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寶寶的準媽媽們,總是在欣喜同時伴隨著擔憂,生怕自己的寶寶會出點什么狀況。做產檢時,得知寶寶發育正常就會長舒一口氣,但一聽到寶寶有臍帶繞頸情況,就會膽戰心驚。因為準媽媽們都知道,頸帶繞頸是對寶寶的安全非常不利的。每年臍帶繞頸的發生率都會占生產的1/4左右,這個概率是很高的了。
我們知道,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全是靠著臍帶來獲取營養的,只有臍帶通暢無阻,寶寶才可以獲得足夠的營養和氧氣,才能健健康康的發育。
如果臍帶繞頸或是打結,致使寶寶被勒得太緊,就會出現各種問題,甚至會讓寶寶窒息,而且還會影響順產。
不過臍帶繞頸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準媽媽們也不必太過擔心,在懷孕過程中要注意,一些不好的習慣很可能導致腹中胎兒出現臍帶繞頸,所以想要預防臍帶繞頸,就要注意改掉這些壞習慣,各位準媽媽們趕緊學習起來。
首先我們來看看為什么會出現胎兒臍帶繞頸?
答案是這和寶寶太過調皮太愛動有關。臍帶是連接寶寶與胎盤的紐帶,寶寶在媽媽的羊水里是經常會伸伸手,抬抬小腳丫的,當胎寶寶還很小時,子宮里的空間就顯得比較大,此時胎寶寶可以隨意活動,當寶寶動來動去時,就像一個人被繩子拴住腳時,亂走很可能會被繩子纏繞住一樣,寶寶也會被臍帶繞到脖子上或是纏到身上。
此時因為寶寶還小,就有可能自己還會繞出來,但是到了孕晚期的時候,寶寶越長越大,羊水相應減少,那么寶寶的活動空間就會變小,寶寶自己想要繞出來就不容易了。
對于臍帶繞頸的危害,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主要依據繞頸的周數和臍帶的長短來處理。一般臍帶的長度在30cm到70cm之間,短于30cm,則為臍帶過短。若臍帶過長則容易出現臍帶繞頸。臍帶繞頸1至2周,這是很常見,繞頸三周以上比較少見。繞頸的周數越多,則寶寶缺氧的可能性越大。
準媽媽們有哪些壞習慣容易導致胎兒臍帶繞頸?
1、總是愛觸摸肚子
隨著準媽媽們肚子一天天隆起,當媽媽的總是想摸摸自己的娃,和娃互動一下,所以就總愛觸摸自己的肚子,但是如果觸摸的過于頻繁或是觸摸的方式不對,就很容易讓腹中的寶寶臍帶繞頸。
特別是到了快要卸貨的時候,頻繁的撫摸肚子,會讓胎寶寶的活動加劇,這樣就很容易讓寶寶自己把自己繞住了。所以要胎教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時間,觸摸肚子也要采用合適的方法,到了孕晚期還是少摸為好。
2、睡覺的姿勢不對
隨著腹中寶寶一天天長大,當媽媽的睡覺就成了件難事,怎么躺都不舒服,但是越是這時候,當媽媽的越是要注意自己的睡覺姿式,如果采取了壓迫腹部的睡姿,壓到了臍帶,會導致供血不足,寶寶不舒服就會亂動,這樣就容易發生臍帶繞頸。所以準媽媽們在孕中期以后,最好采用左側臥的睡姿,這個姿勢可以保證寶寶比較舒服,供血充足,可以減少臍帶繞頸的幾率。
3、運動方式過于劇烈
現在的準媽媽們都非常注意身材的保持,有的在孕期也會堅持運動。但是運動方式一定要輕柔,不可太過劇烈。像跑步,寶寶在腹中就會覺得難受,自然會加大胎動,這樣臍帶繞頸的概率就會加大,甚至有流產的風險。所以孕媽媽們如果要運動,還是做做瑜珈這類舒緩的運動比較好。
4、所處的環境過于嘈雜
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也是隔著媽媽的肚皮傾聽外界的聲音的。當寶寶發育到4個月的時候就可以聽到外界的聲音了。等寶寶發育到6個月的時候,聽力已經快接近一個成人了。如果準媽媽們總是處于外界嘈雜的環境中,寶寶就會變得煩躁,就會亂動,這樣自然容易臍帶繞臍,還有可能致使寶寶的聽力受到影響。
5、熬夜,脾氣大
孕媽媽們一定要早睡早起,如果經常熬夜,追劇玩手機,導致生物鐘顛倒,晚上睡不著,白天不想醒,使得肚中的寶寶也跟著休息不好,寶寶焦躁不安,受到點刺激就會動得厲害,就容易致使臍帶繞頸出現。
孕媽媽們因懷孕期間激素分泌發生改變,情緒易激動或是暴躁,但是要記住你的每一個情緒變化都會影響到肚子里的寶寶。你的脾氣大,寶寶感知到后也會變得焦躁,就會動來動去,一不小心就讓臍帶繞頸了。
如果檢查發現有臍帶繞頸現象,準媽媽們一定要遵醫囑,學會數胎動和監測胎心,如果胎兒正常,可以在生產時根據醫生建議選生產方式,一旦發現異常一定要及時去醫院檢查。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有許多孩子看似挺聰明,但是好動,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很難堅持做一件事情;
好像很懂事,卻脾氣急躁、愛黏人,動不動就哭鬧、打滾;
看著很可愛,一出門或遇見生人就膽小害羞,適應新環境困難;
覺得聰明伶俐,但是動作不協調、笨手笨腳,他們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都要比同齡的孩子讓家長多操心;
……
這些孩子究竟是怎么了?
很可能就是感覺統合失調?。。?/strong>
什么是感覺統合?
感覺統合是指大腦和身體相互協調的學習過程。指機體在環境內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覺通路 (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前庭覺和本體覺等)從環境中獲得信息輸入大腦,大腦再對其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包括:介釋、比較、增強、抑制、聯系、統一),并作出適應性反應的能力,簡稱"感統"。這一過程是否能有效完成將會對寶寶的成長造成極大的影響。
兒童感覺統合失調有如下表現:
1.前庭功能失衡:
表現為自控能力差,好動不安,上課或寫作業時注意力不集中,愛搞小動作,下課時到處亂跑,愛招惹別人,有攻擊行為,平衡能力差,走路愛摔跤。
2.本體感失調:
動作不協調、反應遲緩、手腳笨拙,做手工、涂色、剪紙等精細動作總是做不好;跳繩、拍球、滑滾軸總也學不會;寫作業時,速度特別慢,邊寫邊玩,寫字不工整;計劃性、條理性、自理能力差,所以事事愛依賴家長。
3.觸覺防御過度:
不喜歡被別人觸摸,這些孩子小的時候不喜歡剃頭、剪指甲,脾氣暴躁、任性,吃手咬指甲、害怕陌生環境,不合群、膽小、退縮、交往不良。
4.視知覺障礙:
喜歡看電視但卻無法流利閱讀,經常丟字漏字、寫字慢不工整、筆畫顛倒、抄錯題、寫錯數、計算經常出錯。
5.聽知覺障礙:
語言表達差,不能完整敘述一件事情,詞匯貧乏,組詞、造句、作文困難等。
如何預防感覺統合失調?
在家中可進行適當的活動,多和孩子親近,一起玩,一起遊戲,不但增近親子關系,還可幫助孩子有均衡的發展,減少問題的發生。
1、利用搖籃,或抱著嬰兒,輕輕搖晃。
2、經常讓嬰兒有趴著、抬起頭的機會。
3、多抱抱孩子、愛撫他的身體四肢。
4、給予爬行、鉆洞等探索的機會,鍛煉腰和手的力量。
5、和他玩撓癢的遊戲。
6、洗澡后用毛巾擦干時多摩擦身體一會。
7、用大毛巾或床單把他包在里面,爸媽各拉一頭,再左右輕搖動。
8、玩水、玩沙。
9、蕩秋千、翹翹板、旋轉地球、攀爬架、平衡木、滑梯、球池等。
如何糾正感統失調?
感統失調藥物是無效的,必須通過訓練才能糾正。 也就是說,感統失調并不是一種病癥。 感統失調的孩子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孩子的大腦和身體各部分的協調出現了障礙,使得許多優秀的方面表現不出來。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有感統失調方面的表現,可以帶寶寶去專業的醫療康復機構給寶寶做相應的干預訓練。
提供幾個可以在家訓練寶寶感覺統合功能的小游戲:
1、鉆洞洞
游戲目的:練習手膝著地爬行,設定方向爬行。加強爬行的靈活性。
游戲活動:在房間的某處放一件孩子喜歡的玩具,引起 孩子先注意。一個成人手腳著地彎下身子做“山洞”,引導孩子鉆過山洞去拿自己喜歡的玩具。孩子拿到玩具后,讓孩子玩一會玩具以鼓勵。
2、小飛機
游戲目的:強化孩子的前庭固有感覺,對平衡能力及本體感幫助很大。
游戲活動:成人一人抓住孩子的腳、一人抓住孩子的手,抬起后進行左右和上下的搖擺或晃動。孩子可以采取仰臥或俯臥的姿勢。
3、抓泡泡
游戲目的:鍛煉孩子手眼協調能力,觀察力,追逐能力。
游戲活動:成人用泡泡瓶吹出泡泡,逗引孩子注意。鼓勵孩子追逐泡泡、并用手去抓泡泡。
4、吹風機
游戲目的:發展感知能力,提高本體感覺。
游戲內容:先與孩子鞏固對身體部位的認識,再用吹風機的涼風吹這些部位,問孩子的感覺如何?然后按成熱風吹,但注意不要灼傷孩子。讓孩子講講各部位的感受。
5、雙人兩腳走
游戲目的:鍛煉孩子手臂力量、平衡能力。
游戲活動:讓孩子騎在成人脖子上,握緊孩子的雙手,或快或慢、或走或跳,自幼繞行與小障礙物之間。成人從背后用雙手扶住孩子腋下,讓孩子的雙腳站在成人的雙腳上,和孩子一起邊念口令“一二一、一二一、”,一邊沿著畫好的圓形、曲線等圖形走。
寶媽提示
感統失調的診斷是一個需要綜合評價的過程,千萬不要主觀上把寶寶在特定時期的一些正常表現歸結為感統失調。例如,寶寶在剛學會走路時會出現走路不穩的情況,但隨著本體覺不斷成熟,漸漸就能夠走穩甚至開始奔跑,這是寶寶發育的正常過程,并不是感統失調。
可以在線向鮑奶奶提問啦!關注鮑奶奶的公眾號:兒科醫生鮑秀蘭(id:xiehebaoxiulan),選擇“問醫生”即可在線向鮑秀蘭教授和三甲醫院專家們提問!
鮑奶奶每日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