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辦公電腦日常維護過程中,windows 系統優化是一項體現技術人員較高價值的工作內容。通過個人經驗優化一些非必要的系統功能、系統服務、視覺效果和開啟啟動項等,在有限的硬件資源條件下輾轉騰挪,贏得用戶的一聲聲“靚仔”、“李工厲害”、“張工牛叉“等親切夸贊是IT運維技術人員的永恒追求。但是,技術在進步,IT設備也在不斷迭代升級,有一些過去被認為是通用的/常規的優化設置已不適用于當前的狀態,如果機械的照搬過去的經驗,非但起不到優化的作用,還可能削弱當前的設備性能。
在當今標配8GB,動輒16GB、32GB的大內存時代,內存已不再缺乏,甚至可以說充足到過剩的地步了,很多第三方優化軟件或運維人員還習慣給windows系統各分區設置虛擬內存,這個在當前來說是負優化的設置。
windows虛擬內存技術是在windows vista/windows 7時代出現的,當時因為內存顆粒價格高昂,主流筆電和臺式機的內存一般是2GB/4GB,在加載一些大型軟件、文件或游戲時無法一次性載入,所以需要利用虛擬內存技術,在磁盤分區上劃分一些存儲空間當做內存來預加載數據,當需要使用的時候,再調入內存中。
根據計算機基礎知識,我們知道不同存儲介質的讀寫速度:Cache>內存>磁盤。虛擬內存技術的本質是用一部分磁盤空間虛擬/模擬成內存,啟用虛擬內存技術后,數據的加載順序是:先從硬盤加載到虛擬內存,然后再從虛擬內存調入內存。這遠比關閉虛擬內存后,數據直接從硬盤加載到內存消耗的時間多得多。
所以,在當今這個內存足夠充足的年代,使用虛擬內存技術不但不能優化系統性能,還會拖慢文件的加載速度,最終影響大型程序、大文件的打開速度。
在技術文檔或者視頻中經常能看到“C盤放windows系統,D盤裝軟件”這樣的說法,這個在機械硬盤時代是比較好的選擇,但是并不適用于現在的環境。現在是大固態硬盤時代了,大容量固態硬盤價格已經跌到白菜價,512GB、1TB、2TB固態硬盤已經是標配了。
為什么“C盤系統,D盤軟件”適用于機械硬盤時代,而不適用于固態硬盤時代呢?因為機械硬盤的物理結構是由多片圓形的盤片組成,角速度相同,線速度外圈大于內圈,造成了不同區域訪問速度不一致的情況。劃分小容量 C 盤并將軟件放到 D 盤,是為了將最快的部分留給操作系統,次快的部分留給應用程序。但是固態硬盤是通過閃存芯片直接讀取閃存顆粒,所有分區的讀寫速度都是一樣的,這樣的優化策略已經失效,不是正確的使用習慣,不應該提倡,更不應該作為“經驗之談”誤導更多的人。
一般來說只需要將系統(和軟件)劃分到 C 盤,用戶的文檔和各種資料劃分到 D 盤即可。任何操作系統都會為應用程序規劃最合理的安裝路徑,對于 Windows 來說,即為 Program Files 文件夾。因此在安裝軟件時,默認路徑即為最佳選擇。其次,過多的分區不利于管理,無法在分區時精確預測到未來的硬盤使用情況,可能會出現一個分區容量不足,其他分區空閑的情況。再次,應用程序在重裝系統后便會由于注冊表丟失、公用文件丟失等原因無法全功能工作,因此也沒有保留的必要。永遠保留軟件的安裝包,而不是保留安裝后的軟件目錄。最后,將軟件目錄和用戶文件一起存放,也會使得備份重要數據時,無法分清哪些是真正重要的用戶資料,哪些則是不重要的軟件目錄,造成不必要的時間浪費。
很多人拿到筆電的第一個操作就是到電源設置中把“系統睡眠”、“系統休眠”功能關了,因為太影響工作了,動不動就自動息屏,但這不是一個好的使用習慣。
windows系統自帶的睡眠功能和休眠功能有所區別,簡單來說,睡眠模式就是暫停電腦所有操作,當前電腦打開的文件、運行的程序等直接存放到內存RAM中,電腦進入低功耗狀態,類似待機模式。因為RAM是易失性(斷電后數據丟失)存儲器,所以睡眠模式只適用于短時間內的人員離開。電腦退出睡眠時,電腦主要部件恢復全功率運行;而休眠模式就是保持當前電腦打開的文件、運行的程序等數據和狀態到硬盤上,電腦主要部件直接停止工作,耗用電量為0(效果類似于關機操作)。電腦重新喚醒后,從硬盤讀取數據恢復之前的狀態。
個人比較建議關閉“系統睡眠”的功能,但是打開“系統休眠”的功能并設置一個合理的自動進入系統休眠模式的時間。筆電的電池完全可以支撐得住人員短時間的離開,至于浪費電量影響電池續航之類的邊角問題,并不是用戶特別在意的,所以“系統睡眠”功能略顯雞肋。但是“系統休眠”是一個非常有必要啟動的功能,它可以自動保持當前文檔、程序等數據和狀態信息到硬盤,這對于因人員長時間離開、筆電電池耗盡導致出現數據丟失問題是一個很有好的保護手段。
生活重來不會虧待任何一個努力堅持的人,我們一起加油,明天一定會更好!