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07 05:18:00 作者:毛文婷
今年8月的時候我們曾經聊到過日本市場在Windows Phone平臺中的獨特之處——沒有Lumia機型。除了四年前東芝推出的搭載WP7.5系統的IS12T與最近日本市場的低價無鎖機型MADOSMA Q501之外,日本市場中幾乎很難再見到Windows Phone系統的智能手機。放眼整個日本市場,似乎只有日本微軟員工才擁有Lumia 830這么一部真正的Lumia機型。而且,日本微軟員工之所以能與日本普通用戶不同、用上Lumia 830,還要歸結于四年前的IS12T放到今天實在是太難用了。總之,在微軟幾乎放棄了日本市場幾年時間之后,如今微軟有打算憑借著Windows 10 Mobile在日本再次試水了。本周《日本手機那些事兒》的豆知識部分,我們就來聊聊重返日本市場的Win10 Mobile。
日本手機那些事:重返日本的Win10 mobile
首先來看一款非常有意思的app。在10月29日,卡西歐面向Android平臺推出了作曲app,名為“Chordana Composer for Android”,既然具備作曲這樣的高端功能,所以這款app是要通過500日元購買的(約人民幣26元)。其實這一app的iOS版早就已經發布了,但相比iOS版本,這次的Android版將界面和功能都改版的更加的輕便好上手。
Chordana Composer for Android(圖片引自卡西歐)
多種旋律錄入形式及編寫風格(圖片引自googleplay)
Chordana Composer可以把你靈光一閃想到的段旋律作為基礎,按照不同風格自動作曲。想要將自己想到的旋律錄入app中也可以通過麥克風和鍵盤這兩種形式。手機內置的麥克風可以收錄用戶哼唱的旋律,并將其體現在app中。而鍵盤模式則會在屏幕中出現虛擬的黑白鍵。只要將旋律的主歌、副歌、曲調、風格設定好,app就會自動將這首曲子編寫出來。用戶可以對編寫好的樂器進行調整,也可以將其轉換為MIDI數據通過郵件傳送到PC端進行進一步加工。
Android版的作曲風格在流行、搖滾、爵士、舞蹈等9種風格之外,又加入了日本演歌的風格。其支持的機型為Android 4.4以上、RAM在2GB以上的機型,屏幕尺寸最好在5-7英寸范圍內操作體驗會更好一些。
其實這是一篇4萬字的科普文章,但是頭條不支持4萬字長文章,所以我分開發送。
很多玩家新買 NAS 不知道如何上手,畢竟 NAS 操作系統還是很龐大且復雜的。所以這次筆者就給大家一個全面的入門科普,請大家放心大膽的玩起來。本次上手指南以威聯通 NAS 作為演示機器,給大家做功課。
威聯通的存儲池架構如下:
這張圖是威聯通 QTS 的存儲系統架構,底層是物理硬盤,上層是邏輯存儲區域。物理硬盤 HDD/SSD 構成存儲池 Storage Pool,存儲池之上劃分卷 Volume,卷上劃分共享文件夾 Shared Folder。
用我們平常使用的 Windows 系統進行類比:
1、Shared Folder 相當于 Windows 下的一個文件夾,可以單獨配置用戶的存?。ˋccess)權限。
2、Volume 即是邏輯分區,例如 C 盤、D 盤這樣的。
3、Storage Pool 即是對底層硬盤的一層邏輯封裝,將 RAID 等底層細節隱藏,不暴露給上層的操作系統或應用程序。當底層硬盤發生更換、故障時,都不會影響上層系統的運行(前提是你做了 RAID1 等冗余設置)。
4、Hard Drives 即是在現實中真實存在的硬盤本體。
通過 HDD/SSD 構成存儲池 Storage Pool 的過程就是使用磁盤陣列(RAID)來進行。
磁盤陣列(Redundant Arrays of Independent Disks,RAID),有“獨立磁盤構成的具有冗余能力的陣列”之意。磁盤陣列是由很多價格較便宜的磁盤,組合成一個容量巨大的磁盤組,利用個別磁盤提供數據所產生加成效果提升整個磁盤系統效能。利用這項技術,將數據切割成許多區段,分別存放在各個硬盤上。
簡而言之,RAID 可以提供安全性、讀寫性能、存儲池容量,具體根據陣列類型而定!
RAID 方案常見的可以分為 6 種。
JBOD、RAID 0、RAID 1、RAID 5、RAID 6、RAID 10
JBOD(Just a bunch of disk)嚴格上來說不是一種 RAID,因為它只是簡單將多個磁盤合并成一個大的邏輯盤,并沒有任何的數據冗余。數據的存放機制就是從第一塊磁盤開始依序向后存儲數據。如果某個磁盤損毀,則該盤上的數據就會丟失。
RAID 0 無冗余備份,存儲池包含所有硬盤容量,硬盤全部用來提升讀寫能力。簡單而言:假設 10 塊硬盤組成 RAID 0 陣列,存儲池讀寫能力變成單個硬盤的讀寫能力的 10 倍!硬盤只要損壞一塊,陣列內所有硬盤的數據會立刻丟失。
RAID 1 是一種鏡像磁盤陣列,其原理就是把一塊硬盤的數據以相同位置指向另一塊硬盤的位置。RAID 1 又稱為 Mirror 或 Mirroring,它的宗旨是最大限度的保證用戶數據的可用性和可修復性。它只支持 2 塊硬盤。存儲池容量只有單塊硬盤容量大小,不能提高存儲性能,硬盤可以允許隨機損壞一塊。它的高數據安全性,尤其適用于存放重要數據,如服務器和數據庫存儲等領域。
RAID 5 將數據以塊為單位分布到各個硬盤上。RAID5 不對數據進行備份,而是把數據和與其相對應的奇偶校驗信息存儲到組成 RAID5 的各個磁盤上,并且奇偶校驗信息和相對應的數據分別存儲于不同的磁盤上。當 RAID5 的一個磁盤數據損壞后,利用剩下的數據和相應的奇偶校驗信息去恢復被損壞的數據。它的容量為(n-1) 塊硬盤總容量,存儲性能提升(n-1) 倍,硬盤可以允許隨機損壞一塊。
RAID 6 同 RAID5 一樣,數據和校驗碼都是被分成數據塊然后分別存儲到磁盤陣列的各個硬盤上。RAID6 加入了一個獨立的校驗磁盤,它把分布在各個磁盤上的校驗碼都備份在一起,這樣 RAID6 磁盤陣列就答應多個磁盤同時出現故障,它會進行兩次奇偶校驗,以提供寫入保護,因而 RAID 6 的寫入速度小于其它級別的 RAID。RAID 6 容量為(n-2) 塊硬盤總容量,存儲性能提升(n-2) 倍,硬盤可以允許隨機損壞 2 塊。但是在 4 塊硬盤的情況下,RAID 6 的計算相較于 RAID 10 而言會更加密集,所以重建速度較慢。
RAID 10 其實結構非常簡單,首先創建 2 個獨立的 RAID 1,然后將這兩個獨立的 RAID 1 組成一個 RAID 0,RAID 10 容量為 2 塊硬盤總容量,存儲性能提升 2 倍,硬盤可以防止兩個磁盤同時出現故障,但是這兩塊硬盤不能是存儲同一份數據的硬盤。如果發生意外,RAID 10 重建速度較 RAID 6 更快。
大家對于各種 RAID 磁盤陣列的選擇,擁有太多種方式,我隨意列舉幾種資深老玩家的方法:
1、一個存儲池 :RAID 5+1(一塊熱備盤)
2、一個存儲池:RAID1 + 剩下都是靜態卷
3、一個存儲池 :RAID 10
4、一個存儲池 :RAID 6
5、兩個存儲池:RAID 1,RAID 5
6、全部靜態卷。根據文件重要程度,按需手動備份多塊硬盤
一般而言,建立完存儲池后就需要在上面建卷,咱們以威聯通的 NAS 系統為例,在存儲池上又提供厚卷、精簡卷 2 種卷形式。請注意,靜態卷由于不具備存儲池的屬性(快照、Qtier、版本控制),所以這個是單獨另外建立的,它與存儲池層級并列,且建立好就可使用。
靜態卷:適合放置對磁盤性能要求高的應用或文件,例如作為下載盤,或者用于存放虛擬機的硬盤。不支持快照。
厚卷:支持快照、LUN,適合存放照片等一般文件。沒有特殊需求的話一般使用厚卷。
精簡卷:支持快照、LUN,空間非常靈活,用多少就占用多少,原理和虛擬機的虛擬硬盤類似。性能比較差。
對于一般玩家玩家而言,如果沒有快照與 Qiter 的需求,筆者更推薦靜態卷,性能大概會好個 10%~20%。
與 Qtier 相似的技術是 SSD 高速緩存技術,基本所有 NAS 廠商都有。這個技術類似于將 SSD 作為 HDD 的 SLC Cache 來使用,從而有效提升磁盤訪問的 IOPS 性能。
首先介紹一下 SLC Cache。
TLC SSD 為了解決 NAND Flash 讀寫較慢的問題,就為產品配備了 SLC Cache,之所以稱之為 SLC Cache,是因為它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 SLC NAND Flash,我們知道 SLC NAND Flash 因為每個 Cell 只存儲 1bit 數據,所以讀寫速率全面領先 MLC 和 TLC,TLC SSD 里面配備的 SLC Cache 實際上是在既有的 TLC NAND Flash 里面劃出一部分空間,在其中的每個 Cell 中只寫入 1bit 的數據,以提升 SSD 的讀寫性能。
而 SSD 高速緩存的機制與此類似,只是把 SSD 區域作為 SLC Cache 來使用,在該容量內 NAS 可以一直保持 SSD 的讀寫速度,但是當單次傳輸超過 SSD 區域容量時候,會出現明顯掉速情況。但是這樣也是極大提升了原本的 NAS 讀寫性能了。
開啟這個也十分簡單,只需要選定磁盤,選擇高速緩存類型即可,包括 RAID 類型。
高速緩存類型包括有:只讀高速緩存,讀寫高速緩存,只寫高速緩存。根據選擇的種類不同,SSD 選擇的 RAID 不同,用來加速的場景也不同。
1、對于只讀高速緩存,可以使用 RAID 0 來提高性能,但是如果 SSD 損壞,SSD 中的部分數據可能丟失。
2、對于讀寫高速緩存和只寫高速緩存,應當使用受保護的 RAID 類型(RAID1、5、6、10)來保護高速緩存中的數據。對于多個 SSD,為了獲得最佳寫入性能,應當使用 RAID 10。請注意,如果組建讀寫高速緩存和只寫高速緩存,SSD 損壞會導致所在存儲卷數據丟失。
從 2008 年將 SLC 存儲介質引入 EMCDMX 開始,向全閃存存儲過渡約有十年的時間。但是全閃存成本太高,而作為過渡使用的混合存儲系統也逐漸成為一種新的主流。威聯通在混合存儲領域的研究是目前所有 NAS 品牌里面最為深入的。目前威聯通提供了 Qtier 技術和 SSD 高速緩存加速技術,這兩種技術相信大家肯定都有所了解。但是這次我們需要好好進行比較一下。
QNAP Qtier 技術是威聯通獨有的實現自動分層存儲解決方案,它也是目前最優秀的 SSD 與 HDD 應用組合方案,可識別數據的存取頻率,自動將頻繁存取的「熱」數據移動到性能較高的磁盤層,而將較少存取的「冷」數據移動到成本低、大容量的磁盤層,讓企業享有性能與成本 (TCO) 兼顧的存儲服務。
Qtier 幾點特色值得一說:
1、自動學習。
用戶可以啟用自動排程,由系統主動分析存儲池讀取及寫入的 I/O 量,決定適合的時間點進行數據分層轉移,并自動調整數據遷移的速度。智能數據感知的學習機制每一天都會運作,讓存儲效率達到最佳。
2、智能感知 (IO Aware),性能提升更明顯。
系統將在 SSD 層將能保有預留空間,隨時支援臨時出現的高隨機讀寫重要應用,提供如同 SSD 高速緩存般加速 IOPS 性能的好處。此功能將可避免若 SSD 層空間已完全被占用,而無法應付突如其來的高密集存取重要應用的需求。隨選即用
3、隨選隨用,自定義配置。
Qtier 在每個階段都可彈性啟用,不再受限于一開始建立存儲池時的設定。您可依應用需求彈性為 NAS 安裝 SSD、QM2 擴充卡,或連接存儲擴充設備,再透過存儲與快照總管,將單一存儲池自由加入新的分層,并立即升級啟用 Qtier。
玩家需要在建立存儲池的時候,選擇啟用 Qtier。它是目前最優秀的 SSD 與 HDD 應用組合方案,它可以將 SSD 和 HDD 組合成一個存儲池,這個存儲池即擁有 SSD 的速度,又擁有 HDD 的容量,而且讀寫速度會調用所有硬盤參與,保證高超的讀寫能力。
威聯通對于數據備份能力十分看重,所以也提供了多個數據備份工具來供給大家使用。
威聯通 Hybrid Backup Sync 3(HBS3)是將數據備份、復原、同步等功能整合到一個應用里面,通過 USB 單鍵備份、Time Machine 備份、RTRR 遠程備份(或通過 RTRR、Rsync、FTP、CIFS/SMB 文件同步等作法)等超強備份功能可以將 QNAP NAS 中的數據備份或同步到另一臺 QNAP NAS、遠程服務器或云服務中。
目前,HBS 3 整合了 WebDAV、Google Drive、Microsoft OneDrive、HUAWEI Cloud、Dropbox、Box、Yandex Disk、Amazon Cloud Drive、Amazon S3、Amazon Glacier、Azure Storage、Google Cloud Storage,以及與 S3、OpenStack Swift、WebDAV 兼容等 32 種云端存儲服務,這讓它兼具私有云及公有云優點,提供用戶更彈性的混合云存儲應用體驗,并支持 TCP BBR 壅塞控制算法,翻倍外網傳輸速度,開創更完備的備份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百度云也即將在下個版本上線。
而在遠程服務器方面,威聯通也支持遠程 NAS、Rsync、FTP、CIFS/SMB 等遠程端的備份。
HBS 3 還支持 QuDedup 技術,它可以進行來源端的重復數據刪除,極小化備份文件有效減少帶寬及云端備份空間的使用,加速數據備份及還原時間。用戶可于計算機上安裝 QuDedup Extract Tool 輕松開啟云端下載經由 QuDedup 去重復化的 .qdff 格式文件,實現數據可攜,工作隨時隨地快速接軌。
此外,用戶還可下載 QuDedup Extract Tool 應用工具解析 QuDedup 去重復化文件格式 .qdff,并直接在計算機上還原從遠程或云端上所下載的 .qdff 資料,這意味著你的資料可以在 NAS、計算機及云端跨設備存取,不擔心在云端泄露。
Qsync 是一款多平臺同步工具,讓玩家方便地在 QNAP NAS 及綁定設備間進行文件同步,適用于 PC 主機、筆記本電腦與移動設備。玩家可在所有設備上存取實時數據,并輕松分享給工作團隊或家庭成員。
在 NAS 里面,玩家需要進入 App center 里面下載 Qsync Central。
下載完成后打開 NAS 端的 Qsync Central,找到“共享文件夾”,在里面可以設置各個文件夾的同步權限
3、再是進入 qnap 官網,選擇“支持服務”→“應用工具”,下載電腦版本的Qsync。具體網址如下: 請點擊這里進入。
3、進入剛才給的網址,往下翻,第二個就是 Qsync,咱們使用的 Windows 系統,可以直接下載 Windows 版本。
下載完成進入。直接點擊尋找 NAS,在局域網內或者外網,然后輸入我們的賬號。最后點擊套用即可。
最后進入同步文件夾設定。咱們把 A 文件夾設置為 NAS 端的同步文件夾,另外電腦端的工作文件夾也記得選擇一下即可。
Resilio Sync 原名 Bittorrent Sync,是美國 Bittorrent Inc. 公司開發的一款 P2P 點對點文件同步和共享工具,后拆分到 Resilio Inc. 公司獨立運作。Resilio Sync 利用 P2P 協議實現了簡單易用的點對點文件同步功能,在一臺設備的 Resilio Sync 客戶端上設置要共享的文件夾,并把生成的共享鏈接或共享密鑰發給另外一臺裝有 Resilio Sync 客戶端設備,兩臺設備間就建立起了直線連接,并以最快速度同步被共享的數據。
Resilio Sync 提供幾乎所有常見平臺的客戶端,移動端覆蓋 iOS、Android、Windows Phone、Amazon Fire,桌面端覆蓋 Windows、幾乎所有的 Linux 發行版、FreeBSD,NAS 端覆蓋西部數據、FreeNAS、drobo、asustor、網件、snapserver、希捷、威聯通、群暉。
這個跨平臺傳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任何設備都可以同步,群暉、鐵威馬、威聯通、手機、PC 都能傳輸!玩法大家可以多多摸索。
講這個章節之前,咱們對一些常識進行科普。
公網 IP:公網 IP 是主機用來與外部網絡通信的公網 IP 地址,處于公網的電腦可以與其他的計算機互相訪問。
內網 IP:由于公網 IP 數量有限,所以會有多個內網的計算機以 NAT(網絡地址轉換)協議,通過一個公網 IP 訪問 Internet。
端口映射:外網主機的 IP 地址的一個端口映射到內網中一臺機器,提供相應的服務。
內網穿透:簡單來講,就是讓外網能訪問你本地的應用。
首先分為 4 種情況:
1、有公網 IPV4。
2、無公網 IPv4,有 IPv6。
3、威聯通 myqnapcplud Link 云服務。
4、選擇商業化內網穿透工具:花生殼。
由于一般消費者都是用的動態公網 IP,過一段時間 IP 地址就會自己發生改變,如何讓用戶即使在公網 IP 自己變化的情況還能準確進行 QTS 系統?威聯通提供 DDNS (Dynamic Domain Name Service,動態網域名稱系統) 通過將設備名稱對應到 IP 地址的方式,簡化從網絡連接至 QTS 系統的步驟。用戶只需要輸入設備名稱就可以進入 NAS。
首先,咱們點擊 QTS 系統左上角“三”字符號,打開 APP 全目錄,找到“myQNAPcloud 云服務”。
接著,我們需要注冊一個 QNAP ID,登錄即可。后面都是自動配置路由器,自動配置 DDNS,以及自動配置 myQNAPcloud Link。
部分路由器可以自動配置 upnp,就不用管。
如果沒有自動配置,且你的 NAS 就是連在光貓下面,就需要在光貓里面設置端口轉發。
其中內部端口和外部端口要保持一直,這個是 NAS 的端口地址,咱們可以隨便設置:如 8888,6666,6789 之類均可。服務器 IP 地址是 NAS 的地址。注意需要錯開一些服務用端口:比如 8096、8089、443、8080 等。
如果你的光貓下面接有路由器,而路由器下面接著 NAS。
那么光貓設置:里面的端口號保持不變,但是服務器 IP 地址一欄要改為光貓下面路由器的 WAN 口地址。
同時你也需要在路由器后臺進行端口轉發設置。端口號還是同一個端口,內外保持不變,IP 地址設為 NAS 地址即可。
NAS 端口設置在“控制臺”,“常規設置”里面。
這樣就是完整的端口轉發。
很多玩家是沒有辦法要到公網 IP 的,但是目前三大運營商都提供了 IPv6,所以玩家只要設置好了 IPv6 還是可以輕松外網訪問。它的玩法和 IPv4 幾乎一模一樣,但是有幾點需要注意:
首先需要在路由器后臺開啟 ipv6,很多路由器后臺都有直接設置,選擇開啟即可。
其次需要啟用 myddns,IPv6 地址是一長串地址,且會隔一段時間更新,啟用 myddns 后,qnap 也支持自動更新獲取新地址,非常方便。
國內是有部分地區,既不給公網 IPv4,也沒有 IPv6。這時候就可以看看 myQNAPcloud Link 云服務了。它是 QNAP 提供服務,可通過網絡遠程訪問 QNAP 設備,而無需更改路由器設置。它的工作原理是將 NAS 的是數據通過威聯通國內服務器中轉后,再發給你。速度較為慢一些。
用戶只需要注冊一個 QNAP ID,在 myQNAPcloud 云服務登錄即可。后面都是自動配置路由器,自動配置 DDNS,以及自動配置 myQNAPcloud Link。
配置完成后即可通過網頁、APP 登錄。
很多玩家沒有公網 IPv4,又感覺 IPv6 受限制太多,如果要在外面訪問的話又嫌棄 myQNAPcloud Link 云服務太慢,這時候就考慮到商業化內網穿透工具了,比如貝銳蒲公英盒子。
貝銳提供內網穿透又分為兩個形式:
建立 P2P 網絡 ,蒲公英 X1 可以建立對等網絡和集散網絡。
對等網絡——網絡中的各個成員均能相互訪問
集散網絡——普通成員只能與中心成員互聯,普通成員之間無法互聯
咱們使用蒲公英 X1 帶的內網穿透服務來試一下。
首先咱們需要智能組網,添加訪問端成員。
其次在手機端下載蒲公英,直接進行 P2P 連接。
進去后登錄控制端賬號,直接點擊連接即可。
這個連接過程非??欤杏X就 1 秒不到就進去了,進去后可以看到手機右上角出現了 V 皮 N 的字眼。這時候通過手機就可以訪問家中的各種 NAS 存儲設備,速度基本上可以達到帶寬滿速。
咱們嘗試用極空間設備進行下載,4G 情況下,速度達到了 3.0MB/s,家中上傳帶寬為 30Mbps,差不多接近滿速。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蒲公英客戶端還支持 Windows 系統、macOS、Linux、iOS、Docker 等多個系統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走的 p2p 模式,是不限流量不限帶寬的,但是有一些復雜網絡狀態下(比如跨運營商、多層網絡)可能 P2P 模式無法成功,這時候就需要使用服務器轉發了,蒲公英 X1 提供最低 2Mbps 的速度,專業版 78 塊錢一年一臺設備,傳輸速度是 4Mbps,這個速度用來傳輸小文件是可以的,而且蒲公英這個非常穩定!
目前,筆者手機上裝了比較多的應用。
其中必裝的有:Qfile、Qumagie、Qmanager
拓展安裝的有:Qvideo、Qsirch、Qget、Qnotes3、Qremote、QV 皮 N
Qfile 是 NAS 的文件管理工具。
Qumagie 是 NAS 照片管理工具,支持上傳、下載、查找、分享等。
Qmanager 是一個系統管理工具,可通過手機查看 NAS 狀態、安裝 NAS 應用、設置 NAS 等。
Qsirch 是一個快速查找 NAS 文件的工具。
Qget 是一個在手機端即可控制 NAS 遠程下載的工具。
Qnotes3 是 NAS 上面的筆記工具。
Qremote 是遙控器工具,當啟用 HDstation 時候可以使用。
首先先來說明一下每種傳輸協議的場景適用性,安全性以及兼容性情況。
場景:webdav 和 ftp 適合廣域網使用,smb 和 nfs 適合局域網使用。
安全性:webdav over https、sftp、ftps、smb3 安全性高,webdav over http、ftp(不帶 s)、smb1、smb2、nfs 安全性低。
兼容性:webdav 支持的客戶端少,ftp、smb 支持的客戶端多,nfs 在 linux 下支持比較好、windows 下支持比較差。
SMB(Server Message Block)通信協議是微軟和英特爾在 1987 年制定的協議,主要是作為 Microsoft 網絡的通訊協議,它是當今世上網絡文件系統協議兩極之一的存在。
SMB 使用了 NetBIOS 的應用程序接口 (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簡稱 API)。另外,它是一個開放性的協議,允許了協議擴展——使得它變得更大而且復雜;大約有65個最上層的作業,而每個作業都超過120個函數,甚至Windows NT也沒有全部支持到,最近微軟又把 SMB 改名為 CIFS(Common Internet File System),并且加入了許多新的特色。
簡單而言,SMB 協議是在局域網上用于服務器文件訪問和打印的協議。CIFS 可以看做是應用程序協議如文件傳輸協議和超文本傳輸協議的一個實現。
那么如何在 NAS 中如何體現?
1、直接在電腦“網絡”掛載。
2、通過 Qfinder Pro 掛載。
直接在電腦“網絡”掛載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電腦要和 NAS 處于同一個局域網。打開“我的電腦”,然后點擊“網絡”,可以看到“計算機”里面有一個設備名稱“NAS59B838”這就是咱們局域網內的 NAS。
稍后,點擊它進入登錄頁面。
賬號密碼是 NAS 的登錄賬號及密碼,注意請勾選“記住我的憑據”,這樣子下次登錄就不用再輸入密碼了。
進來后可以看到 NAS 里面的文件夾,咱們隨便選擇“homes”文件夾,右鍵點擊,選擇“映射網絡驅動器”。
然后返回“我的電腦”,就可以看到“網絡位置”多了一個卷,這個卷就是 NAS 里面的文件夾,它平時表現就和本地的卷一樣,可以隨意使用。
通過 Qfinder Pro 掛載
在電腦上打開 Qfinder Pro,選擇好你需要掛載文件夾的 NAS,然后選擇“網絡驅動器”,會出現一個框提示選擇 IP 地址,選擇通訊協議,咱們選擇 SMB/CIFS。
點擊確定之后,咱們就要開始輸入 NAS 的賬號密碼了。
注意請勾選“記住我的憑據”,這樣子下次登錄就不用再輸入密碼了。
進來后可以看到 NAS 里面的文件夾,咱們隨便選擇“homes”文件夾,右鍵點擊,選擇“映射網絡驅動器”。然后返回“我的電腦”,就可以看到“網絡位置”多了一個卷,這個卷就是 NAS 里面的文件夾,它平時表現就和本地的卷一樣,可以隨意使用。
WebDAV (Web-based Distributed Authoring and Versioning) 一種基于 HTTP 1.1 協議的 通信協議。它擴展 了 HTTP 1.1,在 GET、POST、HEAD 等幾個 HTTP 標準方法以外添加了一些新的方法,使應用程序可對 Web Server 直接讀寫,并支持寫文件鎖定(Locking)及解鎖(Unlock),還可以支持文件的版本控制。
簡單而言,WebDAV 就是一種互聯網方法,應用此方法可以在服務器上劃出一塊存儲空間,可以使用用戶名和密碼來控制訪問,讓用戶可以直接存儲、下載、編輯文件。
它需要配合客戶端來使用,筆者比較推薦 RaiDrive,免費工具。
WebDAV 允許客戶端進行下列操作:
處理服務器上 WebDAV 發布目錄中的資源。使用此功能,其優點例如:
1、具有正確權限的用戶可以在 WebDAV 目錄中復制和移動文件。
2、修改與某些資源相關聯的屬性。例如,用戶可寫入并檢索文件的屬性信息。
3、鎖定并解鎖資源以便多個用戶可同時讀取一個文件。但每次只能有一個人修改文件。
4、搜索 WebDAV 目錄中的文件的內容和屬性。
在服務器上設置 WebDAV 發布目錄與通過 Internet 信息服務管理單元設置虛擬目錄一樣簡單。設置好發布目錄后,具有適當權限的用戶就可以向服務器發布文檔,并處理目錄中的文件。
RaiDrive 設置教程
首先,在 RaiDrive 官網直接下載工具,然后打開。選擇“添加”,服務類型選擇“NAS”。這時候咱們可以看到有 QNAP,直接選擇即可。
接下來填寫地址,端口,賬戶和密碼。然后點擊確認。
然后返回“我的電腦”,就可以發現網絡位置多了一個 QNAP Z 盤。使用起來十分方便,就和本地磁盤一樣。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傳輸協議) 是 TCP/IP 協議組中的協議之一。FTP 協議包括兩個組成部分,其一為 FTP 服務器,其二為 FTP 客戶端。其中 FTP 服務器用來存儲文件,用戶可以使用 FTP 客戶端通過 FTP 協議訪問位于 FTP 服務器上的資源。在開發網站的時候,通常利用 FTP 協議把網頁或程序傳到 Web 服務器上。此外,由于 FTP 傳輸效率非常高,在網絡上傳輸大的文件時,一般也采用該協議。
請注意,默認情況下 FTP 協議使用 TCP 端口中的 20 和 21 這兩個端口,其中 20 用于傳輸數據,21 用于傳輸控制信息。但是,是否使用 20 作為傳輸數據的端口與 FTP 使用的傳輸模式有關,如果采用主動模式,那么數據傳輸端口就是 20;如果采用被動模式,則具體最終使用哪個端口要服務器端和客戶端協商決定。
所以大家在外網使用 FTP 服務的時候注意最好將 20,21 端口同時轉發出去。
接下來打開“我的電腦”,郵件點擊空白位置,會出現選項框。
這時候咱們選擇“添加一個網絡位置”。
咱們進入“添加網絡位置向導頁面”,這時候只需要點擊“下一頁”即可。
頁面開始提示“選擇自定義網絡位置”,咱們選擇“下一頁即可”。
接下來需要輸入網址了,記住前面要添加“ftp://”,后面再輸入 NAS 的地址。
是否選擇匿名登錄,這個沒有關系,點擊“下一頁”即可。
接下來,輸入 NAS 的賬號密碼,請注意保存密碼。
需要為本次連接取一個名字,我連接的是 QNAP NAS,所以輸入一個“QNAP”,各位隨意。然后請點擊“下一頁”。
完成本次操作,接下來返回“我的電腦”。
可以看到在“我的電腦”網絡位置區域,多了一個“QNAP”文件夾。點擊進去。
可以看到在外網輕松連上家中 NAS,而且可以當做本地文件夾使用。
NFS 是 NetworkFileSystem 的簡寫,即網絡文件系統,網絡文件系統是 FreeBSD 支持的文件系統中的一種,也被稱為 NFS.NFS 允許一個系統在網絡上與它人共享目錄和文件。通過使用 NFS,用戶和程序可以像訪問本地文件一樣訪問遠端系統上的文件。
以下是 NFS 最顯而易見的好處:
1.本地工作站使用更少的磁盤空間,因為通常的數據可以存放在一臺機器上而且可以通過網絡訪問到。
2.用戶不必在每個網絡上機器里頭都有一個 home 目錄。Home 目錄可以被放在 NFS 服務器上并且在網絡上處處可用。
3.諸如軟驅,CDROM,和 Zip 之類的存儲設備可以在網絡上面被別的機器使用。這可以減少整個網絡上的可移動介質設備的數量。
NFS 至少有兩個主要部分:一臺服務器和一臺(或者更多)客戶機??蛻魴C遠程訪問存放在服務器上的數據。為了正常工作,一些進程需要被配置并運行。
操作步驟:
首先進入威聯通 QTS 系統,打開“控制臺”,選擇“網絡&文件服務”里面的“Win/Mac/NFS”并打開。
進來后請選擇“Linux NFS 服務”,各種服務全部勾選上,點擊下方“應用”。
接著返回“控制臺”,打開“共享文件夾”。
然后選擇一個共享文件夾,我設置的“共享區域”是共享文件夾,點擊“操作欄”編輯它的權限。
進入之后選擇“NFS 主機訪問”,設置訪問權限。
玩家可以通過以上操作打開 NFS,并將 NAS 連接到 KODI 中使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NFS 協議主要是在 Linux 環境運行,在 Windows 系統應用較少。如果玩家真的非常想要在 Windows 系統進行,請參考下面這篇文章。
http://www.mayanpeng.cn/archives/119.html
DLNA(DIGITAL LIVING NETWORK ALLIANCE,數字生活網絡聯盟) 其前身是 DHWG (Digital Home Working Group,數字家庭工作組),成立于 2003 年 6 月 24 日, 是由索尼 、 英特爾 、 微軟等發起成立的一個非營利性的、合作性質的商業組織。
DLNA 旨在解決個人 PC,消費電器,移動設備在內的無線網絡和有線網絡的互聯互通,使得數字媒體和內容服務的無限制的共享和增長成為可能。DLNA 的口號是 Enjoy your music, photos and videos, anywhere anytime。
DLNA 并不是創造技術,而是形成一種解決的方案,一種大家可以遵守的規范。所以,其選擇的各種技術和協議都是當前所應用很廣泛的技術和協議。
DLNA 將其整個應用規定成 5 個功能組件。從下到上依次為:網絡互連,網絡協議,媒體傳輸,設備的發現控制和管理,媒體格式。
2017 年 2 月 20 日,DLNA 在其官網宣布:本組織的使命已經完成,已于 2017 年 1 月 5 日正式解散,相關的認證將移交給 SpireSpark 公司,未來不會再更新 DLNA 標準。
首先,我們進行威聯通 QTS 系統,打開“控制臺”,選擇“應用程序”里面的“DLNA 多媒體服務器”并打開。
進入后,選擇“啟用 DLNA 多媒體服務器”。并點擊應用。
然后咱們需要打開“Multimedia Console”應用,在“內容管理”里面,為 DLNA 添加可以調取使用的文件夾。
好了,這時候只要家中支持 DLNA 的設備就可以任意打開關于 NAS 中允許訪問的文件夾中的文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