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大省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頂梁柱”,要為穩定全國經濟作出更大貢獻。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開會議指出,要繼續發揮好經濟大省挑大梁作用。
今年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各部門堅定發展信心,積極主動應對問題和挑戰,增強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態勢。上半年,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四川等經濟大省“火車頭”作用明顯。
記者調研發現,各經濟大省以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以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激發市場活力,既有“量”的支撐,也有“質”的示范,為我國經濟回升向好提供有效助力。
經濟發展“火車頭”帶動作用明顯
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增多,國內有效需求不足,新舊動能轉換存在陣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遇到一些困難和問題,是發展中、轉型中的問題,經過努力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經濟大省迎難而上,實干擔當,展現出中國經濟的韌性與活力,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帶動力強勁。
根據上半年統計數據,廣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5242.5億元,占同期全國經濟總量超過10%;江蘇位居第二,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3326.3億元;山東、浙江上半年分別為46677億元、40920億元,均超過4萬億元;河南、四川分別為31231.44億元、29463.3億元。從增速看,上半年江蘇、山東、浙江分別為5.8%、5.8%和5.6%,實現較快增長。
在地區經濟發展中,各經濟大省呈現出“你追我趕”的積極態勢。廣東在2023年成為我國首個經濟總量突破13萬億元的省份,今年上半年經濟規模繼續居全國第一位。“蘇大強”緊追“粵老大”,上半年江蘇經濟總量與廣東的差距由去年同期的2444.5億元縮窄至1916.2億元。浙江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4萬億元,經濟總量站上新臺階。
8月8日,廣東惠州新材料產業園年產98萬噸綠色化工新材料項目動工。這個總投資25.6億元、達產產值約88億元的項目,預計在2025年底建成投產。惠州市副市長黎炳盛說,該產業園已落戶產業項目26個,總投資約376億元,到今年底將有6個項目投產。
擴大投資展現了經營主體的信心和活力,而良好的營商環境是地方增強活力的重要法寶。
今年上半年,廣東全省登記在冊企業突破800萬戶,企業數量居全國第一。“減時間、減流程、減材料,建設施工‘五證聯發’‘拿地即開工’、降低綜合成本優化要素供給……”廣州市發展改革委主任李海洲說,廣州正瞄準建設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標桿城市,著力強化制度供給優化服務供給,持續推進營商環境改革。
2024年2月29日,在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企業綜合服務中心內,產業板塊首席服務專員在接待辦事企業人員(右)。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浙江實施營商環境優化提升“一號改革工程”,激發擴大民間投資和市場需求。據浙江省統計局介紹,上半年新設企業和個體戶83萬戶,累計在冊經營主體數量達1065萬戶,其中民營經濟主體占比超九成。
人才是第一資源,有活力的經濟少不了有活力的人才隊伍。自2022年6月成為全國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以來,成都出臺“人才安居新政”,面向新市民、青年人群體供應保障性租賃住房,籌集房源超20.1萬套,青年人才驛站累計接待超10萬人次。
“成都是座朝氣蓬勃的城市,我們在這里收獲了事業和成長。”今年33歲、在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從事科研工作的于智同說,研究院的科研團隊有300多人,基本是年輕人。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廷惠說,經濟大省挑大梁,是信任和肯定,更是責任和擔當。在當前經濟爬坡過坎、回升向好的關鍵時期,經濟大省更要發揮關鍵作用、支柱作用。
制造業高增長展現更強實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立足實體經濟這個根基,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上半年,廣東、江蘇、浙江等經濟大省工業增長普遍高于第一、第三產業,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實力更強,成為全國經濟發展的“壓艙石”。
作為制造業大省,上半年廣東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1.96萬億元,同比增長6.0%,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17.6%。浙江上半年工業增加值1.47萬億元,同比增長7.1%;而江蘇和山東上半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都超過8%,實現了高增速。
以智能化和數字化改造推動制造業深度轉型,是培育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在廣東、四川、浙江等工業大省,從傳統行業到新興產業,眾多企業紛紛投入“真金白銀”,推動“智改數轉”步入“快車道”。
2024年5月19日,工人在位于廣東珠海的緯景儲能珠海“超G工廠”工作。該項目是先進液流儲能電池及系統的智能制造中心。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 攝
廣東出臺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措施,強化人工智能在電子信息、汽車、裝備等行業的融合應用與場景探索。廣東省工信廳副廳長吳紅說,上半年廣東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增長37.6%、產量占全國一半以上,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30萬輛,廣州、深圳入選國家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城市,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同時受益,軟件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2.7%。
這是2024年7月26日拍攝的浙江杭州中策錢塘實業有限公司輪胎數字工廠車間內的自動化輪胎生產線。新華社記者 江漢 攝
浙江工業轉型升級持續推進,上半年工業新產品增長較快。浙江省統計局工業統計處處長徐璐介紹,今年上半年,浙江規模以上工業中裝備、高新技術、戰略性新興、數字經濟等產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0.6%、8.7%、7.3%、7.2%。
2024年4月11日,技術人員在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的攀鋼礦業朱蘭鐵礦智慧管控中心遠程操控無人自動駕駛礦車。新華社記者 張豪夫 攝
四川圍繞降本、增效、提質、擴綠深入實施制造業“智改數轉”行動。“企業有需求,服務商有方案,政府就要摸清需求、建好平臺、完善政策,讓企業和服務商實現有效對接。”四川省綿陽市副市長鄧輝說,政府引進20家數字化服務商提供“小快輕準”數字化解決方案,同時推動本土龍頭企業成立服務商聯盟,為市內外近3000家供應鏈企業提供個性化服務。
廣東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理事長李志堅表示:“工業是經濟發展的‘定盤星’。經濟大省要在產業升級的轉型關鍵期和發展窗口期,深入實施新舊動能轉換工程,促進傳統制造向現代智造的全球高端價值鏈條邁進,攻堅克難,勇挑大梁。”
創新培育更強高質量發展驅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今年上半年,深圳在手機、自動數據處理設備(電腦)、家用電器等“老三樣”穩定增長的同時,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新三樣”也異軍突起,進出口總額達2.2萬億元,同比增長31.7%,重回全國“外貿第一城”。
這是2024年4月15日拍攝的第135屆廣交會會場。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深圳海關有關負責人說,尤其是自主品牌的高增長令人眼前一亮。據深圳海關統計,今年前7個月,深圳市出口無人機76.2億元,同比增長31.3%。
產品結構巨變的背后,是產業結構的深刻調整,是經濟增長越來越依靠創新推動的直觀體現。
廣東上半年外貿進出口4.37萬億元,規模再創歷史同期新高,較去年同期增長13.8%,占全國比重20.6%。
廣東省科技廳有關負責人說:“亮眼數據的背后是全省17個國家級創新型產業集群、8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帶來的創新能力支撐。”
綿陽京東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柔性屏,被用于全國多家手機廠商。“通過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現在我們生產的折疊屏從正面看幾乎看不到折痕。”綿陽京東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孫福坤說,應用場景也正在從智能手表、手機向車載顯示領域拓展,在全國的市場空間進一步擴大。
技術創新帶來的產業創新正為經濟大省穩增長提供強力支持。“四川新型顯示面板出貨量居全國第三,全球近20%的柔性屏為‘四川造’。”四川省發展改革委主任代永波說。
“梧高鳳自棲”,良好的創新生態吸引全球資源為經濟增長帶來新動能。6月29日,全球知名橡膠制品生產商橫濱橡膠計劃總投資約5億美元的項目落戶杭州市錢塘區,成為近十年來杭州最大外商獨資制造業單體項目。
據商務部數據,今年1月至6月,杭州實際利用外資46.6億美元,同比增長3.9%,總量首次位列全國第二,實現逆勢上揚。杭州市投資促進局負責人說,這顯示出杭州良好的創新鏈、完善的產業鏈帶來的強大吸引力。
“下半年,隨著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貫徹落實,經濟大省要以改革激發社會創造力和內生動力,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持續勇挑大梁,為完成全年經濟發展目標任務提供有力支撐。”廣東省委黨校教授許德友說。
文字記者:葉前、詹奕嘉、吳濤、陳健、呂昂
海報設計:李夢帆
統籌:杜宇、逯陽、李逾男、馮筱晴
為什么要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
重大科技創新是大規模有組織的科技創新活動,能夠集中力量進行科技攻關,解決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對于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具有重要作用。《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這是完善科技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改革舉措,將進一步提高科技創新的效能,更好保障重大科技創新的順利實施。
第一,優化組織機制是完成重大科技創新的必要保障。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科學研究范式發生深刻變革,科研活動復雜性顯著增加。重大科技創新具有前沿性、引領性、顛覆性等特點,投入大、風險高、周期長,是系統性社會化大生產的一種形式,必須要有強大的組織機制。同時,我國科技事業發展迅速,科技創新由原來的學習型、追趕型逐漸轉變為并跑型、引領型,迫切需要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以適應科技發展趨勢和我國科技創新工作的需要。特別是中央科技委員會成立后,科技領導體制和管理機制發生重大變化。加強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發揮對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作用,強化國家層面的統籌和布局并組織推動實施,需要進一步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優化組織機制,有利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集聚戰略科技力量,調動重要創新資源,保障重大科技創新順利實現戰略目標。
第二,優化組織機制有利于提高重大科技創新的效能。
重大科技創新需要大量創新資源,而創新資源是相對稀缺的。優化組織機制,發揮好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的組織協調作用,建立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資源配置模式,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實現科技創新效益最大化。重大科技創新往往涉及多個部門、領域、團隊和學科,優化組織機制,有利于增強創新協同性。針對不同創新任務形式,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完善“揭榜掛帥”、“賽馬”制、“業主制”等方式,建立起適宜的組織模式,可以系統地提升創新效率。通過優化組織機制,可以進一步促進科技產業的融合,增強科技創新對產業和經濟的源頭供給能力,加快成果轉化,盡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第三,優化組織機制必須解決好重大科技創新實施中的突出問題。
當前我國重大科技創新實施中還存在國家戰略需求和市場需求轉化為重大科技任務的機制不健全,多元化資源配置格局尚未形成,戰略科技力量組織動員以及產學研、部門間、領域間的協同不夠等問題,亟待通過優化組織機制解決。
一是加強統籌布局,完善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的國家重大科技任務選題方式,建立將企業、地方符合國家戰略需求的項目納入國家科技計劃體系的選擇機制。
二是完善科技創新全鏈條聯動機制,建立科技創新重點領域一體規劃和部署機制,統籌部署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建立貫穿全鏈條的多部門聯動實施、接力實施工作機制。
三是探索建立重大科技任務分類管理組織模式,針對不同領域、目標和特點,選擇合適的部門、地方、總承單位和業主單位負責實施。
四是加快轉變科技資源配置方式,探索建立市場驅動的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機制,實現政府有為、市場有效、創新主體有擔當的有機統一。
五是強化任務實施督查、動態調整和考核驗收,設置里程碑節點,引入科技項目監理機制,強化對主責單位、專業機構監督管理。同時,發揮社會監督作用,形成內部管理與社會監督相互促進的管理模式。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學習輔導百問》
來源: 今日科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