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近日,不少市民在寄快遞時都遇到了被要求“刷臉”的事。記者采訪發現,讓消費者感到疑惑的不僅是寄快遞時需要識別人臉,不同下單方式、不同網點對于是否需要人臉識別,標準并不統一,更是令人摸不著頭腦。
據了解,近期,國家郵政局等有關部門正在組織各快遞企業對實名收寄管理制度、實名收寄整體流程、企業信息系統等進行規范。當消費者詢問快遞員為何現在要“刷臉”時,快遞員回答“現在管理變嚴格了”。有市民撥打了12345市民服務熱線詢問,上海市郵政管理局回復稱,寄件確實需要實名認證,對于認證手段不統一的情況,后續將進行改善。面對消費者的一次次詢問,種種回復顯然沒有回答“實名收寄”是如何變成“人臉驗證”的?
從網友反饋來看,有網友贊同這一舉措,認為其有助于保障包裹安全;但更多網友則表示,過度的身份驗證會導致個人信息泄露風險增加。從中不難看出網友的關注點和擔心所在。如果是出于安全考量,一貫以來對身份證進行驗證、對寄件貨物進行查驗的做法,既已落實快遞實名制,也保障了包裹安全,那為何現在又行不通了?
今年4月1日起實施的新版《快遞服務》國家標準規定,快遞服務主體采集寄遞服務用戶個人信息,應限于實現快遞服務目的的最小范圍,包括姓名、聯系方式、寄件(收件)地址、寄遞物品信息、身份證信息等,不應過度收集用戶個人信息。民法典中也規定,“處理個人信息的,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不得過度處理”??爝f實名制推廣已十余年,其成效,每一個寄收過快遞的人都有目共睹。在此基礎上還要人臉識別,是否已屬于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其行為是否遵從合法、正當、必要原則,有必要講清楚。
還有一個關鍵信息值得追問,如果寄快遞“刷臉”成為必選項,那相關企業是否有足夠的能力保障個人人臉信息安全呢?這并非杞人憂天。近些年,個人信息遭泄露似乎成為常態,而快遞信息的泄露更是觸目驚心。2023年6月,公安部公布十大高發電信網絡詐騙類型,其中就有冒充電商物流客服類詐騙,而快遞信息的泄露是致使這類詐騙猖獗的原因之一。此前也有新聞報道,快遞員蔡某利用工作便利,短短十來天,非法出售了8000多條公民個人信息,從中非法獲取人民幣12884元……類似案例并不少見。人臉信息作為一個人的生物識別信息,其不可更改性意味著一旦泄露就會后患無窮。在個人身份信息安全都無法完全保證的時候,在人臉識別技術方興未艾之際,人們對快遞公司以及相關部門能否收集、存儲好個人上傳的臉部信息存有很大疑問,也是必然。
對人臉信息的采集,保持審慎的態度是必要之舉,也是社會共識。去年,國家網信辦發布的《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安全管理規定(試行)(征求意見稿)》重申,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嚴格保護措施的情形下,方可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人臉信息。上海市消保委回應此事時也建議,快遞企業需要考慮通過人臉識別來核驗身份是否有其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以及能否提供相對應的技術安全保障。這些都是寄快遞“刷臉”的前置條件,也是個人維護自身人格權利的必要之舉,不容漠視。
隨著信息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個人信息安全的極端重要性。此前,人臉識別進校園被叫停,酒店、景區、地鐵等人臉識別也在引發巨大爭議后被喊停。如今,人臉識別技術作為寄件人身份信息識別的輔助正在試點應用,這一行為在沒有任何解釋之前似乎難言正義。而作為已經出讓很多個人信息的個體,面對這類事件,本不該是無力的。
(光明網,作者余粒)
奧地利作家瑪爾倫·豪斯霍費爾在她的小說《隱墻》中創造了別具一格的末日情境:
世界在一夕之間進入石化的虛無中,與此同時,一個女人在森林狩獵小屋中安睡著,出于極其偶然的緣故,成了末日的幸存者。直到她從睡夢中醒來,發現返回人類社會的路被一面看不見的墻所阻隔。
電影《隱墻》(2012)劇照。
其后,當她登上山坡,遙望這面“墻”對面的村莊,看見一個男人靜止在掬水的姿勢里,一個老婦人在屋前永恒地安詳端坐,才后知后覺地意識到自己正見證這人類文明終結后的恐怖景象:墻后的世界在某個悄無聲息的瞬間被定格為一幅巨型油畫,死亡迅速而溫和地奪走了所有人的生命,人類文明的遺跡在浩大的寂靜中遭受著大自然的磨蝕。
《隱墻》,作者:[奧]瑪爾倫·豪斯霍費爾,譯者:鐘皓楠,版本:明室Lucida·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24年3月
當人類共同體不復存在
末日并非一次狂暴的災難,而是一場空靈的怪夢,仿佛印證了T.S.艾略特《空心人》的結尾詩句:
正是如此,世界結束了
不是砰地一響,而是一聲低泣
(穆旦 譯)
面對這駭人的奇觀,小說的女主人公并沒有陷入恐慌,而是即刻間獲得了關于這面“墻”的現實解釋:“我猜這是某大國成功地在保密的狀況下使用的一種新武器:一種理想的武器,可以讓地球保持完好,只殺死人類和動物……整件事情在我看來,就是人類大腦所能想象出來的最人性化的惡魔行徑?!?/p>
考慮到作者生活及寫作的年代——瑪爾倫·豪斯霍費爾出生于1920年,在她生活的半個世紀里,經歷過二戰及其戰后漫長的艱難歲月。生活在今天的我們能夠從歷史中提取出一些駭人聽聞的片段:比如二戰中,納粹發明了毒氣室,對猶太人進行“清潔而高效”的種族滅絕計劃;比如1945年,原子彈的誕生加速了戰爭的結束,但幾乎夷平了兩座城市,造成了數十萬人死亡;再比如,就在戰爭結束后不到二十年,冷戰再一次使整個世界面臨徹底毀滅的威脅,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使得核戰爭一觸即發。
每一次人類技術的發展,并沒有使人生活得更幸福,不過升級了災難的規模,更新了關于暴力的人性化說辭。對于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而言,歷史并不是遙遠的故事,而是關乎每一個個體命運的創傷性事件。因此,出版于1963年的《隱墻》無疑是二十世紀沉重的歷史遺產的反思之作。我們不妨將故事理解為一則關于核戰爭的寓言(故事中狩獵小屋的擁有者,一位成功的商人,因為焦慮于末日到來,在此儲備了豐富的生存物資,成了這部小說得以成立的前提)。
電影《隱墻》(2012)劇照。
然而,比起其他書寫末日題材的科幻作品,豪斯霍費爾的小說無意呈現災難的進程,她大膽地為人類歷史設置了一個無可挽回的滅點,一個只能哀悼但無法拯救的世界。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在一夕之間被驅逐出她的前半生,也被驅逐出整個人類文明史,她坐對一座森林、一只狗、一頭奶牛、一只貓,仿佛經受著一場孤獨的人類學實驗——在所有人類共同體都不復存在,以及人世的諸多價值被清空之后,嘗試以自身為道路,尋找其他可能性。
電影《隱墻》(2012)海報。
大自然有著殘酷的秩序
在這個需要用盡所有力量才能活下去的世界里,女人背對歷史,觀察著自身的變化:“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那種女人味已經從我身上消失了,我不再擁有鬈發、小小的雙下巴和圓潤的臀部。與此同時,我也失去了身為一個女人的意識。我的身體比我更聰明,已經適應了環境,將女性身體的沉重負擔降到了最低限度?!庇袝r她也回望昔日的自我所處的世界,她的訴說并無懷舊的感傷,而是近乎冷漠地批判道:“她從來沒有機會去有意識地塑造自己的生活。在她還年輕的時候,她就不知不覺地承受了沉重的負擔,組建了一個家庭,從那時起,她就一直被限制在一個充滿令人壓抑的責任與煩惱的世界里。只有巨人才能掙脫束縛、解放自己,而她絕對不是一個巨人,她始終都不過是一個飽受折磨、資質平平、受到過高要求的女人,而且她生活在一個對女性來說充滿敵意、陌生而可怕的世界。它對許多事情略知一二,又對許多事情一無所知。”
如果說,故事中出現的第一面墻(劃分了生者和死者,過去和未來的墻)是歷史之墻的終極形態,正是墻的歷史(帝國的擴張和覆滅,邊界的誕生和消失,權力階級的空間建構)構成了人類文明史的主線敘事;那么,在主人公的勞作和書寫之中,我們得以辨認出更多被排除在歷史敘事之外的“墻”,比如界定社會規范的性別之墻、使女性幽閉在家庭生活中的婚姻之墻、爭奪話語空間的知識之墻、使人受困于人類意識的語言之墻……因此,生而為人注定要經受一場悲劇,因為活在這樣一個被無數看不見的墻所割裂的世界上,人幾乎注定無法體驗作為人類的完整生命。更為悲哀的是,人類熱愛生活的表現,建造成看不見的墻,而愛的激情也會轉化為死亡的暴力。
電影《隱墻》(2012)劇照。
故事中的敘事者,將女性的私人經驗,轉化成了對人類歷史進程的冷靜洞察:“陌生世界的人會看到我們這個時代的弱點”。正如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在《歷史:終結之前的最終事》中所寫:“只有在這樣自我消解或無家可歸的狀態下,歷史學家才能與他所關注的史實材料交流?!粋€陌生人來到這個世界,他面對的任務——流亡的任務——是洞穿其表面,進而從內部學著了解這個世界?!焙浪够糍M爾則在她的后人類書寫中定義了另一種“歷史學家”:作為歷史的陌生人,女性天生具備從內部了解世界的視角。即使一個沒有歷史學術背景的普通女人,也能夠擁有真正的歷史智慧。
因此,作為一本科幻小說,《隱墻》具備一種奇異的“歷史學”風格,整本書即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向著歷史的虛空,或是未來的人類——書寫的一份末日報告。她盡可能以一種克制的平實語言組織她的敘事,同時,也在個人與世界之間、過去與未來之間,勾勒出布滿障礙、孔洞、謎一樣的歷史結構。故事的敘事者,仿佛以一雙死后回魂的眼睛,望著兩個斷裂開來的時空:一個是人類文明的廢墟,一個是史前的大自然。她的生命經驗也由此被切分為兩段:死亡和重生。雖然那是能夠發生在一個人身上最極端的戲劇化情境,然而,她并不過度為前者的消逝而陷入絕望,也并不為后者賦以詩意的解讀。因為大自然有更殘酷的秩序,人在大地上的生活缺乏浪漫,而是由艱苦的勞作、耐心的搭建以及愛的憂慮構成。
電影《隱墻》(2012)劇照。
對暴力的詰問
小說中的動物們,提供了人類生存方式之外的參照。對于一個人而言,狗可以是最親密的朋友;奶??梢允枪餐袚\的姐妹;貓能夠以她自由的姿態揭示出生命本質的殘酷和慈悲——并帶給人活下去的安慰;當一只成年的狐貍走在它命中注定的道路上,背負著某種拒絕被人類語言解讀的意義;而當一只離群的烏鴉作出親近人類的舉動,仿佛兩個迥異的個體之間建立了靈魂的羈絆……每一個生靈都攜帶著自然之謎,訴說著各自的情感與智慧。
電影《隱墻》(2012)劇照。
換言之,動物們不再是人類的附庸——能夠被任意生殺予奪的財產,也不是人類以自我為中心投射出的意義象征物,它們是和人類完全平等的生靈,盡管擁有不同的習性,卻共同經受著大自然的考驗、承擔著相似的苦難,并且幫助彼此活下去。至于人類引以為傲的自我意識,并未使人類變得更高貴或更自由,反而使人囚禁在虛妄的痛苦中——因為人類拒絕接受事情的意義并不在它之外,而在于它自身。
“我同情動物,也同情人類,因為他們并非自愿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也許人類更值得同情,因為他們擁有足夠的理智,用來抵抗事物的自然進程。他們因此變得邪惡而絕望,不那么有資格得到愛。很可能還有其他生活方式。再也沒有比愛更理性的動機了。它使愛與被愛著的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容易忍受。只是我們沒有及時認識到,這就是過上一種更好的生活的唯一可能和唯一希望了。對無窮無盡的死者隊列來說,人類唯一的機會已經永遠錯過了?!?/p>
懷著巨大的虛空,這個地球上最后的女人——將末日作為旅程的起點,走出人類歷史噩夢的循環,在不同物種之間,追求愛與被愛的生活。在漫長的勞作間歇,她的內心深處會有一些溫柔的瞬間顯露:為一棵樹的命運感到難過,為一頭奶牛在暴雨夜中的處境感到擔憂,在漆黑的夜晚中識別出星星恒久的陪伴——這些文學性的瞬間重新定義了“人性”;并非不斷擴張自我的版圖,而是把個人的情感世界讓渡給宇宙中的其他生命。
電影《隱墻》(2012)劇照。
然而,在故事的結尾,一個闖入者再次毀了一切。豪斯霍費爾并沒有用太多篇幅書寫這無來由的殺戮。作為讀者的我們卻通過敘事的行進,真實體驗了生與死的速度:養育一個孩子需要二十年時間,殺死一個生命只需要十秒鐘;搭建一種愛的生活需要一本書的豐富細節,毀掉這一切只需要一頁紙的時間。因此,這本書的寫作,便成了對于暴力的詰問。而這個問題,在半個世紀之后的今天,依舊等待著人類作出回答:在一切還沒有變得太晚之前,我們還能夠作出改變嗎?
《隱墻》書摘:以時間為序,主人公的存在狀態
1.我感到疑惑,伸出手,觸摸到了某種光滑而寒涼的東西:那里有一種光滑的、寒涼的阻力,但除了空氣不可能有其他東西。我猶豫著又試了一次,我的手好像又一次放到了窗戶玻璃上。然后我聽到了響亮的敲擊聲,環顧四周,才意識到那是自己的心跳在耳朵里發出的轟鳴聲。在我意識到之前,我的心就已經感受到了恐懼。
2.我把胡戈那支上了膛的步槍掛在床邊,把手電筒放在床頭柜上。我知道我所采取的所有措施都是針對人類的,這些行為我自己都覺得可笑。但既然到目前為止,每一種來自人類的危險都依然能構成威脅,我就沒辦法這么快適應下來。我在生活中認識的唯一敵人就是人類。
3.我越是不抗拒,就越是能忍受。
4.我是這頭奶牛的主人和囚犯。但即使我不想要它,我也不可能拋棄它。它正指望著我。
5.我在床上凍得瑟瑟發抖,思考著該怎么辦。我可以自殺,也可以嘗試挖通那道墻壁,這可能只是一種更為費力的自殺方式。當然,我也可以留在這里,努力活下去。
6.絕大多數時間我都深陷在辛苦的工作中,以至于無法清楚地對自己的處境進行全方面的審視。因為我決心堅持下去,所以就堅持了下來,但我已經忘記了為什么堅持下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只是活了一天有一天。
7.我現在只有一層薄薄的皮膚覆蓋著自己堆積如山的回憶。我不想再承受更多。如果這層皮膚破裂了,那么我該怎么辦?
8.那天,我意識到我的生存取決于余下火柴的數目。這個想法就像所有不愉快的想法一樣,在凌晨四點的時候襲來。
9.事實上,我現在很喜歡住在森林里,很難再離開了。如果我能在墻壁的那一側活下去,我還是會回來的。
電影《隱墻》(2012)劇照。
10.我的身體比我更聰明,已經適應了環境,而且將女性身體的沉重負擔降到了最低限度。我可以安心地忘記自己是一個女人……我……更像一棵樹而不是一個人,一段堅韌的棕褐色小樹干,需要用盡所有的力量才能生存下去。
11.我所有的動物都在附近,我一直在盡我所能地照顧它們。陽光照在我的臉上,我閉上了眼睛,但是沒有入睡,累得睡不著。我也沒有挪動,因為每做一個動作都讓我感到疼痛,我只想靜靜地坐在陽光下,不去感受疼痛,不去思考。
12.我從來沒有忘記珍珠。它的死是我在這座森林里經歷的第一次失落。
13.我開始覺得高山牧場的風景很美,同時陌生又危險,但就像所有陌生的事物一樣充滿了神秘的吸引力。
14.有時我的思想會陷入混亂,好像森林已經開始在我體內扎根,用我的頭腦思考它那古老、永恒的思想。
15.在廣闊的天空之下,在嗡嗡作響的寧靜草地上,要保持一個獨立的、與一切分割開來的“我”是不可能的,那是一個渺小的、盲目的、狹隘的生命,不想融入這個巨大的共同體。我曾經為自己能成為那樣的生物而感到非常驕傲,但在高山牧場上,這對來說突然變得非常可悲與可笑,因為那只是一個華而不實的、虛無的存在。
16.我不再尋求某種使我的生活變得可以承受的意義。這樣的渴求對我來說幾乎就是一種狂妄了。人類過去一直在玩他們自己的游戲,這些游戲的結果幾乎總是很糟糕。我有什么要抱怨的呢?我曾經也是他們中間的一員,沒有權力審判他們,因為我非常理解他們。根本就不去對人類進行思考是更好的做法。
17.我同情動物,我也同情人類,因為他們并非自愿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也許人類更值得同情,因為他們擁有足夠的理智,用來抵抗事物的自然進程。他們因此變得邪惡而絕望,不那么有資格得到愛。很可能還有其他生活方式。再也沒有比愛更理性的動機了。它使愛與被愛著的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容易忍受。
18.有一個人,一個陌生的男人站在草場上,公牛站在他的面前。我能看出公牛已經死了,像一座巨大的、灰褐色的山丘……我瞄準并扣下了扳機……我想知道為什么那個陌生的男人要殺死我的動物們。我永遠也不會知道這一點,也許這樣更好。
19.只要我還活著,記憶、悲傷和恐懼就會留存,在此之外,還有繁重的勞作。
作者/瞿瑞
摘編/張進
編輯/張進
校對/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