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其它廠牌,Apple的產品設計給人一種簡潔、易用的體驗感。例如iPhone相機一直秉承著簡潔、易用的設計風格,但內置的拍照功能則足以滿足我們日常90%的拍攝需求。
至于iPhone是否應該增加「專業模式」??
對于普通用戶而言「專業模式」的操作難度較大,實用性不高。而對于專業用戶而言「專業模式」可以在特殊場景下解決許多問題。
我個人而言其實也更傾向iPhone目前這種簡潔易用的界面設計,針對個性化需求,推薦大家在App Store下載第三方App。
比如您是一位追求專業的手機攝影愛好者,想讓你的iPhone也擁有專業模式,那么我會推薦你安裝Lightroom。手機版Lightroom不僅可以用于日常修圖,我們還可以調用Lightroom的專業模式滿足個性化的拍攝需求,關鍵是免費!!!
大部分人對于Lightroom的印象是一款修圖App,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在Lightroom首頁右下角有一個「相機」按鈕,點擊它可以進入拍照界面。
進入Lightroom的相機界面,我們會看到一個和iPhone原生相機完全不同的拍照界面。下面是一個功能的簡介圖,有需要的小伙伴可自行下載。
下面來跟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每個功能的作用
- 照片格式 -
屏幕上方居中位置可選擇我們所需的照片格式,分別是DNG以及JPG。
DNG:這是一個通用率較高的照片格式,該格式的照片不僅可以在Lightroom打開,也可以在Apple以及安卓系統內置的瀏覽器中打開,具有較高的通用性。
此外,該格式也會保留相對完整的圖像信息,以便攝影師在后期編輯時獲取更為豐富且精確的圖像信息。
JPG:這是經過一定壓縮后的圖片存儲格式,該格式從肉眼觀感上會比較討喜。于此同時,JPG格式的照片所占存儲空間較小,比較適合于日常圖片社交。
例如遇到需要強調光比的場景時,我會首選使用DNG格式來拍攝。
而夜景或連拍場景則會使用JPG格式多一些。
- 更多 -
照片比例:Lightroom拍照模式提供了16:9、3:2、4:3、1:1四種照片比例。
有意思的是當你切換至16:9、3:2、1:1的照片比例時,相機預覽界面會出現黑邊,意思是告訴你這3種照片比例均是4:3比例裁剪所得。
因此,日常拍攝建議大家選擇默認的4:3比例即可,后期根據需要再選擇合適的照片比例。
- 計時器 -
倒計時拍照功能分別提供了2秒、5秒、10秒三個選擇,啟動快門之后,相機閃光燈會出現閃爍,便于我們了解倒計時是否已開啟或結束。
- 網格線 -
Lightroom也有網格線功能,除了我們常見的三等分網格線之外,還有二分之一網格線以及金色網格線,同時還有一個水平儀功能。
比如拍攝海邊日落,可打開二分之一網格線,將天空與大海一分為二。
- 高光剪切 -
在拍攝高光場景的時候,如果你的拍攝經驗不是很足的話,容易導致原片局部過曝。
而Lightroom提供了一個輔助曝光的功能「高光剪切」,開啟之后在拍攝預覽時相機會在過曝區域用斜線方式提示。如下圖所示:
- 拍照參數 -
專業模式最核心的功能是參數設置功能,下面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每個功能的作用。
Exp(曝光補償):這個功能是調整照片明亮度的
>如果畫面太暗,往右邊拖動增加畫面亮度;
>如果畫面太亮,往左邊拖動降低畫面亮度;
Sec(快門):控制相機曝光的時間
>快門數值越低,曝光時間越短,畫面越暗;
>快門數值越高,曝光時間越長,畫面越亮;
ISO(感光度):控制相機對光的敏感度,也稱為電子感光度
>數值越大,對光線敏感度越高,畫面越亮,但噪點也會增多;
>數值越小,對光線敏感度越低,畫面越暗,但噪點也會減少;
在日常拍攝時,需要把快門速度以及ISO感光度配合起來應用。
比如想要拍攝車輛的動態拉絲效果,我們需要將快門速度往右邊移動到1/20秒以上,同時將ISO數值往左邊移動,這樣就可以獲得一張曝光準確同時帶有拉絲效果的創意照了。
WB(白平衡):控制照片白色被攝物體的色溫傾向。Lightroom提供了5種模式,分別是自動、鎢絲燈、熒光燈、日光、陰天。
一般情況下選擇自動,但有些場景我們可以通過調整白平衡來獲得更有氛圍感的照片。
比如鎢絲燈畫面整體偏藍,在拍攝藍調夜景時可進一步烘托氛圍。
對焦:默認情況下手機為自動對焦,但我們也可以通過手動調節,達到所需效果。
這里是用百分比來衡量,百分比越大對焦越遠,百分比越小對焦越近,對焦區域以綠色條紋顯現。
如果你想恢復到原始狀態,可點擊「復位」功能
- 鏡頭 -
UW:超廣角鏡頭
T:長焦鏡頭
W:主攝鏡頭
鏡頭部分就不展說明,對鏡頭如何使用還不是特別熟練的同學,可在文末留言,改天我單獨寫一篇文章來介紹。
- 曝光鎖定 -
在某些特殊場景,當我們不需要手機不斷改變曝光時,可以打開曝光鎖定功能,如近距離制造前景虛化。
- 濾鏡 -
Lightroom的相機功能提供了,高對比度、展平、暖色調陰影、高對比黑白、平面黑白等五種濾鏡方案。
我個人使用高對比黑白濾鏡頻率較高,尤其是街頭攝影中,高對比黑白有更突出的光影層次,在拍攝時幫助我獲得更加直觀的判斷。
如“工商管理”大類,可以細分為:工商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供應鏈管理等這四種細分專業。
學生先學習“工商管理”大類的基礎通識,在大二或大三分流到以上四種細分專業其中之一,繼續學習相關專業的知識。
當下,也有高校“實驗班”大類招生在學生入學后就分流。
這是大多數高校采用的專業分流模式,即在遵循考生志愿的前提下,優先滿足成績靠前的考生。
參考成績一:學校根據學生綜合成績對大類內所有考生進行排序,以志愿優先的原則確定學生的就讀學院或專業。
如綜合成績=學分加權成績*90%+綜合表現成績*10%。
參考成績二:也有高校在專業分流時還會將高考成績納入參考因素,如按照“個人志愿+綜合成績”的方式進行分流,其中綜合成績為高考成績折算(滿分50分)與學業成績(滿分50分)相加組成。
該校實驗班分流綜合成績由筆試成績和面試成績兩部分組成,筆試成績為新生能力測試數學和英語成績,面試主要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知識面、邏輯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團隊精神以及實踐動手能力等。
專業分流時如何選擇專業方向,其實質是專業發展、職業規劃的問題,因此考生要提前規劃。
接著,從職業目標出發“鎖定”適合的專業(與職業目標最“對口”的專業)。
專業分流具體時間點,各校教務處會提前發布通知,輔導員也會轉發通知告知同學們,謹記截止日期,切勿錯過。
一般情況下,學校根據學生綜合成績排名(綜合成績=學分加權成績*90%+綜合表現成績*10%),參考專業志愿,確定專業。
如有學校提及,處于處分期間的學生,待同一志愿其他學生專業確認后再進行專業選擇。
考生和家長對“大類招生”模式褒貶不一,爭議不斷。
大類招生最大的優勢,就是避免填報選擇的盲目性。
有網友將分流稱為“第二次高考”,在不少大學把考試成績作為分流時單一衡量標準的情況下,高考時的高分學生進了名校卻被分流到冷門專業或非心儀專業的情形時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