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uadro作為英偉達旗下的專業圖形品牌,其產品適用于運行專業計算機輔助設計 (CAD)、計算機生成圖像 (CGI)、數字內容創建 (DCC) 應用、科學計算和機器學習的工作站。在GTC 2020技術大會上,英偉達發布了Ampere架構的新一代專業顯卡RTX A6000。本來這是很正常的一次更新迭代,但熟悉英偉達專業顯卡產品線的用戶可能會發現,這次與以往有些許不同,因為沒有再使用Quadro品牌了。

    如果把時間再往前推幾個月,英偉達宣布推出A100通用計算GPU的時候,也沒有使用過往的Tesla品牌。這意味著英偉達貫徹多年的游戲娛樂(GeForce)/專業圖形(Quadro)/通用計算(Tesla)三大品牌,除了使用時間最長的GeForce以外,其他都默默地消失了。在Tesla品牌消失的時候,流傳一種說法,因為與如日中天的電動車品牌Tesla同名。在Quadro品牌上,英偉達官方給出的答案是“簡化”,除了簡化顯卡的名字,或許還有其他原因。

    Quadro品牌的征程:跨越20年

    1999年:ELSA Synergy II

    如果經歷過90年代末期的DIY市場,一般都會記得ELSA(艾爾莎)這個品牌。這件來自德國的顯卡廠商,在專業市場也有著很好的口碑。這個品牌有著出色的研發團隊,使用相同的芯片可以有更好的電路設計,更重要的是ELSA在驅動方面有著很強的實力。ELSA顯卡使用經過自己優化的驅動,比起公版驅動,bug更少,性能更好。

    英偉達與ELSA在專業顯卡上的第一次合作是在1999年,使用代號NV5的TNT2芯片,推出了入門級專業顯卡Synergy II,這也是英偉達第一次邁進專業市場,是Quadro的前身。當時專業顯卡和普通的顯示芯片有著比較大的區別,同時更多地是針對OpenGL設計,這款產品可以說是打破了兩者之間的壁壘。在這款產品上,ELSA的研發團隊幫助英偉達解決了相當多的兼容問題。

    2000年:Quadro

    很快,英偉達發布了代號NV10的GeForce 256,這是第一款內建了硬件T&L的顯示芯片,GPU就是源于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此外,英偉達在2000年1月1日(預示全新的開始)推出了代號NV10GL的Quadro工作站級圖形處理芯片,這是基于GeForce 256設計的。當時英偉達并沒有嚴格地把GeForce和Quadro分開,芯片上也同時有兩個品牌,所以很多人把專業芯片稱為GeForce Quadro。

    經過第一次合作,熟悉專業顯卡設計的ELSA也順理成章地成為英偉達的御用合作伙伴,推出了使用NV10GL的Gloria II專業顯卡。在Quadro系列的初期,ELSA扮演的是現在麗臺+EVGA+PNY的角色。Quadro品牌的出現,意味著英偉達開始有意識地區分游戲卡和專業卡,Quadro也正式開始20年的征程。

    2000年:Quadro2 系列

    僅僅過了半年多一些,英偉達在2000年7月25日,推出了Quadro2系列,分別是Quadro2 Pro(NV15GL)和Quadro2 MXR/MXR LP(NV11GL)。這個時期,英偉達的GeForce 2系列在設計上已經是相當成熟了,GeForce系列顯卡有一統游戲顯卡江湖的氣勢,但在專業顯卡領域,英偉達還要面對3Dlabs Wildcat系列等舊勢力的競爭。

    當年的“黃氏定律”,即每半年顯卡芯片產品線升級一次,性能翻倍,并不是說說而已。這一代專業顯卡上,英偉達直接向OEM廠商捆綁銷售,包括顯卡和驅動。英偉達解釋的原因是專業顯卡的供應基于市場的實際情況來確定的,一直產量較低。

    2001年:Quadro DDC

    在這一代產品上,英偉達一改常態,沒有使用Quadro3這樣的名稱。這款代號NV20GL是在2001年3月14日發布的,對應的游戲顯卡是GeForce3,存在感相對比較低。

    這期間還發生了一件事,就是ELSA德國總公司因投資失誤破產,從此N卡第一大牌子分崩離析。英偉達接管了ELSA的驅動研發團隊,同時將亞太區Quadro系列專業顯卡交給了麗臺,技嘉也接收了ELSA亞太區的業務。雖然經重組后,ELSA仍繼續生產Quadro系列顯卡在部分地區銷售,例如日本市場,但已大不如前。此后ATI推出與Quadro系列競爭的FireGL系列,亞太區的代理權由技嘉接收后的ELSA負責。

    2002年:Quadro4 系列

    英偉達在2002年2月19日推出了Quadro4系列,分別有Quadro4 900/750/700 XGL(NV25GL)和Quadro4 550/500 XGL(NV17GL),對應的就是GeForce4 Ti和GeForce4 MX系列顯卡。后來又做了升級,在11月12日發布了支持AGP 8X的版本,Quadro4 980/780 XGL(NV28GL)和Quadro4 580/380 XGL(NV18GL)。

    到了這個時期,英偉達可以說是顯示芯片上的霸主了,無論游戲顯卡還是專業顯卡,形成了高中低端的合理搭配,都占據了市場絕對優勢。

    在過去幾代Quadro顯卡上,人們通過刷BIOS、改ID、換驅動甚至改動電路零件等方法,使GeForce顯卡搖身一變成為Quadro顯卡。到了Quadro4系列時期,專業顯卡和游戲顯卡在定位上已經有比較明確的區分,相互之間的價格拉得更大,但設計上仍存在很多一致性。有廠商為了迎合部分用戶的需要,推出的GeForce顯卡參照了Quadro顯卡的設計,用戶簡單刷一下就能直接變身。雖然使用上存在一些bug,但是在巨大的差價面前,這些都是小問題。

    2003年:Quadro FX 系列

    在Quadro4之后,英偉達沒有繼續以Quadro+數字的形式來命名了,改成了Quadro+FX+數字的形式,這與當時GeForce顯卡有著非常強的一致性。首批采用新命名規則的產品,對應的游戲顯卡是GeForce FX 5000系列。大概是NV3x系列GPU讓英偉達有不太好的回憶,在后來采用NV4x系列GPU的GeForce顯卡上就沒有加FX了,不過在Quadro品牌上仍延續用了好幾代產品。

    如果不熟悉Quadro系列的朋友,肯定會被Quadro FX系列的各種型號搞得頭暈。如此混亂的原因有幾點:

    一,Quadro FX系列跨越了好幾代產品,時間從2003年一直到2009年;二,顯卡恰好處于AGP接口轉向PCIe接口的時期,不但有兩種不同的接口,甚至還提供了PCI接口的產品;三,顯卡向統一架構轉變,開始使用流處理器;四,隨著用戶的需求增大,Quadro系列的產品線變得更豐富,型號更多;五,ATI的崛起給了英偉達真正的威脅,這期間有兩次在性能交鋒上AMD占據了優勢,同時ATI及后來的AMD也開始涉足專業顯卡市場,推出FireGL系列相抗衡。

    在Quadro FX系列的時期,使用GeForce顯卡改造成Quadro顯卡的事情基本消失了,英偉達在設計、對廠商的管控和軟件優化等各方面都非常嚴格地將兩條產品線做了區分。

    AGP接口(2003年-2004年)

    使用AGP接口的Quadro FX系列顯卡分別采用了NV40GL與NV3xGL系列GPU。NV3x對應的就是GeForce FX 5000系列顯卡,這一代產品可以說不成功,甚至用失敗來形容也不夸張,是英偉達成為顯卡領域霸主后第一次嚴重受挫。NV40GL則對應的是GeForce 6800GT,這一代顯卡可以說是英偉達再次翻身之作。

    NV3xGL系列的Quadro系列顯卡最早發布的是Quadro FX 1000/2000(NV30GL),時間是2003年1月21日,此后還有Quadro FX 3000(NV35GL)、Quadro FX 1100(NV36GL)、Quadro FX 700(NV31GL)和Quadro FX 500(NV34GL)。采用NV40GL的是Quadro FX 4000,發布于2004年4月1日。

    PCI接口(2004年)

    Quadro FX 600(NV34GL)算是一款比較例外的產品,不過當時消費市場上仍然有類似GeForce FX 5200這樣的低端顯卡使用PCI接口,方便一些使用舊平臺的用戶升級,同時有些工控/商業用戶也可能需要這樣的產品。

    PCIe接口(2004年-2009年)

    第一塊使用PCIe接口的Quadro顯卡是Quadro FX 4000的PCIe版,同樣發布于2004年4月1日,采用的是NV42GL。采用PCIe接口的Quadro FX系列的型號非常多,橫跨數代產品。命名上還是有點規律的,不過并不是絕對的,大概可以理解為:Quadro FX+四位數的型號定位高于Quadro FX+三位數的型號;第一位的數字越大,定位越高;第二位的數字越大,相對來說更先進(0是例外)。

    NV3xGL系列包括有Quadro FX 1300(NV38GL)和Quadro FX 330(NV35GL),NV4xGL系列包括有Quadro FX 4400/3400(NV45GL)、Quadro FX 4000/3450(NV42GL)、Quadro 1400(NV41GL)和Quadro FX 540/550(NV43GL),G7xGL系列包括有Quadro FX 5500//3500/1500(G71GL)、Quadro FX 4500/4500 X2(G70GL)、Quadro FX 560(G73GL)和Quadro FX 350(G72GL)。

    對于英偉達而言,G80是一塊劃時代的芯片,除了首次使用統一渲染架構和完全支持DirectX 10,其原有的三大品牌之一的Tesla,其首款通用計算產品Tesla C870也是基于G80核心,從此英偉達走上了另外一條道路,為日后進入數據中心及超算領域打下了基礎。首款使用新架構的Quadro顯卡是Quadro FX 5600(G80GL),發布于2007年3月5日。

    G8xGL系列包括有Quadro FX 5600/4600(G80GL)、Quadro FX 1700/570/370(G84GL)和Quadro FX 370 LP(G86),G9xGL系列包括有Quadro FX 4700 X2/3700(G92)、Quadro FX 1800(G94)和Quadro FX 580/380(G96),GT2xxGL系列包括有Quadro FX 5800/4800/3800(G80GL)和Quadro FX 380 LP(GT218GL)。

    這時期英偉達還專門為中國市場打造了一塊性價比頗高的專業顯卡Quadro VX 200,采用G92核心,針對Autodesk、AutoCAD以及3ds Max做了相關優化,在2008年11月7日發布。其實可以理解為,比起原有的Quadro FX系列顯卡,不支持某些國內不常用的專業軟件,以此提高性價比。

    2010年:Quadro 系列

    英偉達與AMD在這個時期處于膠著狀態,而在專業顯卡產品線上,也改變了命名方式,采用了Quadro+數字的形式,相對來說比從前簡化了。首款產品是Quadro 4000,發布于2010年11月2日。在民間,不少商家和用戶將這個系列的型號以Q+數字的形式稱呼,例如將Quadro 4000稱為Q4000。

    除了最低端的Quadro 400(GT216GL)和Quadro 400(GK107GLM)外,其他都是采用GF10xGL系列的產品,包括有Quadro 6000/5000/4000(GF100GL)、Quadro 7000(GF110GL)、Quadro 2000/2000D(GF106GL)和Quadro 600(GF108GL)。

    2012年:Quadro K 系列

    到了Kepler架構時期,英偉達又一次改變了Quadro系列產品線的命名規則,改為以Quadro+架構首字母+數字的形式,首款產品是Quadro K5000(GK104GL),發布于2012年8月17日。Quadro K系列一直頗受專業用戶歡迎,一方面是因為Kepler架構的技術特點,另一方面是對使用Mac Pro/黑蘋果的用戶很友好,是macOS可以實現免驅支持的最后一代Quadro系列顯卡(大部分Quadro K系列都可以)。

    其中Quadro K5000/K4200(GK104GL)、Quadro K6000/K2200(GK100GL)、Quadro K4000(GK106GL)、Quadro K2200/K2200D/K600/K420(GK107GL)都采用了Kepler架構,而Quadro K1200/K620(GM107GL)則是Maxwell架構。

    2015年:Quadro M 系列

    由于初期在Maxwell架構上的嘗試非常成功,英偉達毫不猶豫地將Maxwell架構加以改進擴展到整個產品線,Quadro系列也得到了更新,采用全新命名的首款產品是高端型號Quadro M6000(GM200),發布于2015年3月15日。從這一代開始,統一前綴的型號全部采用同一個架構。

    全系列包括有Quadro M6000/M6000 24GB版(GM200)、Quadro M5000/M4000(GM204)和Quadro M5000(GM206)。

    2016年:Quadro P 系列

    在過去近十年中,采用Pascal架構的Quadro系列產品線應該是最完整的一次,從高端到低端布置得很完善,可見這一代產品的適用性非常好。即使到現在,一些低端型號仍然有不少市場,這與市場的需求變化和Pascal架構的技術特點密不可分。首款產品是Quadro P6000(GP102)和Quadro P5000(GP104),發布于2016年10月1日。

    自使用英偉達GPU的MacBook Pro出問題后,蘋果與英偉達之間的關系一直比較緊張,出于各種原因,后來蘋果只使用AMD的GPU。雖然在Quadro K系列之后,蘋果在macOS上不再實現免驅支持,但個別型號的英偉達顯卡仍然可以通過WebDriver在macOS運行。可惜蘋果最終和英偉達關系破裂,macOS 10.14 Mojave版本開始不再支持CUDA,英偉達在CUDA 10.2(包括工具包和驅動)后也放棄了對macOS相關的支持和開發,Quadro P系列顯卡(包括大部分Pascal架構的GeForce顯卡)運行在macOS 10.13基本上就是兩者之間的絕唱了。

    全系列包括有Quadro GP100(GP100)、Quadro GV100(GV100)、Quadro P6000(GP102)、Quadro P5000/P4000(GP104)、Quadro P2000/P2200(GP106)和Quadro P1000/P620/P600/P400(GP107)。

    2018年:Quadro RTX 系列

    隨著英偉達新一代Turing架構的發布,光線追蹤技術也被引進到Quadro系列產品線上。大概是出于對這項新技術的重視,英偉達也為此改變了命名規則,采用了Quadro+RTX+數字的形式,這與十幾年前,Quadro FX系列的思路相類似,不過也是Quadro品牌最后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隨著2020年到2021年,英偉達新一代產品發布,Quadro RTX系列基本會被替換掉。

    全系列包括有Quadro RTX 8000/RTX 6000(TU102),以及Quadro RTX 5000/RTX 4000(TU104)。

    2003年:Quadro NVS 系列

    Quadro NVS系列是2003年的時候,英偉達開辟的一個單獨的子系列產品線,目標是需要體積小、低功耗和多屏輸出的商業用戶。這部分群體對于性能要求不高,產品很多是采用被動散熱系統。為了迎合用戶群體的需要,早期不少產品都有采用PCI接口的對應版本。第一款Quadro NVS系列產品是Quadro NVS 280(NV34),發布于2003年10月28日,同時擁有PCIe、AGP和PCI三種不同接口的版本。

    整個系列的產品并不多,從最早的支持雙屏輸出,到最后支持八屏輸出,前后12年的時間。自從2015年11月4日,英偉達發布了支持八屏輸出的Quadro NVS 810(GM107 X2)之后,就再也沒有更新過。隨著這幾年顯卡對多屏輸出的支持越來越好,有這方面需求的用戶,可以使用正常Quadro系列產品線的低端顯卡代替,例如Quadro P400/P600分別可以支持三屏和四屏輸出,這些產品都采用了半高卡規格,適用性相當好。

    Quadro品牌的專業性:隨時代發展變模糊

    多屏輸出和高分辨率顯示

    對于很大部分的用戶來說,一般單屏幕或者雙屏顯示就足夠了,但對于專業用戶來說,四屏或以上的拼接和融合有時候是必須的,甚至還需要配置DisplayPort接口,實現2K和4K分辨率輸出。如果性能要求不高,使用Quadro NVS系列可能就滿足了,但對于有性能要求的用戶來說,或許要使用英偉達的Mosaic技術,這樣的操作成本并不低。

    如果想實現多屏幕輸出,在早期可能需要Quadro Plex,里面有兩塊Quadro顯卡+G-Sync同步子卡,可以實現四屏輸出,如果想輸出更多就需要多臺Quadro Plex。由于復雜而且昂貴,英偉達最后取消了Quadro Plex,不過Mosaic技術仍在使用。在一段時期內,GeForce顯卡可能只有一個或兩個DisplayPort接口,如果想實現多屏幕的高分辨率輸出,同時使用的是DisplayPort接口,根本滿足不了需求。

    事實上對絕大部分的用戶來說,目前能支持四屏輸出已經很足夠了,特別在Quadro P系列和GeForce GTX 10系列開始,對多屏輸出的支持比以前好了很多,而且多個4K@60Hz輸出也不是問題。如果有玩家在Pascal架構或更早的GPU,使用過SLI+Surround技術實現多屏游戲,應該對其接線要求會比較有印象。在多屏輸出上,AMD對一般用戶來說會比較友好。

    G-Sync同步卡

    絕大多數玩家提到G-Sync,大概想到的都是高端游戲顯示器和防撕裂這些,但對于專業用戶來說,其目的是將多塊顯卡的輸出進行同步。這種板卡上有RJ-45網口和BNC同軸接口,可以輔助多塊Quadro顯卡組成多達32個4K顯示器組成的視頻墻。目前如果用戶想利用Mosaic技術,使用雙GPU進行簡單同步,使用Quadro SLI橋接器就能完成了,比起從前來說會簡單一些。

    無限制視頻流

    現在很多用戶都知道,目前顯示芯片中的NVENC編碼解碼器。如果在GeForce顯卡上,對最大并發視頻編碼流數是有限制的,最多三個,但在Quadro或Tesla系列GPU上,就不會有這個限制。不過對于大多數用戶來說,一般情況下足夠使用了。

    VR SLI和NVLink多卡互聯

    簡單來說,可以實現4個GPU并行運算,為每只眼睛分配兩個GPU進行處理,即使高分辨率高刷新率下,仍然可以提供高性能去處理數據。這種高端VR玩法,是普通GeForce顯卡所不具備的。

    專業驅動和軟件

    包括了NVIDIA Quadro Experience、NVIDIA Quadro View等,本身這是Quadro系列與GeForce系列之間有很大區別的地方,但近些年來,隨著內容創作者越來越多,像Adobe旗下的軟件,不少使用GeForce顯卡就能有很好的效果了,而且在各類型軟件上有蔓延的趨勢,高價購買Quadro顯卡的需求減弱了。實際上,除非是使用類似SolidWorks這樣專業的軟件,要不是一般用戶是不太需要專門買一塊Quadro顯卡。而真正需要Quadro顯卡的用戶群體,對性能要求大多并不低,所以現在英偉達在桌面平臺的專業顯卡產品線上,中低端的型號更新比較慢。

    在消費級市場上,Ampere架構的GeForce RTX 3090在配置上已經有點Quadro屬性了,加上NVIDIA Studio Driver的推出,兩者配合下基本可以滿足輕度專業用戶的需要了。在英偉達官方宣傳里,即使用戶使用Quadro顯卡,也可以互換NVIDIA GeForce Experience來進行游戲。

    Quadro品牌的終結:英偉達策略的改變

    在Quadro系列的幾點專業性里面,多屏與高分辨率顯示、視頻流限制、專業驅動和軟件這幾點上,對不少用戶而言,要選購Quadro系列顯卡可能已經沒有足夠動力了。而G-Sync同步卡和VR SLI和NVLink多卡互聯,絕大多數用戶根本沒有這個需求,這也間接導致Quadro和GeForce兩個品牌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

    Quadro品牌的終結,一方面是隨時代發展和技術進步,用戶需求發生了變化,另一方面也說明了英偉達在市場策略上的改變,通過這種調整來適應新的市場形勢。Quadro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

    非常季節,記得要保持平常心~~

    Hello大家好我是尤娜,硬件數碼愛好者一只。按原計劃其實是要給i7-2600K那篇文寫后續的,但一樣關鍵道具因為一些不可抗因素遲遲到不了我手邊,就只能暫時擱置了……今天的懷舊系列,讓我們轉投紅色陣營,重溫當年的初代APU——AMD A8-3870K

    A8-3870K誕生于2011年,與i7-2600K同歲,就連命名方式也十(peng)分(ci)相(xian)似(yi)——然而二者命運卻截然不同。由i7-2600K引領的LGA1155平臺,至今仍活躍在大部分人手中;而由A8-3870K引領的FM1平臺卻連“垃圾佬”群體都很早就看不上了,和同期推土機系列一起淪為“i3默秒全”的笑柄。

    當年的它到底為什么而生?普通人入手以后是什么樣的體驗?現在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歷史

    2006年收購ATI之后,AMD成為當時全球唯一同時具備高性能CPU/GPU研發能力的廠商——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近2年,Intel方憑借Arc獨顯成為了第二家。在此之后AMD就一直有個計劃:推出將CPU與GPU融合的產品,讓二者相互補足,實現異構計算加速以發揮最大性能。這從當年AMD的宣傳口號“融聚未來”便能看出。

    但和后來的Xilinx不同,當年AMD是用現金收購的ATI,這導致公司遭遇了非常嚴重的現金流問題,事實上后來AMD在CPU領域受到的挫折也甩不開它的影響。輾轉來到2011年6月,AMD終于推出第一代加速處理器(Accelerated Processing Unit,簡稱APU),代號為Llano(emmmm跟第二年成立的深圳綠巨能撞車了)。

    Llano的架構代號Husky,基于羿龍2系列使用的K10改進而來。桌面端首發A8-3800/3850、A6-3600/3650共4款型號;后來9月份又推出了A4-3300/3400。A系列產品線各自區別與定位——

    • A8系列:對應上代羿龍X4系列,桌面主流定位,4核4線程,搭載擁有400個流處理器的HD 6550D核顯;
    • A6系列:仍對應上代羿龍X4系列,桌面主流定位,4核4線程,搭載擁有320個流處理器的HD 6530D核顯;
    • A4系列:對應上代羿龍X2系列,桌面入門定位,2核2線程,搭載擁有160個流處理器的HD 6410D核顯。

    至于對應上代羿龍X6系列(桌面高端定位)的,自然就是再后來10月份發布的推土機家族了。

    上述內容放到如今也算是破除了許多謠言——

    • APU的A是“加速”的意思,并不是“AMD的某些CPU就叫APU”
    • APU并非AMD“推土機失敗后,為了蠶食入門市場,推出以田忌賽馬”的產物,它的誕生比推土機更早;
    • APU的A4/6/8命名分級,指的是搭載核顯,并不是要碰瓷那邊Intel的i3/5/7。實際上下一代APU又推出了A10系列,確實也是搭載的比A8系列更高一級的核顯;下下一代倒是出現了某款A10和A8核顯一樣的情況,也算是“開擺”讓上述碰瓷謠言實錘了。

    CPU-Z

    今天本文的主角A8-3870K是FM1平臺的旗艦,推出時間較晚來到了2011年12月;它屏蔽核顯的版本X4-651K反而出來得更早一些。其針腳個數為905,與前作AM3/同期AM3+(均為938)以及后作FM2(904)均不兼容——一代主板只兼容一代CPU,這不光AMD,Intel歷史上也不多見。

    我挑選了華碩F1A75-V PRO主板作為它的座駕,這個主板一大特色是擁有DP接口——FM1系列APU和同期2~3代酷睿一樣,核顯走HDMI接口最多只能輸出1080P 60Hz;而想要帶動2K顯示器必須通過DP接口。

    它還擁有圖形界面BIOS,比它更晚出的更高端的推土機系列,反而不少還是藍底白字的復古扁平化BIOS。BIOS支持CPU/核顯的自動超頻,幅度會因搭配CPU而異。

    A8-3870K的CPU默頻是3.0GHz,選截圖上“OC調節”可一鍵超頻至3.3GHz;核顯默頻是600MHz,選截圖上“GPU Boost”的Turbo/Extreme Mode,可分別一鍵超頻至800/900MHz。

    不知為何,CPU在BIOS和Windows里都被識別為A8-3870沒有K,實際上它確實是不鎖倍頻的。截圖可見它的指令集與羿龍2系列一樣,沒有后來推土機支持的SSE4.1/4.2、AVX、AES等;最那啥的是把三級緩存完全去除了——現在的5600G/5700G砍半已經讓不少人不滿,誰料當年的AMD下刀更狠。

    工藝倒是更新到了格芯32nm,和推土機相同,因此功耗表現肯定還是要優于普遍45nm的羿龍2們的。

    (我這個截圖是主板自動超頻以后的結果,默頻應該是3.0GHz)

    CPU搭載的核顯倒是有一個很正式的名字HD 6550D,現在AMD終于想起給6600H/6800H也給取上了。注意它并沒有沿用AMD經典的GCN架構,而是比GCN更加古老的TeraScale 2架構,對應桌面端HD 5000/6000系列獨顯的。前面已經介紹過它擁有400個流處理器,這個規模與桌面端HD 5570/5670獨顯一樣。

    (代號竟然是“相撲”……GPU-Z給錯識別成了320個流處理器)

    AMD早已于2016年便停止了針對TeraScale 2架構顯卡的更新支持。因此這個驅動界面跟上次你們看到的Intel核顯一樣,非常具備年代感……

    對比一下今天的Radeon Settings——

    測試平臺

    我給A8-3870K找來的對手是Intel于第二年(2012年)發布的三代酷睿i3-3225,其基于Sandy Bridge改進而來的Ivy Bridge架構,Intel 22nm工藝,2核4線程主頻3.3GHz無加速。最后一位“5”代表它擁有與眾不同的核顯——HD 4000,比i3-3220/3230們的HD 2500要高出一檔(實際不止一檔)。主板就是上篇i7-2600K的文里出現過的ROG M5G(Z77芯片組)了,它可以通過內存超頻提升酷睿核顯性能,而H/B系列主板不行。

    內存也還是上篇文里的三星金條。只要了2根,因為我覺得對這個級別的CPU而言,8G雙通道已經夠了。

    搭配的獨顯,銘瑄GTX 650 Ti Boost曾經專門為它寫過文,藍寶石RX 590在上篇i7-2600K的文里大家也已經見識過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翻看。另外還有一張著名的亮機卡影馳GT 710冰鱗 1G版,它采用無風扇的純被動散熱設計,外觀像一條漂亮的魚。

    (它還有好多個配色,GT 610也有類似外觀的。實際上GT 610的2G(業界訛傳為1T)“瘋牛病”版本是最值得收藏的,但它沒有HDMI接口……因此我還是入了GT 710,它的性能也更適合與HD 6550D還有HD 4000對比)

    主盤因為我不想重復裝系統,故A8-3870K使用了另一塊240GB的金泰克盤。這盤的性能相比i3-3225使用的SM841是要差不少,因此所有應用我都給裝在了副盤里,以盡量控制變量。

    散熱器屬于沒辦法,雅浚G3這種較新的散熱器已經不支持AM3/3+還有FM系列平臺(也包括Intel的775平臺)了,只能采用伴隨了我好多年的舊版“反人類”400。它的散熱性能比雅浚G3是要差不少的,更接近B3。

    然而散熱器還不是A8-3870K最要命的問題——目前主流的監控軟件,甚至包括AMD自家的OverDrive(現在銳龍系列普遍采用的Ryzen Master的前身),都沒法準確讀出它的溫度!推土機和速龍/羿龍系列也是如此。

    我手里這顆A8-3870K可以在1.488V電壓下超頻到全核3.5GHz并穩定通過AIDA64 FPU測試——此時在玄冰400鎮壓下,兩個傳感器顯示的溫度分別為67/56℃。而待機時呢?67℃那個在7~20℃之間跳,而我光房間室溫都有24℃了;56℃那個穩定在33℃附近倒還馬虎,但按我的經驗,玄冰400并不足以把100W+的它壓得如此涼快。

    這也是為何我一般都不推薦入手AMD銳龍之前的垃圾性能弱是其次,最關鍵你都不知道它有多熱

    另外可以看出,盡管與羿龍2同架構,FM1 APU們的超頻能力卻相當弱。羿龍2的CPU如X4-955,其超頻電壓拐點普遍在3.6GHz,體質好的上4.0GHz一般都沒問題;我這A8-3870K再往上到3.6GHz,就連跑分都會報錯了。

    (因為我是用Overdrive超的也就是“軟超”,所以Cinebench R15顯示的還是主板自動超的3.3GHz)

    參賽選手最終被我劃分成4組——

    • A8-3870K默頻3.0GHz,核顯為默頻600MHz,搭配1600MHz內存,時序9-9-9-24(后文簡稱“自動組”);
    • A8-3870K超頻至3.5GHz,核顯超頻至900MHz,搭配1866MHz內存,時序9-9-9-24(后文簡稱“雙超組”);
    • i3-3225,GT 710獨顯,搭配2133MHz內存,時序10-11-11-30(后文簡稱“i3獨顯組”);
    • i3-3225,核顯超頻至1350MHz,搭配2133MHz內存,時序10-11-11-30(后文簡稱“i3核顯組”)

    FM1平臺最大支持1866MHz內存,實際可以通過超外頻再提升至2000MHz左右,但這里我選擇了維持原狀。

    自動組之所以仍維持1600MHz,是因為1600MHz的DDR3在當年屬于絕對主流(1333普遍都能超1600,但1600也不一定能超1866)。核顯性能與內存頻率息息相關,我這樣做更能還原當年普通用戶的體驗。

    i3核顯組之所以選擇核顯超頻+拉高內存頻率,是因為HD 4000性能還是太低,這樣做可以盡量拉近它與HD 6550D默頻還有GT 710的表現。有意思的是這兩根三星金條搭配i7-2600K默電是可以穩跑2133MHz CL9的,搭配i3-3225就連加壓都不行,必須CL10,看來內存控制器體質也有差距。

    這里還是再強調下:內存時序、延遲包括后面DDR4/5時代的分頻,并不影響核顯性能。核顯性能只吃帶寬

    跑分

    慣例總結放前面,詳述放后面,太長不看的同學可以只看總結然后快進。

    有些分數的絕對值過高,為了讓圖表更好看一些,我做了除以10處理。獨顯基本不會影響到純CPU部分的分數,因此i3核顯組我就只放了圖形分數。

    先額外來一波喜聞樂見的娛樂大師經典版。自動組的圖忘記截了,CPU分數是4W出頭,核顯在1.1W上下。GT 710獨顯是9300左右,HD 4000核顯在被我超了一通后約7000,這個娛樂程度如何就請看后面了。

    雙超組CPU可以跑到4.6W以上,比后來的奔騰G5400(基本就是6代i3-6100)都還高了,果然娛樂。核顯可以有接近1.6W分,這個成績跟后來的UHD 630/Vega 3兩枚核顯比較接近。

    篇幅所限,以下若無特殊說明,只放雙超組的截圖

    CPU-Z跑分因為要用到完整版SSE4.1指令集,只有精簡版SSE4A的A8-3870K是明顯吃虧的,它的前輩羿龍2也是。即便超頻到3.5GHz,單核也才175,還不如上一代Intel最弱的賽揚G530;多核不到700,也就比下一代奔騰G3220強了那么一點點。

    Cinebench R15的分數就比較正常了,超頻后單核能跑到接近90分,多核347分相當于半個i7-2600K;即便默頻時多核也比較接近i3-3225,單核悲劇,畢竟K10架構已經是2007年的了。

    我們來簡單粗暴算下每GHz的分數,權當“IPC”——

    • A8-3870K為89/3.5≈25.4;
    • i3-3225為120/3.3≈36.3;
    • 打樁機的FX-8320E為107/4.5≈23.8;
    • 初代酷睿的X3440為118/4.0≈29.5;
    • 酷睿2的E5450為95/3.6≈26.4。

    這么看來羿龍2的同頻性能在誕生年份其實還不錯,即便FM1上三緩已經被砍掉了,相比酷睿2差距也不遠。反而是打樁機還沒它強(推土機更是比打樁機還要低8~10%),開倒車實錘。

    Cinebench R23就別難為它了吧,AVX指令集都沒有的玩意……來跑跑同年代的3DMark 11

    表現還行,但即便雙超組物理分數還是沒打過i3-3225。圖形分數自動組略低于GT 710,雙超組就明顯要更高;HD 4000在這一塊表現比較悲劇,即便雙超也只有兩位對手的約70%。

    新3DMark也來一下,跑壓力最低的Fire Strike。這次自動組與GT 710差不多,雙超組明顯領先;HD 4000的表現回勇了,竟然比GT 710與自動組都要強,這么看來Intel核顯倒是有些“戰未來”?

    Time Spy跑不了,HD 6550D和HD 4000都不支持DX12。GT 710倒是支持。

    最終幻想15也跑不了,它要求CPU必須完整支持SSE4.1才能打開。i3-3225是可以跑的,推土機/初代酷睿也可以跑,可見羿龍2是真的屬于過時架構了。(其實酷睿2 45nm的版本也可以跑,但跑不了后文的起源、2077們)

    辦公

    看完前面的跑分,相信無論A飯還是A黑同學都要震怒了。堂堂旗艦的A8還超了頻,結果大多分數仍打不過對面的i3——這放今天大概相當于Intel把13代酷睿從i3到i9全鋪滿貨了,結果AMD只能拿出來一套上限是R5-5600G的系列產品來與之競爭。那它還靠什么立足市場,就憑一個強一截的核顯嗎?

    別急,現在讓我們請出PCMark 8,沒錯就是筆記本評測文里常客——PCMark 10的上一代。由于已經屬于過時套件,現在它在UL官網是免費下載+激活的,頭條限制不能發鏈接,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搜索。

    PCMark 8激活后的完整版包括了家用(Home)、辦公(Work)、創意(Creative)三個主要場景;每個場景又擁有常規(conventional)和加速(accelerated)兩個運行選項,后者可通過調用GPU里的OpenCL模塊,為每個場景里面的任務加速以提升性能。多提一嘴,這三個場景各自在筆記本上還可以進行續航測試,而且測出來的成績相比今天PCMark 10還有Mobile Mark們,是要更貼近實際使用情況的。

    家用場景,A8-3870K自動組與雙超組均不敵i3-3225,不過差距也不算大,均不到10%。我另外用GT 710獨顯搭配默頻的A8-3870K也跑了一遍,結果是2167,反而不如A8-3870K+核顯。

    勾選OpenCL加速后,A8-3870K實現了反超,即便自動組也戰勝了i3-3225!也不知道那年代有沒有“AMD YES”的口號……另外A8-3870K自己搭配GT 710的表現是2165,與加速前在誤差范圍內相當,遠不如核顯。

    辦公場景,默頻的A8-3870K落后i3-3225 16%,加速后提升也不算大。搭配GT 710后成績為2306,依舊不如核顯。

    勾選加速后的場景很是滑稽:A8-3870K有小幅提升,仍未戰勝無加速狀態的i3-3225,反而是i3-3225自己在勾選加速后大滑坡跌到2369,這是加速還是減速啊……(Intel:哼,你家Vega核顯后來剪視頻不也一樣)

    GT 710在這個場景里表現最好,即便和A8-3870K搭檔也來到3142,明顯勝過核顯。

    創意場景,這個場景是A8-3870K被i3-3225甩開最遠的了,默頻時候差距來到26%,超頻后也有12%。默頻+GT 710獨顯的表現是1973,相比核顯有一定提升但不大。

    勾選加速后再次華麗翻身,默頻即戰勝了i3-3225。搭配GT 710時候為2150,遠不如核顯。

    PCMark 8還支持與Office/Adobe套件里常用內容的聯動測試,我的老硬盤里恰好裝有Office 2016,因此再順手測了一下Word/Excel/PPT三件套。

    這個場景A8-3870K沒有打過i3-3225,默頻時差距17%,超頻后下降到10%。默頻搭配GT 710的表現繼續下降到2223,反而是i3-3225還可以略微提升到2811,此時二者的差距已經比較接近理論跑分的了。

    到此我們能夠得出結論:APU里面那個“A”確實還是有意義的,這也是那幾年AMD茍延殘喘的資本之一:通過異構計算領域的積累,盡量在硬件層面去融合CPU和GPU。在HD 6550D核顯的幫助下,A8-3870K可在支持OpenCL加速的場景(而不單單是游戲)里實現性能提升,HD 4000和GT 710相對就比較捉急。

    最后我也跑了一遍現在通行的PCMark 10。話說Win11都出來一年多了,UL你家啥時候更新11呀?

    這次A8-3870K就沒那么好運了,基本是完敗給了i3-3225。但聰明的同學應該不難猜出原因:PCMark 10發售于2017年;而HD 4000和HD 6550D的驅動,恰好都停更于2016年!失去更新支持后,較量基本就只能依靠純CPU性能大力出奇跡,于是i3完勝A8

    不過此時更尷尬的是GT 710——前面PCMark 8里面,它整體對A8-3870K已經是“拔掉獨顯以提升性能”了,考慮到理論跑分也不如吃飽了的HD 6550D核顯,這個還可以理解;問題是面對理論跑分也不如的HD 4000核顯,它也全面落敗,也成了“拔掉獨顯以提升性能”。

    GT 710是發售于2014年的獨顯,驅動更是一直來到2021年才基本停更,分別比兩位核顯對手晚了2/5年——充分可見,入門級獨顯是在變得愈加尷尬的,同樣不單單是游戲。實際上在今天,后綴10的獨顯已經非常鮮見(真有人會買GT 1010?),當然這個不能完全說是AMD的功勞,Intel也有份。

    核顯游戲

    鑒于這倆核顯還有GT 710的性能都過于“感人”,只能在1280*720,也就是所謂720P分辨率下進行游戲測試,畢竟“HD”也就是720P的意思嘛。測完以后給我的感覺是眼睛都要瞎了——我用的是2560*1440也就是眼下最流行的2K顯示器,降到720P不是傳說中的“點對點”么!但實際給我的觀感是遠遠遠遠遠不如降到1080P。

    不過話說回來,A8-3870K誕生的年代,720P還確實屬于主流分辨率。畢竟一直來到2014甚至2015年,許多家用筆記本,依然搭載著1366*768(這里請自動腦補45%NTSC色域+TN面板)的屏幕。

    有些游戲截屏顯示的其實是0.1%最低幀數,1%是我手動記錄的。

    一代顯卡殺手孤島危機發售于2007年,距今已經有15年歷史了——盡管剛誕生時主流分辨率甚至是1024*768,仍然需要三張8800Ultra顯卡組SLI(在當年約能買下北京2.5㎡房),才能滿足最高畫質+4AA下60幀流暢玩的需求。其實如果你想開中低的畫質玩,倒也不需要那么好的顯卡,只是畫質下降就比較慘了。

    720P+中畫質下,A8-3870K表現不錯,自動組便以較大幅度戰勝了GT 710和HD 4000。超頻組更進一步提升到平均幀數53最低38,再適當降低一些細節畫質,基本就可以流暢游玩了。

    GTA4發售于奧運年2008,其實它在系列歷史上地位是一點不輸后輩GTA5的,但尤其在中國人氣寥寥。R星幾乎沒怎么優化就把它搬上了PC,而且由于是Vista年代的游戲,今天的Win10玩起來還有不少兼容性問題。

    四位選手表現均不盡人意,HD 4000墊底,連平均幀數都是不可玩的25。A8-3870K自動組的表現也很捉急,雙超組的表現好了不少,戰勝了GT 710,但想達到“暢玩”的程度還是勉強了些。

    街霸4發售于2009年,這款游戲堪稱那個年代最親民之一了,很低配置的電腦也可以流暢運行。

    高畫質+0AA的設定下,即便最弱的HD 4000也能基本保持全程60+幀數(最低幀58出現在嘉米對CV發大招的時候,其實完全不影響)。A8-3870K表現更是突出,雙超組的最低幀都超過對手們的平均幀了。

    2010年的黑手黨2是個人十分喜歡的一個冷門游戲,畫質在那個年代稱得上是一流,槍戰/駕駛的手感明顯勝過GTA4,與GTA5相比就見仁見智了。配置要求不算很高,手里有低配電腦又想玩“槍車球”的不妨一試。

    不過對今天的4位選手而言,想要帶動它還是挺吃力的,A8-3870K也只有雙超時能維持全程30幀以上玩。

    (我明明安裝的是Win10,它怎么給識別成Win7了……前面街霸也是識別正常的啊)

    2011年也就是和A8-3870K同年誕生的塵埃3同樣力薦,就看風景而言個人認為它完全不輸地平線系列,在許多作NFS之上。飆車手感倒是見仁見智,許多駕駛類游戲都有自己的操作風格,切換時一般都需要適應。

    這個游戲屬于A優游戲了,A8-3870K自動組即有平均60幀的表現,雙超組更能做到穩定60幀。從左上角的監控數據看,4GB內存也能流暢駕馭它,當然如果是用核顯玩那最好雙通道。

    同年的人氣網游LOL估計不用我多介紹了吧……

    emmmm,這次AMD NO了,自動組平均幀數甚至不足60,打團會卡;雙超組改善了一些,但仍然遠遠不如GT 710還有HD 4000,估計這就是“騰訊游戲多A黑”的來源了。實際上真相是A8-3870K自己的不足之處開始顯露了——三緩都沒有,玩這種需要頻繁與內存交互處理數據的游戲,表現就不要想好了。

    (我測的是人機,人人正常還要打8折左右,這時候建議再降到中畫質去玩)

    2012年也就是和i3-3225年同年誕生的熱血無賴,配置要求開始明顯上升。基本以這個時間點為分界線,更后的游戲就推薦你上8GB內存;2018年則是16GB內存的分界線。

    A8-3870K雙超后才能跑到中畫質平均31幀,最低幀數低到21,仍然不可玩。如果繼續降到低畫質,倒是可以勉強玩玩,GT 710同樣可以,HD 4000就比較捉急了(實際上HD 4000在這個游戲里還有貼圖錯誤)。

    同年的人氣網游CSGO經常被渲染成“非常吃CPU的游戲”,其實它吃的更多是單核性能,無非今天i9/R9們論單核性能確實比i3/R3強,才導致媒體KOL們測出來的成績普遍占優。

    這里A8-3870K的表現倒是比想象中好,憑借核顯優勢,雙超后可以達到平均76最低57的表現,休閑玩玩還是可以的。HD 4000雖然平均更高來到77,但人叢中/煙霧升起時最低幀數會低到45以下,體驗并不好。

    2013年發售的古墓麗影9是一代經典了,續作崛起/暗影雖然有更好的畫面,評價卻都不如它。

    這是A優游戲,不過對HD 6550D核顯鴨梨依然沉重。自動組只是略勝GT 710和HD 4000,雙超組一舉提升到平均46最低37幅度已經非常大了,但離玩得舒服顯然還有不小距離,而且中畫質觀感也著實不如高畫質。

    2014年發售的暗影魔多是當年年度最佳游戲之一,在多核優化方面同樣也堪稱教科書,8核推土機的表現可以比肩2~3代i5帶K。

    不過它對顯卡的壓力使得A8-3870K也不能流暢駕馭中畫質,鎖個30幀再用手柄玩得了。有意思的是這應該是N優游戲,開篇大大的NVIDIA LOGO誒,可GT 710的表現還不如HD 4000是幾個意思?

    2015年(PC版)的GTA5差不多就是A8-3870K旅程的終點了,此時距離它發售已過3年。再怎么勤儉節約,玩一款3年以后的3A大作還用核顯也未免太……

    表現只能用慘淡來形容,雙超雖然平均幀數能過30,但最低幀數沒有絲毫改善,在市區里開車可以用PPT來形容。GT 710這兩塊表現都比它好,能玩;HD 4000憑著更強的CPU有更好的最低幀數,但還是卡到你發暈。

    最后補了一個2020年發售的新人氣網游原神,想不到居然還能玩……默認的最低畫質其實是把渲染比例調到了0.8的,我給拉到1.0后仍然能平均沖上30幀,當然需要雙超才行。GT 710和HD 4000均非常勉強,除非調0.8。

    LOL和原神因為沒有測試腳本,用MSI Afterburner手動記錄幀數表現——

    整體看來,A8-3870K+HD 6550D核顯這套組合,在720P分辨率下,駕馭同期優化好的游戲問題不大;但若是優化差的游戲如GTA4、黑手黨2,即便在當年也沒法玩得舒服。這個現狀同樣可以折射到今天的R7-6800H們。

    搭配獨顯游戲

    APU到底還是沒法很舒服的玩游戲,要知道上面測的一堆,還都是瞎眼級別的720P分辨率。

    現在讓我們設想一個場景:你在2011年底或者2012年初入手了A8-3870K——玩了一年塵埃3、街霸4、NBA2K11可能還有無主之地2以后,感覺確實不夠用了。整機換太貴,要不再加個獨顯湊合下?

    正常版

    APU用戶上GTX 690這樣的核彈也不太現實,2013年中發售的顯卡性價比較高的是GTX 650 Ti Boost,恰好我手里也有這么一塊顯卡(2G版的)。閑話休提,開造——

    注意分辨率我都統一提升到了1920*1080也就是所謂1080P,畫質也普遍提升了。

    篇幅限制下面只發幀數記錄了,不發游戲截圖。

    孤島危機因為誕生在單核CPU都還沒完全消失的中古時代,自然是“祖傳單核優化”游戲,A8-3870K的表現明顯不敵i3-3225,不過超頻以后基本還是能夠勝任流暢游玩的。1080P高視覺效果感覺跟720P是兩個世代啊~~

    GTA4的渣優化依舊,i3-3225相比超頻后的A8-3870K小有優勢。

    街霸4輪到A8-3870K揚眉吐氣了,默頻平均幀數便直追i3-3225,超頻后更是勝出。尤其i3-3225的最低幀數不知為何一直明顯偏低,這對Intel而言可不正常呀。

    黑手黨2開始顯卡其實也有點瓶頸了,A8-3870K默頻時略輸i3-3225,超頻后略勝。

    塵埃3默頻時最低幀數上不去60,超頻后穩60,與i3-3225相當。

    LOL依舊是A8-3870K的悲劇,超頻后平均80最低62,按“打八折”算仍然夠不到流暢游玩標準,最好是降低一檔畫質為“高”。不過i3-3225也就是趕路時幀數比較高,打團時就好得有限,想玩得舒服還是建議至少2~3代i5。

    熱血無賴已經比較吃CPU多核了,但i3-3225仍然憑借單核性能明顯勝出A8-3870K一籌。

    CSGO A8-3870K表現還是比想象中好,不似LOL。超頻后略輸A8-3870K但可認為是同一級別的,畢竟是開的低畫質瓶頸在于CPU。

    古墓麗影9開始GTX 650 Ti Boost已經不能任性調高畫質了,瓶頸落到了顯卡上。A8-3870K默頻和超頻表現完全一樣,i3-3225各自1幀吊打它們。

    暗影魔多開始眾生平等……A8默頻/超頻/i3,平均/最低都是完全相同。

    GTA5使用GTX 650 Ti Boost仍然可以駕馭高畫質,此時瓶頸在于CPU。因為多核性能不足,三位選手的最低幀數都跌到了40幀以下,只算勉強能玩,基本上GTA5也是A8-3870K或者i3-3225能帶動的游戲極限了

    我實際打開游戲做了一個任務,CPU全程吃滿,市區開車時的體驗還是比較難受的;i3-3225同。

    原神我測A8-3870K超頻組時候放了大,戰斗場面其實更復雜,結果平均幀數竟然還比i3-3225高……不過其實CPU占用率還是經常飆到80%以上,i3同理,這個游戲想要玩得舒服建議至少2~3代i5。

    呂布騎狗版

    再來點娛樂性質的。這次把顯卡換成強了3倍以上,放今天仍舊不太落伍的的RX 590

    古墓麗影9直接拉到最高畫質,平均幀數111/112,i3是113一幀吊打。最低三位均為84。

    暗影魔多也是最高畫質,平均幀數85/95,超頻后可以和i3-3225相同。最低幀數默頻47,超頻62,i3還是要技高一籌可以達到69。

    GTA5非常高畫質,默頻/超頻/i3下平均分別為51/60/54,i3反而有些撐不住了。最低三個依然都是悲劇,分別為25/35/29。

    繼續跑更吃配置的大作。2015年的古墓麗影崛起第一次讓我感受到惡意:非常高畫質跑到基準測試最后一個場景,竟然閃退了!超頻無效。

    i3頂得住這一波,不過成績其實也不咋地。降到高畫質以后超頻組平均最低幀數分別為74/52,竟然還小勝了74/49的i3。默頻組我覺得已經沒必要再測試了吧……

    2016年的原始殺戮加載速度倒是不滿,就是卡卡卡卡卡非常的卡。默頻組都已經不再測了,次高畫質超頻組平均47最低30;i3-3225平均高到58倒是吊打了,最低卻低到25被反吊打……

    2017年的刺客信條起源……這游戲要求SSE4.2指令集,A8-3870K是打都不要想打開了。放個i3-3225的測試結果,高畫質平均33,最低跌到慘絕人寰的11,實際上之前大家應該還記得i7-2600K也要超頻才能玩得舒服。

    同年的人氣網游吃雞它倒是還打得開,但首先是光大廳就加載了2分鐘,i3也差不多;其次就是跑圖還算流暢,但一對槍就卡成PPT(截圖沒截到最低幀數)。超頻后三極致畫質平均44最低15,i3還更低一點平均40最低15,臥龍鳳雛了屬于。

    2018年的古墓麗影暗影它居然還能完整跑完,那前面崛起是怎么回事……超頻后高畫質平均50最低34,i3同樣也更低一點是平均49最低32。補充一句,最后一個場景同樣是都加載了約2分鐘。

    再補充一句,雖能跑完,但最后一個場景已經很明顯出現了各種貼圖錯誤,截圖可見肉案子背后的人都沒了,驚悚一點還可以看到無頭人,i3同理。按我當年各種低配置肝游戲的經驗,應該玩不到15分鐘就會閃退。

    2019年的全戰三國它居然還能打得開?這游戲我印象中指令集都運用到AVX2了啊!

    優化還真不錯,沒有貼圖錯誤,超頻后中畫質平均56最低38。i3還是要更低一點平均53最低37,多核性能一旦不夠用了,哪怕你有指令集優勢也沒轍。

    2020年的賽博朋克它打不開了哈哈哈哈,這游戲要求SSE4.2。放i3-3225的,中畫質平均40最低17,咦竟然比前面的AC起源要好……

    2021年的永劫無間它……居……然……也……還……打……得……開……

    不過不能玩了,訓練場還行,一進多人游戲整個屏幕就開始嘩嘩嘩嘩閃,嚇得我還以為是我的顯卡壞了。沒有記錄幀數,就截個圖告訴你這環境我竟然都還打死了一個人(機)……

    i3表示俺也一樣,閃得還比你更夸張……

    不知現在各位是否見識到“低U高顯”(更流行一點的說法叫“呂布騎狗”)是怎么一種體驗了?

    以后要有人問這個或者類似“普通用戶能感受到CPU的性能差距嗎”,就直接把這篇文扔給TA好了~~

    功耗及其它

    AIDA64和HWiNFO都讀不出A8-3870K的封裝功耗值,只能用功率儀來展現整機功耗了。

    默頻時待機和視頻播放還行,制程老了一代(32nm對22nm)之下,功耗表現仍然和i3-3225+核顯差不多。隨著負載加重開始愈發放飛自我,好在即便雙烤+雙超輸入功率也就200W出頭,老式電源足夠帶;如果搭配GTX 650 Ti Boost獨顯然后超頻+雙烤,插線板我讀出來在260W以下,沒虛標的300W電源應該也還撐得住。

    HD 6550D核顯可以開啟1080P視頻硬解并跑滿60FPS。

    但無法承受1080P高碼率視頻+完整彈幕同時播放,須降至普通碼率或精簡彈幕。4K就不用想了,哪怕是它的CPU部分也不具備軟解4K能力,想要軟解4K 60FPS流暢至少需要i7-2600K/E3-1230V2級別的CPU

    這些沒有三緩的APU(FM2我測出來也是,更早以前有三緩的羿龍2不是)跑老版本的娛樂大師有個坑,顯卡部分無論如何都只能平均60多幀,最終分數只有3.5~4W。但其實跑3DMark啥的還是相對正常的。

    當年的APU還支持核顯與同級別獨顯交火(CF),像A8-3870K實際上可以和HD 6670/6750獨顯交火,性能疊加。但最終效果仍然依賴于硬件優化,關鍵性能上限也不怎么樣——到頭來這一功能,反而成了電腦城JS坑小白的利器之一,許多同學估計都對下面這種動輒“三卡交火”的筆記本有心理陰影

    結語

    雖然以“垃圾佬”自詡,但今天這塊A8-3870K卻是近年來玩過的,真正能讓我有“垃圾”感受的硬件……尤其是前面720P測游戲那一段,太痛苦了。盡管我確實是玩著更低的480P分辨率游戲長大的,盡管哪怕是HD 4000都比我人生第一塊顯卡要強,但如今的我仍然沒法想象,之前那么多年我到底是如何過來的。

    不過永遠要相信一點:世界上還是囊中羞澀的人居多,只有垃圾的價格,沒有垃圾的產品。以2011年的視角審視A8-3870K以及它所代表的FM1平臺,它仍然可圈可點——小超后可獲得類似3代i3的物理性能+GTS 250獨顯的圖形性能;在用它過渡一年以后,續上一塊GTX 650 Ti Boost(也可以2年以后選擇GTX 750 Ti或者是R7 260X),還能繼續玩到4年后的GTA5和巫師3。最重要的是——它的國行版首發價僅為899元,來到第二年7月已經低到約730元,在當年對平民玩家而言還是非常實惠的。

    而AMD倡導的“融合”也并非簡單膠水一個核顯,實測即便在理論跑分差距巨大前提下,APU確實仍能在某些實際應用里維持相當——其實有興趣你用今天的5500套個RX 560一類的獨顯,再和5600G比一比PCMark 10還有Adobe 2022等應用,都會發現驚喜。只可惜當年AMD實在是沒有話語權,這塊努力評測媒體不會吹,消費者也看不到——既然你不能在游戲里把A8變成i5,那么“i3默秒全”就完事了

    “融合”最終也沒有在PC上拯救AMD,而且從第二代APU更換為推土機架構后,最高只能4核的設定使得它的日用體驗反而變差,畢竟推土機的4核實際只有約3.3~3.4核的多線程倍率。現在回首看來,它最成功的產物應該是PS4;反而是今天的蘋果M系列處理器,真正實現了許多當年APU畫的餅,這不禁讓人倍感唏噓。

    當年的AMD懷揣夢想,可惜與它的fans們一樣囊中羞澀,一切也無從延續。

    今天的AMD倒是重回正軌了,成為了市值比肩Intel的千億級大公司,CPU/GPU兩開花。

    那它還會記得自己年少時的夢嗎?

    本文到此結束。我是尤娜,硬件數碼愛好者一只,期待和大家的下一次重逢~~

    擴展閱讀

    「懷舊」活著的傳奇——回憶酷睿i7-2600K(上篇)

    「懷舊」千元卡=90%甜點卡的年代——回憶GTX650TiBoost

    「懷舊」撿垃圾系列:E3的榮光!2021年,E3-1230V2還能再戰嗎?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