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lueStacks回頂部
微軟已經在Build 2015大會上宣布,Windows將可一鍵移植安卓App和iOS App,Windows移動App將會迎來大爆發!不過,遠水救不了近火,Windows 10尚未正式到來。現在要在Windows平板上享用到類似iOS App和安卓App的觸控體驗,有沒有比較好的方法呢?PC安卓模擬器可以幫到你!
微軟將會為Windows提供安卓App一鍵移植技術!
得益于Windows系統的強大,很早就有開發者做出了安卓模擬器。而x86處理器的強大,又為安卓模擬器提供了足夠的性能,在Surface Pro平板上模擬運行安卓App,速度令人滿意。那么有什么PC安卓模擬器值得推薦呢?今天就讓筆者來為大家介紹幾款吧。
BlueStacks
軟件名稱: | BlueStacks(安卓模擬器) |
軟件版本: | 0.9.18 中文版 |
軟件大小: | 237.44MB |
軟件授權: | 免費 |
適用平臺: | WinXP Win2003 Vista Win8 Win7 |
下載地址: | http://dl.pconline.com.cn/download/90260.html |
BlueStacks可謂是最知名的PC安卓模擬器了,除了Windows上的版本外,還推出了OS X版。無論你是在用微軟還是蘋果系統的電腦,都可以享用到安卓App帶來的額外擴展性。BlueStacks出現得比較早,不過版本號一直都停留在0.×,現在已經邁入到0.9×了,也許不久后會出1.0版吧。
利用BlueStacks可以在Windows平板上運行微信等安卓App
BlueStacks的使用很簡單,安裝后,直接開啟apk即可安裝,之后打開BlueStacks即可體驗各種安卓App。最新版的BlueStacks已經將安卓內核升級到了安卓4.4,運行效率還是可以的。除了提供安卓App虛擬機功能外,BlueStacks還提供了自己的服務,比如說你可以從自帶的商店中獲取App等等,省去自己下載apk的麻煩。
也有玩家修改BlueStacks,讓模擬器也有了root權限
BlueStacks的的資格比較老,知名度也高,目前也已經有很多商業化的行為。比如說,BlueStacks和AMD進行合作,為一些Windows電腦提供出廠預裝的安卓App兼容方案。可以說,BlueStacks的兼容性和穩定性還是可以信賴的。但是也要注意,由于商業化程度高,所以BlueStacks安裝時可能會附帶其他軟件的安裝選項。BlueStacks還專門為中國開發了中國版,和國際版相比,中國版捆綁的東西更多。如果你喜歡干凈,就不要到cn的域名下下載BlueStacks了。
2AMIDuOS回頂部
AMIDuOS
軟件名稱: | AMIDuOS(安卓模擬器) |
軟件版本: | 1.0.15官方版 |
軟件大小: | 2.82MB |
軟件授權: | 共享 |
適用平臺: | WinXP Win2003 Vista Win8 Win7 Win10 |
下載地址: | http://dl.pconline.com.cn/download/360104.html |
AMIDuOS是一款比較新的PC安卓模擬器,來自AMI——沒錯,就是那個搞主板BIOS的AMI。AMIDuOS推出后廣受好評,口碑甚至要超過老牌的BlueStacks。AMIDuOS比BlueStacks更年輕,在不少方面對比BlueStacks都具有優勢,在業界廣受好評——在今年的MWC 2015大會上,AMIDuOS斬獲了最佳軟件、最佳商用應用等多項大獎,足以窺見其實力!
AMIDuOS來自著名的AMI公司
AMIDuOS出現的時代正值Windows平板的流行,所以針對Windows平板做了大量的觸摸操控優化。AMIDuOS支持Windows 7、8和8.1,僅通過觸摸屏就能夠方便操作,當然有鍵盤鼠標的話也可以通過鍵鼠控制。在Windows系統中安裝AMIDuOS后,直接雙擊安卓Apk即可安裝,開啟AMIDuOS即能使用已安裝的安卓App。
AMIDuOS為人稱道的優點很多,首先最突出的就是性能好。AMIDuOS對觸摸有專門優化,為了達到接近安卓設備的體驗,利用了OpenGL圖形加速以及x86指令集,令安卓App的流暢性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在AMIDuOS上,你甚至還可以玩安卓上的大型3D游戲!可以說,AMIDuOS是目前效率最高的PC安卓模擬器。
AMIDuOS效率很高,499元的Atom Windows板即可跑出4W安兔兔高分
除了性能外,AMIDuOS的兼容性表現也不錯,同時支持ARM和X86的原生安卓App。在常見的App中,很少出現不兼容的情況。而AMIDuOS更是自帶了亞馬遜應用商店,上面的App的兼容性應該還是有保障的。
玩部落戰爭不成問題
最后值得一提的一點就是,與其說AMIDuOS是一個簡單安卓模擬器,將其稱之為Windows平臺上的安卓App兼容完整方案可能會更合適。在AMIDuOS中運行的安卓App,可以和Windows系統共享驅動,無論是Windows平板的攝像頭、光線感應器、電子羅盤等設備,都可以正常調用。此外,AMIDuOS中的安卓App還能夠共享Windows系統的文件儲存,通過AMIDuOS使用安卓App,和使用Windows軟件的區別很小,幾乎就等同于使用Windows原生軟件了。在這點上,AMIDuOS做得要比BlueStacks強。
可以和Windows共享存儲空間,而安卓模擬器的RAM大小也可以自行調節,并且自帶root模式
就筆者個人觀點來說,AMIDuOS的綜合體驗是要比BlueStacks好的。同時,AMIDuOS還不像BlueStacks那樣捆綁種種附加軟件。至于為何AMIDuOS可以做到如此地步嘛……因為它是收費的,盈利思路自然不同于免費軟件。AMIDuOS的費用并不貴,9.99美元的售價非常超值,在官網上就可以輕松購買(點此進入AMIDuOS官網)。此外,AMIDuOS還提供了30天的免費試用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先嘗試一下。
3Chrome ARC回頂部
Chrome ARC
軟件名稱: | Chrome |
軟件版本: | 42.0.2311.135 官方正式版 |
軟件大小: | 44.24MB |
軟件授權: | 免費 |
適用平臺: | Win2000 WinXP Win2003 Vista Win8 Win7 |
下載地址: | http://dl.pconline.com.cn/download/63040.html |
最后要介紹的,就是來自Google官方的PC安卓模擬器方案了!沒錯,你沒聽錯,Google自己就搞了個PC上的安卓App模擬器。前不久Google發布了一個Chrome ARC應用安裝包,只要你的電腦上安裝了Chrome,然后通過Chrome應用商店(點此進入)下載ARC,無論是Windows、OS X還是Linux,都可以運行安卓App。
通過Chrome,PC可以運行安卓App!
Chrome ARC是一款運行于Chrome平臺上的擴展,安裝Chrome后,利用這款擴展即可讓安卓App運行在Chrome上。此外,Google對Chrome ARC做了優化,用戶并不一定需要開啟Chrome后才能運行安卓App。
利用AIDA64,可以看到ARC基于安卓4.4,運行Twitter客戶端效果很好
可以選擇平板和手機界面
實際上,Google在去年九月份就發布了Chrome OS上的App Runtime(App Runtime for Chrome,也就是ARC),可以讓安卓App運行在Chrome OS上。而在今年,Google將ARC帶到了Chrome瀏覽器中。目前Chrome瀏覽器的ARC尚處于測試版階段,可能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說某些安卓App會無法兼容,移動版的Chrome就沒法跑在ARC上。不過用桌面版的Chrome跑移動版的Chrome……也未免太過想不開。總的來說,ARC不太成熟,但未來前景開闊。
自帶Google服務
和其他的安卓模擬器相比,Chrome ARC的最大優勢就是自帶全套Google服務,畢竟是Google出品!Chrome上的ARC現在需要在Google Chrome商店中獲取,未來ARC也許會成為Chrome瀏覽器的標配吧。
總結
Windows平板已經廣為流行,其功能之強毋庸置疑。而Windows 10以及微軟的大生態戰略,也將會給Windows平板帶來良好的觸摸體驗。在Windows 10和微軟大生態鋪開之前,大家不妨先用這些PC安卓模擬器來改善一下移動App不足的問題吧!
【推薦】用PConline官方客戶端下載
2019 年,蘋果正式發布 iPadOS,自此 iPad 就開始支持藍牙外接鼠標,再次將 iPad 的生產力提到更高層次,也再次呼應了曾經的那句 slogan:
你的下一臺電腦,何必是電腦。
對于自帶觸控版的電腦來說,鼠標并不是剛需,尤其在現在 Windows 和 macOS 都有非常方便的觸控版手勢操作的情況下。但是對于平板來說,要提高生產力,尤其是文字工作生產力,鼠標是必不可少的。畢竟,每次伸手碰屏幕來移動光標都是一件很繁瑣的事情。
今年 iPadOS(即將)更新到 16.0,「臺前調度」以及支持外接顯示器這兩個更新(注:發布會宣布僅支持 M1 芯片的 iPad Pro,但 9 月 27 日的更新中,(閹割版)臺前調度已經下放到 2018 和 2020 款 iPad Pro),讓帶著 iPad 移動辦公徹底成為可能,鼠標對于 iPad 的重要性大大提高。
臺前調度
然而,遺憾的是,在使用 iPad 接鼠標時發現,設置中關于鼠標的設置非常混亂,分別出現在了「通用|觸控板與鼠標」、「輔助功能|指針控制」和「輔助功能|觸控 - 輔助觸控」這三個地方,下面我們來梳理一下這些設置的作用。
觸控板與鼠標只有三個設置
當我們通過藍牙連接鼠標后,會發現光標移動速度非常慢,實際上,蘋果的默認光標速度都是非常慢的。這時,我們有兩種方法調整光標的移動速度,一個是在「觸控板與鼠標」設置中的的「跟蹤速度」,一個是在「輔助觸控」中的「跟蹤靈敏度」里。
這里先說第一種:通過在烏龜和兔子之間調整,我們可以感受到光標速度的不一樣,只是它們的變化并不明顯。個人猜測,這個設置是針對觸控板的,使用觸控板應該能感受更大的變化。
許多初次使用蘋果電腦的觸控板或者外接鼠標的朋友會對滾動方向很不習慣,因為蘋果的滾動邏輯和 Windows 的滾動邏輯剛好相反:
Windows 中,滾輪像是一個齒輪,外側是我們的手指,內側與屏幕嚙合。所以當我們從外側將滾輪「往上」推時,屏幕相應的會「往下」滑動,屏幕之上的內容會往下慢慢出現。最終形成的效果是:我們向上推,就能看到上面的內容。
蘋果生態中,則將這個齒輪去掉,我們觸碰到的觸控板、滾輪或者妙控鼠標都是「屏幕」,我們的滑動邏輯與我們用手指滑動屏幕是一致的。最終形成的效果是:我們將滾輪往上推,就是將屏幕往上推,從而看到屏幕之下的內容。
而設置中的「自然滾動」則為我們提供了兩種邏輯的切換按鈕,打開「自然滾動」,我們使用的是蘋果的操作邏輯,關閉,使用的是 Windows 邏輯。
同樣是手指從下往前推滾輪,不同的設置得到不同的效果。
關于輔助點按功能,蘋果官網的技術支持中有了詳細講解:
在 iPadOS 中,輔助點按相當于在 iPad 觸控屏上長按 <...> 例如,當您在 iPad App 圖標上使用輔助鼠標點按時,會顯示這個 App 的關聯菜單。
選擇“輔助點按”,然后選取是要在點按鼠標左鍵或右鍵時實現輔助點按,還是禁用輔助點按。在 iPad 上,按住 Control 鍵用任意指針設備點按,也可以實現輔助點按。
如果用電腦的那套操作邏輯來說,輔助點按就相當于鼠標的右鍵。
iPad 設置中關于鼠標功能的另外一部分設置在「輔助功能」中,實際上,打開「輔助功能」設置界面,我們會看到里面的設置跨度非常大:從 Apple pencil 這種相對比較主要的功能到「朗讀屏幕」這種針對特需人群的輔助設置都有。 而「輔助功能」中,關于鼠標的設置分別在「輔助觸控」和「指針控制」里,這里先說一下「指針控制」。
指針控制
「指針控制」中的設置內容,基本與光標的外觀有關,例如,在外觀設置中,我們可以設置是否增強光標對比度,或者設置自動隱藏指針。甚至我們還能更改光標顏色,不過可惜的是,這里更改的是光標描邊的顏色,僅支持白藍紅綠黃橙等六種顏色,有一說一,顏色都非常辣眼睛。設置下面還能修改邊緣寬度。
「指針大小」設置中更改光標大小,也就是更改這個「餅」的大小。系統默認是最小的,當我們將滑條拖動超過一半時,光標中間會增加一個小白點,這樣我們在拖動大餅時可以提高操作準度。
iPadOS 發布時,小圓點光標沒有帶來多少贊同,但是光標與app圖標的交互畫面卻非常驚艷。當我們將光標移動到 app 圖標邊緣時,圖標會把光標「吸」進去,然后光標就被「困」在圖標范圍里,直到我們把它「救出去」。
這個操作與今年的「靈動島」很類似,屬于在小細節上創新,但是實際體驗下來卻讓人很不舒服的改動。當我們光標被「吸走」時,我們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去尋找這個光標,有時候從這個圖標移出光標,稍不注意它就會被旁邊的圖標吸走,所以盡管這個設計很驚艷,但它還是會吸引掉我們的注意力。
因此,我們可以在這里關閉掉「指針動畫」,這樣光標就會一直存在,不會被「吸走」。
留意下方的 Dock 欄
這里可以修改我們滾輪的靈敏度,越接近兔子,我們相同距離的滑動就能「滾」得更遠。
除了上述的兩個位置外,關于鼠標的設置大部分都在「輔助觸控」里,這看起來很奇怪,因為外接鼠標就是鼠標,與「觸控」沒關系。其實,系統中輔助觸控一欄下面有一句提示:
「輔助觸控」可讓你在觸摸屏幕有困難或需要自適應配件的情況下使用iPad。
所謂的「輔助觸控」,粗略點講就是曾經風靡一時的「小白點」。眾所周知,蘋果在 iPhone X 前的機型里都配備了 home 鍵,但是在 iPhone 5 至 iPhone 6 Plus 之間的機型中,home 鍵為機械按鍵。當時傳聞 home 鍵按壓超過若干次就會壞掉,所以大家紛紛調出了小白點,官方名其實是「輔助觸控菜單的圖標」,通過設置一級和二級菜單的各種功能,我們可以完成手機大部分的操作,從簡單的返回主屏幕,到復雜的手勢操作,都能只用拇指來完成,非常方便。
不過,在 iPhone 7 到 iPhone 8 Plus 的機型中,機械按鍵被虛擬按鍵取代,按鍵與屏幕連成一體,我們的按壓感其實是振動馬達給我們的反饋,所以按壓關機時 iPhone 8 的 home 鍵,得到的只有一片死寂。
除了小白點之外,輔助觸控中還有很多關于鼠標的設置,我猜蘋果的設計邏輯是:我們使用鼠標時,可以點擊小白點進行更多需要用手觸摸屏幕或按鍵才能進行的操作,例如截圖等。
打開這個功能可以使用鼠標來模擬手指觸碰屏幕的操作:
啟動后,App可能有差別地識別不分手勢。例如,滾動可能優先于文本選擇。
前面提到,在「跟蹤速度」中我們可以設置光標的移動速度,但是效果不明顯。現在在這個「跟蹤靈敏度」的設置中,我們可以調節光標的靈敏度,實際上就是調節它的移動速度。
調到小兔子后,光標直接放飛自我
「停留控制」是一個非常「好玩」的設置,打開之后,保持光標靜止特定時間后,光標就會自動觸發「點擊」操作。打開停留控制后,光標會從小圓點變成大圓餅,而且無法變小。然后當我們在指針控制中改變指針顏色時,會看到非常惡心的兩個圓圈,一個是原光標的描邊,一個是大光標的描邊。
不過大光標的一個好處是,即使打開「指針動畫」,光標也不會被 app 的圖標給吸走。
小不點變大餅
回退操作設置界面中,有開關鍵,以及「輕點」和「暫停停留」兩個選項,并且配有一句簡短的說明:
「回退」操作會在執行一項操作后復原為你的首選操作。
這個說明非常不清晰,「一項操作」究竟指什么和哪里的操作,「首選操作」指的是下面的選項,還是光標本來的「點擊」操作?
在使用中,我們發現,當我們選擇「輕點」時,不管我們執行什么操作,光標靜止時,最終還是會輕點;當我們選擇「暫停停留」時,那么我進行一次停留后點擊的操作后,停留點擊就停止了,直到我們打開菜單中的二級菜單才能找到「繼續停留」的選項,然后再次進行這種「一次性」的操作。
個人感覺這個操作非常雞肋,或許是因為對它沒有需求。
「移動容差」是指:
停留在項目上的時候,可以移動的距離,如果移動范圍超過次限制,那么將不會執行停留操作。
意思就是說,當我們在設置的「通用」上停住光標,光標外圍開始轉圈圈時,我們移動的范圍可以有多大,使得系統不會認為我們是要離開這個項目,進行其他操作。
容差為零,則我們稍微移動光標,停留控制就會重新開始計時;容差越大,我們可以移動光標的范圍就越大。
在蘋果把臺前調度下放到舊版 iPad Pro 之前,我認為觸發角是解決 iPad 切換 app 的最佳方式之一。
iPad 上的觸發角功能與 Mac 的一致,同樣是通過將光標移動屏幕的一個角落來觸發特定的操作。可惜的是,在 Mac 上,觸發操作是立即發生的,也就是說光標一觸碰到角落,就會執行操作;而 iPad 中的觸發機制是有延時的,這也是為什么它會出現在「停留控制」這個帶有倒數機制的設置中。
設置觸發角后,我們將光標移動到一個角落,大圓餅就只剩下四分之一,隨后外圍開始倒數,然后開始執行操作。
需要等待的觸發角
為了能更接近 Mac 的觸發角體驗,我們可以把出發時間盡可能減短。可惜這里的設置只能以 0.25 秒為一個單位進行增減,而最短只能是 0.25。所以不管怎么樣,我們都是需要人手一點點的延遲。
開頭寫到,「臺前調度」的到來,讓我們更接近蘋果立下的 flag:
你的下一臺電腦,何必是電腦。
我們都知道臺前調度的兩個大更新,一個是窗口可以堆疊,而且可以自由調節大小(盡管其實只有幾個固定尺寸);另一個是呼出側欄,顯示最近使用 app,或者設置 app 組。
可是實際使用下來,我們會發現,在臺前調度設置中取消勾選「最近使用的 app」的前提下,通過觸控屏幕呼出側欄之后,側欄是保持停留在屏幕上的,這樣當我們需要它退回去時,還需要點擊現有的窗口,使得側欄退回去隱藏起來。而當我們點擊現有窗口時,其實是很容易誤觸窗口里的內容的。所以只使用觸屏方式,通過臺前調度來切換 app,其實與 iPadOS 原本的上劃切換 app 的操作流程無異,并不會提升效率。
但是當我們連接上鼠標后,只需將光標移動到屏幕的左側邊緣位置,就能調出側欄,挑選需要切換的 app 或者不進行操作,光標離開側欄區域后,側欄便自動隱藏。
與這個功能最接近的是 Mac 里打開了自動隱藏的 Dock 欄,但是又加上了 app 調度中心的縮略圖顯示。這樣,臺前調度使得界面看起來非常清晰明了,也讓 iPad Pro 看起來更像是一臺「電腦」。
如果說 Macbook Air M2 的劉海屏和 iPhone 的靈動島是今年最讓人眼前一「亮」的硬件更新的話,那么 iPadOS 的臺前調度則是最讓人驚訝的軟件更新。它對于 macOS 來說還只是錦上添花,但是對 iPadOS 來說,則是 0 到 1 的突破,一定程度上打破了 iPad 與電腦之間的屏障。
本文針對的是在使用 iPad 進行輕辦公時需要用到藍牙鼠標或者觸控板的讀者,目前這一個人群或許還不是非常多,或許是因為在 iPad 上用藍牙鼠標總顯得不是那么「酷」。但是筆者相信,在 10 月份臺前調度正式發布之后,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 iPad + 鼠標的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