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contana
每個人都有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有人喜歡相機、有人喜歡電腦硬件、有人喜歡鞋,等等——而我喜歡的是耳機;每個人迷上感興趣的事物的過程,都是一段故事,而且每個人的故事都各有不同。我想借著入手Chord Hugo的契機,將我的故事分享給大家。不想看我懷舊,想直接看Hugo曬單的請往后翻...
十幾天前,我終于狠下心來,入手了Chord Hugo,也就是號稱“隨身天花板”、“DAC部分干臺機不虛”的小神器。由于窮,所以不能買國行,只能買英版。而于Hugo價值較高,大部分淘寶賣家都不會備現貨,只能預購。下單后賣家告訴我4.17號即可通關、發貨。
然而賣家過幾天告訴我海關把貨卡住了,只能4.22發貨,沒辦法,等唄。
最后順豐等了整整7天,終于到貨了!!!
按耐不住激動的心情,立馬接上“全職轉盤”walkman A15。
A15聲音素質一般、調音不討喜、底噪大,然而由于支持數字輸出、續航超長,于是廣大燒油拿它做轉盤的不在少數。
我在聽英文歌時有個習慣,就是先聽一陣子,聽出了個70-80%的歌詞后,再去看網上的官方歌詞。
了解Oasis這個樂隊的人都知道,主唱Liam的英語發音比較迷。所以最開始我聽他們的All Around The World的時候,前副歌的歌詞,我聽成了"Time keeps rolling back"(時光回轉),后來我查了官方歌詞,正確的歌詞是一個很常見的英語短語"Time keeps rolling by"(時光飛逝)。噗,說白了就是我英語聽力太差唄。不過我覺得,就算唱成"rolling back"也挺有意思的,所以我索性不改過來了。
于是用Hugo聽到All Around The World的時候,當再次聽到那句歌詞時,我腦海中的時間不斷回轉。
那時,我還只是初中2年級的屁巔小屁孩,聽歌、看電影的裝備:臺電mp4+臺電原配耳機。
當年的mp4解碼能力很渣,最多支持480p解碼,不過我用它看了很多電影,聽了很多歌。我小時候最喜歡的歌手是周杰倫,現在我基本只聽歐美樂隊的歌曲,這樣的轉變就發生在我用臺電的那段時間。
言歸正傳。突然有一天,某位好基友(當時還沒有基友這個詞吧233),突然叫上我,要我陪他去買耳機。我還很納悶,耳機還要買??耳機不都是買mp3送的嗎?不過我還是陪他去了。
到了電腦城,他很懂套路似的,直接到了一家耳機店,說要買森海塞爾hd202。
當時老板報價,200塊,我都傻了...臥槽,買個耳機要200。
這是我當時的表情。我不知道他當時是怎么知道森海塞爾的,不過那次是我人生第一次接觸到hifi品牌。
買回HD202后,迫不及待地去♂了♂他♂家,把HD202插♂上他的優百特mp3(這個牌子貌似已經倒閉了吧?)
我們去谷歌搜索各種耳機的知識,了解到了很多玄學詞匯,比如煲機什么的,還得知了hifi界兩首屌炸天的歌曲:蔡阿姨的渡口,和雕牌樂隊的加州招待所。嗯,下載了一些歌,其中當然包括渡口什么的,把hd202插上mp3,點擊播放。我又情不自禁擺出了這個表情
這也是我第一次,第一次聽到真正的音樂。雖然,hd202在我今天的眼光看來很一般——聲音悶、糊,素質不高,但畢竟那時hd202給我的感覺,簡直就是原始土著第一次看到高科技一樣,我覺得我的世界觀被顛覆了。畢竟那個時代的佩塞,不說其他素質,連基本的低頻、高頻延伸都非常垃圾,而HD202的聲音基本完整。
我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對耳機有了新的認識。
從此我便日思夜想著hifi耳機。但是初二的我不敢和爸媽說啊,不說我家長吧,換做其他家長,大多也會覺得我瘋了:想買幾百的耳機???
但是我有個親戚A,和我爸媽差不多年齡,但是卻保持著年輕的心態。可以說大一個輩分的親戚里,A是唯一一個和我們這一輩沒有明顯代溝的人。當我生日時,他問我想要什么東西,我回答耳機。很自然的,A能理解我,然后我們去了電腦城。
挑選了一陣子后,最后決定買了K420。
AKG 愛科技 K420 頭戴式耳機
你們能夠想象嗎,買k420當時花了400塊...400塊啊...現在450都只要300了吧...這個耳機我現在還留著,但是由于不在身邊,就沒法上圖了。
可以告訴大家,這個耳機絕對是個良心。可以說,這個耳機在當今100多的價位,聲音絕對是無可挑剔的(當然不排除現在的420和幾年前的420比有縮水)。 這個420陪我度過了初中的時光。
大家知道我初中時最心動的耳機是什么嗎?是1000多的創新的Live,和2000多的Westone W3(話說接觸耳機不久的人,你們知道Live當年賣1000多嗎?)。不過當時1000以上的耳機,可以做下夢,醒來一定得忘掉。
回到現實,420設計上有一個問題,就是線材很容易開裂,進而接觸不良,不知道新版的修復了這個問題沒有。修了幾次后,我終于決定換個耳機。既然我正式入坑的第一個耳機品牌是AKG,那我接著買AKG唄。這是k450進入了我的視野。
AKG 愛科技 K450 頭戴式耳機
我想著:450數字比420大,聲音肯定比420好吧?450還可以換線,挺好,就不用擔心線材接觸不良的問題了。遂在高中一年級的時候入手。當時花了600,花了600,花了600!!!450現在我也還一直留著,不過也不在我身邊沒法拍照了。
事實證明,我錯了。很負責任的說,450是比420垃圾的,是一個絕對的坑貨,誰買誰sb的坑貨。糊、悶、窄,這些耳機不該出現的問題,450統統都有!統統都有!!而且調音低頻轟、高頻暗,非常不健康。即使現在只賣300了也不要買,不要把錢花在。不過好在當時我的耳朵沒有那么靈敏,450照樣聽了3年多。
于此同時,我的臺電已經殘舊不堪了,必須得換了。不過隨著我對耳機了解的深入,我知道了前端對聲音影響巨大這樣一個事實。而當時流傳著一個普遍的說法:硬盤式播放器推力大、聲音好。拉我入坑的基友,用的是iPod Classic,這是個很經典的機器。而我,因為窮,肯定是買不起IPC的,于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做了一次垃圾佬,撿了個洋垃圾...
ZUNE_淘寶搜索
對的,就是Zune...這是微軟當年推出的、專門為了和iPod競爭的產品。不過由于一代產品存在著諸多缺點,而二代產品反響平平,沒多久微軟就砍了這個系列。大量廢棄的Zune主板通過一些渠道,作為洋垃圾流入了中國,才讓我能低價買到Zune啊。值得一提的是,微軟當今無論是Windows Phone還是Windows8/10的設計風格,都是在Zune UI(特別是Zune HD)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前前后后我用過2臺Zune 30GB、一臺Zune 2 80GB,但是都壞了...也沒法上圖了...Zune原版固件系統是不支持中文顯示的,不過我當時只聽英文歌了,影響不大。
感謝Zune陪我度過我最不堪回首的時光。說實話,假設有下輩子,就憑借著高中的經歷,我不會選擇做中國人。希望大家別誤解了,我以我是中華民族為榮,但是民族和咳咳...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好吧,言歸正傳。由于高中的時候,太壓抑了,總是想一個人安靜下,所以想要個佩戴舒適、隔音很好的耳塞。最后我的選擇是IE3。
Creative 創新 Aurvana In-Ear 3 入耳式耳塞(雙單元動鐵)...
當時買的美行,價格600多。不過我高中一畢業就把它賣了,所以也不會有什么照片了...賣掉它是因為——這貨除了隔音良好、佩戴舒適之外,就沒什么優點了。聲音發干發澀,而且很悶,通透度很一般。
哎,現在回想過去,我怎么走了那么多彎路呢,買了好多非常不值的耳機。 除了上面列出的耳機呢,我還零零碎碎買了高斯火花塞、AKG k315等等耳機。
KOSS 高斯 Sparkplug 入耳式耳機AKG 愛科技 K315 耳塞式耳機
正是高中時太壓抑的生活,讓我聽歌比較多,知道了好多歌手、樂隊。比如Owl City、Green Day,乃至Anti-Flag,等等。我也經常聽聽電影OST,后來開始接觸一些古典音樂。
而且受到Owl City還有一些樂隊的影響啊,我也開始玩一些樂器和音序器軟件,不過都沒正規學過,水平渣渣啊哈哈哈。
而且高中的時候,我拉了好多人入耳機坑,其中包括1、2個土豪。有一個土豪B同學,在被我拉入坑后,前前后后買了一堆耳機,甚至包括K701、TF10這樣的經典型號。感謝土豪,讓我第一次聽到了千元級耳機。
進入大學呢,也許是我聽歌的風格越來越多、也許是我的耳朵越來越挑剔,我漸漸意識到耳機不夠用了。像k450這樣的耳機,根本就是很難聽嘛...回想起高中時聽過的土豪的TF10,我便越來越有購買千元以上耳機的念頭。
剛好大學有一個實習的要求,我在某個暑假做了一次實習,工資1000多...然后我又買了個耳機...
SONY 索尼 XBA-H3 雙單元圈鐵 入耳式耳機
同時還買了Walkman搭配H3。大法配大法,信仰頂破天啊。
SONY 索尼 WALKMAN NW-F885 音樂播放器
H3這個耳機爭議可就大了...上市之前吹得很唬人啊,說是秒EXK什么的。結果實際聲音達不到大家的期望,于是各路大神各種黑啊,把H3黑得一文不值啊。頂不住各路黑文的壓力,一年后我把H3賣了。
其實今天我再聽一聽別人H3,我覺得那些黑文真的黑得太過火了,H3調音雖然是有一些小瑕疵,比如銜接問題,但是第一,圈鐵耳機的銜接本來就很難解決啊,換成k3003,也不能說就很完美解決了。相反,H3素質挺出眾的,而且擁有索尼的耳機的家族優點,比如動態良好,氛圍感較好,解析雖然比不上EXK、SA5K那樣的變態,但是也非常優秀了。當時1k2那個價位,H3毫無疑問是非常值的。
借H3的事情我想提醒下剛剛接觸耳機的人,不要盲目地看、或是輕信了網上的言論。首先大部分人寫文主觀性是非常強的,若是想把聲音描述得非常客觀,必須得有相當多的經驗才行,我相信網上的發燒友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做到,其余的大部分都是鍵盤發燒友。由于水平所限,我的曬單里對聲音的描述也不會非常客觀,所以我曬耳機時聲音一般都寫的不多,并且開頭會聲明一下我的觀點不要全信。其次,很多HiFi這個圈很亂的,很多廠商唯利是圖,經常雇傭*咳咳*去抹黑其他產品,那些*咳咳*說的話就更不能信了。
所以總之來說網上的各種文啊、言論啊,大家僅供參考就行了,還是得耳朵收貨。同樣,自己的心態也不能被網上各種言論影響了。
繼續說故事...賣了H3,耳機群里的大神各種告訴我FX850好啊,我就買了。
JVC 杰偉世 FX850 使用感受+與IE80對比
曬單在此。另外,曬單里關于聲音的描述限于我當時的水平,確實有很多不準確的地方,比如現在我現在再聽FX850,發現它的分離度其實很一般的、而且結像略微發飄。總體來說除了聲場巨大、低頻結實、韻味獨特之外,素質和其他同價位比,并不出眾,聽器樂不錯、聽人聲略慘,聽各種有氣勢的音樂非常帶感。不過是完全值這個價的,所以這個耳機我至今也留著。
自從買了FX850呢,我還結識了好多學校的燒友,我們互相交流啊、換聽耳機啊,挺有意思的。
我的學校在北京,北京有不少頂級耳機店,所以后來我經常和學校的燒友一塊去耳機店蹭啊。第一次去耳機店我簡直像是到了天堂,什么xx旗艦啊、xx之王啊,全部都能聽到。還有好多相對冷門的產品比如LCD系列、TH900、音茶樂那些也都有。所以我便有機會聽了大量的旗艦產品。在聽了各種旗艦的那段時間后,我覺得我品鑒各種耳機的水平還是提升比較多的。
長話短說吧,聽了那么多東西,我越來越意識到需要一個好的前端。我考慮過各種產品,比如PHA3、飛傲X5等等等等。
FiiO 飛傲 X5 便攜無損音樂播放器SONY 索尼 PHA-3 便攜式 耳機放大器
后來又覺得,人的欲望都是沒有上限的,不如“一步到位”,免得以后拿著3k價位的機器又垂涎更高價位的產品。耳機店里的頂級產品有:AK240/380、金菊花等。我都聽了,覺得AK240比較滿足我的口味。唯獨沒有Hugo的試聽樣機,讓我一直很不爽...
最后我終于在Dita的一次試聽會上聽到了Hugo。聲音很滿意,于是長草。
預謀了n年以后,窮b學生黨終于攢夠錢了。這才出現我是十幾天前狠下心來,買下Hugo的一幕。
為什么眾多萬元級隨身設備,我最后選擇了Hugo?說白了還是因為窮。因為我以后有上臺的計劃,而如果我隨身AK240,臺機再單買個解碼,加起來就要1w5以上了。而如果我買個Hugo,既可以隨身,又可以當臺機接耳放,這樣便省了一筆錢。據說Hugo的解碼性能很強,和5k級別的臺機硬肛毫不吃虧。
大學宿舍空間較小,實在找不到專們拍照的空地了,大家湊合看下照片吧,謝謝。
打開盒子后,最上面有一個宣傳冊還是說明書之類的東西。下面就是Hugo本體。
配件挺多的,捆綁帶就有好多條;光纖線也有3條;USB線1條標準對micro的,一條micro對micro的;還有一一個奇奇怪怪貌似是同軸轉接頭的東西。電源適配器居然標配幾乎全球所有標準的插頭,可自行更換。電源是國內的廠家代工的。
主機本體Made in England。我這臺機器編號都將近30000了,看來Hugo賣出去不少啊。
接口和按鍵1:有標準USB輸入和HD USB輸入,其中標準USB最多支持48 16的音頻輸入;HD USB支持384 24以及DSD,只不過在Windows下需要驅動。還有個12V輸入電源。最左邊兩個按鈕用于設置輸入源和Crossfeed。
接口和按鍵2:從左到右是6.35mm耳機接口,3.5mm耳機接口,RCA輸出,第二個3.5mm耳機接口,同軸輸入,光纖輸出。對了,我發郵件問過Hugo,辨別新版老版Hugo最簡單的方法是看光纖接口,新版的光纖接口更大,圓形直徑大于方形擋板的對角長度;而老板圓形直徑小,從正前方看呈“星”狀。看來我這個是新版咯。
做工就別有什么期待了,孔都是歪歪斜斜的。
鼠標界有燈廠雷蛇,電腦界有登場Alienware,而HiFi界的燈廠稱號非Chord莫屬。無論是Hugo還是Hugo它老弟Mojo,外觀上最大的特點就是七彩跑馬燈了,哈哈。Hugo上不同的燈有不同作用,比如顯示輸入方式、Crossfeed強度、音量等。
Chord真是一家技能點點歪的HiFi廠。什么跑馬燈、藍牙都來了。腦放告訴我藍牙音質遠不如有線輸入,所以我一般不會用這個功能的哈哈。
我唯一的轉盤是walkman a15,所以所有聽感都是在a15下得到的。
大家普遍對Hugo的看法是,解碼是隨身最強,耳放很一般。不過我借了同學的一些大耳試了試,推K812聲音挺好,但是高頻有點滿天飛,可能會有點刺激;而推HD800,則比較令人滿意,至少低頻出來了,而且總體聲音沒有什么瑕疵。但是和同樣是萬元級的臺機Lyra相比素質還是差了2圈,畢竟只是個隨身,而且耳放部分還是送的。
用3.5mm接口推塞子的話,基本上世界上沒有哪個塞子是Hugo推不開的了,唯一要注意的是搭配問題。比如推exk這種高頻比較多的耳機時,總體不會令人滿意。推我自己的FX850時,可以很明顯感受到Hugo聲音的大氣:橫向聲場非常寬闊,將850偏窄的橫向拉開很多;高頻比較細膩,850本身高頻有點毛糙,但是在Hugo下850的高頻被調教得服服帖帖,感受不到平常的毛糙。聽各種交響曲的時候聲場相比手機或者一些3、4000級別的播放器大了1、2圈,而850比較差的分離度也有所改善。低頻量并不像很多人說的非常少(至少和AK240比起來,Hugo的低頻量還算多的),比較凝聚有力。朋友說Hugo人聲很好,但是我對人聲的感受比較木,不知道怎么描述。
因為我聽流行樂都是手機直推一些渣渣耳機,850是專門聽各種純音樂比如New Age、古典、OST的,再加上850人聲本身很渣、對于旗艦耳機的人聲我又沒什么概念,所以我真的不會怎么描述Hugo的人聲了。
然后說Hugo推塞子會過推什么的個人感覺純屬扯淡,有人說Hugo推塞子過推,導致聲音毛糙、刺激什么的,而我覺得根本沒這回事,至少我聽過的前端里,只有901推一些低阻塞子會出現別人所說“過推”的現象,我還懷疑是真男人本身調音就有問題。
底噪水平和walkman A15相似,也就是說Hugo底噪不小,接850的時候會有輕微沙沙聲,但是還能接受,畢竟Hugo推力那么大,底噪稍微大一點是正常的,只要不影響正常聽歌即可。
最后吐槽下Hugo的蜜汁做工。
剛用沒多久就掉了個漆哈哈哈。英國人的做工果然真是渣,不如找中國代工,做工好還便宜。
順便說,據說Hugo的USB輸入音質相對差一點,建議用同軸,不過我現在沒錢買隨身轉盤了,而USB輸入呢其實也不會差到哪去,所以目前就用USB應付了。未來我還打算買個Rudistor低端耳放+th900,Hugo做解碼,這樣玩玩估計對我來說就已經燒到頭了,不會繼續升級了哈哈哈。
我知道張大媽的評論有個風氣,就是在很多人看來學生黨都不配用這些可能可以用“非必需”、“奢侈”之類詞匯修飾的東西,所以曬單Hugo,同時公開我是學生黨身份的時候,我早就已經做好了被噴的準備。
不過我至少有兩件事可以澄清一下,第一是我從初中開始接觸耳機,直到8年以后的今天,我才真正有了一個“過得去”的前端,之前的前端都是Zune、walkman之類不太入門的東西,主要還不是因為買不起啊...相比起來,我很羨慕現在的土豪學生們,各種“初燒標配AK+K3”,不像我煎熬了8年才真正擁有一個放得上臺面的東西;第二是,買Hugo的錢是我從各種渠道攢的,比如打工啊、省生活費、學校補貼等等等等,噴的時候記得噴對地方啊。
最后感覺我媽還是比較善解人意的,對我喜歡耳機這件事也不會反對,“高端耳機確實聽起來不一樣,雖然我覺得沒什么必要,不過還是能理解你買這些的,只要是用自己攢來的錢買,就隨你便。”
曬單結束,謝謝觀看,
作者:董鴻鈞 圖:郭振榮
摘 要: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音響是否也不在體積大小,只要核心技術做得好,就可以達到發燒的境界?我想,Chord絕對可為這個問題做出肯定的答復。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音響是否也不在體積大小,只要核心技術做得好,就可以達到發燒的境界?我想,Chord絕對可為這個問題做出肯定的答復。Chord推出的數字器材在當家設計師Rob Watts的操刀之下,不采用市售的DAC芯片,而是將自己開發的算法寫入FPGA芯片之中,將數字音頻還原成模擬訊號,因此,過去推出的HugoTT、Hugo 2、Mojo就算各個體積小巧,聽感卻格外出眾,再加上Chord受惠于芯片技術的進步,Chord數字器材的演算能力一代比一代優異。這次評論共有三位主角同時登場:HugoTT 2 DAC運算能力超越前代,是目前等級僅次于Dave的DAC;MScaler升頻器搭載Blu MKII CD轉盤的升頻技術,讓原有的DAC如虎添翼;TToby A/B類后級以MOSFET晶體放大功率,4歐姆承阻下有100瓦的推力。這三臺器材體積不大,同時評測,彷佛Chord想要藉此告訴大家:桌上三俠身形雖小,實力卻不容小覷。
讓數字音頻精準還原成模擬音樂的關鍵:tap length
首先介紹「桌上三俠」的第一俠:M Scaler升頻器。M Scaler升頻器是由他們自家旗艦CD轉盤BLU MKII CD中升頻電路獨立而出的器材。在介紹M Scaler升頻器的電路設計前,必須要先了解Chord設計數字器材的核心概念,就是「tap」。Chord的當家工程師 Rob Watts認為,DAC是否能將數字音頻還原成原始的模擬音訊,取決于FIR的長度,若FIR長度越長,便可處理一次越多的數字格式取樣點,如此一來,取樣點與取樣點之間的波形便可以更精準地還原。FIR的長度,Rob Watts向來稱之為「tap」。為了讓Chord的數字器材能有優異的tap處理能力,Rob Watts自行研發出Chord專利的FIR運算法,稱為「Watts瞬時排列濾波器(Watts Transient Aligned filter,簡稱WTA filter)」,并將相關程序寫于FPGA芯片之中。這樣的設計,可見于Chord的Hugo、HugoTT、Dave等DAC器材中,而BLU MKII CD轉盤中的升頻電路也不例外。
Robert Watts認為,數字器材的優劣,取決于FIR能夠處理取樣點的數量,也就是他所稱的「tap」。
Chord這次新推出的MScaler升頻器,其電路設計完全承襲自BLUMKII CD轉盤中的升頻電路。MScaler與BluMKII CD轉盤一樣,搭載XilinxXC7A200T FPGA芯片,該芯片內部擁有740個DSP核心以及215,360個邏輯單元,記憶容量高達16MB,可以儲存處理的TAP高達1,015,808個。然而,要讓FPGA芯片處理這么長的tap,勢必會增加耗電量,為了讓芯片工作更有效率,Rob當初為Blu MKII設計了全新的「WTA M Scaler」DSP核心架構,該架構由66個「M」模塊構成,每個模塊包含8個48位DSP運算核心以及儲存取樣數據以及濾波系數的內存。現在,「WTAM Scaler」DSP核心架構也運用在M Scaler中,這也是這臺升頻器名稱的由來。此外,在這個「WTAM Scaler」DSP核心架構之外,Rob又增加了4個「M Top」模塊,用來增加濾波系數的字符深度,讓MScaler可以輸出56位的數字訊號。
M Scaler中的DSP架構,由66個「M」模塊構成,外加4個「M Top」模塊,每個模塊包含8個48位DSP運算核心以及儲存取樣數據以及濾波系數的內存。
M Scaler:承襲旗艦CD轉盤的升頻電路
上面對于M Scaler的電路介紹雖然有點復雜,但是看不懂沒有關系,重要的是,您必須知道,MScaler的出現,讓升頻的對象不再只限于紅皮書CD,而是連高取樣率的PCM與DSD音檔也可以透過M Scaler升頻,最高可以升頻至705.6 kHz或是768kHz的PCM檔(44.1 kHz或是48 kHz的16倍)。M Scaler的輸入端子除了2個光纖端子或是2個BNC端子可以用來連接CD播放器或是BD播放器外,還具備一個采用電氣隔離設計的USBType B 端子,可以接收儲存在計算機內的PCM與DSD音檔,更可以連接iPhone或各式Android手機,讓手機音質有提升的機會。
在數字輸出端子方面,M Scaler具備具備一個光纖端子、一個S/PDIF端子,以及一組具有電氣隔離處理的雙BNC端子,可以對應同廠的DAVE、Qutest、以及新版的HugoTT 2上的雙BNC端子,也可以和它廠的DAC搭配使用。至于為何要采取雙BNC端子?原來,一個BNC端子最高只能傳輸384kHz的取樣率,若升頻后取樣率在384kHz以下,靠一個BNC端子連接就可以,若是升頻后取樣率在384kHz之上,那么兩個BNC端子都得派上用場。
Chord考慮到有些用家會利用MScaler加上DAC收聽計算機影片,還特別增設了「Video Mode」功能,這是因為音頻透過M Scaler升頻需要運算時間,若影片音訊通過M Scaler處理,會造成聲音延遲、沒辦法跟影像同步的狀況,而「Video Mode」的設置正好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當Video filter開啟時,升頻的tap-length會適度地減少,減緩聲音延遲的現象,讓聲音聽起來與影片大致同步。若將Videofilter開至自動模式,M Scaler將會針對48kHz的PCM格式自動開啟VideoFilter功能。
Hugo TT 2:tap長度僅次于旗艦DAC Dave
Hugo TT 2的外觀大致承襲第一代的設計,不過控制音量的滾珠旋鈕原來的左邊改至中間位置,而且變得更大顆,至于中央可以窺見電路設計的玻璃窗口,也比前一代增大。由于HugoTT 2的音量旋鈕燈光會隨著音量變色,而玻璃窗口底下也有LED燈,其顏色會跟著數字音頻的取樣率而改變,因此大顆的音量旋鈕設計以及加大的玻璃窗口會讓燈光顏色更明顯,若是將HugoTT放在暗處,更可帶來繽紛炫目的視覺效果。
新一代的Hugo TT 2,tap長度來到98,304,是Hugo TT的五倍,Hugo 2的兩倍,換句話說Hugo TT 2的tap長度目前僅次于Chord旗下的旗艦級DAC Dave。Hugo TT 2能在tap長度上打破第一代Hugo TT與Hugo 2的紀錄,這都要歸功于HugoTT 2內所搭載的Xilinx Artix7 FPGA芯片運算效率比以往更佳,內部有26個208MHz運算核心,可以一次處理那么多個tap。
Chord的DAC之中向來不使用芯片大廠制造的現成芯片,而是采用Rob Watts以離散式組件組成的「Pulse ArrayDAC」電路。Hugo TT 2中的「Pulse Array DAC」電路用上了10個組件,可以還原取樣率高達768kHz的PCM檔以及DSD512格式。原廠去年在臺舉辦產品發表會時便聲稱,這樣設計的DAC電路,搭配離散式輸出級模擬電路以及二階噪訊整型電路,讓HugoTT 2的失真到達0.00008%的水平。
新一代的Hugo TT 2則是舍棄了充電式鋰電池,改以交換式電源供電,電路上搭載有6枚電容,可為電路提供迅速且充足的電力。Hugo TT 2除了具備XLR平衡式立體聲模擬輸端子以及RCA非平衡式立體聲模擬輸出端子,透過選單,可以設定為line-out輸出模式或是前級輸出模式。在箱體前方,還具備2個6.3mm以及1個3.5 mm耳擴輸出端子,可以依據耳機的阻抗特性設定高、低兩段增益輸出。在HugoTT 2的發表會中,Chord原廠就有向我們說,Hugo TT 2模擬輸出的電流峰值可5A(9.3V RMS),而且高增益下耳擴輸出底噪只有4μV,而低增益下底噪只有1.7 μV (1 μV=10的負6次方伏特)。或許原廠對于Hugo TT 2的模擬輸出力道,深具信心,因此Hugo TT 2依舊沒搭載平衡式輸出的耳擴端子。
TToby:專門為Hugo TT設計的后級
這次評論的主角除了M Sclaer與HugoTT 2之外,代理商還特別送來TToby后級做為搭配。TToby當初就是為了與Hugo TT組成完整的音響系統而設計的后級,因此大小與M Scaler與Hugo TT 2相仿,可置于桌上,甚至還可以三臺相迭,不會占去過多的空間。TToby采用雙單聲道的平衡式電路設計,左右聲道皆搭載高效率的高頻交換式電源供應,而放大電路采A/B類設計、由Chord研發而出的「Chord MOSFET Construction」擴大電路設計,在4歐姆承阻下輸出功率可達100瓦。TToby箱體內設計裝有四葉變速散熱風扇的密閉空間協助散熱,讓TToby無需散熱鰭片便可讓機箱內部維持在理想的溫度,由于這個密閉空間與風扇采取特殊的靜音設計,因此運作時不會干擾到音樂播放。
除此之外,為了讓TToby維持在理想的工作溫度,機箱內部采用高壓設計以及四葉變速散熱風扇,可避免噪音影響音樂,更可讓機箱維持簡單利落的方正外觀,無需借助張牙舞爪的散熱鰭片讓TToby散熱。
升頻倍數越高,透視感越強
我首先將這三臺器材與Wilson Audio Tunetot作為搭配,播放播放L’Arpeggiata樂團專輯《Via Crusis》中由巴洛克時期波西米亞地區作曲家Biber所作的〈L’Annonciation〉小提琴獨奏曲。一如過往聆聽HugoTT、Hugo2那般,HugoTT 2、MScaler與TToby三臺搭配,能夠清楚重現出小提琴拉奏時豐富的聲音紋理,還有魯特琴琴弦受到撥動時,那種兼具彈性與圓潤質感的迷人音粒,然而,這些細節都與空氣相互交融,搭配HugoTT 2本身圓潤柔軟、帶有溫度的音色,營造出細節情報豐富,又不會讓人覺得疲累的聽感。
在這套系統中,由于M Scaler是專門只有數字升頻功能的器材,過去我從未嘗試過類似的器材,讓我不禁好奇MScaler究竟有其功效,還是純粹只是營銷噱頭。然而,隨著升頻倍數慢慢往上升,我感受到聲音有著不可思義的明顯變化:音場深度逐漸拉開,讓音場變得更深邃,小提琴、魯特琴的樂音則往前浮現,而小提琴的擦弦聲與魯特琴彈撥時產生的細節聲響,則往后方推縮,讓音樂信息更為突顯,而非音樂信息則保留在背景之中,讓聽感更為自然。此外,原本小提琴與魯特琴的音樂形象已經算很清晰,可是隨著升頻倍數增加,聲線更為凝聚,輪廓更為清晰。再回頭聽未升頻的聲音,反而有種模糊的感覺。基于MScaler的升頻功能對音質有如此顯著地正面影響,因此接下來的試聽我都將MScaler開至16倍。
溫暖音色下的細膩細節
接下來播放宋冬野在《安和橋北》(摩登天空M072)中演唱的〈連衣裙〉。開場的吉他彈奏聲透過這套系統重現,可以感受到如同刀削面般厚實的嚼勁與彈力,而宋冬野的歌聲低沉渾厚,立刻就能想象出其碩大的體態。這樣的搭配雖然好聽,但是我對tunetot的特性并不算是太熟悉,因此我將音箱換成DynaudioContour 60搭配。這一換,無論是宋冬野的歌聲或是吉他彈奏聲,都依舊有著厚實、深沉的形體,還有舒適的彈力,至于結尾轟隆作響的雷聲,還有滂沱大雨的聲響,在這三件式器材與DynaudioContour 60的搭配下,都有著聲勢懾人的表現,可見小小的TToby后級,面對龐大高聳的Dynaudio Contour 60,依舊擁有充足的推力,表現不俗。
透過這套系統聆聽陳綺貞演唱在陳綺貞在《太陽巡回演唱會immortal tour》(愛貝克斯TEM02002PS)中演唱的〈每天都是一種練習〉,更能讓人感受到Chord器材豐富的情報呈現能力。除了每個音節開頭的唇齒細節都有著細膩、生動的表現外,就連陳綺貞唱歌時,與麥克風些微的距離變化,還有共鳴點游移的位置,都有著生動詮釋。此外,纖細的吉他撥弦聲,透過這套系統呈現,有著浮凸的紋理,線條刻畫有著扣人心弦的效果,彷佛各種聲音都呼之欲出。
速度靈敏,推立充足
最后,播放大植英次指揮明尼蘇達交響樂團演奏伯恩斯坦的《憨第德序曲》,從這套系統聆聽,我可以明顯感受到廣大的扇形音場在音箱后方,而Chord這三件器材推動COntour 60下,不但動態變化凌厲,而且每個聲音的出手力道都兼具速度與強度,鈸聲尾韻收斂的特別快速,展現出TToby反應迅速的特性。
其實在聆聽M Scaler、Hugo TT 2與TToby之前,我曾經把Hugo TT 2單獨拿出來當做訊源,搭配公司的參考級擴大機LinearAcoustic LAV 60 II推動各式音箱,我明顯感受到體態適中的形體、溫暖又保持高度透明感的音色、清晰精準的音場定位,還有清晰自然的豐富細節,那些都是我過去聆聽Hugo2、Mojo時所感受到的優異聽感。至于TToby雖然小小一臺,音色溫暖,而且推力與反應力都有優異的水平,就算面對DynaudioContour 60這樣威風凜凜的音箱,依舊可以推出怦然心動的厚實聲響以及起伏迅速的動態變化。
至于M Scaler呢?Hugo TT 2的tap length已經打破過去的水平,而且僅次于Dave之下,還有必要利用M Scaler升頻?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不論在雙聲道系統或是耳機中聆聽,只要動用MScaler的升頻功能,都可以明顯感受到聲音形體變得更凝聚,聚焦變得更清晰,背景變得更干凈,透視感變得更為逼真,彷佛所有雜質、失真都一掃而空,只剩下純凈的音樂,關掉MScaler之后,就好像戴上沒有洗干凈的眼鏡看東西,雖然還能看得清楚每個物體的顏色,形狀與遠近,但是就是不夠通透,不夠舒服。總而言之,MScaler對于聲音的改進十分明顯,而且不會造成細節過于犀利等等不自然的聽感,其影響甚至比HugoTT 2中的數字濾波器還要顯著。更直接地說,聽過了經過MScaler加持過的聲音,就很難再回去了!
何必舍小求大?
Chord M Scaler升頻器、Hugo TT 2 DAC/數位前級/耳擴與TToby后級,每個器材僅有不到25公分見方的大小,厚度也只有在5公分上下,卻蘊含了Chord在數累轉換上長年累積的技術精髓,讓數字音頻帶來如現場演奏一般的深刻感動。誰說音響器材一定要越大、越有份量才越好?Chord的這三臺器材,顛覆了傳統認知,指引出音響未來的發展方向。
器材規格
M Scaler
型式:升頻器
輸入端子:2xBNC、2xoptical,1x電氣隔離USB Type-B,可與 DSD、PCM格式兼容 (最高支持到DSD 256),DSD皆升頻成PCM格式
輸出端子:1xoptical、1xS/PDIF,1組電氣隔離雙BNC (可傳輸自96kHz升頻的768kHz PCM檔)
FPGA芯片:XilinxXC7A200T
Filter tap length:1,015,808WTA taps
尺寸:235x 40.5 x 236mm (WxHxD)
重量:2.55kg
Chord Hugo TT2
型式:USBDAC/數位前級/耳擴
材質:鋁合金車制機殼,不銹鋼珠軸承按鈕,鏡面黑色壓克力面板窗口,玻璃透鏡,點陣式顯示屏幕 。外殼有銀色與霧面黑兩種款式。
Tap長度濾波器:98,304-tap16FS WTA 1 – 10組件設計
輸入端子:1xUSB Type-B,2x 同軸BNC,2x光纖,藍牙
輸出端子: 立體聲XLR平衡輸出,立體聲 RCA非平衡輸出, 2x 6.5mm Headphonejack & 1x 3.5mm Headphone jack
數字輸出端子:2x DX BNC (expansion outputs)
重量:2.53kg
PCM支援取樣率:44.1kHz, 48kHz, 88.2kHz, 96kHz, 176.4kHz, 192kHz, 358.8kHz, 384kHz, 705.6 and768kHz
DSD支援取樣率:DoP DSD 64 to DSD 512 – native via Windows
音量控制:數位式
電平輸出模式:在選單內啟動
驅動軟件支持:MacOS X與Linux無須驅動軟件, driver required forWindows OS
動態范圍:127dB‘A’ weighted
噪訊:4μV ‘A’ weighted(高增益),1.7 μV ‘A’ weighted(低增益),調變底噪不可測得
失真:0.00008% @ 2.5 V 300Ω; 0.00016% @ 6 W 8Ω
輸出功率(非平衡):(@1% THD) 288 mW RMS 300Ω; 7.3 W RMS 8Ω
輸出功率(平衡):(@1% THD) 1.15 W RMS 300Ω; 18W RMS 8Ω
輸出阻抗:0.042Ω
立體聲分離度: 9V RMS 300Ω -138dB
尺寸:235mm x 223mm x 46mm
Chord TTboy
型式:雙聲道后級
輸入端子:1xXLR立體聲鍍金輸入端子
1x RCA立體聲鍍金輸入端子
輸出端子:1x 鍍金音箱輸出端子
輸出功率:100瓦 RMS per channel @4歐姆
頻率范圍:5Hz– 100kHz +/- 0.5dB
訊噪比:Betterthan -103dB
分離度:Betterthan 95dB
輸入阻抗:100kΩUnbalanced/Balanced
Input Capacitance:<32pf
Output Inductance:2.6μH
Slew Rate:70vper μS 1kHz, 20v Square Wave
Gain:30dB
尺寸:235mm(w) x 225mm (d) x 55mm (h)
Weight:3.75kG
進口總代理:雅士
電話:(02)2507-7268
網址:www.aceaudio.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