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日前推送了Adrenalin 22.5.2版顯卡驅動更新,新驅動追加了《狙擊精英5》支持以及《殺手3》光線追蹤更新。RSR超分辨率更新,兼容支持銳龍6000H、銳龍6000U系列集顯,并對RX 6000系列顯卡DX11游戲優化。
新增支持
- 《狙擊精英5》
- 《殺手3》光線追蹤更新
- 更多Vulkan擴展
RSR超分辨率更新
- 兼容支持銳龍6000H、銳龍6000U系列集顯
- 增加“銳化效果”(Sharpen Effect)調節選項,可更精細調節銳化程度
AMD Privacy View(隱私瀏覽)
基于與Eyeware合作的眼球追蹤技術,可根據用戶眼部運動,只突出顯示視線所指向的區域,其他部分則黯淡模糊顯示。
展示圖:
RX 6000系列顯卡DX11游戲優化
RX 6950 XT性能對比上個版本提升最多8%。
事實上,根據此前的官方預告,這個提升幅度的說法是很謙虛的:
《魔獸世界:暗影國度》30%、《刺客信條:奧德賽》28%、《全面戰爭傳奇:特洛伊》17%、、《看門狗:軍團》10%、《無畏契約》7%、《Apex英雄》5%、《全面戰爭:戰錘3》5%、《孤島驚魂5》4%、《農場模擬22》3%、《影子武士3》3%、《守望先鋒》3%、《PUBG》3%……
另外有測試表明,《孤島危機重制版》也可以提升最多24%。
AMD SAM技術更新
《死亡擱淺》:RX 6950 XT、RX 6750 XT、RX 6650 XT 2K高畫質下分別提升10%、12%、6%。
《看門狗:軍團》:RX 6950 XT、RX 6750 XT、RX 6650 XT 2K高畫質下分別提升13%、24%、6%。
本驅動支持RX 400系列以來的所有桌面和筆記本獨立顯卡、集成顯卡,操作系統支持Windows 11 21H1、Windows 10 v1809+。
本內容來源于@什么值得買APP,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玩家直呼內行
僅7個月,這是 intel 更新桌面處理器換代時間最快的一次。
令人大為震撼的,不僅是快。intel 本次推出的12代酷睿處理器基于 Alder Lake 架構,使用 intel 7 (10nm)制程工藝,并首次采用x86平臺的混合架構設計,不僅一口氣進入DDR5、PCIe5.0時代,對比11代的提升還做到了錘爆牙膏的級別。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見證了 intel 改款升級的歷史高光。
如果你想快速閱讀測試成績,可點擊此處查看純享版。
被稱為 intel 7 高性能混合架構的 Alder Lake 堪稱桌面處理器的巨大變革,也是史上第一款高性能混合架構的 X86 處理器。intel 將這種設計概括為性能核(PowerCore,簡稱P核)和能效核(EfficientCore,簡稱E核),通過系統級的 intel Thread Director 技術實現線程分配,達成最優能效比。
而且,P核和E核采用了不同的微架構設計,前者是全新的 Golden Cove微架構,后者是 Gracemont 微架構。這一點其實和移動端 ARM 架構下的“大小核”有很大不同,因為 PC 上沒有續航或發熱的限制,通常無需真正去區分哪個大哪個小,也不必從芯片面積上區分區別。而且,E核在12代酷睿中是承擔多線程吞吐性能,其性能甚至超越 Skylake 和 Zen2 架構芯片,無論是設計還是性能都絕非“小核”能夠概括的。
那么,P核多承擔游戲或生產力工具等重負載的單線程任務,E核則更多承載后臺程序、多線程任務和管理。其中,intel 還增加了P核和每個E核的二級緩存,且共享的L3智能緩存也進行增強。根據不同的核數,12代酷睿的L3智能緩存最高可達30MB,這一點對游戲提升巨大。
借此,intel 還提出了新的技術機制:硬件線程調度器。該項技術僅在 Windows 11 上支持,為系統和CPU之間提供了精細化、合理化、智能化的線程調度。也就是說,12代酷睿會在 Windows 11 上擁有更優秀的線程管理機制,大部分場景會有更優性能。
而且這樣的架構設計,能夠讓 intel 利用不同的封裝方式,覆蓋所有電腦平臺——也就是說,12代酷睿移動版和桌面版是采用同一架構,不再區分處理了。PC用LGA1700封裝,筆電用BGA封裝,甚至還有針對超輕薄設備的BGA封裝方式出現。那么12代酷睿帶來的雷電4和WiFi6E適配,毫無疑問也會被帶到移動端來。
那么聊完了架構革新,就來看看大家期待已久的新品吧。
處理器 | 核心/線程 | P核頻率 | E核頻率 | TBW最高頻率 | PL1/PL2 |
i9-12900K | 16(8+8)/24 | 3.2/5.1GHz | 2.4/3.9GHz | 5.2GHz | 125/241W |
i9-12900KF | 16(8+8)/24 | 3.2/5.1GHz | 2.4/3.9GHz | 5.2GHz | 125/241W |
i7-12700K | 12(8+4)/20 | 3.6/4.9GHz | 2.7/3.8GHz | 5.0GHz | 125/190W |
i7-12700KF | 12(8+4)/20 | 3.6/4.9GHz | 2.7/3.8GHz | 5.0GHz | 125/190W |
i5-12600K | 10(6+4)/16 | 3.7/4.9GHz | 2.8/3.6GHz | / | 125/150W |
i5-12600KF | 10(6+4)/16 | 3.7/4.9GHz | 2.8/3.6GHz | / | 125/150W |
12代酷睿處理器的P核和E核各擁有1條線程,而P核支持超線程,則等于擁有2條線程。所以本代酷睿處理器對比除了要看核心線程外,也需要注意兩種核心的差距。比如,i7 和 i9 擁有相同的P核數量,那實際上面對大型游戲時,線程不緊張的情況下是在使用相同的核心數,相對便宜的 i7 對這部分用戶更有性價比。而對于生產力用戶,核心與線程都非常重要,那8+8搭配的 i9 無疑就成為最合適的選擇。
并且,intel 本次取消了TDP(熱設計功耗)這一定義,直接用大家熟悉的 PL1 或 PL2 來定義功率,界定上更加清晰。PL1 即處理器基礎功率,指默頻功耗。PL2即最大加速功率,傳統是認作真男人時間,也就是短時間維持的峰值功耗。根據上表,12代酷睿的P核和E核的頻率是獨立運行的,并可以在超頻中進行不同調整。結合這兩點,12代酷睿或可能成為近幾年超頻潛能最大的 x86 處理器。
在之后的部分,我們會為大家帶來I9-12900K和i5-12600K兩款處理器的跑分測試。在測試開始之前,我們得先介紹一下伴隨12代酷睿一并推出的新特性。
11代帶來的 PCie 4.0 還沒普及,12代就帶著 PCIe 5.0 來了,這顯然是戰未來的特性。最重要的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的 DDR5 也終于被添加支持。DDR5 默頻為4800Mhz,在測試中往往能以5200Mhz穩定運行。以我們測試使用的 ROG Z690 MH 主板來看,DDR5 和 DDR4 插槽的防呆設計不一致,所以二者并不兼容,所以這代主板會分為 DDR5 和 DDR4 兩種插槽型號,大家后期選購需要格外注意。
相對的,DDR5超高的頻率自然能領先DDR4內存的讀寫速度,達到驚人的80GB/s。不過作為高頻的代價,DDR5 時序和延遲會略高一些,當然這是新技術出現早期的陣痛,盡管性能表現更強,但過于昂貴的售價也讓筆者無法在現階段給出合適的購買意見。
上圖為鎂光64GB(32GB*2) DDR5 5200MHz Gear 2 模式下的成績,讀寫超DDR4將近1倍。下圖為同款內存在 4800MHz 默頻下的成績,讀寫小降到75GB/s,仍然非常可怕。
DDR4 內存在 3600Mhz 下的讀寫通常在 49GB/s、29GB/s 左右,但延遲表現會比 DDR5 內存略好一些。好奇 DDR4 和 DDR5 內存究竟會有怎樣的實際差距嗎?接下來我們用 i9-12900K,使用 Z690 平臺,以以下內存來進行比對測試,因為 DDR5 內存單條即雙通道,所以 DDR4 則以四條內存參賽:
幾項傳統跑分軟件測試中,DDR5 和 DDR4 最大的差距僅不到10%,甚至在一些強負載場景下(比如TimeSpy DDR5竟然落敗),會有不如DDR4的現象。
游戲測試中,整體互有勝負。《特洛伊:全面戰爭》DDR5有17.72%的幀數領先,而《全境封鎖2》則有16.96%的落后,看來內存代數的影響是根據不同游戲區別體現的,并非一定提升或降低。
最新的 600 系列芯片組也應聲發布,也是此次變化較大的一部分。Z690 提供28條 PCIe tongdao 的接口,新帶來的 VMD 技術可以直接通過 PCIe 控制 NVMe 硬盤。芯片組和CPU的 DMI 升級至 DMI4.0,帶寬更高,傳輸更快速。同時支持最新的 WiFi6E,目前已有部分板卡品牌提前公布了 Z690 系列主板。
以我們到手的 ROG MAXIMUS Z690 HERO 主板為例,我們一覽它的變化。作為 ROG 家族中的人氣爆款,HERO 主板對比前代也有了巨大的變化。首先是北橋散熱片,由上一代的柵格式散熱片升級為鏡面,燈效也從隱隱約約變為高調的Polymo點陣燈效。CPU部分是豪華的20+1供電模組(90A)和雙8Pin Pro Cooll 高強度電源接口,LGA1700接口,12代酷睿的豪華座駕。
南橋散熱片是點陣式白光燈效(內置熱管),旁邊是怪獸級的 PCIe 接口區。由上至下,ROG MAXIMUS Z690 HERO 主板配備2個 PCIe5.0 x16 插槽和1個PCIe 4.0 x16 插槽。
而在2個散熱片之下,還有2個 PCIe 4.0 x4 和1個PCIe 3.0 x3 接口。
加上 ROG 隨主板附贈的 ROG Hyper M.2 PCIe 5.0 Card 拓展卡,還可以再拓展出1個 PCIe5.0 或2個 PCIe 4.0 插槽,大姐姐全員搬遷到固態里,用到5.0普及了都不會過時。
看過我們專欄其它測試的值友應該還記得,PCIe 4.0 固態的發熱普遍偏高,需配備散熱片才能正常工作。所以 ROG 擴展卡的用料非常扎實,標配散熱墊片,且用來散熱的金屬外殼厚度更是夸張到離譜,稱之為均熱板也不為過:
集成ALC4082旗艦音頻芯片,內置ESS SABRE9018Q2C 高保真DAC,支持DTS Sound Unbound 環繞音效。一體式I/O擴展能力相當強大,除了防止你超頻開不了機的Bios FlashBack 按鈕和 CMOS 清零按鈕外,ROG MAXIMUS Z690 HERO WiFi6E無線網卡,2個USB.0接口,2個雷電4接口,1個intel 2.5G網口,7個USB3.2 Gen2接口,S/PDIF光纖數字音頻輸出接口,5個鍍金音頻插口,以及1個前置USB3.2 Gen 2x2接口(需機箱支持)。
為了壓住12代酷睿這只猛虎,我們也請來了 ROG 即將推出的龍神二代 360 ARGB 水冷散熱器。冷頭配有3.5英寸的全彩液晶屏幕,可以自定義顯示內容。同時還內置一個嵌入式冷頭風扇,可以為主板周邊的元件輔助散熱。
標配三把貓頭鷹NF-F12風扇,最高轉速2000RPM,支持PWM調速,可以提供最高71.6CFM的風量以及3.94mm水柱的風壓,但噪音只有29.7dB(A),靜音性能相當優秀,貓扇可以說是水冷的最佳搭檔。
裝機點亮后,屏幕既可以顯示動態影像,也可以顯示CPU狀態,或定義顯示其它數據,敗家之眼LOGO一出,這臺機器算是給盤活了。
基礎測試類,12代酷睿對比11代來說進步巨大(AIDA64成績或許因為版本兼容一直沒法跑出全部實力)。尤其是R15、R20、R23,單核、多核的增幅直接一屁股坐在了牙膏上:多核普遍60%以上提升,單核在18%以上。
SPEC 和 Sisoftware Sandra 著重在系統性能、計算、圖形計算以及多媒體方面進行多維度的測試。12代i9、i5在各大項目中全線領跑,部分項目有接近2倍的提升,瞠目結舌。
計算測試中,普遍巨幅領先11代酷睿。Super PI、wPrime和x265的數據出現降幅,其中x265推測是集顯驅動不完善的緣故:
3DMark 測試,此處只保留CPU成績。毫無懸念的是,混合架構在游戲上的提升巨大,且線程越多,增幅越多。16線程測試中,12代i9對比11代提升了46%,12代i5對比11代提升了39%。Time Spy 項目中,12代i9領先上代56%,12代i5領先82%,FireStrike 各自領先 41%和33%,游戲神U當真坐實了。
最后我們來看下PCMark 10 的辦公基準測試,12代酷睿在應用啟動、內容創作、渲染視覺化和視頻編輯上有巨大增幅進步。
因為時間緊張,功耗測試部分只能簡化為功耗體驗了。維持 20分鐘的 i9 烤機測試中,功耗能長期穩定在 PL2=241W 以上,且主頻一直維持在5.2-5.4GHz滿頻(大核5.2+小核3.7),這一代的真男人時間穩炸天。
i5 除了常規烤機,我們也來看一下日常功耗。15分鐘烤機,功率飚到180W@4.44GHz滿頻(5.0P+3.6E),同樣的長期維持極限狀態,頻率很少有波動,這可能也得益于龍王水冷的高效導熱,給CPU帶來無限空間。
瀏覽網頁,CPU功耗低至30W,比蘋果不送充電器還環保。
i5 待機功耗,低至8W,5600G的待機功耗約為5W,5600X則是30W+,i5-12600K當之無愧的綠色節能……
由于時間緊張,本次酷睿升級巨大,我們就把超頻測試和游戲測試部分留到下一期完整呈現,敬請大家期待。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值得買才是雙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