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申江服務導報,跟著小申吃喝玩樂逛上海
本文轉自微信公號:發現澳大利亞(ID:Go_Aussie)
大家日日夜夜期待的蘋果發布會終于來了!
地點還是Apple Park新園區的喬布斯劇院!
讓我們直接進入主題:“Gather Round”。
這次發布會新發了四款產品:
6.5寸的iPhoneXS Max
5.8寸的iPhoneXS
6.1寸的iPhone XR
Apple Watch 4
開始剁手...
先來看新發布的三款iPhone手機,
依舊保持“齊劉海”風格,全面屏,
傳統經典的home鍵以后是看不見了。
采用OLED屏幕,
像素和視覺效果一如既往的有保障。
而6.1寸的iPhone XR,
雖然沒有采用同樣高大上的OLED屏幕,
但是價格也是比較親民了,
據悉是專門用來搶占中端市場的。
/ iPhone XS系列 /
新增土豪金顏色,
目前現有顏色:金色、銀色和灰色。
外表幾乎和iPhone X一模一樣,
防水等級從IP67提升至IP68。
相機繼續采用前置700萬像素
后置1200萬像素雙攝的配置,
新型傳感器、單個像素更大,
不過鏡頭光圈和iPhone X并無變化。
iPhone XS 還增加了“智能HDR”模式,
能通過A12仿生實現更加智能的曝光,
可以在拍攝后調節景深,
包括天空和水的細節都能撲捉到。
升級了Face ID面部識別功能,
支持諸多感應器和前攝像頭,
目前其搭載芯片是智能手機史上
最智能和最強大的!
iPhone XS和XS Max 均采用A12仿生處理器,
7納米制程,集成69億晶體管,6核處理器,
4核GPU以及神經網絡引擎,
可以每秒5萬億的運算效果,
速度直接提升9倍,啟動速度也提高30%!
不僅速度提升,電池壽命也加強。
iPhone XS 續航時間比iPhone X多30分鐘,
XS Max 擁有迄今為止最大的 iPhone 電池,
XS Max比iPhone X的續航長90分鐘。
新款Iphone 如果掉到2米深的水里,
就算是掉30min,
拿出來也可以繼續用,
防水功能666!
/ iPhone XR /
顏色選擇就很多了,
白色、黑色、藍色、橙色、黃色和紅色。
同樣采用A12處理器,
是所有iPhone中最大的LCD屏幕,
屏幕比iPhone 8 大。
1200萬單攝,F1.8光圈,
比iPhone 8 Plus 的續航能力長一個半小時。
重點是:價格比iPhone XS系列親民!
/ 最大亮點:支持雙卡雙待 /
中國獨享雙實體SIM卡,
蘋果發布會上還專門強調了這一點。
其他地區,則支持實體SIM卡+eSIM技術(電子)
但需要當地運營商支持。
/ Apple Watch Series 4 /
有金色、銀色、灰色,
是四年來升級變化最大的一款,
背面由陶瓷和藍寶石玻璃制造,
采用了“全面屏”的設計,
機身更薄!顯示屏更大!整體更好看!
和舊款比較,
揚聲器聲音也擴大50%。
同時可以顯示更多的信息,
包括時區心率,運動,比賽、登機信息...
其處理器直接升級為S4,
芯片運行速度提高2倍。
主打健康功能,
使用者如果摔倒了,
這款手表甚至能幫你啟動應急電話。
它還可以偵測心房顫動,
感應到心臟跳動頻率和錄制心電圖,
這也是首款面向市場心電圖功能非處方產品。
18個小時續航,6小時連續戶外使用。
/ 至于價格 /
發布會后,蘋果官網
也在第一時間更新了新品的價格:
▼
中美科技戰下,一場改變中國科技版圖之爭:誰將是中國科創第五城?
一、中國科創時代,世界也進入中國時區
1.中美科技戰,美國的“黑招、陰招”不斷
在中美貿易爭端的大背景下,各種卡脖子、斷供、實體名單等,美國打壓令人目不暇接。更讓中國企業防不勝防,疲于應付美國的黑招、陰招。
應該說,科技戰是中美博弈的終極之戰,當然也許沒有勝負,但是一定有結局。中美貿易戰面上是貿易之爭,里子是大國崛起的制高點之爭,爭的貿易順差之爭,奪的高科技產業鏈供應鏈之定價權,爭奪領域是主導未來長期發展的科技戰略制高點。
《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打算科技領域對中國做什么?增強美國競爭力,具體措施包括加大科研投入,參與全球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數字連接與網絡安全伙伴關系,抵抗中國的影響力等。
美國人民怎么看?美版知乎才有了這樣的提問:到底什么才是美國阻止中國崛起的最佳策略。遏制對手的辦法無外乎兩種,一是提升自己,二是破壞競爭對手。就目前而言美國似乎選擇了第二種,在極力地破壞他的競爭對手中國。
2.中美科技戰突圍路線:短期國產替代,長期是科技崛起
中國科技戰的突圍主線即是科技產業的國產化路線和科技的躍升,在硬件領域核心是半導體,產業鏈供應鏈聚焦在ICT、汽車、航空工業;軟件領域在操作系統和產業應用生態。
有些企業遭遇到一些挑戰》》。我國制造業要真正走向高質量發展的道路,必須扭住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這個‘牛鼻子’,加快補短板、強弱項、填空白。解決我國關鍵核心技術短板問題,關鍵是要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引導和鼓勵企業創新發展。
3.當前,全球科技版圖各國畫像
全球高新技術分布主要有:美國、以色列、印度、歐洲、中國大陸、中國臺灣、韓國、日本。美國是系統性地擁有半導體、移動通信、互聯網為中心的產業變革,并且很多原創性技術都是從美國發起。一個國家的競爭,是科技產業龍頭企業的競爭,也是產業鏈供應鏈的競爭。如果把一個國家比喻成一個科技創新綜合體,那么:
· 具備全球生態掌控能力的超級科創體:美國,正如一個恒星。美國是業務齊全的系統性公司,其它國家/地區是單點單業務的垂直公司。例如全球半導體前十美國有6家且業務多樣。
· 全面的衰落布局強大:歐洲,正如白矮星群。歐洲科技發展逐漸沒落,但是依然有恩智浦、英飛凌、意法半導體等少數明星公司,在汽車半導體領域傲視全球。
· 如日中天后的衰弱:日本,如一顆恒星。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在消費電子、半導體存儲器等領域有絕對優勢,存儲器曾經一度還超過美國。現在已經從全方位強大到逐漸沒落,只剩半導體設備、半導體材料等個別領域有優勢。
· 美國星云中的一個行星。韓國是集中資源扶持個別公司,在存儲器、顯示面板等領域實現超車。
· 美國星云中一個衛星。以色列的高科技在細分領域達到高精尖的領先,例如衛星圖像、納米技術、反導系統、農業新技術開發、太陽能發電、生物技術等。
· 正在聚集能力的恒星,具備形成超級形體的星宿。中國的優勢在于市場,在互聯網興起的時候抓住契機,造就了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和通信公司。現在正在補短板,在半導體領域發力,有望在人工智能時代實現半導體的強大。
圖表來源:《自然指數》在2020中關村論壇發布會上公布了“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0”
4.今后十年,是全球科技產業轉移的十年,產業轉移的重心在中國
全球產業版圖和創新版圖的重塑是全球力量布局調整和大國消長的一體兩面,產業布局重構背后的邏輯是新的全球科學和科技中心的崛起。每一次科技革命的發生,全球科學中心和產業中心都將經歷一次歷史性地重構。全球科學中心先后在英國、法國、德國、美國等國家轉移,這其間全球的產業中心也在同步更迭。究其原因,這些國家抓住了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及產業革命所帶來的歷史性機遇,進而占據了科技創新領先地位和世界經濟主導地位。1920年以后,美國領銜了以電子信息等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這也奠定了美國長達百年的對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的統治。
今后十年,中國正處于全球產業鏈價值鏈重構的中心,更處于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要素加速集聚的中心。
二、誰將扛起中國科創的大旗:科技之城
1.捷足先登:北京、上海、合肥,國家隊的嫡系部隊,大灣區和深圳的產業優等生
全球創新能量和創新要素的大潮將涌向中國,未來中國必將產生若干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中心城市。
目前,獲得國家批復的共4家,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2.強二線的搏殺:各地舉全省之力,力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
如今,我國各大城市的競爭十分激烈,含金量十足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城市之爭自然也少不了。西安、成都、武漢、南京、廣州等科技強市是目前最具競爭優勢的幾個城市,并且也都提出了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城市的目標。
2020年,各地科創目標的提出:
西安:11月27日,其中,陜西省委全會提出了“著力推動西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西安目標: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放共享、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爭取更多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西安,積極參與秦嶺國家實驗室創建,建成國家超算(西安)中心。
武漢:12月2日,湖北省委全會提出了“爭創武漢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湖北日報》12月10日還刊發了一篇題為《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湖北之問》的文章。
成都:12月4日,四川省委全會提出了“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高標準規劃建設西部(成都)科學城”。 定位為建設全國重要的創新驅動動力源、全國重要的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全國一流的高端創新要素集聚地、全國領先的創新創業生態典范區的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致力于打通基礎研究原始創新“最先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應用“最后一公里”,成為創新策源地和科研主陣地。
3.局外人的看法:各地舉全省之力,力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
數據顯示,中國共有6座城市入圍2020全球科研城市排行榜前20名,分別為北京、上海、南京、武漢、廣州和合肥,其中,北京自2018年首獲第一后,已持續3年蟬聯榜單第一,繼續領跑全球。而其它五座城市分列榜單第5、第8、第13、第15和第20位。
施普林格·自然集團2020全球科研城市自然指數排行榜前20名
圖表來源:《自然指數》在2020中關村論壇發布會上公布了“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0”。所謂的《自然指數排行榜》每年都會評選一次,評選標準是基于上一年度發表在《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細胞》(Cell)等全球82種頂尖自然科學類期刊的文章,做加權統計得出,主要涉及化學、物理學、地球與環境科學和生命科學四大領域。
三、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第五極”:鹿死誰手
從國家布局看,北京—代表京津冀城市群,已經有了布局,上海—代表長三角城市群,大灣區—深圳已經布局。
圖表來源于: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國家中心城市課題組“2020年國家中心城市指數”報告
從國家城市群角度,南京、廣州應該不再具備可能。
未來一定在武漢、成都、西安間的城市科創競爭力。
武漢:代表中部崛起,中部城市群,科研實力應該當仁不讓。
西安,在關中城市群,以及大西北的領頭羊角色,也具備實力。
成都:成渝雙城經濟圈,大西南的頭部城市,一樣實力不可小覷。
最后的一種可能:三個都獲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