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從河北三河市燕郊鎮發往北京通州的跨省公交車813路,在1月28日采取北京界內區間運營方式。北京青年報記者獲悉,3月13日起,813路公交車開始恢復原線路運營,乘客乘車前需接受體溫檢測。
“明天813路就能恢復運營了,燕郊居民的第二趟進京公交即將恢復。”從3月12日開始,有網友轉發從河北三河市燕郊開發區開往北京通州天賜良園小區公交車恢復運營的消息。
3月13日上午8時許,北青報記者趕到位于燕郊上上城五期的813路公交車總站,10多名戴著口罩的居民正在排隊等著乘車,有工作人員和保安拿著測溫儀器為等車的乘客進行體溫檢測。
“疫情期間,燕郊進京的公交車全都停運了,2月4日恢復了818線路,目前看來可能不夠用。”居民張女士說,她住在上上城六期,疫情期間一直在家里,隨著形勢逐漸好轉,全國各地都在陸續復工,她也開始到北京的單位上班。“自己一個人開車有些不劃算,還是坐公交車吧,就是得注意做好安全防護措施。”
據媒體報道,三河燕郊開發區是包括香河、大廠、三河在內的北三縣與北京東部聯系最緊密的區域之一,位于潮白河東側,與北京通州交界,這里居住了數十萬跨省上班族。連接燕郊與北京的有811、812、814、815等多條線路,在疫情期間均處于停運狀態。其他線路何時恢復,仍需根據疫情防控形勢需要隨時進行調整。
由于不少單位開始復工,818路公交車無法支撐燕郊跨省上班族的出行需要,3月9日燕郊居民步行到達通州白廟附近乘車,所以位于白廟北的進京檢查站出現了人流擁擠的場景,多家媒體對此進行報道之后,檢查站增派人手并加快檢查進度,擁堵場面得以緩解。
記者撥打北京公交集團客五分公司值班電話,一名工作人員確認了813路恢復運營的消息。該工作人員提醒乘客,要攜帶身份證以備進京檢查站工作人員檢查,并在上車前要接受體溫檢測。
駐點在深山里、道路通行條件復雜、班次固定、只有一個人一輛車……在濟南市公交總公司二分公司,有這樣一條特殊的公交線路——813路。2016年12月28日,813路線開通,行駛在大山深處的公交車架起村民與外界連通的橋梁。駕駛員陳明強從此便成為了這座“橋梁”的獨守者,默默服務著山區百姓的出行。從此 “一個人、一輛車、一條線”成了他工作、生活的一部分,這一干就是兩年多。
10早上6點多,記者來到了813路始發站仲宮鎮停車場,見到了正在清理車廂衛生的陳明強。他介紹,813路公交車只有他一名駕駛員、一輛公交車,每天需要從馬家村開住仲宮鎮往返五趟。
每天天剛蒙蒙亮,當鄉親們還在睡夢中的時候,陳明強便已經開始在給“愛車”做“體檢”,確保安全出行。晚上收車后,他又要給車“洗澡”,為村民營造舒適的乘車環境。由于冬天山區夜晚氣溫低,陳明強夜里還要冒著零下十幾度的嚴寒定時發動車輛進行預熱,保證按時發車。雖然辛苦,但每當他把鄉親們送出大山或接回村莊的時候,心里總有一種成就感。
風里來雨里去,陳明強一絲不茍地駕駛著813路公交車穿行在鄉間小道上,當殘疾人上下車時他會去攙扶,當雨天來臨他會為老人打開傘,當果農帶著盛著果品籃子乘車時他主動幫著拎上車,當農民進城打工他會去打聽信息,乘客咨詢的事他都會耐心地解答。
813路線行經的道路大部分是崎嶇的山路,通行環境復雜,陳明強在行車之余還仔細研究每一個道路風險和隱患點,認真記錄下來,并思考安全駕駛的操作要領,努力為村里的鄉親們提供一個安全的乘車環境。在他持之以恒的細心和努力下,813路線未發生過一起事故。
813路線開通以來,陳明強沒有請過假。不論何種天氣,只要路況允許,他就堅持出車,早上6:00發車,下午18:30收車,他的生物鐘已和這條線路同步。
“我們原來出門都得搭車,或者自己騎車,挺不方便。”馬家村的張利泉說,公交開進村里,他們冬天出門不用再挨凍了,而且也更加安全。原來從村里到仲宮得需要近1個小時,現在只需要25分鐘左右。
他的到來將村民原本1個多小時的外出所需時間縮短為30分鐘,在村民的眼里,陳明強每天服務他們的出行,幫他們排憂解難,早已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那個人。熱心和愛心拉近了他和村民的距離,鄉親們稱他為“俺們村的小陳師傅”,讓人倍感親切。
當被詢問起是什么讓他能夠如此堅守在這條公交線上時,陳明強感慨地說,肩上擔負的是一分責任、手中緊握的是一份安全、得到的則是一份歷練;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乘客的理解勝過了鮮花和掌聲。
在濟南公交二分公司八隊,除了88路和67路兩條連接城鄉公交大線外,還有21條88路的支線,這些支線和普通的市區公交車不太一樣:終點站在深山里,除了山區的線路地形比較復雜,班次固定外,許多線路為了保證每天早上按時發車,都在大山深處設了駐點,車每晚停在駐點,駕駛員也必須吃住在駐點上。
其中更是有14條線路,只有一輛車,一名駕駛員。尤其是自2016年12月以后,為了貫徹省市推進精準扶貧和城鄉一體化建設,車隊相繼開通了813、815、816、817、818、819、820、821和822路等9條線路。為了當地村民的出行,駕駛員常年守在點上,一天都不能停。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飛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