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自從蘋果推出M系列處理器后,黑蘋果用戶似乎看到了盡頭。同時,需要雙系統的mac用戶也可能遇到不便。不過,近期有博主成功在搭載M1的iPad Pro上運行了Windows 10 ,而且還跑了分。

    當然,這位博主采用的方式是虛擬機,不過效率還不錯。使用Geekbench 5在Windows 10下跑分,最終得到多核5073分、單核1522分。其中多核性能達成70%左右,單核性能達成90%左右,損耗并不是特別夸張。

    即使在這種情況下,M1的多核跑分也超過了i7-1250U,單核持平,這就比較離譜。要知道,iPad Pro的性能釋放肯定不如MacBook Pro,如果用后者跑分的話,那肯定要更強。

    這位博主使用的虛擬機為UTM,其基于QEMU,可以在不越獄的情況下運行Windows和Linux,而且支持iPhone和iPad。

    (8015118)

    Intel繼去年推出第十一代酷睿移動版之后,于今年3月16日正式發布了代號Rocket Lake-S(火箭湖)的第十一代酷睿臺式機處理器。作為14nm工藝收官之作,火箭湖是否能重返性能巔峰?這就要從新一代的Cypress Cove微架構說起。

    Cypress Cove新架構加持,第十一代酷睿IPC暴增!

    在工作頻率方面,Intel酷睿處理器向來是領軍者,即便是使用經典的14nm工藝,Intel也能讓代號Comet Lake-S的第十代酷睿將最高睿頻做到5.3 GHz,擁有當時頂尖的單核性能,因此在游戲中的性能表現相當優秀。不過,要讓同為14nm工藝的第十一代酷睿在單核性能方面做到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就不能再簡單地通過提升頻率來實現,必須要考慮制造工藝帶來的功耗天花板,因此在架構方面進行優化和升級就是勢在必行的了。

    根據Intel的說法,第十一代酷睿采用了新一代的Cypress Cove架構,在IPC方面相對于上一代酷睿最多提升了19%。我們注意到,從頻率規格來看,第十一代酷睿中的旗艦Intel酷睿i9 11900K在TVB加持下的最高睿頻和Intel酷睿i9 10900K一樣都是5.3 GHz,所以這個IPC的19%優勢可以認為就是架構升級帶來的效果。

    此外,第十一代酷睿內置的GPU這次也得到了巨大的升級,采用了銳炬Xe架構,性能提升幅度最高可達50%之多。從具體型號來看,目前的第十一代酷睿中集成的顯示單元包括UHD 750和UHD 730,分別集成了32和24個CU,相比UHD 600系列提升明顯。同時,Intel引以為傲的Deep Learning Boost功能也得到了升級,可以通過新的VNNI指令集在各種AI應用環境中獲得更加高效的表現。

    除了前面提到的IPC、核顯與AI加速升級之外,第十一代酷睿還帶來了以下的重要提升:首先,處理器內置了最多20條直出的PCIe 4.0通道,這就意味著用戶可以在使用一塊PCIe 4.0×16獨顯的同時再使用一塊PCIe 4.0×4的固態硬盤,當然,也可以支持(×8×8)+(×4)、(×8)+(×4×4×4)等模式,具體支持哪些模式則要看主板的設計而定。其次,第十一代酷睿默認最高可支持DDR4 3200內存,還提供了Gear1(對應內存控制器與內存頻率同步的模式)和Gear2(對應內存二分頻模式)兩種模式,且支持更寬的時序參數調節,如此一來第十一代酷睿在高頻內存支持方面也會有更大的進步。再次,第十一代酷睿配備了增強的多媒體功能,包括10bit AV1和12bit HEVC硬件解碼、E2E壓縮等等,還具備增強的顯示輸出,內建HDMI 2.0,支持HBR3。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第十一代酷睿也全面支持Resizable BAR功能了,搭配最新獨顯可以有效提升游戲幀率。至于第十一代酷睿全新設計的超頻功能,我們會在后面詳細解讀。

    第十一代酷睿全軍亮相,未鎖頻K系列備受關注



    目前大家已經可以從Intel官網查詢到第十一代酷睿臺式機處理器全線產品的規格。簡單來說,第十一代酷睿與第十代酷睿的產品型號基本一一對應,其中也包含了帶K的未鎖頻帶核顯版、帶KF的未鎖頻無核顯版、帶T的低功耗版以及其他無后綴帶核顯版。TDP方面,未鎖頻版統一為125W,F版和無后綴版統一為65W、低功耗版統一為35W。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采用Cypress Cove架構的只包括第十一代Intel酷睿i9/i7/i5,而新版的酷睿i3、奔騰都還是采用了第十代酷睿的架構,這一點從產品型號和內置核顯就能看出來,型號為11XXX而且采用UHD 750/730的是新架構,型號為10XXX或采用UHD 630/610的是上代架構。

    超頻玩家最關心的K/KF系列方面,最高的Intel酷睿i9 11900K/KF在TVB技術的支持下,單核睿頻最高可達5.3 GHz,默頻3.5 GHz(相對十代降低200 MHz),不過核心數量從十代的10個減少到了8個。Intel酷睿i7 11700K/KF最高睿頻為5.0 GHz,默頻3.6 GHz,相比十代分別降低100 MHz和200 MHz。Intel酷睿i5 11600K/KF最高睿頻4.9 GHz,默頻3.9 GHz,相比十代分別提升100 MHz和降低200 MHz。第十一代酷睿采用這樣的設定應該是在性能與功耗控制之間尋求更完美的平衡,而且由于Cypress Cove架構在效率方面的大幅升級,即便是頻率降低,性能依然能保持明顯增長。

    這里要特別介紹一下第十一代酷睿在超頻方面的改進。首先,Intel在H570和B560主板上開放了內存超頻功能,而上代的H470和B460是不支持內存超頻的,這就能讓更多主流用戶能輕松享受高頻內存帶來的流暢體驗。其次,第十一代酷睿內置的內存控制器現在可以支持Gear2(二分頻)模式與更寬的時序設置,如此一來第十一代酷睿就能更好的支持超高頻內存,從而獲得極高的內存帶寬。再次,增加了對AVX2與AVX512 offset與Voltage Guard-Band Override的支持,同時也提供了AVX開關選項,超頻玩家可以更靈活地細調壓榨處理器性能極限。

    可以看到,Intel官方的XTU超頻軟件已經可以針對Z590/H570/B560進行內存超頻,通過豐富的內存設置選項來挖掘內存的性能極限??偠灾?,選擇第十一代酷睿與500系主板搭配,就可以發揮出更加強大的性能,獲得更流暢的性能體驗。

    我們知道,Intel的Turbo Boost系列技術可以在一定時間內讓酷睿處理器達到更高的工作頻率,從而獲得更高的性能,但是也只能最多讓兩個核心達到5.2 GHz這樣的頻率。為此Intel從第十代酷睿i9開始引入了TVB技術,將這個上限再度提升了100 MHz。第十一代酷睿則在全核心頻率加速方面加入了全新的Adaptive Boost Technology(ABT)技術,可以讓第十一代酷睿i9全核心頻率直沖5.1 GHz!從圖中可以看到,在之前的TVB技術支持下,處理器頻率最多達到全核心4.8 GHz,而ABT的出現,可以說是再次大幅提升了第十一代酷睿i9的多核心性能。值得注意的是,ABT只會給第十一代酷睿i9 K/KF系列裝備,而且在使用中會根據供電與散熱的情況自動調整,因此玩家需要注意搭配合適的電源和散熱器使用。

    最后我們來總結一下第十一代酷睿的升級要點。首先就是Cypress Cove微架構的應用,為第十一代酷睿帶來了19%的IPC提升,從而大幅提升了單核性能,表現在游戲應用中就是能獲得更高的幀率;其次,第十一代酷睿配備全新設計的Xe顯示單元,相對上代產品最多提升50%性能;再次,第十一代酷睿帶來了新的超頻功能,方便發燒級玩家挖掘處理器性能極限,同時也在H570/B560這樣的主流主板上開放了內存超頻功能,讓更多主流玩家可以享受到Intel處理器帶來的超低內存延遲和超順滑的性能體驗。

    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Intel評測套裝中的第十一代酷睿實物吧。

    Intel官方送測套裝賞析

    媒體測試套裝包括兩顆第十一代處理器和一塊ROG M13H主板

    和上代酷睿類似,Intel官方送測的套裝并非采用零售包裝,而是采用了獨特的包裝形式,所以這次就看不到行貨的那個“波浪”盒子啦。第十一代酷睿評測套裝的包裝打開類似一個展示臺,“為游戲而設計”的牌子可以通過磁吸固定在展示臺背后充當背景。展示臺上包括了一顆Intel酷睿i9 11900K和一顆Intel酷睿i5 11600K,全新設計的“CORE”字樣特別搶眼。

    Inte酷睿i9 11900K依然采用了LGA 1200接口,因此從正面來看與第十代酷睿沒有什么區別。從頂蓋上的標注可以看到,它的默認頻率為3.5 GHz,編號為SRKND。

    Intel酷睿i5 11600K的默認頻率為3.9 GHz,編號為SRKNU。

    從左到右依次是Intel酷睿i9 11900K、Intel酷睿i5 11600K和Intel酷睿i9 10900K

    從處理器背面可以看到,兩顆第十一代酷睿背面的阻容元件排列完全一致,和第十代酷睿差別很大,很容易區分。當然,我們由此也可以大膽猜測,Intel酷睿i9 11900K和Intel酷睿i5 11600K使用了相同的DIE,只是后者屏蔽了兩個核心。

    接下來,介紹一下我們的測試平臺。

    測試平臺

    處理器:Intel酷睿i9 11900K

    Intel酷睿i5 11600K

    Intel酷睿i9 10900K

    Intel酷睿i5 10600K

    散熱器:華碩ROG Strix LC 360 RGB White Edition

    內存:HyperX 掠食者系列駭客神條DDR4 3600 8GB×2(用于測試)

    HyperX 掠食者系列駭客神條DDR4 4800 8GB×2(用于超頻)

    主板:華碩ROG MAXIMUS XIII HERO(WIFI)

    顯卡:華碩ROG-STRIX-RTX3090-O24G-GAMING

    硬盤:WD_BLACK SN850 PCIe 4.0 1TB固態硬盤

    電源:ROG 雷神1200W

    操作系統:Windows 10 64bit 專業版 20H2

    BIOS設置:Adaptive Boost Technology開啟

    華碩多核心增強關閉(使用處理器默認設置)

    參考售價:4399元

    測試選用了ROG Maximus Hero主板,其是ROG Maximus系列中針對中高端玩家的爆款產品。ROG Maximus XIII Hero采用ATX板型打造,整體風格和上一代的ROG Maximus XII Hero比較接近,VRM區散熱裝甲上的ROG信仰LOGO有較大的改動,顯得更加硬核。可以明顯地看出無論是VRM區散熱片還是整體的散熱裝甲都變得更加厚實,進一步加強了散熱能力。

    供電部分,ROG Maximus XIII Hero搭載了14 + 2組供電模組,MOSFET從上一代的60A升級到了可承載90A的TI CSD95410RRB Dr.Mos。在典型狀態下,整個供電模組就可以承載超過1000W的功耗,整體的供電能力得到了大幅增強。之前的8PIN+4PIN供電接口也升級到了8PIN+8PIN PROCOOL II實心接針供電接口。VRM供電區的散熱片規模相對上一代來說更加龐大,可以為供電部分提供更好的散熱環境,保證處理器的穩定運行和超頻成功率。

    散熱裝甲規模大幅升級,足以壓制第十一代酷睿的高功耗

    內存方面,ROG Maximus XIII Hero搭載了OPTIMEM III第三代內存優化設計,可以支持高達DDR4 5333MHz (OC)的超高頻內存。這一代的內存部分采用了Daisy Chain菊鏈分布設計,能夠確保處理器的信號直接傳輸到DIMM A2和B2,提升超頻能力。

    存儲部分,這次ROG Maximus XIII Hero直接配備了4個NVMe M.2插槽,其中兩個為PCIe 4.0,2個為PCIe 3.0。PCIe4.0的M.2插槽需要Intel第十一代酷睿處理器提供支持。NVMe M.2插槽上覆蓋了巨大的散熱片,甚至比部分入門級的主板VRM區散熱片規模還大。而且這一代的SSD插槽不但有上方的散熱片,同時還有配備了新的M.2背板散熱片,可以全方位的解決PCIe4.0 SSD的巨大發熱問題,帶來穩定的高速讀寫體驗。

    板載音頻已升級至SupremeFX ALC4082音頻編解碼器,并搭載了專用的ESS SABRE9018Q2C DAC,游戲音效提升到了更高的水平,可以為玩家提供了身臨其境的游戲體驗。ALC4082使用了USB接口而不是傳統的HAD接口,可以提供7.1聲道實時回放、獨立2.0聲道和多流立體聲前置面板輸出,擁有120dB信噪比/-89dB THD+N。ESS SABRE9018Q2C集成DAC能達到121dB信噪比/-115dB THD+N,可以為玩家傳達出音軌的細微差別,極地的底噪也能進一步提供卓越的音頻輸出效果。

    I/O背板部分,該主板也采用了ROG專利一體化I/O擋板設計,配備了CMOS一鍵清除按鍵和BIOS FlashBack一鍵升級按鍵。USB接口方面則擁有6個USB3.2 Gen2(Type-A)和2個USB2.0(Type-A),另外還搭載了2個2 x Thunderbolt 4接口(Type-C),足以滿足玩家駁接外設和連接高速設備的需求,加上前置接口,該主板可提供總計19個USB接口,可以算得上是非常豐富了。

    無線網絡部分,ROG Maximus XIII Hero搭載了Intel Wi Fi 6E AX210無線網卡,已為未來的無線網絡6GHz生態做好了準備。與此同時,WiFi天線也進行了更新,不僅采用了全新的造型,擁有強磁力底座,同時內部也升級至2T2R WiFi 6E天線(支持2.4GHz/5GHz/6GHz)。

    有線網絡部分,該主板搭載了雙Intel I225-V 2.5Gbps有線網卡,使用玩家現有的超五類(及以上)網線就可以獲得比之前千兆網絡更高的帶寬體驗以及更低的網絡延遲,從而獲得更好的在線游戲和文件傳輸體驗。

    在硬件規格提升的同時,ROG Maximus XIII Hero進一步強化了AI功能,搭載了全新的AI智能超頻、AI智能散熱、AI智能網絡和雙向AI降噪四項獨家AI 2.0智能技術。能夠幫助玩家更加輕松簡單的超頻,同時還能進一步提升玩家的網絡和游戲應用體驗。

    對于使用中低端甜品級處理器的玩家,則更推薦選用B560主板以獲得更高的性價比。華碩TUF GAMING電競特工主板家族也迎來了全新升級的TUF GAMING B560M-PLUS WIFI重炮手主板(以下簡稱華碩B560重炮手WIFI)。

    參考售價:999元

    華碩B560重炮手WIFI采用了TUF GAMING電競特工系列的家族化設計,黑灰色主板上裂甲元素點綴蘭博基尼黃的線條紋理,數碼迷彩風格濃郁,盡顯特工風采。全新的TUF GAMING LOGO標識,更加極簡的線條構成充滿科技感的銳利角度,符合年輕潮玩玩家的喜好。

    供電部分,華碩B560重炮手WIFI主板采用了8+1組Dr.MOS供電模組設計,為Intel第十一代酷睿處理器提供足夠的支持。供電接口采用了ProCool高強度供電接口,與傳統供電接口相比,ProCool高強度供電接口采用特制實心接針,可以確保與主機電源線更充分的接觸,降低阻抗,有效防止熱熔及短路等接口故障。

    華碩B560重炮手WIFI主板還提供了更大面積的高質量散熱片,增大了散熱表面積。其中一部分覆蓋VRM和電感,提高散熱效率。M.2配備了便捷卡扣和活動式M.2散熱片,可以讓用戶自行調整M.2散熱片的位置,確保高速NVMe SSD在高速讀寫下不降速。

    華碩B560重炮手WIFI主板擁有四個DIMM內存插槽,最多支持128GB DDR4內存。支持OptiMem II內存優化技術,進一步提高內存的超頻能力,最高可支持5000+MHz(OC)的內存頻率。而自下而上的6層PCB設計可以提供超穩定和超純凈的電力傳輸。

    在第十一代酷睿處理器的支持下,華碩B560重炮手WIFI主板也提供了PCIe4.0顯卡和NVMe SSD的支持,數據帶寬更高,存儲搭配更靈活。同時主板板載了雷電4接針,玩家可自行搭配相關雷電設備。

    網絡方面,華碩B560重炮手WIFI主板板載Realtek 2.5 Gb有線網卡和Intel WiFi 6無線網卡以及藍牙5.1,可以幫助玩家實現更高的網絡速度連接和更低的數據延遲表現。除了硬件規格的提升,該主板同樣支持雙向AI 降噪、DTS游戲音效定制、TurboLan 網絡加速等輔助功能,可以給玩家帶來更好的游戲體驗。

    實戰測試:第十一代酷睿IPC提升顯著,執行效率大增

    基準性能測試

    從基準測試的成績可以看到,第十一代酷睿的IPC確實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在CPU-Z的測試中,11900K的單核已經高達712分,已經是默認頻率下目前最高的單核成績,遠超10代酷睿,就連11600K都比10900K高出了不少。即便是11600K,在眾多單核測試中得分也超過了上代旗艦10900K,而11900K的單核分數更是一騎絕塵,堪稱當下單核性能之王。

    在多線程測試中,雖然核心數量相對i9 10900K少了20%,但得益于單核性能的巨大提升,多線程得分也能達到i9 10900K的90%以上,在3DMark的物理測試中得分甚至還能反超。核心數量相同的i5 11600K相對i5 10600K則是全面碾壓了,Cypress Cove架構的巨大優勢顯露無疑。

    體現綜合性能的SiSoftware 20/21 CPU測試與PCMark10測試結果表明兩款第十一代酷睿憑借高IPC能夠在實際應用中獲得更高的執行效率和更流暢的體驗,連11600K都能接近甚至超過10900K的表現。

    生產力性能測試

    在特別看重單核性能的網頁瀏覽測試方面,兩款第十一代酷睿憑借更高的單核性能拿到了更高的分數,而且11600K的得分也明顯超過了10900K。這將為玩家提供更好的辦公性能體驗。

    在V-RAY、POV-RAY與CORONA這些光線追蹤與3D渲染軟件的測試中,對多線程性能的需求更高。由于10900K具有10核心,所以在得分上還是有一定優勢,11900K則緊隨其后。同樣核心規模i5 11600K和i5 10600K相比,領先幅度則高達10%~18%,提升明顯。

    Premiere Pro的基準測試同時考驗單核與多核性能。I9 10900K雖然依靠更多核心領先i9 11900K,但差距不大。而i5 11600K則繼續大勝i5 10600K。Photoshop的基準測試則更注重單核性能的體現,所以我們可以看到i9 11900K拔得頭籌,即使i5 11600K的表現都很接近i9 10900K,單核性能差距在這里體現得非常明顯。

    Photoshop測試更吃單核性能,11900K毫無懸念拔得頭籌,11600K的表現也很接近10900K,相比10600K更是超過很多。

    HandBrake的軟件轉碼測試中,第十一代酷睿的表現也很出色,11900K基本上以8核戰平10900K的10核,11600K則依然遠超10600K。

    獨顯游戲性能測試

    游戲性能方面,Cypress Cove架構大幅提升了單核性能,部分電競網游對于此比較敏感,所以在《CS:GO》中,兩款第十一代酷睿的幀率表現比較搶眼。而在《全面戰爭:三國》中,即便是i5 11600K也勝過了i9 10900K。3A游戲大作中,顯卡出現了瓶頸,部分游戲的幀數表現非常接近,而i5 11600K也能和i9 10900K實現相同或接近的幀速,這足以說明新架構的單核性能提升較為明顯。至于i5 10600K,落后就非常明顯了。

    核顯性能測試

    第十一代酷睿將核顯升級到了Xe架構,官方宣稱性能最多可提升50%,因此我們也對核顯性能進行了對比。11900K與11600K都配備了32個EU單元的UHD 750核顯,因此我們用11900K(UHD 750)與10900K(UHD 630)進行對比就可以了。

    從成績來看,新一代的銳炬Xe架構核顯優勢明顯,其在3DMark Firestrike的優勢高達67%。實際游戲測試中,《CS:GO》和《魔獸世界》的幀率優勢也超過了50%,實際操作的感覺還是很明顯。

    生產力方面,UHD750無論是在H.265視頻回放/導出、AI重構圖和Photoshop的相關操作中,相對UHD630都有較為明顯的性能提升。在其的加持下,流暢剪輯4K視頻不再需要獨顯也能完成。

    在這個鬧“顯卡荒”的市場環境下,更強勁的核顯顯然可以增強第十一代酷睿的市場競爭力。

    內存超頻及自動分頻測試

    第十一代酷睿在內存超頻方面最明顯的變動就是增加了Gear2模式,也就是內存控制器頻率與內存頻率1比2的模式。在測試平臺的這款ROG M13H主板上,選擇DDR4 3600以上的頻率BIOS就會自動設定為Gear 2模式,同時將Command Rate設定為1T。

    Gear 2模式的加入讓高頻內存的支持變得更加出色。所以我們也對內存超頻進行了測試。測試內存選用了HyperX 掠食者系列駭客神條DDR4 4800 8GB×2套條,其采用海力士顆粒。該內存是HyperX的高端系列,經過了Intel XMP認證,黑色的PCB搭配黑色散熱裝甲,保證其在高頻下的穩定。

    其JEDEC頻率為2400MHz,內置了兩組XMP預設,分別是4000MHz@19-23-23-42和4800@19-26-26-46,對延遲和高頻分別有要求的玩家可以自由選用。在ROG M13H主板上,我們很輕松地超頻到了DDR4 5333@22-28-28-55的水平,內存電壓為1.60 V,讀寫速度達到了75000MB/s以上,延遲則保持在50.7ns,內存超頻能力比較不錯。

    PCIe 4.0帶寬與存儲測試

    PCIe 4.0帶寬測試成績為24.39 GB/s,確實比PCIe 3.0提升不少

    第十一代酷睿終于迎來了對PCIe 4.0的支持,可以更好地發揮PCIe 4.0顯卡與固態硬盤的性能。3DMark的PCIe帶寬測試中,11900K的成績為24.39 GB/s,相比PCIe 3.0確實提升了一倍左右。

    此外,酷睿i9 11900K搭配上旗艦級的WD_BLACK SN850 PCIe 4.0固態硬盤可以獲得出色的讀寫性能,能夠釋放其完整的讀寫速度,相比傳統的PCIe3.0固態硬盤連續讀寫性能幾乎翻倍。同時得益于Cypress Cove架構的高IPC與高頻率,4K隨機性能的表現也更加出色。

    超頻、功耗與溫度

    功耗方面,在使用處理器默認設置時,PL1(長時間功耗)功耗設置較為保守,酷睿i9 11900K即使使用AIDA64 FPU考機也僅為120W左右,在使用360一體式水冷時,溫度可以控制在60℃以下。

    如果開啟華碩多核心增強,則可以解除功耗限制,此時處理器功耗可以跑到260W左右,溫度方面則會達到90℃,對玩家的散熱系統則有了更高的需求。而此時i5 11600K的功耗則為200W左右,溫度同樣為90℃。

    當然,雖然解除功耗限制后,需要玩家搭配使用更加強勁的散熱系統,但是性能方面也有著更高的表現。

    在主板中開啟華碩多核心增強后,會解除處理器的功耗限制,從測試來看,開啟后11900K無論是基準測試還是生產力測試,都有較大的性能提升,甚至在諸多多線程測試中,成績已經非常接近10核心的10900K了,在生產力工具的表現上也有更高的效率。

    總結:14nm最終章,單核性能開創新紀元

    總體來看,作為14nm最終章的Intel第十一代酷睿處理器,在采用了全面升級的Cypress Cove微架構后,帶來了比較明顯的單核性能提升,堪稱單核性能之王,在部分生產力和游戲應用中有著更好的效率。Cypress Cove已經將14nm工藝的性能發揮到了極限。

    Intel酷睿i9 11900K毫無疑問成為新的單核性能之王,同時創造了默認頻率下新的CPU-Z單性能記錄,繼第十代酷睿將單核性能拉入600分大關后,又再一次開創了新的紀元,輕松突破700分,展現了Intel在架構設計上的實力,也讓大家更加期待未來10nm的產品實力。

    憑借強勁的多核性能,即使只有8核的11900K,在各項測試中的表現也非常接近10900K。Intel酷睿i5 11600K相對上代則堪稱全面遠超,性價比非常突出。而同為6C12T規格的11600K和10600K相比,則做到了全面升級,無論單核還是多核的提升都非常明顯,配合開放內存超頻的B560主板完全就是新一代的爆款甜品組合。同時KF/F系列處理器將成為玩家高性價比的甜品組合之選。

    內存超頻下放至H570和B560主板,新內存模式的加入,讓第十一代酷睿處理器在內存超頻方面對主流玩家更加友好,挑戰內存超頻極限更加方便。

    PCIe4.0的加入,不僅使其在存儲性能方面有著較大的改善,也為市場全面普及高速NVMe SSD提供了保障。這也意味著市場全面進入PCIe4.0時代,玩家在享受高速存儲的同時,未來也能享受到PCIe4.0高帶寬所帶來的更多高速設備的擴展能力。

    另外不要忘了,全新的UHD 750核顯也帶來了不錯的性能提升,同時其在生產力方面的表現較為不錯,在獨顯一卡難求的今天,UHD 750就能滿足玩家簡單的網游需求和視頻剪輯等生產力需求,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綜合來講,作為14nm的收官之作,Cypress Cove微架構還是帶給大家眼前一亮的感覺,相對上代的進步也是可圈可點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架構升級的效果斐然,因此第十二代酷睿確實也非常值得期待。不過受14nm制程工藝的限制,第十一代酷睿處理器在解鎖全部性能時功耗較高,會對主板供電及散熱帶來更大的挑戰,所以想要嘗試更高性能的玩家,勢必要選購供電設計更加豪華的旗艦主板并在散熱系統上投入更多的預算。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