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GIST月評檢索了來自Pubmed 2019.04.25-2019.05.25的GIST相關文獻,剔除僅發表摘要與非英文論文,共37篇,其中中國學者GIST文獻11篇(含寶島一篇文獻)。本期為月評以來文獻最多的一期,同時也必然帶來若干好文與君共賞!
本期重點推薦包括:重磅藥物DCC-2618數據詳細介紹、東西方權威大咖對“GIST腫瘤破裂”的解讀、SDHB缺陷型GIST的詳細介紹、遺傳性GIST的案例報道、看日本學者Nishida如何做GIST RWE研究、GIST術后腹腔單發病灶未必就是GIST復發、瑞戈非尼低劑量持續給藥治療GIST的II期研究數據、
本期文獻檢索得到了來自諾華醫學部李倩女士、輝瑞公司范雯霏女士的大力幫助,并由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腫瘤內科劉丹博士與范雯霏女士協助文字排版,特表感謝。
GIST重量級
1. Ripretinib(DCC-2618)--致癌或耐藥KIT和PDGFRA突變體的廣譜開關控制激酶抑制劑
Ripretinib (DCC-2618)Is a Switch Control Kinase Inhibitor of a Broad Spectrum of Oncogenic and Drug-Resistant KIT and PDGFRA
Smith BD, Kaufman MD, Lu WP, et al. Variants.
Deciphera Pharmaceuticals, Inc., Waltham, MA 02451, USA. Electronic address: dflynn@deciphera.com.
Cancer Cell. 2019 May 13;35(5):738-751.e9. doi: 10.1016/j.ccell.
IF:24.0
【原文摘要】:
Ripretinib(DCC-2618)被設計用來廣譜抑制癌癥和骨髓增生性腫瘤中存在突變的KIT和PDGFRA,特別是GIST,其耐藥突變的異質性是當前的主要挑戰。Ripretinib是一種“開關控制”激酶抑制劑,它迫使活化環(或激活‘開關’)進入不活躍的構象。Ripretinib能抑制所有被檢測的KIT和PDGFRA突變體,尤其是作為一種II型激酶抑制劑,它能廣泛地抑制KIT和PDGFRA中的活化環突變,以往認為只有I型抑制劑才能實現。Ripretinib在臨床前的癌癥模型以及初期臨床試驗顯示出有效性,驗證了Ripretinib能夠抑制耐藥GIST病人中的普遍性KIT突變。
中山大學一附院胃腸外科
張信華教授
【文章介紹】:
知道要翻譯Cancer Cell的雄文,忐忑又期待,實在怕解讀有誤。最討厭不懂裝懂,只好硬著頭皮從頭到尾看了2遍再開始碼字。這是對DCC2618從結構、機制到酶譜、體外試驗、體內試驗、初期臨床試驗過程的系統介紹。能發cancer cell,估計大家都會相信這個化合物馬上就要華麗轉身了—就等兩個正在進行的III期臨床試驗(4線對比安慰劑以及2線對比舒尼替尼)招募結束和最終結果。如果不想讀全文,希望看完我的文字,能幫助大家節省些時間。文章開始就花了不少篇幅復習KIT和PDGFRA的雙開關激酶并解釋I型構象和II型構象。激酶沒有活化的狀態為II型構象,兩個開關都關閉。近膜區是開關一,活化環是開關二;前者突變導致激酶向I型轉變,而后者突變(繼發突變)則使激酶穩定在激活的狀態(維持I型構象)。其中KIT外顯子17 D816和PDGFRA D842是控制開關二特別重要的蛋白。以結合不同激酶構象狀態區分TKI,其中伊馬替尼、舒尼替尼和瑞戈非尼都是II型激酶抑制劑;另一個明星BLU285是I型抑制劑。利用開關控制概念研發的Ripretinib,屬于II型激酶抑制劑,從兩個方面廣譜抑制RTK:一方面與激酶結合阻止其向I型激活狀態繼續轉變,同時結合后能夠把開關元件穩定在II型的非激活狀態。文章隨后用大量實驗分別介紹Ripretinib及其活化代謝物和氯代類似物在酶譜試驗、不同的GIST細胞系、飽和誘變試驗以及動物體內試驗(包括伊馬替尼敏感和繼發活化環突變的耐藥PDX模型)證實,Ripretinib能夠高效抑制KIT和PDGFRA已知的各個外顯子突變。對比BLU285,除PDGFRA D842V原發突變抑制效能不如BLU-285以外,其余位點顯著更優;尤其是對繼發結合域(13/14)突變或原發外顯子9突變的GIST(無論是否出現繼發突變)。對比瑞戈非尼,Ripretinib對繼發結合域突變(13/14)較之顯著更優,對大部分活化環突變的抑制效應較之優于數倍到數十倍。對比舒尼替尼,除KIT外顯子11缺失繼發結合域突變舒尼替尼抑制效應與之相當之外,其他全部繼發突變或活化環原發突變舒尼替尼均顯著不如Ripretinib。作者甚至從飽和誘變試驗發現Ripretinib能夠抑制GIST細胞發生繼發突變,提出假設,是否有機會早期應用Ripretinib,以減少以后的繼發突變出現。最后,文章舉出I期試驗中2例4線接受Ripretinib治療的高腫瘤負荷GIST病人,判效均為SD,但PFS分別已經達到26月和21月,并且截至投稿時仍在獲益當中。
【簡評】:看完全文,越來越感到以后進展期GIST的治療會進一步細分。一線治療可能5-10年內仍難以撼動,但二線開始,治療會越來越復雜。以往只有單靶點與多靶點區分,現在出現廣譜(泛)KIT/PDGFRA抑制劑;相比之下,BLU285就是相對窄譜的抑制劑。耐藥的病人,除了考慮具體繼發突變,還要考慮原發突變狀態,以更優選擇后線藥物。無論如何,有得選擇總是好的。拭目以待,希望DCC2618,BLU285等明星藥物盡快啟動國內的臨床試驗,最終也能不負眾望。
2. 胃腸間質瘤破裂的定義:字面意思和預后價值
Defining Rupture i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Semantics and Prognostic Value
H?lmebakk T, Nishida T and Raut CP.
Division of Surgical Oncology, Department of Surgery,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Center for Sarcoma and Bone Oncology, 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Harvard Medical School, Boston, MA, USA
Ann Surg Oncol. 2019 May 10. doi: 10.1245/s10434-019-07439-z.
背景:
2019年3月,來自挪威奧斯陸大學醫院的Toto H?lmebakk團隊在線對GIST破裂進行了定義(Ann Surg Oncol. 2019. https://doi.org/10.1245/s10434-019-07297-9),即刻招致美國MD Anderson腫瘤中心的Asare 和Feig的吐槽,他們認為這篇文章的證據基礎薄弱,納入標準低,妨礙了其臨床應用。
作者隨后回復:
1、GIST腫瘤破裂患者預后更差,已經獲得廣泛的認可;
2、如何定義腫瘤破裂,并沒有廣泛一致的定義;
3、在缺乏嚴格的、廣泛接受的腫瘤破裂定義情況下,腫瘤破裂做為一種獨立的預后因素,很難在各項臨床研究中得到一致的證明;
4、破裂作為一個非專用術語,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并且容易解釋不同個體間的差異。
東部戰區總醫院腫瘤中心
劉秀峰教授
【簡評】:
1)H?lmebakk教授的團隊對GIST“腫瘤破裂的定義”方面的貢獻有目共睹,早在2016年(BJS 2016; 103: 684-691),H?lmebakk教授便根據其單中心的小腸GIST隨訪結果(41例破裂患者),將破裂分為“大破和小破”。本次定義更是增加了樣本量至52例,雖然總體樣本量較少,但這也是目前關于GIST破裂患者研究中樣本量最多的數據。
2)一般認為腫瘤的破裂包括自發性和醫源性,任何破壞腫瘤包膜或腫瘤內部實質的都被認為是腫瘤破裂(大破),并且可能發現腹腔播散轉移。包括細針活檢、R1切除、腫瘤突破漿膜、腫瘤的零碎切除等。而完整腫瘤上的一些微小缺損,依據現有數據證明其對預后無明顯影響(小破)。
3)作者本著提出定義以便更好地開展前瞻性或回顧性研究的目的,從而促進MDT更好地運用這個定義用于GIST個體化治療。但是,Asare 和 Feig認為目前并沒有專門針對腫瘤破裂對預后影響的臨床研究數據,因此不建議廣泛分享使用。
4)學術界存在分歧和爭議本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理越辯越明,才能推動學科發展。早在2018年12月,我們在“GIST月評”上就提到腫瘤破裂的MDT診療模式。從本次的letter回復似乎可以嗅出異樣的味道,美國大佬喜歡“挑事”,歐洲人提出的觀點似乎美國人“不屑一顧”。如果有一天,中國人也要發表“定義性的觀點”,不知會有多少letters?GIST是個小瘤種,能提出觀點實屬不易,這塊陣地上,我支持H?lmebakk!
3. 與Kit基因一個家族性胚系突變相關的賁門失弛緩癥、肥大細胞增多癥、GIST顯示對激酶抑制劑敏感。
A familial germline mutation in KIT associated with achalasia, mastocytosis and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shows response to kinase inhibitors
Halpern AL, Torphy RJ, Robinson WA.
Department of Surgery, University of Colorado, 12801 E.17th Ave. Mail Stop 310, PO Box 6511, Aurora, CO 80045, United States.
Cancer Genet. 2019;233-234:1-6. PMID: 31109590 DOI: 10.1016/j.cancergen.2019.02.001
IF 2.351
[摘要] 背景:酪氨酸激酶受體KIT的激活突變在肥大細胞增多癥和胃腸道間質瘤(GIST)中都有描述,但通常是被發現在不同的區域,其對信號轉導抑制劑的反應也不同。我們在此描述了一個同時具有GIST、肥大細胞增多癥和賁門失弛緩癥的大家系。受累家系成員們在KIT基因第9外顯子中有一個獨特的激活突變,這為一種新型信號轉導抑制劑顯示出了良好的應用前景。 方法:收集15例家系成員的臨床資料,其中7例不同程度罹患GIST、賁門失弛緩癥、肥大細胞增多癥。從12名受試者(6名發病者和6名未發病者)的白細胞中制備DNA,用聚合酶鏈反應(PCR)擴增試劑盒直接對KIT基因的第9、11、13和17外顯子進行測序。 結果:6例發病者均發現Kit細胞外結構域的一個獨特的激活性單堿基對突變,導致密碼子509處發生K>I的氨基酸變化。 結論:在本文報道的家系中,細胞外結構域的獨特胚系突變引起受體活化,從而導致GIST、肥大細胞增多癥以及賁門失弛緩癥的發生。初步數據表明,這種激活可以被信號轉導抑制劑所抑制,這些患者可能從這種治療中受益。
空軍特色醫學中心普通外科
顧國利教授
【簡評】:
這是一篇非常有意義的文章,無論是研究設計還是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值得我們學習,甚至可以作為研究家族遺傳性疾病的一個范本。作者從一個遺傳性GIST家系入手,通過對其患病成員和未患病成員進行測序對照研究,發現患病成員共有的KIT基因第9外顯子K509I胚系突變是其患病的遺傳學病因。這項研究將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家族遺傳性GIST、肥大細胞增多癥和賁門失弛緩癥這三個疾病納為一個綜合征范疇,并確定其遺傳學病因為KIT基因第9外顯子K509I突變,這在國際上尚屬首次報道。該突變在遺傳資源數據庫(Genome Aggregation Database,gnomAD)中尚未被報道,這表明它在正常人群中是罕見的。慶幸的是該綜合征患者對伊馬替尼和其他信號轉導抑制劑是敏感的,這也為新型信號轉導抑制劑的臨床應用提供了有益的指導。
本文也給我們臨床醫師一個提示:臨床上遇到GIST患者可能伴有一些看似毫不相干的疾病可能是同一致病原因的不同表現,比如本文講述的肥大細胞增多癥、皮膚過度色素沉著和賁門失弛緩癥的吞咽困難居然跟GIST一樣,都是由于KIT的一個特殊突變所致。
4. 真實世界中高危胃腸間質瘤的指南執行狀況和病理學診斷
Adherence to the guidelines and th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high?risk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in the real world
Nishida T, Sakai Y, Hirota S; members of the STAR ReGISTry Study Group.
Department of Surgical Pathology, Hyogo College of Medicine, Nishinomiya, Japan.
Gastric Cancer. 2019 Apr 30. doi: 10.1007/s10120-019-00966-4.
[摘要]
背景:以臨床指南為基礎的多學科診治和病理學專病醫生的病理確診對于胃腸間質瘤患者提高預后和生活質量至關重要。本研究檢驗了高危的胃腸間質瘤診斷中依據指南的情況和病理結果的一致性
病人和方法:總共招募了541個在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間被診斷為高危的胃腸間質瘤患者進入一個前瞻性研究的序列,其中534個患者經過中心病理學評估免疫組化的KIT和DOG1的結果以及KIT和PDGFRA的基因檢測結果。
結果:在534個患者中,432(81%)個患者接受了伊馬替尼的輔助治療,起始劑量為400mg/天或300mg/天。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齡,腫瘤大小,核分裂相計數,腫瘤破裂與否以及患者的身體狀況是患者愿意接受輔助治療的獨立相關因素。在總共534個當地醫院診斷的高危胃腸間質瘤患者中,19個(3.6%)最終被診斷為非GIST,而另外93個(18.1%)被歸為非高危患者。在中心病理確診后10個非GIST患者仍然有4個(40%),8個PDGFRA D842V突變患者仍然有三個(38%),繼續接受輔助治療。
結論:對于高危的胃腸間質瘤患者來說,指南的執行情況和病理學診斷的一致性相對良好。中心病理評估可能有助于提高診斷準確性,但仍需要進一步細化。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 錢浩然教授
【簡評】:
本文的第一作者T Nishida教授是日本胃腸間質瘤領域的領軍人物。這篇文章并沒有探討胃腸間質瘤目前的熱點問題,而把研究的方向放在了診斷的準確性和臨床指南的執行情況上,這也反映了日本同行對于每一件事情執著追求的工匠精神。在精準醫學中,精準診斷是基礎。而目前在胃腸間質瘤的診斷過程中,由于TKI靶向藥物的良好治療效果,所以在臨床上遇到“強行診斷”為胃腸間質瘤的病例不在少數。另外,由于50HPF在目鏡尺寸不同的顯微鏡下觀察的視野范圍不同,所以核分裂相計數的差異導致原發性胃腸間質瘤術后危險度評估偏差也屢見不鮮。上述兩點文中都給出了我們具體的數據,即使在日本兩種錯誤相加也有20%左右。而這種錯誤所帶來的訴訟案例近年來也不時有所耳聞。所以,這篇文章給我的啟示是遇到每一個胃腸間質瘤的病例,先從診斷開始思考,而后所有的診治策略的制定以這個明確、準確、精確的診斷為基礎不斷向前拓展。有的時候我總是覺得,可能我們真的都有些好高騖遠了,其實即使是真實世界的回顧性研究分析,也會給我們加上診斷上的砝碼,也會給我們帶來治療上的靈感,也會照亮我們前進的正確方向。
5. GIST二線治療失敗后瑞戈非尼連續服用的II期臨床研究
Phase II Trial of Continuous Regorafenib Dosing in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After Failure of Imatinib and Sunitinib
Kim JJ, Ryu MH, Yoo C,et al.
Department of Oncology, Asan Medical Center, University of Ulsan College of Medicine, Seoul, Korea.
Oncologist. 2019 Apr 29. pii: theoncologist.2019-0033. doi: 10.1634/theoncologist.2019-0033. [Epub ahead of print]
IF 5.306
摘要:背景:GIST的標準三線治療方案中,推薦160 mg瑞戈非尼服藥三周停一周為一個療程。在臨床治療中因AE往往需要減量,或者在停藥間隙出現腫瘤進展或腫瘤相關癥狀加重。因而作者設計了II期臨床研究來評價低劑量連續服用瑞戈非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對于二線治療失敗GIST患者給予瑞戈非尼100 mg連續服藥,主要研究終點為以RECIST標準的12周DCR。結果:入組25例患者,最佳療效為PR(8%),SD為64%,PD為24%。12周DCR為64%。mPFS為7.3個月,1年OS為64.5%。40%的患者出現了3-4級的毒性反應,包括手足綜合征(16%),ALT升高(8%),24%的患者需要劑量調整。結論:二線治療失敗的GIST患者可推薦低劑量瑞戈非尼連續服用。
復旦大學腫瘤醫院胃外科
周燁教授
【簡評】:
非常高興能夠點評這篇文獻,在去年的ASCO會議上就看到了Kang教授的這篇壁報,其研究的出發點和二線藥物舒尼替尼的低劑量連續服用的II期臨床研究相似,也是為了解決標準劑量間斷服藥中由于AE而導致的劑量下調和治療延遲,及其可能導致的腫瘤進展,于是設計了低劑量連續服藥的方案。最終的結果也提示,低劑量連續服藥和III期臨床研究中的mPFS和DCR相比,似乎數據更為優秀,畢竟腫瘤的控制還是需要連續地長期地腫瘤抑制。當時在瀏覽壁報時對于100mg的劑量如何實踐感到奇怪,在這篇文章中發現20mg的劑型是專門為了這個臨床研究而提高的,所以目前在國內推薦這個方案還是有一定困難的,改良的方案不外乎120 mg 服用三周停一周或者進一步減量為80 mg連續服藥,當然如果制藥公司能夠提供20mg的劑量還是愿意試試100 mg的方案,畢竟有客觀數據支持。聯系到意大利的一篇關于瑞戈非尼的真實世界的研究中,對于瑞戈非尼的服藥劑量和療程的調整也是百花齊放,因而AE的問題實際在西方人群中也同樣存在。最后在文中也提到,當瑞戈非尼治療進展后,若無后續有效的新藥,繼續服用瑞戈非尼也可以獲得二次疾病控制,mPFS為2.6個月,當然個人認為若有條件參加臨床研究可能也是一種選擇。
6. 胃腸道間質瘤“復發”成腹腔內硬纖維瘤8例報告
Intra-abdominal desmoid tumors mimicking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 8 cases: A case report
Jwa Hoon Kim, Min-Hee Ryu and Yoon-Koo Kang
Department of Oncology, Asan Medical Center, University of Ulsan College of Medicine, Seoul 05505, South Korea. ykkang@amc.seoul.kr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9 Apr 28;25(16):2010-2018. doi: 10.3748/wjg.v25.i16.2010.
摘要:
背景:腹腔內硬纖維瘤(DTs)可以和胃腸道間質瘤(GISTs)的復發或進展很相似。對該病的鑒別診斷對于避免不必要或不適當的治療很重要。病例總結:8例患者均經歷了胃腸道間質瘤手術切除,手術切除后診斷腹腔內硬纖維瘤的中位時間為1.8年。腹腔內硬纖維瘤發生部位均在GIST手術部位周圍腹膜。以下臨床懷疑加上放射學檢查結果可有助于診斷腹腔內DTs:(1)在GIST手術部位周圍的腹膜出現新的單一病變;(2)在其他病變用伊馬替尼控制好的情況下,該病變不受控制;(3)CT顯示有明確的卵圓形病變,伴有延遲或輕度強化,無壞死、出血和囊性改變;(4)PET顯示輕度或無高代謝活性的病變,與最初的GIST高活性病變相反。除一個不可切除外,所有DTs均手術切除,其中只有一個DTs在另一個腹膜部位復發,也被手術切除。結論:GIST患者新的單一病變應與腹腔內DT進行鑒別診斷。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
普外科 吳欣教授
【簡評】:
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病例總結的文章。8例看似胃腸間質瘤術后復發的病例,但Tki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手術切除活檢證實為腹腔內硬纖維瘤(DTs)。我們在臨床上經常可以看到,隨著GIST患者存活率的延長,這些患者確實可以發生其他原發性惡性腫瘤。盡管GIST與其他惡性腫瘤之間的關聯尚不清楚,但各種實體瘤和血液學惡性腫瘤與GIST同時或異時發現的文獻已有很多報道。如文章所言,GIST患者發生DT的風險評估明顯高于普通人群。大多數DT病例(75%)發生在GIST后,表現類似于GIST的復發或進展,給我們臨床醫生帶來很大的迷惑。如何區分是GIST復發進展,還是DTs?這篇文章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經驗:(1)在GIST手術部位周圍的腹膜出現新的單一病變;(2)在其他病變用伊馬替尼控制好的情況下,該病變不受控制;(3)CT顯示有明確的卵圓形病變,伴有延遲或輕度強化,無壞死、出血和囊性改變;(4)PET顯示輕度或無高代謝活性的病變,與最初的GIST高活性病變相反。但最終切除活檢是區分繼發性惡性腫瘤和GIST的唯一可行方法。這篇文章提醒我們,在GIST患者出現新的單一病變的情況下,尤其是TKI藥物療效不佳時,除了想到耐藥的情況外,應該懷疑到有繼發新的腫瘤的可能。考慮到腹腔內DT與GIST的密切關系,DT應作為一種重要的鑒別診斷。為避免不必要或不適當的治療,腹部DT的診斷和治療均需手術切除。使用CT或18FDG-PET的臨床經驗和放射學檢查可能有助于手術切除。當然,多學科的會診,也是有助于我們解決此類問題的得力手段。
7. SDH缺陷胃腸道間質瘤的去分化:組織學、免疫表型和分子特性的報告
Dedifferentiation in SDH-Deficient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A Report With Histologic, Immunophenotypic,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Faizan Malik, Teresa Santiago, Armita Bahrami, Eric Davis
消化內鏡科,奧爾特加大學醫院,西班牙
https://DOI//10.1177/1093526619846222
[摘要]:
三分之一缺乏KIT或pdgfra突變的胃腸道間質瘤(GIST)具有琥珀酸脫氫酶(SDH)突變或啟動子高甲基化的特征。大多數SDH缺乏型的GIST發生在兒童、青少年或青年、成人環境;它有獨特的特征,好發于胃部,病理呈現多結節狀叢狀結構或上皮樣結構,并且常見淋巴管侵犯淋巴結轉移。
GIST中的去分化是一種罕見的組織學變化,可能在伊馬替尼治療后發生,也可能繼發于伊馬替尼治療,其特征是高分化(WD)GIST突然轉變為亞克隆間變性過程,顯示免疫組化標記缺失(CD117,DOG1)。我們發現一個健康的18歲男子胃壁腫塊中包含2個不同的形態群體。第一種是高分化(WD)GIST,其特點是由一排排梭型細胞構成。第二種去分化(dd)病灶,由大塊的不粘連細胞組成,顯示出橫紋肌樣和上皮樣形態,具有明顯的多形性和有絲分裂活性。免疫組化顯示,2個組分的腫瘤呈可變染色,彌漫性Dog-1和CD117在WD組中呈陽性,在DD病灶中完全缺失。兩種成分的SDH-B染色均丟失。對兩種成分的組織進行全外顯子和轉錄組分析,均顯示SDHB突變(c.286g>a),以及獨特的突變負荷和拷貝數譜。在這里,我們描述了第一例缺乏dd-sdh的GIST的形態學、免疫表型和分子特征的病例。
福建協和醫院胃腸外科
周永建教授
【簡評】:
最早SDH缺乏GIST是在年輕女性中被發現,它更常位于胃壁,既往被認為是兒童GIST。現在公認經典GIST可以發生在兒童環境中但是很少表現出向亞克隆突變的過程,具有高度的不可再塑性特征。而筆者在一名18歲男性胃部GIST術后標本通過形態學、免疫表型和分子發現第一例去分化SDH缺陷型GIST。這些腫瘤其特征性丟失CD117和DOG1免疫組織化學表達。值得注意的是其特征包括局部復發率高、淋巴血管侵犯傾向和淋巴結轉移高風險。目前對去分化SDH缺陷型GIST了解甚少。
去分化GIST的概念最初由Pauwels等提出,被認為是經典的CD117陽性GIST轉化為CD117陰性GIST的過程。也被認為是繼發于伊馬替尼治療后。SDH缺陷型GIST常見淋巴結轉移和血管侵犯;因此去分化SDH缺陷型GIST存在的部復發率高、淋巴血管侵犯和淋巴結轉移高風險具體分子機制尚不明確。目前被認為失活TP53突變相關。還需要深入具體的機制研究,將為我進一步了解GIST及GIST耐藥治療開拓新的視野。
龍在江湖
1. 小腸GIST的CT影像學特征與KIT突變的關系
Association between CT imaging features and KIT mutations in small intestinal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Yi-qiong Yin, Chun-juan Liu, Bo Zhang, Yue Wen & Yuan Yin
Scientific Reports (2019) 9:7257
IF: 3.9
【摘要】
外顯子11或9不同KIT突變的小腸GIST具有不同的臨床預后,這也是腫瘤KIT突變最常見的位點。本研究旨在評估比較這兩類突變患者的CT影像學特征。共納入35名患者,比較KIT外顯子9突變(KIT-9)和KIT外顯子11突變(KIT-11)的患者間CT定量和定性特征的差異。與KIT-11組比較,KIT-9組的腫瘤體積更大,多>10cm(P<0.05),且具有更高的強化比值(P<0.05)。取強化比值1.6為截割點區分KIT-11和KIT-9,ROC曲線的診斷效能最高。另外,KIT-9組更常見腫瘤壞死。多因素分析,腫瘤大小(β=0.206;P=0.022)和KIT-9(β=0.389;P=0.006)是腫瘤壞死相關的獨立因素。綜合而言,KIT-9突變腫瘤在CT上更傾向于出現侵襲性特征。這些發現可能有助于判斷侵襲性更高的小腸GIST,進而優化治療方案。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醫學影像科 唐磊教授
【簡評】:
繼陳韜教授之后,又一位熟悉的外科大咖在影像領域出手了,歡迎波哥!研究設計簡潔,納入的都是CT可方便測量的主觀或客觀指標,包括位置、大小、形狀、生長方式、壞死等,比較這些指標在KIT-11和KIT-9兩類突變患者中的差異,為不同基因型的GIST尋找對應的CT影像學表型,為臨床提供簡便易行的判斷侵襲性的指標。研究結果總結出大小和強化比值(靜脈期腫瘤活性成分CT值/豎脊肌CT值)在兩組間存在統計學差異,并找到10cm和強化比值1.6兩個判斷閾值,便于臨床初步評估侵襲性和可能的突變類型。希望未來會有更多各專業的臨床同道們關注影像研究,通過多學科的交流碰撞拓展思路,挖掘各種影像學手段的潛在應用價值。
2. 腫瘤壞死在胃腸道間質瘤中的預后價值:一項Meta分析
Prognostic value of tumor necrosis i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A meta-analysis
Mengshi Yi, Lin Xia, Yong Zhou.
Depar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West China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China.
Medicine (Baltimore). 2019 Apr;98(17):e15338. doi: 10.1097/MD.0000000000015338.
IF: 2.028
摘要:背景和目的:目前尚無腫瘤壞死預測胃腸道間質瘤(GIST)預后的共識,因此作者進行了Meta分析。方法:檢索了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數據庫從建庫至2018年3月期間的報道GIST預后與腫瘤壞死之間關系的研究。效應指標為比值比(OR)及95%置信區間(CIs)。本研究在Prospero的注冊號為CRD42018096036。結果:共納入18項研究,包含2320名GIST患者。腫瘤壞死的總賠率(total odds)與較差的預后有關(OR=5.54,95%CI=4.39-6.99)。亞組分析表明,腫瘤壞死與下降的無病生存(DFS)、無復發生存(RFS)和總生存(OS)有關,OR分別為7.08(95% CI=4.78–10.49))、3.96(95% CI=2.48–6.32)和4.29(95% CI=2.02–9.13)。另外,對于其他亞組分析,比如腫瘤部位、腫瘤大小、隨訪時間、種族以及免疫組化染色的不同程度,腫瘤壞死均增加了較差預后的風險。結論:腫瘤壞死可能會預示GIST較差的預后,但仍需要較大樣本的前瞻性研究進一步驗證。
天津腫瘤醫院病理科
孫燕教授
【簡評】:
由于目前研究中的結論不一致,腫瘤壞死對于預測GIST患者預后的能力一直存在爭議。作者利用Meta分析試圖闡明在 GIST 中腫瘤壞死對于患者預后評估的意義。但是,就像作者指出的,由于目前關于GIST腫瘤壞死對預后影響的文獻較少,所納入的研究中對腫瘤壞死的定義本身不一致,壞死程度對預后的影響也未明確,且對結局指標的設定不同,因此該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需要大樣本前瞻性研究來確定腫瘤壞死是否能成為GIST的獨立預后因素。另外,作者還發現,在不同的亞組分析中,腫瘤壞死與2008改良版NIH危險度分級的相關性最大(OR=8.11),提示腫瘤壞死有望成為區分高危和非高危GIST的潛在因素;在原發部位的亞組分析中,原發部位為胃的GIST,其腫瘤壞死的預后價值更應該被關注。因此,這篇Meta分析提示了腫瘤壞死對于GIST患者預后的潛在意義,提示我們病理醫生在GIST的病理報告中需要體現腫瘤壞死的信息。
3. 發現(E)-N1-(3-氟苯基)-N3-(3-(2-(吡啶-2-基)乙烯基)-1H-吲唑-6-基)丙二酰胺(CHMFL-KIT-033) 作為用于胃腸間質瘤(GIST)的新型c-KIT T670I突變選擇性激酶抑制劑
Discovery of (E)‐N1‐(3-Fluorophenyl)‐N3‐(3-(2-(pyridin-2- yl)vinyl)‐1H‐indazol-6-yl)malonamide (CHMFL-KIT-033) as a Novel c‐KIT T670I Mutant Selective Kinase Inhibitor for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s)
Xuesong Liu, Beilei Wang, Cheng Chen, et al.
High Magnetic Field Laboratory, Key Laboratory of High Magnetic Field and Ion Beam Physical Biology , Hefei Institutes of Physica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Hefei , Anhui 230031 , P. R. China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2019 62 (10), 5006-5024
[摘要]:c-KIT激酶的功能獲得性突變對胃腸間質瘤(GIST)起重要的病理作用。盡管伊馬替尼是成功的GIST一線治療,然而數十種藥物獲得性耐藥突變隨之出現,而c-KIT T670I是其中常見的突變體。雖然有幾種激酶抑制劑能夠克服T670I突變體,但它們都不能達到對c-KIT野生型(wt)的選擇性避開,c-KIT野生型(wt)在多種生理功能如造血功能中也起著重要作用。從阿昔替尼開始,通過片段雜合II型激酶抑制劑設計方法,我們發現了一種新型抑制劑24,其不僅對c-KIT T670I突變體表現出有效活性,而且還比c-KIT wt實現12倍高選擇性。化合物24顯示出對c-KIT T670I突變體驅動的GIST細胞系(GIST-T1 / T670I和GIST-5R)的良好抗增殖作用,并且還顯示出合適的體內藥代動力學特征以及劑量依賴性抗腫瘤功效。該研究提供了開發c-KIT突變選擇性抑制劑的概念證明,理論上可以提供更好的治療選擇。
中山大學腫瘤醫院胃腸外科
邱海波副主任醫師
【簡評】:
這是一項新藥的研究,而且是來自中國科學院的新藥研究。眾所周知,伊馬替尼是晚期胃腸間質瘤治療的基礎,然而大部分的患者的在治療后會出現耐藥,其中的機制便是繼發突變的產生,耐藥突變的位點大部分位于外顯子13、14及17、18,其中V654A以及T670I是比較常見。GIST的突變之中,有幾個位點是Gatekeeper突變,對目前的TKIs尤其是伊馬替尼治療效果欠佳,包括大家熟悉的PDGFRA外顯子18 D842V突變以及V654A以及T670I,目前D842V看起來已經找到了好辦法Avapritinib,但該藥對V654A以及T670I也是效果欠佳。中科院的這個新藥似乎是針對T670I抑制腫瘤生長效應明顯,當然這僅限于臨床前的研究,有待于臨床的進一步證實,但至少說明了,在GIST領域,在伊馬替尼治療的基礎上,不斷的優化,不斷的提高。未來的GIST治療,一定是按照不同的突變類型選擇不同的藥物,像去買鞋子一樣,多長的腳則選擇多大碼的鞋子。
4. 腹腔鏡對比開腹楔形切除術治療胃腸道間質瘤的薈萃分析
Laparoscopic versus open wedge resection for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of the stomach: a meta-analysis
Zhangwei Yang , Pingting Li , Yiren Hu.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Wenzhou People’s Hospital, Wenzhou, China
Videosurgery Miniinv 2019; 14 (2): 149–159.DOI: https://doi.org/10.5114/wiitm.2018.79933
摘要:
隨著微創手術的迅速發展,腹腔鏡(LAP)楔形切除術已經成為胃原發性胃腸道間質瘤的首選治療方法。
目的:通過meta分析和文獻復習探討腹腔鏡楔形切除術治療GIST患者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手術治療的選擇。材料和方法:查閱2017年4月之前發表的關于GIST開腹手術和腹腔鏡楔切除術的比較研究,文章進行質量評估。結果:10項研究符合入選標準,總樣本量485例。兩組手術時間相似(加權平均差(WMD):8.67分鐘,95%置信區間(CI):-8.60-25.94,P=0.33)。然而,LAP組失血較少(WMD-32.20 ml,95%可信區間:–56.15至–8.26,p<0.01),早期排氣(WMD–1.48天,95%可信區間:–1.90至–1.06,p<0.01)和早期進食(WMD–1.50天,95%可信區間:–2.25至–0.47,p<0.01),住院時間縮短(WMD–2.03天,95%可信區間:–2.68至–1.38,p<0.01),總體并發癥風險腔鏡組減少(相對風險:0.48,95%可信區間:0.25-0.89,p=0.01)。此外,長期隨訪結果顯示兩組之間無明顯差異。結論:合適的GIST患者應用腹腔鏡楔形切除術是安全、可行,且具有失血少、恢復快的特點。
浙江省腫瘤醫院
結直腸外科 朱玉萍教授
【簡評】:
微創手術是目前消化道腫瘤外科手術發展趨勢,腹腔鏡手術應用于胃腸間質瘤目前已有一定的專家共識,目前認為適用于小于5cm的胃GIST。在臨床實踐中,由于GIST較少出現淋巴結轉移,特別是胃胃腸間質瘤,所以胃楔形切除可以作為一種安全、可行的治療策略,目前認為影響腹腔鏡楔形切除開展的因素主要是腫瘤的位置、大小以及術者的技術,對于靠近幽門,胃小彎側及賁門的GIST,由于切緣難于保證、容易輸出袢狹窄、操控困難,腹腔鏡楔形切除需要慎重考慮。另外腹腔鏡楔形切除適宜于外生型胃GIST,切緣等各方面容易判斷,對于內生型胃GIST容易引起切緣判斷不清,如果進行胃壁切開操作需要謹慎考慮腫瘤播散的風險。綜上所述,選擇合適的胃GIST患者進行腹腔鏡楔形切除是安全、可行的策略,具有很大的臨床優勢。
5. 十二指腸及空腸近端GIST切除:療效回顧性分析
Resection of GIST in the duodenum and proximal jejunum: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outcomes.
Yi Huang Y, Chen G, Lin L, et al.
Department of Surgery,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Hangzhou, Zhejiang, 310000, China.
EJSO. 2019 May 3. pii: S0748-7983(19)30418-4. doi: 10.1016/j.ejso.2019.05.002. [Epub ahead of print].
IF: 3.688.
[摘要]:
介紹:原發于十二指腸和近端空腸的胃腸間質瘤(GIST)是罕見的,其治療仍存在爭議。本研究旨在評估對于這種相對復雜解剖位置的GIST切除預后的因素。
材料與方法:回顧性分析2012年至2017年行手術治療的47例原發于十二指腸(20例)和近端空腸(27例)的GIST患者。收集圍手術期臨床資料,以及復發和生存的相關信息。
結果:所有十二指腸及近端空腸GIST患者手術均達到陰性切緣(R0切除)。十二指腸腸GIST的并發癥發生率高于近端空腸GIST(P=0.003)。D3(十二指腸第三部分)的更容易發生較大的GIST腫瘤(P=0.001), 嚴重并發癥發生率更高(P=0.042),住院時間更長(P=0.023)和禁食時間更久(P=0.020)。消化道重建患者的并發癥比局部切除患者更多(P=0.010)。此外,腫瘤直徑大于5 cm或核分裂像大于5/50HPFs的患者治療結果更差。1年和3年的總生存率分別為97.9%和86.1%,且不受手術類型(P=0.061)或手術部位的影響(P=0.447)。
結論:對于十二指腸和近端空腸GIST,在保證陰性切緣的前提下,局部切除術是一種安全可行的手術方法。消化重建手術應盡量避免。考慮到嚴重并發癥的發生率,對于十二指腸第三段GIST的手術切除應更與更多關注和護理。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胃腸外科
高志冬副教授
【簡評】:
十二指腸及空腸起始段GIST發生率相對少見,但臨床中也時有遇到。由于這兩個部位GIST解剖特殊的原因,治療方式及外科手術方法可能會令外科醫生頭疼。本文來自國人的回顧性數據分析,得到結論:第一,在保證R0切除的前提下,局部切除較消化道重建切除預后更好。只是仔細閱讀本文局切和消化道重建切除兩組臨床病理資料沒有比較,可能存在基線不匹配的情況。我們知道局部完整切除即可達到外科根治GIST的目的,然而特別是十二指腸GIST由于腫瘤靠近十二指腸大乳頭、或者腫瘤較大局切后造成狹窄等原因,局部切除可能無法完成,消化道重建方式變成了唯一的選擇,所以局切較消化道重建方式預后好,可能與接收局切的GIST本身臨床病理指標就好也有關系。第二,對于D3(十二指腸第三部分)由于十二指腸大乳頭的原因,該部分GIST的切除并發癥較多,因此應盡量謹慎選擇手術切除方式。第三,對于空腸起始段的GIST,術后由于腸道起搏點信號傳輸障礙等,造成胃腸功能障礙比率較高,因此此類腫瘤應重視鼻空腸營養支持。
6. 胃小GIST的臨床病理特點和預后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is of Small Gastric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s)
Wang M, Xue A, Yuan W, et al.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Zhong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180 Fenglin Road,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200032, China.
J Gastrointest Surg. 2019 Apr 22. doi: 10.1007/s11605-018-04070-3. [Epub ahead of print]
IF: 2.798.
[摘要]:
背景:本研究的目的是評價內鏡手術的安全性,以及胃小GIST的臨床病理特征和預后。
方法:回顧性分析中山醫院胃鏡下切除的胃小GIST(直徑:0.10~2.00cm)患者的臨床病理特點及預后。分析了臨床病理特征與腫瘤復發的關系。通過ROC曲線分析,確定預測腫瘤惡性潛能的最佳腫瘤直徑節點。
結果:所有病灶均可以內鏡下全部切除,整體切除率98.5%。GIST最常發生部位是胃底(60.3%),所有病灶平均直徑為1.20 cm(范圍:0.10-2.00 cm)。核分裂像超過5/50HPF的有44例(6.8%),核異性中度患者243例(37.5%),1例呈重度(0.2%)。壞死,粘膜浸潤和血管浸潤分別在8例(1.2%)、5例(0.7%)和3例(0.5%)患者中檢測到。腫瘤大小與核分裂指數(P<0.001)和核異型性(P<0.001)呈正相關。平均隨訪54個月后,4例患者確認為局部復發。ROC曲線分析確定1.45cm為預測惡性潛能的最佳節點值(95%可信區間:0.694-0.774)。生存分析顯示腫瘤直徑大于1.45cm的患者與切除術后更多的局部復發相關(p=0.011)。
結論:內鏡手術治療胃小GIST是可行并且安全的,尤其是在適宜的部位。胃小GIST整體預后良好,但直徑大于1.45 cm者應加強監測或者接受內鏡切除。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胃腸外科
高志冬副教授
【簡評】:
上海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在國內處在引領的地位,對于GIST內鏡切除盡管到目前來講任何指南均為進行推薦。但是其在治療胃小GIST方面確實已經在絕大多數三甲醫院進行嘗試。本研究納入了648例直徑小于2cm的胃GIST臨床病理資料,是目前研究胃小GIST最大樣本的數據。最重要的是以上患者均接受了內鏡切除,結果顯示內鏡切除效果確切并且安全性良好。同時本文也以腫瘤直徑為研究對象,結合ROC曲線法,發現1.45cm是界定腫瘤危險度分級或者惡性潛能的最佳節點值,對于直徑超過1.45cm的患者應更加積極的處理和監測。未來可能內鏡切除與腹腔鏡(或者開腹)切除頭對頭的對照研究可能會進一步驗證內鏡切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7. GIST的臨床診斷:來自分子遺傳學角度的一篇綜述
Clinical Dia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From the Molecular Genetic Point of View
Chiao-En Wu, Chin-Yuan Tzen and Chun-Nan Yeh.
GIST Team, Department of Surgery, Chang Gung Memorial Hospital, Chang Gung University, Taoyuan 333, Taiwan. yehchunnan@gmail.com
Cancers 2019, 11, 679; doi:10.3390/cancers11050679.
IF: 暫無
摘要:自20余年前在GISTs中發現KIT突變以來,依靠CD117/DOG1免疫組化及KIT/PDGFRA基因檢測,GIST的診斷越來越精準,兩者都是診斷GIST的金標準。GISTs分子診斷指導臨床醫師進行靶向治療,為GIST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療方案,成功延長了GIST患者的生存期,并使GIST變成慢性病。對于伊馬替尼/舒尼替尼/瑞格非尼耐藥的GIST以及KIT/PDGFRA野生型GIST的治療是未來GIST治療的挑戰。本文對GIST的免疫組化標記物和分子遺傳學進行全面綜述,為臨床醫師提供有關GIST診斷和治療策略的有用信息。
天津腫瘤醫院病理科
孫燕教授
【簡評】:
本文基于免疫組化和分子遺傳學改變,討論了GIST診斷的發展歷程和各種標記物的應用。本綜述所探索的免疫組化標記(CD117/DOG1聯合應用)和分子驅動基因(KIT、PDGFRA、SDHX、BRAF和NF1),在我國2017年發表的《GIST診斷治療專家共識》中已經有了充分的討論。本綜述包含了一些細節的介紹,比如DOG1不同克隆號的陽性率不同,在日常診斷工作中也應引起注意。此外,本文按照CD117/DOG1是否陽性和KIT/PDGFRA是否突變進行了細致的分組,對于可能存在結果解讀困難的組別,做了一些說明。例如:轉錄沉默或轉錄缺陷可以解釋CD117/DOG1陰性、KIT/PDGFRA突變GIST的存在;CD117/DOG1陰性、KIT/PDGFRA無突變的GIST,理論上是存在的,不同研究中占比0-<1%;出現這種情況時,首先要考慮所選檢測指標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問題,還建議進行多學科討論后再做決定。近年來,對GIST分子機制以及靶向治療問題的探索是大家關注的焦點,但回歸到基于免疫組化和分子檢測的GIST診斷,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大樣本的回顧性總結有助于對一些不典型GIST的診斷做出合理的解讀,避免漏診或誤診。
8. 胃腸道間質瘤的計算機輔助診斷:一種內鏡超聲圖像的放射組學方法
Computer?aided dia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a radiomics method on endoscopic ultrasound image
Li X, Jiang F, Guo Y, et al.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Int J Comput Assist Radiol Surg. 2019 May 2. doi: 10.1007/s11548-019-01993-3. [Epub ahead of print].
IF: 不詳。
[摘要]:
目的:我們的研究目的是通過超聲內鏡(EUS)圖像基于放射組學方法,提出一種術前計算機輔助診斷系統用以區分高危組(HRG)和低危組(LRG)胃腸間質瘤(GIST)。
材料與方法:收集19家醫院4種不同危險級別胃超聲內鏡(G-EUS)圖像。數據庫最終包含了168例HRG(高危和中危)和747例LRG(極低危和高危)。進行基于圖像分割、特征提取、特征選擇和分類的放射組學方法研究。本研究首先提取了439個放射組學特征,然后采用10倍交叉驗證的最小絕對值收斂和選擇算子(Lasso算法)模型和31個自舉來減小特征集的維數。最后,應用隨機森林建立分類模型。
結果:該模型區分了32例HRG和149例LRG。測試結果達到了ROC曲線下面積0.839,準確度0.823,靈敏度0.813,特異性0.826。
結論:該模型可提高術前診斷的準確性,為醫生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胃腸外科
高志冬副教授
【簡評】:
今年來放射組學方興未艾,成為了術前影像預測診斷、治療甚至預后的很好的方法。本文亦來自國人數據,將胃超聲內鏡檢查GIST的圖像進行了相關研究。最終得到相關模型,并且準確度、敏感度和特異度均相對良好。只是超聲內鏡圖像和以往做放射組學研究等影像檢查如CT等不同。CT、MRI均為連續機器掃描,而超聲內鏡目前影像采集仍以人為為主,所以超聲內鏡的圖像分割、提取可能會有人為選擇偏移,可能需要一定時間的學習曲線,第二本模型為術前診斷區分高危GIST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未來還需要前瞻多中心的驗證,來進一步考驗完善該模型。
9. 不同年齡群的GIST危險因素分析-基于SEER數據庫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based on SEER database
Ge XY, Lei LW, Ge F, et al..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 Harbin , PR China.
Scand J Gastroenterol. 2019 Apr 24:1-5. doi: 10.1080/00365521.2019.1604798.
摘要:作者從SEER數據庫中篩選了6089例GIST患者,經統計分析,發現腫瘤大小、有絲分裂數、腫瘤部位、年齡、性別、種族和手術治療是獨立的預后因素。在不同的年齡組中,腫瘤位置、腫瘤直徑和有絲分裂數對患者預后的影響還是有差異性的。結論:年齡、性別、種族和手術治療是影響GIST患者預后的獨立因素。
復旦大學腫瘤醫院胃外科
周燁教授
【簡評】:
上期點評了一篇基于SEER數據庫的國人撰寫的肝轉移文獻,這期又點評來源于SEER數據庫的文獻,是不是我和SEER有緣呀?這篇文獻提示在我們常用的危險度參數中需要加上其他非腫瘤性的參數,畢竟腫瘤是以人為載體,患者本身的一些因素是會影響預后的。在這里手術治療是一個獨立的因素,但是作者也提到靶向治療沒有作為一個因素進行預后分析,作為一項重要的干預性手段,靶向治療在GIST患者預后中一定起到重要作用。在病理參數中,腫瘤有無破裂,基因分型等因素,可能因數據庫中無記錄或其他原因而未進行分析,這些都會影響預后分析。恰如作者在文中最后提出的,中國人一定要有自己的登記數據庫,來進行中國人群的GIST的統計分析。
10. 結腸胃腸道間質瘤:基于人群的發病率和預后分析
Colonic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A Population-Based Analysis of Incidence and Survival
Zhiqiang Liu, Yan Sun, and Heshui Wu
Department of Pancreatic Surgery, Union Hospital,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22, China
Gastroenter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Volume 2019, doi.org/10.1155/2019/3849850
IF: 1.8
[摘要] 目的:位于結腸的胃腸道間質瘤很罕見,相關研究多為個案報道。因此,基于人群的分析有助于指導臨床決策。方法:病例選取自2000至2015年SEER數據庫,收集一般資料,腫瘤特征,發病率,治療方式和預后信息。結果:249例結腸GIST納入分析。男女比例接近1:1 (男性51.41%, 女性48.59%)。大多數患者為高加索人種(70.28%),非裔美國人占19.68%。診斷年齡為21-93,平均67.5歲。發病率僅為0.018/十萬。年發病率有波動但沒有統計學差異。其余部位GIST在2000-2015間發病率每年增加3.9%。手術患者預后更好,化療未影響生存。結論:結腸GIST是個罕見的實體腫瘤,年發病率穩定,與其他部位GIST比預后較差。手術能夠提高這部分患者生存,化療不能。
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伍小軍、肖斌毅
【簡評】:
結腸GIST很罕見,且作為“非胃”的一員,預后較差——這是我們所熟知的。這篇文章用SEER數據庫,分析結腸GIST的發病率和預后的特征,方法簡單,結論也在我們所熟知的范圍內。此文學術價值有限,有些語法表達有待改進,屬于練筆范疇,不推薦詳細閱讀。
11. 舒尼替尼治療伊馬替尼失敗胃腸間質瘤療效與基因突變的相關性:一篇系統綜述
Relationship between efficacy of sunitinib and KIT mutation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after failure of imatinib: A systematic review.
Xie F, Xiao W, Wang Y, et al.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ina
Medicine (Baltimore). 2019 May;98(19):e15478.
IF: 2.028
作者系統分析了舒尼替尼二線治療伊馬替尼失敗的晚期胃腸間質瘤的研究,并分析了不同基因突變類型患者的獲益差異。數據來源于PubMed、EMBASE、與Cochrane Library截止至2018.3的文獻檢索。總共有3篇回顧性分析、2篇隊列研究的474例患者入選,其中外顯子9突變對比外顯子11突變患者接受舒尼替尼治療有更高的獲益率(OR=2.61, P=.006)與更長的PFS(HR=0.51, P=.0001),但總生存期未見差異。亞洲患者對比高加索患者在不同基因分型亞組的生存分析中存在明顯的差異。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消化腫瘤內科 李健教授
【簡評】:
首先筆者從個人角度來說覺得這篇系統分析非常重要,因為作者的這篇文章引用了筆者2012年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霍霍!感謝作者的引用,使得筆者這篇文章凄慘的引用率統計上又增加了寶貴的一點。文章總體的分析數據與大家傳統的認知并沒有太大區別,依舊是外顯子9突變患者接受舒尼替尼治療獲益更多,但筆者非常關系的一點是野生型患者,因為筆者自己的研究中野生型患者盡管可以獲益,但腫瘤控制時間距離西方研究中獲益的中位19個月還是有不少差距,很遺憾,在本文中沒有見到對野生型患者分析。文章另外一個有趣的結果是關于東西方人群的在不同基因類型中總生存的差異分析,高加索人群外顯子9突變占據OS優勢,而亞裔人群外顯子11突變患者OS占優,作者把這個區別歸于種族差異,筆者覺得有一定道理,但肯定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這種差異。
百家爭鳴
1. 腫瘤異質性評估:基于CT全病變直方圖分析的壺腹周圍腫瘤鑒別
Assessment of tumor heterogeneity: Differentiation of periampullary neoplasms based on CT whole-lesion histogram analysis
Jingyu Lu, Daoyu Hu, Ihab Kamel et al.
Russell H. Morgan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and Radiological Science, The Johns Hopkins Medical Institutions, Baltimore, Maryland, USA. Electronic address: ikamel@jhmi.edu
Eur J Radiol. 2019 Jun;115:1-9. doi: 10.1016/j.ejrad.2019.03.021. Epub 2019 Mar 30.
IF: 2.83
【摘要】
目的:探討MDCT全病變直方圖分析在鑒別壺腹周圍腫瘤[包括十二指腸腺癌(DAC)、胰腺導管腺癌(PDAC)和胃腸道間質瘤(GIST)] 的價值。材料與方法:對171例疑似壺腹周圍腫瘤的患者進行MDCT(動脈期和靜脈期)檢查,并接受手術治療。共74例患者納入本回顧性研究(26例DAC、20例PDAC和28例GIST)。觀察者之間的一致性通過ICC評估。在增強CT上進行基于CT 血流動力學軟件的容積直方圖分析,記錄動脈期和靜脈期的CT值均數、中位數、第10、25、75和90百分位,以及偏態、峰度和熵。通過Bonferroni校正mann-Whitney U檢驗對提取的直方圖參數進行DAC、PDAC和GIST之間的比較。ROC曲線評價診斷效能。結果:全病變直方圖分析顯示, DAC、PDAC和GIST動脈和靜脈期掃描均具有不同的直方圖特征(p<0.05)。在ROC
分析顯示,靜脈期90百分位數鑒別PDAC和DAC的AUC值最高,為0.854(p<0.001)。動脈期的90百分位數鑒別DAC和GIST,以及PDAC與GIST的AUC值分別為0.809和0.936(P<0.001)。
結論:CT全病變直方圖可輔助鑒別壺腹區起源的DAC、PDAC和GIST。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醫學影像科 唐磊教授
【簡評】:
切入點較為巧妙的一項研究。同樣是通過直方圖分析腫瘤的異質性,之前多數研究聚焦在GIST的危險度評價上,本研究則是通過異質性輔助鑒別診斷,而且是壺腹周圍常需鑒別診斷的三種腫瘤,胰腺癌、十二指腸癌和GIST。研究發現了多個CT值相關的絕對值和百分位數在三種腫瘤間存在差異性。另外,研究結果的有趣之處是,相對復雜的偏態、峰度和熵的評價效能反而沒有簡單的百分位數有效,尤其熵值,在之前文獻的危險度預測中也出現過不同研究結果相反的問題。或許更大樣本才能穩定應用這些復雜參數。
2. 大鼠和小鼠會發生GISTs嗎?在國家毒理學項目中診斷為平滑肌腫瘤的胃腸道腫瘤的免疫組織化學特征
Do GISTs Occur in Rats and Mice?Immunohist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Tumors Diagnosed as Smooth Muscle Tumors in The 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
Kyathanahalli S. Janardhan , Priyanka Venkannagari, and Arun R. Pandiri
Division of 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 Cellular and Molecular Pathology Branch, 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 Research Triangle Park, NC, USA.
Toxicologic Pathology.2019 May 7 ;p. 192623319845838.
IF: 1.966
摘要:在大鼠和小鼠的胃腸道腫瘤中,具有梭形細胞形態的大多數腫瘤被診斷為平滑肌腫瘤(SMTs)。類似地,在幾十年前,具有梭形細胞形態的人胃腸道腫瘤也被診斷為SMTs;但是,后來的研究發現人的這些腫瘤中大部分為胃腸道間質瘤(GISTs)。GISTs被認為起源于遍布胃腸道的Cajal細胞。CKIT抗體免疫組化染色陽性是目前公認的人類GISTs的診斷標志物。既然SMTs與GISTs在組織形態學上存在較大的重疊,就不可能僅通過HE染色鑒別它們。因此,在毒理學研究中并沒有常規地診斷GISTs。本研究旨在評估國家毒理學項目中歷時2年的利用CKIT、SMA和Desmin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診斷為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的活檢標本。結果表明,大多數被診斷為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的小鼠SMTs可能是GISTs;而在大鼠中,這些腫瘤可能是SMTs而不是GISTs。
天津腫瘤醫院病理科
孫燕教授
【簡評】:
在腫瘤研究中,動物模型是一種重要的研究手段。一些腫瘤的動物自發瘤或藥物誘導模型大大推動了這些腫瘤的研究。因此,明確在大鼠和小鼠中是否存在GIST,有助于評估建立大鼠和小鼠源性GIST模型的可能性。作者利用已有的美國國家毒理學項目的大鼠和小鼠活檢標本,應用免疫組化染色評估已被診斷為胃腸道平滑肌腫瘤的樣本為GIST的可能性,非常有意義。但是,由于該研究是一項回顧性研究,唯一的材料是可用于免疫組化染色的福爾馬林固定、石蠟包埋(FFPE)組織,未能進行基因突變檢測和電鏡觀察。因此,該研究得到的結論還需要進一步證實,并繼續研究小鼠GISTs的發病機制及其與人GISTs的差異,最終服務于人GISTs的研究和治療。
3. 胃GIST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預后
Clinical outcomes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Pih GY, Jeon SJ, Ahn JY, et al
Asan Medical Center, University of Ulsan College of Medicine, 88, Olympic-ro 43-gil, Songpa-gu, Seoul, 05505, South Korea.
Surgical Endoscopy,https://doi.org/10.1007/s00464-019-06816-9
IF:3.117
[摘要]:上消化道出血是胃來源胃腸道間質瘤(GIST)的主要臨床癥狀之一。幾項研究報道顯示GIST出血與預后不良有關。然而,目前只有個案報道出血性胃GIST的止血治療方式。為了明確出血性胃GIST的臨床預后,我們分析了出血性GIST的預后及其危險因素,并評價了止血方法。該回顧性研究共納入在1998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間經組織病理學診斷為原發性胃GIST的697例患者。在這697例患者中,46例(6.6%)患者出現上消化道出血。15例、2例和1例患者分別接受了內鏡、經動脈栓塞和外科手術干預。中位隨訪68個月后, 16例上消化道出血和88例非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死亡;出血組5年生存率79.4%,非出血組為91.8%(P=0.004)。多因素分析顯示胃GIST上消化道出血的獨立危險因素包括最大腫瘤直徑>5 cm和Ki-67陽性。年齡大于60歲(HR=8.124,P= 0.048)、腫瘤壞死病變(HR= 5.093,P= 0.027)和腫瘤出血(HR =5.743,P =0.034)是胃GIST患者的總生存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該研究結論提示當腫瘤直徑大于5 cm或Ki-67陽性時,胃GIST出血風險增高。此外,腫瘤出血、壞死和患者年齡≥60歲與總生存率下降顯著相關。內鏡治療是出血性GIST早期止血的有效方法。
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伍小軍、彭健宏
【簡評】:
胃是GIST發病的最常見部位,上消化道出血是胃GIST最常見的癥狀之一,約50%的患者診斷時已發生上消化道出血,也是胃GIST急診入院治療的常見原因。作者認為目前關于胃GIST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研究只停留在少數病例報告,缺乏大宗病例的系統性分析,并且目前還沒有指南專門針對胃GIST的出血控制提出標準化流程和意見。因此,明確胃GIST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險因素及其臨床預后影響,探索其最佳治療模式,對選擇選擇臨床干預的人群和干預的有效方案有積極的意義。
本研究是韓國學者首次從上消化道出血入手,對近700例胃GIST的臨床特征及生存結局展開單中心回顧性分析。研究獲得了三個重要的結果:(1)腫瘤直徑大于5 cm或Ki-67陽性是腫瘤出血的潛在危險因素。因此如果經胃鏡和病理活檢發現這兩個危險因素時,應早期對病灶進行外科切除,可以避免上消化道出血;(2)腫瘤出血是胃GIST重要預后不良因素。腫瘤出血導致預后較差的存在兩方面原因,其一,出血性的腫瘤往往預示腫瘤危險度極高,存在腫瘤破裂的風險;其二,腫瘤出血導致患者急性或慢性失血,機體免疫能力受到一定打擊,從而給腫瘤進展提供有利條件。因此通過早期積極干預預防或及時阻止腫瘤出血,有望可以延長患者的長期生存;(3)內鏡止血是胃GIST上消化道出血有效的止血方式。在該研究中15例接受內鏡止血的患者中只有2例(13.3%)在3天內發生再出血。內鏡止血的方式選擇較多,下包括在出血部位注射腎上腺素或纖維蛋白膠、應用氬離子凝固術、止血夾止血或多種方式的組合應用。內鏡止血有助于避免急診手術,使患者在做好術前的準備下的安全條件下接受外科手術。此外,內窺鏡止血可避免將化療作為主要治療方案的患者進行不必要的手術。總而言之,作者提出對于直徑大于5 cm或Ki-67陽性的腫瘤應警惕其發生出血的可能性,宜盡快接受外科手術,有望改善由于腫瘤出血導致的不良預后。
但實際上研究內容和結論并未脫離目前的危險度評估和臨床生物學學特性的范疇,換句話說,臨床中對于中高危患者,如果胃鏡發現有黏膜侵犯,Ki67陽性,我們應警惕治療過程中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內鏡下止血是常用的手段,而這些患者預后本來也會更差,但是否一定要盡快手術還是要個體化處理。
4. 胃GIST:腹腔鏡手術的臨床特征和近期/遠期療效
Gastric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clinical features and short- and long-term outcomes of laparoscopic resection.
Stanek M, Pisarska M, Budzyńska D, et al.
波蘭克拉科夫雅蓋隆大學醫學院普外科
Videosurgery and Other Miniinvasive Techniques. 2019,14(2):176-181.
IF: 0.852
[摘要]:
前言:盡管微創技術目前被認為是治療胃的小GIST有效的方法,但腹腔鏡的作用尚未確立,尤其是在微創手術經驗較少的機構中。
目的:評價腹腔鏡治療胃GIST的療效,并與常規手術組的結果進行比較。
材料和方法:對2002年至2017年期間68名接受胃GIST治療的患者的數據進行了回顧性分析。46例患者行腹腔鏡治療,22例患者行常規手術。分析資料包括切除腫瘤的臨床和病理形態學特征、圍手術期參數以及手術治療的近期和遠期結果。
結果:組織病理學檢查證實所有患者均為根治性切除。術后30天內沒有死亡。與常規手術組相比,腹腔鏡治療組患者住院時間明顯縮短(3天 vs. 9天),術中失血減少(25 vs. 175毫升),圍手術期并發癥減少(13% vs. 41%)。術后平均隨訪57個月,在此期間,4名患者死于與原發性疾病無關的原因。在隨訪期間,所有接受腹腔鏡手術的患者都沒有腫瘤復發。
結論:腹腔鏡治療胃GIST具有無可置疑的優點,包括減少失血、減少并發癥的風險和縮短住院時間。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
仁濟醫院胃腸外科 汪明教授
【簡評】:
腹腔鏡技術在胃GIST中的應用是GIST臨床研究的一個熱點方向,作者用這個回顧性研究試圖評價腹腔鏡治療胃GIST的短期及遠期療效,雖然病例數不多,但勝在隨訪時間比較長。但是感覺無論腹腔鏡手術組還是傳統手術組,并發癥的發生率好像比較高了一點(兩例再手術,兩例再次入院,總的并發癥分別為13%和41%)。我覺得本文的一個不足是沒有對腹腔鏡組病例的腫瘤部位進行細分(適宜部位或非適宜解剖部位),畢竟這是目前指南共識對腹腔鏡技術進行推薦的一個重點因素。希望不斷出現的新的循證醫學證據能夠回答“解剖部位是否應當成為腹腔鏡技術開展的限制條件?”以及“是否應當根據不同的解剖部位選擇不同腹腔鏡技術?”的問題。當然這也是國內即將開展的CLASS-06前瞻性多中心臨床研究試圖解決的臨床問題。
5. 胃腸道間質瘤對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復雜腫瘤反應的治療
Management of complicated tumor response to tyrosine‐kinase inhibitors i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Fabio Tirotta,Elena Fumagalli,Chiara Colombo,et al.
Department of Surgery, Fondazione IRCCS Istituto Nazionale dei Tumori, Milan, Italy.
J Surg Oncol. 2019;1-6. DOI: 10.1002/jso.25491.
IF=2.886
摘要:
背景:目的是描述胃腸道間質瘤(GIST)患者對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的復雜腫瘤反應(CTR)。方法:從2001年至2017年,收集我院接受TKI治療的轉移性GIST(A組)或局部晚期GIST(B組)患者的資料。我們將CTR定義為出血、膿腫或穿孔,作為TKI的手術并發癥,有進展性疾病的患者被排除在外。評估臨床特征,記錄發生時間和死亡率。結果:470例患者中,有30例(6.4%)發生CTR,其中A組26例(6.8%),B組4例(4.5%)(P=0.43)。觀察到17例(56.7%)出血、8例(26.7%)膿腫和5例(16.7%)穿孔,其中17例(56.7%)采用保守方法;4例(13.3%)患者接受經皮引流,9例(30%)患者接受急診手術。總死亡率為13.3%。在B組,CTR發生在甲磺酸伊馬替尼開始治療后1.6個月(中位時間),在A組為14個月(中位時間)。結論:雖然早期轉移患者的CTR風險幾乎為零,但患者對于局部晚期疾病,應仔細監測。由于TKI療法的結果,CTR并不能阻止患者接受有潛在治愈性手術。
浙江省腫瘤醫院
結直腸外科 朱玉萍教授
【簡評】:
在胃腸道間質瘤的TKI治療過程中會有很多的副作用,其中出血、膿腫、穿孔等是較為多見,且多見于晚期不可切除的GIST中。作者將這類患者的副反應定義為復雜腫瘤反應,是一種比較好的歸類。同時從文中的各種統計分析及描述,我們可以看到積極治療這些副反應相當重要,特別是一些如穿刺、積極手術是相當必要,同時也提醒我們在使用TKI藥物治療時,要關注患者各種腹部體征、CT等影像檢查等,有利于更好的后續治療。所以在我們的臨床工作中,需要多留意,多觀察,平時此次副反應我們也經常看到,但沒有像作者這樣去總結定義,真的是只要有思考,就有“成果”。
6. 優化伊馬替尼一線治療GIST劑量:一項成本效益研究
Optimizing the dose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imatinib as first line treatment for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A cost-effectiveness study.
Desar IME, Zuidema S, Kievit W.
Radboud Institute for Health Sciences, Radboud UMC, Nijmegen, The Netherlands.
Br J Clin Pharmacol. 2019.
IF= 3.838
背景:轉移性胃腸道間質瘤(GIST)患者的一線治療方案為口服伊馬替尼治療,直至病情惡化。采用固定劑量方案,只有大約40%的患者在治療指數內達到足夠的血藥水平。治療藥物監測(TDM)是一種在治療指數范圍內達到血藥水平的方法。然而,由于伊馬替尼的長期使用和實驗室成本,引入TDM會進一步增加成本。本研究的目的是評價與固定劑量相比,TDM伊馬替尼為一線治療的轉移/不可切除GIST患者的成本效益。
方法:建立一個生存模型來模擬5年內的進展、死亡率和治療成本,比較固定劑量和TDM引導的劑量。結局指標包括治療成本、生命年和質量調整壽命年 (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 QALY)。
結果:在5年的時間范圍內,固定給藥和TDM引導給藥的總成本分別為106.994,85和150.477,08歐元。與固定劑量相比,TDM引導劑量估計QALY獲益為0,74(%CI 0,66-0,90 95)。發現每增加一個QALY的平均成本效益比為58.785,70歐元,這主要是由于更長的治療時間及更高劑量所致。
結論:基于現有資料,分析提示TDM引導給藥可能是伊馬替尼治療轉移性/不可切除性GIST患者的一種經濟且有效的干預措施。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胃腸外科 張波教授
【簡評】:
本研究提示對于轉移復發的GIST患者,TDM組的生命年獲益為0,78 (95%CI 0,66 – 0,90),QALY獲益為0,74(95%CI 0,66-0,90),每延長1年質量調整生命所需增加的醫療費用(增量成本效用)為58.785,70歐元,研究認為TDM具有成本效用。盡管TDM對病人合理用藥意義重大,然而在我國,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同時也缺乏TDM的藥物經濟學評價證據,因此并非每個患者均需頻頻檢測,應根據臨床情況、技術條件與病人經濟條件多方面考慮。
7. 波蘭公共醫保資助使用伊馬替尼、舒尼替尼和索拉非尼治療晚期胃腸間質瘤(GIST)后患者預后的真實世界數據
Real-World Evidence of Patient Outcome Following Treatment of Advanced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with Imatinib, Sunitinib, and Sorafenib in Publicly Funded Health Care in Poland
Melania Brzozowska Waldemar Wierzba Sylwia Szafraniec-Bury?o , et al.
Division of Quality Services, Procedures and Medical Standards, Medical University of ?ód?, ?ód?, Poland
Med Sci Monit, 2019; 25: 3846-3853
摘要:背景:本研究旨在利用波蘭國家健康基金的數據,對伊馬替尼、舒尼替尼和索拉非尼治療晚期胃腸間質瘤(GIST)后總體生存(OS)的十年真實世界證據(RWE)進行分析。
方法:來自波蘭國家健康基金(波蘭唯一的公共支付者)的數據確定了1,641名接受伊馬替尼(n = 1047)、舒尼替尼(n = 457)和索拉非尼(n = 137)治療的晚期GIST患者。分析了總生存(OS)的差異。
結果:對于晚期GIST患者,伊馬替尼治療患者的中位隨訪時間為71個月(95%CI,64.8-79.2),中位OS為56.9個月(95%CI,50.4-61.2),生存期為12月(89.5%),24個月(77.9%),36個月(66.9%)和60個月(48.4%)。使用舒尼替尼治療的患者的中位隨訪時間為41.4個月(95%CI,34.6-49.3),中位OS為22.8個月(95%CI,19.2-26.8),存活時間為12個月(68.2%), 24個月(47.1%)和36個月(31%)。索拉非尼治療患者的中位隨訪時間為17.4個月(95%CI,14.6-22.9),中位OS為16.9個月(95%CI,13.7-24.3),存活期為12個月(61.9%) ),24個月(36.2%),36個月(16.8%)。
結論:在十年期間收集的真實數據證實了使用伊馬替尼、舒尼替尼或索拉非尼治療晚期GIST的有效性,并且與臨床試驗的結果相當。
中山大學腫瘤醫院胃腸外科
邱海波副主任醫師
【簡評】:
該項研究本身并不特別,特別是波蘭一個人口大約4千萬的國家,拿出了全國所有醫保資助的GIST患者的真實數據,這些數據和我們臨床研究以及日常醫療的結果非常類似。試想,如果我們中國能夠拿出全國性的數據,動則幾萬甚至10幾萬的病例數的數據,無論是預后分析還是危險度分期都有重大的參考價值。事實上,早在幾年前GIST月評小組的帶頭大哥健哥教授就嘗試從中華慈善總會拿所有GIST的數據,但很遺憾數據庫缺項太多,未能有足夠有效數據供分析。現在國內相關的協作組越來越多,我們希望能夠相互整合成為一個全國性的數據庫,提供更具說服力的真實世界數據。
8. 大于5cm的胃腸道間質瘤的腹腔鏡手術治療
Laparoscopic treatment of large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 5 cm)
Maciej Stanek,Magdalena Pisarska,et al.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Jagiellonian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Krakow, Poland
Wideochir Inne Tech Maloinwazyjne. 2019 Apr;14(2):170-175. doi: 10.5114/wiitm.2018.78998
IF:0.852
摘要:腹腔鏡技術目前是治療胃小間質瘤(GIST)的常用方法,但在瘤體較大的情況下一直存在爭論。目的:評估腹腔鏡治療直徑大于5 cm的GIST的技術可行性,安全性和術后早期情況。 材料和方法:使用2009年至2016年期間接受胃GIST腹腔鏡手術的患者的數據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腫瘤直徑將患者分為兩組:患者瘤體直徑小于或等于5cm的腫瘤(第1組)和腫瘤直徑超過5cm的腫瘤(第2組)。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住院時間以及術后并發癥。結果:術后30天無死亡病例,術后并發癥無統計學差異。在第2組中,術中失血更多和住院時間更長并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組的手術時間沒有差異。 結論:通過微創手術治療直徑大于5 cm的GIST似乎是一種可行且安全的替代方案。
南京醫科大學一附院
胃腸外科 徐皓教授
【簡評】:
目前對于腹腔鏡手術治療大于5cm的GIST安全性和可靠性存在爭議。一般說來輔助檢查提示腫瘤邊界清晰,質地均勻,呈外生性生長,無胃外侵犯和腹腔轉移征象的原發局限性的胃GIST 可行腹腔鏡手術治療。5cm并不是一個絕對的界限,對于腫瘤直徑>5 cm的容易操作部位的胃GIST,在具有豐富腹腔鏡手術經驗的中心可嘗試行腹腔鏡手術治療。但無論哪種手術方式,都必須遵循“非接觸、少擠壓”的原則,避免腫瘤破潰播散。
9. 中國胃腸道間質瘤患者肝核因子4α基因多態性與血漿游離伊馬替尼水平及不良反應的關系
Association of hepatic nuclear factor 4 alpha gene polymorphisms with free Imatinib plasma levels and adverse reactions in Chinese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patients
Hanmei Chen, Jing Liu, Yuhong Zhou, et al.
Department of Clinical Pharmacy, School of Pharmac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Ther Drug Monit. 2019 Apr 25. doi: 10.1097/FTD.0000000000000642. [Epub ahead of print] IF.2.092
摘要:
背景:伊馬替尼(IM)是胃腸道間質瘤(GIST)的一線治療藥物,其藥動學(PK)和藥效學(PD)有明顯的個體間差異。涉及到IM的代謝酶及轉運體方面的藥物遺傳學方面的研究已廣泛報道,但結果并不一致。肝細胞核因子4α(HNF4α)由NR2A1基因編碼,是藥物配置基因的一個關鍵轉錄調節因子,本研究探討了的HNF4α的基因變異對中國GIST患者伊馬替尼劑量校整的血漿藥物濃度水平和相關不良反應的影響。
方法:采用超濾結合高效液相色譜-質譜聯用(HPLC-MS/MS)方法,對70例服用IM300-600 mg/d的中國胃腸道間質瘤患者的NR2A1(rs3818247、rs1884613、rs2071197、rs2425640、rs736824)5個常見多態性進行基因分型,測定血漿中游離IM的濃度水平。
結果:不同患者間IM血漿濃度存在較大的差異(范圍9.50-67.50ng/ml),并且性別差異顯著(P<0.01)。劑量校整后的IM血漿濃度與體表面積(BSA)呈顯著負相關(r=0.302,p=0.012)。盡管在本研究人群中NR2A1多態性與劑量校整后的IM血漿濃度沒有顯著相關性,但發現rs736824的多態性與男性受試者劑量校整后的IM血漿濃度顯著相關(p=0.031)。在IM相關的不良反應中,rs3818247的多態性與眶周水腫顯著相關(p=0.032)。此外,除了男性患者眼眶周圍水腫與IM游離血漿水平有一定相關(P=0.013),IM血漿濃度與IM相關不良反應之間無顯著相關性。
結論: NR2A1多態性可能是影響中國GIST患者IM藥動學和藥效的一個因素。
南京醫科大學一附院
胃腸外科 徐皓教授
【簡評】:
伊馬替尼的耐藥和副作用是目前困擾間質瘤治療的兩大難題,臨床工作中不難發現很多病人盡管服用相同劑量的伊馬替尼,血漿伊馬替尼濃度差異很大,因此伊馬替尼的藥代動力學日益為人們所關注。SNP目前是腫瘤學的研究熱點之一。本文著眼于伊馬替尼代謝相關基因NR2A1,將該基因SNP位點與劑量校正后伊馬替尼血漿濃度的差異及服藥副作用相聯系,出發點很新穎,結果也分析得到了與副作用有一定關聯的突變位點,為耐藥及副作用的闡明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SNP的價值在大數據中方能得到較好的體現,如果能結合多中心的數據,結果可能更有意義。
10. 2001-2015年美國胃腸間質瘤發病率:來自美國50個州的統計數據
Incidence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2001-2015: A United States Cancer Statistics Analysis of 50 States.
Patel N, Benipal B.
Cureus. 2019 Feb 22;11(2):e4120.
IF:未查到
文章使用美國USCS數據庫中關于49個州與哥倫比亞特區的GIST發病數據進行分析,結果顯示美國2001-2015年胃腸間質瘤年總體發病率為7/百萬,在男性、黑人、局灶性GIST、原發胃GIST、東北部地區等因素代表的人群中發病率上升最高,黑人發病率年度百分比變化為6.27,局灶性疾病與原發胃GIST年度百分比變化分別為8.90與6.25,東北部地區APC為13.35。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消化腫瘤內科 李健教授
【簡評】:
其實,來自美國USCS發布GIST發病率對我們并不重要,我們或許只是知道他們的總體發病率就夠了,對于哪類人群發病率升高更多是美國政府官員要考慮的事情。筆者真正覺得反思的是,為什么他們可以拿得出來全國范圍內的發病率以及相關的具體數據?為什么我們的國家癌癥統計拿不出我們自己的全國發病率數據?筆者在今年年初就在想怎么完成這個事情,無論有多難,一定要統計出中國的GIST發病率,至少要統計出有代表性的10個省市的總體粗發病率,我們出去和老外交流的時候,連自己國家的發病率都說不出來,真覺得挺丟人的!棒子男足為什么敢把中國頒發的冠軍獎杯踩在腳下?讓棒子鞠躬道歉有什么用?下次場上還棒子一個3:0才能把臉找回來!
文獻綜述
1. SDH缺陷型GIST:邁向個體化醫療的一小步?
Succinate Dehydrogenase-Deficient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Small Steps Toward Personalized Medicine?
Ravegnini G, Ricci R.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Università Cattolica del Sacro Cuore, Rome, Italy.
Epigenet Insights. 2019 Apr 12;12:2516865719842534.
doi: 10.1177/2516865719842534.
IF:未查到
[摘要]:不同的分子變異會引發不同的GIST亞型,產生不同的生物學行為和藥物敏感性。包括SDH缺陷型在內的KIT/PDGFRA野生型GIST,對臨床常用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幾乎不敏感,因此亟需開發特異性的治療策略。據報道,由于啟動子甲基化而導致的MGMT表觀遺傳失活可促使多種腫瘤對烷化劑治療敏感。SDH缺陷型GIST的一個典型特征是廣泛的DNA甲基化,MGMT甲基化的存在預示著這一類腫瘤會對烷化劑敏感,但目前尚無進行相關研究。基于此,作者針對MGMT甲基化在不同GIST亞型中的分布情況研究現狀,探討了烷化劑用于SDH缺陷型腫瘤的可能性。
北京腫瘤醫院消化腫瘤內科
高靜研究員
【簡評】:
這可以說是一篇小綜述,也可以說是一篇專家評述,對筆者來講可點評內容不多,更多是學習。小瘤種,大學問,的確如文章題目所述,越是罕見的小瘤種,越有可能實現精準治療,雖然小瘤種開展相關研究比較困難。基于目前對SDH缺陷型GIST研究現狀,烷化劑很可能是較好的治療策略,目前一項II期研究正在進行中(NCT03556348),評價替莫唑胺在轉移性SDH缺陷型GIST中的效果,若該研究結果是陽性,這必將為臨床治療帶來很大幫助。閱讀該文章,除了學習到專業知識外(如SDH缺陷型GIST如此“懶惰”,在確診原發腫瘤后的42年還可出現肝轉移),還免費學了英文金句“let sleeping dogs lie,竟然是不要自討苦吃的意思”。
2. 胃腸間質瘤肝轉移的治療選擇:文獻綜述
Treatment Options for Metastatic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to the Liver: A Review
Lillemoe HA, Brudvik KW, Vauthey JN.
Department of Surgical Oncology,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Houston, Texas.
Semin. Liver Dis. 2019 May 17;
IF: 4.167
摘要:
臨床上約有一半的胃腸間質瘤患者出現腫瘤的轉移,而這其中肝臟轉移非常常見。在TKI靶向藥物應用于臨床之前,胃腸間質瘤伴肝轉移患者的治療手段非常有限,導致預后不佳。然而隨著有效的全身藥物治療以及肝轉移病灶外科切除技術和多種局部治療的發展,上述患者的生存情況得到有效的改善。這篇綜述中作者總結了胃腸間質瘤肝轉移治療不同方法的各自特點,這其中包括了肝臟手術切除和一些局部治療手段。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 錢浩然教授
【簡評】:
這個綜述的三位作者來自美國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和挪威Oslo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文章系統的綜述了胃腸間質瘤肝轉移患者在TKI靶向藥物時代治療策略的方方面面,包括了肝轉移病灶外科介入的時機,圍手術期靶向藥物的治療時限,外科手術的方式和各種類型的肝轉移灶局部治療方式。讀完文章后有幾個自己的看法,說出來供大家參考。其一,文章的作者應該是肝膽外科出身,文中對于肝臟手術切除和局部治療的具體情況耳熟能詳,但似乎對于胃腸間質瘤這個疾病本省缺乏更深層次的認識。文章在總結中有這么一句話:“However, despite the change in the landscape of this disease after the advent of TKIs, surgery remains the only truly curative treatment.”我個人完全不贊成這樣的說法,對于晚期(包括肝轉移)的GIST患者來說,整體生存時間的延長基本上是TKI靶向藥物而不是肝切除技術進步帶來的,而對于所有晚期GIST患者來說,單純手術無法做到真正的治愈。其二,對于晚期(包括肝轉移)的GIST患者來講,TKI靶向藥物(主要指伊馬替尼)的治療瓶頸也顯而易見,即10-15%的原發性耐藥,5%的藥物不能耐受和基本上都會出現的繼發性耐藥。所以,我又贊同文中在總結中提到的另一個觀點,即“With relatively short-interval rates of recurrence and TKI resistance, the surgeon remains an integral participant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GIST patient.”。只有外科醫生的積極介入,才會在某種程度上推遲TKI靶向藥物繼發性耐藥的出現,從而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總結來說,文章涵蓋了近年來針對GIST肝轉移治療的多篇文獻,值得大家一讀。上述觀點如有異議,歡迎探討!
3. 胃和食管GIST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of the Stomach and Esophagus.
Theiss L, Contreras CM.
美國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翰分校外科
Surg Clin North Am. 2019,99(3):543-553. doi: 10.1016/j.suc.2019.02.012.
IF: 1.947
[摘要]:
GIST可發生在胃腸道的任何地方,最常見的是由于c-kit或PDGFRA原癌基因突變引起。手術切除是GIST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分子分型為GIST提供了輔助治療和新輔助治療的方案。伊馬替尼是GIST中被研究最多的藥物,在許多研究中被證明作為新輔助治療藥物和輔助治療治療藥物可以為患者帶來獲益。定期影像學隨訪是GIST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
仁濟醫院胃腸外科 汪明教授
【簡評】:
本文以“胃和食管GIST”為題,但其實是全面綜述了GIST的病理生理學、診斷、治療和隨訪,文中并沒有過多涉及食管GIST的內容,僅在手術治療一節簡單探討了剜除術治療食管GIST的可行性。倒是這一節中的另一段文字吸引了我的注意,是關于GIST內鏡治療可行性的分析,作者認為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內鏡下管腔閉合設備將使內鏡治療在胃和食管GIST中的應用越來越多。我感覺GIST的內鏡治療在國外的接受度要遠低于國內,在老外寫的文獻綜述中讀到關于GIST內鏡治療的機會是不多的,看來老外也開始注意到這一發展趨勢。但是正如作者所言,開展GIST的內鏡下治療最重要的是需要通過高質量的臨床研究來制定出哪些病人以及哪些腫瘤特征是GIST內鏡治療的適應癥。
4. 胃腸間質瘤(GIST)的影像學特征與預后的關系
Relationship between diagnostic imaging features and prognostic outcomes i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
Ginevra Danti, Gloria Addeo, Vittorio Miele et al.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Careggi University Hospital, Florence, Italy. pradella3@yahoo.it
Acta Biomed 2019; Vol. 90, Supplement 5: 9-19
【摘要】
胃腸間質瘤(GISTs)是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但更多見于50歲以上的患者。最常發生于胃(60-70%),其次是小腸(20%-30%);少見情況下也可發生在腹腔,如腸系膜、大網膜和腹膜后。對比度增強MDCT是GIST最常用的定位、特征描述和分期方式。GIST可表現為各種強化方式,包括低強化、等強化和高強化。許多預測系統已被用于GIST的危險度分層。本文概述了GIST不同征象特征和預后因素之間的關系。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醫學影像科 唐磊教授
【簡評】:
簡單的摘要,一如正文;相對納入的104篇引用文獻,內容顯得有些惜字如金。探討的征象也都是耳熟能詳的大小、強化等最基本征象。文中有一處提到囊變和壞死都是惡性度高的征象,和前幾期有幾篇關于GIST囊變或囊性GIST(cGIST)研究的文獻結果不一致,近期幾項研究多認為囊變是惡性度低的征象。看來還需要更有力的證據進一步驗證。
3. 胃腸間質瘤臨床研究概覽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 A review of clinical studies.
Khoshnood A.
Department of Clinical Sciences, Faculty of Medicine, Lund University, Sweden
J Oncol Pharm Pract. 2019 May 8:1078155219846955.
IF:未查到
這篇文章檢索了clinicaltrial.gov網站上關于胃腸間質瘤正在進行的25個值得關注的新藥臨床研究,包括了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如瑞戈非尼分別與舒尼替尼或伊馬替尼交替的SURE、ALT研究、我國恒瑞制藥研發的法米替尼、泛kit/PDGFRA抑制劑PLX9486、PDGFRA高效抑制劑Crenolanib、明星產品BLU-285的兩個研究NAVIGATOR與VOYAGER、DCC-2618的INVICTUS與INTRIGUE;免疫治療,如CTAL-4單克隆抗體、瘤內注射的免疫增強劑Intuvax、IDO抑制劑Epacadostat、一個筆者沒有查到的單抗XmAb18087、一個新的PD-1單抗PDR001;其它藥物,如HSP90抑制劑AUY922、CDK4、6抑制劑的CYCLIGIST、MEK抑制劑MEK162、pan-FGFR抑制劑BGJ398、谷氨酰胺酶抑制劑CB-839、干細胞抑制劑BBI-503、CHK1抑制劑LY2880070、細胞毒藥物替莫唑胺。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消化腫瘤內科 李健教授
【簡評】:
筆者為了一周前GISTour的會議發言查了大量的GIST臨床研究的文獻和數據,嘔心瀝血啊!結果看到這篇文章筆者直接嘔血了!早查到這篇論文的話筆者可以省多少時間啊!至少在目前進行中的新藥臨床研究,文章總結的非常全面了,筆者覺得對GIST未來新藥感興趣的同行可以關注一下,除了大家關注的BLU-285和DCC-2618,很可能還會有其它明星產品出現在我們未來的GIST治療領域,這些產品的成敗不光與GIST治療直接相連,更與一個重大人民生活事宜相關——股票!醫療板塊,你值得關注。
經典個案
1. 直腸陰道隔胃腸間質瘤一例:病例報告及文獻回顧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presenting as a rectovaginal septal mass: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
Cheng M, Liu CH, Horng HC, et al.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Taipei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Medicine (Baltimore). 2019;98(17):e15398.
IF=2.028
簡介:產道罕見胃腸道間質瘤(GIST)。本文對一例表現為陰道腫塊的GIST病例進行了全面的文獻綜述,旨在更好地了解該病的診治策略。
患者:一名78歲的女性患有陰道持續性出血和排尿困難。盡管明確為腫瘤導致的腫塊,但術前評估的結果尚不確定。
診斷:術前評估包括CT掃描(6.3x5.3cm宮頸腫塊,伴有直腸和陰道侵犯)、結腸鏡檢查(粘膜完整的外部壓迫)、腫瘤標記物和活檢(梭形細胞瘤)。術后病理確診GIST。
干預措施:行后路切除完全切除腫瘤后給予伊馬替尼輔助治療。
結果:患者無病生存3年以上。
結論:表現為直腸陰道腫塊的GIST的確診十分困難。對該類患者應時刻注意保持警惕,必要時免疫組化協助診斷。診斷準確可以提供更好的手術和治療方案,特別是在生殖器官的保留以及靶向治療的可行性與否。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胃腸外科 張波教授
【簡評】:
該例GIST位于直腸陰道膈,術前一度疑診為宮頸癌,術后診斷懷疑該腫瘤或源自直腸。由于EGIST發病率較低且與胃腸道常無明顯關系, 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目前尚缺乏關于影像學評價EGIST的系統性研究,使其通過影像學正確診斷較為困難,易與發生于腹腔、腹膜后、盆腔的其他腫瘤如平滑肌瘤、脂肪肉瘤、侵襲性血管粘液瘤等混淆,常引起誤診。在日常工作中,需拓寬診斷思路,對本病保持警惕,考慮到本病的可能性,以期能提高診斷正確率,確診仍需依靠病理組織學及免疫組化檢查。
2. 十二指腸球部GIST全層切除并鎖邊縫合修補1例。
Underwater full-thickness resection of a duodenal bulb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with OverStitch defect repair
Granata A, Amata M, Traina M.
Digestive Endoscopy Service, Department of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Services, IRCCS-ISMETT, Palermo, Italy.
Endoscopy. 2019 May 2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1049892 DOI: 10.1055/a-0881-2702
IF 6.629
[摘要] 一名61歲男性患者因發現十二指腸球部黏膜下病變住院。超聲顯示十二指腸球部下壁第4層有一直徑15mm的均勻低回聲病變。超聲引導下細針穿刺活檢證實為GIST,CT掃描顯示病灶局限,排除轉移。該患者由于GIST較先前檢查明顯增長而考慮手術治療,鑒于患者避免大手術的意愿而確定采用內窺鏡微創治療方法。手術在全麻下進行,預防性使用抗生素。采用O型海博刀(Erbe Elektromedizin,德國)進行解剖,為了防止CO2泄漏和繼發皮下氣腫,同時實現根治性腫瘤切除,手術只在腔內注入生理鹽水進行全層切除。切除造成十二指腸壁全層缺損約25mm×25mm,使用內鏡鎖邊縫合系統(Apollo Endophery,美國)對缺損從內部進行縫合修補。術后患者出現了可用布洛芬控制的季肋區疼痛;術后第4天開始恢復進食。隨訪2個月患者無不適。總之,內鏡下全層十二指腸切除術似乎是安全的,雖然技術要求很高,仍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微創替代手術。
空軍特色醫學中心普通外科
顧國利教授
【簡評】:
作者對1例十二指腸球部GIST患者成功實施內鏡下全層切除+鎖邊縫合修補,近期結果是滿意的。但是作者并未報道切除GIST的具體病理(高中低危)及后續治療情況,另外隨訪期僅2個月,尚缺乏長期隨訪的結果。其實相關技術在國內較大型醫院基本都已經廣泛開展,至少在我們中心消化內科那里此類操作是成熟的(順便為我們醫學中心進行一下宣傳)。
在GIST的處理中,賁門、十二指腸和直腸是3個非常特殊的部位,十二指腸分為四段,由于解剖部位的不同,十二指腸球部GIST的處理相較其他三段GIST稍簡單。本例患者內鏡下采用海博刀進行全層切除和鎖邊縫合的效果良好,但是臨床實際工作時內外科協作進行雙鏡聯合也不失為一種更安全的辦法,我們醫學中心的經驗是消化內科和普通外科成立了雙鏡聯合協作組,共同制定手術方案和應對手術中可能出現的意外狀況。內鏡醫師可以術前跟外科腔鏡醫師溝通,一旦內鏡下無法縫合修補或修補不確切時可考慮腹腔鏡下進行更確切的外科修補,內鏡可在腸管內部給腹腔鏡進行指示和檢查修補處有無狹窄;術后可經腹腔鏡戳卡在穿孔處放置引流管便于觀察。由于內鏡下無法在十二指腸外放置引流,對于內鏡下修補缺損較大的患者可考慮放置鼻胃管進行內引流,以減少消化液對修補創面處的腐蝕而繼發穿孔和腹腔感染。畢竟十二指腸球部可能受到腐蝕性極強的胃液、膽汁、胰液、小腸液的侵蝕。
敲黑板,再次反復提醒——不管采取何種方法,保證GIST腫瘤的完整切除,避免腫瘤破裂播散是我們內外科醫師都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為保證腫瘤的完整切除,實在無法進行微創治療(內鏡或腔鏡)時,該開腹手術就果斷開腹手術。特別是對于GIST惡性傾向者,相較于無瘤生存期這個預后的金標準而言,可控的創傷是可以接受的。
3. 原發性肝EGIST伴右腎上腺侵犯
Primary hepatic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with right adrenal gland invasion: A case report and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Xu L, Zhang M, Xu M.
Department of Liver Surgery, West China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China.
Medicine (Baltimore). 2019; 98(20):e15482. PMID: 31096446 DOI: 10.1097/MD.0000000000015482
IF 2.028
[摘要] 引言:胃腸道間質瘤(GIST)是發生在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組織腫瘤。偶爾在胃腸外區域報告的GIST稱為胃腸道外GIST(EGISTs)。然而,起源于肝臟的原發性EGIST是非常罕見的。主訴:一位64歲女性患者訴右上腹部疼痛伴口渴超過20天。 診斷:一個位于肝臟右后葉15cm×14 cm×7cm大小腫塊,并延續到右腎上腺。病理結果顯示腫瘤主要由上皮細胞組成,CD117和SDHB(琥珀酸脫氫酶復合體B亞基)均呈陽性。c-kit和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受體α外顯子的基因突變分析顯示陰性結果。熒光原位雜交產生負熒光,排除了未分化脂肪肉瘤的可能。術后胃鏡和結腸鏡檢查未發現任何腫瘤性病變。最終確定了野生型原發性肝EGIST的診斷。 處置:患者行右半肝切除+右側腎上腺切除術,術后未進行化療。 結果:患者術后11個月死于腫瘤轉移。 結論:原發性肝EGIST是一種罕見而復雜的肝臟疾病,其診斷和治療需要多學科MDT的參與。
空軍特色醫學中心普通外科
顧國利教授
【簡評】:
胃腸道外間質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是指在組織形態學、免疫組化表型等與GIST相似,但起源于胃腸道外的網膜、腸系膜、腹膜后等組織器官的間葉組織腫瘤。兩者在臨床解剖位置上不同,而在病理上卻難以區別,因此認為EGIST是GIST的一種特殊類型。EGIST的發生率低,不足GIST的5%,對其研究尚不深入,研究認為:EGIST比GIST具有更高的侵犯性、風險度、不良生物學行為和更差的預后。EGIST可在潛在的腹膜腔及腹膜后間隙增長至較大體積才被發現,常侵及周圍組織臟器。手術中更易破裂造成播散,因而手術中一定要盡量減少觸摸腫瘤,手法要輕柔,以防腫瘤破裂造成腹腔種植,盡可能減少播散。
作者報道了一例臨床罕見的原發于肝臟的EGIST,相關資料對臨床醫師具有指導意義,該例肝EGIST患者CD117和SDHB陽性,但是c-kit為野生型;很可惜沒有進行藥物治療,術后11個月死于腫瘤轉移。不知道伊馬替尼、舒尼替尼、瑞戈替尼等藥物能否改善其預后?對于野生型GIST還需要進行更多深入的基礎研究才可能得到治療上的突破,甚至對于野生型GIST本身目前都尚有爭議,就像本翻譯小組組長李健教授在最近一個報告《從伊馬替尼到BLU-285看GIST新藥研發之路》中講的那樣:野生型GIST可能從來就不是GIST。
4. 內鏡超聲引導射頻消融術治療胃腸道間質瘤
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management of gastric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Sergio Bazaga Pérez de Rozas, MD
消化內鏡科,奧爾特加大學醫院,西班牙
https://doi.org/10.1055/a-0885-9752
[摘要]: 一名56歲男性,腹部疼痛,消化不良。上消化內鏡檢查,發現在胃的遠端有粘膜下病變。內鏡超聲(eus)顯示良性胃腸道間質瘤(GIST)細針穿刺活檢確認為低風險的GIST。病人拒絕接受手術治療,因此,我們提出了超聲引導射頻消融(RFA);我們用一根18號的eus-rfa電極針連接到射頻發生器上,對病變部位進行了四次消融(50W持續10秒)治療。在4周后進行超聲內鏡隨訪顯示固有肌層和粘膜下層有輕微的壁厚增厚,無法識別病變本身。細針活檢,確認沒有GIST間充質結構。6個月后的第二次超聲證實了病灶被根除。指南建議根治性外科切除,有清晰的邊緣(R0)作為治療局部原發性GIST的金標準。盡管已報告內鏡下切除GIST病例,但由于內鏡下R0切除成功率較低,目前的指南不支持。射頻消融利用高頻交流電通過電極產生局部凝固性壞死和組織干燥區域。通常經皮或腹腔鏡下應用,但最近報道了超聲引導下18號針射頻消融治療胰腺良惡性病變的成功結果。據我們所知,這是第一個成功的胃鏡消融射頻治療的報告。
福建協和醫院胃腸外科
周永建教授
【簡評】:
Sergio博士采用射頻消融的辦法治療胃的遠端有粘膜下低風險的GIST,通過術后4周和6個月的隨訪發現超聲證實了病灶被根除,獲得了滿意的效果。低風險的GIST目前治療上可選擇的方案較多1.內鏡下的GIST切除術2.腹腔鏡下的GIST切除術。隨著外科技術的進步,腫瘤整體切除、無瘤原則仍然踐行是胃腸道間質瘤(GIST)外科治療的標準。然而,內鏡下R0切除成功率較低,并不作為指南常規推薦的手術方案,本例病人因為拒絕腹部手術而采用射頻消融的辦法治療低風險的GIST,但是術后順訪時間較短,且無病理切緣的情況下,患者是否得到了最大收益仍然值得考量。超聲檢查對于小于1cm一下的病變組織敏感性低,是否超聲的下的無瘤是否與能夠代R0切除也值得商榷。當然,Sergio博士為治療低風險GIST方案提供了新的選項,而射頻消融在治療改類患者的安全有效性還需要進一步的觀察。
制造商:Xiamen Diiib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China
設計:Yanmei Yin, Zhipeng Zheng, Jianquan Chen, Feng Chen
得益于人工智能技術和集成語音識別系統,Rhea 系列的智能馬桶可以通過語音命令進行控制。此外,還有一個遙控器、液晶觸摸屏和應用程序。該馬桶提供三種不同高度的版本,三種設計都采用組件,減少了資源浪費。高版本配備了創新的新鮮空氣系統,可以過濾室內空氣。
制造商:Zerica S.r.l., Termini Imerese (Palermo), Italy
I-Wall 是一種支持物聯網的內置設備,可提供過濾水、冷凍水和蘇打水。它使用智能技術提供可定制的用戶體驗,集成了直觀的觸摸屏并提供高水平的連接性。可定制的顯示屏可用于設置所需的數量和溫度。它還實時顯示裝置數據,如過濾器狀態和二氧化碳罐的填充量,并允許用戶選擇裝置應在節能模式下運行的時間。
制造商:Google Inc., Mountain View, CA, USA
設計:Google Inc.
作為入門級恒溫器,Nest Thermostat 的智能操作模式旨在幫助用戶節約能源。Nest Thermostat 恒溫器經過精心設計,易于拆卸,具有簡單而優雅的外觀。它的塑料部件(包括內部構件)使用了 49% 的消費后回收樹脂。Nest Thermostat 提供高度先進的可操作性,允許用戶通過直觀的向上和向下滑動控件自然地與之交互。在雷達芯片的支持下,它的智能運動檢測也令人印象深刻。例如,一旦用戶接近設備,當前溫度就會立即顯示出來。Nest Thermostat 易于編程,并通過 Savings Finder 等功能提供廣泛的節能選項。
制造商:Woodenshark, LCC, Wilmington, DE, USA
Altos 是一種二氧化碳傳感器,可指示室內空氣質量。該設備被設計為便于攜帶的小型健康配件。它對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不敏感,因此可提供準確的數據。傳感器以一種易于理解的方式顯示房間內的良好空氣量。當與應用程序結合使用時,如果水平太低,Altos 會發送推送消息,提示用戶對房間進行通風。
制造商:Beijing Jingdong Qianshi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China
設計:JDL Design Team (Wang Qiang, Zhang Lei, Zhang Wen-Yan, Kong Qi, Xiao Jun)
JDL 智能送貨車 4.0 專為運輸貨物到客戶的最后一段旅程而開發。JDL 4.0 使用自動駕駛技術和衛星定位系統,能夠在復雜環境中安全導航。模塊化車輛有一個中央傳感器套件,集成了激光雷達、全方位視覺和監控攝像頭。它還使用 LED 顯示屏、燈等與其他道路使用者進行互動。
制造商:Beijing Jingdong Qianshi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China
設計:JDL Design Team (Wang Qiang, Zhang Lei, Zhang Wen-Yan, Ge Guang-Shang, Kong Qi, Xiao Jun)
這種智能送貨機器人利用自主駕駛技術在辦公樓內執行送貨服務。它基于自己的多通道傳感器網絡和激光與視覺融合定位算法,能夠以厘米的精度移動,精確捕捉和處理復雜場景。它能夠連續接近多個目的地,自主導航,避開障礙物,呼叫電梯并獨立返回起點。
制造商:?????????????????????Clinomic GmbH, Aachen, Germany
設計:WILDDESIGN GmbH & Co. KG, Dennis Kulage, Stefan Bruckmann, Benedikt Gl??, Gelsenkirchen, Germany
Mona 是重癥監護病房的智能輔助系統。它保存有關患者病史和治療過程的所有信息,監控和存儲臨床數據,并使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來支持醫務人員做出有關最佳治療的決定。交互通過語音進行,但 Mona 也會在屏幕上顯示相關信息。
制造商:Baidu Online Network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Beijing, China
設計:Zhao Huibin, Huang Xiaolin, Zhou Zhuqing, Zhou Zhi, Bao Wei, Zheng Bin, Ren Xiaohua, Zhao Min, Liao Jiawei, Liao Pochang, Che Weichun, Zhong Pengfei
DUROBOT 交付系列使用人工智能將非接觸式交付與高效率和服務質量相結合。使用 LiDAR 和雙目視覺融合,它能夠精確地規劃交付路線并在狹窄的空間中移動。模塊化機器人可以適應不同的交付場景,并通過擬人化設計的圖形用戶界面與人類交流。
制造商:LightChaser Co., Ltd., Shenzhen, China
設計:SpeedFox Labs, Binz Wu, Shenzhen, China
SpeedFox Walker 無線多功能吸塵器采用雙水箱技術打造水循環系統,可同時吸塵和拖地。由于精確的供水,該機器顯著減少了用水量。交互式、用戶友好的 LCD 屏幕用作用戶界面,可以連接到專用應用程序。
制造商:Hilti Corporation, Schaan, Liechtenstein
創新的施工現場機器人使用建筑信息建模技術 (BIM) 鉆出大量精確放置的孔,例如安裝管道和電纜所需的孔。由平板電腦控制的 Jaibot 具有五軸伸縮式鉆孔機械臂、連續軌道和激光引導定向系統。
制造商:Bic Violex, Anixi, Greece
設計:Bic Global Design Team
Squad Razor 使用傳感器來檢測和分析剃須過程,而底座則測量環境數據。結合應用程序和 AI 驅動的數據庫來識別和解釋模式。目的是實時收集志愿者的用戶數據,以便在未來根據這些發現改進產品。剃須刀、底座、說明書、包裝和應用程序的設計和諧相得益彰。
制造商:Spinn Holding B.V., Amsterdam, Netherlands
設計:Serge de Warrimont
這款全自動咖啡機的核心是一個創新的離心沖煮系統,通過結合可變沖煮速度和研磨大小來制作出咖啡館品質的咖啡,以提取出更芳香、柔軟、順滑且不含苦味的咖啡。用戶和烘焙師能夠自定義各種釀造參數并創建可以在 Spinn 平臺上共享和查看的數字配方。
制造商:Tinylogics Ltd.,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設計:Shan Lu
FOCI 2 是一款可穿戴追蹤器,其中包含一個應用程序,可通過分析橫膈膜呼吸來提供有關佩戴者情緒狀態的信息。這項技術的目的是找出用戶何時感到壓力或分心,并通過生物反饋訓練來抵消這種情況。帶有加速度計的微型追蹤器佩戴在臀部。得益于機器學習,它可以快速區分呼吸的生理特征并實時顯示情緒狀態。
制造商:Shenzhen Yimu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China
設計:Tianyi Chen, Zhiqiang Li, Xiaozhu Yu, Tingran Li, Hao Zhong, Jiaqing Han
水質分析儀是新開發的物聯網設備,可以科學判斷水質。精密的設計將監控腔、操作面板和顯示面板結合在一個緊湊的設備中,以清晰的方式顯示水質。
制造商:Sena Technologies, Inc., Irvine, CA, USA
M1 EVO 是一款山地自行車頭盔,具有完全集成的音頻系統,具有創新的網狀對講通信以及用于與智能手機配對的藍牙連接。網狀對講平臺允許多個騎手連接到系統并在長達 900 米的距離內進行通信。揚聲器使用高級噪音控制技術來減少通話過程中的風噪聲和其他環境聲音。
制造商:Reich GmbH, Regel- und Sicherheitstechnik, Eschenburg, Germany
設計:RRo industrial design B.V., Hans Roelvink, Rotterdam, Netherlands
easydriver infinity 是大篷車的機動輔助工具,借助專用應用程序,它可以通過遙控器或智能手機在最后幾米內將大篷車引導至目的地。Easydriver 應用程序還顯示操作數據、監測輪胎壓力、提供大篷車調平功能以及大篷車專用導航。此外,該應用程序包含游戲化元素,使用戶能夠以一種有趣的方式練習操縱。
制造商:Zhejiang Haers Vacuum Containers Co., Ltd., Yongkang, China
設計:Runjun Liu, Zhenli Mao, Kai Liu
Smart Reminder 真空瓶通過振動警報提醒用戶定期飲用。輕敲蓋子時,小型 OLED 顯示屏會顯示水位和溫度,還具有可激活的提醒功能。瓶子可以與智能手機配對,專用應用程序提供全面的數據概覽。瓶身由醫用不銹鋼制成,壺嘴為抗菌材料。
制造商:Alibaba (China) Co., Ltd., Hangzhou, China
設計:Alibaba DAMO Academy Autonomous Driving Lab
Xiaomanlv輪式物流機器人專為終端物流研發。基于創新的人工智能和車輛技術,具有高認知智能,響應速度高達人類的七倍。各種算法使機器人能夠檢測小障礙物,精確導航并在幾分之一秒內識別行人和車輛的意圖。
制造商:SberDevices, Moscow, Russia
設計:notAnotherOne, Igor Mikhnenko, Philipp Pisarevsky, Dmitry Averkiev, San Francisco, USA
SberPortal 是具有虛擬助手功能的多功能智能顯示器。它是在語音、觸摸和手勢識別技術的幫助下進行操作的。作為綜合多媒體中心,SberPortal 可以提供對多媒體內容的訪問以及管理智能家居功能或組織日常事務。支持 AI 的 4K 攝像頭、AI 助手和專門設計的可在復雜環境中使用的六麥克風陣列確保與顯示器的無縫交互。
制造商:Beijing Kitten & Puppy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China
設計:Junjie Gan, Tianqi Zhou
米家智能喂食機是一款智能寵物喂食機。配備封閉式儲存容器、可更換干燥劑和紫外線消毒燈,自動分配器根據設定的時間表為寵物提供所需數量的干糧。喂食時間和數量也可以通過應用程序輕松遠程控制,或者可以根據動物的品種、年齡和體重創建喂食時間表。
制造商:Shenzhen Netvue Technologies Co., Ltd., Shenzhen, China
設計:Wenxue Li, Fan Sun, Yongru Lu (Glassia Lu)
Netvue Belle 是一款視頻門鈴,它可以識別人臉、按名字問候客人并通過人工智能自動為客人開門。它還檢測用戶定義區域中的異常活動并通知所有者。Netvue Belle 可以記錄消息并設置為以不同的方式與訪客互動,具體取決于是禮貌地、非正式地還是幽默地打招呼。
制造商:Google Inc., Mountain View, CA, USA
憑借其形式和功能,Google Pixel Buds 為高度移動的目標群體提供了全新的智能技術體驗。這些耳機的特殊外觀是從一開始就考慮到所有元素并將它們結合起來進行設計的結果。因此,Pixel Buds 也非常適合 Google 產品系列。
制造商:Google Inc., Mountain View, CA, USA
Pixel 4a / 4a (5G) 智能手機集成了許多智能功能,例如最新的 Google Assistant 或智能電池,可以了解哪些應用程序使用最頻繁,并限制不太重要的應用程序的電池使用量。借助 HDR+,相機可自動校正顏色和光線,還提供人像模式、頂拍、天文攝影夜視和融合視頻穩定等功能。Titan M 安全芯片可保護密碼、Google Pay 和登錄數據。
制造商:Google Inc., Mountain View, CA, USA
Nest Audio 智能音箱由語音控制,可以輕松播放音頻文件、控制智能家居或從 Google 獲取答案。由于 Google Assistant 的強大功能和持續的功能更新,Nest Audio 將隨著時間的推移進行自我優化。此外,揚聲器能夠適應周圍環境的聲學和音樂流派。在數據保護方面,還可以在設備上手動關閉集成麥克風,并可以通過語音命令刪除歷史記錄。
制造商:Google Inc., Mountain View, CA, USA
Pixel 5 智能手機將先進的可用性和連接性與新穎的外觀和手感相結合。其再生鋁和生物樹脂外殼的表面呈現出微妙的斑點,賦予其優雅自然的外觀。這款功能強大的智能手機展示了一種平衡的形式語言以及觸覺品質,使觸摸和使用變得愉快。
制造商:Neat, Fornebu, Norway
Neat Board 是一款 65 英寸多點觸控設備,用于通過 Zoom 進行視頻會議,集成了注釋和白板功能。廣角攝像頭動態捕捉房間內的個人或團體并對動作做出反應,使會議中的遠程參與者能夠從遠處識別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使用機器學習,音頻系統可以抑制攝像機視野外的所有噪音,同時增強錄音效果。Neat Board 還使用傳感器來測量空氣質量和濕度等參數,以進行實時房間分析。
制造商:Ava Security Limited, Fornebu, Norway
Ava云視頻安全解決方案不僅使用機器學習來錄制視頻,還可以分析視頻,從而提取情報。該系統由帶定向噪聲檢測的智能云安全攝像頭、云視頻分析軟件和用于本地存儲和第三方集成的云連接器集線器組成。Ava攝像機提供噪音模式識別,可以跟蹤人和車輛,提供異常警報,并允許搜索所有攝像機的特定參數。
更多作品信息可至紅點獎官網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