硬盤容量已經有12T,但是組陣列后,可用空間只有三分之二,空間還是比較吃緊的。加上12T單盤也不過是20T可用空間,其中大多數還是無復原的。等后期全盤位10T化后,緩存盤也需要換更大容量的真企業級固態,并且考慮到大容量盤的復原概率問題,池子原理也不能繼續用RAID5了,要用RAID6。同時由于容量的激增,如果萬兆內網能有效普及,還要在考慮更換PCIE萬兆卡

    無論如何,目前的性能都已經是完全過剩的,用個3到5年可能才會再考慮升級。所以這也就算展望了。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