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氣象臺預計
今年第11號臺風“摩羯”
即將進入南海東部海面
爾后將向海南島以東海面靠近
強度逐漸增強
將于6日白天在海南島東部
到廣東西部一帶沿海登陸
中央氣象臺9月3日10時發布臺風藍色預警
中國氣象局于14時啟動
重大氣象災害(臺風)四級應急響應
今年第11號臺風“摩羯”(熱帶風暴級)的中心今天(3日)上午8點鐘位于菲律賓呂宋島西北部近海,就是北緯18.2度、東經119.7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9級(23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990百帕,七級風圈半徑150至250公里。
預計,“摩羯”將以每小時1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動,即將進入南海東部海面,爾后將向海南島以東海面靠近,強度逐漸增強,將于6日白天在海南島東部到廣東西部一帶沿海登陸,預計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4至15級(42至50米/秒,強臺風級),以后穿過海南島,7日凌晨移入北部灣海面。
大風預報:9月3日14時至4日14時,臺灣海峽、南海南部和東部、巴士海峽、福建沿海、廣東東部沿海將有6至8級風,“摩羯”中心經過的南海東部的附近海域將有9至11級大風,陣風可達12至13級。
降水預報:9月3日14時至4日14時,臺灣島南部將有大到暴雨(50至90毫米)。
轉自:中央氣象臺
來源: 中國氣象局
藍月亮集團,“國內洗衣液一哥”的光環正在消退。
8月22日晚間,藍月亮集團發布2024年中期業績公告,收益同比增長40.87%至31.31億元,凈利潤同比大幅下滑296.36%至-6.64億元,創集團自2020年上市以來中期凈利潤最大下滑幅度,也是年度凈利潤最大下滑幅度。
圖/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王真真制圖
憑借洗衣液、洗手液十余年位居同類產品市場綜合占有率排名第一的藍月亮集團,為何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局面,熱銷之下的虧損又來自何方?
超10億元推廣開支換來6.64億元的虧損
自2020年12月登陸港交所掛牌上市以來,藍月亮集團中期業績整體呈穩步上升趨勢。具體到2024年中期的產品表現來看,為集團貢獻超八成營收的衣物清潔護理產品營收同比增長41.3%,個人清潔護理產品營收同比增長59.6%,家居清潔護理產品營收同比增長19%。
另外,從渠道層面看,除直接銷售給大客戶的渠道營收出現0.4%的小幅下滑外,藍月亮集團今年上半年在線上銷售渠道和線下分銷商渠道的營收分別實現了56.9%、13.3%的增長,其中令人注意的是,線上銷售渠道的營收貢獻從上年同期的65.2%提升至了72.6%。此前,藍月亮集團曾透露,今年上半年,集團來自新電商渠道所錄得的銷售額與2023年上半年相比增加約4.5倍。
營收喜報連連的藍月亮集團,盈利能力就顯得有些“愁云慘淡”。繼2021年中期、2022年中期以及2023年中期的業績虧損后,2024年中期業績再度虧損超6億元,占比前三年中期業績虧損總和的約兩倍。凈利率也從2021年中期的-1.87%降至2024年中期的-21.2%。
產品在電商渠道賣得好,為什么就是不賺錢?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從藍月亮集團的財報費用數據里找到了答案。截至2024年6月30日的六個月里,藍月亮集團的銷售及分銷開支就同比增加了107.9%至22.01億港元,單這筆開支就占到了中期營收的七成。
藍月亮集團表示,銷售及分銷開支的增長是由于銷售活動增加,尤其是推廣新產品、開發新電商渠道以拓展業務及品牌建設。其中,上半年,推廣開支高達10.95億元,同比增長311.65%,約占營收的35%;廣告開支達2.03億元,同比增長133%,約占營收的6.5%。
砸出十余億元的費用,在新興線上渠道推廣產品,利用直播吸引消費者,為藍月亮集團除換來了“618”購物節期間在抖音等平臺排名保持前列的熱鬧外,似乎再沒有其他了。
研發費用不詳,四年股價蒸發超1000億港元
相較于廣告、推廣動作及費用的詳盡,藍月亮集團在研發方面的信息透露卻少得可憐。
在最新披露的2024年中期業績公告中,藍月亮集團表示“專注全品類產品開發,并堅持通過研發推廣具有針對性及功能性的新產品”。但具體在產品研發方面投入了什么、投入了多少并未透露。而同屬日化行業的聯合利華、寶潔公司的研發費用則均有披露,其中,聯合利華研發費用占比約為3%。
至于藍月亮集團在核心產品的技術成果,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只在該集團的年度報告中查詢到:藍月亮集團于2015年成立藍月亮洗滌研究院,專門開發及評估洗衣產品及方法。截至2023年12月31日,藍月亮集團在中國已累計取得1169個注冊商標、335項專利及234項版權。
目前來看,藍月亮集團市面上的產品除在原有核心、經典產品上的微調外,近年來尚未推出顛覆性的創新;與此同時,除面對市場上現有競爭對手強有力的競爭力之外,藍月亮集團還要解決盜版產品對產品銷售及品牌形象的雙重沖擊。
糟糕的是,該花的錢一分沒少,不僅該賺的錢沒賺到,到手的錢似乎也在流失。
自2021年年初創下18.725港元/股的盤中股價后,藍月亮集團的股價一路下滑至如今的1.82港元/股,股價暴跌超過90%,市值更是從1122億港元縮水至如今的107億港元,蒸發1015億港元。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王真真
編輯 岳彩周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