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開核,相信很多有資歷的玩家都試過,該行為極富DIY精神,可以說是DIY玩家從菜鳥走向老手的必經之路。不過相信會有一些正在看這篇文章的朋友是剛剛踏入DIY圈,對開核還很陌生,因此在文章的開頭,我先給大家簡單講講到底什么是開核。開核這件事真正開始大范圍流行是出現在AMD的CPU上,AMD在生產四核CPU的過程中,生產出來的核心不是每個都達到技術要求,為了降低成本和CPU的功耗,于是AMD將沒有達到要求的核心軟屏蔽掉,就有了原生四核架構的雙核和三核CPU,而開核的意思就是把被屏蔽掉的核心打開,讓雙核和三核重新變成四核處理器。
從09年的經典開核始祖45nm速龍5000開始,開核處理器一直占據了中低端玩家市場,只需數百元即可享受千元級中高端CPU令很多玩家垂涎三尺。不過需要強調的是,速龍5000只是讓開核真正發揚光大廣為人知,但相對于需要特殊手段才能達到開核效果的CPU而言,顯卡的開核歷史可要悠久的多了。讓我們一起看看開核史上里程碑式的產品——ATI Radeon 9500 128MB。
ATI Radeon 9500 128MB
時間回到2002-2003年,R300核心的推出令ATI橫掃當年NV最強的GeForce Ti 4600,率先支持DX9特效的Radeon 9700 Pro使ATI無可爭議地擊敗了死敵NVIDIA,重振A卡雄風。但頂端產品較多只能證明廠商的技術力量,而在市場競爭和消費者心目中并不能帶來太多好處。因而ATi面向中端市場推出了Radeon 9500。Radeon 9500擁有4條流水線,只需改變核心邊上的電阻狀態,即可實現8條流水線的全部啟用,進行刷新BIOS后即可變身擁有8條流水線256bit顯存規格的Radeon 9700,實際游戲中接近100%的提升,一度成為游戲玩家心中的“神器”。
R9 Fury是目前AMD可開核的最高端型號
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很多富有DIY精神的玩家都比較喜歡AMD的產品,除了性價比高,可玩性高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開核就是AMD帶給玩家的超級福利。雖然近幾年AMD的CPU已經無法開核了,但AMD的每一代GPU都有可以開核的型號。從GCN架構說起,R9 290開核成R9 290X、R9 Fury開核成R9 Fury X乃至最新的RX 470D開核成RX 470,無數的案例證明,無AMD不開核,A卡就是高玩手中的神器!
算上開核還真的是贏的有點多
因此,吉吉我決定造福一下廣大入門級玩家,寫一篇比較詳盡的開核教程,力求稍微有點基礎的人就能看懂,選擇的開核對象就是今年性價比爆棚的RX 470D。之前已經有很多網友和媒體已經把這款卡開核成功了,證明RX 470D就是從RX 470上屏蔽流處理器而來,并且是通過VBIOS的軟屏蔽,因此接下來就讓我帶大家嘗試一下開核,讓RX 470D變身給你看!
開核用顯卡簡介
此次開核,我們選用的是迪蘭RX 470D酷能這款顯卡,為啥用這款顯卡呢?原因很簡單,因為該卡是我手里最便宜的RX 470D,如果開核失敗了,能少賠點錢......開玩笑啦,吉吉我作為資深玩家,開核過十幾次還沒失敗過,選這款卡純粹是因為我不想跟別人一樣,市面上大多數開核的文章用的都是藍寶石的卡,那么我就偏要選迪蘭的,正好也可以驗證一下這張卡是否可以順利開核。
迪蘭RX 470D 酷能 4G顯卡采用了AMD全新14nm工藝打造,顯存規格為4GB/256-Bit。顯卡搭載了1792個流處理器,核心頻率為1206MHz,顯存頻率達到6600MHz。顯卡搭載第四代GCN架構特有的異步引擎,原生支持DirectX 12,滿足主流游戲大作的暢玩需要,結合專業AMD顯示變頻技術與寬域技術,讓用戶的游戲樂趣更足。
考慮到實用需要,迪蘭RX 470D 酷能 4G顯卡,搭配了三根復合鍍鎳熱管高效導熱,兼顧GPU核心和供電組的散熱,為顯卡提供了充足的散熱能力,保障顯卡長時間高效能輸出。專業全鍍鎳防氧化處理,結合純銅底座與鰭片,有效防止了散熱器氧化和效能減退。
迪蘭RX 470D 酷能 4G顯卡采用了倍酷黑化背板,在實用狀態下,具備輔助散熱與防護PCB的專業能力,進一步保證了顯卡的品質,也讓更多人可以了解到迪蘭RX470D 酷能 4G顯卡的實力。
迪蘭RX 470D 酷能 4G顯卡配備了3*DVI-D+HDMI+DP的全接口組合,單卡支持最高4096×2160分辨率,滿足了用戶接駁各類顯示設備的需求,并可輕松組建多聯屏。
測試平臺硬件環境一覽
為保證測試能夠發揮顯卡的最佳性能,本次測試平臺采用Intel酷睿i7-5960X處理器、技嘉X99芯片組主板、影馳 Gamer DDR4-2400 8GB 四通道內存、安鈦克1200w金牌電源組建而成。詳細硬件規格如下表所示:
測 試 平 臺 軟 硬 件 配 置 | ||
核心配件 | ||
CPU | Intel | 酷睿i7-5960X |
主板 | 技嘉 | GA-X99-Gaming G1 WIFI |
核芯顯卡 | 無 | 無 |
內存 | 影馳 | Gamer DDR4-2400 8GB x4 |
硬盤 | 浦科特 | PX-512M6S+ |
電源 | 安鈦克 | HPC-1200 |
系統及驅動程序 | ||
操作系統 | Microsoft Windows 10 | |
主板驅動 | Intel芯片組驅動 | |
顯卡驅動 | AMD Crimson ReLive(16.12.2 WHQL) | |
DirectX環境 | DirectX 12 | |
幀數監控 | Benchmark |
測試用主板:技嘉GA-X99-Gaming G1 WIFI
測試用內存:影馳 GAMER DDR4-2400 8GB*4(玩家主場 電競內存)
測試用固態硬盤:浦科特 PX-512M6S+
測試平臺軟件環境一覽
為保證系統平臺具有最佳穩定性,本次產品測試所使用的操作系統為Microsoft Windows 10正版授權產品,除關閉自動休眠外,其余設置均保持默認,詳細軟件環境如下表所示。
測 試 平 臺 軟 件 環 境 | ||||
操作系統 | Microsoft Windows 10 專業版 | |||
(64bit / 版本號:10240) | ||||
主板芯片組驅動 | Intel Chipset Device Software | |||
(WHQL / 版本號:9.2.3.1022) | ||||
顯卡驅動 | AMD Crimson ReLive | |||
(版本號:16.12.2 WHQL) | ||||
桌面環境 | Microsoft Windows 10 專業版 | |||
(3840×2160 / 32bit / 60Hz) |
開核步驟與注意事項
給RX 470D開核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就是將RX 470 4G版的BIOS刷入RX 470D中,覆蓋掉原來的BIOS即可,這樣顯卡在工作時,無論是卡本身還是驅動都會將RX 470D識別成RX 470,從而打開被屏蔽掉的256個流處理器,實現變身。那么刷BIOS需要什么軟件呢?需要的就是AMD顯卡BIOS寫入工具——ATiWinflash,這個軟件一直是A卡刷BIOS的官方軟件,我們此次使用的是比較新的版本,版本號為2.74。
ATiWinflash
在開始刷BIOS之前,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對迪蘭 RX 470D 酷能的bios進行備份,如果刷寫失敗顯卡變磚,這就是最后的救命稻草。首先打開GPU-Z,找到BIOS Version一覽,單擊版本號后面的導出BIOS按鈕,將BIOS另存到桌面上,這就是該卡的默認BIOS。然后我們需要去TechPowerUp網站找到迪蘭 RX 470 酷能 4G的BIOS,下載到桌面上,這就是我們要刷入的BIOS。
刷寫失敗
準備妥當后就開始正式的刷機過程,打開ATiWinflash軟件,單擊載入圖像,選擇桌面上的RX 470的BIOS,然后點擊“程序”,然后你就會發現彈出了上圖這樣的提示框,恭喜你,刷機失敗了!拜托,要是真這么容易就能開核,這還能算“DIY進階必經之路”?那么為什么會失敗呢?仔細看提示框里的內容,顯示的是“SubsystemID不匹配”,意思就是要刷入的BIOS的ID和顯卡的ID不匹配,軟件檢測到了這種不匹配,因而認證未通過,無法刷入。
強制刷新命令
因此,我們要做的是繞過軟件的檢測機制,強行將RX 470的BIOS刷入RX 470D中,這就需要在DOS下輸入命令符了,具體做法如下:在搜索欄輸入“CMD”,右鍵以管理員身份運行“命令提示符”應用,然后在輸入框中輸入ATiWinflash軟件的地址,再輸入“-f -p 0”指令,將BIOS強行刷入。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就舉個例子,請看上圖:我把程序所在文件夾放在了桌面上,文件夾的名字是“WinFlash_2.74”,因此我們需要輸入指令:“C:\Users\ZOLTEST\Desktop\WinFlash_2.74\ATIWinflash.exe”,其中“ZOLTEST”是我們測試用平臺的名字。
刷寫完成
輸好后在后面加上“ -f -p 0”,注意,是“零”不是“ou”,然后輸入BIOS所在地址,我將BIOS直接放在了桌面上,并且為了方便命名為“1”,因此需要輸入的是“C:\Users\ZOLTEST\Desktop.rom”,然后回車,這樣就會自動開始強制刷寫過程,刷好后會有上圖那樣的提示框,提示我們刷寫完成,需要重啟,點擊“確定”,然后重啟系統。如果能夠順利開機,恭喜你,你就成功地完成了開核,開和結果如下圖:
開核前后顯卡參數對比
通過GPU-Z我們可以看出,顯卡的流處理器從1792個變成了2048個,其余各項參數均同RX 470一樣,開核成功!如果很不幸地,開核失敗黑屏無法進入系統的話,你有兩種選擇:1、如果你用的是帶核芯顯卡的Intel平臺,你需要在主板BIOS里切換至核顯進入系統,重新強制刷入之前備份的RX 470D BIOS來救回你的顯卡,方法同刷RX 470 BIOS一致;2、如果你使用的是AMD FX平臺,那么你需要另一張完好的A卡,將兩張卡同時插到主板上,用好卡進系統,把BIOS刷進變磚的RX 470D中,然后重啟,這樣也可以救回你的卡。
開核前后性能對比
開核后首要做的事就是檢測開核后顯卡是否能穩定運行,并且看看性能究竟提升了多少,so,跑分開始!我分別跑了3DMark FireStrike Extreme和Time Spy,對比開核前后的成績,結果如下:
3DMark FireStrike Extreme開核前后成績對比
3DMark Time Spy開核前后成績對比
通過截圖我們可以看出,開核后顯卡的3DMark FireStrike Extreme得分提升了足足523分,提升幅度為10.8%,而開核后顯卡的3DMark Time Spy得分也是提升了350分,提升幅度為10.5%。以上對比數據均采用GPU得分,從性能提升可以看出,RX 470D完全變成了RX 470,并且在測試過程中未見有花屏閃屏等不穩定現象,因此可以得出結論,此次開核非常成功!
簡單幾步讓顯卡身價暴增
學會了吧,只需要簡單幾步操作,你手中的RX 470D就能變身成為RX 470,身價瞬間漲了25%,真可謂是手頭拮據玩家的福音。其實上面開核的步驟同時也是顯卡刷其他BIOS的步驟,舉例來說,你買了一塊頻率較低的公版卡,但是想要擁有非公版顯卡強大的性能,那么你就用上面的方法將非公版BIOS刷入公版顯卡中,如果運氣夠好,你的顯卡從軟件層面就變成了目標卡。
TechPowerUp的顯卡BIOS數據庫
我們說回開核,開核其實是一項風險很大的操作,但是有幾個可以降低風險的小竅門,望大家周知:
1、最好刷入同品牌上級顯卡的BIOS,公版的話無所謂,不同品牌間互刷也沒問題,并且盡量選擇頻率較低的BIOS刷入,OC版BIOS容易造成運行不穩定的情況。
2、如果目標顯卡所使用的顯存顆粒和待刷顯卡的顯存顆粒品牌不同,那么一定不要嘗試刷入,必然失敗,確認的方法是用GPU-Z看顯存品牌。
3、一定確認待刷顯卡可以開核再嘗試開核,如果你有足夠的自信也可以以身試法。目前已知的可以開核的顯卡有RX 470D和RX 460,首批RX 480 4GB版可以刷成8GB版。
4、理論上N卡也可以開核,只是方法未知,并沒有足夠證據證明N卡真的是物理屏蔽了不良核心。
RX 470D的散熱器略有縮水
開核有風險,操作需謹慎,其實吉吉我是不建議小白玩家去開核的,作為目前千元級最強顯卡,RX 470D已經足夠強大到在1080p分辨率下流暢運行各類單機大作,而開核之后,游戲性能雖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在游戲中的表現僅僅是又增加幾fps,對游戲體驗的影響并不明顯。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定位關系,RX 470D的散熱部分普遍照比RX 470要有些縮水,而開核成功后的RX 470D已然有著RX 470的發熱和功耗,散熱器的壓力顯然會增加不少,因此需要注意一下實際使用時的溫度。
京東三款Polaris 10顯卡對比
反觀AMD方面,由于RX 470D具有開核的潛力,這使得RX 470的處境非常尷尬,再加上極具性價比的RX 480 4G,RX 470可謂是被自家兄弟兩面夾擊。即便RX 470D不開核就能獲得很不錯的游戲性能,開核之后,就相當于擁有了RX 470,那么誰還會多花2,300元去買RX 470呢?其實我們不要忽略了一點,那就是RX 470的推出時間較早,并且RX 470D和RX 480 4G版的出貨量很少,因此并不會對RX 470的銷量產生太大威脅,這點從上圖中的點評量就可以看出,AMD顯然比我們玩家更懂市場。
全新NVIDIA推出了GeForce RTX 30系GPU,其強勁的性能獲得了消費者的一致好評,尤其是GeForce RTX 3080,更是憑借5499元的起售價成為了去年最值得購買的一款旗艦級產品,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就在30系顯卡發售后不久,DIY市場再次迎來了礦潮,全球芯片處于極其嚴重的供不應求的狀態,諸多游戲玩家只能望卡興嘆。而作為GPU巨頭,NVIDIA已經通過推出CMP專用礦卡,限制GeForce GPU的哈希率等手段保證玩家能夠購買到GeForce GPU,現在GPU市場也逐漸趨于穩定。
不過顯卡廠商推出新一代產品的步伐倒是不緊不慢,從首發的GeForce RTX 3080、GeForce RTX 3090以及GeForce RTX 3070,一直到現在的GeForce RTX 3060以及面向移動平臺的GeForce RTX 3050與GeForce RTX 3050 Ti,NVIDIA已經完成了從高端到主流市場的布局。而在臺北電腦展期間,NVIDIA又發布了兩款全新的GPU,包括GeForce RTX 3080 Ti以及GeForce RTX 3070 Ti,分別填補70/80以及80/90之間的空隙,今天將會為大家帶來的是NVIDIA公版GeForce RTX 3080 Ti的評測,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款新晉卡皇能夠帶來怎樣的性能吧。
NVIDIA Ampere架構
萬變不離其宗,無論是GeForce RTX 3080 Ti還是GeForce RTX 3070 Ti,它們都是基于Ampere架構,因此無論是DLSS還是RT都與NVIDIA Ampere的定義完全一樣,關于Ampere的詳細介紹,我們在之前已經做了較為詳細的說明,在這里就不做具體的闡述了,相信經過GeForce RTX 30系GPU的眾多評測,發燒友們對于Ampere架構也已經耳熟能詳。
簡單來說的話,相比較上一代的圖靈架構,Ampere架構在內部對于流處理器進行了重新設計,更改了每個SM單元中的FP32單元。使得負責FP32計算的單元翻倍,因此消費者看到的是30系顯卡相當夸張的單精度性能以及CUDA數量,這代的旗艦產品的CUDA數量甚至已經破萬,單精度浮點也超過了30T之巨。
除了GPU核心之外,高端GeForce RTX 30系GPU采用的顯存也進行了更新換代,從原本的GDDR6進化到了GDDR6X,全新的GDDR6X顯存采用了四級脈沖幅度調制(PAM4)信令,可在不增加SGRAM功耗的情況下顯著提高性能,讓顯卡擁有更高的顯存帶寬。
為了讓GeForce RTX 30系顯卡中的晶體管數量得到極大提升,NVIDIA采用了三星的8nm制程工藝,相比較臺積電的12nm工藝,三星8nm工藝的晶體管密度更高,從而能夠在近乎相同的核心面積下塞入更多的晶體管。正因為有了上述這些新技術的運用,30系GPU取得了比20系顯卡更加驚艷的圖形性能提升,當然GeForce RTX 3080 Ti也不例外。
GPU規格參數
從名字就可以看到,GeForce RTX 3080 Ti基于NVIDIA GA102核心,擁有10240顆CUDA,12GB的GDDR6X顯存,紋理單元達到了320個,光柵單元也達到了112個,基準頻率為1365MHz-1665MHz,同時顯存的帶寬也達到了912GB/s。
與GeForce RTX 3080 Ti相比較的是,作為之前旗艦的GeForce RTX 3090的規格與其相差不是很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說幾乎一樣,因為作為游戲顯卡中最重要的幾個部分,GeForce RTX 3080 Ti的流處理器減少了256個,紋理單元減少8個,而光柵單元一模一樣,僅僅是顯存容量砍半,因此我們可以從后面的實際測試中發現,這兩款顯卡的成績幾乎一模一樣,兩者相差的幅度大約在1-2%左右。
GPU外觀
看完了上述新GPU的參數,相信大家更加希望看到的是公版GeForce RTX 3080 Ti的相貌,畢竟NVIDIA的公版卡可謂少之又少,再加上國內市場根本沒有購買,因此很多人都想通過我們這樣的測評一覽公版GPU的尊榮。
我們在之前的GeForce RTX 3080的首發評測中已經向大家介紹了公版卡的尊榮,而這一次的GeForce RTX 3080 Ti的公版與GeForce RTX 3080從外觀上來看一模一樣,唯一的區別就是產品標記變成了RTX 3080 Ti。
與GeForce RTX 3080一樣,GeForce RTX 3080 Ti的線條十分地硬朗,充滿了科技感,同時全金屬的設計也體現了這款顯卡的高貴感,此外NVIDIA采用了直徑為9CM的雙風扇設計,前后各準備了一個,體現了其對稱。
NVIDIA表示為了應對GeForce RTX 30系GPU所產生的巨大熱量,這一代公版顯卡在散熱上也下了苦功夫,通過前后雙風扇形成的渦流可以將GPU散發的熱量很容易攜帶出去,從而降低GPU的溫度。
與AIC產品有所不同的是,GeForce RTX 3080 Ti仍然采用了12Pin供電的設計,從目前市場上的GPU來看,12Pin供電似乎是NVIDIA所獨有,相比較傳統的雙8Pin以及三8Pin供電,12Pin接口顯得更為小巧,當然基于目前絕大部分電源廠商沒有準備12Pin的前提下,NVIDIA準備了轉接線,將兩個8Pin接口轉接為12Pin接口,從而確保顯卡能夠得到充足的能源,當然這根轉接線還是那么粗獷,如果以后有原生12Pin電源線就更好了。
接口上,GeForce RTX 3080 Ti仍然是3DP+1HDMI的設計,DP為最新的1.4a,而HDMI則是HDMI 2.1,可以實現4K 120Hz的顯示。在NVIDIA正式發布GeForce RTX 3080之后,許多玩家對公版GPU十分地心水,畢竟和AIC產品相比,公版GPU的外觀以及做工還是相當精致的。然而我們得到的消息是這一次的GeForce RTX 3080 Ti仍然沒有公版提供,因此想要品嘗公版GPU的用戶只能另想辦法了。
平臺說明
我們在GeForce RTX 3080首發評測的時候采用的是10代酷睿處理器,一般來說英特爾處理器都是擠牙膏為主,然而今年英特爾推出的11代酷睿處理器卻在單線程性能上有著極大程度的提升,從而帶動游戲性能也獲得了比較大的提升,因此我們這一次毫無疑問選擇的是11代酷睿處理器,從而讓GeForce RTX 3080Ti顯卡發揮更為強大的性能,同時我們也選擇了基于PCIe 4.0通道的發燒級WD_BLACK SN850作為存儲設備,從而最大程度減少存儲設備帶來的瓶頸。
在游戲選擇上,我們分別以2K分辨率和4K分辨率進行測試,默認打開所有特效,如果游戲支持光線追蹤則開啟光線追蹤,同時在支持DLSS的游戲之中打開DLSS平衡模式。需要注意的是,我們采用的驅動為測試驅動,與零售版驅動有些許不同,未來NVIDIA也會通過驅動讓GPU充分發揮其作用。
理論測試
在理論測試中,我們自然選擇的是3DMark這款人氣圖形測試軟件,通過其中不同的選項來測試GPU在DX11、DX12以及光追中的性能表現。
在3DMark的理論測試中,GeForce RTX 3080 Ti相比較RTX 3080提升了大約10-13%的性能,而與GeForce RTX 3090相比,公版GeForce RTX 3080 Ti達到了98-99%的性能,基本上處于同一水平,在Port Royal中甚至略超一點。
實際游戲測試
在游戲選擇上,GeForce RTX 3080首發評測的時候相比,游戲業界又多了幾款硬件殺手,這一次我們一共測試了共10款游戲,包括DX11、DX12以及光追游戲,基本上代表了目前的3A大作。
在2K分辨率的游戲測試中,NVIDIA GeForce RTX 3080 Ti的表現成績還是相當不錯,只不過在2K分辨率下,CPU性能有一定的限制,實際領先幅度并不如3DMark理論性能來得大,而與NVIDIA GeForce RTX 3090之前的幀率差距也就在1-2幀左右。
而在4K分辨率的測試下,由于圖形渲染壓力驟升,致使CPU的影響因素不那么明顯,從而更加能夠反映出顯卡的圖形性能差距,在實際游戲測試中,NVIDIA GeForce RTX 3080 Ti大約比NVIDIA GeForce RTX 3080提升8-10%的性能,與NVIDIA GeForce RTX 3090也處于伯仲之間。通過實際的游戲性能測試,NVIDIA GeForce RTX 3080 Ti與NVIDIA GeForce RTX 3090部分游戲處于同一水平線,究其原因是因為3080Ti在使用與3090相同的功率包絡的情況下,有更少的核心和更少的內存,而在少數游戲中,核心頻率比核心數量和內存頻率更重要。
功耗與溫度測試
我們也使用Furmark對NVIDIA GeForce RTX 3080 Ti進行壓力測試,同時也進行實際游戲測試,看看在圖形重壓條件下,GPU的溫度以及功耗達到怎樣的水平。
首先是溫度,由于NVIDIA GeForce RTX 3080 Ti與NVIDIA GeForce RTX 3080采用的是一套散熱系統,因此溫度兩者完全一致,均為73攝氏度,而NVIDIA GeForce RTX 3090也是72攝氏度。
實際功耗上,NVIDIA GeForce RTX 3080 Ti的峰值功耗大約在353W,之后普遍功耗在340W左右,比NVIDIA GeForce RTX 3080略高,倒是比NVIDIA GeForce RTX 3090更低,當然想要征服這款顯卡,一塊功耗為750W的電源才是起步。
總結:一塊更高性價比的“3090”
去年NVIDIA推出了真卡皇NVIDIA GeForce RTX 3090,坐擁24GB的超大顯存,同時在性能上也達到了當時的頂尖水平,只是11999元的起售價讓諸多發燒級玩家望而卻步,相信絕大部分玩家都用不到24GB的超大顯存,因此大家反而對卡皇的評價并不高。
而現在NVIDIA在臺北電腦展上又推出了NVIDIA GeForce RTX 3080 Ti,從參數規格上來看,NVIDIA所做的僅僅是小切一刀意思意思,對圖形性能上沒有什么的影響,通過實際測試也可以看到兩者的表現幾乎沒有太大的區別。更為重要的是,從起售價來看,對于發燒級玩家來說,8999元顯然比11999元更加能夠讓人接受,而且我們這一次測試的是公版的NVIDIA GeForce RTX 3080 Ti GPU,如果采用對功耗更加寬容的非公版產品,那么超越NVIDIA GeForce RTX 3090的性能也不再是困難的事。
可以說NVIDIA GeForce RTX 3080 Ti才是面向游戲玩家的新卡皇。而且NVIDIA也在新一代GPU上采用了全新的芯片設計,目的自然是想要讓玩家們真正購買到GeForce游戲GPU,相信過不了多久,大家就可以以一個合理的價格購買到新一代的GPU。
只不過想要購買公版GPU的朋友還是緩緩,與之前的公版產品一樣,NVIDIA GeForce RTX 3080 Ti仍然不在內地銷售,這個似乎有點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