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UA不正當競爭案的技術背景

    作者 | 張勇 樂視網

    (本文系知產力獲得獨家首發的稿件,轉載須征得作者本人同意,并在顯要位置注明文章來源。)

    (本文6574字,閱讀約需11分鐘)

    最近,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發布了網絡不正當競爭糾紛十大典型案例,其中之一就是有關瀏覽器UA的案件。這一案例雖非國內第一個與瀏覽器UA相關的案例,但卻是首例對瀏覽器UA本身的合法性進行論證的案例。

    瀏覽器UA技術雖然與瀏覽器本身的歷史幾乎同樣悠久,在瀏覽器行業也有著廣泛應用,但是普通法律人,對此卻往往比較陌生。本文從介紹瀏覽器UA的起源、歷史和現狀出發,嘗試以法律人的視角對其中的法律相關問題淺析一二,以期拋磚引玉,或亦可對廣大同仁處理同類案件有所助益。

    UA是什么

    (一)概念

    UA,全稱為“User Agent”,中文通常直譯為“用戶代理”,但從其產生作用的機制來看,或許稱之為“瀏覽器標識”或“瀏覽器名片”更為妥帖。

    實際上,UA是一個瀏覽器被用來訪問網站時發送給網站服務器的一串特定字符,其內容通常包含了“操作系統及版本”、“CPU 類型”、“瀏覽器及版本”、“瀏覽器渲染引擎”、“瀏覽器語言”、“瀏覽器插件”等信息。網站服務器可以根據這串字符大體判斷出用戶所使用的軟硬件環境,進而采取不同的內容策略。這些內容策略在互聯網早期時代通常是為了解決兼容性問題,這一點本文后面會再介紹。

    (二)UA各部分的含義

    瀏覽器的UA格式通常如下:

    [Name]/[version]([system and browser information])[platform]([platform details])[extensions]

    即:名稱/版本(系統和瀏覽器信息)瀏覽器內核/內核版本(內核細節)其他

    以iPad上的Safari為例,其使用的UA就是以下字符串(根據Safari版本的不同,UA字符串可能會有所變化):

    Mozilla/5.0(iPad;U;CPU OS 3_2_1 like Mac OS X; en-us)AppleWebWebKit/531.21.10(KHTML, like Gecko) Mobile/7B405

    這一組字符串的組成及其說明如下:

    面對Safari瀏覽器的UA,我們難免產生如下疑問:

    疑問一:Safari瀏覽器的名稱為何標記為Mozilla,而不是Safari本身?

    疑問二:Safari瀏覽器內核信息除了標記為AppleWebWebKit,為何還標記出“KHTML, like Gecko”?

    要解答這兩個疑問,就要從瀏覽器UA的歷史說起了。

    UA的前世今生

    (一)混沌初開

    因特網誕生后,英國計算機科學家Berners-Lee率先指出將超文本嫁接到因特網的可行性。1990年,Berners-Lee在一臺NeXT工作站上寫出了第一個網頁實現他的想法。就這樣,萬維網(WorldWideWeb)誕生了,Berners-Lee也因此被稱為Web之父。

    同年,Berners-Lee還制作了萬維網所需的兩個最基礎的工具——第一個網頁服務器和第一個網絡瀏覽器。Berners-Lee將瀏覽器命名為“Nexus”。從這個意義上講,Berners-Lee也是瀏覽器之父。然而,Nexus瀏覽器只能顯示文字,無法顯示圖片,這就為此后其他瀏覽器的出現留下了市場空間,也為UA的出現埋下了種子。

    (二)神猴出世

    由于Nexus瀏覽器的不足之處,實現瀏覽圖片的功能就成了用戶的迫切需求。1993年1月23日,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s,簡稱NCSA組織,發布了互聯網歷史上第一個圖形化的瀏覽器——Mosaic(馬賽克)。Mosaic瀏覽器可以同時展示文字和圖片,使瀏覽器變得有趣而流行起來。

    為了發揮Mosaic瀏覽器的優勢,讓網頁服務器可以向Mosaic瀏覽器推送有圖片的內容,有必要讓網頁服務器將Nexus瀏覽器和Mosaic瀏覽器區別開來。NCSA組織的做法是,在訪問網頁服務器時,首先向服務器發送特定的字符串:“Mosaic/2.0(Windows 3.1)”以此作為自己瀏覽器的標識。從此UA誕生了。

    此時的UA確實一身清白,僅僅表明了自己是什么瀏覽器和所在系統,以及兩者的版本號。

    (三)占山為王

    1994年,Mosaic瀏覽器的研發核心成員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和幾何圖形發生器的發明人吉姆·克拉克(Jim.H.Clark)組建公司發布了另一款瀏覽器,命名為Mozilla,中文名稱摩斯拉。從此,堪稱偉大的Mozilla瀏覽器誕生了。

    1994年12月Mozilla改名為Netscape,即網景瀏覽器,但Netscape仍然將自己標識為Mozilla:“Mozilla/1.0(Win3.1)”。由于當時網頁開發中開始流行框架技術,Netscape支持框架技術,而其他瀏覽器要么不支持要么支持的不好, Netscape很快成為當時最流行和市場占有率最高的瀏覽器。同時,網站管理員在服務器的設置上開始使用探測技術和差異化頁面,對Netscape瀏覽器發送含有框架的頁面,對非Netscape瀏覽器發送沒有框架的頁面。

    Mozilla在瀏覽器歷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不但其誕生之后風靡程度一時無兩,成為眾多瀏覽器競相學習的對象。而且在隨后的歷史中,雖然其幾經波折,多次更名,屢屢面臨生死考驗,但Mozilla每每如鳳凰般涅槃重生,其“后嗣”始終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到了今天,Mozilla作為一款瀏覽器本身已從市場上消失,但眾多瀏覽器仍然在UA中將自己標記為“Mozilla”。

    可以說,Netscape以及后續的Firefox瀏覽器是Mozilla根正苗紅的正統傳人,在UA中將自己標記為Mozilla無可非議。但是很快,“六耳獼猴”出現了,其他瀏覽器也紛紛將自己標記為Mozilla。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微軟的IE瀏覽器。那一年,是1995年。

    (四)真假猴王

    1995年8月16日,微軟開發了自己的支持框架技術的瀏覽器Internet Explorer(簡稱IE),并希望能夠取代Netscape瀏覽器。但微軟很快就發現,盡管IE瀏覽器也同樣支持框架,卻往往并不能收到包含框架的頁面。原因是網站的服務器會在收到瀏覽器的訪問請求時先判斷是什么瀏覽器在訪問自己,如果UA中含有Mozilla,則認為是Mozilla(Netscape)在訪問自己,就向瀏覽器推送有框架的頁面;如果UA中不包含Mozilla,則認為是其他瀏覽器在訪問自己,就向瀏覽器推送不含框架的頁面。

    為了用戶使用IE時也能收到有框架的頁面,微軟開始聲稱自己是兼容Mozilla的,并且模仿Netscape的標識,使用Useragent將自己標記為“Mozilla/1.22(compatible; MSIE 2.0; Windows 95)”,于是IE也可以收到含有框架的頁面了。從此,Useragent開始成為瀏覽器解決兼容性和改善用戶體驗通常采取的一種重要技術。之后IE版本幾經更新,所使用的UA與第一代IE或多或少都會有所區別,但偽裝成Mozilla的做法則一直沒有改變,并被后世的瀏覽器紛紛效仿。

    從這段歷史我們可以觀察到,在1990年-1995年這短短6年時間里,我們經歷了瀏覽器的誕生、UA的出現、UA偽裝被IE瀏覽器用于解決兼容性問題三個重要歷史事件。而自1995年至今的20多年間,UA偽裝被廣泛應用,基本成為每一個瀏覽器的必備功能。那么,UA偽裝是否能夠因為其廣泛應用以及其解決兼容性問題的積極目的而在法律上取得正當性和合法性呢?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瀏覽器行業及其UA經過20多年的發展,互相競爭,互相借鑒,逐漸形成了4支使用不同內核的市場力量。

    (五)取經隊伍

    圣師玄奘——Gecko

    隨著IE瀏覽器的流行,Netscape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其公司內的技術宅們卻不甘失敗,2003年7月15日以Mozilla基金會(Mozilla org)名義發布了Firefox瀏覽器,其瀏覽器內核,被命名為Gecko,仍然沿用Mozilla瀏覽器的UA “Mozilla/5.0(Windows; U; Windows NT 5.0; en-US; rv:1.1) Gecko/20020826”。

    由于Gecko的出色,和IE的止步不前,UA的探測規則一度又發生了變化——使用Gecko的瀏覽器被發送了更好的網頁代碼,其他瀏覽器沒有這種待遇。于是眾多瀏覽器紛紛將Gecko加入到自己的UA當中。

    就Mozilla這一名號來說,Gecko(Firefox)根正苗紅,堪稱正統,可以稱之為大唐圣僧。與此同時,由于吃唐生肉可以長生不老,其他瀏覽器恨不得都來咬上一口,至少蹭蹭熱點,紛紛在自己的UA中加入Gecko,這也就是like Gecko這一字符的由來。

    大師兄——KHTML/WebKit

    1996年10月14日,Linux開源社區開發出使用KHTML內核的Konqueror瀏覽器時,既將自己偽裝成Mozilla,又聲稱兼容Gecko(like Gecko)。其瀏覽器UA為“Mozilla/5.0 (compatible; Konqueror/3.2; FreeBSD) (KHTML, like Gecko)”

    2003年1月7日,蘋果使用源自KHTML渲染引擎的Webkit內核,開發了Safari瀏覽器。蘋果為了兼容性考慮,將KHTML的UA中的Mozilla、Gecko、KHTML統統繼承下來。于是蘋果將Safari瀏覽器的UA標記為“Mozilla/5.0 (Macintosh; U; PPC Mac OS X; de-de) AppleWebKit/85.7 (KHTML, like Gecko) Safari/85.5”。與IE瀏覽器不同的是,蘋果在其部分瀏覽器默認UA中除了偽裝成Mozilla之外,還在UA的末尾標記出自己獨特的瀏覽器標識Safari,這為后續Safari流行之后網站針對Safari進行優化留下了空間(其ipad則并未做此標識),現在看來,不得不佩服蘋果的自信與野心。目前眾多網站特別是移動端的網站已紛紛針對Safari做專門適配。

    2008年9月2日,谷歌使用Webkit作為渲染引擎,開發了Chrome瀏覽器。和Safari一樣,它想要瀏覽那些為Safari編寫的頁面,于是繼承了Safari的UA“Mozilla/5.0 (Windows; U; Windows NT 5.1; en-US) AppleWebKit/525.13 (KHTML, like Gecko) Chrome/0.2.149.27 Safari/525.13”,并將自己的瀏覽器名稱添加進去,收到的效果,也與蘋果的做法如出一轍。

    KHTML/WebKit是非常優秀的瀏覽器核心,眾多軟件廠商紛紛開發基于這一核心的瀏覽器新品。Konqueror、Safari、Chrome先發在前,QQ瀏覽器、搜狗高速瀏覽器、360瀏覽器緊隨其后。它就如同孫悟空一樣會七十二般變化,不斷衍生出新的瀏覽器,擁有眾多猴子猴孫,不虧為瀏覽器界的大師兄。

    二師兄——Trident (IE)

    隨著IE瀏覽器成為主流,其地位似乎越來越不可撼動。微軟開始不思進取,IE瀏覽器雖然因其市場地位而獲得了兼容性的優勢,但其功能卻裹足不前,易用性越來越差,逐漸跟不上時代步伐。此時,誕生了眾多以IE(Trident內核)為瀏覽器核心的功能增強型瀏覽器,如世界之窗瀏覽器、遨游瀏覽器(舊版)等,其UA也與IE存在繼承關系,再此不一一贅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本文最后所附清單。IE及其Trident內核,就如二師兄一樣,雖然曾經風生水起,貴為天蓬元帥,但現在已經臃腫笨拙,不堪重用。

    三師弟——Opera

    1994年Opera瀏覽器發布,它不像其他瀏覽器那樣把自己標記成其Mozilla,而是使用自己特有的UA “Opera/9.51 (Windows NT 5.1; U; en)”。但這種堅持也是導致Opera長期以來最為人所詬病的兼容性差的重要原因。使用其他瀏覽器非常正常的網頁內容,使用Opera常常不是排版錯亂就是亂碼,要么就是字體顯示顏色過淺看不清(特別是中文字體)——因為多數網站主要以IE或者說是早期Mozilla的渲染標準編寫。

    最終為了市場,Opera不得不做出些許妥協,但仍然不是簡單粗暴地把自己標記為Mozilla,而是主張讓用戶來決定偽裝成哪個瀏覽器。于是Opera瀏覽器創建了菜單選項,讓用戶自主選擇變成“Mozilla/4.0 (compatible; MSIE 6.0; Windows NT 5.1; en) Opera 9.51”,或者“Mozilla/5.0 (Windows NT 6.0; U; en; rv:1.8.1) Gecko/20061208 Firefox/2.0.0 Opera 9.51”, 或者“Opera/9.51 (Windows NT 5.1; U; en)”。

    由于Opera的這一做法非常人性化,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之后出現的瀏覽器或瀏覽器的新版本,無論是Mozilla一脈,或是IE及以IE為核心瀏覽器一族,還是Konqueror、Safari、Chrome這一隊,都紛紛效仿,添加可以由用戶修改UA的功能——要么與Opera一樣提供預置好的數個UA供用戶選擇,要么提供UA修改功能使用戶可以將UA修改為任意內容。

    只不過,由于Opera特立獨行,雖然其口碑很好,功能完備,市場占有率卻一直沒有起色,就如三師弟一樣在取經路上缺乏存在感。

    (六)譯布中華

    自第一個網絡瀏覽器發布至今,已有28年歷史。瀏覽器的開發難度,也已由頂級技術大神的造物,變成了普通軟件工程師的玩物。市場上,瀏覽器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只是,目前的瀏覽器數量雖多,其所使用的瀏覽核心,卻無非Gecko 、IE、KHTML(WebKit)、Opera四大族裔。故其所使用的瀏覽器UA,也幾乎均與其前輩存在繼承關系。就現狀而言,雖然各個瀏覽器UA都會有所區別,卻也可以總結出如下特點:

    1、幾乎所有的瀏覽器都提供了UA修改功能,供用戶偽裝成其他瀏覽器;

    2、默認UA均以Mozilla開頭(Opera除外)。

    除此之外,移動端的瀏覽器UA往往還具有以下共性:

    1、相較PC端的瀏覽器,移動端往往提供更為方便的修改UA功能

    2、幾乎都會提供分別“偽裝”成iphone、ipad、PC(IE)三種UA選項。

    如果把UA的作用視為一種偽裝的話,會得出一個非常有趣的結論:Chrome偽裝成Safari;Safari偽裝成KHTML;KHTML偽裝成Gecko;Gecko、IE偽裝成Mozilla,最終所有的瀏覽器(只有Opera除外)都偽裝成Mozilla。而Mozilla以一個瀏覽器而言,已經從市場上消失,卻還活在其他瀏覽器的UA之中。

    微軟可以說是這種偽裝行為的“始作俑者”,但后來的每一個瀏覽器在模仿微軟的做法。因為,網站的開發者往往會因為某一瀏覽器所具備的某些功能而輸出一些與之對應的網頁代碼來實現特殊的功能,當其他瀏覽器也具備這些功能時,就試圖去“偽裝”成這一瀏覽器讓網站向自己輸出與之同樣的網頁代碼,而不是被閹割了功能的網頁代碼。各個瀏覽器都是為了讓用戶在訪問網站時能夠獲得最好的內容和瀏覽體驗。

    是非功過

    (一)偽裝他人與標記自己同樣重要

    UA中的他人瀏覽器標識可以實現兼容他人瀏覽器訪問網站效果的作用,UA中的自己瀏覽器標識可以引導和方便網站為自己的瀏覽器進行兼容性適配。僅僅偽裝“他人”未免徹底淪為“欺騙”,而僅僅標記自己,無疑在目前的市場上無異于自絕于客戶。我們既不能無視UA偽裝的欺騙性,也不能UA僅僅用于標記自己,置市場占有率較低的瀏覽器于死地。

    (二)偽裝只是手段,提升用戶體驗才是正當目的

    當初微軟的這一做法帶有“欺騙”性質——它使IE瀏覽器可以被網站識別為當時的主流瀏覽器Mozilla,讓用戶使用IE瀏覽器也能接收到服務器為Mozilla瀏覽器準備的頁面,使IE瀏覽器能夠取得與主流瀏覽器一致的用戶體驗。先河一開,此后的瀏覽器紛紛效仿IE,幾乎全部在誕生之初一方面努力在功能上兼容主流瀏覽器,另一方面在UA上將自己標記為主流瀏覽器。微軟之所以被稱之為“始作俑者”,這正是重要原因。

    然而如果細想,微軟的做法似乎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網站出于成本的考慮往往只會適配主流瀏覽器,并通過UA來識別瀏覽器是否為主流。市場占有率小的瀏覽器注定得不到網站的適配,導致小眾瀏覽器即使與主流瀏覽器具有同樣的功能,在網站面前卻仍然遭受著差人一等的待遇,無法讓用戶獲得應有的,與主流瀏覽器一致的使用體驗。Mozilla是主流時,IE的境遇如此——無法收到帶有框架的頁面;IE成為主流后,Chrome、Firefox的境遇同樣如此——眾多網站特別是銀行網站會彈出請使用IE瀏覽器進行訪問的提示;再后來蘋果熱賣,Safari大行其道,其他小眾瀏覽器又遭受同樣的境遇。

    那么一個瀏覽器尚處于起步階段,市場占有率較低時,如何使自己能夠獲得網站對主流瀏覽器相同的待遇,一樣的用戶體驗呢?既然網站不會屈尊兼容弱小的瀏覽器,那么就只有弱小的瀏覽器主動兼容網站一途,而把主流瀏覽器的標識加入到自己的UA當中就幾乎是其唯一可行的方式。雖然這一方式是告訴網站服務器“我是主流瀏覽器”,似乎可以解讀為“欺騙”。但如果換一個角度思考,它似乎也能解讀為在向網站服務器聲明“我兼容主流瀏覽器”。

    如果僅僅是以改善兼容性,提高用戶體驗為目的,那么偽裝成其他瀏覽器,在近30年的瀏覽器發展史上,應該是有其正當性的。

    (三)遺留問題:“附帶傷害”是否侵權

    通常,網站針對不同瀏覽器UA所做不同內容推送策略,僅與瀏覽器對不同網絡技術的支持和兼容程度有關,對于支持該技術的瀏覽器推送使用該技術的網頁內容;對于不支持或網站認為未必支持該技術的瀏覽器則推送不使用該技術的網頁內容。

    但是,現在也有不少網站針對不同瀏覽器UA所做的不同內容推送策略不再限于兼容性問題。而是將其某種商業利益捆綁與某一種或者某一些瀏覽器,而對另一些瀏覽器則捆綁另一種不同甚至沖突的商業利益。

    例如,一些網站視頻網站針對pc端或者android端的瀏覽器推送視頻前貼片廣告,而針對iphone自帶的Safari瀏覽器則不推送視頻前貼片廣告;此時,如果用戶使用偽裝成為Safari的瀏覽器瀏覽這些網站,即使所使用的平臺是pc或者android,也照常可以瀏覽這個網站而不必觀看視頻前貼片廣告;或者說如果一個瀏覽器在瀏覽這個網站時將自己偽裝成Safari,則使用這個瀏覽器的用戶則可以瀏覽這個網站而不必看到視頻前貼片廣告。

    在這個例子中,將自己偽裝成Safari的瀏覽器是否侵犯了這個網站的“合法權益”——通過改變瀏覽器自身,將無需觀看網站廣告的人群從iphone用戶擴大到pc和android用戶。據此將瀏覽器認定為侵權或者不正當競爭的觀點,不得不面臨這個問題——過錯在誰?

    瀏覽器無法預知自己通過UA進行偽裝的后果。不觀看廣告的人群擴大,對瀏覽器而言時被動產生的,而主動權掌握在網站手中。瀏覽器修改自身UA偽裝成其他瀏覽器,會造成無需觀看廣告的人群擴大還是縮小,取決于網站服務器的設置。在上述案例中,假如網站服務器設置為Safari有廣告而android端或者pc端無廣告,那么偽裝成Safari的瀏覽器導致的效果就是觀看廣告的人群擴大了,而不是不觀看廣告的人群。在這種情況下網站是否應將擴大所給自己帶來的額外收益視為不當得利交給瀏覽器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當不管看廣告的人群擴大時為什么可以認定為瀏覽器的行為侵權或者不正當競爭?

    對于瀏覽器UA法律屬性,筆者相信法律界還會繼續討論下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知產力無關)

    附錄

    瀏覽器默認UA大全

    1、移動端

    Android N1

    Mozilla/5.0 (Linux; U; Android 2.3.7; en-us; Nexus One Build/FRF91) AppleWebKit/533.1 (KHTML, like Gecko) Version/4.0 Mobile Safari/533.1

    Android Pad Moto Xoom

    Mozilla/5.0 (Linux; U; Android 3.0; en-us; Xoom Build/HRI39) AppleWebKit/534.13 (KHTML, like Gecko) Version/4.0 Safari/534.13

    BlackBerry

    Mozilla/5.0 (BlackBerry; U; BlackBerry 9800; en) AppleWebKit/534.1+ (KHTML, like Gecko) Version/6.0.0.337 Mobile Safari/534.1+

    QQ瀏覽器 For android

    MQQBrowser/26 Mozilla/5.0 (Linux; U; Android 2.3.7; zh-cn; MB200 Build/GRJ22; CyanogenMod-7) AppleWebKit/533.1 (KHTML, like Gecko) Version/4.0 Mobile Safari/533.1

    Opera瀏覽器

    Opera/9.80 (Android 2.3.4; Linux; Opera Mobi/build-1107180945; U; en-GB) Presto/2.8.149 Version/11.10

    safari iOS 4.33 – iPhone

    Mozilla/5.0 (iPhone; U; CPU iPhone OS 4_3_3 like Mac OS X; en-us) AppleWebKit/533.17.9 (KHTML, like Gecko) Version/5.0.2 Mobile/8J2 Safari/6533.18.5

    2、PC端——國產瀏覽器

    搜狗瀏覽器 1.x

    Mozilla/4.0 (compatible; MSIE 7.0; Windows NT 5.1; Trident/4.0; SE 2.X MetaSr 1.0; SE 2.X MetaSr 1.0; .NET CLR 2.0.50727; SE 2.X MetaSr 1.0)

    Green Browser瀏覽器

    Mozilla/4.0 (compatible; MSIE 7.0; Windows NT 5.1)

    The World瀏覽器 2.x

    Mozilla/4.0 (compatible; MSIE 7.0; Windows NT 5.1)

    The World瀏覽器 3.x

    Mozilla/4.0 (compatible; MSIE 7.0; Windows NT 5.1; The World)

    Maxthon瀏覽器

    Mozilla/4.0 (compatible; MSIE 7.0; Windows NT 5.1; Maxthon 2.0)

    TT瀏覽器

    Mozilla/4.0 (compatible; MSIE 7.0; Windows NT 5.1; TencentTraveler 4.0)

    360SE瀏覽器

    Mozilla/4.0 (compatible; MSIE 7.0; Windows NT 5.1; 360SE)

    2、PC端——國外瀏覽器

    safari 5.1 – Windows

    Mozilla/5.0 (Windows; U; Windows NT 6.1; en-us) AppleWebKit/534.50 (KHTML, like Gecko) Version/5.1 Safari/534.50

    IE 9.0

    Mozilla/5.0 (compatible; MSIE 9.0; Windows NT 6.1; Trident/5.0)

    IE 8.0

    Mozilla/4.0 (compatible; MSIE 8.0; Windows NT 6.0; Trident/4.0)

    IE 7.0

    Mozilla/4.0 (compatible; MSIE 7.0; Windows NT 6.0)

    IE 6.0

    Mozilla/4.0 (compatible; MSIE 6.0; Windows NT 5.1)

    Firefox 4.0.1 – Windows

    Mozilla/5.0 (Windows NT 6.1; rv:2.0.1) Gecko/20100101 Firefox/4.0.1

    Opera 11.11 – Windows

    Opera/9.80 (Windows NT 6.1; U; en) Presto/2.8.131 Version/11.11

    Chrome 17.0 – MAC

    Mozilla/5.0 (Macintosh; Intel Mac OS X 10_7_0) AppleWebKit/535.11 (KHTML, like Gecko) Chrome/17.0.963.56 Safari/535.11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廣告元宇宙,作者丨谷子

    ?6 月 16 日,IE 瀏覽器的「大限之日」。

    關于它的討論和懷舊已經刷屏了一次又一次。對全球網民來說,這是一個他們既嫌棄又略帶懷念的時刻。因為幾乎每一個人的互聯網青蔥歲月中,都有 IE 的名字。

    但對于中國網民來講,陪伴他們青春的卻并不止一個 IE。有那么一款瀏覽器,它曾經在全網獲得了僅次于 IE 的第二裝機量,它首創了很多至今依然被我們在使用的瀏覽器功能,它是一代人回憶中通往互聯網的窗口,它的名字,或許還能喚醒你的某些青春記憶:

    它叫傲游。

    然而,傲游卻比 IE 更早地消失了。在動筆寫這篇文章前,作者在幾個群里問了一群平均年齡 28+ 的朋友,收到的最多的回復是:傲游還活著呢?

    在 IE 壽終正寢的今天,我們來聊聊這款曾經影響一代人的國產瀏覽器。

    中國第一代網民陳明杰

    每個傳奇軟件的背后,都有一個程序員的身影。今天的故事的主角,叫陳明杰。

    1998 年,陳明杰從北京理工大學畢業,專業計算機。他也許算不到中國第一代程序員那輩上,但絕對可以算中國第一代網民——還是那種喜歡「灌水」的網民。

    在很多人還不知道電腦是個什么東西的年代,陳明杰已經是清華 BBS 的常客。兩年之后,陳明杰在這里找到了第一份海外工作,遠赴新加坡加入了一家海外創業公司。

    知識點啊朋友們,陳老板這個行為可比 boss 直聘們早了不知道多少年。

    到了國外的陳明杰依然熱衷于論壇灌水,在那段時間,他注意到了一個名為changyou 的網友,以及這位網友的 MyIE 項目。

    九十年代后期,打贏瀏覽器大戰后,IE 坐穩了全球裝機量第一的寶座。然而它羸弱的功能很快就無法滿足網友的需求。于是早在那個時候,各種魔改第三方瀏覽器就開始出現了,一如后來的魔改安卓系統一樣。

    Changyou 就是這些魔改愛好者中的一員。他基于 IE 內核開發了這款名為「我的 IE(MyIE)」的免費開源瀏覽器。增加了多標簽,鼠標手勢,視覺化書簽等諸多新功能。一時之間下載者如云。陳明杰也是用戶之一。他對 MyIE 抱有異乎尋常的熱情。經常在官網和作者互動,甚至有時還想自己親自動手改進。

    然后他的機會來了。

    2003 年,Changyou 因為個人原因忽然退網,MyIE 的開發工作戛然而止。在退網前,Changyou 將自己項目的全部代碼公開,并在官網留下一句「免費開發,高手可自行修改」的話。

    陳明杰覺得是時候上場了。他全盤接手了 MyIE 項目,修補一些bug 增加功能后,將其命名為 MyIE2,發表在他最熟悉的清華 BBS 上。

    彼時的互聯網,還是一個充滿共享精神的極客烏托邦。陳明杰很快就收到了眾多用戶的熱烈反饋。支持他,點贊他,提意見乃至愿意幫忙的郵件雪片般飛來。不僅國內,連國外也收獲了很多粉絲。一個人忙不過來的陳明杰建立了 MyIE 社區,網羅了一批志愿者幫他一起搞這個項目。半年不到,MyIE 已經有了四十多種語言的版本——全是世界各地的網友義務幫忙翻譯。到 2004 年時,這個開源瀏覽器的全球用戶數突破一百萬。

    陳明杰覺得,也許可以把這個業余愛好,當做事業來做了。

    既然要走上正軌,就不能繼續用原先作者的名字。2003 年底,在一個愛爾蘭小哥的建議下,陳明杰用英文單詞 Max(巨大)造了一個詞:Maxthon,作為新瀏覽器的統一海外名稱,還以 M 首字母為基礎設計了瀏覽器的 logo,中文名,則以遨游互聯網的諧音,取作「傲游」。

    90 后網民青春回憶中的那個藍白 M 圖標,自此誕生。

    不是微軟競品的傲游

    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是,盡管傲游可以算是微軟 IE 的「競品」,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陳明杰卻和微軟團隊保持著相當良好的工作和私人關系。

    原因是,傲游基于 IE 內核,某種意義上算是 IE 的補充。而并非像 Firefox,Opera 那樣與微軟形成直接競爭關系。

    另一方面,進入新千年之后,瀏覽器的地位開始下降,IE 團隊不再受寵。微軟將大量人手抽掉去做 office,并不像九十年代那樣重視瀏覽器市場,陳明杰獲得了難得的窗口發展期。

    早在 MyIE 社區期間,陳明杰就收到了多封后綴是 @micsoft.com 郵件,表示微軟內部也有很多員工在用傲游。2006 年,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電子消費展,微軟正式邀請陳明杰團隊赴美參展,還在自家的展位上放了一臺電腦,為所有來參觀的嘉賓展示傲游瀏覽器。

    在那次展會上還發生了一件趣事。陳明杰遇到了時任微軟客戶市場部經理的Margaret,她對陳明杰說,自己曾經試圖向老公安利剛剛發布的 IE7時,卻得到一句回復:不,我更喜歡用 Maxthon。

    「那次我真的覺得,我們是中國人的驕傲」。多年后,在采訪中,陳明杰依然難言興奮。

    有了微軟這樣的大佬加持,加上開源共享的氛圍環境,傲游以摧枯拉朽之勢攻城略地,同時在開發上也順風順水。

    也是在 2006 年,陳明杰拿到了投資,注冊了公司,把辦公室搬到了中關村,團隊從單打獨斗變成了十幾人的開發隊伍。那年,他們首創了「收藏夾云端同步」功能。憑借一個賬號,用戶可以在所有終端同步書簽。這個今天已是司空見慣的設計,在當年讓眾多用戶耳目一新。

    此外,浮動按鈕,視頻音樂一鍵下載,多媒體便簽,表單一鍵填寫,網頁關鍵詞拖拽搜索,廣告屏蔽插件……越來越多的新功能被加入到傲游瀏覽器。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這個藍白色的小 M。

    那段時間,傲游頻頻登上各路電腦雜志的推薦欄目;網民也常常在口耳相傳中互相拷貝傲游的安裝包。

    2009 年,CNZZ 數據顯示,傲游已成為中國市場份額第二大的瀏覽器,僅次于老大哥 IE。那時,有許多人剛裝好電腦,第一次打開 IE 就是為了下傲游;而有的盜版 Windows 鏡像里干脆內置了傲游瀏覽器。

    那也是國產瀏覽器浮沉的幾年,21 世紀初,跟著 MyIE 的前后腳,騰訊 TT 瀏覽器,世界之窗瀏覽器,Greenbrowser等等也曾掀起過大大小小的浪花,然而它們最后要么停止維護,要么被人收購,要么已經毫無存在感。傲游始終獨占鰲頭。

    「如果一定要有一個差異化,我們選擇技術。」陳世杰把自己的成功歸結于產品研發的不斷創新。他認為,只要能把產品做好,用戶自然會選擇我們。

    然而之后的劇情,卻沒有繼續美好下去。

    停留在過去的傲游與死掉的IE

    2008 年 4 月,一個對傲游來說「意義非凡」的時刻:吞下了世界之窗的 360 推出了「360 安全瀏覽器」。

    老網民大概都明白,這個名字意味著什么。

    那之后的中國互聯網市場,開始拐向一條「斜路」。在歐美互聯網依然沿襲「產品技術致勝」的路線時,國內的某些大廠找到了不一樣的財富密碼:渠道。

    2009 年底,360 宣布旗下安全衛士「永久免費」,在網民樂呵呵地以為自己省掉了一大筆買殺毒軟件的費用時,回頭卻發現,電腦桌面不知何時多了個綠色 E 圖標。

    【您的電腦健康分數:98,恭喜您,電腦非常健康!安裝 360 安全瀏覽器 +2 分……】

    【您的電腦正在遭受安全威脅,建議您立即安裝 360 安全瀏覽器】

    ……

    之后的故事,宛如春秋戰國般「禮崩樂壞」。

    2010 年 5 月,與傲游合作的金山發現,自家的金山網盾被 360 鑒定為「高危軟件」,建議用戶卸載。

    沒過多久,陳明杰接到用戶投訴:360 認為傲游瀏覽器不安全,并阻攔用戶升級。之后,彼時剛開始做殺毒的可牛也被 360 精準狙擊:軟件上線區區 10 分鐘就遭 360 攔截。

    陳明杰非常生氣,在微博上喊話周鴻祎:敢不敢在不靠360安全衛士的手段的情況下公平競爭?

    但這些還只是個序幕,當年 10 月,中國互聯網史上最著名的「3Q 大戰」爆發。360 推出扣扣保鏢,屏蔽 QQ 自帶廣告;騰訊祭出「艱難的決定」,讓用戶在 qq 和 360 衛士之間二選一。有他沒我,有我沒他。

    大廠利用渠道互相的撕逼,進入空前白熱化狀態。

    此一場口水大戰最終不了了之,但讓陳明杰始料未及的是,周鴻祎的這套方法,卻成了日后互聯網公司爭相模仿的對象。

    誰能把產品強塞給用戶,誰就贏得了市場。

    這是一個非常「流氓」,卻又非常有效的方法。在那個用戶對捆綁安裝尚且「感知不強」的年代,誰能占領用戶的電腦,誰就有市場。

    于是,搜狗通過輸入法推廣「搜狗高速瀏覽器」,騰訊通過電腦管家和 QQ 推廣「騰訊瀏覽器」,金山之后也在毒霸中增加了金山瀏覽器的選項……

    相較之下,傲游除了瀏覽器,別無它物。很多年后,回顧這個時間段,陳明杰依然感到后悔:「那時候就是沒下大功夫去做渠道」。

    時間沒有留給傲游機會,另一個戰場已經在慢慢鋪開。

    2007 年,喬布斯帶來了一代 iPhone,2008 年,三大運營商正式在國內上線運營 3G 網絡。在 PC 端占據先機的傲游,卻錯失了移動端這個新的藍海。整整三年后的 2010 年,傲游才姍姍來遲地推出自己的移動 app。

    陳明杰后來辯解稱,他認為 08 年前后的諾基亞塞班系統并不能算「真正的」智能手機,傲游團隊不愿意做用戶體驗差的產品。

    但市場并不需要你的理由,市場只看結果。放棄塞班的下場,就是把這塊土地拱手讓給了后起之秀 UC,當傲游入局移動端時,UC 已經扎根多年,成了手機圈里瀏覽器的代名詞。

    之后各路大廠也紛紛入局,百度,騰訊,獵豹,360……他們一邊推出自己的瀏覽器,一邊將 PC 端的渠道玩法幾乎原封不動復制到了移動端:通過 app 內置瀏覽器,將流量局限在自己家的生態中。于是,微博自帶瀏覽器,微信不允許外鏈,百度貼吧的網頁體驗越來越不如 app。

    幾面夾攻之下,傲游腹背受敵。那幾年,傲游的創新也開始乏力。

    任何一個傲游的老用戶,都對傲游動不動的「假死」問題印象深刻。同時打開數個網頁時,一個網頁的崩潰往往「連坐」其他所有,導致所有網頁無響應。尤其對于很多博客博主,文章寫到一半沒了,能讓人砸顯示器。

    陳明杰對此非常無奈:「很多假死的原因是微軟 IE 本身的 bug,但我們反饋之后,他們經常遲遲不改」。傲游曾經向IE 團隊報告一個bug,卻被告知「我們兩年前就知道了,但沒有資源去修復它」。

    2009 年,傲游推出了雙核瀏覽器,以IE 加 Webkit 雙內核方式來緩解假死問題。然而很快,這個雙核成了友商模仿的對象。陳明杰團隊在那幾年首創了很多瀏覽器的嶄新功能,但「首創」并不意味著永恒的優勢(中國還是足球的發源地呢)。相反,后來者很輕易就模仿了傲游的核心功能,并靠大公司的實力輕松超越了傲游。

    時至今日,網民印象中的雙核瀏覽器依然是搜狗的高速瀏覽器和 360 的極速,幾乎沒人記得傲游。

    而最致命的問題,可能出在錢上。

    2011 年,陳明杰受邀參加新浪微博組織的一次交流分享活動。在結束時的提問環節,觀眾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傲游發展這么多年,盈利模式是什么」?

    陳明杰的回答是:「我們公司很少把盈利看做一個很重要的事情來考慮,優秀的產品一定可以在商業上很成功。」在其他場合,陳明杰還表示,傲游的一部分營收來自「用戶捐款」。

    乍一聽似乎確實很有情懷,然而仔細想想,一家連怎么盈利都沒想好甚至「不去想」的公司,如何維持長久的健康運營和研發?

    傲游的一些前員工透漏,傲游公司內部在那些年也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曾經跟著陳明杰從南方一路來到北京打拼的四個骨干,在 2010 年到 2015 年陸續離職。與之相對,傲游瀏覽器的更新迭代速度也越來越遲緩。

    2015 年,傲游推出了傲游 5 瀏覽器,此后便陷入了長達五年的沉寂。

    但傲游并沒有徹底涼涼。他們在前年推出了 6 代瀏覽器,是基于 Chromium 內核進行的開發。

    看起來十分簡陋的官網,加上非常可疑的「區塊鏈」功能,都讓人很難相信:這居然是那個曾經風光無限,全國第二,被微軟奉為座上賓的瀏覽器。

    結語

    屬于傲游的故事和屬于傲游的年代,都已經過去。傲游更像是一個轉型失敗的 WPS,它們都曾走過那個青澀又充滿希望的 IT 田園牧歌時代,都曾經創造過輝煌和神話。不同的是,WPS 幸運地有一個好歸宿,讓它能走到今天還保有自己的天地;而傲游,恐怕只能永遠停在那個曾經的過去了。

    不過轉念想想,傲游這輩子并不算虧,起碼它曾經輝煌過。

    而今天壽終正寢的 IE,只擁有過「被嫌棄的一生」。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