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僑網援引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當地時間1月4日,微軟宣布將基于GPT的AI聊天機器人助手Copilot鍵引入Windows 11個人電腦。
這是自1994年微軟添加Windows開始鍵以來,近30年來Windows個人電腦鍵盤的首次重大變化。
微軟稱,在新的一年里,將迎來一個重大轉變,即走向更加個人化和智能化的計算未來,人工智能將從系統、芯片到硬件無縫融入Windows。
作為老牌科技巨頭,微軟在AI領域的成功全靠幾年前的一筆投資——OpenAI。如今,微軟在AI時代煥發出新生。
微軟首席副總裁兼消費者市場營銷官邁赫迪(Yusuf Mehdi)說:“Copilot鍵將是從個人電腦進入人工智能世界的入口。”
Windows中的Copilot可以幫助用戶在PC上執行一系列任務,包括調整PC設置、組織窗口、總結文本、生成圖像等等,所有這些都可以通過簡單操作完成。
微軟將2024年描述為“AI個人電腦之年”,并說在鍵盤上新增Copilot鍵是第一步。
從微軟官方演示來看,專用的AI Copilot鍵位于Alt鍵和方向左鍵之間。此次AI Copilot鍵的加入,將為新一代Windows系統提供更加便利的AI操作體驗。
據悉,首批配備AI Copilot鍵的PC將于下周在CES 2024(國際消費電子展)上亮相,并將于2月底上市。
對此,有網友表示:“以后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人工智能電腦,會記錄下你的習慣愛好,會自動幫你和別人聊天,還會自動幫你寫文件做資料,想想就覺得很棒?!?/p>
但也有網友吐槽“太麻煩了,明明內置個應用圖標就行,為啥搞個物理按鍵”“直接把Win鍵改良一下不行嗎”“這不就是想利用硬件來綁定一波AI業務嗎?但是感覺Copilot就是一個搜索引擎對話框,和ChatGPT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來源:九派新聞綜合中國僑網、界面新聞、上海證券報、網友評論等
不久前,德國鍵盤制造商 Cherry 發布了 MX Ultra Low Profile 機械鍵盤軸體,最大亮點便是其超薄設計,高度僅 3.5mm,這款軸體最快將搭載于外星人 m15 R4/m17 R4 系列筆電上,目前這款筆電仍在預售中。
其實將機械鍵盤放進筆記本電腦中,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甚至可以說是「文藝復興」,若將時間往回撥數十年,你會發現早期的筆電電腦所使用的,都是機械鍵盤。
古早的個人電腦與「輕薄」二字毫無關系,無論是早期的 IBM 5100 還是號稱全球第一臺的個人移動計算機(Portable Computer),由奧斯本電腦公司(Osborne Computer Corporation)于 1981 年推出的 Osborne 1,都跟今天的 PC 主機塊頭差不多大。
▲圖片來源:artstation.com
雖然 Osborne 1 談不上輕薄,不過對比其同期的桌面個人電腦,譬如 1977 年推出的 Apple II 來說,前者還算是便攜,外觀酷似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威爾史密斯扮演的父親一角所代理的高科技治療儀,頂部有個提手,方便使用者攜帶外出。
Osborne 1 總重 24 磅(約合 10.9 KG),用今天的眼光去看,絕對是個巨無霸的存在了,但在當年,無疑開創了移動計算機的先河。當年它以 1795 美元的售價面世,賣出了 125000 臺,發布當年便為奧斯本電腦公司賺得 7000 萬的營收。
從此 Osborne 1 作為先驅,為個人電腦展示了另一種可能:除了不斷突破性能天花板,還能兼顧便攜。隨后的個人移動電腦也越來越便攜,直至首臺筆記本電腦(Laptop)的誕生,終于實現了輕薄的形態。
Laptop,顧名思義是指那些能夠放在膝上使用的電腦,Osborne 1 顯然不是。
1985 年日本東芝推出的 T1000,重約 2.9KG,擁有一塊 9 英寸的單色屏幕,形態上更接近現代筆電,被當時的「PC World」雜志譽為「世界首款真正的 DOS 筆記本電腦」(first real DOS laptop)。
早期的筆記本電腦,不論是東芝、康柏、ThinkPad 或是蘋果,產品厚度都相當「可觀」,廠商即使要壓縮筆電的厚度,率先考慮也不會是改進鍵盤,而是屏幕、處理器、主板等大件,所以那時期的筆電,仍然使用著桌面電腦同款的機械鍵盤。
為什么那么多人熱愛機械鍵盤呢?靠的不僅是更好的輸入手感,經久耐用也是它存世至今的原因之一。許多古董級的機械鍵盤,經歷過多年的敲擊考驗,輸入質感依舊如初,若想要凸顯個性,換套鍵帽就像換了一套新鍵盤。
后來「輕薄便攜」逐漸成為主流賣點,以往在筆電上標配的機械鍵盤,慢慢地被薄膜鍵盤所取代。
厚重的電路板被集成到一張如蟬翼般薄的膜片上時,筆電鍵盤的成本大幅縮減,薄膜鍵盤還有防潮、防塵、耐酸堿等優勢,筆電廠商如獲至寶。
薄膜鍵盤攻勢浩大,直至本世紀初,就已攻下大部分市場份額,機械鍵盤差點消失,所幸 CS、星際爭霸等游戲帶起的電子競技風潮,才讓手感更佳、操作更干脆精準的機械鍵盤重回到人們視野當中,不過那是另一段故事了,以后有機會再聊。
薄膜鍵盤為筆電帶來了「瘦身」的效果,但敲擊的手感也因此大打折扣,更有甚者為了追求極致的薄而誤入歧途,懂的都懂,說的便是我曾經入坑的 MacBook。
2015 年,蘋果推出了 MacBook 系列筆電,首次采用了蝶式鍵盤設計,替換了原有的剪刀式鍵盤結構,當人們以為蘋果終將輕薄和機械手感帶到筆電產品上時,這臺 12 英寸的 MacBook 的表現卻給用戶和蘋果自己潑了一盆冷水。
產品上市之后,不少用戶用過之后都表示,難以接受這種近乎于在金屬板上敲擊的手感,鍵程短、反饋手感不佳,招來了許多抵制的聲音。
我當時也入了一臺 12 英寸的 MacBook,同期買回來的,還有一副機械鍵盤。MacBook 上的鍵帽雖然不小,但輸入時指尖沒有明顯壓感和回彈的反饋,導致我時常打錯字,輸入的效率因此下降。
現在回想起使用 MacBook 的那段時間,對它的愛恨,都離不開「輕薄」二字。
它的輕,使得我背負它時輕松自在;但它的薄,則是犧牲了鍵盤手感換來的。
然而 MacBook 被口誅筆伐的真正原因,是結構設計導致的頻繁故障。
2016 年開始,社交網站上出現一些聲音,有用戶反饋自己的 MacBook 鍵盤出現了失靈的情況,表現為字母與字符意外重復、字母或字符不出現、按鍵感覺粘滯或按鍵反饋不一致等,蘋果官方稱這是由于蝶式鍵盤容易因為灰塵、細屑等卡住,無法正常工作。
蘋果之后改進并推出了兩個新版本的蝶式鍵盤,新增了薄膜層并改變了所使用的材料和工藝,但問題依舊存在。
于是我們在 2019 年 11 月推出的 16 英寸 MacBook Pro 上,看到了剪刀式鍵盤設計回歸,新的剪式設計也得到了大部分用戶的正面反饋,所以 2020 年底推出 Arm 芯片版本的 MacBook Air 和 MacBook Pro,也都用回了剪刀式設計。
伴隨今年 3 月份美國本土 MacBook 用戶對蘋果的集體訴訟案勝訴后,我們短期內應該不會看到蘋果再推出蝶式鍵盤的產品了吧。
那么問題來了,有了 MacBook 的前車之鑒,為什么 Cherry 還要推出基于蝶式結構的 MX Ultra Low Profile 機械鍵盤呢?
2018 年,Cherry 在拉斯維加斯的 CES 展會上發布了新的 MX Low Profile 矮軸軸體,也是一款面向筆電等產品而推出的機械鍵盤軸體,改變了傳統十字軸的結構,同時也大幅壓縮了軸體的高度。
常規 MX 紅軸的高度為 18.5mm,而 MX 矮軸的高度只有 11.9mm,而新的 X 型鷗翼式機械鍵盤,高度僅為 3.5mm。
橫向彈簧式軸體讓鍵盤有了 1.8mm 的段落式鍵程,觸發壓力為 45cN,與舊式的蝶式結構相比有更好的手感反饋,與垂直軸體相較之又有更薄的身材,算是一款不偏科的機械軸體。
這幾年也有不少游戲本用回了機械鍵盤,如微星 GT83 Titan、ROG 槍神 5,宏碁掠奪者刀鋒 900,不過身材難免變得厚重。
再看看首批搭載 MX 鷗翼式機械鍵盤的外星人 m15 R4,整機厚度為 17.9mm,與許多輕薄本相比也毫不遜色,以后恐怕沒法吐槽游戲本的厚度了。
MX Ultra Low Profile 軸體的誕生,或許真的能一改蝶式鍵盤的口碑,成為改變筆電鍵盤輸入手感的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