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你而言,網購中最讓人痛苦的是什么要素。


    雖然沒有做過什么具體的調查,但是從我本人的日常生活出發,不難猜到很多人的答案應該都是「等待」


    掐指一算,自9月中旬預購以來,我便陷入了GPD漫長的延期陷阱中。


    從最初的10月底有望發貨、到預計7640U版本提前發貨,再到7840U版本發貨一個星期后仍未發貨,只能說國內小廠的承諾都很實在,只有相信他們承諾的我有些像個小丑。



    終于,在經過了外殼材質修改、贈品收納包縮水、整體發貨延后等一系列只有小廠能整出來的大活以后,GPD WIN Mini總算在11月19日正式發貨,并在隔日送到了我的手中。


    而這時候,距離預售已經有足足兩個月之久了。


    有趣的是,你要拿另外兩家同行業知名小廠來做對比的話——你會發現GPD甚至可能是三者之中發貨最快的那個。


    整件事情多少是有點抽象了。


    (圖源:雷科技)


    從i發售后的玩家社群來看,關于GPD WIN Mini的評價可以說是壓倒性的「褒貶不一」,有的玩家表示,這款產品嚴格限制功耗的設計就是舍本逐末的結果;而有的玩家則認為,這種形似UMPC的設計才是Windows掌機應有的發展方向。


    對于這款產品的是是非非,在親自上手體驗前本人一概不予置評。在我看來,不管你說劍走偏鋒也好,亦或是遵循傳統也罷,GPD WIN Mini確實給玩家帶來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那么就讓我們從最顯眼的外觀開始,好好體驗一下這款國產小廠出品的掌機屆泥石流「GPD Win Mini」。


    (圖源:雷科技)


    俗話說,小巧的東西總是更惹人喜歡,在初次上手這款產品的時候,我確實感到了一絲驚艷的感覺。


    要說這種驚艷感從何而來,首先,這種擁有啞光黑色金屬上蓋的「微縮筆記本」確實有種精致商務的味道,另一方面,則可能源自于我對索尼VAIO上網本獨特的懷舊情結。


    (圖源:雷科技)


    最重要的是,這款產品并不像今年市面上任何一款Windows掌機產品,沒有花里胡哨的涂裝配色,沒有閃閃發光的RGB燈組,除去必要的手柄組件以外,就是一個標準的UMPC,這種低調的感覺確實很討我喜歡。


    考慮到現在的游戲本,其實都在朝全能本的方向去設計,GPD的某些做法甚至可以說是暗合產品發展趨勢的。


    (圖源:雷科技)


    產品A面有雕刻的GPD字樣,上蓋需要用雙手才能打開,最高可以做到接近180°的旋轉。


    (圖源:雷科技)


    B面的屏幕,算是這款產品的亮點之一。


    7英寸的IPS屏幕,FHD+ 120Hz的參數,實測屏幕中心亮度接近500nits,色域容積來到了93% sRGB,平均ΔE<2,紙面參數和ROG Ally那塊基本一致,是同品類里的第一批水平。


    (圖源:雷科技)


    優秀的參數,讓這塊屏幕的觀感足夠細膩流暢,要說差距的話,那就是這塊屏幕實際上是一塊原生豎屏,除了老游戲偶爾會出現的BUG以外,還意味著RSR功能的丟失,對于掌機而言算是個負面BUFF。


    (圖源:雷科技)


    C面設計和GPD Win 1/2/Max系列頗為相似,上方為橫向布置的對稱手柄,按鍵全部都是祖傳的鍋仔片,start/select和兩個自定義按鍵被放在了下方,后面則是微動肩鍵和線性扳機,


    實際操作起來,這次GPD是有刻意去做斜面貼合用戶掌心的,握持體驗還算不錯,但是整體下沉的設計用起來并不算順手,即便是在用上了霍爾小搖桿的情況下操控性依然比較一般。


    接上搖桿帽后體驗會好一些,但這樣上蓋就肯定合不上了。


    (圖源:雷科技)


    兩個搖桿的死區,以及線性扳機的鍵程居然能做到各不相同,算是小廠典型的品控問題了。


    (圖源:雷科技)


    手柄下方則是一塊75配列的鍵盤,祖傳鍋仔片搭配上白色鍵盤背光,過小的尺寸和整體偏左的鍵盤布置,即便是我這樣一個習慣用折疊屏碼字的人都不是很習慣,加上這塊沒有壓感、偶爾失靈的觸控板,想拿它日用辦公確實是個難題。



    (圖源:雷科技)


    機子兩側是揚聲器,依然是典型的低音糊、高音悶,甚至還有爆音通病,用作影音只能圖一樂的水平。


    (圖源:雷科技)


    整機接口全在機身尾部,從左到右分別是PCIe 4.0*4 Oculink接口、UHS-1 TF卡槽、手柄/鼠標切換撥桿、一個10Gbps的全功能Type-C接口和一個40Gbps的USB 4 Type-C接口。


    事實上,這個接口設置在同類產品里算突出的,唯一的問題是為了Oculink接口舍棄了更便利的USB Type-A接口,而這個Oculink接口,目前只能接入GPD自家的顯卡塢,接入第三方顯卡塢的功能還需要等待后續更新Bios才能實現。


    (圖源:雷科技)


    值得一提的是,和此前GPD大肆宣傳的C面金屬材質不同,在實際出貨的版本里,C面被更換成了所謂「玻纖增強PC」,實際上就是大家熟悉的工程塑料,原因我們后面再說。


    比起外觀外設,很多人更關心的可能是性能部分。


    (圖源:雷科技)


    我所購買的這臺丐版GPD Win mini搭載了Ryzen R5 7640U處理器,六核十二線程,Radeon? 760M核顯,另有大家熟悉的R7 7840U版本可供選擇,價格高出1000-3000元以上不等。


    不同于R7 7840U/Z1 Extreme處理器,同為今年推出的R5 7640U其實算是略顯冷門的一款處理器,更弱的CPU性能、和R7 6800U相差不大的GPU,都讓這顆產品的性價比顯得不那么突出。


    有趣的是,放在GPD Win Mini這款嚴格限制功耗的產品上,R5 7640U的價值似乎被凸顯了出來。


    (圖源:雷科技)


    CPU方面,CPU-Z單核跑分619.6分,多核跑分3961分,Cinebench R23單輪單核跑分1639分,多核跑分8904分。


    盡管缺少了兩枚核心,但是R5 7640U的跑分在移動端處理器里依然表現得不錯。


    顯卡部分,在20W功耗的情況下,3DMark Time Spy圖形得分2075分,對比6800U在22W功耗情況下的成績略有提升,但是和28W、30W滿功耗下的表現肯定是會有一定差距的。


    (圖源:雷科技)


    在最高20W功率的情況下,GPD Win Mini可以通過開啟FSR質量檔,保證大部分現代3A游戲在FHD分辨率下獲得40幀以上的穩定游戲體驗,只有《古墓麗影:暗影》疑似因為貼圖占用過多顯存而表現不佳。


    (圖源:雷科技)


    針對離電后常用的15W功耗,小雷也做了具體的測試,可以看到R5 7640U在這種情況下并沒有出現明顯的性能衰減,依然可以保證大多數游戲的流暢運行,在低功耗下的表現要比R7 6800U好一些。


    (圖源:雷科技)


    如果將游戲分辨率進一步下調至720P的話,即便是原本表現不佳的游戲也會進入可以流暢游玩的范疇。


    個人建議,在游戲有FSR選項的情況下,開至自動/質量檔進行游玩。


    (圖源:雷科技)


    如果游戲原本沒有FSR,也可以選擇開啟720P窗口模式后,用Lossless Scaling或者開源的Magpie上采樣至全屏,實際游戲畫面放在這塊7英寸的屏幕上并不會有太明顯的差距。


    在同樣低功率的情況下,R5 7640U和6800U/7840U之間的性能差距會不斷縮小,加上CPU規格較低帶來更低的外圍功耗,這也是我認為GPD Win Mini很適合R5 7640U的原因之一。


    而另外一個原因,則在散熱上。


    GPD Win Mini的散熱能力很爛——這不是對比常規筆記本的爛,而是放在Windows掌機/UMPC圈子里也屈指可數的爛。


    (圖源:嗶哩嗶哩@會彈鋼琴的瘋瘋)


    以此前放出的金屬版本內測機中做參考,在20W持續雙烤測試中,內側版GPD Win Mini可以實現觸摸板60°/手柄部分52°/腕托部分49°的驚人積熱成績,可以說是「鐵板烤熊掌」的最佳體現。


    為了緩解這個問題,GPD不惜修改預購頁面,也要將機身更換為塑料材質,并承諾會在正式發售時開放28W功耗。


    事實上...反正我手上這臺機子還是有20W的功耗墻就是了。


    (圖源:雷科技)


    至于正式版的散熱表現,我們在24°C室溫的情況下,墊高機器并進行FPU單烤測試,15分鐘后,處理器核心溫度來到了67.1°C,機身正面最高溫度46.5°C,位于觸摸板上,側面最高溫度31.2°C,此時風扇噪音為50db左右,整體情況良好。


    即便如此,我還是在持續下載的情況下遇到了過熱死機的偶發情況,而且這塊本就不太靈敏的觸控板在過熱時還會漂移,但是對比幾乎不可握持的內測機,這個情況肯定是有所好轉的。


    至于28W功耗釋放..小雷是不做指望了。


    另外,這款產品的風扇雖然分貝值不高,但卻存在著較明顯的高頻哨音,至少坐在我邊上的同事是能夠清楚地聽到的,這個情況在強制風扇全速的情況下反而能得到緩解。


    (圖源:雷科技)


    至于軟件方面,今年各家廠商都端出了自家的前端/后端應用,只有GPD還在堅持著初心——那就是徹頭徹尾的擺爛。


    想要獲得比較正常的體驗,個人推薦安裝Github上的「Handheld Control Panel」、圈內大佬@范東東東的「體感助手」以及開源游戲管理平臺「Playnite」,這三款軟件的組合基本能夠實現你想要的全部功能。


    (圖源:雷科技)


    存儲這塊,GPD Win Mini搭載了一塊2230規格的西數SN740 SSD,順序讀寫分別為3559.89/3208.25 MB/s,隨機讀寫來到569.15/442.68 MB/s,除了發熱以外,整體上算是塊不錯的硬盤。


    說到續航,這款產品居然搭載了一塊45Wh的電池,實測在15W功耗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兩個半小時的持續3A游戲,在8W功耗下最多能夠實現五個半小時的持續游戲時間。


    即便放在常規輕薄本上,這也是個相當不錯的成績了。


    (圖源:雷科技)


    最后,照慣例總結一下。


    對我而言,GPD Win Mini可以說是一款帶有「特攻」屬性的產品,在這個上網本已經消失,手機也不再有鍵盤的年代,能看到這樣一款可以走進大眾的情懷產物,一時間竟然勾起了我對UMPC的情懷與回憶。


    但是拋掉個人喜好,那么GPD Win Mini其實是一款相對矛盾的產品。


    對于游戲玩家而言,GPD Win Mini的性能釋放保守、散熱能力羸弱、操縱手感一般,單論游戲體驗的話,顯然沒辦法和ROG Ally/Steamdeck這樣傳統掌機形態的產品做對比。


    對于便攜辦公而言,GPD Win Mini的觸控板體驗一般、接口配備并不全面、按鍵大小不易操作,也不像GPD Win Max/壹號本GPD Win Mini產品線那樣能夠真正承擔起出差辦公的責任。


    當然,如果你像我一樣,只是喜歡小巧、精致的電子產品,那么GPD Win Mini確實是一臺很酷的產品,它能夠在較低功耗的情況下,為你提供不錯的輕度辦公和游戲體驗,更能帶來一種不同于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新鮮刺激感。


    最重要的是,它看起來不像是一款掌機。


    對于很多成年人來說,這點可能遠比一般人想象的更重要。

    hamfei2015-10-24 10:02生活記錄

    故事還要從去年講起 ,在上一個感恩節前,我唯一的水果家裝備,僅僅是一部粉紅色的5c(還是悲劇的16G)。大概是因為早年在M記工作的緣故,對A家的產品總會有那么一些些天然的不懷好意(你懂的)。然而你不得不承認,有時候還是要聽從命運的召喚,例如當你恰好在黑五那一周走進West Covina那家BestBuy的時候,一切就會變得那么自然。走出大門,我的手里除了摟著一疊XboxOne的游戲之外,還拎著一臺乞丐版21.5寸iMAC!是的,臣服于黑五周那200美元的折扣,我最終還是入了麥家門。

    在一大坨衣服的護送下,它平安回到了上海。雖然時隔一年,我也要在此感謝達美航空的Priority行李牌和浦東機場的不摔之恩!

    雖說是個乞丐版,憑借著8G內存Intel新版低功耗i5和優勝美地操作系統,這臺iMac運行得還算歡暢。然而我們都知道,人的欲望是無限的。在漸漸地將家里的工作平臺轉移到這臺iMac后,才發現這機器的性能是多么地不給力。重啟一次電腦兩分鐘,打開一個Safari要跳十幾下。這一切,都是多虧了那塊祖傳的日立500G機械硬盤啊!

    于是,有幾個選項擺在了我的面前(

    嗯,我們講的是升級硬盤的故事,如果您以為21寸可以變成27寸,那么對不起您可以散了...

    1. USB3.0外接SSD組Fusion Drive

    2. USB3.0外接SSD作啟動盤

    3. 拆機換硬盤

    選項1和2的問題都是不穩定,且無法支持BootCamp。作為一個偏完美主義者,一個邪惡的念頭蹦了出來,那就是拆機換硬盤!

    眾所周知,iMac采用了類似于ipad的屏幕工藝,整個液晶面板是黏在鋁合金外殼上的。在此我要感謝另一個敗家網站ifixit,是它指明了拆機的道路,給出了2分的拆機評分,意味著拆開iMac依然是有可能的!(只是有可能而已,易拆度滿分10分...)

    其實對于一個從小熱衷于拆家用電器的敗家子來說,拆開一部iMac顯然是不會有什么難度的(做成功了才敢說大話的...),難的是如何將它完美地裝起來。在此我又要感謝一位好伙伴,那就是馬云叔叔。

    然而,此時還有一個嚴肅的問題擺在面前,那就是到底選哪款SSD呢?秉承剁手就找張大媽的宗旨,我翻閱了本站的各種推薦,海淘優惠和文章,卻沒有什么收獲。三星和SANDISK的MLC顆粒盤固然好,那價格卻是相當辣手。而新出的所謂3DTLC之類的TLC盤,壽命卻是慘不忍睹。SSD的壽命指標通常使用TWB來標示,通俗地說就是可以將整個盤的數據完整地寫滿擦掉寫滿再擦掉在寫滿多少遍。TLC顆粒盤的TWB通常只有100左右。想到iMac是個變態的膠合結構,我實在是沒有勇氣再去拆裝壽盡的硬盤。而MLC顆粒的固態盤價格通常在3,000以上。

    遍尋了各大剁手網站,有一款神奇的SSD映入眼簾。創見SSD370系列的SSD,大概是最便宜的大牌MLC顆粒盤了。更為奇妙的是,這款SSD的TWB達到了令人發指的1,180!

    以三千不到得價格得到這樣一款產品,性價比凸顯。此外,馬云叔叔家的SSD價格,普遍優于海外各種亞,所以在一個風高月黑的夜晚,我剁手了。。。

    來看看良心之作的SSD

    在開膛破肚之前,先要完成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將iMac硬盤上的數據完整地搬運到SSD上。這個過程使用蘋果內置的Disk Utility程序即可辦到。簡單地講一下步驟

    1. 用一個USB3.0外接硬盤盒連接SSD和主機

    2. 重啟iMac到Recovery分區,啟動Disk Utility程序

    3. 初始化新硬盤,選擇GUID分區表

    4. 使用Burn工具,將原硬盤作為源鏡像,新硬盤作為目標鏡像

    5. 重啟Mac后按住Option鍵,選擇從USB硬盤啟動計算機,測試鏡像復制的結果

    更具體的內容可以參考這個帖子:

    --分割線--接下去就是開膛破肚的時刻啦~~~

    好了,萬事俱備,現在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來。我來手把手教大家切iMac。

    高能警告:拆機有風險 拆機有風險 拆機有風險 沒有十年以上DIY經驗不建議操作!

    1. 使用膠囊藥片包裝來切開屏幕背膠。iMac的屏幕是通過四周一圈的膠黏貼在底殼上的。切割的時候先從上方兩個角入手,輕輕插入,然后沿著邊沿滑動。注意在屏幕正上方的攝像頭位置要小心,不要損傷到攝像頭。

    2. 當三邊切完的時候,輕輕提起屏幕,用紙片或卡片插入縫隙,稍作固定。

    3. 提起屏幕,用鑷子拔出兩個數據連線。

    4. 切割底部的背膠,將屏幕與機身分離。此后,將屏幕放在柔軟的表面上妥善保管。將底殼的殘膠去除。將屏幕背面的殘膠去除。建議使用CRC的電子清潔劑,能徹底清除殘膠,并且不破壞電子器件。

    5. 分離后就看到裸露的主板了。藝術品啊!

    6. 硬盤通過一個塑料支架固定在主板上。用T型螺絲刀,卸下支架。此處要注意,四個螺絲不等長,必須記錄好每個螺絲的原始未知。

    7. 將祖傳500G硬盤拆下,兩邊有保護的防震橡膠條,也要撕下。

    8. 將防震膠貼在新的SSD上

    9. 小心地將SSD安裝回去。注意螺絲長短!

    10. 順便清理一下風扇的灰塵。

    11. 將屏幕背膠按照數字編號,排在屏幕四周。撕去背面保護貼,將背膠仔細地貼在底殼上。

    到這一步時,建議進行一次試機。就是不貼合屏幕,但連接好屏幕數據線,通電,來看一下開機運行程序等是否正常。

    12. 最后,就是以12萬分的細致,將屏幕重新貼回去。建議先確定底部位置,然后連接數據線,然后順勢貼合。

    至此,極具挑戰的拆機裝機工作告一段落。在一番祈禱后上電,于是就有了1TB SSD的自定義版iMAC 21.5

    以下是換好SSD的感受

    1. MAC開機10秒左右,BootCamp Windows 10開機6秒左右

    2. Safari打開只跳動一下

    3. 基本上所有的程序打開都只跳動一下...

    就在我欣喜地體驗著SSD的快感,愉快地撫摸這我的iMAC的時候,悲劇的事情發生了...我的屏幕玻璃似乎貼得稍稍偏左了0.1毫米~~~~~!!!

    雖然肉眼看不出,但是用手摸是可以感受到那么一絲突兀的。好吧,這大概就是成長的代價吧...

    我知道過了今晚就會有很多值友對自己的iMac下狠手。祝各位值友好運~~!

    本文著作權歸作者本人和什么值得買共同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文章僅代表作者看法,如有更多內容分享或是對文中觀點有不同見解,值客原創歡迎您的投稿。點此投稿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