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遼闊的中華大地上,挺立著三棵非同尋常的樹。

    一棵小葉楊、一棵落葉松、一棵泡桐,樹種平平無奇,在當地卻有著家喻戶曉的稱呼:“榮懷楊”“功勛樹”“焦桐”。

    幾十載春秋,它們守望著美麗家園,守望著栽種它們的一方百姓,也守望著右玉精神、塞罕壩精神、焦裕祿精神的賡續延綿。

    人們說,這三棵樹種在昔日的荒涼沙地上,也種在老百姓的心坎上;它們是自然之樹,也是精神之樹,至今仍然熠熠生輝。

    在河南蘭考縣焦裕祿干部學院門口,游客從“焦桐”下走過。新華社記者馮大鵬攝

    “‘焦桐’守護了我們,我們也要把它守護好”

    盛夏,山西省右玉縣蒼頭河畔,紅旗口村的30多畝集體林地里綠樹成蔭,只見帳篷林立、人聲鼎沸。昔日沙地不僅種出了樹木,還“種”出了露營基地這一全新文旅業態,更“種”出了村民的好日子。

    老百姓把地租給營地企業,把自家種的雜糧、養的羊賣給遠來的游客,還有將近一半常住村民在營地務工……講著現在的紅火生活,紅旗口村黨支部書記郝明不禁又想起了當年的“恓惶”。

    新中國成立初期,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的右玉縣196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8000畝殘次林,林木綠化率不足0.3%。“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三丈六尺高的老縣城北城墻被沙土掩埋大半,糧食畝產不足25公斤,“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風沙把右玉老百姓折騰得沒法活了。

    “人要在右玉生存,就得先讓樹在這里扎根。”1950年春天,新上任不久的縣委書記張榮懷帶著干部們來到距離紅旗口村不遠的蒼頭河畔,栽下了一棵棵楊樹,拉開了右玉縣長達數十年的造林綠化序幕。

    如今,張榮懷親手種下的那棵小葉楊已經有30多米高、兩人合抱之粗,傲然挺立在蒼頭河公園里。

    遠在800多公里外的蘭考縣焦桐廣場上,焦裕祿當年親手種下的泡桐也是亭亭如蓋,綠蔭滿園。

    那是1963年的春天。地處九曲黃河最后一道彎的蘭考縣,正飽受風沙、鹽堿、內澇“三害”困擾。全縣糧食產量下降到歷年來最低水平,外出逃荒的災民絡繹不絕。

    怎么辦?剛到蘭考工作不久的縣委書記焦裕祿在走訪群眾時得知種泡桐治沙的思路。趁著開春,他帶領一班人來到縣城邊上的朱莊村。當年21歲的村民魏善民和焦裕祿組成“搭檔”,一個刨坑,一個扛樹苗。50畝泡桐林種好,焦裕祿見路邊還有一棵瘦弱小苗,撿起來就挖坑種下。一甲子過去,當年那棵“小麻稈”已經長成巍峨模樣,人們親切地稱它為“焦桐”。

    在風沙肆虐的地方,只有種樹才能擋住風沙;只有風沙停住,人才能活下去,才能有美麗的家園。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右玉和蘭考人民可能不知道,在新中國的版圖上,與他們一樣抗爭風沙的還有另外一群人。

    塞罕壩,這個意為“美麗的高嶺”的地方,距離首都北京不到200公里,地處渾善達克沙地南緣。因長期濫伐等原因,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塞罕壩已成為“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風沙通道,風起沙移,對首都而言就像是“站在屋頂向院里揚沙子”。

    要守護美好家園,必須讓塞罕壩長起樹來。但在黃沙遍地、寒冷貧瘠的塞罕壩,能否種出樹是個巨大的問號。1961年冬天,時任林業部國營林場管理總局副局長劉琨帶隊前往塞罕壩勘查。策馬于冰天雪地的茫茫荒原,遠處一棵孤獨的落葉松突然映入眼簾,走近一看,他驚嘆道:“這棵松樹少說也有150年。這是活的標本,證明塞罕壩可以長出參天大樹。今天有一棵松,明天就會有億萬棵松。”

    這棵落葉松,由此成為塞罕壩的“功勛樹”。1962年,來自18個省區市、24所大中專院校的畢業生和周邊地區的干部職工,組成369人的建設大軍,進駐塞罕壩,開啟了造林創業之旅。

    六七十年過去,“榮懷楊”“功勛樹”“焦桐”挺拔依舊。它們迎風生長的那片土地上,一棵又一棵樹在沙地扎下根,一群群百姓也在新家園扎下根;在植綠護綠的進程中,家園因綠而美,群眾因綠而富,實現了由貧困到小康的跨越……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始終沒有忘記為了人民的初心使命,錨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書寫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親民愛民”的新篇章。

    寒來暑往,82歲的魏善民依然幾十年如一日地守護著“焦桐”,在焦裕祿親手栽種的泡桐樹下向來人講述焦書記的故事。“焦書記心里想的全是老百姓,共產黨的干部什么時候都不能忘了這種精神。”他說,“‘焦桐’守護了我們,我們也要把它守護好。”

    張榮懷親手種下的“榮懷楊”。視頻截圖

    “對待困難,一是不怕,二是頂著干”

    如今,行走在右玉、蘭考、塞罕壩的土地上,舉目盡是郁郁蔥蔥、林浪翻滾,很難再見到當年風沙漫天的場景。然而,腳下踩著的沙土卻提醒著人們,當年治沙、造林有多么不易。

    無霜期短、干旱少雨、高寒冷涼、土壤貧瘠、物資匱乏……這是右玉和塞罕壩開始造林時面臨的同樣難題。在右玉,老百姓間一直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借油不還借水還”,經常感嘆“栽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娃還難哩!”第一批塞罕壩的創業者們則留下了這樣的詩篇:“渴飲溝河水,饑食黑莜面。白天忙作業,夜宿草窩間。雨雪來查鋪,鳥獸繞我眠。”

    1962年,剛踏上蘭考土地的焦裕祿,卻面臨著另外一種難:這一年,春天風沙打毀了20萬畝麥子,秋天內澇淹壞了30多萬畝莊稼,堿地上有10萬畝禾苗堿死,老百姓紛紛外出逃荒要飯。

    面對老天爺留下的難題,面對亟需守護的老百姓和家園,是退縮還是挑戰?以焦裕祿為代表的共產黨人給出了堅定答案:“對待困難,一是不怕,二是頂著干!”

    為了應對“調苗難、栽植難、成活難”的“三難”問題,右玉干部群眾經常到百里外的地方幫人家修剪樹枝,用截下來的樹枝做扦插;在沙地上挖魚鱗坑聚水,從幾十里外的溝底挑水,用小茶缸澆水;一次栽不活就栽兩次、三次,三年、五年,甚至留下“八年三戰黃沙洼”的壯舉,打破“沙梁植樹無法成活”的斷言。

    在房無一間地無一壟、氣候惡劣、糧食匱乏的條件下,白手起家的第一批塞罕壩建設者搭窩棚、住地窨,喝雪水、吃黑莜面。在面對罕見的“雨凇”災害、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時,塞罕壩林場的干部職工含淚清理遭受災害的林木,從頭再來!

    焦裕祿則帶領“三害”調查隊在風里、雨里、沙窩里、激流里度過了一個月又一個月,方圓跋涉5000余里,查原因、找對策;他靠著一雙鐵腳板和一輛舊自行車,在一年多的時間里,跑遍全縣140多個大隊中的120多個。

    迎難而上、知難而進、艱苦奮斗、艱苦創業……正是憑著這股精神,右玉一棵“榮懷楊”變成數以億計的“防沙林”,在沙地上實現了林木綠化率從不足0.3%到57%的綠色嬗變;塞罕壩一棵“功勛樹”變成了一片林海,在荒原上書寫了種植百萬畝人工林的綠色奇跡;蘭考則是“焦桐”遍野,成功治理了“三害”。

    樹木扎根于沙地,精神之樹也蔚然成林,澤被眾生。幾十年來,靠著當年養成的“不怕苦、不怕難”“一心為民、無私奉獻”的勁頭,右玉和蘭考在防風治沙的同時,有效破解資源稟賦的限制,努力發展富民產業,在原本貧瘠的土地上讓農民實現了溫飽,擺脫了貧困,同全國人民一道邁進全面小康社會;塞罕壩機械林場也獲得“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稱號,林場職工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經過千難萬苦的右玉、蘭考、塞罕壩,又面臨著新的考題: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如何讓老百姓更加富裕?如何讓“綠水青山”更好轉化為“金山銀山”……

    “千難萬難,畏難才最難。”站在右衛古城墻上,眺望著遠方披著綠裝的“黃沙洼”,今年80歲、曾經參加過當年造林會戰的右玉縣政協原主席王德功說,“只要不怕難、不怕苦,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也沒有過不去的坎。當年是這樣,現在仍然要這樣。”

    塞罕壩的“功勛樹”。新華社記者王曉攝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

    渾善達克沙地南緣,陽光透過茂林,留下斑駁光影。

    “看,這就是我造的林子。”微風越過松林縫隙,拂動塞罕壩千層板林場職工周赫的發梢。身為“90后”的他正帶領工人自北向南漸次進行林冠下造林作業,高大的落葉松與白樺、云杉等樹苗錯落有致。

    眼下,塞罕壩“二次創業”如火如荼。“要把這來之不易的百萬畝林海撫育好、管理好、保障好,建設健康、穩定、優質、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是必由之路。”塞罕壩機械林場場長于士濤說。

    從一棵松到一片林,從一片林到一片海,再到現在的森林撫育,三代塞罕壩建設者幾十年如一日地干著造林營林這一件事,把“飛鳥不棲、黃沙遮天”的高寒荒原變成“蒼翠連綿、繁花無盡”的國家森林公園。“樹是一棵一棵栽下的,事情是一件一件辦成的。”于士濤說,不貪一時之功、不圖一時之名,將科學的藍圖一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干出的事業總能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

    “‘飛鴿牌’的干部干‘永久牌’的事”。離開塞罕壩,來到右玉,記者又聽到另外一段矢志造林的佳話。新中國成立75年來,右玉縣22任縣委書記堅持帶領干部群眾造林綠化,硬是將“不毛之地”變成“塞外綠洲”。

    在右玉精神展覽館,記者聽到一位縣委書記向樹木和人民道歉的故事。那是20世紀80年代末,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右玉縣發揮胡麻資源多的優勢,建起了壓板廠,每年貢獻30萬元左右的財政收入。后因胡麻欠收,就改拿樹枝作原料,一些人甚至去砍樹。時任縣委書記姚煥斗心里很不是滋味,下令關了壓板廠。在全縣工作會上,姚煥斗作了公開檢討。他說:“我犯了錯,要向右玉的一草一木道歉,向右玉人民道歉。”

    經得住誘惑、保持住定力,源于對樹木的熱愛與執著,更來自科學理性的認知。“像右玉這種地方,沒有樹木,老百姓就不能存活,更談不上強縣富民。不管時代如何變化,右玉植綠、護綠、營綠的藍圖不能換。”右玉縣委書記馬占文說。

    久久為功、利在長遠,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懷和定力,不折騰、不亂鋪攤子,也要有科學求實的精神,不胡干、不蠻干。

    1963年冬,一場罕見的大雪,讓遭受兩次造林失敗的塞罕壩年輕造林隊伍士氣低落,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王尚海等林場干部意識到,只有用種樹成功的事實才能擊敗“下馬風”。

    “山上能自然生長松樹,不信機械造林不活!”反復試驗改進機械,一塊地一塊地調查,一棵苗一棵苗分析……1964年馬蹄坑“大會戰”取得勝利,塞罕壩人的心定了下來。

    自此以后,1977年罕見的“雨凇”災害、1980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2012年啟動石質荒山攻堅造林,這些困苦再未擊垮頑強的塞罕壩人,反而積累下豐富的實踐經驗。60年來,他們攻克了高寒地區引種、育苗、造林等一系列技術難關,探索出“三鍬半人工縫隙植苗法”“苗根蘸漿保水法”等一系列造林技術。正是在這些科學造林方法的支撐下,塞罕壩人才有了堅持不懈造林綠化的底氣和作為。

    60余年前,地處九曲黃河最后一道彎的東壩頭鎮張莊村,是蘭考最大的風沙口,和塞罕壩一樣風起沙飛、不見天日。1962年,焦裕祿臨危受命,到這里查風口追沙源,探索運用植樹造林、翻淤壓沙等方法治理“三害”。

    “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這是焦裕祿常說的一句話。擔任蘭考縣委書記期間,他幾乎跑遍蘭考所有的大隊,即使在病重期間,也拒絕只看材料聽匯報,堅持親自調查研究,在實踐中探索破解一個又一個難題的辦法。

    “焦書記凡事探求就里,帶領大伙兒走的是一條科學求實的路。”蘭考縣委書記陳維忠說,當前高質量發展要求高,更需要堅持科學求實的精神,按照既定的藍圖,扎扎實實干下去。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穿過兩邊布滿林帶的鄉道,記者來到蘭考縣堌陽鎮徐場村。沿街宅院里傳出動聽的琴瑟之聲,循聲走進一所小院,“90后”琴師徐亞沖正撥動琴弦,調試古琴。“制琴是我們致富的門路,彈琴也成了我們的新生活方式。”他說。

    從徐亞沖的父輩開始,蘭考人就開始利用得天獨厚的泡桐資源,制作古琴等民樂器。如今,徐場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樂器村”,105戶人家中90多戶做樂器、開樂坊,在這里生產的古箏、古琴、琵琶、中阮等樂器銷往全國各地及海外20多個國家,年產值超800萬元。

    泡桐,這個當年為了防風固沙種下的鄉土樹,如今已經成為幫助蘭考強縣富民的“致富樹”。目前當地已集聚索菲亞、喜臨門等26家家居行業龍頭,木制品加工企業達2100余家,從業人員占全縣人口的1/7,2023年集群產值423億元。民族樂器及配套企業更是從無到有增至200余家,從業人員近2萬人。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在蘭考,不止是泡桐產業,經過持續不懈的生態治理和修復,當年的風沙、鹽堿、內澇“三害”正轉化為風電、特色農產品種植、全域水資源等支撐全縣高質量發展的“三寶”。

    清晨,蘭考縣三義寨鄉,一臺臺風力發電機高高聳立,在晨曦微露中轉動。

    三義寨鄉付樓村,一場農村能源革命初顯成效。35戶農家屋頂鋪設光伏,加上光伏長廊、風電設備,一年可發電120多萬度,不僅滿足全村用電,還能額外獲得陽光紅利,年集體增收16萬元。

    “當年焦裕祿在這里探風口、治風沙,如今我們借風能、太陽能打造‘零碳鄉村’。”付樓村駐村第一書記裴東鑫說,將綠色能源與研學文旅、環境治理結合起來,曾經的貧困村建設成全國農村能源革命示范村。

    在右玉、塞罕壩,同樣正在上演“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精彩劇目,鋪展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畫卷。

    夜幕降臨,繁星閃爍,悠揚的小提琴聲在湖畔蕩開。

    全年平均氣溫4.2攝氏度、57%的林木綠化率,右玉已成了絕佳的“避暑勝地”和天然“綠色氧吧”。

    在右玉縣中陵湖旅游景區,游客們露天圍坐在觀景臺,或炭爐燒烤、或飲酒煮茶,與山水林草相映成趣。15套水上“太空艙”一字排開,全景環繞式的落地窗盡覽湖光月色,融生態觀光、養生餐飲、休閑娛樂為一體。

    這個規劃面積6000畝的綜合性水上旅游度假區,依托右玉縣常門鋪水庫樞紐建設,帶動不少周圍村民就業,是右玉縣打造差異化、特色化、集群化文旅康養產業格局的一個縮影。度假區酒店運營負責人善君玲說:“如今人們對高質量旅游休閑需求越來越旺盛,精細化旅游運營是大勢所趨,我們要乘‘風’而行。”

    通過堅持不懈的造林綠化,右玉的天更藍、地更綠、氣候更宜人。依托這些優勢,右玉集中發展生態旅游、賽馬、足球訓練、生態畜牧等特色產業,生態紅利正在加速釋放。

    同一片藍天下,塞罕壩也迎來一年中最美的季節。

    仲夏時節,游客漫步塞罕壩,如同置身于一片綠色的海洋:百萬畝林海濤聲陣陣,600余種植物姿態萬千,近200種大型真菌在林間悄然生長,260余種陸生野生脊椎動物在林間自由覓食……

    “狍子、灰鶴、大天鵝、野豬……這幾年林場里的動物種類越來越豐富,春秋兩季超過百萬只候鳥在此停留。”塞罕壩機械林場副場長李永東說,如今塞罕壩的森林生態系統每年提供著超百億元的生態服務價值,每年涵養水源2.84億立方米,固定二氧化碳86.03萬噸。

    從2014年開始,塞罕壩機械林場等已完成多個森林固碳生態產品項目開發,實現價值轉化1600多萬元。20多年來,“再造三個塞罕壩林場”項目總用工量達到3000多萬人次,有效增加當地農民勞務收入。良好生態也吸引大量游客慕名前來,帶動周邊群眾發展餐飲、農家樂等產業。

    時序輪轉,萬物生長。走進右玉的廣袤林海、穿越塞罕壩的萬頃澄碧、徜徉蘭考的泡桐花海,樹,讓當地煥發了生機;綠色,孕育著未來的希望。

    從歷史走向未來,“三棵樹”下的人們更加堅信:只要心里裝著百姓,迎難而上、艱苦奮斗,沿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路,一任接著一任干,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藍圖一定會照進現實。(記者 陳忠華 晏國政 張興軍 參與記者:吳剛 劉揚濤 杜一方 劉振坤)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點擊圖片,查看視頻)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今年我國氣候年景偏差,強降雨過程多、歷時長,江河洪水發生早、發展快,一些地方反復遭受強降雨沖擊,防汛抗洪形勢嚴峻復雜。洪水面前,各級黨委和政府迅速行動、全力應對,各有關部門履職盡責、通力協作,各方救援力量聞令而動、沖鋒在前,廣大干部群眾風雨同舟、眾志成城。危難時刻,總有見義勇為者挺身而出,總有黨員干部挺膺擔當。

    7月19日,一場暴雨侵襲了陜西省商洛市柞水縣。柞水縣境內金錢河上游遭遇連續10多個小時的強降暴雨之后,山洪暴發、水位暴漲,導致丹寧高速水陽段柞水縣杏坪鎮嚴坪村二號橋局部垮塌。

    公路橋梁垮塌發生時,夏輝正和妻子駕駛車輛行駛在事發的高速公路上,有著多年駕齡的他發現了前方的異常,那輛白色的車突然不見了。夏輝一腳踩死了剎車。他下車查看,發現橋塌了,前面那輛白車掉進了河里,自己的汽車距離橋梁垮塌處僅有5米。

    千鈞一發的危急時刻,曾經當過兵的夏輝和妻子拿著車上的強光手電筒往回跑,開始攔停后方來車。

    這是事發時被夏輝攔停車輛的行車記錄儀拍下的畫面。

    夏輝:“當時我打開這個報警的時候,這個光黃色的綠色的都在閃,我就這樣拼命地搖,他們發現這個閃光跟警車一樣,這個聲音也很響亮,車子就慢慢減速,肯定是懷疑前面出了什么交通事故一類的。”

    這是一場自發的緊急救援,隨著被攔停的車越來越多,大家都打開“雙閃”,把車停成三隊,占滿所有車道,筑起一道生命屏障。

    在預警和攔車的人群中,還有距離事發地最近的嚴坪村的黨員干部和村民。

    陜西商洛市柞水縣杏坪鎮嚴坪村黨支部書記葉霄:“我們的村主任和村民就在聯豐溝的下面,離高速路最近的路,他拿他的衣服,他們兩個人在那搖著衣服在那大喊,不要前進!不要前進!前面危險!”

    發現橋面垮塌后,嚴坪村村干部立刻上報了路政部門,第一書記姜鎮和村黨支部書記葉霄立即組織大家,派人跑到路上去示警、攔停車輛,同時沿著河岸查看情況,進行搜救。有村民報告在對岸發現有人被困,大家立即展開救援。

    當時,洶涌的河水已經翻過堤壩,姜鎮帶領大家蹚水過橋趕往對岸。

    陜西商洛市柞水縣杏坪鎮嚴坪村第一書記姜鎮:“當時那水都到這了,我第一個過去,然后我讓他們都跟著我,沿著那個路走。”

    葉霄:“發現他的時候,燈照下去有將近30多米,看見他的時候,燈光照得不太清晰,他就是抱著一個石頭,不能動。”

    大家查看了現場的情況,發現公路下到河岸邊有30多米的陡峭崖壁,經過討論,大家決定用繩索將救生圈捆綁后投送下去。

    被救者叫鐘洪杰。事發時,鐘洪杰乘坐的小客車墜入水中,他從破碎的車窗爬了出來,在水中摸索了一會兒,抓到了河水中一塊裸露的石頭,后來被村民們發現。

    得救后,鐘洪杰被暫時安置在村委會,村民們給他傷口做了消毒,并給他準備了換洗衣服和食物。

    葉霄:“當時他褲子爛了,衣服濕了,鞋也沒有了。第一書記把自己的鞋找來給他穿上,村民組長趕緊回去拿了一套他的衣服,把他情緒穩定住,弄了礦泉水給他煮了兩包方便面,打了兩個雞蛋。”

    7月20日凌晨2點30分左右,四川省雅安市漢源縣馬烈鄉新華村因暴雨突發山洪災害,導致多處房屋被沖毀,30多人失聯。當地通信、道路、橋梁中斷。

    馬烈鄉位于漢源縣大渡河流域的一條支溝,新華村3到8組地處馬烈河上游,是這次災害的重災區。

    在災難發生的時刻,在人民群眾最需要的時刻,由應急、武警、消防、公安和民兵組成的救援隊伍沖鋒在前,逆流而上,連夜徒步進山展開搜救。村民們在救援隊伍的帶領下,往山外轉移。

    秦云蜀是成都人,因為工作當時滯留在新華村6組。7月20日下午,在救援人員的帶領下,他和村民們一起撤離。在經過一個小山坡時,他的右腳扭傷。救援人員給他進行包扎后,發現他依然無法行走,隨即決定用擔架把他抬下山去。

    秦云蜀體重80公斤,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在山路上抬擔架行走的難度。

    泥濘的小路寬度不到一米,旁邊就是奔涌的洪水,救援人員側著身抬著擔架,全力保持平衡的同時向前移動。山高坡陡,下坡尤其危險,他們只能通過搭人梯的方式,接力轉運。

    10名救援人員接力交替,爬山過河,20日晚上八點多,秦云蜀被送到漢源縣人民醫院就醫治療。

    與此同時,武警四川總隊雅安支隊官兵們在向導的帶領下開辟山路,到達新華村7組。

    81歲的村民邵興洪不久前剛做完手術,為減少顛簸,救援人員盡力保持平衡,在狹窄濕滑的山路上小心挪動,防止擔架側翻。

    通過這樣肩扛手抬的方式走了近3個小時,最終安全抵達安置點。

    在這次雅安漢源縣的山洪泥石流救援中,許多的老人、傷員和孩子就是這樣被救援人員們用肩扛手抬、懷抱背背的方式轉移到了安全的地方。

    這是本月初發生在湖南岳陽平江縣的一幕。在水中拉著槳板轉移群眾的人叫余祖恩,能看出來水很深,水中的余祖恩只露出來半個頭,為了盡可能保持槳板穩定,他拉拽著槳板,小心翼翼地游泳前行。

    余祖恩是一名共產黨員,同時也是一名退伍軍人,現在是平江縣漢昌街道辦事處應急隊的隊員。7月1日,特大暴雨來襲,平江縣出現嚴重內澇。余祖恩和同事們連忙趕去轉移群眾,看著局地深達三米的積水,余祖恩想到了家中的槳板。

    余祖恩學習槳板運動三年多,拿上槳板后,余祖恩率先抵達了一處老小區,這里一樓樓道出口被淹,隨著水位抬高,居民只能逐層往樓上走,等待救援。

    當時,需要被救援的人很多,盡管已經一刻不停地轉移群眾,但受制于復雜的洪水環境,余祖恩這一塊槳板顯然不夠用。危急關頭,他在槳板隊群里發出“需要支援”的消息,隊員們紛紛響應。

    第一時間就有12名槳板隊隊員拿上了家中的槳板,沖向了受災最嚴重的漢昌街道西街、東街、浮橋街、月池塘等地。

    隨后,更多槳板隊隊員趕來,協助救援人員轉移群眾。根據教練吳燦斌的統計,7月1日到2日,隊員們分布在城區、鄉鎮多地,一共轉移了約1200人。

    余祖恩的腿上一直綁著一副護膝,去年底,他的左腿膝蓋做了韌帶重建手術,傷口處現在仍在康復期,本該靜養。但這輪強降雨期間,從防汛到救援,再到后來的清淤和重建工作,余祖恩從未缺席。

    當前我國正值“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長江等流域防洪峰、防決堤、排內澇壓力不減,黃河、淮河、海河、松遼流域有可能發生較重汛情,疊加臺風進入活躍期,防汛形勢更加嚴峻復雜。這是一場硬仗,我們要始終繃緊防汛抗洪這根弦,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加強統籌部署和超前預置,加大查險排險的力度,完善監測手段,落實應急措施,凝心聚力共同構筑起守護家園的堅固防線。

    來源: 央視網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