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這樣的,去年八月份的時候,我以極低的價格買到一臺屏幕正常顯示,但是硬盤損壞的筆記本。
注:因為間隔時間略長所以一些地方描述可能不準確。
本篇內容有:
開箱和介紹
基本供電改裝
找不到的硬盤和系統修復
軟驅修復和數據導入
用94年的筆記本上網
開箱介紹和拆解
在收到貨后,我發現賣家那邊給我包裹了一個海鮮盒子,聞起來有海的味道,打開后還有第二層包裹。
在保護上做的不錯,用保鮮膜裹了幾層。
打開后可以看到全貌。
在AB殼側面有卡扣設計,用于防止自己打開。
左側有軟盤驅動器。
比較常見的屏軸塑料斷裂問題,這個問題是因為這部分是受力點,加上塑料時間長易變脆導致的。
一排指示燈,當年恨不得把所有操作都裝一個指示燈上去,不只是磁盤讀取和電源,鍵盤上的三個燈都集合上去了。
再來看一下背面的插槽,很多并不認識。但比較有趣的是還有一個接口至今還在一些顯示器和服務器上保留。
右半側的接口如下,紅外傳輸是早期無線傳輸的主要通訊方式之一,而VGA接口則是一直保留的。
游戲接口可能很多人會不知道,這是在90年代左右用于外接搖桿的接口,公頭長這個樣子。這個基于DB15的接口后面只在聲卡上出現,用于連接MIDI鍵盤,合成器等等。
有了這個接口就可以隨便的使用一些手柄和飛行搖桿,這是在當年沒有USB接口時候的一個通用解決方案。
VGA接口的樣子和現代的一模一樣,可以直接的進行使用。
左半邊的接口有一些就比較熟悉了,例如說工業機常用的串口。但是這里最長的那一個擴展接口用來外接的設備依然比較不明,如果懂得請告訴我一下。
以圖搜圖結果是火車軌道可還行。
這一臺筆記本有一個CD光驅。這光驅后面起到了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會在后篇進行說明。
翻到背面可以看到這一臺電腦做了模塊化設計,并且設計的很不錯,像是電池和軟驅都可以輕松的拿下來。
進風孔沒有過多的灰塵,很可能這一臺筆記本之前被清理過或者壓根沒有怎么使用。
上面還有一個已經磨損或者只剩下一部分的標簽,唯一剩下的單詞我猜是Warranty,這是一個保修貼撕了就拒保的那種。
供電有兩,一個是外置電源18V1A,一個是充電電源17V1.2A。
另一邊的硬盤槽,上面四個螺絲都是用于固定硬盤的,我先行拆了一下。
側面有兩個擴展卡插口。
我先把軟驅給拿下來,按住卡扣往外一推就OK了。
使用的接口并不是通用接口,看起來是自行研發的并口接口。
在線路的定義上也許和原本一樣,不過和同期產品,比如NEC,愛普生,東芝的筆記本上面的部件應該不能替換。
電池部分長這樣,引腳出乎意料的只有5個,按照年代來說大概率是要拆解修復了。
左上角有一個硬開關。94年時候還是AT電源標準,沒有開發出軟開關,所以這個硬開關能直接的斷電。
這一臺是英文標準鍵盤,可以看到鍵盤部分還很新凈。
與同期的絕大多數一樣,它帶有一個亮度調節的滑動條,用于調整TFT屏幕的亮度。我認為當初最核心的科技就是這一塊屏幕了。當能開機時候就可以看看什么效果。
如果要拆進去,需要把這個擋片給撥下來。
拿開硬盤后,可以看到鍵盤下方的主板。夏普的存儲器,我推測是顯存,子板上貼了一個“拿掉就沒保修”的貼紙。
還有這一塊子板,是這一系統的內存,同樣是夏普的。可以看到整個線路鋪設的非常精美,全然不覺得是26年前的工藝。
主板與屏幕的連接部分使用了許多的軟排線,早期的工藝對集成度進行了限制,但看起來還是把高壓部分挪動到了AB殼內。
這塊主板看起來也有一些設計失誤,部分線路使用飛線的方式來修復。還好,過了幾十年這些線路依然能正常的運行。
這一款主板芯片型號是ALI-1429G,支持486處理器。
我在外站找到了關于基于這一芯片的主板一些資料,主要有的特性應該還是對多條內存的兼容,還有提供一堆各種接口,比如ISA,比如VESA,還支持32k-512k的外部緩存等等。在同期是非常先進的最新芯片組。
使用同款芯片組的AT主板,插槽示意圖是這個樣子,可以大致的看出布局,有著極強的擴展性。
這一個巨大的SIS83C611芯片是VESALocalBus的控制芯片,LocalBus是早期使用的數據總線,擁有快于ISA的速度,后面被PCI取代。關于它的古典資料可以看這個頁面。
底部設計有一個散熱風扇,這臺電腦全部的散熱都靠它了。
拆開表面的蓋子后可以看到下部分的。這一個是A-POWER公司的12V0.04A風扇,十足的靜音,用于壓制主板上面的486處理器。
還有就是大伙們都熟悉的軌跡器,其實就是一個有著XY兩軸的不間斷編碼器。
這個圓球可能在學校機房更為常見。
整臺除了屏軸老化碎裂,其他地方還是不錯不錯的,修復之后外觀影響我覺得不大。
接下來,是要修復供電的部分,并且試試到底能不能啟動。
供電修復記錄
要能讓這臺電腦正常的運轉,首先要能上電。考慮是早期的筆記本,我無法貿然的測試(其實現代的筆記本也不行),先測了一下輸入線路,這是個4孔的電源。
我看了一下,我的未來人類筆記本作為同樣臺系筆記本,配置的250W適配器插頭和這個是一樣的。經過多年變化,把母頭變成了公頭。
想了下,如果直接拆整機可能卡扣會斷掉,并且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好拼回,當年臺灣地區的設計很可能和日本人思維一樣搞了很多暗扣之類設計,所以我決定從電池下手。
對著電源縫隙敲開電池,還好當初沒有使用超聲波工藝,所以我基本沒有破壞外殼。打開后果不如其然,是日本電池。
這些電池來自于東芝,作為日本的大企業提供充電電池給筆記本用想想也很正常。這臺電腦一共有8節這種電池。
多處設計有溫控開關,因為電池沒有電路控制(在2年后才發明),所以一切都靠物理,圖上這個白色元件在現在設計上就比較少見。
我試了一下這個元件基本沒有電阻,又是串聯,所以我推測是在電流超過一定程度后斷開,以防止電池過放電。
一些暴力的舉措將電源分離開,當然我只是說用小刀切割焊接的部分,用于固定電池的膠水我盡量用手掰的方式來解決。
雖然保護措施齊全,又是大企業的產品,但還是不可避免的因為過放電失效,抽4個電池,只有1個是有電壓的。
還有2個看起來還有點舊,能充上電。
測量了一下尺寸以購買相同類型的電池進行替換,這個電池是16500電池,非常少見,整個淘寶三家有賣。一家要黑我運費,一家只賣100個,還有一家還算正常所以我也不多墨跡直接下單。
三天后電池到貨了。
看起來很“新鮮”,嶄新的皮,新鮮的線路,沒有塵埃和銹跡的正負極。
也可以充上電,看起來質量尚可。
帶有保護板,拆掉保護板之后尺寸也基本對得上,就是我沒觀察好當年的臺灣筆記本還沒有用上鋰電池,用的是1.2V的鎳氫電池......
想了一下另一種方法,先把掏空的殼子內部,貼上充足的絕緣膠,來解決粘糊乎的問題。
淘來一個Type-C,這個帶芯片的小玩意具有欺騙充電器,使支持PD的充電器能提供12V或9V的電壓。
我把這個東西當作一個盒子,來塞入一套電源系統,這樣就可以使用PD協議的充電器進行供電。
完成后,這一個接口插線大概的一個畫風是這樣的。
在插上電源并且打開開關后,令人激動的亮燈!電腦可以啟動。
屏幕也能正常點亮,并且能進入到BIOS的自檢畫面,經過26年依然沒有明顯的壞點或者顯示不正常一類的問題。
為了能更好的提供電力,雖然這樣會顯得供電系統變得笨拙。但我還是試著額外做了一個轉接模塊,使用這個買來的DC轉PD協議USBA供電模塊作為基準。
做一個逆向工程,大致的把尺寸給錄入到電腦。
然后使用3D打印技術制作這樣的外殼,邊上黑色的一圈是液態補土。
再測試一下,看起來這一個成品能正常的使用。
當然,又考慮到全功率運行,一個接口可能不夠,因為這臺電腦所需供電還蠻大的,所以我又加了兩個接口,最邊上的是5.5mmDC接口。
所以最后,這個電池盒改的供電轉接盒的設計大概是這樣,主電源比較大,第二電源是輔助作用。
在能正常啟動后,如賣家所說直接卡在了黑乎乎的啟動界面,或者能按個F1進一下BIOS。
但我大概的測量了一下各個位置的溫度,D面溫度最高的部分和C面溫度最高的部分差不多,這是主板上電源芯片的區域。
開機與硬盤試修
看起來開機并不是很困難,至少這邊可以看出來,是AMI的BIOS,94年最新的版本,BIOS正常的話,后面應該也會輕松一點。內部時鐘芯片失效,理所當然,提示需要先配置一下。
從這里可以看到整機的配置一覽。這一筆記本當初和我說是進不了系統,進不了系統通常有幾種原因,硬盤壞了,系統涼了,主板故障,我希望最好是系統問題。
進入到BIOS,居然是圖形界面!當然這樣說有點夸張但我確實能在這里面使用鼠標,這可是比傳統的藍色BIOS界面先進多了。
問題出在硬盤上,那么就看看硬盤的配置,然后就看到這個,硬盤的一些參數比如扇區,磁頭,居然要我一個用戶自己配置,這放在當年能有幾個人會的。
我把硬盤給拆了下來,2.5寸的IDE硬盤,還好是我熟悉的尺寸和品牌,在94年如果有1.4GB的超大容量那這也太驚人了。當然,這一個硬盤是后配的。
空余出來的硬盤盒,可以看到,這個盒子就是一個轉接的作用。
我把這個硬盤使用USB轉IDE接入到我的工作PC上面,然后再使用DiskGenius打開。可以看到,它有很大部分都沒有格式化,推測和兼容性有關。
我塞進一個16Gb的固態硬盤,試試看是否能識別出來。但是很遺憾并不行。
換回原先的這一個硬盤,我查詢了一下,94年使用的BIOS和主板芯片組,最大支持的容量是504MB。
那么我需要弄出一個組合,使得這個最終的Size為504Mb。在選擇磁盤類型的最后一項,是用戶自定義磁盤參數。
一些不正確的組合,雖然可以識別出來硬盤的型號,但是重啟后也不能正常的進入系統。
我找到另外一份資料,這一份資料描述了許多東芝硬盤的組合。我的這個是MK1401MAV,但是很遺憾并不在上列里面,只是我現在能懂得那些縮寫是什么了。
經過一些努力這個組合我最后試出來了,而且我也弄懂了大部分磁盤參數縮寫的含義。不過WP和LZ還是有點不了解。
重啟,在看到界面上提示正常的識別硬盤后,經過叮的一聲,我進入了系統,有一種挖掘古墓打開正門的快感,看起來系統有重裝過,桌面有非常熟悉的標識。
到了Win98時候,還內置有這一經典的消除游戲,對這一款游戲有所印象的朋友可以講講。
在Win95系統上的畫圖軟件,已經有了雛形,并且基本界面在十多年后到Win8之前都沒有具體的變化。
軟驅的修復和數據導入
這臺電腦我買來還有個原因是自帶有軟件,以及光驅,這兩樣在當年都是主要的數據轉移方式,USB標準到了很后面才出來。
我買了一個USB口的移動軟驅用來寫入軟盤。
但是,很不巧,這個軟驅看起來也有不大不小的故障。尋道一會后,提示驅動器沒有準備好。
解決方法需要先拆開看看再提出,所以先把模塊化的軟驅從電腦上卸下,并拆除轉接盒。
軟驅的設計比PC用的軟驅更小巧不少,當然還是比21世紀的筆記本電腦光驅厚一些。
拆開外殼,可以看到內部的復雜設計,其實也不復雜只是看起來會更多樣一點。
檢查了一下是皮帶老化,我先換了一條棉線上去??赡苣銜X得棉線很無厘頭,但實際上,1975-1980年之間日本許多產品,包括電臺和照相機,是使用這個東西來傳動的。
我試了一下用手轉動,看起來沒有問題,另外再演示一下軟驅插入軟盤的樣子。
但是試了一下好像不行也許是打滑了。再換一個經過拉伸的熱縮管試一下,材質特性應該沒有很大的差別。
但最后這一個軟驅我還是沒能正常的使用它,因為有尋道聲音,所以推測是磁頭上的物理故障吧。
本來想著干脆把USB軟驅的內置軟驅替換一下,結果拆開來發現時代完全不一樣呢。右邊的是NEC的產品,左邊是原款。還能看到萊茵認證的標識。
四天后,我又額外買了一個長得差不多的軟驅并且收到裝它的包裹,經過介紹說明,它原本用于服務器上,但看起來肯定不是公元2000之前的產品。
對比一下厚度,這部分有尺寸的標準所以厚度沒問題,但是長度多了7mm。
接線是一個問題,臨時也不能買到,所以用一些簡單的辦法,實測看來是有效的,至少開機后有驅動聲以及嘎嘎的尋道聲。
最終安裝,因為凸出的長度,我只能切掉一部分以增加兼容性。
用94年的筆記本上網是怎樣的體驗
當年的上網有幾種方式,撥號,寬帶,串口,而從一開始我們就可以知道這臺是沒有寬帶的。但是,它有著極為先進的PCMCIA擴展卡接口而且還一次有兩條,所以,我們就通過這個corega公司生產的PCC-T網卡來上網。
這一個卡有兩代,94年肯定是第一代了,后面第二代第三代有更高的帶寬。第一代和第二代不具有兼容性。
盡管,看這一面覺得是一樣的但是看最右側你會發現有一個缺口,每代缺口都有不同的高度。
這一套東西帶有一個標準的LAN接口,通過它我可以連接20多年后買的網線。
再接入電腦,并且連接網線,卡上的LNK燈會亮起。
但是僅僅如此是不夠的,我還必須要有驅動程序。還好,在一個復古網站上我找到了它的驅動軟件,雖然說這一個電腦的軟驅不能使用,但光驅依然健在,至少從操作系統里面看是正常的。
我在一張里面光盤塞入軟件、游戲,還有一些驅動,希望它能正常的讀取,還好我還有很多的CD光盤。
經過測試后,光驅的工作正常,甚至我想說這個光驅的性能很不錯,和同期的硬盤比較起來,它的讀取速度和硬盤讀寫類似。
PCMCIA卡是可以熱拔插的,所以在再一次的插入PCMCIA卡后,電腦右下角出現了插入卡的標識,當然此時沒有安裝驅動,還不能正常的使用。
點擊更新驅動程序向導,彈出的界面提示讓Windows進行搜索。
選擇驅動程序所在的文件夾,也就是我們的光盤,網卡驅動被找到了,這意味著成功的路途已經過了一半。
系統會把驅動安裝到C盤,這一個界面還是比較少見的。
完成安裝后,我重啟了系統并換了一個電池,之后考慮到兼容性,手動設置IP和子網掩碼。
當然之后還進行了相當次數的調試,甚至一直覺得是網卡壞了。
但在最終,成功連接上了百度。
再試一下FTP協議,也能正常的運行,IE瀏覽器可以加載并解碼出局域網上JPG格式的文件,這臺筆記本能正常的使用了。
其他記錄
這一臺筆記本是來自于CRETE這一家臺灣公司的,目前來看還有正常的運營,只是退化成了代理商,也就是單純賣電腦的一家公司。
在發現光驅正常使用后我裝了WPS97到這臺電腦上,也能正常運行,只是有點兒卡頓。另外還有超級解霸2000,這就完全不能正常使用了,主要還是性能限制導致嚴重的卡頓問題。
我燒錄了一堆DOS上的經典游戲,都能正常的運行,兼容性很不錯。
然后還遇到了玩游戲花屏的問題,比如這個牛蛙的知名游戲,重啟后好像又都能正常使用了。
能上機核嗎?http1.0協議到了1996年才被發明。而https則是15年后才用上,所以很遺憾。
IT之家訊 上個月的愚人節,微軟推出了一個很復古、文藝范的MS-DOS Mobile應用,這款應用把現在看來稀奇古怪且極簡的DOS系統的體驗帶到了Lumia手機上,本教程將簡單介紹下你能怎么玩這個愚人節應用。
雖然MS-DOS Mobile是愚人節當天推出的應用,但它確實存在并且可以從Windows商店里下載。微軟為這個應用編寫了一系列有效命令,就像MS-DOS原版一樣。在 C:\ 提示符后面可輸入下列命令:
相機(Camera)
輸入 camera 將運行MS-DOS Mobile內置的相機應用(類似Windows10內置的Lumia Camera),可以拍攝ASCII、CGA、B&W這三種模式的照片(之前我們的猜手機活動考過這個內容哦)。
清屏(Clear Screen)
輸入 cls 將清除屏幕上的所有內容,包括之前輸入的命令與系統反饋。
顏色(Color)
輸入 color attr 會看到關于設置界面中字體和背景顏色的說明,attr代表不同的參數,由兩個16進制數表示。第一個16進制數決定背景顏色,第二個決定字體顏色,如果兩個數相同的話(例如color 55),你就看不見任何內容了,需要避免。
通訊錄(Contact List)
輸入 phone select 將打開手機的人脈列表。
日期/時間(Date/Time)
輸入 date 或 time 可以查看當前的日期或時間。
目錄(Directory)
輸入 dir 查看當前目錄下的所有文件,類似文件瀏覽器。
郵件、短信、電話
輸入 email 或 sms 或 phone,后面加空格和郵箱地址或電話號碼,可以發郵件、短信或打電話。
退出(Exit)
輸入 exit 退出MS-DOS Mobile應用,回歸現代的Windows的懷抱。
訪問軟驅(Floppy Drive)
輸入 A: 或 B: 可以訪問軟盤驅動器。但顯而易見的是,你的Lumia并沒裝有軟驅,所以執行這個命令時手機會震動,然后顯示提示,說它并沒有找到什么軟驅。
幫助(Help)
輸入 help 可以查看關于命令的一些幫助信息,對新手很有用哦。
石頭剪子布游戲
MS-DOS Mobile應用最好的隱藏功能就是這個人機對戰游戲石頭剪子布(Rock, Paper, Scissors IV XL: World Championship Edition–Turbo!,好長的游戲名@_@ duang…)。
要運行這個應用得先更改路徑,輸入 cd games/rps 把目錄切換至 C:\games\rps,然后輸入rps。理論上這時候已經可以打開游戲了,但為了有點懸念,一系列預設的錯誤會依次出現……
但不要緊,我們熟悉的小娜會蹦出來教你怎么解決這些問題,嚴格按照小娜的提示輸入相關命令即可成功運行游戲。
互聯網(Internet)
運行過游戲后需要先切換目錄到根目錄 C:\(輸入 cd \)。然后輸入 internet,會播放一段非常熟悉的撥號的聲音(暴露年齡)模擬當年撥號上網的感覺,然后自動彈出我們熟悉的IE11,即可開始上網。IE11可不屬于MS-DOS Mobile哦。
地圖(Maps)
輸入 maps 可以打開Lumia手機自帶的地圖應用(這里不是Here地圖)。
搜索(Search)
輸入 search +空格+關鍵詞 可以調出小娜讓她搜索,就和在小娜界面中輸入一樣。
Windows 3.1
受不了MS-DOS的命令行了?輸入 win 快速、免費升級到Windows 3.1樣子的界面,你可以立馬感受到圖形化界面的便捷。Windows 3.1也是筆者用過的最老的Windows系統版本。
應用商店(Market)
輸入 market 打開Windows手機的應用商店。
關于系統(Version)
輸入 ver 查看當前的MS-DOS Mobile的系統版本(就是1.0版,微軟保證明年愚人節之前不更新)。
MS-DOS Mobile下載,點此鏈接或使用玩應用App(下載鏈接)掃描下列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