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俄羅斯克里姆林宮新聞局3月4日表示,俄總統普京當天簽署命令,俄方將從命令簽署之日起暫停履行《中導條約》,直至美方修正違約行為或者該條約到期終止。俄總理梅德韋杰夫當天表示,普京此舉是對美方啟動退出《中導條約》程序的回應。
2月1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宣布由于俄羅斯近年來多次違約,美國決定于次日(2月2日)起暫停履行《中導條約》相關義務,正式啟動為期180天的退約進程。歐洲輿論認為,美俄退出中導條約意味著重啟軍備競賽,可能會使歐洲再次成為全球最大的核武庫。正如美國前任國防部長詹姆斯·馬蒂斯所言,像“戰術核武器”這樣的概念毫無意義。任何核武器都是戰略武器,因為核武器無論怎樣使用,都會產生“戰略效果”。
在烏克蘭持續的沖突使俄羅斯與北約武裝力量有發生直接沖突的危險。北約的政治家及軍事規劃者們不想使這場沖突超出常規武器的范圍。因此也提出了核武器問題。雙方都威脅在發生大規模軍事沖突的情況下使用核武器。美國的術語系統將其稱作“非戰略核武器”。俄羅斯則稱作“戰術核武器”。
戰術核武器和戰略核武器的界限往往非常模糊,比如配備核彈頭的“戰斧”巡航導彈通常被認為是戰術核武器,而配備核彈頭的AGM-86空射巡航導彈被認為是戰略核武器。
戰術與戰略核武器界限相當模糊
這種武器是冷戰時代對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時美國和蘇聯部署了用于作戰使用的戰術核武器。戰術核武器與戰略核武器的區別首先是作戰半徑和裝藥威力及作戰任務。戰術核武器包括多種類型:核地雷,核深水炸彈,核炸彈,核彈道導彈,核巡航導彈,核航空炸彈。但是戰略核武器和戰術核武器之間的界限往往相當模糊。美國(前任)國防部長詹姆斯·馬蒂斯不久前斷言,像“戰術核武器”這樣的概念毫無意義。他認為,任何核武器都是戰略武器,因為核武器無論怎樣使用都會產生“戰略效果”。
我們注意到,通常企圖加入“核俱樂部”的國家起初研制的核武器的裝藥威力和投送距離是戰術級別的,但往往賦予其戰略目標。例如,蘇聯戰略核潛艇的第一套系統——R-11FM海基彈道導彈最大射程為150千米,裝藥威力為1萬噸,也就是說,具有今天公認的戰術級性能,但該系統被用于達成戰略目標,為此其載艇需要在美國海岸附近行動。R-11FM系統被部署在柴油潛艇上,它們組成了承擔打擊美國本土任務的蘇聯海軍第一個海上戰略核武器系統集團。
戰略性能和戰術性能之間也存在著眾所周知的模糊性,特別是巡航導彈。美國部署在潛艇上的巡航導彈,或者部署在歐洲的中程導彈,可為戰略目標服務,因為靠近潛在對手的領土。另一方面,戰略轟炸機在裝備核反艦導彈或核深水炸彈的情況下是為純戰術目標服務。
在做了前面這些說明之后,需要指出,美國已經形成了復雜的戰略并制定了在與蘇聯及其盟國發生沖突時使用戰術核武器的詳細作戰計劃。蘇聯也是這樣行動的。兩國都在本國境外部署了數千件戰術核武器。與此同時,戰術核武器從未受到美蘇軍備限制協議的限制。顯然,對于美國人來說,關于控制戰術核武器的談判并不迫切,因為它不對美國本土構成直接威脅。
冷戰時期,美國在歐洲、日本和韓國及在前沿部署同的軍艦上部署了數千件戰術核武器。在1970年代末對抗最激烈的時候,美國部署的戰術核彈藥超過7千件。
美國保有這種武器以擴大遏制和保護自己的歐洲與亞洲盟友。在歐洲,戰術核武器是北約“靈活反應”戰略的一部分。此外,戰術核武器是對華約進攻性常規武器優勢的回應。例如,計劃以預先設置的核地雷遏制蘇聯在西德的坦克進攻。
冷戰時期美國研制的M56型原子炮,屬于典型的戰術核武器。
美國擁有多少戰術核武器?
估計蘇聯部署的戰術核武器數量范圍為15000-21700件。蘇聯軍隊在近600個基地部署了戰術核武器。其中一些部署在華約的東歐國家。1962年蘇聯曾企圖在古巴部署其戰略和戰術核武器。
1980年代初,作為對蘇聯部署RSD-10(SS-20)中程導彈的回應,美國決定在歐洲部署其新型巡航導彈和中程彈道導彈后,“非戰略”核武器問題在歐洲引發社會反響。1987年簽訂的《中導條約》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攜帶戰術核彈藥的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并且不僅限于此。
1991年,美國總統喬治·布什(老布什)和蘇聯總統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聲明,他們將放棄部署大部分戰術核武器,并將銷毀其許多類型。此后美國和蘇聯放棄并停止使用各自武庫中的大部分戰術核武器。
1991年9月老布什宣布,美國將從海軍基地撤出其使用距離不小于300英里的陸基戰術核武器,并將美國水面戰艦、潛艇和海軍航空兵飛機上的所有戰術核武器拆除。在這些措施框架內也拆除了安裝在地面投送系統上的戰斗裝藥,包括用于裝備“長矛”(MGM-52)戰役戰術導彈的850枚彈頭和1300枚原子炮炮彈。到1991年年底之前,美國核武器已經從韓國基地撤出,到1992年中期之前則從歐洲撤出。到1992年中期之前美國海軍艦艇不再攜帶戰術核武器。
21世紀初,美國武庫中仍有大約1100件非戰略核戰斗裝藥,其中有大約500枚航空炸彈存放在歐洲基地。同時,美國戰術核武器倉庫數量自1988年至1994年減少了3/4以上。存放美國核武器的歐洲基地數量從1980年代中期的超過125個減至2000年前的10個(7個北約國家)。
小布什執政時期,美國大部分戰術核武器從歐洲轉移至美國本土。2001-2005年美國戰術核武器撤出希臘和德國(拉姆施泰因空軍基地)。2006年美國將核武器撤出英國萊肯希思空軍基地。
外界認為,美國目前擁有大約500件戰術核武器,其中大約200件是B61核航空炸彈,部署在歐洲。美國的“非戰略核武器”部署在位于比利時、德國、意大利、荷蘭和土耳其的6個基地。部分存放在美軍基地,為美國飛機所使用。其他的存放在由接收國管理的基地,由這些北約成員國的飛機使用。
2010年歐洲某些國家的個別政治家建議美國把這些戰術核武器撤出歐洲。例如,德國外交部長基多·威斯特威勒支持將美國核武器撤出德國。比利時和荷蘭也支持這一建議。
在討論還在進行的時候,奧巴馬政府銷毀了用于攜帶核彈頭的BGM-109A海基巡航導彈。2010年版《核政策綜述》肯定,“該系統在美國核武庫中是多余的目標”。
但是奧巴馬政府接著指出,在F-16戰斗機被F-35取代后,美國空軍將既保持攜帶非戰略核武器的能力,也保持攜帶常規武器的能力。美國把這個機種確定為“雙重能力飛機”(DCA)。不用說,美國的北約盟國也有“雙重能力飛機”,也是F-16,未來則是F-35。奧巴馬通過的改進計劃擬延長B61“非戰略”核航空炸彈的服役時間。
蘇聯和俄羅斯的戰術核武器有一部分安裝在反導攔截彈上。圖為蘇聯冷戰時期研制的A-135反導系統。
俄戰術核武器類型多樣化
至于俄羅斯的削減情況,2007年俄羅斯國防部一位官員稱,俄羅斯已經完成全部陸軍戰術核彈頭、60%的反導防御彈頭、50%的空軍彈頭和30%的海軍彈頭的銷毀工作。
據非官方評估,1991年蘇聯有500-600個核戰斗裝藥存放地點。到1990年代末這個數量可能縮減至100個。最近十年俄羅斯可能保持大約50個戰術核武器倉庫。
2009年美國專家認為,俄羅斯可能部署了大約3800件作戰戰術核武器。在后來的評估里,這個數字下降至2000件,其中俄海軍有大約760枚彈頭用于裝備巡航導彈、反潛導彈、防空導彈、魚雷和深水炸彈。空軍可能擁有570枚核彈頭,用于裝備殲擊機和轟炸機。用于裝備短程彈道導彈的核彈頭可能有140枚左右。這是最大評估數量。
美國對俄羅斯戰術核武器的最少評估數量是:一共部署1000枚彈頭,其中陸軍210枚,防空飛機和防空反導部隊166枚,空軍334枚,海軍330枚。如果按最大評估數字,美國專家承認俄羅斯占優勢,如果按最小評估數字,則雙方勢均力敵,但俄軍戰術核武器的類型多樣。
在軍事政治方面。美國和北約的“非戰略核武器”政策一貫不僅是遏制因素,還是北約作為一個軍事聯盟保持團結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7年北約成員國在《俄羅斯聯邦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關于相互關系、合作與安全的基本議定書》中向俄羅斯擔保,前者“不打算,不計劃在新成員國領土上部署核武器,也不存在這樣做的原因”。但北約還聲明,它們不需要“改變北約核政策的任何方面”,也不需要“預見到未來這樣做的任何必要性”。
北約在核遏制領域的立場僅部分依賴于美國部署在歐洲的核武器。盡管北約不再視俄羅斯為自己的對手,但盟友們承認,俄羅斯與北約之間在非戰略核武器方面的失衡可能給某些北約成員國造成安全問題。
2010年11月公布的北約戰略構想指出,“基于核潛力與常規潛力的適當結合的遏制仍將是我們共同戰略的基本組成部分”。文件接著指出,只要核武器繼續存在,北約就仍然是核聯盟。
戰略構想沒有提到美國部署在歐洲的核武器,而是取而代之指出,“各盟國的最高安全保障由包括美國在內的北約的戰略核力量提供”。進而指出,“聯合王國和法國具有遏制作用的獨立的戰略核力量將促進共同遏制和各盟國的安全”。需要指出的是,英國的戰略和戰術核武器完全由美國人通過其提供給英國的“三叉戟II”導彈系統來控制,部署在英國戰略核潛艇上的這些導彈沒有美國軍官的批準不能發射。(未完待續)
(本文原載于俄羅斯Eadaily通訊社網站,由知遠戰略與防務研究所編譯首發,略有修改)
【觀察者網風聞社區原創 文/席亞洲】
去年11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要退出《中導條約》,美俄兩國外交界一陣緊急斡旋無果,最終普京在2月2日,宣布俄羅斯將暫停履行《中導條約》,并不再就此問題與美國展開對話。
在這一輪外交交鋒中,俄羅斯一再稱自己誠意十足。在美國指責俄羅斯9M729巡航導彈(實際上就是“口徑”巡航導彈的岸基發射版)違約后,立刻表示自己將表現“最大的靈活性”,而實際上這個“最大的靈活性”,就是舉辦展示會,對外宣布9M729導彈的射程是490公里,不違反《中導條約》……這說實話,騙鬼哦……
當然,美國也沒好到哪去,在特朗普宣布要退出《中導條約》后不久,美國陸軍就宣布將開始開發新一代的中程彈道導彈,不再遮遮掩掩說什么“射程2500公里的大炮”之類詭異的說辭。
顯然,雙方都沒有真正的誠意。那么在雙方都沒有誠意的情況下,《中導條約》是怎么能堅持了這么多年的呢?這個問題,其實比美俄退出中導條約后會發展什么樣的導彈,更有意義。因為美俄的軍控談判中,近年來越來越繞不開的問題是,有一個他們都像拉來開會的國家,根本不想和他們談這些問題,對于這個國家的人們而言,了解一下美俄軍控談判的來龍去脈,可能是更有啟發的事情。
中程導彈是好東西啊,大家都想要
首先要說,美俄為啥要簽《中導條約》,其實在1988年《中導條約》簽署前,單說技術上,蘇聯在中程導彈方面不僅不落下風, 而且還占了一些優勢。
大家都知道,到了80年代,很多當代的中程彈道導彈的相關技術,那時候都已經露頭了。美國“潘興2”導彈已經裝上了雷達引導頭,雖然末段減速以后速度只剩下3-4馬赫,但能夠精確命中的彈道導彈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已經夠“玄幻”了。
當然了,潘興2導彈也可以襲擊蘇聯后方關鍵性的固定目標從而阻滯蘇聯的進攻,但對于高度機械化的蘇軍來說,如果雙方的中程導彈互相“洗”一遍后方固定節點,那么勝利可能還是蘇聯……因為西歐縱深太淺,蘇聯很可能一陣猛攻就打穿了被海量中程導彈SHOCK的北約作戰體系……
二戰中蘇軍連續猛攻,一路沖到柏林的打法,還是讓西方很擔心的
對于當時的美國來說,射程2000公里的“潘興”已經足夠,因為它已經足以從西德境內攻擊莫斯科,因此“潘興”是一種“準戰略”武器。事實上潘興不是一種戰術核武器,潘興主要任務是攻擊蘇聯的主要城市,而戰場上用于阻滯蘇軍的戰術核武器,是使用射程非常短的“長矛”導彈實施的。
而蘇聯當時的SS-23(OTR-23“蜘蛛”)已經在比“飛毛腿”導彈尺寸略小的前提下,做到了300-500公里射程,而且命中精度也達到了圓概率誤差數十米水平,對于拋灑集束彈藥來說這個精度已經夠好了。
同時蘇聯還裝備有SS-20(RSD-10“先鋒”)導彈,這是第一種采用機動式部署的中遠程戰略導彈,其射程可達5500公里,主要用于部署在蘇聯腹地,在核戰爭時能夠對歐洲進行報復。
……
雖然SS-23射程就500公里,但從東德發射足以覆蓋英國和法國大部分地區,其地位和我國現在部署的東風-16、17差不多(而后兩者射程要達到1000-1500公里,才能覆蓋美國在日本的基地)
此外,當時巡航導彈方興未艾,防空系統對于“戰斧”這類導彈的防御能力還不是很強, 所以美軍的陸基“戰斧”導彈射程可達2000公里,也可以部署在歐洲攻擊莫斯科。
基本上來說,雙方當時的態勢就是,美國的中程導彈可以直接從歐洲攻擊莫斯科和蘇聯西部主要城市,而蘇聯的中近程導彈射程可覆蓋整個歐洲,中遠程導彈可以從蘇聯腹地攻擊歐洲——但都打不到美國本土。
所以,在戰略上,對俄羅斯有一些不利,如果雙方都使用核彈互相轟,瞄準莫斯科的核彈更多了,而蘇聯此時只能對歐洲狂轟濫炸,對美國本土的報復仍然只限于洲際導彈。
從核對抗角度而言,美國對蘇聯占有巨大的優勢,蘇聯要打到美國就需要洲際導彈,而美國要打到蘇聯只需要中程導彈。所以蘇聯希望美國銷毀中程核導彈。
但反過來,對于蘇聯來說,技術發展對其有利,隨著SS-23系列導彈的大量裝備,蘇聯很快將獲得一種射程覆蓋整個歐洲戰場縱深,而且對方基本無法防御的打擊手段。當然西方也可以用他們的中程導彈攻擊蘇聯進攻部隊,但除非動用核武器,否則這些導彈對高速推進的蘇軍威脅并不大,但蘇軍的導彈對處于防守狀態的北約軍隊威脅極大。事實上,它可以相當程度上抵消北約的空中優勢。
RSD-10“先鋒”是“白楊”的前型,地位相當于我國的東風-31(不是東風-31A哦),即夠不到美國本土,但可以威脅一些更遠的重要目標
美國繼續在西德、英國部署中程導彈,對于阻擋蘇軍地面進攻并沒有什么太大的貢獻。相反,隨著蘇聯越來越多裝備SS-23導彈,或者比它更先進的新一代中短程彈道導彈,將可以對歐洲境內的所有關鍵目標進行(當時標準的)精確打擊,足可以癱瘓機場,摧毀指揮部,壓制重兵集團、摧毀后勤節點……如果蘇聯裝備幾千枚SS-23,那么對于進攻西歐的作戰,絕對是會帶來很大的優勢。
也就是說,從常規對抗角度而言,蘇聯對美國有巨大的優勢,美國的中程導彈打蘇聯機動的部隊沒啥效果,蘇聯的中程導彈對整個歐洲固定目標的攻擊足以動搖北約的作戰體系。所以美國希望蘇聯徹底銷毀常規武器。
在這種情況下,其實如果雙方都保持極高的敵意,那么這個協議肯定是簽不成的。甚至于,我們可以看出,如果繼續在無條約前提下進行中程導彈裝備競賽,蘇聯技術上反而是會逐步占上風。
但80年代的蘇聯,有個戈爾巴喬夫,而美國有個里根。一個是好忽悠,一個是大忽悠。當然,更主要的是,戈爾巴喬夫當時相信,蘇聯的經濟已經無法再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了——當然事實也差不多,雖然蘇聯的經濟,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戈爾巴喬夫及其親信的一系列失敗改革搞垮的。事實上這些失敗的改革當中有一點就是過快的削減軍費支出,導致蘇聯支柱性的軍工產業迅速失去活力,進一步加速蘇聯經濟崩潰——有些人老哭著喊著降房價,但如果中國的房價過快下跌……當然這是打個比方,中國的房地產和蘇聯的軍工畢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還不一樣,蘇聯的軍工更支柱一些……
蘇聯經濟高度依賴石油收入,是一個問題,另一個問題就是軍事工業極度發達,事實上軍事工業成為了蘇聯經濟的重要支柱,戈爾巴喬夫貿然大量削減軍費,導致蘇聯經濟循環被打破……
甭管咋說,忽忽悠悠的蘇聯就和美國簽了中導條約。徹底拆除常規和核的中程導彈,而且這個中程導彈的射程非常寬泛,射程500-6000公里的導彈都不能發展。即使是射程其實并沒有達到500公里的常規型SS-23導彈(核彈頭型SS-23射程才能達到500公里),通通都被歸為中程導彈遭到拆除。
結果呢,蘇聯失去了用中程導彈顯著削弱和遲滯美軍援助北約的能力,而美國只是少了一種威懾莫斯科的核手段——然而核武器嘛,你多一種手段少一種手段無所謂,反正只要有幾個彈頭成功砸上,效果都差不多。
所以從綜合的角度看,蘇聯以常規武器威脅北約的能力顯著削弱,而美國對蘇聯的核威懾……其實沒太大變化。這樣看下來,《中導條約》蘇聯其實是吃虧了,本來他們至少可以討價還價讓美國做出更多讓步的。但,里根不是說嘛,像戈爾巴喬夫這樣強調:“我們不能只考慮蘇聯的利益”的政治家,他還是頭回聽說——作為政治家的“世界公民”……呵呵。
所以,中國軍控談判方面,部分談判者和學者,一直提醒國內要以《中導條約》為鑒,千萬不要在軍控領域著了道。
蘇聯吃了這么大的虧,那么到了普京時期,為啥俄羅斯還要堅持維持《中導條約》呢?
今天俄國經濟面臨的挑戰非常多,這輛車不好開
原因也很簡單,不想多花錢唄,如今俄羅斯的經濟已經和當年蘇聯軍工綜合體還在的時候不一樣了,產業鏈已經打破,不復存在,所以再想搞軍工火車頭帶著整個經濟跑這樣的玩法,是不可能了。如今俄羅斯的經濟已經轉入了正常國家的行列,在這種情況下,軍費過高是一個負擔——畢竟俄羅斯現在搞軍工,軍工廠的先進基礎設備還得從國外買——當年蘇聯軍工產業能夠帶動蘇聯經濟的前提是除了極少數高精尖設備,大部分產品和設備都是自己的,因此大量的軍工訂單直接就帶動上下游各個經濟部門運轉了,而現在,這種效應很難發揮出來,所以俄羅斯“實際可用”而不會對國民經濟造成過大負擔的軍費,比蘇聯時期是大大減少了。
所以,俄羅斯在2014年、15年的軍費高峰之后,一下子就因為西方的制裁,整個經濟傷筋動骨的同時,被迫大幅度削減軍費,而且未來幾年,可能還要再削。
當然,即使如此,中程導彈相對還是便宜的武器系統,俄羅斯近年來雖然2015年展示過的全新一代陸軍武器無法大量采購,但還是以老舊武器改裝的方式,部分實現了陸軍的現代化,而整師、整旅的現代化陸軍裝備改造經費其實也不少了。俄羅斯拆東墻補西墻想辦法,每年拿出幾十億美元來,用10年左右時間裝備起1000-2000發中程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那還是沒問題的,只不過,這樣肯定要影響一部分其他常規軍力的建設。當然,在軍費總額必須削減的情況下,到底砍誰就成了問題,每年減少一兩個陸軍師的現代化改造?減少采購十幾架飛機?減少采購一兩艘軍艦?都挺肉痛的,但并非做不到。
當然,也有一種比較簡單的解決方法——比如把“伊斯坎德爾”導彈改一下,減少彈頭重量,改變飛行彈道,射程達到500公里,就可以聲稱這是中程導彈了……這樣聽起來好像也沒啥問題,不過當然這是一種面子工程,但近年來俄羅斯面子工程搞得還少了嗎?
當然了,之前已經宣布取消的RS-26固體燃料中遠程滑翔導彈要復活可能不太容易,因為那個項目顯然是屬于過于昂貴,畢竟都是要全新研制。
畢竟俄羅斯和東亞某大國一兩千枚老式中近程程導彈眼瞅著就要換成差不多3000,甚至可能4000枚新型中近程導彈,光是其中一個型號就要采購1500枚的手筆,那還是比不了。
別聽那些外國人和他們的乏走狗忽悠,大國地位不是靠“世界公民”的高調能維護的
那么美國這邊情況如何呢?
美國的問題是,其實他本來沒有理由撕毀《中導條約》的,因為這個條約對于美國來說并沒有什么壞處。首先俄羅斯雖然經常指責美國違背條約,但實際上他們并沒有什么厲害的反制手段——美國只要繼續用隨便什么騙鬼的名義說我這個不是陸基中程導彈,正如我們前面分析,俄羅斯是可以捏著鼻子認的,只要你不部署到歐洲就行了嘛。
反正美國本來想要用中導對付的,也不是俄羅斯嘛。
在這種情況下,退出《中導條約》就更像是特朗普的表演欲發作——當然也不全是,事實上這也是一種對“白蓮花”民主黨人的一種“反動”,你看奧巴馬在職期間,折騰什么“全球銷毀核武器”啊,什么的鬼,美國保守派早就已經不爽了。
美國的保守派勢力從來不弱,而且這些人或許嘴上不說,但心里,想法可是很多的——特朗普上臺就托了這些沉默的保守派的福。
美國為什么堅決不肯放棄“首先使用核武器”戰略啊?為什么特朗普一說MAGA,雖然加利福尼亞的白左們就要喊反對,但大部分美國人心里就暗爽啊?
美國在使勁消解全世界其他國家的宏大敘事,教你們享受生活,人性、人道主義……這些玩意兒的同時,他們自己內心里從來可不信這一套。至少精英階層內心里絕對不信——希拉里奧巴馬那種只是假裝信,當然他們假裝著假裝著可能就真信了……這也很無奈了。
而美國的保守派代表人物是誰啊?咱們看看博爾頓這老家伙的德行……就知道了……他是典型的“美國一超獨霸”時代培養出來的人,就是“老子看誰不爽就打誰,你敢反抗,那我打你打的更狠”的典型。
這樣的人現在跳到前面來了,或許只有讓他們吃點苦頭,才能真正讓他們明白,為什么特朗普要說MAGA(讓美國再次強大),而不是“美國永遠強大”了……
俄羅斯能讓美國真正吃苦頭嘛?嗯……其實不行。
當然,能讓美國吃苦頭的國家,未必希望打破美國人的這種幻覺,畢竟這個國家能從這種幻覺中獲利,而且已經實實在在的從中獲利好幾十年了。而且,這個國家現在是世界上最務實的 ,它不會為了哪怕是本國吃瓜群眾一時的爽,就去做出一些激進的決策。
這就是《中導條約》給我們帶來的一點點,小小的,啟示。
以上內容為用戶在觀察者網風聞社區上傳并發布,僅代表發帖用戶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