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坐公交車,有時候在車前擋風玻璃上方的位置會有一個橫條,貼著公交公司的標語。每天通勤的乘客疲于在擁擠的人群中保護好自己的包,對這條標語毫不在意。
不過,假設你是一個從古代穿越到今天的人,在觀測了現代社會的一切新鮮事之后,你可能會發現這個標語的配色有點奇怪:在黑色底上,用黃色字體書寫。
我們在路邊會經常看到的標語,一般會使用紅、白、藍這樣的顏色搭配,稍微正規一點的標語就紅底黃字。而公交公司的視覺識別系統,則是采用綠色、紅色和白色為主。怎么看,都輪不到黑底黃字。
其實經常坐車的人都能明白,這是在假裝這個位置有一個長條的 LED 屏幕。
很多客車生產商都會在一個全車乘客都看得到的位置放置橫向的 LED 顯示屏,采用點陣宋體顯示滾動通知,或者起到報站的作用。不過因為報站主要用語音,所以這塊屏幕的意義不大,而且往往呈現的是沒來得及更新的舊信息。
有的車運行年限比較長了,這個屏幕壞掉了,也不維修,就直接拆除了。這樣的話,空出來的位置就還是用跟屏幕配色一樣的黑底黃(橙)字,來假裝這里有一個屏幕。
那么接下來必然產生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么屏幕都是以黑色作為底色呢?我們用紙和筆寫字一般是白紙黑字,為什么屏幕不做成白色或者其他顏色呢?
推而廣之,我們還會發現,有屏幕的地方,就有黑色。比如,看電視時候有些畫面會有上下或者左右的“黑邊”,它為什么是黑色而不是其它顏色的?
黑色在視頻處理中的常用程度可能超出了我們的想象?,F代人可能對這些景象太司空見慣了,已經完全熟悉了,所以從來沒有引發足夠的好奇心。很少有人去思考過為什么我們需要用這么多的黑色。
歷史遺留問題
視頻行業使用黑色底色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其形成歷史要一直追溯到電視技術誕生的那一刻。
在彩色電視之前,電視只有黑白兩色,而說得再簡單點,就是只有濃淡程度不同的灰色。除了能調亮度之外,黑白電視只有“對比度”這一個維度,來決定屏幕顯示的是濃一點還是淡一點的灰色。相比之下電腦純黑界面有亮點,彩色電視還有“色相”和“飽和度”來決定我們通常說的顏色“正不正”。
在只有灰色這一種顏色可以用,畫面又十分不清晰的情況下,想要看清楚電視上在演什么都很困難,提高明暗對比是第一要務。不管一開始是紅、黃、綠、藍隨便什么顏色,被拍攝下來之后統統是亮暗不同的灰色。所以,黑底白字或者白底黑字是能看清楚的唯一選擇。
這張“北京電視臺”(中央電視臺前身)的開播圖按理說應該是紅旗上寫黃色的字,但只有當字體是白色的時候,顯示效果才最好。
從那個年代繼承下來的結果是,現在的影視劇在顯示字幕,結尾打工作人員名單的時候,也一般都選擇(黑底)白字。不管是喜慶的,悲傷的,嚴肅的,激烈的,戰爭的,愛情的,動作的題材,黑底白字都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進入新世紀,寬屏的 16:9 顯示畫幅逐漸替代了原先的 4:3 畫幅,這就造成新舊影視素材在不同的屏幕上顯示總不合適,放大的話會切掉一部分,縮小了又會空出一部分。強行扭曲的話,畫面上的人又會被“拉寬”或者“擠扁”。
()
對于空出來的部分,有時候人們可能會采用彩條遮蓋,或者把原畫面放大一點再虛化作為背景。但是這種方法要求對素材進行大規模的處理,有的時候時間比較急,就來不及進行這樣的處理。那怎么辦呢?直接加黑邊就行了。
黑底白字在彩色顯示時,依然是能得到最清晰顯示效果的方案??梢栽囍鴮Ρ纫幌孪旅鎺追N字幕,你就能發現給白色字體加上一層黑色描邊(下圖第一種)的優勢所在。
同時,視頻上的黑邊還與現在大部分顯示設備的黑色外殼顏色無縫融為一體,不至于“喧賓奪主”。
而屏幕外殼為什么以黑色居多,則是另外一個故事。
屏幕材質和外殼的變化
有別于你家的太陽能計算器和 等電子紙,如今大多數彩色屏幕在關閉的時候都是漆黑一團,在家里客廳最顯要的一塊位置,始終存在一個黑色的東西。它就像是天生長在客廳里一樣,如同有些孩子會認為蔬菜水果都是從超市里面長出來的。
在平板電視之前,電視和顯示器們挺著“大肚子”的那個時代,可能 00 后們已經毫無印象。這個時代的電視機和顯示器大多是使用陰極射線管(顯像管、CRT )制成的。這樣的電視屏幕不是現在的完全平面,而是凸出有一定的弧度,一根直線在這樣的屏幕上顯示也會有微微的彎曲變形。
拿著放大鏡貼上去觀看,這樣的屏幕在開啟或關閉時,像素點之間能依稀看到一個一個蜂巢狀的網眼,這就是顯像管電視中重要的構成元素——蔭罩( Mask)。這是一層鑿出很多細小洞洞的鋼板,目的是防止畫面偏色或者重影。
這就使得顯像管顯示器在沒有通電的時候,并不能像現代顯示器那樣顯示更純正的黑色,而是一團灰。實際上,如果想顯示純粹的黑色,顯像管都必須得依靠電子槍打出來,不能像現在這樣只要不發光就夠了。
當年電視機的賣點主要就包括:弄平顯像管的球面——“純平”和“超平”彩電,以及顏色顯示更純正——例如松下的“畫王”和索尼的“特麗瓏”顯像管品牌。
但即使這樣,人們在不使用屏幕某些區域的時候,也依然選擇以黑色填充。顯像管顯示器的一個弊病是如果長期打出一種固定的顏色,會加速損耗,在屏幕上留下消除不掉的殘影。因此就有我們很熟悉的“屏幕保護程序”出現。
但更簡單的辦法是直接“黑屏”。黑色即使會在屏幕上造成“殘影”,你可能也“看不見”,頂多是降低了一點亮度。
直到 1980 年代初,電視機都可以被視為是高檔家具的一種,因為它屏幕實在太小,占地很大,又極為昂貴。主人家擺放電視只在晚上黃金時間觀看,還不如說它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常見的老電視是做成木紋或亮銀色的外殼,配上金屬的選臺旋鈕。但是這種審美逐漸被黑色外殼的風潮替代。
進入90年代,電視機的邊框或許有一些銀灰色外殼,但這被視為是當年老電視機的延伸,因此給人一種過時的廉價感。也有彩色外殼的,但這就像“年輕人的第一臺電視”一樣并不是主流。越是高檔的電視機,越是以黑色外殼居多。
位于客廳中心位置的電視、音響、DVD 播放機等等視聽設備,統一都以黑色的外觀示人,不僅使它們接近于電視臺制播設備的外觀,看起來更加高端專業,同時也為其贏得了“黑電”(黑色家電)的昵稱;與之相對的是,一些替代家務勞動的器具,如冰箱、洗衣機、空調等則多采用白色外殼,被稱為“白電”。
90 年代,千篇一律的 IBM 兼容機外殼還為剛剛進入家庭的電腦帶來一個“米色家電”的稱呼,不過這個稱呼始終未能流行起來。
電視技術的進展,除了屏幕大小的變化、清晰度的不斷提高,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色彩更鮮艷,因此人們會努力使得黑色變得“更黑”—— X 開始引入的 OLED 屏正是有這樣的一種說辭。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平板”電視都是液晶、等離子或者 OLED 的屏幕,這些屏幕或通過“背光”投射,或通過像素“自發光”來實現不同顏色的顯示。在沒有光通過的時候,屏幕上的像素點本來就是黑色。教室和會議室可能看到的投影儀倒是要投到白板上……但你用的時候一般要關燈,也就是整面墻都是“黑底”。
進入智能手機時代,我們身邊的電腦和手機其實也是顯示黑色的,因此除了一些個性化的外殼顏色,大多數手機選擇的基礎配色還是黑灰色外殼居多,這也更容易和熄滅時候的屏幕融為一體。遠至安卓誕生前的 HP Veer 手機,近到樂視被傳為笑話的“ ID 無邊框”,如果你想要使屏幕看上去更大,就用黑色的邊框吧。
中性的、平等的、沒有隱喻的顏色
全球通用的黑邊并沒有任何多余的含義或者隱喻,適用于任何不同題材,不同場合的視頻素材,對電視工作者是最保險的做法。
的確有個別的節目會加彩色的邊框,但是這并不通用。黑邊還是全世界通行的解決方案,甚至……連朝鮮都是如此。
你可能以為他們會給敬愛的最高領導者同志加上紅色邊框,然而并沒有。
朝鮮現在使用的電視技術是引進自中國。2012 年 9 月,中國中央電視臺向朝鮮捐贈了價值 500 萬元人民幣的網絡制作播出系統,全部為中國民族品牌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為朝鮮電視臺提高新聞節目制作質量,告別磁帶播出轉入數字化時代發揮了重要作用。
()
當地電視節目和其他地方一樣采用黑邊電腦純黑界面有亮點,既是引進技術所致,也更充分地證明了黑色的樸實,萬用與安全。
雖然時代的發展不斷的繼承過去的痕跡,但是人們也發現,黑色作為底色確實還是有比較好的顯示效果的,所以就算顯示技術進步了,也沒有必要更改。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把黑框白字的內部和外部改成其他任何色彩,也許都會給字幕加上并不中性的感情,破壞了其原有的中立性。
理論上,用白色字和黑色底疊加,在其它顯示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人們從遠處會看得最清楚。不過,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假裝是 LED 屏”一樣,警示標語和信號指示牌更多用黑底搭配黃字。
在色譜中,白與黑、黃色和藍色互為反色。但使用黃色與黑色搭配,更能對人們起到警示作用,引起精神上的緊張情緒。相對的,使用另兩種顏色即藍白搭配,則給人一種相對舒緩的感覺。
所以,黑黃搭配的這種配色,就被用來形容緊急或者突發的事件,因為這使得在上面閃爍的字體,看起來就像是交通信號燈的黃燈,或者隔離事故現場所使用的警戒線。有一些電視臺也使用這種配色作為播報突發新聞時候的標志。
遙想當年,在一個大院的孩子們還只能擠在一起觀看一團模糊的屏幕上像皮影戲一般的影像的年代,能依稀看到色彩的差異已經是一種幸福。到后來我們要求顏色越來越“純正”,甚至還因為蘋果電腦的色彩管理做得更好,而選用它用于圖形設計等用途。
人類對于色彩的不懈追求,使得我們所看到的東西日趨逼真,越來越能還原我們的現實生活。在人的所有感覺當中,視覺可以說是我們接觸外界資訊最需要的一種。人們對看到的東西還原度的需求,遠遠大于聽覺等其他的方面。
電視的聲音技術到現在為止,進步依然不是特別明顯。如果有需要,可能六聲道早已經成為客廳的標配了,但是大多數的設備使用雙聲道,甚至手機上使用單聲道,我們也都能接受;而在圖像上,我們卻絕不含糊,逐漸改善畫質的 4k 和 8k 發展得如火如荼。
這也使得下一代人培養出強大到恐怖的分辨色彩的能力,可以分辨出一些上一代人完全無法理解的顏色。如作者“小綠?!彼鶎懙模?/p>
癡迷彩妝,和年輕世代對色彩敏銳的捕捉能力有關。從小接受影視文化的熏陶,熟悉影像世界的斑斕,使得年輕人對顏色的差別十分敏感……
她們能將紅色分成十幾種,水紅、橘紅、桃紅、玫紅、紅棕、珊瑚紅、西瓜紅、復古紅、辣椒紅……還有姨媽色、后媽色、臟橘色、土色、斬男色等奇怪名目,這是資深彩妝愛好者才掌握的密碼。
她們天生熱愛物質,更在意質感,重視彩妝的光澤度,啞光、珠光、偏光、霧面、奶油、絲絨,現在彩妝還加入了亮片、細閃、金箔,不同光線下有著不同的變化。
()
新人類具備空前強大的辨色能力,以及建立在此之上的對世界細膩的觸感。這種觸感構成了 21 世紀少年的感官世界,也在重構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并指向一種越來越精致的生活方式。
這一切都是從“越來越黑”的黑色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